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武威民法典

武威民法典

發布時間: 2021-11-20 15:59:53

Ⅰ 米健的人名

米 健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澳門科技大學教授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57年6月
學歷:法學博士
專業方向:民法學、比較法學、羅馬法。 1977年考入甘肅蘭州大學歷史系,1981年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4年獲法學碩士學位,同年12月到中國政法大學任教。1987年起任講師,1992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5年破格晉升為正教授。
1988.1-1989.5獲國家教委獎學金前往聯邦德國漢堡馬普外國法與國際私法研究所進修,先後於德國多所大學講學;1990.4-6應邀作為客座教授前往義大利羅馬大學訪問交流。1991年,獲國家教委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基金獎,完成《歐洲單一市場法律制度》科研項目。
1991.10-1995.4應澳門政府聘請,受司法部、國家教委派遣以中國法律專家身份前往澳門參與澳門法律本地化工作。在澳門期間主持編寫了澳門第一部中文法學著作《澳門法律》。1995年在學校支持下創辦中國政法大學澳門研究中心,任主任。1997-1998獲德國洪堡科研獎學金,作為客座研究員往德國波恩大學法學院進行專題研究。1998年回國後創辦中國政法大學德國法研究中心,任主任。2001年任《比較法研究》主編。2001年9月-2002年9月參加中組部的支持西部開發的「博士服務團」,於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任副院長。2002年在學校支持下創辦中國政法大學中德法學院,任院長。2003年創辦《中國法學文檔》雜志,任主編。與德國學術交流中心合作,主持大型法學翻譯項目「當代德國法學名著」。 自信人生萬里遙——訪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米健
謝慶 陳虹偉 上傳時間:2004-12-2
上山下鄉、從蘭州大學到廈門大學再到中國政法大學、去國外進修、在澳門工作、赴青海掛職,輾轉學途,萬里游歷,生性喜歡遠游的米健,一路走來,風光盡收,碩果累累,平凡的人生也因此變得豐富多彩。 也許,50年代出生的人註定要被一段艱苦的歲月打磨,但他們對理想的追求從來都是單純而執著。
1975年4月,18歲的米健帶著理想主義情懷,來到甘肅省武威縣插隊落戶。他挑水磨爛過肩膀,赤腳趟過冰河,因斷糧餓過肚子,喝過人畜共飲的池水,但他懂得了什麼是困難,懂得了如何從容面對人生的苦難。
在那一代人中,米健是幸運的。1977年12月,米健參加了文革後的第一次高考,並於第二年春天如願走進蘭州大學學習歷史。那時,喜歡古典文學的米健一心想當個作家。「我覺得歷史可以為寫作提供更加廣闊深厚的知識和思想背景。」學習的過程中,米健對希臘羅馬歷史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進而又發現了羅馬法這個全新的知識天地。米健開始自學法律。「我近乎單純的夢想是將來做一名律師,一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和為民請命替天行道的法律俠客。」當時的羅馬法就像一個引子,將米健帶進了法學的殿堂。1981年米健考取了廈門大學法律系羅馬法專業的研究生。
那是一段自由自在學習和享受生活的美好時光。廈門大學美麗的校園,銀色的海灘,藍藍海水和陣陣海濤,米健至今記憶猶新。「在那裡,我有幸遇到了如父輩待我的導師李景禧和胡大展先生,使我不僅學到了如何為學,還學到了如何為人。」1983年,通過導師胡大展的安排,米健和另外兩個同學來到北京,分別在張晉藩、張希波和曾憲義老師家中學習中國法律史,在林榕年老師家中學習外國法制史。這種類似讀私塾的學習方式,讓米健更是終生獲益。
1984年,結束了廈門大學的學習生活,米健走進中國政法大學,和著名法學家江平一起為本科生講授羅馬法,繼續著他的羅馬法情結。很快,1987年,米健和江平教授合作撰寫的《羅馬法基礎》一書,就以其獨到的研究方法和豐富的內容在法學界產生影響。米健開始在年輕學者中嶄露頭角。事實上,羅馬法只是米健向更廣闊的法學領域拓展的一道橋梁,這樣小的一方天地無法讓他滿足。 在現代中國文壇,米健最推崇魯迅和林語堂。「魯迅的深刻犀利和民族責任感,林語堂的超逸灑脫和人格獨立都令我佩服。在治學上,魯迅的『拿來主義』和林語堂的『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作宇宙文章』一直被我奉為治學的最高境界。」
在米健看來,一個好的學者不僅要有人文關懷,更要有人際境界。所謂人文關懷就是對社會、對民生的責任感,所謂人際境界就是要有超越民族國家,放眼人類社會的胸懷。二十多年的法律之旅,米健始終在追尋一種大氣且通達的學術胸懷。無論是在國內教學研究,還是出國進修或在境外工作,他都有意識地在東西方文化的廣闊視野下,追求縱橫東西,通達古今的治學境界。
