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變化解讀
1. 民法典較民法總則有了哪些新變化
民法典的總則部分與民法總則相比,沒有任何變化。
民法典只是將民法總則最後的附內則容2條內容刪除了,其他內容與民法總則完全一樣。
《民法總則》第二百零五條民法所稱的「以上」「以下」「以內」「屆滿」,包括本數;所稱的「不滿」「超過」「以外」,不包括本數。
第二百零六條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2. 「民法典」時代已開啟,網友最關心哪些變化
民法典草案中提到的個人隱私保護、法律和道德風險、婚姻家庭等內容受到輿論關注。
文 | 張靖天
屬於民法典的新時代終於來了!
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標志著屬於民法典的新時代已經到來,同時也是我國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民法典草案由民法總則與各分編草案「合體」而來,包括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及附則,共1200多個條文。
無論涉及土地權屬制度、遺產繼承歸屬、個人隱私保護,還是高空拋物、鄰里糾紛、婚姻問題、性騷擾等情況,民法典都能夠覆蓋到每個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它也被譽為「社會生活網路全書」。
自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決定提出這一重大立法任務——編纂民法典後,「民法典」一詞便開始頻繁進入公眾視野。
回顧近幾年來編纂民法典之路,從出台民法總則到進行拆分審議各分編草案,再到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我國在制定民法典這方面,已陸續邁出了重要的「十大步」。
▲圖:民法典草案中重要的十步
各方面普遍認為民法典是以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體現,切實維護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都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單獨設置的「人格權編」和「侵權責任編」,這是世界《民法典》的首創,也為世界展示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國際輿論方面也認為,中國對於民事權利的保護已經進入了全新的「民法典時代」。
2020年作為民法典正式出台之年,在今年兩會期間也更加備受關注。近幾天有關民法典草案中提到的個人隱私保護、法律和道德風險、婚姻家庭等內容都受到大量的輿論關注。圍繞相關話題,網路中充斥著眾多高頻詞彙。
▲民法典詞雲圖
在民法典草案提請審議期間,新浪微博中有關「高空拋物」「設立離婚冷靜期」「未成年人遭性侵」等均形成了多個熱搜話題,吸引網友關注評論。截至28日15時,上述話題的累計閱讀量已突破2億。
此外, #權益受侵害如何自助免責#、#死者生前不反對家屬可決定捐其遺體#、#撫養權糾紛已滿八周歲子女有話語權#等與民法典草案關聯的話題也吸引著輿論關注。
新京智庫經過統計分析,梳理出了在民法典草案審議階段最受關注的幾大核心話題,具體如下:
關注度最高話題:防高空拋物寫入民法典草案
民法典草案的侵權責任編規定有關機關應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建築物管理人應採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此類情形的發生,未採取必要措施的,應依法承擔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
此外,一些案例由於找不到肇事者,最後判定全樓業主和物業共同賠償,引發了很多爭議。民法典草案對此要求有關機關要查處責任人,大大減少「一人拋物、全樓買單」的情況。因為明確了物業公司責任,也會從源頭上守護好頭頂上的安全。
微博中有關「高空拋物」的話題出現較多,@人民日報、@央視新聞、@頭條新聞等媒體主持了相關話題,累計吸引多達2.5億次閱讀。這是網友關注度民法典相關話題中最高的話題之一。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對於防高空拋物寫入民法典草案,網友普遍予以支持。但不少人認為「一人拋物、全樓買單」確有不妥之處,建議安裝攝像頭監視,嚴懲高空墜物者。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但也有大V表示要想解決高空拋物還得靠《刑法》。
知名法律博主@楊文戰律師(242萬粉絲)則認為:「防高空拋物這事兒民法典是解決不了的。民法解決的是賠償數額和責任的問題。高空拋物的難點在於『真凶』的確認,以前民法的解決方案是找不到『真凶』,所有『嫌疑人』一起賠,顯然這種方式沒啥震懾力。」
支持率最大話題:未成年時遭性侵18歲後仍可訴
民法典草案規定:遭受過性侵害的未成年人,成年後可通過法律途徑主張自己的權利。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央視新聞在微博主持了相關話題後,吸引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轉發,在網友留言中可以看出,點贊、支持的聲音層出不窮。僅首發微博的點贊量就突破了30萬人次。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民法典草案的這項規定之所以成為兩會期間熱點話題,源於近期幼童性侵害事件的頻發。從新城控股董事長猥褻9歲女童到上海市男幼師猥褻兒童,以及前不久讓輿論沸騰的「鮑毓明性侵14歲養女」一事,都引起網友高度關注和不滿。網友紛紛留言譴責鮑毓明這樣的人,同時也對受害人積極維權予以大力支持。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微博大V、育兒名博@王人平(291萬粉絲)指出:「支持!很多未成年人遭性侵時,受限於自己當時認知能力和心智發展水平,或出於恐懼,或出於不知所措,都沒及時報案。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可以更好地打擊性侵犯罪,支持受害者維護自己的權利,保障自己的權益。」
爭議較多的話題:設立離婚冷靜期
圍繞首部民法典草案中關於「離婚冷靜期」的條款是否應該刪除,在網上引發熱議。
首先看看支持該條款的聲音:
5月23日,全國政協委員、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少平表示,對於每個人而言,離婚自由是法律賦予的權利,司法上予以尊重。但是離婚太多太隨意,某種程度上也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和後果。
