民法典古文
❶ 中國有哪些名著明人
《論語》 春秋·孔子著
《孟子》 戰國·孟軻著
《周易》 商·姬昌著
《荀子》 戰國·荀況著
《禮記》 戰國·子思著
《孝經》 春科·曾參著
《大學》 戰國·曾參著
《中庸》 戰國·子思著
《老子》 春秋·李耳著
《莊子》 戰國·莊周著
《抱朴子》 晉·葛洪著
《墨子》 戰國·墨翟著
《韓非子》 戰國·韓非著
《列子》 戰國·列禦寇著
《淮南子》 西漢·劉安整理
《太上感應篇》 宋·李昌齡著
《壇經》 唐·慧能著
《金剛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孫子兵法 》春秋·孫武著
《六韜》 周·呂望撰
《三略》 秦·黃石公撰
《尚書》 春秋·孔子編定
《國語》 春秋·左丘明著
《戰國策》 西漢·劉向整理
《左傳》 春秋·左丘明著
《晏子春秋》 齊·晏嬰撰
《呂氏春秋》 戰國·呂不韋編
《漢書》 西漢·班固著
《史記》 西漢·司馬遷撰
《資治通鑒》 宋·司馬光等著
《貞觀政要》 唐·吳兢撰
《演繁露》 宋·程大昌撰
《近思錄》 宋·朱熹撰
《傳習錄》 明·王陽明著
《日知錄》 清·顧炎武著
《淺近錄》 清·張撰
《焚書》 明·李贄著
《南山集》 清·戴名世著
《墨庄漫錄》 宋·張邦基撰
《老學庵筆記》 宋·陸游撰
《齊東野語》 南宋·周密撰
《說典》 明·曹臣著
《東坡志林》 宋·蘇軾著
《反經》 唐·趙蕤著
《盛世危言》 清·鄭觀應著
《智囊》 明·馮夢龍著
《鹽鐵論》 西漢·桓寬著
《潛夫論》 漢·王符著
《帝范》 唐·李世民著
《論衡》 東漢·五充著
《法言》 西漢·揚雄著
《考古編》 宋·程大昌撰
《詩經》 春秋·孔子編
《楚辭》 戰國·屈原 宋玉等著
《玉台新詠》 南朝梁·徐陵編
《古詩源》 清·沈德潛選
《杜牧集》 唐·杜牧著
《李商隱集》 唐·李商隱著
《李白集》 唐·李白撰
《杜甫集》 唐·杜甫撰
《元稹集》 唐·元稹著
《白居易集》 唐·白居易著
《唐詩三百首》 清·蘅塘退士編 章燮註疏
《宋詞三百首》 近·上疆村民編 李國注
《花庵詞選》 宋·黃升輯
《詞綜》 清·朱彝尊編
《元曲菁華》 元·關注卿等著
《牡丹亭》 明·湯顯祖著
《西廂記》 元·王實甫著
《桃花扇》 清·孔尚任著
《長生殿》 清·洪升著
《昭明文選》 南朝梁·肖統編
《韓愈集》 唐·韓愈著
《柳宗元集》 唐·柳宗元著
《歐陽修集》 宋·歐陽修著
《曾鞏集》 宋·曾鞏著
《蘇洵集》宋·蘇洵著
《蘇軾集》宋·蘇軾著
《蘇轍集》 宋·蘇轍著
《王安石集》 宋·王安石著
《明人小品十六家》 明·徐渭等著
《小窗幽記》 明·陳繼儒編集
《陶庵夢憶》 明·張岱著
《浮生六記》 清·沈復著
《幽夢影》 清·張潮著
《菜根譚》 明·洪應明著
《隨園詩話》 清·袁枚著
《詩品》 南朝·鍾嶸著
《文心雕龍》 南朝梁·劉勰著
《人間詞話》 清·王國維著
《博物志》 晉·張華著
《世說新語》 南朝宋·劉義慶撰
《容齋隨筆》 宋·洪邁著
《閱微草堂筆記》 清·紀昀著
《搜神記》 晉·干寶著
《唐宋傳奇》 魯迅輯錄
《宋元話本》
《笑林廣記》 清·游戲生編
《初刻拍案驚奇》 明·凌瀠初著
《二刻拍案驚奇》 明·凌瀠初著
《喻世明言》 明·馮夢龍著
《醒世恆言》 明·馮夢龍著
《警世通言》 明·馮夢龍著
《水滸傳》 明·施耐庵著
《三國演義》 明·羅貫中著
《西遊記》 明·吳承恩著
《紅樓夢》 清·曹雪芹 高鶚著
《東周列國志》 明·馮夢龍著
《醒世姻緣傳》 清·西周生著
《綠野仙蹤》 清·李百川著
《官場現形記》 清·李寶嘉著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清·吳沃堯著
《孽海花》 清·曾樸著
《老殘游記》 清·劉鶚著
《包公案》 清·安遙時編
《海公案》明·李春芳著
《於公案》清·佚名著
《狄公案》佚名著
《儒林外史》清·吳敬梓著
《聊齋志異》清·蒲松齡著
《封神演義》明·許仲琳著
《鏡花緣》清·李汝珍著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著
《洛陽伽藍記》北魏·楊衍之著
《徐霞客游記》明·徐霞客著
《山海經》
《考工記》西周·周公著
《夢溪筆談》 宋·沈括著
《齊民要術》 北魏·賈思勰
《天工開物》 明·宋應星
《黃帝內經》 上古·黃帝著
《神農本草經》
《永樂大典卦書集萃》 明·解縉編
《鬼穀子》 戰國·鬼穀子著
《冰鑒》 清·曾國藩著
《麻衣神相》
《三字經》 宋·王應麟著
《百家性》 宋·錢塘老儒著
《千字文》 南朝梁·周興嗣著
《龍文鞭影》 明·蕭良龍等著
《幼學瓊林》 明·程登吉著
《增廣賢文》 清·周希陶著
《呻吟語》 明·呂坤著
《顏氏家訓》 北齊·顏之推撰
《曾國藩家書》 明·曾國藩著
《古文觀止》 清·吳楚材選
❷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最新
你看看是不是這個,是的話一定要給我分哦,不許小氣哈~~~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第一單元 古代東方
第1課 古代兩河流域
1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志:文字、國家、金屬工具
2 兩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
3 蘇美爾人率先在兩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國家。隨後,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繼在此建立過形式相似而規模不一的王國。其中古巴比倫王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4 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發明者:蘇美爾人。
5《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著名史詩,用楔形文字寫成。
6《漢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維護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嚴格規定了各個階層的義務,嚴厲懲罰各種社會犯罪,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文獻。
7 促使大河流域國家產生的原因:大河灌溉農業的需要
第 2 課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羅河的贈禮
2 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法老專制統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力的象徵,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古埃及社會經濟和建築技術發展的一項具體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復雜難懂 (2)受到強勢的希臘文化的沖擊。
第 3 課 古代印度
1 古代印度位於恆河、印度河流域
2 公元前14世紀至約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歷史,一般被稱為「吠陀時代」,因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歷史文獻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經典吠陀及解釋吠陀的梵書而得名。
3 種姓制度:
產生原因:雅利安人為了更好地統治被征服者
四大種姓:婆羅門 祭司階層
剎地利 軍事貴族 (國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農民、商人)
首陀羅 奴隸
特點:四大種姓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與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響:種姓制度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對印度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公元前6世紀,隨著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上升,他們對婆羅門的宗教和種姓特權日益不滿,各種新教派、新學說廣為流傳,佛教是其中影響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創立者:悉達多 (釋迦牟尼、佛祖)