1988年,米健遠赴德國進修,開始了他與西方先進法律文化的第一次最親密的接觸。1991年10月,米健前往澳門,以中國法律專家的身份直接參與澳門法律本地化的工作。十幾年來,他又先後多次到德國、瑞士、義大利和日本等國家以及港澳地區進行學術訪問和講學,吸納古今,博採眾長,一步一步向著自己的目標靠近。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米健的學術研究會涉及羅馬法、比較法學、德國法、澳門法、民商法和司法制度等眾多領域。他提出的侵權行為歸責原則兩元制的觀點,「民事法律行為」命題的謬誤及有關法律行為理論的誤解,都曾在學術界產生影響。如今,米健早已成為比較法學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他所論證的從比較法到共同法的必然性正逐步被更多的人認同。
不能否認,德國法對當代中國法的表現模式和發展走向起了決定性影響,兩次赴德國研習法律的米健因此又增添了一份使命感,要讓中國法學界更多地了解德國和西方法律制度。於是,在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的資助下,由米健領銜主持的系統翻譯德國法學名著的浩大工程開始了。自1998年以來,這套「當代德國法學名著」叢書已經翻譯出版了15本,其中包括德國民法總論、歐洲合同法行政法學總論,這些法學專著堪稱當代德國乃至歐洲法律界公認的法學經典,被學界譽為近些年來翻譯質量最高、規模最龐大、選題最精深的翻譯叢書。謝懷栻等翻譯的《德國民法通論》更是不同凡響。
在澳門,米健的具體工作是協助其民法典的中文翻譯。米健不僅參加了《葡萄牙民法典》及其他諸多法律的中文翻譯工作,還負責組織策劃編寫了澳門歷史上第一部中文法律著作《澳門法律》。與此同時,米健和他的同事共同翻譯出版了德國比較法學名著《比較法總論》和英文的《比較法律傳統》。離開澳門後,米健又推出了有關澳門民商法律制度的專著《澳門民商法》以及內容更為廣泛的論文集《澳門法制與大陸法系》,至今仍是大陸和澳
門有關澳門法律制度的代表性著作。「澳門三年中我做了一些值得自己回味的、對個人人生和澳門社會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那段時期,米健迎來了學術上的又一座高峰。
「我花費了許多精力研究外國法律,但從來都是盡量使之能夠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用之於中國的法學與實踐。」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思索,2001年9月,米健參加了支援西部「博士服務團」,遠赴青海,擔任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一年的法官生涯,讓米健感觸最深的是,理論不應該僅僅是對理想的勾畫,而是能夠用於實際、改變實際,使實際逐步接近理想的思想方法。這種全新的體驗讓米健的學術研究有了更加明確的方向。 「幾十年中,我不斷面臨選擇,不斷作出選擇,它們都影響到我的人生發展。每次選擇都意味著一次新的人生拼搏。」
1990年,米健接到澳門政府的邀請,沒有想像的欣喜,相反卻陷入了深思。時值澳門回歸前夕,參與澳門法律本地化,無疑是參加一項歷史性的工作。但當時他已經報考了江平老師的第一批博士生,還要協助江老師進行「外國法律文庫」的翻譯項目,去澳門就意味著與博士終生無緣。當他向江老師徵求意見時,江老師非常支持他接受邀請,江老師說,去澳門的機會只有一次。江老師這種寬容大度的胸懷,令米健至今心存感激。「我在學術發展上最大的遺憾就是不得不放棄已經考完的攻讀博士的機會。」
1995年,米健又不得不面對去留澳門的問題。選擇留下,就是選擇了非常舒適的生活,但在當時由葡萄牙人管治下的澳門,和北京的治學環境無法相提並論。選擇離開,就意味著要放棄豐厚的薪水,放棄地處澳門高尚住宅區的居所,同時還必須作好思想准備去接受政法大學的筒子樓和低得多的薪水待遇。無疑,米健必須在學術與金錢之間作出選擇。在猶豫了幾個月的時間後,他最終選擇了離去,在學術與金錢之間,選擇了學術。金錢的誘惑已經無法將他打動,「這也是我在當前物慾橫流的社會氛圍內,能夠平心靜氣讀書治學的原因所在。」
去青海高院掛職也是米健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選擇。2001年夏天,兩個選擇擺在他的面前,是應邀去澳門某大學做副校長,還是去西北青海掛職。選擇前者,可以重返澳門做些事情,而且收入很高;選擇後者,去邊遠貧窮地區,收入還會降低。「但我還是選擇去了青海,盡管家人或旁人有不同看法,但我自己認為這是符合我人生信念的選擇。」
的確,就像米健所說的,「每次選擇都意味著一次新的人生拼搏」,1996年,米健從澳門回到中國政法大學不久,在學校支持下成立了澳門研究中心。該中心在澳門回歸祖國之前做了一系列非常有意義的工作。1997年,米健又一次到德國進行專題研究,「當代德國法學名著」叢書得以醞釀、誕生。1999年,中國政法大學建立了德國法研究中心,2002年,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中德法學院,米健挑起院長的重任,全身心投入。
2004年10月,由中德法學院主辦的《法律全球化與共同法發現》大型國際研討會在北京隆重召開,研討會會聚了來自中國、德國、日本以及台灣、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眾多一流的法學專家。這場中西方法律文化碰撞與交流的盛會,正是對米健多年來孜孜以求的治學境界的最好注釋,也是他希望在更廣闊的法學天地中縱橫馳騁所付出的努力。
本文原載於《法制日報》記者 謝慶 陳虹偉

