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商法張力

民商法張力

發布時間: 2021-12-03 06:50:56

A. (求助)論述:行政權利人格化與非人格化之間的張力

何謂人格尊嚴權?立法司法上並未有規定或解釋,因為人格尊嚴本為抽象。民法學理上,有認為人格尊嚴是具有倫理性品格的權利,是主體對自己尊重和被他人尊重的統一,是對個人價值主客觀評價的結合。也有認為人格尊嚴是一般人格權的內容之一,也是一般人格權的最重要內容,是指民事主體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最起碼社會地位並且受到他人和社會的最基本尊重,是民事主體對自身價值的認識與其在社會上享有的最起碼尊重的結合。這幾種認識基本一致認為人格尊嚴具有基本性和主客觀價值復合性。因此,判斷自然人人格尊嚴是否受到侵害,不能僅考慮該自然人的主觀自尊感受,更要從客觀角度考慮其在通常社會范圍內所享有的作為「人」之最基本尊重是否被貶損;如果是,則其人格尊嚴遭受侵害。

人格尊嚴權集中表現為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

圖片:
http://image.yahoo.com.cn/search?p=%E4%BA%BA%E6%A0%BC%E5%B0%8A%E4%B8%A5%E6%9D%83&ei=UTF-8

資料,包括關於該主題的知識以及具體的法律規定;關於該主體的具體表現(事例)
一國憲法確認的公民在政治、經濟、文化、人身等方面所享有的基本權利。資產階級國家稱為人權、公民權。

英國 1679 年的《 人身保護法 》和 1689 年的《 權利法案 》,美國 1776 年《 獨立宣言 》和 1791 年的《 憲法修正案》,法國1789年的《人權宣言》等都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1919年德國《魏瑪憲法》設專章詳細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多數國家的憲法都設專章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公民的基本權利主要包括:財產權,人身自由,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

中國1982年憲法確認中國公民的基本權利主要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人身自由、人格尊嚴、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宗教信仰自由、批評、建議、申訴或檢舉及取得賠償等人身和個人的權利和自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言論 、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等政治權利和自由;勞動權 、休息權、傷老病殘有獲得物質幫助等社會經濟權利;受教育權和從事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男女平等權,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保護等。中國憲法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第十三期 人格尊嚴權

記:「顧客是上帝」,但是作為「上帝」的消費者,卻在一些商場、超市、賓館等商家面前變成了弱者,被侮辱、誹謗、搜身甚至限制人身自由的事件屢屢發生,身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為何這些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會屢屢發生?消費者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應當如何主張自身的合法權益?為了指導消費者解決這類糾紛,今天,我們繼續邀請來了市消委會的鄧國平秘書長(以下簡稱「消」),以及市消委會法律顧問-----廣東賦誠律師事務所的郭俏麗律師(以下簡稱「律」),與聽眾朋友一起,共同討論消費者的第六個權利-----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受尊重權。鄧秘書長,郭律師,你們好!

消、律:主持人好。聽眾朋友好!

記:在市場交易過程中,消費者的人格尊嚴受到尊重,是消費者應享有的最起碼的權利。從道德上講,人格尊嚴是指人的自尊心、自愛心。作為一個正直的人,都有自尊、自愛的感情需求,不允許別人污辱和誹謗。鄧秘書長,您如何看待消費者的人格尊嚴權?

消:公民的人格尊嚴權,主要是指公民的姓名、名譽、榮譽、肖像等方面的權利。具體到消費領域,這種人格尊嚴權是指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過程中所享有的姓名、名譽、榮譽、肖像等人格尊嚴不受經營者非法侵犯的權利。在消費領域,侵犯消費者人格尊嚴權的行為,主要表現為對消費者名譽的侵犯。例如,有的消費者購買商品在比較、選擇商品時遭到售貨員的譏諷和侮辱;有的售貨員以貌取人,歧視消費者;有的消費者在商場、超市購物受到無端懷疑、盤查,甚至被搜身、強行扣留、限制人身自由等。這些行為損害了消費者的人格尊嚴權,給消費者造成精神損害。

記:由於部分商家及其工作人員法制意識淡薄,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漠視消費者人格尊嚴的存在,從而導致了侵犯消費者人格尊嚴權的行為時有發生。請問郭律師,我國的有關法律法規,對消費者人格尊嚴的確認和保護有何規定?

律:關於人格尊嚴的確認和保護,在我國憲法、民法通則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均有體現。我國《憲法》第3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同時,我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4條對人格尊嚴的保護有更詳細的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其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的權利。」可以說,消費者人格尊嚴權是被國家法律、法規反復、明令確認和保護的一項權利。

記:在我們節目的熱線電話當中,聽眾朋友的投訴,基本上都是圍繞質量、價格、計量等方面。涉及安全、人格尊嚴方面的投訴,相對來說比較少。鄧秘書長,能否給聽眾朋友介紹一下,近年來,我市有關人格尊嚴的投訴的趨勢是怎麼樣的?

消:其實,有關人格尊嚴的投訴並不是一個新問題,幾年來,一直有消費者為自身的尊嚴而戰。2003年我會受理了涉及人格尊嚴的投訴3宗,去年5宗,今年上半年2宗,超市搜身、購物受辱、賓館逐客等都是投訴熱點。可以這樣說,我們平時受理的投訴,涉及商品質量和服務的投訴較多,侵犯消費者人格尊嚴的投訴還不多見。這種現象從小處說,是消費者不願因一言半語,而糾纏不休,表明消費者維護自己尊嚴的意識不強;從大處說,是消費者自己看輕自己,人格尊嚴權利的保護意識低下。這種現象持續下去,對商家依法、有序經營不利,對消費者有害,對凈化社會環境沒有好處。克服這種現象,主要是有待商家改善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真正奉顧客為上帝;有待全社會的監督,特別是有待人格尊嚴受到歧視的消費者的監督和投訴。

記:剛才鄧秘書長提到的「超市搜身」的現象,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經常在媒體上可能看到對這種行為的控訴。郭律師,請問商場的這種做法合不合理?

律:商家搜身的現象確實在人們日常消費生活中存在,類似於這類行為不但不合理,且屬於違法行為。我國憲法規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除執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有權對公民及其隨身攜帶的物品進行檢查、搜查以外,禁止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也就是說商家搜身行為違反國家大法《憲法》的規定。
同時按《消法》的規定,維護消費者的人格尊嚴權既是消費者的權利,也是經營者的義務。按《消法》第25條規定,經營者具體有三方面的義務:第一、經營者不得對消費者採用捏造、散布虛假事實以不文明、不禮貌的語言,貶低、詆毀消費者的人格尊嚴;第二、經營者不得搜查消費者的身體及其攜帶的物品;第三、經營者不得侵犯消費者的人身自由。因此,任何經營者均不得以任何理由,自行決定搜查消費者的身體及其攜帶的物品,限制消費者的人身自由,甚至扣留、毆打消費者。如果經營者有侵害消費者人格尊嚴和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的,按《消法》第43規定,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
如果經營者遇到消費者確實有偷竊的重大嫌疑的情況,經營者可以禮貌地要求行為人主動協助調查,由其本人在辦公室等人流少的非公眾地方,自行翻查、展示自身的物品。在事實未查明之前,要注意給消費者解釋、說明情況,確保消費者的自尊心不受損害;如果消費者態度強硬,不予配合,可以報警,由公安部門來完成檢查的工作。如查實被盤查的消費者並未有偷竊的行為,工作人員應當對消費者做出誠懇道歉,努力把糾紛化解。

記:相信有的消費者曾經遇到這樣的尷尬局面,在購物的過程中,因一時疏忽大意,拿了商品忘記付款。有些家長,帶上小孩子逛超市更加要打醒十二分精神,提防小朋友「順手牽羊」的「惡作劇」。有的商家在收銀台附近貼著「偷一罰十」的字樣,一旦發現消費者出門時有未付款的物品,不管什麼原因,一律處以「十倍」的罰款,請問鄧秘書長,商場有沒有「偷一罰十」的權利?

消:對商家的這種做法,我們要客觀分析。無可否認,經營者提出的「偷一罰十」,對小偷有一定的阻嚇作用。但是,依照法律的規定,除了行政執法機關有權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罰以外,任何單位和企業都無處罰權,所以商家的處罰行為是違法的。即商家「偷一罰十」的規定不具備法律效力,消費者有權拒絕交罰款。而且,我們在受理投訴的過程中發現,商家在「處罰」涉嫌違法者的時候,出具的收據不是罰款收據,而是「商場內部抵貨單」或「商場內部交款單」等單據,有的甚至根本沒有單據,這些行為顯然違反了《消法》的有關規定,它不僅屬於一種違法行為,而且嚴重地侵害了消費者的人格尊嚴。如果商家確實遇到被盜的情況,其正確做法應為:一是將偷拿者送到公安機關接受處理;二是通過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方式追討損失,要求偷拿者賠償。如果消費者遇到搜身、強行扣留、罰款等無理行為,消費者為求脫身,可以先暫時交納罰款,但一定要讓商家開具罰款收據。事後消費者可以拿著罰款收據根據「消法」或其他法律向法院提起訴訟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記:顧客就是上帝。隨著消費者人格意識、維權意識的逐步提高,經營者的服務意識和方式也有待提高,鄧秘書長,您對商家改善自身的服務,避免出現侵權糾紛,有何好的意見及建議?

消:首先,經營者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能處處以管理者的姿態面對消費者;要學會尊重消費者,真誠為消費者服務,真正把顧客看作自己的「上帝」,絕對不能冷若冰霜,甚至出言不遜,對消費者進行人格侮辱。
其次,經營者要完善內部管理,及時堵塞漏洞。比如說,超市的警報器要經常檢測,公司的員工和保安人員要加強培訓,增強以人為本的意識。等等。說起這個商場保安問題,保安超越自己的職權范圍,搜身、強行扣留等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投訴焦點。其實,商家僱傭保安為了維護正常的經營秩序,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保安工作人員應當牢記,自己的職責是維護超市的秩序和安全,並沒有搜身、扣留人或物、罰款的權力。
最後,作為商場工作人員,要文明待客,講究語言藝術,盡可能減少顧客的誤解。例如,可以善意地提醒消費者是否有商品未付款,或多使用「請」、「您」、「配合」等語句。出現問題時,要及時與公安部門溝通,盡快給消費者一個滿意的答復。

記:除了經營者要自律之外,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應注意那些細節問題,避免人格尊嚴權受到不必要的侵害?

消:為了避免發生超市搜身等糾紛,消費者在進入商場超市之前,一定要按照超市的要求,把與超市相類似的商品進行封存,以免出現不必要的糾紛;當保安履行自己的責任的時候,消費者應該配合,避免「嫌疑」擴大化。現在,全國上下都在構建和諧社會。我認為,經營者和消費者發生矛盾幾乎是不可以避免的。但處理起來,雙方都要互相諒解,不要因一句話,一個動作糾纏不止,互不讓步。在消費過程中,如果自己的人格尊嚴受到侵犯時,消費者應該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在消委會調解無效的情況下,消費者可以依法提出法律訴訟,要求侵權方承擔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法律責任

第四課第一框 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

新疆師大附中 黃勇剛 83005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人格尊嚴和名譽權的內容,知道法律保護公民的榮譽權;明確公民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譽權。

能力目標:

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夠正確區分哪些是侵犯公民人格尊嚴權、榮譽權的行為。提高依法維權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懂得珍惜自己的名譽,維護自己的尊嚴,增強自尊心。

懂得尊重他人,維護他人的名譽。

增強依法維權意識。

教學重難點

人格尊嚴不可辱,維護名譽是我們的權利。

教學過程

材料投影:(《禮記·儒行》:「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譯:讀書人寧可死,也不能接受侮辱,形容寧死不屈的節操。)

不食嗟來之食

春秋時齊國連年災荒,有個叫黔敖的富戶在路邊設了一個粥攤來周濟逃荒的窮人。一天,黔敖看見一個人用袖子蒙著臉,拖著鞋子,沒精打採的走過來,就高聲喊道:「喂,來吃粥。」來人抬眼看著黔敖說:「我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樣的地步。」說完他辭謝了黔敖又向前走了,終於餓死在路邊。

教師:看完上述材料,結合本課知識談談你如何看待「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的這種行為?材料說明什麼道理?