佛教經典:三藏經(大藏經):經藏、律藏、論藏
佛教倡導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傳播迅速,公元前3世紀佛教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5 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史詩的內容雖然多為神話傳說,但也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的多個側面以及雅利安人擴張的情景。
第二單元 古代美洲與黑非洲
第 4 課 美洲印第安文明
1 美洲印第安文明三大中心: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瑪雅人從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瑪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築,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3 阿茲特克人是今墨西哥人的先祖。
4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太陽之子,今烏拉圭、阿根廷)
第 5 課 古代黑非洲
1 古代黑非洲的文明:東北非:麥羅埃文明、阿克蘇姆文明;南非:大辛巴威文明
2麥羅埃文明代表了庫施文明鼎盛階段的成就。
3 阿克蘇姆文明是在多種文明因素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混合型文明。阿克蘇姆王國是當時的世界貿易大國。
4 大辛巴威文化是南部黑非洲文明的傑出代表:石頭城。
第三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
第 6課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1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發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2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形成原因:古代希臘形成數以百計的城邦,是當時希臘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也是希臘地理環境影響與制約的結果。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氏族社會解體,以地域為基礎的國家應運而生,由於希臘的地理環境山地多,島嶼多等特點,希臘形成了200多個城邦。
時間:公元前8世紀~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制度開始形成,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是古希臘歷史上的「古典時代」,也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全盛的時期。
特點: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基本特徵。
3 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里程碑: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時期:伯里克利時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積極: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消極: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除在外。
第 7 課 希臘古典文化
1 古代希臘史詩:《荷馬史詩》,其中穿插了許多希臘神話和傳說的內容,同時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紀至9世紀之間古代希臘的社會狀況,還涉及邁錫尼時代的一些社會風尚。
2 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
3 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多利亞柱式建築。
4 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5 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歷史》(《希波戰爭史》)
6 實物史料:帕特農神廟 口傳史料:《荷馬史詩》 文獻史料:《歷史》
第 8 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1 羅馬政體的演變: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2 羅馬人確立其在地中海地區霸權的三次戰爭: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敘利亞戰爭
3 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的標志: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
4 「羅馬和平」的標志:政治上:統一和穩定;經濟上:繁榮和發展;文化上:昌盛和發達;城市的涌現和繁榮。
5 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6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第9課 羅馬法體系
1 羅馬法系的形成:習慣法- 成文法-公民法 -萬民法
(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 (羅馬帝國)
2 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
「十二銅表法」:明文公示、安律量刑,改變了以往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生活。它從法律條文的思路和格式上為後來羅馬公民法奠定了基礎,成為羅馬法體系的淵源。
3 公民法: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
萬民法:適用於羅馬境內各民族。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頒布赦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於是「公民法」和「萬民法」逐漸統一起來。
4 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形成。
5 羅馬法體系的影響:古代羅馬的法律體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羅馬法的歷史局限性:將奴隸排斥在法律對象之外。
第四單元 古代伊斯蘭世界
1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創立者:穆罕默德 聖地: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 經典:《古蘭經》