Ⅱ 文正/武穆是古代名臣死後的封號,具體有那些級別

古代大臣死後皇帝都會給予封號,封號都是2個字,文臣死後第一個字是文,第二個字是根據這個人的生平貢獻給予的!反之一樣武將死第一個字是武,第二個字也是根據生平貢獻給予的!
級別嗎?到是有比如樓主說的張廷玉死後是文正,正個清朝200多年的歷史只有4個人死後的封號是文正可以說是最高的級別了,也就是清朝文臣的死後封號又有了改變也不是每個文臣死的時候都有封號的,文臣只有在翰林院里做過事的死後才能用文臣的死後的文字封號!

Ⅲ 武威農村離婚子女撫養費標準是怎樣的

離婚後孩子撫養費的計算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確定:
第一,有固定收入的,撫育費一般可按其月總收入的20至30%的比例給付,承擔兩個以上子女撫育費的,比例可適當提高,但一般不得超過月總收入的50%。
第二,無固定收入的,撫育費的數額可依據當年總收入或同行業平均收入,參照上述比例確定。
第三,有特殊情況的,可適當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五條:離婚後,子女由一方直接撫養的,另一方應當負擔部分或者全部撫養費。負擔費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
前款規定的協議或者判決,不妨礙子女在必要時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過協議或者判決原定數額的合理要求。

