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的終局性

司法的終局性

發布時間: 2021-11-21 15:07:41

A. 如何理解司法的性質

司法的性質其實主要是在討論司法權的性質,而司法權的性質是判斷權,即法院享有的對糾紛當事人的事實問題主張和法律問題主張依法進行判斷,以維護法的價值的終局性權力。
它與行政權屬於不同性質的權力,二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為司法是一種判斷,行政是一種管理。判斷屬於思維范疇,而管理屬於行動范疇。司法權的重要特徵是它具有中立性,法院及法官的態度不受其它因素包括政府、政黨、媒體等的影響。判斷者的態度只有是中立的,才能產生公正、准確的判斷。因此中立性是司法權的角色定位,更是司法權主體法官的角色定位。
司法權的重要特徵是司法權要求司法主體即法官具有職業性。因判斷必須依標准和規程進行,故司法判斷必須依法律和程序進行。只有經過職業訓練、諳熟法律、通曉法理的人才能擔任法官。因此司法權的性質決定司法必須獨立,同時決定了司法權主體法官必須職業化。
由此我們從司法權的一般原理中推導出法官職業化以及司法獨立均歸結於一條根本的、內在的理由,就是司法權本身的性質。

B. 請問司法的終局性該如何理解 書上長篇大論看的不是很懂, 希望有前輩們可以講的容易懂一些呢!謝謝啦

司法的終局性是指法院對認為應由其管轄的所有司法性質的爭議享有最終裁判權。

內涵有兩個:

  1. 二審判決具有終局效力。

  2. 只有司法程序具有終局性,其他程序沒有。

附:司法終局性意義內涵及相關解釋。

一、司法終局性的內涵和意義

司法的終局性是指法院對認為應由其管轄的所有司法性質的爭議享有最終裁判權。

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司法機關和法官作出的判決,除了由上訴法院經過二審程序或再審人民法院經過再審程序依法撤銷的以外,具有終極效力,其他任何機關和個人都不得非法撤銷該裁判,終止其效力,即司法裁判的既判力,禁止人們隨意宣告終局裁判無效和擅自加以改動,只能按照法定的程序撤銷該判決,再以新判決加以取代。二是指在解決爭議的諸多方式中,只有司法裁判是終局性的,司法是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任何糾紛的解決,只要走完了司法程序,就再也沒有別的途徑可走了,即解決糾紛的其他裁判形式都不具有司法的這種終局性。這意味著將糾紛轉化為訴訟,建構為受司法規制的法律辯論對象之法律問題後,當事人就要接受司法判決的終局性權威。

司法終局性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效力:其一,公定力。即終局性的司法裁判被推定為公正的,不容置疑的。美國聯邦大法官傑克遜有句名言:「我們終審並非因為我們不犯錯誤,我們不犯錯誤僅僅是因為我們是終審。」其二,確定力。這是基於司法裁判的公定力而產生的司法裁判的實體內容的確定效力,理論上一般稱為實質上的確定力,而將公定力成為形式上的確定力。「經過司法裁判所認定的事實關系和法律關系,都一一貼上封條,成為無可動搖的真正的過去。」其三,拘束力。終局性司法裁判作出後,當事人、法院和其他國家機關都得受其拘束。具體而言即為「一事不再理」。其四,執行力。終局性的司法裁判還具有執行力,這是拘束力的延伸。同時,這種執行力還具有國家強制力。司法的終局性是司法的基本職能性要求之一,是樹立司法權威的必要條件。司法最基本的職能是裁判糾紛,人們請求裁判的目的無一例外地是希望解決糾紛,裁判一旦作出,就宣告糾紛已獲解決,無論爭議各方的感受怎樣,都必須服從裁判,履行裁判,不得「舊事重提」,這樣才能平息紛爭,息事寧人。裁判若不具有終局性,爭議各方將陷入無休止的爭端,其利益也將長期難以確定,社會秩序勢必處於不穩定狀態。西諺曰:「訴訟應有結果,乃是共同的福祉」。

C. 如何理解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生活中難免出現一些不公平,司法機構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途徑,司法不能公平解決問題,社會上就會出現私自解決的現象,對社會造成危害,引起更大的不公平.只有公平才能和諧,所以司法是解決公平的最後一道防線.