2 阿拉伯帝國是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3 阿拉伯文學作品:《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4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具有溝通東西、承上啟下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足跡遍布亞、歐、非三大洲,不但善於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鑽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保存並傳播了許多珍貴的古代文化。如:中國的四大發明和印度的數字、十進位制等先進科學技術成果,都是經阿拉伯人傳入西方的。這不僅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交流,而且還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此外,由於阿拉伯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歐洲古代文化遺產,許多古代希臘典籍都是經阿拉伯文再轉譯為拉丁文,才為中世紀歐洲人所熟知的,這為他們學習和研究歐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條件。
啟示:科學知識源於生活,人們必須在實踐中主動學習,堅持探究,敢於創新,才有可能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
第11課 奧斯曼帝國
1 1299年,奧斯曼一世宣布獨立建國;1453年,遷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6世紀後,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2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的原因:
主觀上:(1)新生產方式的活力:立國前後,奧斯曼土耳其在周邊先進制度影響下,氏族制度解體,封建生產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軍事制度剛剛建立,具有一定的活力。(2)對外擴張的內驅力。內部分化帶來的矛盾,奧斯曼人熱衷對外擴張,擺脫困境。(3)正確的外交策略。對突厥和蒙古採取守勢,集中進攻拜占庭帝國。
客觀上:周邊國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國已日薄西山。
3 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控制了亞歐商路,迫使歐洲商人另行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第五單元 中世紀歐洲
1 歐洲中世紀社會的基本特徵:庄園經濟、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
法蘭克王國是西歐日耳曼國家中存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國家。
2 歐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羅馬因素(隸農制),基督教因素
3 封建經濟制度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
4 8世紀上半葉查理馬特「采邑改革」:查理馬特改革土地分配製度,變無條件賞賜為有條件分封。(接受土地的人必須對分封者服兵役;各級封建主只服從自己的上級封建主,與其他封建主沒有關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改革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但也導致王國處於分裂割據狀態。
5 西歐封建制度大體產生於6世紀下半葉,11世紀前後基本確立。
6 西歐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徵之一:等級君主制
等級君主制是王權藉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等階層共同參政,並在一定程度商分享權力。
形成的原因:12世紀以後,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國王權呈加強之勢。
英法等級君主制形成的標志:1265年召開的英國議會和1302年舉行的法國三級會議。
第13課 王權與教權
1 王權:世俗權利;教權:宗教權力
2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的例子:
8世紀時,教會仍受王權控制。教會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壯大,竭力與王室結成同盟,已獲得國家的大力扶植。王權則期望教會能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神聖的外衣,強化王權。於是雙方相互利用,互為依存,如:
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開創了教皇干預世俗君主廢立的先例。
丕平獻土(把羅馬周圍的土地交給教皇統治)——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並使羅馬教會掌握了世俗權力。
查理加冕稱帝——體現了「君權神授」的古老原則。
3 王權與教權相互斗爭的例子
從11世紀開始,由於教會權勢的膨脹和世俗權力的軟弱,一度攜手的王權和教權沖突時起。這一矛盾在德意志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如:
卡諾莎覲見——表明教皇當時已完全擺脫了世俗君主的控制,並具備了與之抗衡的能力。
13世紀末葉,十字軍運動以慘敗而告終,作為倡導者的天主教會威望驟降,教權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興市民階層的支持,英、法等國的中央政府權力則逐步得到加強。
阿維尼翁之囚是教權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第 14 課 庄園和城市
1 庄園是歐洲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
特點:自給自足 勞動者:農奴
庄園衰敗的原因:14世紀以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貨幣關系的滲透,導致領主自營地大為縮減,庄園開始衰敗。
2 城市的復興與自治
城市復興的原因和時間:從11世紀開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
城市復興的地點:義大利北部地區、法蘭西南部地區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區的中世紀城市,興起最早,發展最快。
爭取自治(司法權、行政權)是城市反對封建領主斗爭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是常用的兩種手段。
3 西歐封建制度的特點:
1 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的封建經濟制度。
2 封建等級制度和等級君主制
3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和斗爭的狀況成為西歐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重要特徵。
4 庄園制度。14世紀後,城市復興。
第15課 中世紀文化
1 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是中世紀西歐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學。
經院哲學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服務神學,這是歷史的局限,應該揚棄;經院哲學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神學信條,這種思維方式對西歐思想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哲學思想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應該給予肯定。
托馬斯.阿奎那是經院哲學集大成者,代表作《神學大全》被奉為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網路全書。
2 世俗文化