學生1:人應自立,自己養活自己,人格尊嚴不可辱。

學生2:人格尊嚴比生命還重要,啟示我們做一個有骨氣,有尊嚴的人。

教師:這段材料說明人格尊嚴不可辱。

板書:一、人格尊嚴不可辱

1.什麼是人格尊嚴

教師:尊嚴,通常與人格的尊重相聯,以相互間的尊重為前提。尊嚴,是人的一種情感需要,不容冒犯。擁有尊嚴的人,是做人有原則的人,是有骨氣的人。他不因飢餓而食嗟來之食,不因位卑而委身於權貴,不因力單而為強暴屈服。維護尊嚴的人,都是自尊心、自信心極強的人。人和動物的區別之一在於人有思想,有自尊,有受人尊重的需求。

現代社會,法律賦予每個公民人格尊嚴權。任何人都享有作為「人」的最起碼的社會地位和受到他人與社會最起碼尊重的權利——人格尊嚴權。

板書:2.人格尊嚴權是人格權中的核心權利

人格尊嚴權集中表現為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我們先學習名譽權。

導讀:P35有關信用審查制的小字資料。

教師:請同學們邊看邊思考,用自己的話談談人格尊嚴權中的名譽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板書:二、維護名譽是我們的權利

學生:名譽就是名聲,材料里是大家對市民信用信譽的評估,名譽越好,貸款越容易等。

教師:信譽是一方面,還有什麼?

學生:還可以是品德、才幹、聲望等社會評價。

教師:那好,請同學們再看看書,給人的名譽下個定義好嗎?

學生:人的名譽是對特定人的品德、才幹、信譽等方面的客觀的社會評價。

教師:很好。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或者也對他人進行評價,每個人一生中都處在這種評價中,而且,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好的評價,如誠實、正直、善良、聰明等等,有了好的名譽,也就有了人的尊嚴,因為名譽集中體現了人格尊嚴。

板書:1.名譽集中體現了人格尊嚴

活動:播放錄音(節選2004感動中國頒獎晚會)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位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而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於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散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教師:大家猜一猜,他是誰?

學生齊聲:袁隆平

師:談到他,作為中國人我們為之自豪。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袁隆平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袁隆平為社會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社會給予他客觀公正的評價和良好的名譽。這使他贏得了中國人甚至全球人的尊重。

板書:2.公民享有名譽權的意義

袁隆平同志為什麼被大家甚至世界所尊重,你能講講你所知道的他的事跡嗎?

學生答略。

教師:袁隆平每年掌握著幾千萬元科研經費,生活卻極其簡朴,他沒有名車豪宅,沒有海濱別墅,他就與50多名工作人員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亞市東郊荔枝溝警備區農場,沒有水泥公路,一條機耕路彎彎曲曲,坑坑窪窪,在這里沒有職位高低,院士、研究員、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袁隆平的兒子、兒媳大學、研究生畢業,跟大夥一樣,天天下地,默默工作。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袁隆平具有很好的人品。

教師:是啊,良好名譽首先取決於個人的良好品行和表現。同學們都希望自己有個好名聲,這就取決於我們必須有良好的品行和表現。同學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啊!

但這里又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品行優良者並不總是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請看教材P36-37《大江的委屈》。

討論:

(1)小明侵害大江名譽的行為會產生哪些影響?

學生1:大江很傷心,人格尊嚴被侵犯,而且較委屈。

學生2:周圍同學可能議論指責大江,友誼受損。

學生3:和睦團結的班風受到影響,大家彼此缺乏信任等。

(2)你對同學們的議論有什麼看法?

學生1:大偉和小輝的看法不對,小敏說得對,小明的行為既不道德又違法。

學生2:小明應公開道歉,他肯定違法了。

學生3:大江是一個寬容大度的人。小明若知錯改正,可以寬容;若不知錯,大江應該依法維權。

教師:同學們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人格尊嚴分為自尊和他尊兩個層面,人的名譽權受法律保護,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侵害名譽的行為是不道德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我們要與侵權行為作斗爭。

板書:3.與侵害名譽權的行為作斗爭

侵害名譽的行為會給個人、集體帶來危害。

你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名譽權被侵犯的事例嗎?

學生1:上次同桌的鋼筆不見了,他硬說是我弄丟的,後來又說是我偷的。還好最後找著了。

學生2:電視上播過,村長競選過程中,有個候選人到處造謠惑眾,說對手的壞話,被抓了。

教師:侮辱,誹謗等侵害名譽權的行為,輕則違反道德輿論的譴責,重則觸犯法律,承擔民事甚至刑事責任。

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教材P39超市事件後思考:

1.保安的所作所為錯在哪裡?

2.若你是法官,會如何判決?

學生答略。

教師:按照法律規定,唯有司法機關為執行公務,依照法定程序(縣級公安機關簽發的搜查證等)方可對公民身體和住宅進行搜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46條規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法律賦予公民保護自己名譽的權利,一旦有人侵害我們的名譽,我們有權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名譽,同時,我們也一定要做到尊重他人,絕不做有損他人名譽的事。

欣賞:

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

——墨子

品行是一個人的內在,名譽是一個人的外貌。

——莎士比亞

不論用什麼方法獲得名譽,如果沒有品格來扶持,名譽終必歸於毀滅。

——華盛頓

(原創作品)

事列:維護女性人格尊嚴權 高女士為「方便」打官司
http://news.tom.com/Archive/2001/9/16-28858.html
沈陽「人格尊嚴權糾紛案」受害少女獲賠
http://news.sina.com.cn/s/2006-01-07/09127919343s.shtml
網友:強逼婦女查環查孕侵犯公民「人格尊嚴權」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5-10/29/content_1009233.htm
女教師告校長性騷擾 黃色簡訊成證據(圖)
http://comm.ccidnet.com/art/1895/20050809/306025_1.html
淺論刑事被追訴者人格尊嚴的保護
http://www.king-capital.com/showbbs.php?id=395
道歉賠款 終了沈陽首例「人格案」
http://www.lnfzb.com/News,2006,1,6,2723,10.shtml
有關法律:
請看:
http://www.legalinfo.gov.cn/zt/2005-01/18/content_179407.htm
論我國人格權理論的缺陷和完善

--------------------------------------------------------------------------------
發布時間:2004-04-17 文章來源:作者惠寄 文章作者:溫毅斌

我國民法上首先設定了人身權,並將其界定為「與民事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而沒有直接財產內容的民事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兩種權利。並提出「人格從法律意義上講就是指能夠作為民事權利義務主體的獨立資格」;而人格權是指「法律賦予民事權利義務主體為維護自己的生存和尊嚴所必須具備的和普遍享有的人身權利」;身份權是「人基於某種行為、關系產生的非普遍性的人身權」,如「勞動模範」稱號。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人格權有生命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身份權中規定有榮譽權、婚姻自由(主)權、基於婚姻、家庭的身份權等。去年,最高法院做出的《關於確立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若干問題解釋》還進一步將人格權解釋為: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筆者認為,上述規定在理論上存在如下缺陷:

一、身份權不應歸屬於人格權(人身權)范疇

首先要說明的是最高法院的上述司法解釋與民法通則的沖突:解釋將民法通則作為身份權的榮譽權歸於了人格權范疇,從而別開了人身權的概念,統一到人格權一個概念上。時下學界也已很少提及人身權這一概念了。為了便於論述,筆者以下的分析也就先沿襲這種界定,將人身權稱為人格權(如果筆者本部分論述的觀點成立,即將身份權設立為人身權沒有必要,人身權中就只包含,也就是等同於人格權了)。

(一)、榮譽權不屬於人格權范疇

一是自然人的榮譽權不屬於民法調整范疇。個人榮譽是指個人獲得的各種榮譽稱號而言,它實際上並不能產生受民事侵權行為侵害的法律後果,司法實務中也沒有這樣的個案出現過。榮譽權的授權主體是一定的組織(包括法人和國家機關),它應否給公民或自然人一定的榮譽(如「優崗」、記功、勞動模範、「三好學生」等),也並不屬於民法的調整范疇。至於一個人毫無根據地說另一個人獲得的榮譽稱號是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的,或者是名不副實的,實際上就是對榮譽所有者的侮辱或毀謗,構成的侵權實際上就是對榮譽所有者的名譽侵權。除此之外,筆者想像不出還有什麼對個人榮譽構成民事侵權的方式或情形。而且,人格是指人能夠作為民事主體的資格而言的,是一個整體意義上的概念,每個人從一出生就平等地享有完整的人格權。這是因為,人格必須是完整的、不可割裂開來的,不完整的人格就不是人格;人格權對任何人也必須是平等的,否則,人就不是生而平等的,民法上也就沒有平等主體可言,民(私)法就失 去了前提和基礎。所以,我國民法將人出生以後所獲得的各種榮譽歸屬於人格權范疇,勢必造成公民或自然人在人格上的不平等。因此,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將個人榮譽設定為作為民事權利的人格權。二是法人的榮譽權屬於法人的財產權范疇。法人的所謂榮譽權,如名稱、信譽企業稱號、優質品牌等實際上是法人的無形資產(本),是一種直接的財產權利而非人格權。法人的榮譽權侵權實際上是法人的無形資產(本)受損失的財產侵權。而且,所謂「資本的人格化」只是因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法人制度的建立,賦予了法人在財產和經濟關繫上以獨立的民事主體資格,使其在民事財產流轉關繫上具備了與自然人相當的地位,其本身並沒有完整意義上的人格可言。資本的人格化並不能代表資本具有人格,而只代表資本具有了一些人格要素和特徵。所以,嚴格意義上講,德國民法上的所謂「法人人格」是不準確的。

(二)、婚姻自由(主)權主要是一個政治意義上的權利

婚姻自由(主)權實際上是人身自由權的一種重要方面,主要是政治權利意義上的,是就國家和政府應該不侵犯、干涉公民的婚姻自由和確保公民的婚姻自由權不受其他個人和組織侵害而言(如對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者科以刑罰等),受刑法和行政法的調整和保護;民事司法實務中也沒有出現以侵害婚姻自由權為由提起的民事(賠償)訴訟。因此,將婚姻自由(主)權設定為民事權利意義上的人格權是不科學和沒有意義的。

(三)基於婚姻、家庭關系的身份權是具有直接財產內容的權利,屬於親屬權或繼承權范疇

夫妻、家庭成員基於婚姻、家庭關系產生的所謂身份權產生的是贍養、撫養、扶養、繼承的法律後果,實際上是一種法定的財產契約關系,具有直接的財產內容,屬於親屬權和繼承權而非人格權范疇。一個被家庭遺棄的人的人格權是完整的,只是他(她)的法定受贍養、受撫養或受扶養財產權受到侵害而已;如果遺棄家庭成員的情節嚴重則產生遺棄犯罪的刑事法律後果。因此,將不受家庭成員遺棄設定為民事權利意義上的人格權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而且,在西方福利國家,贍養的義務是由國家來履行的,子女並無法定的贍養義務,而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所謂互相扶養權利義務,其實質蘊涵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的財產和收入屬於夫妻共同所有和支配(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的婚姻法財產原則里,也沒有必要重復設定為人格權。一個人遭受了家庭成員的「家庭暴力」的本質只是其生命健康權受到他人侵害而已,其民事法律後果就是這個家庭成員的身體和精神受到損害,所落實到的民事救濟後果(賠償)與一般概念上的人身侵權損害賠償並無本質上的異同,而且,對家庭成員的不受虐待和嚴重家庭暴力傷害的權利的保護已由?/ca