Ⅳ 諸法合體,民刑不分

認為「諸法合體,民刑不分」是律典特徵的觀點,至今被不少著述視為「定論」廣泛沿用,未曾受到質疑。對於律典「諸法合體,民刑不分」說得以成立的理由,通常的解釋是:「中國封建時代頒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關民法、訴訟法以及行政法等各個方面的法律內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諸法合體的結構」;「中國古代在諸法合體的結構形式中,始終以刑法為主,並以統一的刑法手段調整各種法律關系」。 我贊同中華法系是「民刑有分」、「歷代主要律典是刑法典」的論斷,但以為律典的特徵是「民刑不分,諸法合體」的觀點值得商榷。 其一,律典是刑法典,大量的行政、民事諸方面的法律並未包括在其內律典「諸法合體,民刑不分」說承認中華法系是由諸部門法構成的、民刑有分的,承認律典是刑法典,但同時又說律典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這種說法在邏輯上是自相矛盾的。刑法典屬於刑事法律的范疇,是否以刑調整法律關系是刑法同民法、行政法等諸部門法的根本區別。倘若律典是「諸法合體」、包括民法、行政法等部門法的內容在內的話,怎麼能把它僅歸於刑事法律的范疇呢?倘若歷朝代表性的律典都是「民刑不分」的話,又怎麼能把中華法系的特徵概括為「民刑有分」呢?顯然,這一觀點混淆了律典的性質和無限地擴大了律典所包括的法律內容的范圍。 在我國古代的多種法律形式中,律典作為刑事法律只是其中的一種。歷朝的民事、行政、經濟、軍事等法律,大多包含在令、敕、條例、條格等形式的法律中。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單行法,內容極其豐富。從前文表一、表二可知,漢代、明代的行政、經濟、軍事諸方面的法律數量巨大,且未包括在律典之內。其它朝代的情況也大體如此。律典之外的其它形式的法律,設置了國家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行為規范,以「簡當、穩定」為編纂要求的律典不可能也無法把其它形式的法律都包括進去。 其二,律典調整的是刑事而不是全部法律關系 律典「諸法合體,民刑不分」說認為我國古代始終是以統一的刑法手段調整各種法律關系,這種論點是不符合史實。從先秦到明清,刑事與民事、行政、經濟、軍事等法律調整的法律關系范圍是不同的。西周時期,周公制禮,呂侯制刑,禮與刑成為當時兩大部門法。禮是調整行政、經濟、軍事、民事、訴訟各方面的綜合大法,刑是定罪量刑的法律。「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刑、禮)相為表裡者也」。自商鞅「改法為律」, 「律」從此成了中國古代刑法的專用名稱,其中律典成為秦以後各朝的主要刑事法典。禮的名稱雖數千年以一貫之,但其性質卻頗有變異。作為行為規范的禮,其內容含蓋了包括民法在內的諸部門法。自秦漢以後,還出現新的法律形式「令」。「令,教也,命也」。 是採取「應為」、「不應為」的方式,從正面規定了國家的基本制度和社會生活規范。魏晉以後,大量制令,「令」愈顯獨立,統治者新制定的包括民事、行政等規范在內的法律法規,多歸於「令」。禮、令與規定如何處刑的律典不同,一般不直接規定具體的刑罰。正如《晉書》卷三0《刑法志》雲:「軍事、田農、酤酒,……不入律,悉以為令,違令有罪則入律」。歷朝的法律形式雖然名稱有所變化,但律始終調整的是當時社會中的各類刑事關系。 在我國古代法律中,雖然沒有象現代一樣出現專門的民事訴訟法典,但在訴訟中也注意把民事、刑事加以劃分,《周禮·秋官·大司寇》雲:「以兩造禁民訟,入束矢於朝,然後聽之;以兩劑禁民獄,入鈞金三日乃致於朝,然後聽之」。鄭注「訟謂以財貨相告者」,即為民事訴訟;「獄謂相告以罪名者」,即為刑事訴訟也。民事、刑事訴訟自古有別,歷朝也都注意把二者予以區分。葉孝信主編《中國民法史》 以及其它此類著作,對中國古代民事法律規范、民事訴訟制度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論證。張晉藩主編的《中國法制通史》 在闡述歷代法制時,也是均把刑事、行政、經濟、軍事、民事、訴訟等法律制度 列為專章進行研究的,該書中對包括民事訴訟在內的民事法規作了比較全面的敘述。因此,不能僅以刑事法典為據,就斷定我國古代是以統一的刑法手段調整各類法律關系。 民、刑有分,刑、政有別,這些立法原則古今是一樣的。固然,在古代律典中也有一些按照現代法學理念看來,應以民事、行政法等調整的社會關系卻用刑法處理的問題。出現這種現象有其深刻的社會和思想根源,是與在封閉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儒家禮教、家族觀念對立法的影響有關,也與古人對違法犯罪行為的認識有關。歷朝律典中那些涉及民事內容的刑罰規定,在當時的立法者看來,都是屬於"出禮而入刑"的范圍,與所謂的"民刑不分"無關。