法國的《羅蘭之歌》是騎士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法國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學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大學的興起:
原因:隨著城市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新興的市民階層出於經濟活動的需要,強烈要求開展世俗教育,大學由此而興起。教會為了在更大范圍內研究和傳播神學,也支持大學的創辦。
作用:大學的世俗教育性質有助於學術研究擺脫教會控制,有利於師生的自由探索,因此為日後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准備了條件。
二 列舉題
1 列舉世界上的古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美洲瑪雅文字、中國甲骨文。
2 史詩
兩河流域:《吉爾伽美什》、印度:《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古希臘:《荷馬史詩》
3 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阿拉伯帝國
4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中國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
秦始皇的主流價值觀是法家,追功逐利;西漢初期是黃老學說,崇尚清靜無為;漢武帝時代獨尊儒學,通經致用。
5 列舉西漢的兩次盛世
文景之治、光武中興
6 列舉與「楚漢相爭」有關的成語
約法三章、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烏江自刎
7 列舉在今南京建都的六個朝代
孫吳(建業)、東晉(建康)、宋(建康)、齊(建康)、梁(建康)、陳(建康)
❸ 引用的古詩是什麼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❹ 普法千字文的作文
普法千字文
(作者:盧全豪)
前言
國家法律最權威,安邦治國法必依;公為專政好工具,私乃做人大規矩。
保衛國家護公益,鞏固政權安社會;保護人民懲犯罪,建立秩序促經濟。
為人處事應牢記,遵規守法莫大意;如若違法和犯罪,結果傷人又害己。
法律知識稍具備,日常生活多便利;維護權利張正義,自我保護是武器。
社會管理篇
神州本是大家庭,社會治安靠全民。倘若人皆能守法,何愁天下不太平。
犯罪皆是違法者,違法未必犯罪身;刑法治安管理法,細將違法犯罪分;
處罰事由相接近,危害程度有淺深;一般違法治安罰,構成犯罪刑事懲。
行為違法犯罪否,法律分門別類明。合法防衛避險可,犯罪故意過失分。
自棄犯罪未致害,中止違法能免刑。罪若投案供如實,名為自首罰可輕。
治安處罰視情節,刑事責任看年齡:十六凡罪當處罰,十四重犯要科刑。
八種刑罰分主附,十類犯罪別重輕。大罪小罪都是罪,有期無期皆為刑。
人身權利休冒犯,公私財產莫入侵:綁票處刑中似外,殺人償命古同今;
有偶重婚進獄室,致人輕傷入牢門;強奸婦女蹲大獄,拐賣兒童處重刑;
非法將人行動禁,依律判你班房蹲;虐待遺棄乃違法,侮辱誹謗可判刑;
刑訊逼供為罪狀,暴力取證變犯人;若將人財偷騙奪,必致已身銬押擒;
謀財施暴名搶劫,拾物拒還號占侵;聚眾哄搶觸刑律,敲詐勒索是罪行。
社會管理要服從,公共秩序須遵守:招搖撞騙刑應科,妨害公務罪當處;
窩藏罪犯即罪犯,包庇歹徒亦歹徒;買贓獲罪同銷贓,參賭犯法如聚賭;
沖擊機關可收押,擾亂秩序將被捕;聚眾斗毆常入獄,尋釁滋事每為囚;
販毒再少都犯罪,賣淫幾多也敗俗。利用合同騙錢財,強迫買賣逼服務,
虛假文件詐貸款,刑事責任皆應負。森林資源若破壞,定罪標准很清楚:
盜伐兩方牢飯吃,濫伐十方鐵窗守。貪污賄賂人不齒,瀆職侵權國必揪:
若事公務握職權,休將便利作財路:索收人禮為受賄,侵吞公財乃貪污;
送禮謀利名行賄,花錢買罪實自縛;來源不明財產巨,專門設有法條處;
不負責任工作做,玩忽職守罪名有;行使權力法若違,濫用職權罪當究。
民事活動篇
民事活動范圍廣,社會生活涉及深。各種行為有規范,相關法律必遵循。
法人乃是組織謂,公民亦即自然人。權利依法皆享有,義務按律應擔承。
權利能力作甚解?享有權利資格稱。行為能力是何謂?行使權利資格名。
權利能力皆平等,從生至死伴終身。行為能力各多少,自小到大看時齡:
不滿十歲無半點;超過一秩有部分;十八成年全權享,十六自養成人平。
民事行為若實施,法律後果會生成:幼歲尚需父母代,成年始得本人行。
法人成立須依法,責任能夠獨擔承,財產經費名稱有,組織機構場所存。
民法典中規定細,所有權者含義明:一為佔有二使用,三是收益四處分。
合同協議本同義,權利義務要公平。誠實信用原則守,訂立履行法律遵。
口頭書面兩形式,內容條款八部分:標的價款須確定,數量質量要記清;
履行期限和地點,違約責任當事人。格式條款非商定,文字含義須看真。
合同擔保有方式,保證抵押或定金。違反合同與侵權,民事責任要擔承。
保護權利找法院,訴訟時效按規定:權利被侵一旦知,時效起算兩年整。
相親相愛憑自主,一夫一妻禁重婚。生育計劃國制定,結婚條件法載明:
男子年齡滿廿二,女人歲數足廿零;兩人身體無怪病,雙方關系非近親;
法定手續須照辦,登記機關必親臨。違法婚姻皆無效,脅迫登記可叫停。
夫妻家中地位等,財產所有權屬平:婚後得之多共有,婚前置者歸各人;
別樣不同之歸屬,雙方亦可自約明。爹娘撫育兒女輩,子女贍養父母親;
夫妻相互養彼此,義務從來貫古今。男女雙方離婚願,登記機關辦理行:
子女撫養須議就,財產分割要談成。一方態度有異議,兩人法院聽公平:
夫妻調和無希望,感情破裂判離婚。離婚父母與子女,權利義務照樣存。
用法常識篇
合法利益被侵凌,維權須按程序行。主管機關莫找錯,先後次序要弄清。
治安刑事公安去,經濟民事法院尋。山林土地權屬事,行政機關選擇臨:
個人爭議往鄉鎮,單位糾紛上縣城;不服該處決定者,申請上級復議行;
處理結果仍覺錯,訴求法院判分明。其它問題需反映,依法信訪是途徑:
信訪形式有多樣,個人組織擇一行,電子郵件和走訪,電話書信與傳真;
走訪行為須規矩,面談舉止要文明;集體訴求如一類,最多人數限四名;
走訪人員若違法,治安處罰或判刑。勞動爭議先仲裁,司法訴訟後進行;
醫療糾紛需鑒定,始知事故是否存。交通事故分責任,認定權力在交警;
人身損害分等級,法醫鑒定要先經。民事行政案件廣,原告被告地位平。
訴訟規則有公布,當事各方必遵循。告狀預交訴訟費,出錢終歸敗訴人。
起訴應訴須舉證,說理評理等開庭。先以事實為根據,再將法律作準繩。
法律只需翻書本,事實卻要靠證明。若想事實勝雄辯,需將證據交法庭。
巧舌似簧或小勝,鐵證如山始大贏。誰提主張誰舉證,這般規則是常情;
行政訴訟特例定,舉證責任被告承。案經兩級法院判,事屬一宗訴訟停;
能證判決確有誤,可提申請再重審。司法自然有公正,訴訟亦須講文明。
怎打官司含技術,還需事主具水平;自己若是門外漢,律師可做代理人。
授權他人代訴訟,按例自己付酬金;家庭生活真困難,法律援助可申請。
後記
法律諸多原文繁,尋常百姓難覽全。略加選擇要點摘,為便記誦韻文編。
普法工作求長效,宣傳形式試新鮮。掛一漏萬實難免,還期讀者法條看。
(
❺ 有關禮與法關系的名言,最好是古文
中國古代的「禮」與「法」
觀點1:「禮」與「法」的現代詮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中國古代的「禮」與「法」的現代詮釋是我們討論中國古代「禮」「法」關系的基礎.所謂中國古代的「禮」與「法」的現代詮釋其實質就是用現代的西方的「法」的 「理論體系」或者說「話語體系」去界定中國古代「禮」與「法」的性質.在我們現代人的「法」的觀點中,中國古代的「禮」與「法」到底是什麼?
然而,由於在中西文化的語言體系中並不存在一一對應的語意表達,因而這項工作本身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明顯的十分不「科學」.這種困難在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開始就存在,例如嚴復就明確地提出過:「西方『法』字,於中文有理、禮、法、制四者之異譯」.
觀點2:「禮」是一種行為規范的體系,它融宗教規范、道德規范、倫理規范、行政規范、法律規范於一體.
中國古代的「禮」的范疇遠大於今天的「法」,它的內容包羅萬象,廣泛地調整著人們的行為與社會生活.「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因而,我們今天說禮是自然法、神權法、習慣法、民法、憲法等等都有一定道理.但「禮」就是「禮」.
觀點3:在中國的古代,禮是今天的「法」體系的核心內容,但今天的「法」體系又不僅僅包括禮,而且律、令、格、式、例、敕以及民間的家族村落法也屬於今天的「法」的體系.
