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一般主體

刑法一般主體

發布時間: 2021-11-17 13:02:46

Ⅰ 犯罪主體可以分為一般主體和特殊主體,那麼怎麼區分一般主體和特殊主體

一般主體,是指具有一般犯罪主體所要求的法定構成要件的自然人,即我國刑法分則條文要求行為人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即可符合犯罪主體條件的那些犯罪的主體。
特殊主體,是指具有一般犯罪主體所要求的成立條件外,還必須具有某些犯罪所要求的特定身份作為其構成要件的自然人主體。具有某種特定身份、對其犯罪主體資格有重要影響的犯罪主體。
兩者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區分:1、自然身份與法定身份。自然身份,是指人因自然因素賦予而形成的身份。例如,基於性別形成的事實可有男女之分,有的犯罪如強奸罪一般僅男性可以成為犯罪的主體。法定身份,是指人基於法律賦予而形成的身份。如軍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司法工作人員等等。2、定罪身份與量刑身份。定罪身份,是指決定刑事責任存在的身份,又稱犯罪構成要件身份。此種身份是某些具體犯罪構成中犯罪主體要件的必備要素。量刑身份,是指影響刑事責任程度的身份,又稱刑罰加減身份。此種身份雖然不影響刑事責任的存在與否,但影響刑事責任的大小,表現為從重、從輕、減輕甚至免除處罰的根據。

Ⅱ 犯罪的一般主體和特殊主體是指哪些

以主體是否要求以特定身份為要件,自然人犯罪主體分為一般主體與特殊主體。
法規定不要求以特殊身份作為要件的主體,稱為一般主體;
刑法規定以特殊身份作為要件的主體,稱為特殊主體。
在刑法理論上,通常還將以特殊身份作為主體構成要件或者刑罰加減根據的犯罪稱為身份犯。身份犯可以分為真正身份犯與不真正身份犯。真正身份犯是指以特殊身份作為主體要件,無此特殊身份則犯罪根本不可能成立的犯罪。例如,現行刑法典第109條規定的叛逃罪的主體必須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因此,如果行為人不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其行為就不可能成立叛逃罪。不真正身份犯,是指特殊身份不影響定罪但影響量刑的犯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行為人不具有特殊身份,犯罪也成立;如果行為人具有這種身份,則刑罰的科處就比不具有這種身份的人要重或輕一些。例如,現行刑法典第243條誣告陷害罪的主體,不要求以特殊身份為要件,即任何年滿16周歲、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但是,如果主體具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身份,依照刑法典第243條第2款的規定,則應從重處罰。換言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身份雖然不是誣告陷害罪的主體要件,但這種特殊身份卻是誣告陷害罪從重處罰的根據。

Ⅲ 刑法中的「一般主體」是否包含單位

包含單位。一般主體不是按照單位和自然人來劃分的。單位既可能是一般主體也可能是特殊主體,關鍵是要針對具體的罪名討論。

Ⅳ 刑法上所說的一般主體可不可以簡單概括為年滿18周歲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

所謂一般主體,指只要求具備總則中規定的犯罪主體一般性條件即達到刑事責專任年齡、具有刑屬事責任能力的主體,也稱為普通主體。刑法總則中對犯罪主體的共同條件做了一般規定:(1)達到刑事責任年齡。(2)具有刑事責任能力。(3)自然人。符合總則這個一般性條件的犯罪主體,就叫做一般主體。因此,一般主體不是以年齡來劃分的,如已滿14不滿16周歲的人犯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等也應承擔刑事責任。

Ⅳ 一般主體和特殊主體的區別 法律上

一般主體是相對於特殊主體而言的,是指對主體身份沒有限定的情況。特殊主內體最明顯的例子是國容家工作人員受賄罪,想要構成此罪必須具有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

從舊兼從輕」原則具體舉例說明:
首先,當遇到一個人的犯罪是在新刑法頒布以前,此時要考慮的是先適用舊刑法,即行為時的法律規定(從舊)。
其次考慮,如果是適用新的刑法更有利於被告人的話,如不認為是犯罪,或者是新刑法處罰較輕的話,則應該對被告人使用新刑法。
再次,如果是適用舊法更有利於被告人的話,如舊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是舊法規定的刑罰更輕時則對被告人適用舊法。
最後,根據每個案件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是適用舊法還新法,既所謂的「從舊兼從輕」原則。 「從舊兼從輕」原則是我國處理各種法律問題的一項基本原則,除了刑法適用外,其他涉及到的法律問題也都適用「從舊兼從輕」原則。