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規定了侵犯財產罪,就不能說其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一樣,也不能因為古代律典中涉及到民事等方面的問題,就斷定它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 其三,從歷朝法典的編纂情況看,綜合性的編纂形式是我國成文法典普遍所採用的,並非為律典所獨有。 我國古代的成文法典,除律典外,令典等非刑事類法典的編纂也很發達。春秋以前,有法而無典。春秋以降,始有法典的編纂。據史載,晉國趙盾「始為國政,制事典、正法罪、辟刑獄、董逋逃、由質要、治舊洿、本秩禮、續常職、出滯淹。既成,以授太傅陽子與太師賈佗,使行諸晉國,以為常法。」這是有文字可證的我國古代編纂成文法典的最早記載,然這部法典當時尚未公布。戰國時李悝所撰《法經》,是我國最早公布的成文法典。制律典以正刑名,始於秦漢;制令典以存事制,始盛行於魏晉;以會典形式記載典章和法律制度,始於唐而繼於明清。魏晉以後的大多數朝代都曾制定令典,「設范立制」,與律典並行。令典是以行政類法律為主、包括有經濟、民事、軍事、司法行政等法律規范在內的綜合性法典,在國家的法律制度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據《唐六典》和歷代《刑法志》記載,魏修律18篇時,曾制定《州郡令》45篇,《尚書官令》、《軍中令》180餘篇。 秦漢主要法律形式及代表性法律舉要 表一 朝代 法律形式 法律名稱舉例 文獻出處 秦 律 秦律除《盜》、《賊》、《囚》、《捕》、《雜》、《具》六律外,尚有下述單行律 置吏律 效律 傳食律 行書律 內史雜律 屬邦律 除吏律 除弟子律 游士律 田律 廄苑律 倉律 金布律 關市律 徭律 齎律 公車司馬獵律 藏律 傅律 軍爵律 中勞律 戍律 屯表律 尉雜律 工律 均工律 司空律等 睡虎地秦墓竹簡 令 焚書令 謚法令 田令 墾草令 津關令 夷三族令 《史紀·秦始皇本紀》 睡虎地秦墓竹簡 《漢書·惠帝紀》張晏注 《漢書·高後紀》 程 工人程 睡虎地秦墓竹簡 式 封診式 睡虎地秦墓竹簡 課 牛羊課 睡虎地秦墓竹簡 法律 答問 法律答問 睡虎地秦墓竹簡 文告 語書 睡虎地秦墓竹簡 漢 律 1. 正律 九章律 (9篇,綜合編纂類) 傍章(18篇) 朝律(6篇) 越宮律 (27篇) 《漢書·刑法志》 《晉書·刑法志》 《晉書·刑法志》 《晉書·刑法志》 (呂後)二年律令 (律令名28種,綜合編纂類) 江陵張家山漢簡 2.雜律(單行律) 大樂律 《周禮·春官·大胥》注 尉律 《漢書·昭帝紀》注 上計律 《周禮·春官·典路》注 酎金律 《續漢書·禮儀志》注 錢律 《史記·將相名臣表》 田律 《周禮·秋官·士師》注 田租稅律 《史記·將相名臣表》 左官律 《漢書·諸侯王表》 挾書律 《漢書·惠帝紀》 令 1.以甲乙丙為名(綜合編纂類) 令甲 令乙 令丙 2.以地區為名(綜合編纂類) 樂浪挈令 北邊挈令 3.以官署為名(綜合編纂類) 光祿挈令 大尉挈令 廷尉挈令 廷尉板令 大鴻臚挈令 御史挈令 《漢書·宣帝紀》 《晉書·刑法志》 《晉書·刑法志》 《說文·系部》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10·28 《漢書·燕王劉旦傳》 《敦煌漢簡釋文》982 《漢書·張湯傳》 《晉書·刑法志》 《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496 《武威旱灘坡出土漢簡》8 4.以內容為名(多為單行法) 秩祿令 宮衛令 品令 任子令 予告令 功令 受所監臨令 (以上為職官管理類) 《漢書·文帝紀》注 《漢書·張釋之傳》注 《漢書·百官公卿表》注 《漢書·哀帝紀》 《漢書·馮野王傳》 《史記·儒林列傳》 《漢書·景帝紀》 田令 水令 馬復令 金布令 《後漢書·黃香傳》 《漢書·兒寬傳》 《漢書·食貨志》 《漢書·高帝紀》注 緡錢令 (以上為經濟管理類) 《漢書·食貨志》 祠令 《漢書·文帝紀》注 祀令 《漢書·郊祠志》注 齋令(以上為禮儀類) 《漢書·祭祀志》注 戍卒令 《史記·將相名道表》 公令 賣爵令 (以上為軍事類) 《漢書·何並傳》 《史記·平準書》 獄令 《漢書·百官公卿表》注 箠令 《漢書·刑法志》 讞獄令 (以上為司法類) 《漢書·平帝紀》 胎養令 《後漢書·章帝紀》 養老令 (以上為養老、胎養類) 《漢書·文帝紀》 科 讞法科 《後漢書·郭躬傳》 首匿科 《後漢書·梁統傳》 寧告科 《後漢書·陳忠傳》 鑽鑽科 亡逃科 異子科 投書棄市科 《後漢書·陳寵傳》 《後漢書·陳忠傳》 《晉書·刑法志》 《晉書·刑法志》 品 儀品 守御器品 《漢書·梅福傳》 《散見簡牘合輯》203簡 復作品 《居延新簡》EPT56·280-281 就品 贖品 《敦煌漢簡》1262簡 《居延新簡》EPT56·35-37 烽火品約 《居延新簡》EPF16·1-17 比 決事比 《周禮·秋官·大司寇》注 死罪決事比 《漢書·刑法志》 辭訟比 《東觀·漢記·鮑昱傳》 法比都目 《漢書·鮑昱傳》 嫁娶辭訟決 《晉書·刑法志》 決事比例 《晉書·刑法志》 司徒都目 《晉書·刑法志》 廷尉決事 《新唐書·藝文志》