觀點4:中國古代的「法」是與「禮」並存,且主要是在「禮樂崩壞」之後建立的另一種行為規范體系.其核心內容是「刑」與「政」,即「刑律」與「政令」. 譬如,古文中的「法」字,本身就取「灋」型,對此,《說文》解釋到:,「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古代的「法」與今天的「法」的定義有更多的相似性,但古代的「法」更多是今天的「法制」,而「法理」部分則要到「禮」「義」中去尋找.
先秦時期的「禮」「法」之爭
觀點1:(禮法之爭的歷史背景)「法」「刑」作為一種獨立於「禮」的行為規范很早就存在,刑起於兵,《尚書》中的「誓」「誥」「五刑」都是「法」的原型.但法的真正興起,作為一個系統是在「禮樂崩壞」之後,傳統的「禮」已經無法調整社會生活,尤其是社會政治生活,思想家們走向了兩條完全不同的救世之路:法家拋棄「 過時」的禮樂秩序,企求「重建」「刑」「政」的秩序體系,而儒家試圖對「禮」進行革新,在禮的范圍內「復古」社會秩序.
觀點2:(禮法之爭的政治焦點)「禮」的重要特點是「別」「分」,維護「宗法」體系中傳統血緣政治貴族的等級特權.「法」「律」的重要特徵是普遍適應性,《說文》解釋道:「律,均布也」.即「壹刑」,刑無等級.「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於前,有敗於後,不為損刑.有善於前,有過於後,不為虧法.忠臣孝子有過.必以其數斷.守法守職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周官之人,知而訐之上者,自免於罪,無貴賤,屍襲其官長之官爵田祿.」其 「變法」的重要政治取向是剝奪貴族的特權,建立君主集權的「郡縣制」.
觀點3:(禮法之爭的價值焦點)「禮」之規范體系以「德」為基礎,以「教化」「修身」為手段,以「和諧」「中庸」「平衡」為目的,以「仁愛」為規范的價值追求.而「法」之規范體系以「政」為基礎,以「刑殺」為手段,以「耕戰」「富國強兵」為目的,以「功利」為價值取向.
中國古代的「禮」「法」合流
觀點1:「禮法」合流的目的是為「法」提供一個「仁愛」的「善、良」標准,以「禮」之「德」為「法」的基礎,為法條的合理性提供「禮」的依據.
觀點2:「禮法」的影響是相互的,其結果不僅改造了「法」,而且改造了「禮」.「禮」的特權不僅僅賦予皇室貴族,而且賦予官僚貴族,又同時受到君主集權的極大限制.
觀點3:「禮」的「差等」性與「法」的「普適」性的矛盾與沖突一直存在,貴族特權在法律中的體現在魏晉時走向高峰,不僅是「八議」「請」「減」 等刑罰制度的確立,而且「九品中正制」將「家世」作為首要的任官標准.而到唐朝禮法結合幾近完美,但「科舉制」的推行證明了政治家對「禮」的特權開始進行反思,但最終沒有嚴格執行,唐朝因而也沒有罷脫「藩鎮割據」進而滅亡的悲慘命運.而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的「重典治吏」都可以發現「禮法」之間的這種矛盾的蹤影
❻ 我想問一下可以報考法律史專業法學碩士研究生的學校謝謝
也許我回答的並非樓主所問,但是希望對你考研有些幫助。
=================================
考研資料:多個學校歷年法制史專業試題
[西北政法大學]1996年中國法制史
~~~~~~~~~~~~~~~~~~~~~~~~~~~~~~
一、 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30分)
1.呂刑 2.漢律 3.北齊律 4.清末改法修律
5.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6.國民黨政府民法典規定的契約自由原則
二、簡答題(每題8分,共24分)
1. 唐律關於同居相隱不為罪的規定。
2. 封建制五刑的歷史發展及其本質。
3. 秦律規定的誣告反坐原則是什麼?
三、論述(每題18分,共36分)
1. 資本主義萌芽對清明法律有何影響?
2. 革命根據地土地法的產生、發展和變化。
五、 古律今譯(包括標點,1題10分)
五刑之中十惡尤切虧損名教毀裂冠冕特標首篇以為明誡其數甚惡者事類有十故稱十惡
[西北政法學院]1997年中國法制史
~~~~~~~~~~~~~~~~~~~~~~~~~~~~~~
一、 名詞解釋(5個題,每題4分,共20分)
1.《大清新刑律》 2.論心定罪 3.刺配之法
4.《名例篇》 5.《明大誥》
二、簡答題(3個題,每個題10分,共計30分)
1. 南京臨時政府在處理政權與憲法關繫上,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教訓?
2. 中華蘇維埃及共和國婚姻法令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的法律有那些發展和變化?為什麼?
四、 論述題(2個題,每題20分,共計40分)
1.《唐律,賊盜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初期封建製法律,是怎樣改革奴隸製法律的?
五、 古律標點和今譯(共10分)
年八十以上八歲以下及孕者未乳師侏儒當鞫系者頌系之
[武漢大學]1995年中國法制史
~~~~~~~~~~~~~~~~~~~~~~~~~~
一、 秦代刑名的兩重屬性及漢初刑罰制度改革的歷史評價(25分)
二、禮刑結合在《唐律疏議》中的主要表現》(25分)
三、南京臨時政府人權立法述評。(25分)
四、試譯下文(25分)
凡士之治有期日國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邦國期內之治聽期外不聽凡有責者有判書
以治則聽凡民同貨財者令以國法行之犯令者刑之(出自《周禮、秋官、朝士》)
[武漢大學]1996年中國法制史
~~~~~~~~~~~~~~~~~~~~~~~~~~
一、 簡答下列各題(每小題15分,共60分)
1. 簡述奴隸制時代「刑書」的編纂特色。
2. 簡述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立法活動。
3. 簡述清末「欽定憲法大綱」。
4. 簡述南京國民政府的特務組織系統。
二、論述下列各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1. 試述封建法律有關「告訴」制度規定的專制主義特色。
2. 評述南京國民政府的民法制定原則和主要內容特點。
[北京大學]1996年《中國法制史A》
~~~~~~~~~~~~~~~~~~~~~~~~~~~~~~~
一、 填空(每題1分,共10分)
1.《竹書紀年》記載:「夏後芬三十六年作 .」
2.商朝初期的王位繼承製度,以 制不主。
3.據現有史科記載,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曾制定《仆區之法》和 .
