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對中止犯
① 刑法里關於犯罪中止的規定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內犯罪結果的容發生的行為。
刑法第24條第一款 規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在犯罪預備階段或者在實行行為還沒有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放棄犯罪;二是在實行行為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
作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的犯罪中止,是指行為人已經開始實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的形態。犯罪中止形態與犯罪中止行為本身具有密切關系:沒有中止行為就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形態,中止行為是犯罪中止形態的決定性原因。犯罪中止形態與中止行為本身又具有區別:中止行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勵的行為;犯罪中止形態則是犯罪的狀態,應當負刑事責任。換言之,中止行為之前的行為屬於犯罪行為,是行為人應當負刑事責任的事實根據,中止行為本身屬於刑法所鼓勵的行為,是應當免除或者減輕處罰的根據。
② 刑法對預備犯、未遂犯、中止犯的處罰原則有什麼不同
根據刑法第二十二條 ,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根據刑法第二十三條,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根據刑法第二十四條,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③ 刑法的中止問題
刑法的犯來罪中止問題,在《刑源法》中有明確的規定。
《刑法》第24條第二款規定:「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第一、對中止犯必須從寬處罰,是我國刑法關於處罰中止犯的基本精神和立法原則。因此,不論犯罪行為的性質如何,也不論犯罪行為造成的現實危害怎樣,只要構成中止犯,就必須對其免除或者減輕處罰。
第二、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因為中止犯既然自動放棄犯罪,表明其主觀惡性大為減少;沒有造成損害,說明客觀上對社會沒有造成危害,從而應當免除處罰。這樣做,可以鼓勵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懸崖勒馬,因而有助於防止犯罪結果發生。
第三、對於中止犯,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因為造成損害,說明行為人還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所以不應免除處罰,而應當減輕處罰。
④ 刑法對犯罪中止制度的處罰原則有哪些
犯罪中止的處罰原則:
1、如果是在犯罪未完成之前,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且沒有造成任何損害的,應免除處罰;
2、如果自動放棄犯罪但仍然造成了一定損害的,應減輕處罰。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十四條
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
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