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法周新軍題庫
㈠ 國際商法題目
答:(1)合夥企業是指依法設立的,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合夥人訂立合夥協議,回為經營共同事業答共同出資,合夥經營,共享收益,共擔風險的盈利性組織。①原告與哥哥共同佔有一塊土地②以口頭形式設立合夥關系③兩人按50%對50%比例分享利益④原告負責家務勞動、保管賬冊、處理銀行業務⑤農場的卡車寫有兩個人的名字⑥以共同名義設立銀行賬戶
(2)同意。此案判決是依據美國1914年指定的《統一合夥法》來判決的,該法不要求合夥必須登記,只要求合夥協議已簽訂,資金到位,合夥即認為成立,但要求有合法的目的。
(3)此案不成立。中國法要求合夥必須有書面合夥協議,而原告與哥哥只有口頭協議。
㈡ 國際商法的題目~~!!
國際商法概念初探國際商法作為一門大學課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在國外的一些大學中開設多年。[1]在我國,隨著近年來對外工作的不斷擴大,不僅一些大學開設了國際商法課程,而且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國際商法已成為許多行業和部門人士的重要而受到普遍重視。與此同時,「國際商法」一詞在各種場合被頻繁使用,冠以國際商法名稱的書籍也屢見不鮮。[2]於是,不斷有對國際商法感興趣的大學學生、生和各界人士提出如下一些:什麼是國際商法?怎樣理解國際商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國際商法是否同國際法、國際經濟法或民法、經濟法一樣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反映了我國對外開放事業的深入,對法學研究不斷提出新的課題和新的要求。而正確地認識和把握這些新課題,推動和繁榮我國的法學研究事業,正是我們法學研究工作者的職責所在。鑒於此,筆者擬對國際商法的概念從理論上進行初步的探討,不妥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關於國際商法概念的研究,綜合考察國內外學者散論於各種著作中對國際商法概念的說明,筆者認為國際商法的概念可有廣義和狹義兩種,下文分別予以闡述。 一、從廣義上看,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第一,按照法學的一般理論,劃分法律部門的主要標準是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凡調整同一種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就構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3]國際商法就是作為調整國際商事關系這一特定的社會關系而獨立存在的法律部門。所謂國際商事關系,是指某種商事關系,其主體不論是個人、法人、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只要這種商事關系的當事人分屬於兩個以上不同的國家或國際組織,或其所涉及的商事問題超越一國國界的范圍,這種關系就可稱之為國際商事關系。用以調整所有這些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就屬於國際商法的范疇。具體將,舉凡涉及商事關系的國際公法規范,國際經濟法規范,當事人自願接受的國際商事慣例或沖突法規范,國際商事公約或條約,國內商法中的國際性規范,都應包含在內。 對法律部門的劃分,除以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作為依據和主要的標准外,由法律規范的性質所決定的法律調整的異同也是一個重要的補充標准。舉一個明顯的例證,刑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這從未引起過爭議,但刑法顯然不是調整同一種類的社會關系的,而是調整由於犯罪所破壞的多種社會關系的,幾乎涉及一切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但其調整方法卻是單一的刑罰手段。這是其它法律部門所不具有的調整方法。同樣,基於國際商事法律規范的性質所決定的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是多樣性的,有不同於其它法律部門調整方法的顯著特徵。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既包括協商與調解等調整方法,也包括仲裁與訴訟等調整方法,既包括國內法的調整方法,也包括國際法的調整方法。因此,從法律調整方法的角度考察,也可說明國際商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在討論國際商事法律問題時,有必要對國際商事法律中的「商事」一詞進行說明。「商事」一詞是國際貿易交往中的一個重要的慣常用語。一般來說,國際組織或國家都對「商事」一詞盡可能做廣義的解釋。如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在起草《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時,就「商事」一詞所作的注釋[4],具有商事性質的關系包括但不限於下列交易:任何提供或交換商品或勞務的貿易交易;銷售協議,商事代表或代理;保付代理;租賃;咨詢;設計;許可;投資;融資;銀行業;保險;開采協議或特許權;合營或其它形成的或商業合作;客貨的航空、海洋、鐵路或公路運輸。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國際商事仲裁和調解法典》則仿照《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羅列了18種屬商事關系的事項:(1)提供或交換商品或勞務的交易;(2)銷售協議;(3)商事代表或代理;(4)開采協議或特許權;(5)合資或其他形式的工業或商業合作;(6)客貨的航空、海洋、鐵路或公路運輸;(7)建築;(8)保險;(9)許可;(10)保付代理;(11)租賃;(12)咨詢;(13)工程;(14);(15)銀行;(16)資料或技術的轉讓;(17)知識或工業產權、包括商標權、專利權、版權和軟體程序權;(18)專業服務。