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法案例英文
❶ 國際商法案例分析
1.我公司與國外一家大公司簽訂一筆進口精密機床合同,該公司在歐盟區內共有3家工廠 生產這種機床。臨近裝運日期時,對方一工廠突然發生火災,機床被燒毀,該公司以不可抗力為由要求撤銷合同。問:可否撤銷?說明理由。
原則上不能撤銷合同。此案涉及到不可抗力的後果。一般說來,不可抗力的後果有兩種, 一種是撤銷合同,一種是延期履行合同。什麼情況下解除合同,什麼情況下履行合同要看所發生事故的原因、性質、規模以及履行合同所產生的影響程度。 本案中,火災雖然是當事人無法預料的,應該屬於不可抗力的范圍,但由於對方還有兩家 工廠可以生產合同項下的產品,因此,我方要求對方延期履行合同。
2.我國某公司與外商簽訂了一份CIF出口合同,我國公司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辦理了保 險。貨物發出後,銀行議付了貨款,但貨到目的港後發現嚴重破損,而保險中沒有投保破損險(因為買方沒有指明),買方要求我國公司到保險公司辦理索賠事宜。問:我方應否辦理?
買方要求不合理。此案涉及到CIF合同的性質。 ①根據《2000年通則》,CIF屬於象徵性交貨術語,即賣方只要交出符合合同或信用證規 定的正確完整的單據,就算完成了交貨義務,而無須保證到貨,所以不是到岸價。 ②CIF雖然由賣方辦理保險,但投保金額和險別必須事先約定,如果沒有約定,只能按照 國際慣例辦理,即按FOB貨價×(1+10%)投保平安險。 ③在CIF術語下,賣方辦理保險僅為代理性質,應由買方處理索賠事宜。如果買方要求賣 方代替辦理索賠事宜,但責任和費用用由買方承擔。 本案例,買方顯然是在推卸責任。因此我方不能答應對方要求。
3.某年11月,我國某外貿公司與一外商簽訂了出口5000公噸鋼材的合同,價格條款為 CIF溫哥華。支付方式為即期不可撤銷信用證。我方按合同規定辦理了租船定艙和保險並支付了相關費用,取得了全套合格單據並到議付行付貨款,不料貨物在航行途中遭遇海嘯,全部滅失。外商以貨物滅失為由拒絕付款贖單,問我方如何處理?
這是一起並不復雜案例。在CIF術語中,買賣雙方風險劃分地點是裝運港船舷,越過船舷 後的風險由買方承擔,賣方辦理保險僅僅是代理性質,出險後應由買方辦理索賠事宜。另外CIF屬於象徵性交貨,即憑全套合格單據,買方就不得拒付貨款。還有,信用證業務屬於銀行信用,應由議付銀行承擔第一付款責任。 處理措施:我方首先應向議付行議付貨款,再由議付行向付款行申請付款,只要全套單據 合格,付款行不得拒付。其次我方應向買方講明道理,提出嚴重交涉,只要對方不無理取鬧, 就會按照國際慣例迅速支付貨款。最後,我方可以協助買方辦理向保險公司索賠事宜,但責任壞人費用要由買方承擔。
❷ 國際商法案例與分析
法理引用:《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Article 17[第十七條]:「An offer, even if it is irrevocable, is terminated when a rejection reaches the offeror.[一項發盤,即使是不可撤銷的,於內拒絕通知送達發容盤人時終止]」
分析:因為賣方12月1日的發盤構成要約,有效期到12月31日,但買方在12月10日拒絕了該報價,導致發盤終止要約失效。雖然買方12月15日(要約有效期內)改變主意,接受發盤進行了承諾,但是未能構成要約-承諾的合約關系。
結論:合約不成立。
❸ 關於全英文國際商法的案例分析
那就看他們之間是否簽了讓W銷售汽車的權利的合同,有合同關系就證明他們有合作關系。
❹ 14年考研,求助,國際商法教學案例(英文)如何攻克
起先還是先過單詞關,在同一篇文章中,把常出現、常用的單詞和常用詞語標注出內來,一個個查,比如「plaintiff\defendant\virdict\conclude\contend\by-laws等詞容匯,這個過程耗時較長,但是最需要扎實推進。仔細學那麼幾篇後,閱讀就會順利很多。我剛開始也是一個個單詞注,到考完試已經可以用比較短的時間閱讀一篇案例了。另外,這個也是個翻譯功底的訓練,平時多翻譯一些東西,就可以轉化為中文好理解些(不藉助轉化直接理解當然更好)。而且,通過一年時間經常閱讀英文原版小說,我發現自己閱讀案例的速度也有很大提高。因為那些判決的語言都非常嚴謹、很長,除了詞彙,還需要對句子結構和整體預期結構有個全面的理解。所以,從長遠講,要多看英文的東西,習慣英語的敘事方式。眼下的,先突破單詞,多看,多熟悉吧
❺ 國際商法案例及答案
法律問題I
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問題是,在所有權保留延及交付貨物轉售收益專時,屬賣方對該收益的權利是債權還是物權權益?
