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惡意概念
① 民法對惡意競爭有解釋嗎
民法通則無此規定,不過刑法中此類規定為濫用職權,旺法裁判。如果受害人遭受損失,可以按照國家賠償法申請賠償。
② 民法通則中關於訛詐的定義
你好,訛詐是口頭語,民法通則中有欺詐的概念,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
「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③ 民法中什麼情況構成非法佔有
《刑法》第二百七十條: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非法佔有,又稱為無權佔有、無權源佔有,是指非依合法原因而取得的佔有。如遺失物拾得、盜竊搶奪而發生的佔有即為非法佔有。
區分非法佔有與合法佔有意義在於,合法佔有可以依據佔有制度以外的法律制度保護,如所有權人的合法佔有可以依據所有權而享有物上請求權保護對物的佔有。
非法佔有又可以分為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前者是指,佔有人不知道也不應知道其佔有為無權佔有,如誤信他人之物為己物而佔有。後者是指,佔有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佔有為無權佔有。
區分善意佔有與惡意佔有的意義在於,惡意佔有僅有「佔有適法」的推定效力,而善意佔有還可以發生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時效制度等的保護。
對於遺失物拾得的佔有,理論上有爭議,個人認為屬於惡意佔有。
(3)民法惡意概念擴展閱讀:
在刑法分則第五章規定的侵犯財產罪中,大部分犯罪是以非法佔有作為犯罪的主觀故意的?如盜竊、搶劫、搶奪、詐騙等。本章規定的12個罪名中有8個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
另外,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五節規定的金融詐騙罪的7個罪名,以及其他章節規定的合同詐騙罪、貪污罪、私分國有資產罪等,也是將非法佔有作為犯罪的主觀故意。如何認定刑法中的非法佔有,對於正確處理此類犯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刑法中的非法佔有
從民法意義上講,佔有是所有權的權能之一。所有權分為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權能,佔有權是所有權的基礎,沒有佔有權其他三項權能就無法實現。
民法中的佔有,按其取得方式不同又分為合法佔有和非法佔有。合法佔有是指行為人通過法律規定的合法的形式對物進行掌握和控制。非法佔有則是不合法佔有或者說通過非法的途徑實現佔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非法佔有
④ 民法的概念是什麼
民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最為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廣義的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婚姻家庭關系和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狹義的民法不包括婚姻法和屬於傳統商法內容的法律規范。
⑤ 民法當中對故意的定義與刑法中的故意一樣嗎
應該說是有區別的。
刑法上的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行為人意識到了某一行為結果的發生而追求並希望該結果的發生
間接故意則是行為人放任並不反對結果的發生。
刑法上的故意往往通過犯罪人的動機、目的、行為表現等主客觀方面來映證,需要嚴格的證實並嚴格與過失相區別。
而民法上的故意則一般沒有作出嚴格的定義,其僅作為與過失區別的概念。(因為絕大多數情況下故意和過失都是同樣要承擔相同的侵權責任的,而合同上則實行無過錯責任,違約即承擔責任,所以理論上加以區別的意義沒有刑法那麼大)他的證明要求較寬、概念外延也更廣。
民事上故意存在的「客觀化」、「推定化」的現象。即以侵權人或行為人的客觀行為來作為推定、認定故意的存在依據,如高空拋物,扔東西了即推定為有過錯,就要承擔責任,除非不可抗力。這時區別故意還是過失沒有意義,因為主觀要件已經被「拋物的行為」推定為存在過錯了,即客觀化了,受害人不必對侵權人的主觀狀態加以怎樣的證明。而刑法上的「故意」則萬不能簡單的以一個行為就推定。
另外,如第三人買賣,如果知道處分人無權處分的,即可認定為惡意的(故意),不適用善意第三人保護。此時的故意等同於知曉,刑法上的故意則沒有這么寬的標准和外延,它不僅要求「意識」(知曉?)、而且還要求「態度」(希望、追求?或反對?),其要結合動機、目的考慮充分映證。
⑥ 民法總則善意相對人是什麼意思
一、民法總則善意相對人
民法上有所謂「善意第三人」、「善意相對人」的概念。此處的「善意」是民法上的概念,有民法上的特殊意義,不能用我們口語中所謂的善意去解釋。
主要指的是合同的相對人或其他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第三人,因自身沒有過錯也不可歸責於己的行為,取得一定的財產或利益。善意指的就是沒有過錯。