採納哦

Ⅳ 無房證明怎麼開,在哪裡開,需要什麼材料

一、無房證明可以代辦嗎
可以代開的,不過要寫好委託書。開具無房證明需要戶口薄和身份證。無房證明是到當地房屋管理局蓋章(所蓋的章要字跡清楚)。
無房證明外地戶口需要到戶籍所在地辦理,本地戶口可以直接去本地房管局開具無房證明。具體如下:
1、在開無房證明,需帶上身份證,戶口本,婚姻證明(如是提供結婚證必須夫妻雙方到場,分別查詢兩人名下的房產,如是一個人去必須提供本人近期的民政局開具的單身證明或離婚證)。去當地房管局開無房證明,50元一張。
2、需要攜帶的手續要根據,需要出具證明的單位要求來確定,如果對方單位只要求開具個人的無房證明,那麼只需本人攜帶身份證到場辦理。如果需要出具夫妻或者全家的無房證明那麼就需要夫妻雙方的一人攜帶夫妻雙方身份證、結婚證、戶口本到場辦理。受理的時間受到計算機程序和同名人多少的影響,但都是當時辦結出具證明。
二、代辦無房證明需要哪些條件
代辦無房證明外地戶口需要到戶籍所在地辦理,本地戶口可以直接去本地房管局開具無房證明。具體如下:
1、代開無房證明,需帶上本人的身份證以及代辦人的身份證,戶口本,婚姻證明。切記要帶上身份證原件,復印件無效。
2、代開證明還需要本人簽署一份委託書,需要寫出的內容如: 本人姓名,身份證號碼,現委託代辦人(代辦人身份證號碼)辦理出具無房證明的相關手續。本人簽名及日期。
無房證明可以代辦嗎?房證明是需要相關房屋管理部門辦理,這也證明自己無房的最好手續,具有法律效力。在申請住房貸款的時候,能夠為我們帶來便利和好處。針對不少朋友因時間問題,不能親自到場辦理的情況,有關部門也作了考慮。只要符合要求,提供相關證件和手續,就能夠辦理。

Ⅵ 古代官員的縊號分那些

首先糾正一下,是謚不是縊。
具體追謚什麼樣的謚號都是有規矩的,詳細參照如下:

惟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野,終將葬,乃制謚,遂敘謚法。謚者,行之跡;號者,功之表; 古者有大功,則賜之善號以為稱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名謂號謚。

民無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則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於天地。

仁義所往曰王。民往歸之。

立志及眾曰公。志無私也。

執應八方曰侯。所執行八方應之。

賞慶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從之成群曰君。民從之。

揚善賦簡曰聖。所稱得人,所善得實,所賦得簡。

敬賓厚禮曰聖。厚於禮。

照臨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譖訴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經緯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聞曰文。無不知。

學勤好問曰文。不恥下問。

慈惠愛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禮曰文。惠而有禮。

賜民爵位曰文。與同升。

綏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諫爭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諫。