白岩松認為,設計這樣一個冷靜期,不是說要限制離婚自由,而是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沖動的、輕率的決定要離婚的念頭。有這么一個月的時間冷靜一下,真想離婚的不差這一個月。這一個月恰恰不是對婚姻自由的一種破壞,而是為了防止因過度自由而導致的草率。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婚姻法專家金眉也認為離婚冷靜期的設立有利於減少沖動離婚,它不但不會阻礙離婚自由,還有利於促進家庭圓滿和社會穩定,對未成年子女的培養也有積極意義。
然而,從整體輿論來看,呼籲刪除「離婚冷靜期」條款的佔比更高。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蔣勝男建議民法典草案刪除「離婚冷靜期」。她表示,婚姻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對於90%的人來說不需要「離婚冷靜期」,要離婚的人一天都等不得。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蔣勝男的言論一度成為微博熱搜話題,不少網友留言支持: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同樣支持刪除「離婚冷靜期」條款的還有微博大V、兩性專欄作者@女王易衡(718萬粉絲),她認為:「大家不希望有離婚冷靜期,它就是侵犯了婚姻自由,立法不能太過走『精英』『父母官』思路,要照顧到普遍的常識和訴求。」
@新京報發起了【你如何看待離婚冷靜期?】的投票,約91%的網友並不贊成設立離婚冷靜期,具體原因有家暴、成年人可為自己決定負責等。更有網友調侃稱:「結婚也需要冷靜期。」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對於外界對「是否有必要設立離婚冷靜期」爭議,全程參與了此次民法典編纂工作,中國著名民法學家、全國人大代表孫憲忠作出回應,他表示:「多數人是認真考慮婚姻問題,對於95%的人來說,要離婚一定是經過了深思熟慮,有些可能已經爭執多年,在離婚時感情破裂一定有相關證據,針對這部分人群,冷靜期是不是還要適用,法院也需要慎重考慮,因此亦不存在少數人綁架多數人的問題。」
結語
無論是社會沖突、家庭矛盾還是倫理道德,一些話題在民法典草案審議階段受到輿論熱議的同時,也從側面凸顯出了不少存在多年的社會痛點。事實上,生活中還有很多新老問題都要遵循和依靠民法典來解決。民法典的出台不僅及時全面地回應了公眾關切,體現出「民有所呼,法有所應」,還能夠通過引導我們每個人積極地貫徹和落實,從而防止或減少不良負面行為事件的發生。相信隨著民法典的出台,未來百姓生活定會更加安全、美好。
3. 《民法典》內容解讀
民法典由民法總則與各分編「合體」而來,包括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及附則。大到合同簽訂、公司設立,小到物業費、離婚糾紛,民法典涵蓋了民事活動的方方面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同時廢止。民法典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增加了人格權編。
創造性地將關於人格權的規定獨立成編,這在世界民法典的立法史中具有時代意義和實踐意義。其在更好更充分地實現人民幸福生活目標的同時,也必將為世界法治發展提供新的樣板,擴充新的模式。
(3)民法典變化解讀擴展閱讀:
1、見義勇為免責
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解讀:現實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多次發生,「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困擾公眾。民法典草案明確了侵權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責任,同時也明確了見義勇為者依法不承擔民事責任,有助於杜絕「英雄流血又流淚」的現象。
2、小區共有場所收入歸業主
規定:建設單位、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業主的共有部分產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後,屬於業主共有。
解讀:小區電梯廣告、外牆廣告收入歸誰?物權法的規定並不明確,引發了一些矛盾糾紛。民法典草案明確,利用小區業主共有場所產生的收入屬於業主共有。這將發揮定分止爭的作用,維護業主合法權益。
4. 2020民法典有哪些改動
民法典的改動太大了。
如今,我國社會經濟形態發生巨大變專化,人們屬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使得法律制度必須與時俱進,實現經濟發展與法律體系之間的契合。
民法典合同編是合同領域的基本法,合同是民事、商事活動領域中基本的法律行為形式。而民法典的合同編草案的編纂,充分考慮到了當前經濟生活的新變化,民法典合同編將為這些新需求、新方式、新生活提供明確的法律規定。
民法典草案共1260條,其中合同編有525條,佔比近一半。此次民法典編纂的合同編中,有很多內容都和老百姓密切相關,比如禁止高利貸、明確電子合同訂立規則等等。下面分享一下民法典合同編中出現的新規定。
詳情可見:
民法典合同編草案中出現的新規定,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哦!
5. 民法典的意義和作用
《民法典》在來中國法治建自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它不僅僅是權利的宣言,更是國家治理遵循的基本法律制度。
《民法典》建立了一個前後一致、邏輯圓融、層次分明的有機法律體系。民法典將適用於不同民事領域的海量規則,按照特定的法學邏輯和原理,整合為一個「有機」的、整全的規則體系。
(5)民法典變化解讀擴展閱讀:
《民法典》發揮「半部憲法」的功能,更深刻地形塑社會並影響社會的運行體制和機制。民法典與憲法同樣有控制權力和保護權利的雙重功能,編纂民法典成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民法典》凝聚中國人的道德共識,展現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實踐理性。民法典的全部內容無外乎社會生活的記載和總結,其中最關鍵的內容無疑是道德共識、價值理念和文化象徵等精神層面的因素。
民法典應將這些精神要素澆築到具體的制度和規則中,妥當平衡各方主體的利益,賦予權利和利益,分配風險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