法律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法律關系中的其他人的權利,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二、善意取得的成立條件
1、出讓人無權處分;
2、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第三人必須是善意的。善意指不知存在足以影響法律效力的事實的主觀狀態。我們這里所說的善意是指第三人不知道佔有人系非法轉讓。
善意取得,是第三人不知並不應知轉讓人是非法轉讓,一般是誤信其為所有人或其他有處分權的人。
第三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這里的善意,是指取得標的物的第三人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佔有人為非法轉讓。
這里不僅不要求第三人有出讓人有權處分的確信,而且是推定任何參加交易的第三人都具有這種善意。物權法對這種善意的保護,是公信原則的體現。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惡意第三人。
惡意就是第三人依當時的情況知道或應當知道轉讓人無讓與的權利。即根據當時的環境,依交易的一般情況,可以得出讓與人無權讓與的結論,則第三人應視為惡意。
例如第三人以不正常的低價購買物品,如無相反的證據,應認為是惡意。
3、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4、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綜上所述,民法總則善意相對人指的是善於取得的人,是合同中的第三人,他們取得一定財產,並不是因為自己的過錯。
因此,當合同當事人向其發起請求權的時候,其有權拒絕。在日常生活中,善意取得的情況也十分普遍,構成善意取得必須符合一定條件,包括第三人是出於善意,並且支付一定價格。
(6)民法惡意概念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共分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和附則11章、206條。
善意相對人,即善意第三人。
此處的「善意」是民法上的概念,有民法上的特殊意義,不能用我們口語中所謂的善意去解釋。主要指的是合同的相對人或其他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第三人,因自身沒有過錯也不可歸責於己的行為,取得一定的財產或利益。
區分原則的一個重要後果,是實際上允許相對人在對交易過程中的法律關系和法律狀態的主觀認知方面存在過失,並且,這種過失不影響其「善意相對人」法律身份的成立。但是,顯然,超過一定程度的過失會導致相對人喪失「善意相對人」身份無異。
善意相對人認定標准
1、相對人存在惡意串通情形
如果存在《合同法》第52款所明令禁止的相對方與行為人之間惡意串通的情形,那麼在惡意串通情形下形成的合同無效。這是最基本的除外情形。
2、相對人具有公司內部人身份
如果交易相對人本身就是公司股東或內部人士,自然有義務也有條件對公司的基礎文件及決議事項予以了解,除非股東能證明其已無法正常獲知公司內部信息。
有判決因相對人「為公司內部資產管理委員會的成員,了解公司資產處理的許可權,應該知道法定代表人在未經資產管委會集體決議之前,不得私自處理資產」為由,判定相對人與法定代表人就公司特定資產所簽訂的合同無效。
這是因為相對方「內部人」的身份,提高了其注意義務的標准,推定他知曉公司內部管理規則。
3、基於行業規定的重大過失
在特定行業中,從業人員因其行業的特殊性而承擔著較普通相對方更為專業的注意義務。以金融行業為例,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對於與之交易(如貸款、理財等)的公司有嚴格的審單程序,多數交易還要求事先進行盡職調查。若銀行或金融機構未能嚴格按照銀行業協會所規定的審單流程,應被認定為交易存在重大過失。
4、相對人在特殊交易事項中存在重大過失
這種情況相對比較復雜,個案情況不同,不應當一概而論。但是無論如何,基本的原則是應當根據交易的特殊性、法律的強制性以及相對人對此所承擔的正常的注意義務。例如,在公司增資的情況下,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增資屬於公司重大事項,必須經過三分之二以上資本多數決或者全部同意方可實行」。
如果第三方在沒有見到公司的有效股東會決議的情況下,就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簽訂增資擴股協議,那麼第三方要主張自己是善意相對方的依據是不充分的。
究其法理,因為決定注冊資本的增減是股東的基本權利,作為交易相對方,應當知曉僅憑法定代表人簽字和公司公章不能夠在這些基礎事項中完全反映公司和股東的真實意志。因此,這種情況下,保護股東權益的急迫性已經超過了保護善意相對人的急迫性。
⑦ 什麼是惡意民事訴訟
惡意訴訟是當事人出於非法動機,通過合法形式提起訴訟,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某種損害後果的行為。