B. 張力是河南人 有沒有詳細點的資料

1.表面張力是一種物理效應,它使得液體的表面總是試圖獲得最小的、光滑的面積,就好像它是一層彈性的薄膜一樣。 要擴大一個一定體積的液體的表面,那麼需要向這個液體作功。

要擴大一個一定體積的液體的表面,那麼需要向這個液體作功。表面張力的定義為在擴大一個液體的表面時所作的功除以被增大的面積。因此表面張力也可以被看作是表面能的密度。液面由於跟氣體接觸,表面層里分子的分布要比液體內部稀疏些,也就是分子間的距離比液體內部大些.在表面層中,由於分子間的距離比較大,分子間的作用力就表現為引力.如果在液體表面任意劃一條分界線MN,把液體表面分為左右兩部分,那麼,液面左側的分子對液面右側分子的作用力的合力為引力F1,液面右側的分子對左側分子的作用力的合力為引力F2,F1和F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液面各部分之間這種相互吸引的力叫做表面張力.在表面張力作用下,液體表面有收縮到最小的趨勢.
定義一對液體表面張力的概念是這樣敘述的:液面上任一分界直線一邊的表面層與另一邊的表面層之間相互吸引的力,叫做表面張力.
液面上任一分界直線一邊的表面層與另一邊的液體(實際上是另一邊厚度為二倍表面層厚度的表面雙層)之間相互作用的力(盡效果為引力)在液面切向的分量,叫做表面張力.
要擴大一個一定體積的液體的表面,那麼需要向這個液體作功。表面張力的定義為在擴大一個液體的表面時所作的功除以被增大的面積。因此表面張力也可以被看作是表面能的密度。

2、繩的一部分與另一部份之間的作用力,平衡時張力等於繩兩端的拉力。

2.富力地產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
張力正式投身地產界是在1993年。當時他從原來任職的廣州市天河區政府出來已經5年,其間主要靠做裝修和工程設計賺了一些錢,恰逢廣州樓市開始急速升溫,各路人馬紛紛殺入,他力邀來自香港的李思廉合資組建廣州天力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共投資2000萬元,雙方各佔50%股權,此即後來富力地產的前身。

雄心勃勃的天力公司起步頭一年就連續做了三個樓盤,但因為手頭資金有限,項目地塊都選在廣州天河區和白雲區的城郊結合部,而且多是廉價的宅基地(即農民自有建房用地)。第二年,他們洽購廣州氮肥廠職工宿舍用地重新開發過程中注意到,很多廣州老牌國有企業因舊城改造需要必須陸續外遷,而這絕對是一個在市區獲取大塊平價土地做大眾化住宅的好機會。

1994年,他們買下一家外遷化工廠的地皮,開發公司第一個小區項目富力新居,據稱後來張力曾回憶說,「那塊地靠著煤廠,又挨著鐵路,沒人敢買,我們就敢買。當時拿到那塊地,地上的煤還有一寸多厚,我們把煤鏟起來,再用水沖干凈。房子一開賣,每平方米3000多元,買房的人排起隊來,很快就賣完了。因為當時很少人搞普通住宅,市場上幾乎沒貨,人人都去搞甲級寫字樓、高檔豪宅。」

富力新居出人意料的業績,給李張二人打了一支強心針,也使公司的戰略方向初步明朗,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從較早的富力廣場、富力半島,到最近啟動的富力現代城,前後在廣州做的23個樓盤300餘萬平方米樓面,半數以上是市區舊廠房的拆遷地塊,而令公司一夜之間名揚全國的北京富力城,原址其實也是北京起重機廠等五家老廠房所在地。

一個敢於冒險的實幹家

「張總是一個敢於冒險的人」,一位曾在富力核心部門任高級主管的人士這樣評價其昔日的老闆。1995年果斷買下富力廣場地塊的決策,充分體現了張力「敢於冒險」的做事風格。

佔地12萬平方米的富力廣場,原為廣州銅材廠和同濟化工廠所在地,現任富力集團副總經理呂勁在一次接受采訪時曾透露,那時候要買這塊地必須先給工廠付3000萬定金,這筆錢對當時的富力來說可不是小數目,況且還沒有得到政府的正式批准前,能不能把錢打到對方賬號上呢?「高層們討論到夜裡12點半才下定決心,即使有很多不確定因素,錢也要先給工廠,表達我們合作的誠意,把這個大項目爭取回來。」

而張力本人則稱,「拿銅材廠那塊地時,看到『滿目瘡痍』的爛地,很多發展商都選擇了退出,我們和廠方商量,看能不能分期付款,晚一點給錢。我們一個月後就開工,兩個月後就賣樓。項目資金流動很快,結果付款很順利,前後只用了8個月就交樓了。」

稍有常識的人都明白,假如那時候房子一下賣不動,資金流一斷,對富力的打擊將是致命的,事實卻證明張力冒險成功:1996年面世的富力廣場,無論社區環境還是戶型都是當時老城區最漂亮的,均價賣到每平方米6000多元,它令廣州人從此對一家本不起眼的開發商有了最直觀的認識,也為公司帶來了眾多榮譽,至今仍被富力上下視為公司發展歷程上的一大轉折點。

了解這段往事的人,對後來富力初入北京即以32億天價拿地建富力城,幾乎引發京城樓市一場風暴之舉,也就完全不奇怪了。

不過,那位富力前高管又強調,張力雖然不怕冒險,但很注重實際,而且工作勤奮,反應敏捷,做事仔細。據他介紹,已是大集團老總的張力,還經常頂著南方炎夏三十多度的高溫,親自四處巡視工地,且極為注重檢查施工質量和產品設計效果。他認為,富力在成本控制方面之所以優於很多同行企業,「張總功不可沒」。

創造財富奇跡的另一半

統計資料顯示,自1996年開始,富力集團銷售額平均每年翻一番,從1995年的3000萬元到2002年的20億元,今年銷售目標更高達40億元,已從起步時10多人的小公司,發展成今天名副其實的地產大鱷,但多年來富力仍一直沿用當初合作雙方平分股權的「雙老闆」制,這在國內房地產界可謂另類。追蹤張力的財富故事,自然不能不提富力的「另一半」———現任董事長李思廉。

據富力有關人士介紹,李張二人在公司內部分工明確,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的李思廉,主管公司財務和市場營銷,張負責項目土地和工程管理。也許正因為這個緣故,李在公眾場合出現的機會更多一些。

關於兩人之間的合作,

張力曾表示,「我和搭檔(指李思廉)十年沒紅過臉,在商界也是絕無僅有。我們之間沒有簽署過任何一份文字的東西,大家講的都是信用。」由此可知,兩人關系絕非一般生意上的夥伴可比。

而李思廉對此問題的表態,則更多是從公司整體運作層面出發,「我們公司比較注重團隊精神,就是說我們不把公司的成就簡單看成是哪一個人或者哪一個部門的功勞。」

2001年11月,經過連續數年業務高速增長後,富力集團對旗下全資子公司廣州天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進行了股份制改造,正式更名為廣州富力房地產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金達5.5億元,該股份公司隨即進入上市輔導期,近期更有消息稱上市籌備工作已到最關鍵階段。

作為國內大型房地產企業之一,富力上市的努力為業界所矚目,而上市過程將對該公司迄今為止相對穩定的獨特股權結構、從而對這兩位老闆個人財富價值的變化產生何種影響,也許會是人們關注的另一個焦點。

2005年起張力任聯席董事長,主要負責購地、開發、工程、成本控制和集團架構管理等方面。

3.東北師大美術系教授

(1943.4—)吉林東豐人。擅長油畫。1964年畢業於吉林藝術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1986年中央美院油畫系研修班結業。東北師大美術系油畫教研室主任、教授。作品有《凍土》、《小屯三月》、《冬魂》、《雪娃》、《令箭》等。出版有《當代中國美術家畫語類編》。

4. 重慶大學教授
從事燃燒與環境保護、可持續能源技術及系統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燃燒與清潔能源方向學術帶頭人。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多相流委員會委員,煤清潔燃燒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能源動力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主要研究方向:
◆氣固旋轉多相流動與燃燒理論
◆化石燃料潔凈燃燒技術及系統
◆新能源技術與系統
◆MSW綜合治理與能源化

近5年來,主持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3項;獲中國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一級學報和三大檢索系統收錄30餘篇。

研究生培養:招收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專業碩士及博士研究生。

5.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副教授

男,1976年6月出生,漢族,重慶人,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副教授。1999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2002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專業碩士。2005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民法學專業,取得博士學位。
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數篇,主要學術成果有:《論約定保證期間的最長期限》、《遺產債務清償的順序》、《當代公用物法律關系的演變及其公用性的保持》等。參與多項重大課題研究。
曾經講述的課程:
《民事訴訟法學》,《仲裁法學》,《民事證據法學》,《民事訴訟法實務》。
主要成果:
1、《民事審前准備》( ( ISBN7-80161-880-7/D × 880 )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及立法理由》 ( ISBN7-80161-967-6/D × 967 ) (合著,江偉教授主持),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年3月第1版
2 、唐德華主持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 95 規劃重點研究課題項目,「中國民事訴訟理論與實踐」,號: 96AFX013 。書籍:《民事訴訟理念與機制》( ISBN7-5620-2670-X/D × 2630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6 月第一版。
4 、《論闡明權的適用范圍》,載《法大民商經濟法評論》( ISBN7-5620-2754-4/D × 2714 )第一卷,「法大民商經濟法學院 2003-2004 年秋季論壇專號」,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6 月第 1 版。(獲 2004 秋季論壇三等獎)
5 、論闡明權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的性質界定,《法律適用》 2005 年第 10 期, 2005 年 10 月出版。
6 、《論闡明權的訴訟機制背景》, 2005 年秋季論壇三等獎。
一、發表文章
1 、《 WTO 爭端解決機制與中國對該機制的運用》,載《浙江社會科學》(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CSSCI 來源期刊) 2002 年第 3 期。
2 、《再審發動程序之重構》,載《法律適用》(中文核心期刊) 2002 年第 8 期。
3 、《域外法治發達國家的再審制度》,載 2002 年 11 月 16 日《南方周末》, A6 版。
4 、《 論我國民事訴訟證據保全制度及其完善》,載《山東科技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版》(中文核心期刊) 2003 年第 4 期。
5 、 《 我國民事訴訟舉證時限制度評析》,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中文核心期刊) 2004年第1期。
6 、 《 論證據固定——以民事訴訟為視角》,載人民法院報 2004年1月13日。
二、參編教材
1、《證據法學》(江偉教授主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民事訴訟法》,中國致公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6.上海萬科物業管理公司監事

男,1959年出生。1985年畢業於江西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本科學歷。曾先後供職於江西省第二化肥廠、江西大學、江西省勞動人事廳。1992年11月進入萬科。1995年任上海萬科物業管理公司總經理;1996年任上海萬科房地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1998年11月任公司企劃部經理;1999年任深圳萬科精品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2000年離職萬科,任遠大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2001年重新加入萬科,任北京萬科總經理;2002年至今任萬科物業管理總監;2004年作為職工委員會代表出任公司監事。