4.商鞅在變法中曾頒布一項獎勵耕織的法令,其主要內容是:「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 ,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5.東魏於孝靜帝興和三年(公元541年),命群官議定新法,制定了
6.元仁宗時期制定的 ,是一部關於綱紀和吏治的法典。
7.太平天國的刑罰主要有杖刑、 和死刑三種。
8. 政府在司法改革中決定,將審判機關的名稱由「審判廳」改為「法院」。
9.1934年1月,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最主要的修改,是在第一條中增加了 的條文。
10.1948年2月,中共中央在《關於保護工商業問題的指示》中規定的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方針是 .
二、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0分)
1. 殺越人於貨
2. 具五刑
3. 會審公廨
4. 盜毀堅壁財物罪
三、簡答題(每題8分,共32分)
1. 何為眚、非眚、非終、惟終?西周在定罪量刑時,對這些行業為如何區別對待?
2. 簡述宋朝折杖法的內容和意義。
3. 簡述《大清新刑律》的體例和刑罰制度。
4. 北洋政府以恢復遣刑和笞刑的法規是什麼?試簡述之。
四、論述題(每題14分,共28分)
1. 與唐律相比,明律在體例和內容是有何重要變化?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2. 試述抗日民主政權施政綱領的基本內容、主要特點和歷史意義。
五、 古文今譯(將下列古文斷句,並譯成現代漢語,共10分)
是時承用秦漢舊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師李悝悝撰次諸國法箸《法經》以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故其律始於盜賊盜賊須劾捕二篇其輕狡越城博戲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為雜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減是故所箸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商君受之以相秦制蕭章十八篇張湯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朝律六篇合六十篇
[中國人民大學]1997年中國法制史
~~~~~~~~~~~~~~~~~~~~~~~~~~~~~~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5分)
1、重罪十條
2、春秋決獄
3、理藩院
4、廷杖制度
5、減租減息
二、古案述評(共15分)
1、標點下段案例(5分)
2、解釋下段案例中指定字詞
3、簡要評述此案
其後人在盜高廟前玉環得帝怒下廷尉(1)治釋之(2)按盜宗廟跟御物者為奏當棄市(3)上大怒曰人無道乃盜先帝器吾屬廷尉治者欲致之族(4)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廟之意也釋之頓首謝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順為差今盜宗廟器而族之有如萬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杯土陸下且何以加其法乎帝乃白(5)太後許之
三、論述題(共60分)
1、從唐律的有關規定看中華法系法律制度之特色。(25分)
2、論述法家的重刑主張及其在秦朝的實踐。(20分)
3、論述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基本特點及其歷史意義。(15分)
[中國政法大學]1993年外國法制史
~~~~~~~~~~~~~~~~~~~~~~~~~~~~
一、試述羅馬法的歷史沿革和發展。
二、論日耳曼法的基本特點及其對西歐法律的影響。
三、試論伊斯蘭法的發展的重要因素及當代伊斯蘭復興運動對伊斯蘭法的影響。
四、評述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審查權。
五、評述德國1900年民法典。
(任選四題,每題25分)
[中國政法大學]1994年外國法制史
~~~~~~~~~~~~~~~~~~~~~~~~~~~~~~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20分)
1、日耳曼法
2、美國的「人權法案」
3、宗教裁判所
4、聖訓
5、日本1946年憲法
二、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簡述魏瑪憲法的基本內容及特點。
2、簡析美國司法審查權的本質。
三、論述題(每小題20分,共60分)
1、試述羅馬法的歷史發展和大陸法系的形成。
2、略論英國法的結構和形成原因。
3、如何認識法國民法典是「典型的資產階級的法典」?20世紀後法國民法典有哪些發展變化?
[中國政法大學]1995年外國法制史
~~~~~~~~~~~~~~~~~~~~~~~~~~~~~~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20分)
1、吠陀
2、糾問式訴訟
3、約因
4、謝爾曼反托拉斯法
二、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什麼是羅馬法上的人格權?羅馬法上的人格的概念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2、什麼是英國普通法中的令狀制度?令狀制度的作用是什麼?
3、1946年的日本憲法重要有哪些特點?
三、論述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1、以大陸法系為例,試述法學家在法典化中的作用。
2、試述英國法律的主要特點及其在現代的發展趨勢。
四、案例評述(20分)
馬布里訴麥迪遜案(美國)
[中國政法大學]1996年外國法制史
~~~~~~~~~~~~~~~~~~~~~~~~~~~~~~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20分)
1、楔形文字法
2、摩奴法典
3、《聖訓》
4、魏瑪憲法
5、「二重內閣」
二、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1、簡述伊斯蘭法發展中法學家的作用。
2、簡述英國普通法的特點。
3、簡述宗教裁判所的審判原則。
三、論述題
1、羅馬法中物權的基本內容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是什麼?
2、1787年美國憲法所確立的原則、意義和本質是什麼?
3、法國行政法的沿革和主要特點是什麼?
[中國政法大學]1997年外國法制史
~~~~~~~~~~~~~~~~~~~~~~~~~~~~~~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20分)
1、兩河流域法
2、種性制度
3、貝殼放逐法
4、日耳曼法
5、1781年《聯邦條例》
二、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1、簡述羅馬法的復興運動及其影響。
2、簡述英國衡平法的特點。
3、簡述1900年《德國民法典》的主要特點。
三、論述題(1題30分,2題20分,共50分)
1、英國憲法的構成、發展及其主要特點是什麼?
2、法國1810年刑法典的結構和19世紀後刑法發展的狀況如何?
[中國政法大學]1998年外國法制史
~~~~~~~~~~~~~~~~~~~~~~~~~~~~~~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20分)
1、石柱法
2、剎帝利
3、《古蘭經》
4、1900年《德國民法典》
5、1946年《日本憲法》
二、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如何評價雅典的奴隸主民主制?