剛強直理曰武。剛無欲,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

威強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

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淵源流通曰康。性無忌。

溫柔好樂曰康。好豐年,勤民事。

安樂撫民曰康。無四方之虞。

合民安樂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執義曰穆。故穆穆。

中情見貌曰穆。性公露。

容儀恭美曰昭。有儀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勞曰昭。能勞謙。

聖聞周達曰昭。聖聖通合。

治而無眚曰平。無災罪也。

執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綱治紀曰平。施之政事。

由義而濟曰景。用義而成。

耆意大慮曰景。耆,強也。

布義行剛曰景。以剛行義。

清白守節曰貞。行清白執志固。

大慮克就曰貞。能大慮非正而何。

不隱無屈曰貞。坦然無私。

闢土服遠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動民曰桓。敬以使之。

闢土兼國曰桓。兼人故啟土。

能思辯眾曰元。別之,使各有次。

行義說民曰元。民說其義。

始建國都曰元。非善之長,何以始之。

主義行德曰元。以義為主,行德政。

聖善周聞曰宣。聞,謂所聞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數征為嚴。

睿圉克服曰庄。通邊圉,使能服。

勝敵志強曰庄。不撓,故勝。

死於原野曰庄。非嚴何以死難。

屢征殺伐曰庄。以嚴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質慈民曰惠。知其性。

愛民好與曰惠。與謂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剛德克就曰肅。成其敬使為終。

執心決斷曰肅。言嚴果。

不生其國曰聲。生於外家。

愛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禮不愆曰戴。無過。

未家短折曰傷。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殤。有知而夭殤。

隱拂不成曰隱。不以隱括改其性。

不顯屍國曰隱。以閑主國。

見美堅長曰隱。美過其令。

官人應實曰知。能官人。

肆行勞祀曰悼。放心勞於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稱志。

恐懼從處曰悼。從處,言險圮。

凶年無谷曰荒。不務耕稼。

外內從亂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樂怠政曰荒。淫於聲樂,怠於政事。

在國遭憂曰愍。仍多大喪。

在國逢□曰愍。兵寇之事。

禍亂方作曰愍。國無政,動長亂。

使民悲傷曰愍。苛政賊害。

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應和曰莫。正其德,應其和。

施勤無私曰類。無私,唯義所在。

果慮果遠曰明。自任多,近於專。

嗇於賜與曰愛。言貪□。

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禮曰魏。雖威不逆禮。

教誨不倦曰長。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遠繼位曰紹。非其弟過得之。

好廉自克曰節。自勝其情慾。

好更改舊曰易。變故改常。

愛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齊之以法。

除殘去虐曰湯。

一德不懈曰簡。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簡。不信訾毀。

尊賢貴義曰恭。尊事賢人,寵貴義士。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尊賢敬讓曰恭。敬有德,讓有功。

既過能改曰恭。言自知。

執事堅固曰恭。守正不移。

愛民長弟曰恭。順長接弟。

執禮御賓曰恭。迎待賓也。

芘親之闕曰恭。修德以蓋之。

尊賢讓善曰恭。不專己善,推於人。

威儀悉備曰欽。威則可畏,儀則可象。

大慮靜民曰定。思樹惠。

純行不爽曰定。行一不傷。

安民大慮曰定。以慮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舊意。

闢地有德曰襄。取之以義。

甲胄有勞曰襄。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僖。思所當忌。

質淵受諫曰厘。深故能受。

有罰而還曰厘。知難而退。

溫柔賢善曰懿。性純淑。

心能制義曰度。制事得宜。

聰明睿哲曰獻。有通知之聰。

知質有聖曰獻。有所通而無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愛親曰孝。周愛族親。

秉德不回曰孝。順於德而不違。

協時肇享曰孝。協合肇始。

執心克庄曰齊。能自嚴。

資輔共就曰齊。資輔佐而共成。

甄心動懼曰頃。甄精。

敏以敬慎曰頃。疾於所慎敬。

柔德安眾曰靖。成眾使安。

恭己鮮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寬樂令終曰靖。性寬樂義,以善自終。

威德剛武曰圉。御亂患。

彌年壽考曰胡。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補前過曰剛。勤善以補過。

猛以剛果曰威。猛則少寬。果,敢行。

猛以強果曰威。強甚於剛。

強義執正曰威。問正言無邪。

治典不殺曰祁。秉常不衰。

大慮行節曰考。言成其節。

治民克盡曰使。克盡無恩惠。

好和不爭曰安。生而少斷。

道德純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親民而不殺。

外內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過曰思。思而能改。

行見中外曰愨。表裡如一。

狀古述今曰譽。立言之稱。

昭功寧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殺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賢。

安心好靜曰夷。不爽政。

執義揚善曰懷。稱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懷。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述義不克曰丁。不能成義。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業曰烈。

剛克為伐曰翼。伐功也。

思慮深遠曰翼。小心翼翼。

外內貞復曰白。正而復,終始一。

不勤成名曰靈。任本性,不見賢思齊。

死而志成曰靈。志事不□命。

死見神能曰靈。有鬼不為厲。

亂而不損曰靈。不能以治損亂。

好祭鬼怪曰靈。瀆鬼神不致遠。

極知鬼神曰靈。其智能聰徹。

殺戮無辜曰厲。

愎很遂過曰刺。去諫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愛曰刺。忘其愛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體恭質仁,功未施。

好變動民曰躁。數移徙。

不悔前過曰戾。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損不凌。

蚤孤鋪位曰幽。鋪位即位而卒。

動祭亂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質受諫曰慧。以虛受人。

名實不爽曰質。不爽言相應。

溫良好樂曰良。言其人可好可樂。

慈和遍服曰順。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聞多能曰憲。雖多能,不至於大道。

滿志多窮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慮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內遠禮曰煬。朋淫於家,不奉禮。

去禮遠眾曰煬。不率禮,不親長。

內外賓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義掩過曰堅。明義以蓋前過。

華言無實曰誇。恢誕。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與實爽曰繆。言名美而實傷。

擇善而從曰比。比方善而從之。

隱,哀也。景,武也。施德為文。除惡為武。闢地為襄。服遠為桓。剛克為僖。施而不成為宣。惠無內德為平。亂而不損為靈。由義而濟為景。余皆象也。以其所為謚象其事行。和,會也。勤,勞也。遵,循也。爽,傷也。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秉,順也。就,會也。錫,與也。典,常也。肆,放也。康,虛也。睿,聖也。惠,愛也。綏,安也。堅,長也。耆,強也。考,成也。周,至也。懷,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速也。載,事也。彌,久也。