D. 6.什麼是司法權它有哪些特徵如何理解司法權的獨立性、被動性、公開性、透明性司法權有什麼功能

司法通常是指國家司法機關根據法定職權和法寶程序,具體應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
特徵:獨立性、被動性、交涉性、終局性、普遍性
功能:解決糾紛、調整社會關系、解釋、補充法律、形成公共政策
1.獨立性:司法的任務主要是解決公民之間以及公民與國家之間的法律爭執,消除社會沖突和社會緊張關系;而公民權利的保障,也有賴於法院的維持。因此在組織技術上,司法機關只服從法律,不受上級機關、行政機關的干涉。
2.被動性:法律適用活動的慣常機制是「不告不理」,司法程序的啟動離不開權利人或特定機構的提請或訴求,但司法者從來都不能主動發動一個訴訟,因為這與司法權的性質相悖。
3.公開性:司法機關的活動應當向社會公開,不僅通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到場或到庭,而且允許公民旁聽,允許新聞媒體采訪和報道。司法公開既是司法公正的重要標志,又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E. 司法的最終性要求

A、司法的最終性要求?不太規范吧,你問的應該是司法終極性原則
1、司法終極性原則,在內涵上包括兩個方面,即司法在糾紛解決體系中的終極性地位與司法裁判應當具有既判力(已經作出的裁判不允許隨意改變)
(一)司法在糾紛解決體系中的終極性地位
社會沖突不可避免,人類解決社會沖突的手段也始終是多元的,形成了自決、和解、仲裁、調解、行政裁決、訴訟(司法審判)等既相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沖突解決機制。在這些糾紛解決機制當中,司法居於中心和終極的地位。
(二)司法裁判應當具有既判力
表現於司法裁判本身的不可輕易更改的終局性。具體而言,判決的既判力是指判決在實體上對於當事人和法院所具有的強制性通用力,表現為判決確定後,當事人不得就判決確定的法律關系另行起訴,也不得在其他訴訟中就同一法律關系提出與本案訴訟相矛盾的主張,同時,法院亦不得作出與該判決所確定的內容相矛盾的判斷。
2、努力方向
司法終極性原則的確立和實行,不僅涉及到諸多制度的改革問題,而且需要國民思想觀念的轉變予以配合。舉其要者,至少應當在以下方面進行完善:(1)擴大司法機關的司法管轄權范圍,強化其解決社會紛爭的能力。(2)在制度上確保司法機關的獨立審判,使其能夠在不受外界影響和干擾的基礎上獨立、公正地裁判案件。(3)構建公正的、科學的司法程序。(4)切實提高法官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減少錯案和司法腐敗行為的發生。(5)培育和提升公民對司法權威性的信仰,使公民自覺尊重法院裁判的既判力。

B、必須依題意的話:司法的最終性要求,就是司法追求的至高境界——實現司法的人民性。就是說,司法權要掌握在人民手中,而不能淪為特定階級或集團攫取私人利益的工具。

F. 司法終局是什麼意思

好象沒有司法終局,只有一審仲裁終局

G. 如何理解司法性質

司法的性質其實主要是在討論司法權的性質,而司法權的性質是判斷權,即法內院享有的對糾紛當事人的事實容問題主張和法律問題主張依法進行判斷,以維護法的價值的終局性權力。
它與行政權屬於不同性質的權力,二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為司法是一種判斷,行政是一種管理。判斷屬於思維范疇,而管理屬於行動范疇。司法權的重要特徵是它具有中立性,法院及法官的態度不受其它因素包括政府、政黨、媒體等的影響。判斷者的態度只有是中立的,才能產生公正、准確的判斷。因此中立性是司法權的角色定位,更是司法權主體法官的角色定位。
司法權的重要特徵是司法權要求司法主體即法官具有職業性。因判斷必須依標准和規程進行,故司法判斷必須依法律和程序進行。只有經過職業訓練、諳熟法律、通曉法理的人才能擔任法官。因此司法權的性質決定司法必須獨立,同時決定了司法權主體法官必須職業化。
由此我們從司法權的一般原理中推導出法官職業化以及司法獨立均歸結於一條根本的、內在的理由,就是司法權本身的性質。

H. 司法和行政是什麼區別

司法和行政的區別有以下三點。

1、主體上的區別。

司法:司法機關(法院和檢察院)及其公職人員。

行政: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

2、內容上的區別。

司法:對象是案對民事、刑事案件進行偵察、審判。主要是裁決涉及法律問題的糾紛和爭議及對有關案件進行處理。

行政:以國家的名義對社會進行管理,內容比司法廣泛

3、程序要求上的區別。

司法:有嚴格的程序性要求,如果違反程序將導致司法行為的無效和不合法。

行政:雖然有相應的程序性規定,執法活動相對不如司法活動的程序性要求嚴格。

4、優先原則上的區別。

司法:公平至上。追求公正,堅持公開、公正、公平。

行政:效率至上。更強調迅速、簡便、快捷。

I. 司法最終解決是一般原則,行政復議裁決終局是例外——是什麼意思謝謝

.1 這句話說,一般情況下,對行政侵權行為可以申請行政復議,但如果對行政復議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行政訴訟即司法解決是最終解決。但存在特殊的情況,有兩種情況的行政復議不得再提起行政訴訟,此時行政復議為最終裁決。這兩種情況是:

(1) 向國務院申請行政復議作出的裁決
(2) 根據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行政區劃的勘定、調整或者徵用土地的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

2 這句話是說,對於行政侵權行為,一般由當事人自己選擇救濟手段,可以選擇行政復議,也可以不經過行政復議而直接選擇行政訴訟。但對於法律規定必需先行政復議再才能行政訴訟的,行政復議必需前置,這就是例外,前置情形有:
(1)自然資源所有權、使用權確認案件(《行政復議法》第三十條第一款)
(2)治安管理處罰案件(《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三十九條)
(3)納稅爭議案件;
(4)工傷保險案件
(5) 對價格違法的處罰
(6)對審計機關的審計決定不服的

J. 何種救濟具有終局性

在我國公民依法救濟權利有哪些方式
發布時間:2018-07-30 來源:法律快車整合 作者:小編
當代法治社會,公民救濟權力,是公民權利保障的重要環節。當自身權利受到侵犯時,我們因積極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利益。但想必大多數人對我國公民依法救濟權力有哪些方式仍一知半解,下面法律快車小編為此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

一、法律救濟
所謂法律救濟,是指依據法律方式或者類法律方式對當事者受到損害的權利進行救濟。筆者以為,法律救濟方法主要包括司法救濟、仲裁救濟和行政司法救濟。
二、司法救濟
又被稱為司法機關的救濟或者訴訟救濟,指的是人民法院在權利人權利受到侵害而依法提起訴訟後依其職權按照一定的程序對權利人的權利進行補救。司法救濟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第一,救濟范圍具有廣泛性;
第二,救濟方式具有受動性;
第三,程序具有法定性;
第四,結果具有強制性;
第五,效力具有終局性。
三、仲裁救濟
仲裁救濟是法院外提供的一種救濟方法,其意是指根據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即仲裁契約,把基於一定的法律關系而發生或將來可能發生的糾紛的處理,委託給法院以外的第三方進行裁決。一般來說,大型企業對於它們之間或它們與公共權力機關的爭議,只有當不能自行解決時,才將其提交法院系統。所涉及的經濟利益越大,經過仲裁解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與訴訟相比,仲裁的功能特點在於程序簡便、結案較快、費用低廉、不具備行政特色、能獨立公正和迅速地解決爭議,給予當事人充分的自治權。
四、行政司法救濟
行政司法救濟是指行政機關作為救濟主體為權利人提供的法律救濟方式。從現代法制的發展來看,行政司法救濟的產生和存在的基礎是近現代社會行政管理對象的復雜化而需要貫徹司法程序的公正性所致。行政管理對象的復雜性不僅僅指糾紛在數量上的增多,而且糾紛在性質上的專業性和技術性也越來越強。如果把這類糾紛直接訴諸於法院,會產生兩大問題,一是增添「訟累「,二是不利於簡便、及時、有效地解決糾紛。
綜上所述,救濟權利的主要方式:法律救濟。小編以為,法律救濟方法主要包括司法救濟、仲裁救濟和行政司法救濟。如果您有此類問題,歡迎登錄法律快車官網進行咨詢,幫助了解相關知識。

熱點內容
中和律師樓 發布:2025-09-02 02:43:44 瀏覽:831
刑法條文釋義 發布:2025-09-02 02:33:07 瀏覽:883
法律知識專題教案 發布:2025-09-02 02:28:20 瀏覽:746
為了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發布:2025-09-02 02:23:10 瀏覽:603
廣東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2016 發布:2025-09-02 02:11:34 瀏覽:912
道德經輜重 發布:2025-09-02 01:40:51 瀏覽:836
中央監委工作條例 發布:2025-09-02 01:38:09 瀏覽:287
山西大學法律碩士論文 發布:2025-09-02 01:38:05 瀏覽:360
深圳市人民法院副院長 發布:2025-09-02 01:26:01 瀏覽:114
悟通道德經 發布:2025-09-02 01:07:12 瀏覽: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