法院判決駁回上訴。判決指出,聯系合同的一般條件,第13條的目的明顯 是在買方失去支付能力時盡最大陽度保護原告,免子在失去對貨物的控制但卻沒 有失去法律權利時沒有支付的風險,無論保留權利的貨物是否在收到付獻之前保 持完整;為實現這一目的,買方陳享有出售貨物的毋痛置疑的權利外,該條款使 買方存在默示的義務,按照一股的本人與代理人、委託人與受託人的誠佰受託關 系付款。原告有權追索轉售的收益。
❻ 求國際商法教學案例(英文選編)粉皮書案例中英答案以及中文翻譯,郵箱[email protected]
貌似都沒有
❼ 急!!!翻譯!國際商法 案例翻譯。。。
1 set up. Because the buyer and the seller on the main provisions of the contract agree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tract.
2 breach of contract. Because the contract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the Chinese company does not perform the contract.
Two
1 Steven should be held responsible, as a partner in partnership, the partnership's debt are jointly and severally liable.
2 Steven in corporate debt, the right to recover the debt to Jack.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w is the best professional terminology such as "jointly and severally liable."
❽ 國際商法案例 謝謝啊
1.由於適用海牙規則,承運人不承擔航運途中貨物損失的責任。因此貨主的所有貨物損失責任皆由保險公司賠償。《海牙規則》第四條第二款對承運人的免責作了十七項具體規定,分為兩類:一類是過失免責;另一類是無過失免責。國際海上貨物運輸中爭論最大的問題是《海牙規則》的過失免責條款,《海牙規則》第四條第二款第一項規定:「由於船長、船員、引航員或承運人的僱用人在航行或管理船舶中的行為、疏忽或過失所引起的貨物滅失或損壞,承運人可以免除賠償責任。」這種過失免責條款是其他運輸方式責任制度中所沒有的。很明顯,《海牙規則》偏袒了船方的利益。
另一類是承運人無過失免責,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不可抗力或承運人無法控制的免責有八項:海上或其他通航水域的災難、危險或意外事故;天災;戰爭行為;公敵行為;君主、當權者或人民的扣留或拘禁,或依法扣押;檢疫限制;不論由於任何原因所引起的局部或全面罷工、關廠、停工或勞動力受到限制;暴力和騷亂。
②貨方的行為或過失免責有四項:貨物托運人或貨主、其代理人或代表的行為;由於貨物的固有缺點、質量或缺陷所造成的容積或重量的損失,或任何其他滅失或損害;包裝不固;標志不清或不當。
③特殊免責條款有三項:一是火災,即使是承運人和僱用人的過失,承運人也不負責,只有承運人本人的實際過失或私謀所造成者才不能免責;二是在海上救助人命或財產,這一點是對船舶的特殊要求;三是謹慎處理,克盡職責所不能發現的潛在缺陷。
④承運人免責條款的第十六項:「不是由於承運人的實際過失或私謀,或是承運人的代理人或僱用人員的過失或疏忽所引起的其他任何原因。」這是一項概括性條款,既不是像前述十六項那樣具體,又不是對它們的襯托,而是對它們之外的其他原因規定一般條件。
這里所謂「沒有過失和私謀」不僅指承運人本人,而且也包括承運人的代理人或僱用人沒有過失和私謀。援引這一條款要求享有此項免責利益的人應當負舉證義務,即要求證明貨物的滅失或損壞既非由於自己的實際過失或私謀,也非他的代理人或受僱人的過失或私謀所導致。
如果適用鹿特丹規則:由於鹿特丹規則中第17條採用了完全過錯責任原則,廢除了「航海過失」免責和「火災過失」免責。該條第1款規定:「如果索賠人能夠證明,貨物的滅失、損壞或者遲延交付,或者造成、促成了滅失、損壞或者遲延交付的事件或者情形是在承運人責任期間內發生的,承運人應當對貨物滅失或者損壞以及遲延交付付賠償責任。」這就使得承運人的管船義務始終貫穿航次始終,由此帶來的貨物滅失或者損壞以及遲延交付,承運人將不再適用免責條款的保護。
因此,承運人對43棵盆景松和37棵盆景松承擔責任。還有25噸廣柑的貨物損失。保險公司只承擔5噸鉀礦石的滅失。
(1)規定了有效期的要約,不能撤回。至6月12日上午9時,被告負有義務,被告將房屋賣給了他人,違反了義務,原告在6月12日上午9時前,把一封正式承諾的函件交給被告,即承諾,原告與被告的合同成立。
(2)
當他人是善意的,房屋歸他人所有。
當他人是惡意的,房屋應歸原告所有。
❾ 國際商法一英文案例,急求解答
1)對來於分期交貨合同,付款自是否分期進行,完全決定於雙方買賣合同中對付款的規定。 2)對於韓方的扣押行為,中方可以引用「定牌生產,工業產權爭議概不負責」的免責條款,但是合同中是否有此條款,也沒有明示。所以暫時無法判斷。如有類此條款,中方方可免除冒牌的責任,不然,可能承擔一定的侵權責任。 3)合同是以什麼貿易術語成交的沒有明示,不能判斷風險是否轉移。如果是CIF條件,則風險在裝運港轉移,日方不能以此為借口。如果是DDU或DDP條件,則風險在目的地轉移,第三期貨物風險未轉移,但是其原因是日方「指定牌名侵權」,賣方不負責任。 僅供參考,如有別樣答案,盼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