惡意訴訟的構成要件及表現形式
惡意訴訟可以從構成要件方面進行界定:
1.主觀要件:違背誠實信用原則。誠信原則是公民和法人從事民事活動和民事訴訟活動的一項基本原則。訴訟主體起訴的動因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還是惡意損害他人合法權益是認定訴訟行為是否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標准,也是鑒別該訴訟行為是否為惡意訴訟的標准。
2.行為要件:缺乏正當訴由。判斷惡意訴訟的實質性標準是其缺乏合法合理的實體法或程序法的訴由。如(1)無訴權而偽造或變造證據以達到符合法定起訴條件而訴訟;(2)不符合起訴要件或雙方並無實質爭議但為達到非法目的而故意提起訴訟;(3)採取不符合法律也沒有合理理由的訴訟行為,以達到拖延履行債務的目的而提起的訴訟。
3.結果要件:構成對權力、權利雙重侵權和實體、程序雙重違法。惡意訴訟通過欺騙享有公權力的法院和法官來實現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目的,一方面,既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又浪費了司法資源,損害了司法權威,還擾亂了正常的訴訟秩序。另一方面,惡意訴訟為實現實體法上的非法利益,又通過濫用訴訟程序來實現其非法目的,不僅具有實體上賠償的司法可訴性和違法懲罰性,還具有程序上的司法防範性和違法懲罰性。也就是說,行為人必須是惡意地和缺乏事實及法律依據地實施了起訴、抗辯或其他訴訟行為才能構成惡意訴訟。
根據啟動惡意訴訟程序的當事人是否享有訴權,惡意訴訟可以分為沒有訴權的惡意訴訟和有訴權的惡意訴訟。前者是指無訴權而起訴民事案件企圖追究對方民事責任的行為,主要是虛假訴訟;後者是指有一個正當的訴權,但是起訴後為追求正當訴權以外的非法目的的不當訴訟行為,屬於濫用訴權。
1.虛假訴訟,是指當事人出於不合法的動機和目的,虛構事實、隱瞞真相,採取虛假的訴訟主體、事實及證據的方式提起民事訴訟的行為,是民事惡意訴訟最常見的形式。虛假訴訟多發於財產糾紛案件中,主要有:通過虛假民間借貸轉移離婚財產;通過虛假民間借貸轉移企業財產規避破產風險;通過虛假民間借貸轉移即將被法院執行的財產;通過虛假訴訟認定馳名商標;通過虛假訴訟打擊競爭對手商業信譽。
2.濫用訴權,是指有正當的訴權,但是為追求正當訴權以外的非法目的而進行不當訴訟行為,違背了「權利不得濫用」的自然法則。通常表現為以下五種形式:(1)濫用反訴權;(2)出於損害他人商業信譽或其他非法目的而濫用財產保全和知識產權訴前臨時措施;(3)為了拖延訴訟、拖延債務履行時間或其他不正當目的而濫用上訴權;(4)以損害競爭對手商業信譽或實現其他非法目的濫用知識產權訴權行為;(5)濫用申請先予執行權、迴避權、申訴權等程序性權利的行為。
我國涉及惡意訴訟的民事及刑事法律適用
1.我國涉及惡意訴訟的民事法律適用
雖然我國現行民事法律規范中沒有提到惡意訴訟這個概念,也沒有關於惡意訴訟的實質性的、具體性的規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民事惡意訴訟不受我國現行民事法律的規制。恰恰相反,根據我國憲法第五十一條禁止權利濫用的原則性規定,以及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我們有充足的依據對民事惡意訴訟行為進行侵權懲戒。
一般侵權行為理論要求行為主體實施了違法行為,並且這一違法行為給行為相對方造成了損害後果。依據民事侵權行為法理論及前述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的規定,民事惡意訴訟侵權應該具備以下要件:(1)惡意訴訟行為。認定惡意訴訟應當堅持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惡意訴訟行為主體主觀上具有惡意,客觀上因其惡意而實施了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訴訟行為。(2)損害後果。惡意訴訟侵權行為的成立,仍需以實際損害結果的發生為必要。但應該注意,這種損害不應該僅包括直接的財產損害,還應該包括依據現在證據足以認定的名譽、精神等其他利益損害,這些損害的認定仍應依據現有民事法律規范。(3)因果關系。即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害是由行為人所提起的惡意訴訟造成的。因此,在因果關系認定上,只要依照一般社會見解,按照當時社會所達到的知識和經驗,一般人認為在同樣的情況下會發生同樣的預期結果即可,而不要求有因必有果的必然因果關系。
2.我國涉及惡意訴訟的刑事法律適用
我國現行刑法沒有直接規定訴訟欺詐罪,但涉及對虛假訴訟進行懲處的罪名較多,包括刑法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詐騙罪,第一百九十八條規定的保險詐騙罪,第一百七十七條規定的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第一百七十八條規定的偽造、變造國家有價證券罪和偽造、變造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第二百八十條規定的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和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以及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罪,第三百七十五條規定的偽造、變造、買賣武裝部隊公文、證件、印章罪,第三百零七條規定的妨害作證罪和幫助毀滅、變造證據罪,第三百一十三條規定的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