罪刑法定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和「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罪行相適應,:犯多大的罪,就應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法院也應判處其相應輕重的刑罰,做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罰當其罪,罪刑相稱嚴格的說是罪責刑相適應,即罰當其罪。

Ⅵ 刑法分則危害國家安全罪一章中"一般主體"什麼意思

一般主體,是指具有一般犯罪主體所要求的法定構成要件的自然人,即我國刑法分則條文要求行為人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即可符合犯罪主體條件的那些犯罪的主體。「特殊主體」的對稱。
我國刑法中的大多數犯罪,都可以由一般主體構成。例如,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搶劫罪、盜竊罪、詐騙罪、敲詐勒索罪等,要求的都是一般主體。對要求一般主體的犯罪,認定具備犯罪主體要件,就是要查明行為人是否達到該罪所要求的刑事責任年齡和具備刑事責任能力,而特定的身分不是其構成犯罪的必備要件。但是,某些一般主體的犯罪,如果行為人具有某種特殊身分,因而加重了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的,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司法實踐經驗要從重處罰。例如,我國現行刑法第119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犯走私、投機倒把罪的,從重處罰。」第138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犯誣陷罪的,從重處罰。」

Ⅶ 刑法中的一般主體包不包括外國人無國籍人

刑法中的一般主體包括外國人無國籍人。犯罪主體的認定不是以國籍認定的。

一般主體,是指具有一般犯罪主體所要求的法定構成要件的自然人,即我國刑法分則條文要求行為人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即可符合犯罪主體條件的那些犯罪的主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四條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六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
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
第八條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第十七條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Ⅷ 一般主體與特殊主體分別指的是什麼啊

1,一般主體

指法律對構成某些犯罪的主體未作特殊限制的主體。即只要達到了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即可構成某些犯罪的主體。

中國刑法中的大多數犯罪,都可以由一般主體構成。

例如,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搶劫罪、盜竊罪、詐騙罪、敲詐勒索罪等,要求的都是一般主體。

2,特殊主體

「一般主體」的對稱。

是指具有一般犯罪主體所要求的成立條件外,還必須具有某些犯罪所要求的特定身份作為其構成要件的自然人主體。

在外國刑法中也稱為身分犯。

(8)刑法一般主體擴展閱讀:

特殊主體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類型型:

( 1 )軍人違反職責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百三十四條、第四百五十條、第四百五十一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第2條和第25條的規定,構成該《條例》所規定的20餘種軍人違反職責罪,犯罪主體必須具備我國現役軍人或者軍內在編職工的身分。

(2)公務人員違反職責的犯罪。

其中又可以分為兩類:

一為一般公務人員違反職責的犯罪,如刑法逼供罪、報復陷害罪、非法剝奪宗教信仰自由罪、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賄罪、玩忽職守罪等;

二為特定公務人員違反職責的把罪,如由司法工作人員瀆職構成的徇私枉法罪、體罰虐待被監管人罪、私放罪犯罪,由郵電工作人員瀆職構成的妨害郵電通訊罪。

(3)從事特定職業者在職業活動中構成的業務過失犯罪,如重大責任事故罪等。

(4)具有持定法律身分者在訴訟活動中才能構成的犯罪。如偽證罪要求犯罪主體必須是訴訟活動中具有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的身分。

(5)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違反扶養義務構成的犯罪。如虐待罪和遺棄罪。

(6)被逮捕、關押的犯罪分子才能構成的犯罪。如脫逃罪和組織越獄罪。

(7)從事非法職業者才能構成的犯罪。

法律之所以確認特殊主體條件影響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有無和大小,是因為對某些犯罪來說,特定身分從主客觀統一上影響了行為社會危害性的大小,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為人主體惡性的大小。

Ⅸ 刑法的主體

刑事犯罪主體的分類

根據我國刑法和有關的理論,我國刑法中的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並且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

華律網

從主體的法律性質上分,犯罪主體包括自然人犯罪主體和單位犯罪主體。自然人犯罪主體是我國刑法中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犯罪主體。單位主體在我國刑法中不具有普遍意義。根據刑法第30條的規定,單位成為犯罪主體應以刑法分則有明文規定者為限。自然人主體是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並且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人。自然人主體可以再分為一般主體與特殊主體。對於具體的犯罪而言,只要求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和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可構成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除了具備上述兩個條件外,還要求具有特定的身份的人才能構成的犯罪主體是特殊主體。