2、美國托拉斯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三、論述題(每小題20分,共60分)
1、闡述羅馬法的歷史地位和影響,並說明它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2、試述英國侵權行為的責任原則的歷史沿革和變化。
3、法國「人權宣言」的基本內容、歷史意義是什麼?如何評價?
[中國政法大學]1999年外國法制史
~~~~~~~~~~~~~~~~~~~~~~~~~~~~~~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20分)
1、漢謨拉比法典
2、「三臧」
3、伊斯蘭教法學
4、衡平法
5、法國六法
二、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1、簡述大陸法系的主要特點。
2、簡述英國法「遵循先例」原則。
3、簡述美國法律制度的主要特點。
三、論述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
1、試論《德國民法典》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2、試述日耳曼法的基本特點及其對近代法律的影響。
[中國政法大學]1993年中國法制史
~~~~~~~~~~~~~~~~~~~~~~~~~~~~~~
一、指出下列各句的出處並略加評論(每小題4分,共40分)
1.貴賤無序,何以為國?
2.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5.賞賢罰暴勿有親戚兄弟之所阿。
6.無法之言不聽於耳,無法之勞不圖於功,無勞之親不任於官。
7.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刑名比詳,治之末也。
8.全生之仁,禁非之義,並行之悖,乃先王制刑督奸之本意也。
9.刑以弼教,論罪者必當以教為主。
10.有治法而後有治人。(此處無錯誤)
二、論述題(每小題20分,共60分)
1.試論韓非對商鞅重刑思想的發展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2.簡論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3.試論孫中山法律思想的特點及其歷史地位。
[中國政法大學]1994年外國法制史
~~~~~~~~~~~~~~~~~~~~~~~~~~~~~~
一、論孔子法律思想的核心及其對封建社會正統法律思想的影響。(25分)
二、評述孟子法律思想與荀子法律思想的異同。(25分)
三、評「有法治而後有治人」之法律觀,兼評述中國古代的「人治」與「法治」思想。(25分)
四、論沈家本法律思想的歷史進步性。(25分)
[中國政法大學]1995年外國法制史
~~~~~~~~~~~~~~~~~~~~~~~~~~~~~~
一、解釋下列術語,並略加評論(每小題5分,共30分)
1.中華法系
2.德主刑輔
3.以刑去刑
4.論心定罪
5.中體西用
6.五權分立
二、標點並譯成現代漢語(每小題10分,共20分)
1.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民知所以矣
2.其論無夫奸曰國家立法期於令行禁止有法而不能行轉使民玩法而肆無忌憚和姦之事幾於禁之無可禁誅之不勝誅即刑章具有亦只具文必教育普及家庭嚴正輿論之力勝廉恥之心生然後淫靡之風可少衰
三、簡答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
1.試論禮法合流在荀子思想中的反映。
2.試論清末法制改革中法理派與禮教派的論爭。
[中國政法大學]1996年外國法制史
~~~~~~~~~~~~~~~~~~~~~~~~~~~~~~
一、解釋下列詞語(每小題5分,共30分)
1.以德配天
2.商君之法,刑棄灰於道者
3.無訟
4.《明夷待訪錄》
5.權能分治
6.「訓政」
二、標點並譯成現代漢語(每小題10分,共20分)
1.鞭撲不可弛於家刑罰不可廢於國征伐不可偃於天下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順耳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輔助也夫文之所加者深則武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則威之所制者廣三代之盛至於刑錯兵寢者其本末有序帝王之極功也
2.臣等以中國法律與各國參互考證各國法律之精意固不能出中律之范圍第刑制不盡相同罪名之等差辦異綜而論之中重而西輕者為多蓋西國從前刑法較中國尤為慘酷近百數十年來經律學家幾經討論逐漸改而從輕政治日臻美善故中國之重法西人每訾為不仁。
三、問答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唐律疏議》中「一準乎禮」的立法思想?
2.試述《中華民國民法》所體現的基本原則。
[中國政法大學]1997年外國法制史
~~~~~~~~~~~~~~~~~~~~~~~~~~~~~~
一、名詞解釋題(每小題5分,共30分)
1.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2.明德慎罰
3.民貴君輕說
4.春秋決獄
5.存天理,滅人慾
6.五權憲法
二、標點並譯成現代漢語(每小題15分,共30分)
1.貞觀十六年太宗謂大理卿孫伏伽曰夫作甲者欲其堅恐人之傷作箭者欲其銳恐人不傷何則各有司存利在稱職故也聯問法官刑法輕重每稱法網寬於往代仍恐主獄之司利在殺人危人自達以釣聲價今之所憂正在此耳深宜禁止務在寬平。
2.書雲天秩有禮天討有罪故聖人因天秩而制五禮因天討而制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鑿薄刑用鞭撲大者陳諸野小者致之市朝其所由來者上矣。
三、問答題(每題20分,共40分)
1.試述漢初黃老學派法律思想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特徵。(20分)
2.試述沈家本法律思想的特色。(20分)
[中國政法大學]1998年外國法制史
~~~~~~~~~~~~~~~~~~~~~~~~~~~~~~
一、詞語解釋題(每小題5分,共30分)
1.親親尊尊
2.子產鑄刑書
3.無為而治
4.《唐律疏議》
5.沈家本
6.三民主義
二、標點並譯成現代漢語(每小題15分,共30分)
1.所謂一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於前有敗於後不為損刑有善於前有過於後不為虧法忠臣孝子有過必以其數斷守法守職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周官之人知而訐之上者免於罪無貴賤屍襲官長官爵田祿
2.是時承用秦漢舊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師李悝悝撰次諸國法著法經以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佟⒐勢瀆墒加詰臨、須劾捕故著網捕二篇其輕狡越城博戲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為雜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減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商君受之以相秦漢承秦制
三、簡答題(每題20分,共40分)
1.試論董仲舒的「德刑觀」。
2.試述清末修律中的「禮法之爭」。
❼ 文言文大學 古文《大學》的翻譯!從所謂誠其意者到而後可以教國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
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傳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
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
子必誠其意.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
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
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
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
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
此謂知本」.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X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
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
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
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
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
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
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
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
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
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
乎身不怒,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
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
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
道.