7.法學博士
男,1972 年生,法學博士。
曾經講述的課程:
《民事訴訟法學》,《仲裁法學》,《民事證據法學》,《民事訴訟法實務》。
主要成果:
1、《民事審前准備》( ( ISBN7-80161-880-7/D × 880 )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及立法理由》 ( ISBN7-80161-967-6/D × 967 ) (合著,江偉教授主持),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年3月第1版
2 、唐德華主持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 95 規劃重點研究課題項目,「中國民事訴訟理論與實踐」,號: 96AFX013 。書籍:《民事訴訟理念與機制》( ISBN7-5620-2670-X/D × 2630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6 月第一版。
4 、《論闡明權的適用范圍》,載《法大民商經濟法評論》( ISBN7-5620-2754-4/D × 2714 )第一卷,「法大民商經濟法學院 2003-2004 年秋季論壇專號」,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6 月第 1 版。(獲 2004 秋季論壇三等獎)
5 、論闡明權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的性質界定,《法律適用》 2005 年第 10 期, 2005 年 10 月出版。
6 、《論闡明權的訴訟機制背景》, 2005 年秋季論壇三等獎。
一、發表文章
1 、《 WTO 爭端解決機制與中國對該機制的運用》,載《浙江社會科學》(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CSSCI 來源期刊) 2002 年第 3 期。
2 、《再審發動程序之重構》,載《法律適用》(中文核心期刊) 2002 年第 8 期。
3 、《域外法治發達國家的再審制度》,載 2002 年 11 月 16 日《南方周末》, A6 版。
4 、《 論我國民事訴訟證據保全制度及其完善》,載《山東科技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版》(中文核心期刊) 2003 年第 4 期。
5 、 《 我國民事訴訟舉證時限制度評析》,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中文核心期刊) 2004年第1期。
6 、 《 論證據固定——以民事訴訟為視角》,載人民法院報 2004年1月13日。
二、參編教材
1、《證據法學》(江偉教授主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民事訴訟法》,中國致公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C. 商法中商事交易迅捷安全原則中效率與安全的關系是什麼

安全與效益:商法之核心價值
漢語中的「效率」,相當於英語中的對應詞「efficiency」或「efficient」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言之「經濟效益」,「辦事效益」,「生產效益」,「學習效率」 等。所有這些詞無外乎體現了一種經濟學上的觀念:以較小的成本生產出等量的產品,抑或以相同的成本獲得較多的產品。倫理學家們常常將效率視為功利,而經濟學家們卻說此乃「以價值極大化的方式配置和使用資源」。而在法律的視野中,效率被解釋為通過對某些行為的規制,限制一些自由,從而擴大更大的自由,使法律關系和法律行為流轉快速化,以實現最大價值的目標追求。當然,效率固然重要,但法律之價值同時也在於維持一種安全的態勢。正如台灣學者張國鍵稱:「商事交易,固貴敏捷,尤須注意安全,如果只圖敏捷,而不求安全,則今日所為之交易,明日即可能發生問題,甚至於遭受意外之損害」。11商法對維護交易安全之各種形式已在上段論述中以干預主義原則、公示主義原則、外觀主義原則、嚴格責任主義原則加以闡明,故在此不作具體闡述。
作為商法核心價值,筆者認為其自身的存在與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商法價值之二元性與自然性特徵。所謂二元性,即效率與安全之矛盾性。商法作為一個營利性,技術性,操作性較強的法律部門,其核心價值體現為保障商事交易安全和促進交易效率。但是,自古以來,法學者們對於交易安全與交易效率,實質公平與程序公平誰更優先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歇。這是因為對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的產生出各種不安全的因素,因為效率與公平往往處於深沉的張力之中。12 沒有效率的安全使無價值的,沒有安全的效率也將時刻使法益處於危險的狀態。所謂自然性,是指商法即以對商人或商行為的規范的角色,自誕生以來,其安全與效率價值就一直蘊藏於商法價值之中,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易言之,安全與效率價值是商法的靈魂,是其存在之基石,是推動其發展的內在原動力。可以說安全與效率對商法來說完全是一種純自然價值的體現。沒有安全與效率,就沒有商法。
從我國現行立法和具體制度看,安全與效率的矛盾沖突是十分突出的,大體上表現為過分注重安全價值的保障,而對效率價值重視不足,這也使我國商事法律不成熟的一種表現。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於自治、風險、自由的認識是不充分的,相反統一、大和、團體、託付等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國家是人民的保姆,政府是人民的公僕。因此,人們往往都習慣於被國家公權統治,依附於國家的管理,而國家也將百姓生產、交易之瑣事囊於自身保護范圍之中。此種民族之性格並非中國一國存在,包括我國台灣地區,東南亞眾國,日本等在內的東亞國家和地區,都普遍存在著這一現象。國家積極介入私法領域的商事活動,為交易人擔當風險迴避責任,保障其財產安全固然重要,但與此同時,商事主體交易自由,商事交易的敏捷高效就必將受到限制。僅以我國企業法人設立的最低資本注冊金制度,就可見一斑。當新技術還未轉化為資本的時候,最低資本注冊金制度往往限制了新技術的快速傳播,進而轉化為資本的效率與可能性。在已成立的企業法人中,固定資產和法人設立最低資本保證金制度,往往限制了法人財產轉化為資本的過程,減緩了民事商事活動流轉過程。依照私法領域意思自治立法原則的內容,從事商事活動的交易風險自負,對於交易相對方的商業信息應自行查找,政府應盡量減少對司法領域交易活動的干預。
但是進一步思考,東方十界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與西方社會完全不同的社會結構、人倫傳統和邏輯結構,而現代商法又起源於歐洲,並在西方社會的邏輯體系中成長壯大。如今我們站在東方黃色文明的土地上,將藍色文明的制度原則毫無保留地抑或完全不考慮法律資源本土化地移植過來是否妥當,還值得商榷。
基於我們現階段還處於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歷史發展時期,宏觀經濟市場與微觀經濟市場發育尚未成熟,商事交易的不確定性風險因素還有很多,商事主體自身內部體系還有待健全,因此筆者認為,目前在商事法律中適當的偏重於對商事交易安全之保護還是有其現實的意義與價值的。但是,隨著商業市場的逐步健全,商法價值的總趨向,還是應逐漸向效率價值方向傾斜。因此,在一個較完整的法制體系中,安全價值並非商法所特有,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部門法也要極力的保護法益的安全。商法中的安全價值往往通過憲法、民法等基本法已經加以了較寬泛地保護,而唯有交易之效率價值,才是真正體現商法根本特性的價值,因而也就成為商法中最優位的價值。13
筆者認為,中國未來商法價值的發展應該以保障效率價值優先於保障安全價值。這並不是一種刻意地追求,更非「××政策」和「××口號」所能動搖。這種發展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一種制度要存在並根植於社會,就必須順應社會對這項制度所提出的特殊要求。安全固然重要,可這僅是自然理性對法律普遍性的呼喚,而商法之矛盾特殊性卻更多的體現於商事法規對交易效率的促進之中。簡化交易程式,便捷交易活動是現代商行為法的最主要功能,而效率價值才是商行為法的根本價值。14
當然,筆者也並非在此鼓吹「效率絕對化主義」、「效率法西斯主義」,而只是嘗試性地探討商法在穩定中漸變的發展趨勢。由其對於當今中國,改革的步伐更要謹小慎微,前進的方向更有反復探究,詳加論證。否則,歷史上那段「非理性」的劇目又將重演。
新 探
在商法立法史上,法國於1807年的商法典開創了「民商分立」的商事立法模式與瑞士1912年民法典開創的「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都有不少國家在追隨。15 其中以荷蘭民法典中所采之民商合一立法體系位極端。我國目前所採取的立法體系為民商合一的立法體系,於是多年來,法律人們圍繞著「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的問題爭論不休。也有學者寫文章16從民法與商法的分合(從商法獨立性的角度)來談商法的特性與價值。而真正從商法作為法這一調整社會關系的規范所應當具有的法理價值和制度價值來探討的文章並不多見。基於此,筆者試從商法作為法所應當擁有的基本價值出發,試圖從抽象的法理學與具體的商事法律制度相結合的角度,對商法的價值,以及各種價值間的內在體系結構進行粗淺的分析與探求。17
商法經歷了由習慣到習慣法再到成文法的發展歷程,一直以來他都是商人們的「自由宣言」與「權利憲章」。在民商合一的國家和地區,商法作為民法的特別法,在憲法與民法對於平等、正義、安全與秩序進行抽象的概括性保護後,商法在具體的交易行為中將權利不斷的變為現實。商法作為一個重要的部門法之所以能夠存續於世間,是以其技術性、營利性、國際性、敏捷性、進步性相聯系的,而在商法之價值體系中,效率價值成為實現這些特製屬性的最有力的前提與保障。由是觀之,商法的價值體系內容是和諧一致的。從矛盾之普遍性而言,其具有作為法所擁有的一般性價值,從矛盾的特殊性而言,商法以其效率、安全、快速等特性價值長存於世間。沒有基本價值的商法將極有可能成為使法益瀕臨危險或實質侵害之中的惡法。但沒有特殊價值的商法,又將失去其獨立地位,被它法所包容。因此,商法的價值應當包括其一般價值與特殊價值。從而真正構建商法學內容嚴密的價值邏輯體系,形成商法在特定情況下所應有的價值取向,保障商事交易活動的順利公平快速穩定地進行,為商法之未來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指明前進的方向。

D. 民商法,經濟法考研都考什麼

華東政法大學 / 法律學院專業名稱:030105 民商法學研究方向年份招生
人數導師姓名考試科目招生類別學歷層次備注2011100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③③605民商法學④802法學綜合普通統招碩士研究生各專業所列招生人數僅供參考,包含15%左右推免生。復試階段將根據生源情況及初試成績進行微調。西南政法大學 / 民商法學院專業名稱:030105 民商法學研究方向年份招生
人數導師姓名考試科目招生類別學歷層次備注01民法學
02商法
03婚姻法
04繼承法
05婦女法
06醫事法學
07金融與保險法
2011160-180趙萬一 陳葦 石慧榮 譚啟平 汪世虎 劉雲生 王洪 孫鵬 徐潔 李向彬 林剛 吳春燕 韋忠語 李燕 朱凡 曹興權 張華貴 蒙曉陽 苑書濤 張建文 張力 楊佳紅 杜江涌 李俊 侯國躍 卓武揚 張永華 侯東德 杜軍 吳民許 趙磊 洪海林 梅偉 周燕 易健雄 周清林 范偉紅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2俄語或203日語
③704法理學150分
④808專業基礎C(民法總論50分、經濟法學50分(經濟法的一般理論、市場秩序法)、民訴總則50分)
普通統招碩士研究生復試:
①筆試專業課:
01、06研究方向:民法分論(含物權法、債權法)150分
02、07研究方向:商法150分
03、04、05研究方向:婚姻家庭法150分
②外國語聽說測試
③本專業綜合知識
同等學力加試科目:
①中國法制史100分
②中國憲法學100分
全國 招收 030105 民商法學 的招生信息,共找到104個研究生招生機構招生此專業,相信樓主看了上面資料也能知道不同的院校的考試科目並非完全相同的,所以,詳細信息樓主可以到下面網址查詢:http://souky.eol.cn/pro2school.php?area=&province=&searchword=%C3%F1%C9%CC%B7%A8&searchtype=schoolpro&allproid=39&pronamecode=030105&searchword=民商法學&page= 經濟法學的考試科目也是一樣,不同院校的考試科目不完全相同的,一般也是除了政治和外語就考兩門專業課。全國 招收 030107 經濟法學 的招生信息,共找到107個研究生招生機構招生此專業,詳細信息如下:http://souky.eol.cn/pro2school.php?area=&province=&searchword=%BE%AD%BC%C3%B7%A8%D1%A7&searchtype=schoolpro&allproid=41&pronamecode=030107&searchword=經濟法學&page=

E. 中國政法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中國政法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法大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國內一流的法學強校,那麼作為法學強校,它到底強在什麼地方呢?

首先課程設置,對於法學的基礎課程,如民法,刑法,刑訴,民訴,法理學原理開課老師數量眾多,並且在本領域內都是一流的學者。舉例來說,民法學的劉家安,李永軍,吳香香,劉保玉等中年學者,以及最近從外國留學回來的一批優秀的青年學者都直接給本科生授課,用我們刑法學老師徐久生老師的話來說就是:「你們隨便去一個學校看看,哪個學校有我們這么多教授直接給本科生教課」。作為對比,可能別的一些法學院,雖然也有非常優秀的老師,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可能一個法學院一共只有200~300人左右,而法大的法學專業人數在1600人左右,從學生數量上考慮,也能從側面反映出師資力量。其次一些別的部門法如破產法,保險法,稅法等小法,從我們學校的開設情況來看是比較全面的,至少能滿足一些同學的特別需要,這個也是一大優勢。



民法:

吳香香

吳香香老師的每堂課都是一節推理游戲,帶你去深入探究每個法條,每個知識點背後的邏輯與原理,然後PPT雖然給的非常簡介但是其實是把關鍵詞全部列舉出來,這樣通過對關鍵詞的掌握也是把整個知識體系串起來,無論是對整個體系性把握抑或是對細節的理解都非常有幫助!