區分刑事主體的意義

研究犯罪主體要件的問題,對於司法實踐中正確定罪量刑,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定罪意義

犯罪主體是犯罪構成必備的條件之一。任何犯罪都有主體,即任何犯罪都有犯罪行為的實施者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者。犯罪主體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只有具備法律所要求的犯罪主體條件的人,才能構成犯罪並被追究刑事責任。不符合特殊主體條件的人,不能構成特殊主體的犯罪。犯罪條件的具備,是行為人具備犯罪主觀要件的前提,也是對犯罪人適用刑罰目的的基礎。

例如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關於無刑事責任能力的規定等,對於正確認定犯罪,劃清罪與非罪以及應否追究刑事責任的界限,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量刑意義

在具備犯罪主體要件的同樣情況下,犯罪主體的具體情況也可能不同,而不同的具體情況又影響到刑事責任的大小程度。

例如:我國刑法典第17條第3款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第19條規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又如:刑法典第307條第1款、第2款分別規定了妨害作證罪與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其第3款規定司法工作人員犯前兩款罪的,從重處罰。

這些都說明了犯罪主體的不同對量刑的重要影響。

准確界定單位犯罪主體的范圍

第一,通過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將機關從單位犯罪主體中排除出去。同時,還有必要根據刑法典施行以來在處理單位犯罪方面遇到的問題進行全面反思,總結出哪些問題是由於刑法典關於單位犯罪的規定不當所引發,在此基礎上對單位犯罪的規定進行修訂。

第二,消除「公司、企業」兩個概念同時出現於單位犯罪概念中的現象。公司是指以營利為目的而組織其生產和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兩種形態。企業是指以從事生產、流通、科技等活動為內容,以獲取贏利和增加積累、創造社會財富為目的的一種營利性社會經濟組織。從邏輯上說,企業是種概念,公司是屬概念,公司是企業的一種組織形式,二者存在包容關系因而不應並列。

第三,適當增設其他組織機構以及增設一些新的罪名。因為在實踐中,單位犯罪的范圍並不僅限於現有刑法規定的范圍,刑法關於五類主體的規定確實過於簡單。在將來可以考慮將「單位的分支機構」、「村民委員會」等特殊形式的單位列入主體范圍中,增強刑事司法的可操作性,且確是形勢所需。同時,建議增設一些新的罪名。例如在一些計算機犯罪犯罪如網上侵犯知識產權罪、網上傳播淫穢物品罪,電子商務罪(包括電子商務詐騙、合同詐騙、網上購物欺詐等)新類型的犯罪領域中,單位出於非法利益的功利性目的也必然涉足這些新領域的犯罪,且其罪過惡意更深,危害更大。鑒於我國刑法對單位進行計算機犯罪尚無規定,導致了有罪無刑,司法實踐無法操作所以,筆者建議我國刑事立法針對這些新領域中出現的新的犯罪確立新的犯罪罪名,並將單位當然地列入該類犯罪的主體范圍,並相應擴大單位犯罪的刑罰種類,如增設永久性或限期性禁止從業刑等,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講解的關於刑法中對刑事主體的分類。我們知道對於不同的案件情況來看,犯罪分子是屬於不同的犯罪主體的,有些是自然人犯罪,有些是單位犯罪,有些是特殊主體犯罪,這些都是不同的。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請上華律網進行專業的咨詢。

熱點內容
客戶須知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0 09:28:14 瀏覽:943
性貪法官吃奶照片 發布:2025-09-10 09:28:13 瀏覽:846
美國法院數 發布:2025-09-10 09:23:04 瀏覽:58
1000萬訴訟法多少錢 發布:2025-09-10 09:08:52 瀏覽:293
新婚姻法修改重點 發布:2025-09-10 09:07:54 瀏覽:69
法院判的賠償怎麼辦 發布:2025-09-10 09:07:13 瀏覽:231
關於法律知識的廣播稿 發布:2025-09-10 09:05:53 瀏覽:378
gsp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0 08:51:32 瀏覽:18
道德教育的圖片 發布:2025-09-10 08:45:29 瀏覽:687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論文 發布:2025-09-10 08:45:29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