《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
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
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鑒於
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
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
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
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
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
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
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
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
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
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
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
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
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
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大學》的譯文
[編輯本段]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 《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 《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下追求完善.
《詩經》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嚮往的地方.」《詩經》又說:「『綿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隻鳥兒嗎?」《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鬱郁蔥蔥.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里所說的「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度;這里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於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詩經》說:「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以,雖然前代君王已經去世,但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於使訴訟不再發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裡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曾子說:「十隻眼睛看著,十隻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於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於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於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於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有修養的人在家裡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於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於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於統治民眾.
《康浩》說:「如同愛護嬰兒一樣.」內心真誠地去追求,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相差太遠.要知道,沒有先學會了養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系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做: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安定國家.
堯舜用仁愛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仁愛;桀紂用凶暴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凶暴.統治者的命令與自己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所以,品德高尚的,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後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採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詩經》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讓全家人都和睦,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容貌舉止莊重嚴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只有當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隊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後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後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
《詩經》說:「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詩經》說:「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望你.」統治國家的人不可不謹慎.稍有偏頗,就會被天下人推翻.《詩經》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夠與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請用殷朝作個鑒戒吧,守住天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說,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成了內在的根本,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所以,君王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於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說:「天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行善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楚書》說:「楚國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善當作寶.」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仁愛當作寶.」
《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的肚量,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裡贊賞.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的,是可以為他們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他就妒嫉、厭惡;別人德才兼備,他便想方設法壓制,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可以說是危險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逐到邊遠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同住在國中.這說明,有德的人愛憎分明,發現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現惡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國君的人有正確的途徑:忠誠信義,便會獲得一切;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
生產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省.這樣,財富便會經常充足.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里的財物不是屬於國君的.孟獻子說:「養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養雞養豬;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養牛養羊;擁有一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養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有搜刮民財的家臣,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❽ 九年級上冊歷史 華東師大版的 提綱 要全點的啊
請你輸入下列內容:(http://zoudingjian.blog.163.com/blog/static/61729020089296054971)看是否符合你的問題,願我們經常探討!
❾ 民法概念,負擔行為。
其實這句話說的這么古文應該是來自台灣的相關法典。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是相對而言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負擔行為的發生不以負擔人有處分權為基礎,因為負擔行為不發生 權利的變更轉移等。只要負擔人認為有負擔的必要即可。 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是大陸民法最為重要的對法律行為的分類之一。但我國民法體系中尚未採用。在德國以及台灣民法中都採用了這一體系劃分。 所謂負擔行為是指一個人相對於另一個人(或若幹人)承擔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之義務的法律行為。它的首要義務是確定某項給付義務,即產生債務關系。一般說來,負擔行為是以發生債權債務為內容的法律行為,也叫債權行為。 一般說來,對於交易的過程,負擔行為僅僅是手段而非目的,是暫時的,是物權或其他權利變動的准備階段。通說認為,負擔行為一般通過合同表現出來,也可以通過單方法律行為表現,比如贈與、租賃。相對應的概念是處分行為。 負擔行為不以有處分權為必要,出自價值判斷,「倘負擔行為之生效須以處分權為要件,則出賣他人之物,出租他人之物均不發生契約上之效力,與債務契約本質有違,不合交易之需要。」(《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5》王澤鑒關於負擔行為的定義可以考察梅迪庫斯的定義.「負擔行為產生一項或多項請求權,或者—在現金交易行為中—至少產生一項能夠保留給付的法律原因.負擔行為主要包括債務合同,也包括無因的負擔行為.」所謂的現金交易行為可以理解為即時買賣,之所以特別強調,是因為在該行為中通常不需要從事負擔行為,即負擔行為在上述定義中的一項或多項請求權產生的同時已經履行完畢了.負擔行為一般都是有因的,無因的負擔行為指排除債權轉讓等在債法中規定的合同,但屬於准物權行為的法律行為,例如承擔票據上義務的行為.負擔可謂是通過產生請求權的方式為作用於某項既存的權利做准備.處分行為則是直接完成這種作用的行為。</SPAN>
❿ 文言文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
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傳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
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
子必誠其意。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
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
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
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
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
此謂知本」。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X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
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
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
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
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
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
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
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
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
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
乎身不怒,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
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
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
道。
《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
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
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鑒於
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
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
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
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
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
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
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
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
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
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
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
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
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
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大學》的譯文
[編輯本段]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 《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 《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下追求完善。
《詩經》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嚮往的地方。」《詩經》又說:「『綿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隻鳥兒嗎?」《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鬱郁蔥蔥。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里所說的「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度;這里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於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詩經》說:「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以,雖然前代君王已經去世,但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於使訴訟不再發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裡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曾子說:「十隻眼睛看著,十隻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於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於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於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於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有修養的人在家裡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於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於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於統治民眾。
《康浩》說:「如同愛護嬰兒一樣。」內心真誠地去追求,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相差太遠。要知道,沒有先學會了養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系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做: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安定國家。
堯舜用仁愛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仁愛;桀紂用凶暴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凶暴。統治者的命令與自己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所以,品德高尚的,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後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採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詩經》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讓全家人都和睦,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容貌舉止莊重嚴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只有當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隊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後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後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
《詩經》說:「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詩經》說:「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望你。」統治國家的人不可不謹慎。稍有偏頗,就會被天下人推翻。《詩經》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夠與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請用殷朝作個鑒戒吧,守住天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說,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成了內在的根本,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所以,君王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於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說:「天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行善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楚書》說:「楚國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善當作寶。」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仁愛當作寶。」
《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的肚量,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裡贊賞。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的,是可以為他們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他就妒嫉、厭惡;別人德才兼備,他便想方設法壓制,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可以說是危險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逐到邊遠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同住在國中。這說明,有德的人愛憎分明,發現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現惡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國君的人有正確的途徑:忠誠信義,便會獲得一切;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
生產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省。這樣,財富便會經常充足。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里的財物不是屬於國君的。孟獻子說:「養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養雞養豬;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養牛養羊;擁有一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養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有搜刮民財的家臣,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