F. 江偉的代表性成果

一、著作
1、柴發邦、江偉、劉家興等著:《民事訴訟法通論》,法律出版社1982年。
2、江偉、楊榮新主編:《人民調解學概論》,法律出版社1990年。
3、江偉、邵明、陳剛著:《民事訴權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江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
二、譯著
1、В·К·普欽斯基著:《美國民事訴訟》,江偉、劉家輝譯,法律出版社,1983/1993。
2、米爾頓·德·格林著:《美國民事訴訟程序概論》,江偉譯,法律出版社,1988。
三、主編教材和專論
(一)民事訴訟法
柴發邦、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講座》,第三期全國法律專業《民事訴訟法》師資進修班,西南政法學院1983年出版。
江偉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江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釋義》,華夏出版社1991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柴發邦主編,常怡、江偉副主編:《民事訴訟法學新編》,法律出版社1992年。
江偉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江偉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專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江偉、楊榮新主編:《民事訴訟機制的改革》,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03年第二版(修訂版)。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2005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自學考試教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江偉主編:《研究生統編教材·民事訴訟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專論·研究生教學指導用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二)證據法
江偉主編:《證據法學》,法律出版社1999年。
王利明、江偉、黃松有:《中國民事證據的立法研究與應用》,法律出版社2000年。
江偉主編:《 中國證據法草案(建議稿)及立法理由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江偉主編:《證據法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
(三)公證、仲裁與律師
1、江偉主編:《公證法學》,法律出版社,1996年。
2、江偉主編:《律師、公證與仲裁製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四、主編期刊和論文集
陳光中、江偉主編:《訴訟法論叢》(以書代刊),法律出版社。
陳光中、江偉主編:《訴訟法理論與實踐》(訴訟法專論~1997年卷),中國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1998年。
江偉主編:《中國民事審判改革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
江偉主編:《比較民事訴訟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
文章
一、發展民事訴訟法及民事訴訟法學的總體思路
(一)發展民事訴訟法的總體思路
1、《建議民事訴訟法先於民法頒布施行》(與劉家興合作),發表於《民主與法制》1981年第5期。
2、《民事訴訟法概說》,發表於《網路知識》1982年第1期。
3、《經濟體制改革與民事訴訟法》(與王強義合作),發表於《法律學習與研究》1987年第4、5期。
4、《新民事訴訟法的重大突破》,發表於《法學評論》1991年第3期。
5、《談民事訴訟法的補充和修改——為民事訴訟法正式頒行而作》,發表於《法學雜志》1991年第3期。
6、《完善我國民事訴訟立法的若干理論問題》(與王強義合作),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5期。
7、《民事訴訟法的新發展》,發表於《法制日報》1991年5月27日。
8、《簡論民事訴訟法與實體法的關系》(與趙金山合作),發表於《法學雜志》1998年第6期。
9、《實體法與訴訟法的關系要論——民事實體法與訴訟法分離的歷史小考》(與劉榮軍合作),發表於《訴訟法論叢》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10、《實現民事訴訟現代化》,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1年1月1日。
11、《評民事訴訟法的修訂及其主要缺陷——兼論民事訴訟的進一步完善》(與趙秀舉合作),發表於《湘江法律評論》2001年第4卷。
12、《民事訴訟法的憲法化》(與邵明合作),發表於《民商法前沿》2002年第12輯。
13、《論現代民事訴訟立法的基本理念》(與吳澤勇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2003年第3期。
14、《中國民事訴訟基本理論體系的建構、闡釋與重塑》(與劉學在合作),發表於《訴訟法學研究》第5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15、《現代訴訟理念與中國民事訴訟制度的重塑》(與吳澤勇合作),發表於《訴訟法論叢》第8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16、《民事訴訟法修改勢在必行》(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4年1月28日。
17、《民事訴訟法典修訂的若干基本問題》(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中國司法》2004年第2期。
18、《民訴法修訂的指導思想與立法框架》(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4年2月4日。
19、《略論民事訴訟法的修訂》(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法學家》2004年第3期。
20、《民事訴訟法修改的若干問題》(與楊劍合作),發表於《法學論壇》2005年第3期。
21、《將「公益訴訟制度」寫入<民事訴訟法>的若干基本問題的探討》(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中國司法》2006年第6期。
(二)發展民事訴訟法學的總體思路
22、《市場經濟與民事訴訟法學的使命》,發表於《現代法學》1996年第3期。
23、《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成就及其發展的若干問題》(與邵明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98年第4期。
24、《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民事訴訟法學》(與傅鬱林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99年第6期。
25、《中國民事訴訟法學》(與邵明合作),收入《與時俱進的中國法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26、《董必武訴訟法學思想初探》(與吳澤勇合作),收入《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7、《十年來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概述》(與宗琴娟合作),發表於《法律學習與研究》1989年第2期。
28、《民事訴訟法學的回顧與展望》,發表於《中國法學》1997年第5期。
29、《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程榮斌、張建華、劉春玲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4年第1期。
30、《1994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薩仁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5年第1期。
31、《1995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肖建國、王謝春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6年第1期。
32、《1996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單國軍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7年第1期。
33、《1997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單國軍、徐卉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8年第1期。
34、《1998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傅鬱林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9年第1期。
35、《1999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劉敏、張艷合作),發表於《法學家》2000年第1期。
36、《2000年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熊躍敏、吳澤勇合作),發表於《法學家》2001年第1期。
二、民事訴訟法學基本理論
(一)訴權論
37、《關於訴權的若干問題的研究》(與單國軍合作),發表於《訴訟法論叢》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38、《論股東訴權》(與段厚省合作),發表於《浙江社會科學》1999年第3期。
39、《論救濟權的救濟——訴權的憲法保障研究》(與王鐵玲合作),發表於《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二)訴訟標的論
40、《論訴訟標的》(與韓英波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7年第2期。
41、《論訴訟標的與訴訟請求的關系》(與段厚省合作),發表於《訴訟法學研究》第1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42、《請求權競合與訴訟標的理論之關系重述》(與段厚省合作),發表於《法學家》2003年第4期。
43、《民事訴訟標的新說在中國的適用及相關制度保障》(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法律適用》2003年第5期。
(三)既判力論
44、《論既判力的客觀范圍》(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法學研究》1996年第4期。
45、《論判決的效力》(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政法論壇》1996年第5期。
(四)訴訟模式論
46、《民事訴訟中當事人與法院的作用分擔——兼論民事訴訟模式》(與劉榮軍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9年第3期。
47、《論民事訴訟模式的轉換與法官的釋明權》(與劉敏合作),發表於《訴訟法論叢》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五)訴訟法律關系論及程序保障觀
48、《論民事訴訟法律關系》(與常怡合作),發表於《法學雜志》1984年第1期。
49、《民事訴訟程序保障的制度基礎》(與劉榮軍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97年第3期。
50《民事訴訟程序之協調與整合》,發表於《人民法院報》 2001年12月15日。
(六)民事爭議與刑事爭議、行政爭議的協調處理機制
51、《民事行政爭議關聯案件訴訟程序研究》(與范躍如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2005年第3期。
52、《刑民交叉案件處理機制研究》(與范躍如合作),發表於《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
三、民事訴訟法具體制度
(一)當事人制度
53、《論民事訴訟當事人與民事主體的分離》(與王強義合作),發表於《法律學習與研究》1988年第2期。
54、《論集團訴訟(上、下)》(與賈長存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88年第6期、1989年第1期。
55、《離婚訴訟中的第三人問題》(與熊志輝合作),發表於《法學雜志》1993年第4期。
56、《關於代表人訴訟的幾個問題》(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4年第3期。
57、《論民事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確定》(與單國軍合作),發表於《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58、《合夥不具有民事訴訟主體資格》(與王國征合作),發表於《法商研究》1999年第1期。
59、《修改公司法應增加股東代表訴訟制度》(與段厚省合作),發表於《法制日報》2000年8月6日。
60、《當事人適格的識別》(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3年10月28日。
61、《民事法律關系義務人提起確認之訴的適格性》(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3年11月4日。
62、《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起訴法人適格性探討》(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3年11月18日。
63、《牽連訴訟中的事實認定問題》(與楊劍合作),發表於《人民法院報》 2005年9月13日。
(二)人民檢察院與民事訴訟的關系
64、《試論人民檢察院參加民事訴訟》(與劉家興合作),發表於《法學研究》1981年第1期。
65、《論人民檢察院在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地位》(與王強義合作),收入《民事訴訟檢察監督》,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
66、《民事訴訟檢察監督若干問題探討》(與李浩合作),發表於《人民檢察》1995年第6期。
67、《論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與段厚省合作),發表於《現代法學》2000年第6期。
68、《論我國民事審判監督制度的改革》(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現代法學》2004年第2期。
69、《民事行政檢察監督改革論綱》(與張慧敏、段厚省合作),發表於《人民檢察》2004年第3期。
70、《略論檢察監督權在民事訴訟中的行使》,發表於《人民檢察》2005年第18期。
71、《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若干問題的探討》(與楊劍合作),發表於《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三)保全制度
72、《完善我國財產保全制度的設想》(與王國征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93年第5期。
73、《民事訴訟中的行為保全初探》(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
(四)審判程序
74、《論開庭審理》(與尹小亭合作),發表於《法律學習與研究》1990年第5期。
75、《民事審判制度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與傅鬱林合作),發表於《法學雜志》1999年第6期。
76、《走出民事再審困境的出路》,發表於《人民法院報》2001年11月12日。
77、《論審判獨立的制度保障及其與審判監督的關系》(與廖永安合作),發表於《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78、《論我國民事訴訟一審與上訴審關系之協調與整合》(與廖永安合作),發表於《法律科學》2002年第6期,收入《公正與效率的法院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79、《虛假陳述證券民事責任訴訟機制研究》(與王鐵玲合作),發表於《金陵法律評論》2004年第2期。
80、《我國民事訴訟主管之概念檢討與理念批判》(與廖永安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2004年第4期。
81、《民事再審程序的價值取向與申請再審程序的完善》,發表於《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82、《論民事再審程序的完善:制度整合與程序剛性》(與楊劍合作),發表於《法律適用》2006年第7期。
(五)證據制度
83、《關於產品責任訴訟中的舉證責任》(與宗琴娟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88年第5期。
84、《民事訴訟舉證責任若干問題的思考》(與尹小亭合作),發表於《政法論壇》1991年第2期。
85、《論民事訴訟中的認證》(與劉敏合作),發表於《證據學論壇》第1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86、《關於我國制定統一證據法典的意義和若干設想》(與邵明合作),收入《中國民事證據的立法研究與應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87、《科學裁判與證據》(與劉榮軍合作),中國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2000年年會論文。
88、《論證據制度中的衡平原則》(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浙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89、《論民事舉證責任分配的價值蘊涵》(與肖建國合作),第三屆全國民事訴訟法學研討會論文,2000年。
90、《證據法若干基本問題的法哲學分析》(與吳澤勇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2002年第1期。
91、《對我國舉證時限制度確立的反思》(與孫邦清合作),發表於《證據學論壇》第6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92、《統一證據法的基本架構》,發表於《訴訟法學研究》第6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93、《在經驗與規則之間——論民事證據立法的幾個基本問題》(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政法論壇》2004年第5期。
94、《經驗與規則之間的民事證據立法》(與徐繼軍合作),發表於《法學》2004年第8期。
95、《專家證人若干問題的探討(上、下)——以我國證據立法為背景》(與謝文哲合作),發表於《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1、2期。
(六)執行制度
96、《民事執行制度若干問題的探討》(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95年第1期。
97、《完善代位申請執行制度之兩點建議》(與單國軍合作),發表於《政治與法律》1998年第5期。
98、《民事執行存在問題的病理探析》(與劉榮軍合作),第二次全國民事訴訟法學研討會論文,1999年。
99、《論執行行為的性質與執行機構的設置》(與趙秀舉合作),發表於《人大法律評論》2000年卷第1輯。
100、《論我國強制執行法的基本構造》(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法學家》2001年第4期。
(七)非訟程序
101、《論公示催告程序》,發表於《中國法學》1991年第6期。
102、《論訴訟程序和非訟程序的交錯適用:兼析程序法之適用》(與楊燕妮合作),發表於《東吳法學(蘇州大學學報)》2000年特刊。
(八)涉外民事訴訟程序
103、《論涉外民事訴訟中的協議管轄》(與劉永娥合作),發表於《法律學習與研究》1988年第6期。
四、民事糾紛的非訟解決機制
(一)仲裁製度
104、《企業承包經營合同的可仲裁性初探》(與王國征合作),發表於《法制日報》1992年12月7日。
105、《仲裁范圍初探》(與王國征合作),發表於《法學家》1993年第2期。
106、《勞動爭議仲裁製度的比較研究——兼論我國勞動爭議仲裁立法之完善》(與肖建國合作),發表於《法律科學》1995年第2期。
107、《論人民法院與仲裁機構的新型關系──為《仲裁法》的頒行而作》(與李浩合作),發表於《法學評論》1995年第4期。
108、《當事人意思自治與現代仲裁法》,發表於《法學雜志》1997年第1期。
(二)調解制度
109、《論市場經濟與法院調解制度的完善》(與李浩合作),發表於《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
110、《德國民事訴訟上的和解制度介評——兼論對改革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啟示》(與熊躍敏合作),發表於《福建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111、《簡論人民調解協議的性質與效力》(與廖永安合作),發表於《法學雜志》2003年第2期。
五、WTO與民事訴訟法
112、《WTO協議與中國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與王景琦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2001年第1期。
113、《論WTO爭端解決機制與我國的對應之策》(與王景琦合作),發表於《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
114、《WTO爭端解決機制與中國對該機制的運用》(與張力合作),發表於《中國改革報》2002年1月14日。
六、比較民事訴訟
115、《英國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新動向》(與劉榮軍合作),發表於《訴訟法論叢》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116、《兩岸交往中的民事訴訟問題》,收入《海峽兩岸交往中的法律問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
七、破產法
117、《論破產法》(與劉春田、甄占川合作),發表於《訴訟法學論叢》,1985年出版。
118、《論我國制定破產法的客觀必要性》(與劉春田、甄占川合作),發表於《中國法學》1986年第1期。
八、會議報告與書評
(一)會議報告
119、《民事訴訟法立法與實踐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1990年11月在全國訴訟法學術討論會(杭州)上的發言。
120、《關於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和補充》,1991年10月在湖南法學會民法學經濟法學會上的發言。
121、《中國民事訴訟程序的改革》,1995年8月在亞太法協第十四屆大會上的發言。
(二)書評
122、《充滿時代氣息的民事審判權理論及其架構——評黃松有博士的專著〈中國現代民事審判權論〉》,發表於《法學評論》2004年第3期。
123、《充滿時代氣息的審判權理論與構架——評專著〈中國現代民事審判權論〉》,發表於《人民司法》2004年第7期。
124、《民事訴訟憲法理念開拓性研究的一部力作——評劉敏著<裁判請求權研究>》,發表於《金陵法律評論》2005年第1期。