[5]另根據我國加入1958年訂於紐約的《關於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公約》時作出的商事保留聲明中提到的「商事」的概念,包括貨物買賣、財產租賃、工程承包、加工承攬、技術轉讓、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勘探開發資源、保險、信貸、勞務、代理、咨詢服務和海上、民用航空、鐵路、公路的客貨運輸以及產品責任、環境污染、海上事故等。[6]因此,我國關於「商事」一詞的解釋也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解釋。國際商法就是規范各種商事主體在上述國際「商事」領域活動的法律。 第二,從國際商法的產生看,國際商法從一開始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出現的。它最初所調整的商事關系就不是一國國內商人之間的商事關系,而是跨國界的、不同國家商人之間的國際商事關系。 國際商法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國際商法的形成來源於實踐,它的系統化過程不是由於國家的立法或學者的傳播,而是由於其適用者兼推行者的努力。國際商法最初的形式是商人習慣法,它在十一世紀出現於威尼斯,後來隨著航海貿易的發展逐步擴大到西班牙、法國、德國及英國,甚至北歐各國和非洲北部。這種以商人(主要是從事兩國或多國間貿易,並須經船舶運送的商人)間為規范對象的國際商法,屬於商人習慣法,是以當事人自治原則為最高原則,經由交易常例、習尚、習慣而形成的法律規范。其內容主要包括:貨物買賣合同的標准條款、兩合公司、海上運輸與保險、匯票、破產程序等方面的規范。這種商人習慣法是商人在歐洲各地港口或集市用以調整他們之間的商事交易的法律和商業慣例,它與當時封建王朝的地方性法律相比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它具有國際性,是國際商法,普遍適用於各國從事商品交易的商人;(2)它的解釋和運用不是由一般法院的專職法官來執掌,而是由商人自己組織的法院來執掌,其性質類似於的國際商事仲裁或調解;(3)其程序較簡單迅速,不拘泥於形成;(4)它強調按公平合理的原則來處理案件。[7]
㈢ 國際商法試題 急急急急急急
(1)規定了有效期的要約,不能撤回。至6月12日上午9時,被告負有專義務,被告將房屋賣給了他屬人,違反了義務,原告在6月12日上午9時前,把一封正式承諾的函件交給被告,即承諾,原告與被告的合同成立。
(2)
當他人是善意的,房屋歸他人所有。
當他人是惡意的,房屋應歸原告所有。
㈣ 誰會或有這些國際商法題的答案急需!!!!!!!萬分感謝
2011年,中國浙江省出抄口公司向馬來西亞公司預訂一批大米。中方電為:「茲發價8萬噸一級大米,每噸單價為2000美元CIF吉隆坡,裝運期4/5月,即期信用證支付,須以貨物尚未售出為准。」3月8日,接馬來西亞回電,「你3月2日電接受。」此時,因國際市場大米漲價,原發價的價格明顯對出口公司不利,因此,出口公司與日本一公司簽訂大米買賣合同,按國際市場價售出大米。
【問題】浙江省出口公司是否違約?為什麼?
㈤ 國際商法實務題 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作出什麼樣的解釋
《中抄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一條 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㈥ 國際商法考試題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在接受的生效時間上,原則上採用(A)
A.到達生效回
依據:
1980年《國際貨物答買賣合同公約》規定發價生效時間是( C)
A.發價發出後即生效
B.受發價人真正接到時生效
C.發價於其到達受發價人時生效
D.以上全不對
㈦ 國際商法題目
個人淺見:1 答案:雖然是不可撤銷信用證,但裝運期和信用證的不符,所專以銀行是不屬可能付款給你的。首先,我方是否能出具「賣方所訂船隻因故未能按期抵港裝運」是由不可抗拒的力量造成。其次,我方可以要求對方出具由第三方(可以我方和對方協調確定)出具的貨物損壞等證明,都則對方沒有權利進行就地銷毀等行為。再次,通過和對方進行協調,協調不成選擇仲裁或訴諸法院。
㈧ 國際商法考題
第(1)(2)用《通則》
第7.1.7條(不可抗力)
(1)若不履行的一方當事人證明,其不履行是由於非他所能控制的障礙所致,而且在合同訂立之時該方當事人無法合理地預見,或不能合理地避免、克服該障礙及其影響,則不履行的一方當事人應予免責。
(2)若障礙只是暫時的,則在考慮到這種障礙對合同履行影響的情況下,免責只在一個合理的期間內具有效力。
(3)未能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必須將障礙及對其履約能力的影響通知另一方當事人。若另一方當事人在未履行義務方當事人知道或理應知道該障礙後的一段合理時間內沒有收到通知,則未履行義務方當事人應對另一方當事人因未收到通知而導致的損害負賠償責任。
(4)本條並不妨礙一方當事人行使終止合同、拒絕履行或對到期應付款項要求支付利息的權利。
第(3)用《通則》
第6.2.2條(艱難的定義)
所謂艱難情形,是指由於一方當事人履約成本增加,或由於一方當事人所獲履約的價值減少,而發生了根本改變合同雙方均衡的事件,並且
(a)該事件的發生或處子不利地位的當事人知道事件的發生是在合同訂立之後;
(b)處於不利地位的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不能合理地預見事件的發生;
(c)事件不能為處於不利地位的當事人所控制;而且
(d)事件的風險不由處於不利地位的當事人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