Ⅶ 曹操的八大謀士

曹操的八大謀士有郭嘉、荀彧、賈詡、許攸、程昱、司馬懿、劉曄、志才。

1、郭嘉

戲志才,或志才為字,名不詳,東漢潁川郡(今河南禹州)人。被荀彧推薦成為曹操的謀士,不幸早卒,沒有留下詳細的記載。他死後,曹操詢問荀彧誰可代替他,於是荀彧推薦了郭嘉。戲志才在《三國演義》中並未提及,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略有記載。 「彧言策謀士,進戲志才。志才卒,又進郭嘉。」《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拓展資料: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Ⅷ 書都有那些種類

圖書基本可以分為22類:

1、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2、哲學、宗教

3、社會科學總論

4、政治、法律

5、軍事

6、經濟

7、文化、科學、教育、體育

8、語言、文學

9、文學

10、藝術

11、歷史、地理

12、自然科學

13、數理科學和化學

14、天文學、地球科學

15、生物科學

16、醫葯、衛生

17、農業科學

18、工業技術

19、交通運輸

20、航空、航天

21、環境科學、安全科學

22、綜合性圖書

圖書分類法又叫圖書分類詞表,是按照圖書的內容、形式、體裁和讀者用途等,在一定的哲學思想指導下,運用知識分類的原理,採用邏輯方法,將所有學科的圖書按其學科內容分成幾大類,

每一大類下分許多小類,每一小類下再分子小類。最後每一種書都可以分到某一個類目下,每一個類目都有一個類號 。

(8)武威民法典擴展閱讀:

書的不同形式:

1、繩書

有了語言,人類往往藉助於記憶力,把聽到的話,牢牢記住,再對別人復述出來;或將心中的理想,個人的經驗,借語言加以傳播。這種目的及辦法,與日後圖書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稱之為口傳的活書。人類的記憶到底有限,有時更會走樣,

口傳的活書,必然有許多缺陷。於是,聰明的人類起而發明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結繩。以結繩的大小、松緊、多寡及塗上不同顏色等方式,來表示各種不同的意義,我們可稱之為繩書。

2、竹書(竹簡)

竹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也指寫了字的竹片。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牘比簡寬厚,竹製稱竹牘,木製稱木牘。均用毛筆墨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

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因此人們又稱信為「尺牘」。在湖南長沙、湖北荊州、山東臨沂和西北地區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過重要發現,其中居延出土過編綴成冊的東漢文書。

3、口袋書

對口袋書沒有完全准確的界定,大抵是指開本小於小32開,印張大致不超過10個印張的書。口袋書的興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7月在倫敦出版的「企鵝叢書」,這套叢書3年間銷售2500多萬冊,獲得巨大成功。

口袋書從此流行於世並引發了一場「紙皮書革命」,對歐美國家的出版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與美國發明柯達克羅姆彩色膠片一起列入20世紀的人類發明、人類冒險和不尋常的事件當中。

4、電子書

電子書是指將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訊息內容數字化的出版物和植入或下載數字化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訊息內容的集存儲和顯示終端於一體的手持閱讀器。

代表人們所閱讀的數字化出版物, 區別於以紙張為載體的傳統出版物。電子書 通過數碼方式記錄在以光、電、磁為介質的設備中, 必須藉助於特定的設備來讀取、復制和傳輸 。

Ⅸ 涼州區人民法院

持本人身份證 結婚證 戶口本 一式兩份訴狀到對戶戶口所在地或經常居住地一年以上管轄區 縣一級人民法院起訴離婚,七日決定是否立案,五日通知對方;

熱點內容
最高法院機構 發布:2025-09-09 00:15:13 瀏覽:79
退休職工受不受勞動法保護 發布:2025-09-09 00:13:09 瀏覽:742
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ppt 發布:2025-09-09 00:11:19 瀏覽:109
職場法規問答 發布:2025-09-09 00:07:47 瀏覽:712
經濟法第七章同步測試答案 發布:2025-09-08 23:55:23 瀏覽:96
農民糾紛被打了要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08 23:36:55 瀏覽:801
人事章是否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08 23:31:00 瀏覽:135
黨風黨紀法律知識題庫 發布:2025-09-08 23:22:26 瀏覽:677
法官迴避缺陷 發布:2025-09-08 23:21:20 瀏覽:27
廣州下沙法院 發布:2025-09-08 23:05:38 瀏覽: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