G. 法理學:論述基本權利的基本性

公民基本權利的性質 作為憲法調整的權利形態,基本權利在整個權利體系中處於核心與基礎地位,表徵著公民在國家中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地位。因此,關於基本權利的規定構成了憲法內容的核心和主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憲法就是關於國家與公民之間關系的法,相應地,關於憲法權利的理論也就成為憲法學中的一個基礎性理論。本文擬對憲法權利的性質問題做一下學理性的分析,以深化和凸顯憲法權利的憲法意蘊,釐清圍繞該問題產生的一些理解上的謬誤和偏差。 憲法權利是一種反向權利,而不是一種正向權利 權力的限制和權利的保障是憲法學中一個歷久彌新的永恆主題。出於對歷史的戒懼和對未來的嚮往,立憲之初,民主社會的人們就在憲法中載入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憲法也因之而被稱為自由大憲章。正是基於這一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人們往往對限制權力和保障權利在同一的范疇上加以認同,憲法權利更多地是被作為一種防禦政府侵害的「負向權利」加以認識。對此,筆者認為,權利的實現無疑需要對政府的權力加以限制,使其在自由面前無所作為或施展餘地有限,但自由的滿足並不能依賴於對權力限制的單一指向,「反向自由」的定位在相當多的場合往往造成公民現實權利的缺無,從而使我們為主而奮斗的憲法自由永遠地停留在人們的想像空間。毫無疑問,憲法中的權利規定為公民權利的實現提供了一個制度性的保障。在憲政條件下,它有效地預防和制止了政府對自由的侵犯。當立法者通過立法而侵害了憲法所保護的公民權利的時候,我們可以憑借憲法賦予我們的「反向自由權」對其加以抵抗,阻止多數對少數的侵害。但是,權利的憲法規定是否意味著公民自由權利的必然實現呢?也就是說,「反向自由」的憲法定位是否足以導致憲法自由的滿足呢?筆者不認為是這樣。作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都很清楚,憲法權利的實現往往要憑借具體法律的現實規定,即通過現實的立法,使憲法權利現實化。由此而生發出的問題是,當立法者基於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由於黨派林立而使多數無法形成)而出現立法不作為、未通過具體法律對憲法權利加以現實化的時候,憲法權利有沒有得以實現的現實基礎呢?誠然,公民自由權利的實現需以立法的不侵犯為其制度性前提,但僅此尚不足行,自由權利的真正實現還需要公民或私人團體對他人的憲法權利予以足夠的尊重,在這方面,憲法顯然是無能為力的。因為憲法作為一個根本性的法律,並不直接調整個體之間的權利沖突,而是把它歸入到普通法律的規范之中。當現實的立法者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將憲法權利付諸於普通法規范的時候,權利受到侵害的公民也便喪失了訴之於普通法院的訴因,憲法關於公民自由權利保障的許諾也便隨之成為一句空談。 由此可見,憲法權利的「反向」定位並不足以保障公民自由,那麼是否可以由此推及公民憲法自由的正向屬性呢?回答顯然也是否定的。基於前述的分析,筆者認為,「正向自由」的存在對公民自由的實現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說,在憲法至上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對公民自由的最大威脅,己不再是立法者的正向侵犯,而是立法者的消極不作為。但是,對這種新式威脅的抵抗,不能仰仗於對憲法自由的正向定位,這種定位將會導致民主政體的崩潰。那麼,以自由為希冀的民主社會的人們應該如何作呢?當立法不作為由於前述因素的作用而現實存在的時候,我們在法律上所能期待於公民的是什麼呢?是期待以自由為希冀的公民在立法者的漠然下強忍痛楚而不呻吟嗎?如是,則以自由和平等為基本理念的憲政制度在現實的對多數單一維護面前又何以能堪呢?那麼,是通過憲法訴願而強令立法者的積極作為嗎?如是,將出現少數對多數的干預,並由此而背離民主憲政的基本准則。在對上述問題作出否定回答的同時,我們將進而深問,憲法中所賦予的公民自由是抗擊政府侵害的「反向自由」呢?還是對政府施加責任的「正向自由」?作為在前者否定回答基礎上的進一步推演,筆者認為,公民的憲法自由是「反向自由」而不是「正向自由」。 這里,筆者無意否認正向自由對公民權利實現的重大意義,而意在平衡民主政體和自由兩者的關系。自由的實現無疑是重要的,但這種自由的實現必須在民主政體的框架范圍內進行。當多數民主的根基已經被騷動的少數侵蝕的時候, 自由將不復存在。反過來,如果多數民主的維護意味著多數可以在少數尊重的前提下而置其對憲法自由的渴望於不顧的時候,多數民主的正當性基礎也便不復存在。立法者的自由裁量與公民個體自由的滿足對憲政體制的維護具有同等的意義。自由的實現既必須防禦多數對少數的侵害,同時也必須絕對禁止少數凌駕於多數之上、對多數的自由裁量指手畫腳。作為二者平衡的結局,正向自由將退出憲法關於自由屬性的定性層面(除了個別情況),個體不能再對立法者施加整體的正向責任,但作為對個體自由滿足的補救,憲法將對立法者疏忽的矯正責任交給了憲法裁判機構,並附加了其個案效力。 憲法權利是一種公權利,而不是一種私權利 德國傳統憲法學理論認為,憲法關於基本權利的規定,意在保障人民免於遭受國家權力濫用的侵害,憲法權利的規定完全是針對國家而設立的,該條款本身包含有純粹針對國家的性質,而不是針對人民的性質。因此,依照這種傳統的憲法理念,憲法中關於基本權利的規定,只關乎到對國家權力行使的規范,對私人之間關系的調整卻不具有任何效力。和德國類似,美國憲法學界同樣認為,憲法是一部保護個人權利、限制政府權力的文件。因此,憲法規定的禁止條款一般僅適用於政府機構而不適用於私人。私人行為一般只受合憲的聯邦與各州的法律的約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美國憲法主權利法案的出台就是基於對國家公權力的防範而出現的。在我國,關於憲法是否調整私法關系,是否具有「私法」適用力,主要有3種觀點:第一,認為憲法不適宜調整私法關系,私法關系應該更多地交給民商法等私法去處理;第二,認為憲法可以調整私法關系,盡管調整私權關系不是憲法的主要任務,但它並非不能調整私法關系;第三,認為沒有必要特別地討論憲法私法化的利弊是非問題,也不存在贊成憲法私法化還是反對憲法私法化的選擇餘地,這類問題純粹是誤解憲法的產物,是假問題。筆者認為,現代社會條件下,任何一部法律若不事先究明其公法私法屬性,其頒布施行是十分困難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正是法律被劃分為公法和私法,才構成了現代法制的基礎。日本學者美濃布達吉認為,公法、私法的劃分應被視為現代法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他說:在現代國家,法律之一切規范,無不屬於公法或私法之一方,且因所屬不同而有不同意義。對於國家的一切制定法規,若不究明該規定屬於公法或私法,而欲明其所生效果和內容,蓋不可能。德國學者基爾克也認為,在今日,這種公法與司法的區別是整個法秩序的基礎。通觀世界各國,憲法作為公法的法律地位是不容否認的,如果否認憲法的公法地位,我們所追求的立憲主義就缺乏藉以實現的理念基礎。因此,從理論上來講,和其它國家一樣,我國憲法不應當成為私人之間爭端的裁判准則。 但是,同時也應該看到,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成熟,傳統的中國社會正面臨著和往昔西方國家相同的問題,如國家職能的結構性轉移、承擔公共職能的私人團體日趨增多、人們的權利意識日趨覺醒等等,如果輔之以立法缺位現象的現實存在,憲法「私法」適用的問題將日趨突出。如何契合中國國情,在現行的政治架構下謀劃出一個可行的憲法「私法」適用的有效機制,是以立憲主義為訴求的我們所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而緊迫的問題。 憲法權利是一種底線性的權利,而不是一種列舉性的權利 所謂底線性的憲法權利,就是說,憲法中對公民權利不做詳細的規定,只概括地寫出幾條原則性的條文,而細節則留給法律或者判例按照當時社會情況再給以補充。所謂列舉性的基本權利,是指基本權利的內容一一列舉於憲法文本之中,公民只能行使為憲法所明確規定的權利。那麼,憲法中的基本權利究竟是一種底線性的權利還是一種列舉性權利?對此,世界各國的規定不太一樣。從美國憲法的相關規定來看,它所規定的是一種底線性權利。一方面,《權利法案》在第1至第8條以明示的方式列舉了公民的人身、自由、財產及安全等方面的基本權利;另一方面,憲法第9條修正案又規定了公民的保留權利。該修正案規定:「本憲法對某些權利的列舉不得被解釋為否定或輕視人民保有的其他權利。」和美國不同,德國是一個大陸法系國家,法典主義思想根深蒂固,考慮到這種特有的法文化傳統,德國公民享有的憲法權利應該被理解為就是由基本法所明確載明的權利。德國基本法中關於公民基本權利的確定方式和德國憲法法院法第90條之規定可以強化人們的這種理解。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法第90條第1款規定:每個人都可以主張其基本權利或者在基本法第20條第2項、第33條、第38條、第101條、第 103條和第104條中所規定的權利,遭到公權利的侵害時,向聯邦憲法法院提起憲法訴願。對這一條文進行邏輯上的分析之後,可以認為,從形式上來看,公民權利就是基本法中所載明的那些。然而,實際情形並非完全如此。德國公民的憲法權利實際上是由憲法中的基本權利以及由聯邦憲法法院發展而來的具體性權利組成的。概觀美國、德國、法國之基本權利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為相關國家憲法所確認的基本權利只能是底線性的權利,而不可能是窮盡性的權利。那麼,這種定位是否也同樣適用於我國呢?筆者認為應該適用於我國。雖然我國現行憲法對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做了明文的列舉,但這不應該被認為是我國公民憲法權利的全部。憲法中之所以對公民權利採行如是的方式進行規定,相當程度上是由於中國特有的憲政發展路徑。這樣的國情決定了中國憲政發展的特有路徑,即政府推進型的憲政模式,反映到憲法中,就形成了前述所說公民憲法權利的基本特點。如果由此而認為憲法中所列舉的基本權利是我國公民憲法權利的全部的話,那麼我們在理論上就無法理解為憲法所宣稱的人民主權,為基本權利所必須的開放結構就面臨著一定的現實困難,從而更加渲染憲法規范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邏輯張力,為憲法之穩定性的保障帶來理論上的難題。然而,我的意思也並不是要提倡類同於英國的那種「憲法無禁止即為基本權利」的做法,因為,基本權利在相當程度上意味著對國家權力的限制,無論我們捍衛基本權利的理由如何充分,都不可能容忍基本權利的泛化所導致的國家弱化現象,這將從根本上使我們喪失基本權利賴以存在和獲得保護的制度基礎。我們所要做的不是妄圖一勞永逸地將基本權利盤存在憲法文本之中,也不是規范主義地否認憲法之外潛在的「基本權利」存在之正當性,而是應該將對憲法規范的尊重和對基本權利之開放結構的正視結合起來,從而解決在民主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有可能滋生的權利泛化現象,維護得之不易的憲法之至上尊嚴。如是,相應的憲法適用制度的設立就顯見得尤其必要。

H. 重慶市城投集團副總張力因為什麼原因辭職

原因只有當事人清楚,咨詢當事人。
推薦我編輯國內辭職資料,供參考:
辭職即辭去職務,是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或勞動關系的行為。
勞動者提出辭職,不需要用人單位的同意許可。
如果你真想辭職走人,實習期提前3天,非實習期提前30天遞交辭職通知書給用人單位,到時候用人單位批與不批,同意與不同意你都是叫依法走人,由此引起的後果與你無關。

★辭職一般有三種情形:‍‍‍‍‍‍‍‍‍‍‍‍‍‍
一是依法立即解除勞動關系(編者令名快速辭職),如用人單位對職工有暴力或威脅行為強迫其勞動、不按合同約定支付工資等,職工可以隨時向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要求;
二是根據職工自己的選擇(編者令名慢速辭職),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
三是向用人單位提出申請(編者令名協商辭職),雙方協商一致解除合同。
(註:辭職通知書建議最好通過快遞公司或者郵電局掛號信送給用人單位,這是為了保留證據。)
    ★ 關於工資問題的論述:
員工為公司工作,付出了勞動,公司應該為員工支付相應的勞動報酬,如不按時足額發放的,屬於拖欠工資行為,是違法的行為,對此可‍‍‍‍‍‍‍‍‍‍‍‍‍以舉報。
1、向當地勞動監察部門投訴,或撥打熱線12333。
2、去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申請勞動仲裁。
3、去當地人民法院打官司,申請支付令。
根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七條 工資必須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的日期支付••••••。
第九條 勞動關系雙方依法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用人單位應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一次付清勞動者工資。
第十八條 各級勞動行政部門有權監察用人單位工資支付的情況。用人單位有下列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行為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支付勞動者工資和經濟補償,並可責令其支付賠償金:
(一)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
(二)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的;
(三)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經濟補償和賠償金的標准,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勞動合同法》的相關法規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
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
第七十七條 勞動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有關部門依法處理,或者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第八十五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支付勞動報酬、加班費或者經濟補償;勞動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應當支付其差額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准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
★勞動者離職或者和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按照《勞動合同法》通常有如下情況:
1、用人單位存在《勞動合同法》38條的情況,勞動者書面提出解除勞動關系後可以立即走人不需要用人單位的批准,並可以要求支付剩餘的工資及經濟補償金(每工作1年支付1個月工資)及辦理離職手續等;
2、依據《勞動合同法》37條,勞動者提前30天提出的書面離職,不需要用人單位批准就可以離職。其中,試用期提前3天書面提出;用人單位有義務結清工資辦理離職手續。
3、用人單位也不存在《勞動合同法》38條的情況,勞動者直接提交辭職信就走人,給用人單位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招聘該勞動者產生的費用,用人單位可以要求勞動者承擔。

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
(三)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四)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五)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終止勞動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第五十條用人單位應當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時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並在十五日內為勞動者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
勞動者應當按照雙方約定,辦理工作交接。用人單位依照本法有關規定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在辦結工作交接時支付。
用人單位對已經解除或者終止的勞動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備查.

★關於單位辭退員工的相關規定
單位單方面解除勞動關系是違法的,可以要求經濟補償金和雙倍工資的賠償金。協商不成,到勞動監察部門投訴或申請勞動仲裁維權。
解除勞動關系,用人單位應當提前30天書面通知勞動者,否則需要支付一個月的代通知金
1,沒簽勞動合同,勞動者有權要求簽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並有權要求單位支付雙倍工資;
2,《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八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勞動者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繼續履行;勞動者不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履行的,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條規定支付賠償金;
第八十七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3,解除勞動關系,用人單位應當提前30天書面通知勞動者,否則需要支付一個月的代通知金;
4,勞動者有權要求單位補繳社會保險;
5,勞動者有權要求用人單位支付拖欠的工資以及節假日加班工資;
6,用人單位不支付的,可以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必要時,也可以直接申請勞動仲裁,維護合法權益。
如果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勞動者有權要求簽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並有權要求單位支付雙倍工資。
附錄:
★ 怎樣寫辭職書
辭職申請通常由標題、稱謂、正文、結語、署名與日期五部分構成。
1、標題
在辭職信第一行正中寫上辭職信的名稱。一般辭職信由事由和文種名共同構成,即以「辭職信」為標題。標題要醒目,字體稍大。
2、稱呼
要求在標題下一行頂格處寫出接受辭職信的單位組織或領導人的名稱或姓名稱呼,並在稱呼後加冒號。
3、正文
正文是辭職信的主要部分,正文內容一般包括三部分。
首先要寫出書信辭職的內容,開門見山讓人一看便知。
其次敘述遞交書信辭職的具體理由。該項內容要求將自己有關辭職的詳細情況一一列舉出來,但要注意內容的單一性和完整性,條分縷析使人一看便知。
最後要寫出自己遞交辭職信的決心和個人的具體要求,希望領導解決的問題等。
4、結尾
結尾要求寫上表示敬意的話「此致敬禮」,意思非常明白:在此給您敬禮。
5、落款
辭職信的落款要求寫上辭職人的姓名及遞交辭職信的具體日期。
注意禁忌
1、不要說上司壞話。如果你認為有必要向管理層反映一下上司的問題,要盡量以委婉的言辭口頭提出。
2、不要滿紙抱怨,抨擊公司制度。
3、不要指責同事,尤其忌諱把同事的「罪行」白紙黑字寫在辭職書上。
寫作要求
1.態度懇切、措辭委婉。
2.不要批評對方。
3.含蓄性。
4.簡潔性。
5、請務必使用親筆簽名,而且簽名要盡量剛勁,並寫好日期。

★萬人點贊的牛人辭職通知書的美文欣賞
▶1、尊敬的領導們:
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雖出自古書三國,吾以為對當今之事亦有裨益。
夫今天下遭遇百年經濟危機,試看全球經濟形勢,可謂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眾廠商、工人、民工皆叫苦連天,司某人有感於此,不禁聯想自身處境,不勝傷悲呼!
司本布衣,出身寒微,躬耕於冀南邢州大地,苟全於世,富貴不求聞達,但求溫飽以殘。然今酷之至矣,司自去歲四月上旬至本社工作至今,已一載有餘,幾度春秋幾度冬夏,時光流逝過三百餘個日日夜夜。想當初,余本一意氣少年,年少輕狂,夢想飛揚,欲於本社大展抱負,一則為集團增光添彩,二則為己身加衣增食,兩全其美之策,豈不爽哉?
惜,一年光陰,吾不僅未大展身手,且囊中羞澀,債台高築,惡衣菲食,杜絕聚會。眾朋友離去者,有之;鄙視者,有之;唾棄者,有之。皆因司某昔日之優秀少年,竟完全失去自我至此所致。司每月九百大錢竟是基礎工資、崗位津貼以及誤餐補助相加之也。
眾友雲:「甚矣,不慧汝之,乃能容忍至今,不死何為?」。」余汗矣,余何嘗不欲多整數銀,上謂之起天、下對得起地、中對得起氣;然而,余出身農,是苦皆能,是事皆忍,然終無功,兢兢業業,溫飽未決。
夫今面容竟呈老態龍鍾之相,何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故猶如千里馬,雖有千里之能,然無奈唯有餓死圈中矣!
司雖不才,不敢以千里馬自居,然自知亦非庸者。
人之立於當世,需一技之長,司某自視甚低,不敢自稱滿腹經綸,然應付文字之事亦不在話下;然,一載以來,每每捫心自問,莫不拊膺頓足,以頭搶地,幾欲灑淚襟前。何也?漫漫長夜,孤枕難眠,輾轉反側,陋室憶昔,悲從心來。
慚對恩師之視如顏淵,愧對同窗之贈冠學霸。
夫今每日之工作唯「清潔」二字……即打掃房屋若干、倒水端茶、擦桌抹椅、迎來送往,虛偽客套,周旋於「領導」之間。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兢兢業業,誠惶誠恐,畏有所疏漏懈怠……今扶膝自嘆,何等悲哉!
桃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年華如水,倏忽逾四,茫茫回首,所得幾何?竟如西風凜痛!
所得——物質上:工作十二月,前三月每月六百,後九月每月九百,區區數千一年來不夠司某解決溫飽,更何談穿衣遊玩,過品質生活;精神上:備受打擊煎熬,一年來新掌握一技之長,即打掃衛生,司某高七尺男,本科畢業生,其不才之至,以非為清潔工列。
故使其當年年少輕狂之心瞬間蒼老,再無活力;一載以來,司某唯唯諾諾,伺候他人勝過關心自己,其所求,僅每日溫飽問題,然隨物價飛漲,此問題之解決亦不可得。
所失——失去了時間、浪費了青春,磨去了稜角,耽誤了大好年華、愧父老兄妹鄰里、為人尊消盡矣。
然,何以堂堂風華正茂之青年司某人壓抑之至,力固至今,唯一故也:在等待傳說中眾人期盼之漲工資之事耳,企滿足司某生活所需,實在可憐,怪司某年幼無知,竟傻傻苦等一年,終究未果也。
夫數千外債亦無望償還,故司某人頓悟:此處系年輕人之墳墓也,其功能:湮沒夢想、埋沒青春、消磨鬥志、磨損稜角、徒費光陰,如是而已。故,頓悟之司某,今定不消磨於此,分路揚鑣矣。
言天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既此處不留司某,司某亦不便繼續打擾貴處,既不能兩惜,何不兩離,從此,彼此相忘於江湖!以決絕的姿態!
今懇請開明之領導准許卑微無能之員工司某人辭職,不勝感激!
年*月*日

▶2、余今請辭,心有戚戚焉。昔天山一別,取經東向,去家萬里,游學京師。寒窗十餘載,稷下 情正濃。
一朝學成,東北而望,二三之齡,風華正茂,勵心從檢,宵衣旰食。求茫茫之正義,雖碌碌而無悔。不覺春去秋來,寒暑相易,白雲蒼狗,滄海桑田,十五年時光轉瞬即逝。然書生意氣,求之靡途。
胸中所志,塊壘難消。羈索牽絆,恍然若失。口腹之慾,自役徒然。生生所資,未見其術。仕道官途,皆為浮雲。愷悌君子,神所勞矣。風雨如晦,錦雞獨鳴。歸歟之情,眷然何以自處?
自從檢事,不求顯達於庭閭,但願無愧於寸心。雖心為形役,違以交病,然志不能片刻墮,道不曾須臾離。嘗東皋而望野,徒舒嘯而迷離,嘆何枝可依。時刻自省,經常覺悟,然朝悔其行,夕則復然。長此往復,不勝其煩。觀人情厭惡,世間冷暖,蠅營狗苟,驅去復還。
《詩》曰:營營青蠅,止於樊。豈非有所示耶?是因相顧無相識,宜當長歌懷採薇。歲歲黃菊,千載東籬,伴我倦鳥,茸我衡宇。往者不可諫,來者尤可追。欲效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歸去來兮!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歸去來兮!人生幾何復幾何?曷不任性任我行?掛靴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啾啾!
丙申甲午***頓首。
★3、其他奇葩辭職信:
▶①、天氣太冷,起不來。
▶②、外面世界那麼大,我想出去看看。
▶③我累了,不想幹了。
(編者評語:這三封辭職通知書,簡單、易學、易仿、快速搞定,不需才華,不費思勞神。)

★辭職注意辦理下列事項的論述:
1、交接事項。
2、還清公司所有的東西(包括領取要歸還的、申領的備用金等),要回屬於自己個人的所有東西
3、核對好離職當月的考勤以及結清工資。
4、領取人事部門的離職檔案,包括離職證明、社保繳納憑證、公積金金龍卡和就業失業登記證(有就領取,沒有就不領)。
5、找到下家單位後,同地區可以繼續繳納社保,公積金暫時是封存在你上一家(離職的這家單位的),需要開企業公積金接收函給上一家單位辦理公積金轉移。有人事檔案的話,到下一家單位也是要辦理接收的。
6、保存好你的勞動合同,以後辦理退休的時候用得到。
★ 關於自動離職的論述:
根據《關於自動離職與曠工除名如何界定的復函》(勞辦發[1994]48號)、《關於企業處理擅自離職職工問題的復函》(勞辦發[1993]68號)規定:自動離職指職工終止勞動關系時不履行解除手續,擅自出走離崗,或者解除手續沒有辦理完畢而離開單位。自動離職的職工須承擔違約責任,並且新錄用自動離職的職工的用人單位,對原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有關停薪留職的文件規定,如果職工要求停薪留職,但未經企業批准而擅自離職的,或停薪留職期滿1個月內既未要求回原單位工作,又未辦理辭職手續的,企業有權按自動離職處理。按自動離職處理是用人單位的行為。按有關行政復函規定,這里講的按自動離職處理,是指企業應依據《企業職工獎懲條例》有關規定,對其做出除名處理。為此,因按自動離職處理發生的爭議,應按除名爭議處理。企業不得因職工擅自離職而對其本單位的家屬採取辭退等懲罰性措施。企業作出株連擅自離職職工家屬的規定是不符合國家勞動管理政策的,因而也不能作為勞動仲裁的依據。

★在回答辭職問題時候發現多有網友問及老闆扣押或者拖欠工資怎麼辦?論述於下:
用人單位是不能隨意剋扣勞動者工資的,用人單位無故剋扣勞動者工資,勞動者可以向當地的勞動監察部門投訴或者申請勞動仲裁。
一、如果是給用人單位工作,有兩個途徑可以要求支付工資:
1、勞動者可以到當地勞動局勞動監察投訴;優點:方式簡單。缺點:各地執法力度可能不是很大;
2、可以到當地勞動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支付工資。如果未簽訂勞動合同,可以要求支付未簽訂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如果是以拖欠工資提出的解除勞動關系,還可以要求支付經濟補償金。優點:除了工資外,還可以主張經濟補償、雙倍工資等,並且一般都可以最終解決;缺點:申請勞動仲裁就是打勞動官司,程序稍多,需要專業人士指導。
二、如果是給個人工作,不算勞動關系,可以直接去法院起訴該個人老闆,要求支付勞動報酬。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
(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勞動法》第五十條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八條各級勞動行政部門有權監察用人單位工資支付的情況。用人單位有下列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行為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支付勞動者工資和經濟補償,並可責令其支付賠償金:
(一)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
(二)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的;
(三)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經濟補償和賠償金的標准,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關於失業金問題論述:
根據《失業保險條例》第十七條規定:失業人員失業前所在單位和本人按照規定累計繳費時間滿1年不足5年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12個月;累計繳費時間滿5年不足10年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18個月;累計繳費時間10年以上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24個月。重新就業後,再次失業的,繳費時間重新計算,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可以與前次失業應領取而尚未領取的失業保險金的期限合並計算,但是最長不得超過24個月
申請資格1、具備下列條件的失業人員,可以領取失業保險金,並同時按規定享受其他各項失業保險待遇:(1) 按照規定參加失業保險,所在單位和本人已按照規定履行繳費義務滿1年的;(2)非因本人意願中斷就業的;(3)已依法定程序辦理失業登記的;(4)有求職要求,願意接受職業培訓、職業介紹的。
2、勞動者非因本人意願中斷就業具體包括下列情形:(1)終止勞動合同的;(2)被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3)因用人單位不按規定提供勞動條件,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4)因用人單位以暴力、脅迫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強迫勞動,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5)因用人單位剋扣、拖欠工資,或者不按規定支付延長工作時間勞動報酬,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6)因用人單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或者集體合同約定的工資標准支付工資,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7)因用人單位扣押身份、資質、資歷等證件,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8)因用人單位未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9)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失業保險金申領發放辦法
有下列情形之二的,停止領取失業保險金,並同時停止享受其他失業保險待遇。
(一)重新就業的;
(二)應征服兵役的;
(三)移居境外的;
(四)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
(五)被判刑收監執行或者被勞動教養的
(六)無正當理由,拒不接受當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或者機構介紹的工作的。
領取程序用人單位為勞動者繳納失業保險後,勞動者離職後可以申請領取失業保險金,具體條件和程序如下:①非本人意願終斷就業(即公司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並有求職要求,(須提供用人單位辭退的證明) ②繳納失業保險金12個月以上③公司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後60天之內前來辦理
一、參保單位出具兩份《解除(終止)勞動關系證明書》,一份交失業保險中心,一份交勞動保障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備案。
二、失業保險中心憑參保單位出具的《解除(終止)勞動關系證明書》對情況進行嚴格的調查核實(失業人員帶上與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確認無誤的發放2份《失業保險申領登記表》和1份《失業求職登記表》。
三、失業人員認真填寫好《失業保險申領登記表》的正面所有欄目,背面的計生關系接受單位意見處空格請到本人戶口所在地的計生關系接受單位蓋章。認真填寫好《求職登記表》。註:戶口在城市的請到戶口所在地的街道辦事處計生辦蓋章;戶口在農村的請到戶口所在地的鄉(鎮)計生辦蓋章。居委員、村委員、社區的計生辦章均不符合要求。
四、交納三張一寸的彩照和一份失業人員身份證復印件。
勞動者符合以上條件,即可到戶籍所在地或暫住地的區級勞動保障部門辦理領取失業保險金。

★ 對於隨意調動職工工作崗位的論述:
調動工作崗位。如果你的勞動合同中有工作崗位的約定,單位若想調動你的崗位,必須經過你的同意,否則視為違約。
如果僅僅是一種概括性的約定,你可以要求公司給你出具書面的你不能勝任原工作的理由。
如果強制性的調動工作崗位,你可離職並要求單位給你賠償。單位直接辭退你,你可以要求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賠償金等。
★關於五險一金的論述:
1,關於五險一金,根據《勞動法》和《社會保險法》的相關規定,用人單位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明顯具有國家強制性的特點,用人單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拒絕承擔該項法定義務。
2,社會保險的繳納是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共同來承擔的,其中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是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共同承擔的,生育險和失業保險是由用人單位承擔的,其中養老保險用人單位需要承擔13%,勞動者需要承擔8%,醫療保險用人單位承擔6%,員工個人承擔2%,失業保險用人單位承擔2%,員工個人承擔1%;
3,對於單位拖繳五險一金的,屬於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勞動者可以主張補繳五險一金,也可以向當地的社保部門進行投訴,由當地的社保徵收機構責令用人單位限期繳納或補足。用人單位逾期仍未繳納或補繳社保費的,社保徵收機構可以向以銀行或其銀行查詢其銀行賬戶,並可申請縣級以上行政部門作出劃撥社保費,書面通知開戶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劃撥社會保險費。用人單位賬戶余額少於應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徵收機構可以要求用人單位提供擔保,簽訂延期繳費協議。

★關於沒有與用人單位簽合同的論述:
用人單位不與職工簽合同的,違飯了現行實施的《勞動法》《勞動合同法》。
理論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十條: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解讀:建立勞動關系的唯一標準是實際提供勞動,不論勞動者是否簽訂了書面勞動合同,將受到同等的保護。書面勞動合同簽訂在前,實際用工在後的,勞動關系自實際提供勞動之日起建立;實際用工在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在後的,勞動關系早於書面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的建立不受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影響。
(1)書面勞動合同是勞動合同唯一合法形式,不承認口頭勞動合同,達成口頭勞動合同的,視為未簽訂勞動合同;
(2)勞動關系一經建立,應當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應當在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3)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但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關於單位扣押金、保證金或者其它證件物品的論述:
單位扣押金、保證金或者其它證件物品的的行為是違法行為。
理由依據:
《勞動法》第九條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
對違反以上規定的,勞動者可向公安部門和勞動部門舉報,兩部門應責令用人單位立即將其退還給勞動者本人。

I. 中國政法大學有哪些名師急

物權法:費安來玲,劉智慧,李顯冬自,還有很多很好的民法老師我不太清楚他們的主要方向……是債權還是物權的……
經濟法:李東方,趙紅梅,霍玉芬,薛克鵬,莫世健
刑訴:劉玫,洪道德 栗崢,許蘭亭
國際法:李居遷,張力,馬呈元
犯罪學:於國旦
親屬法:陳漢,夏吟蘭,鄭小川
這些老師都很不錯,而且我剛在教務處系統查了下,我說的這些老師大部分下學期都會開課~
提前祝交流愉快~

熱點內容
公司法廢止 發布:2025-08-25 00:38:56 瀏覽:742
有關超出門店經營法規 發布:2025-08-25 00:11:27 瀏覽:12
道德經反觀 發布:2025-08-25 00:03:55 瀏覽:750
勞動法多項選擇題 發布:2025-08-24 23:46:56 瀏覽:540
英國司法部 發布:2025-08-24 23:42:40 瀏覽:77
勞動法年假怎麼規定的 發布:2025-08-24 23:33:48 瀏覽:624
以下法律責任屬於行政處罰 發布:2025-08-24 23:27:33 瀏覽:898
全國法院工作 發布:2025-08-24 23:27:28 瀏覽:365
有關勞動法的詳細案例 發布:2025-08-24 23:18:31 瀏覽:406
創新組團法律服務 發布:2025-08-24 22:55:54 瀏覽: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