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2002年作出的《關於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以下簡稱《答復》)指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不宜以詐騙罪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或者指示他人作偽證,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條第二款、第三百零七條第一款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答復》主張以虛假訴訟方法行為的偽造性來認定虛假訴訟整體行為的性質,排除了其他偽造性行為(如偽造公民個人簽名)進行虛假訴訟構成犯罪的可能性。盡管《答復》不等同於法律,但是檢察院作為公訴機關,就虛假訴訟行為形成的公訴口徑,對整個公訴案件進入審判程序起著決定性作用。因而,目前我國刑事審判中,虛假訴訟行為仍很少被定性為詐騙及相關犯罪,而更多的是以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罪等定罪處罰的。當然,如果涉及虛假訴訟的行完全符合詐騙罪的基本特徵,司法實踐中也將其作為詐騙罪定罪處罰。
我國惡意訴訟的現行程序法律適用
古羅馬法就非常重視對訴訟程序中發現的惡意訴訟進行懲戒。根據皇帝憲法令,在訴訟過程中,任何一方可以要求他方作「誣告宣誓」,如果原告不肯宣誓,其訴權即行作廢;如果被告不肯宣誓,則等於自認。被告也可以對原告提起「誣告訴」,原告如果敗訴,就處以其請求權的1/10作為罰金;如果其起訴是由於受賄,則一經查實,就被判處4倍的罰金。法國民事訴訟法典第32條規定,以拖延訴訟方式,或者以濫訴方式進行訴訟者,得科以100法郎至1萬法郎的民事罰款,且不影響可能對其要求的損害賠償。日本現行民事訴訟法第2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從信義,誠實地進行民事訴訟」,第384條第2款又規定:「在根據前條第1款規定駁回控訴的情況下,認為控訴人提起控訴,僅以拖延訴訟的終結為目的時,告訴法院可命其交納作為提起控訴手續費而交納金額的10倍以下的現金。」可見,各國訴訟法都不同程度地對訴訟過程中發現的惡意訴訟行為進行了立法懲戒。
1.我國現行程序立法對惡意訴訟的懲戒
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中有許多條文對惡意訴訟仍有明顯的懲戒作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二條規定: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2)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63條規定:在訴訟中發現與本案有關的違法行為需要給予制裁的,可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三款規定,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或者依照法律規定處以罰款、拘留。《人民法院訴訟收費辦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由於當事人不正當的訴訟行為所支出的費用,由該當事人負擔。
2.有關惡意訴訟的程序法律適用
有人主張把惡意訴訟放在立案時進行處理,這是不現實的。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只要起訴符合案件受理條件的,法院就應該立案。並且,在起訴時絕大多數原告還是從維護自己的權益出發的,並不是惡意訴訟。法院沒有必要在受理案件時進行過於嚴格的審查而延長訴訟期間,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對案件進行嚴格的把握。因此,應當對撤訴進行嚴格審查和限制。
當事人發動惡意訴訟後,發現其不正當的訴訟目的不能實現或已經實現,往往提出撤訴申請,以規避可能對其不利的法律後果。因此,對濫訴者撤訴申請的審查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撤訴權是民事訴訟法賦予原告的一項訴訟權利,但是否准許,應由人民法院審查後決定。在對方當事人針對惡意訴訟行為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情況下,鑒於在先的起訴能否成立對在後的賠償請求有事實上的關聯,如果經審理能夠認定在先訴訟構成權利濫用,法院應當直接判決駁回濫訴人的訴訟請求;如果經審理不能認定在先訴訟構成權利濫用,則應當允許在先起訴人撤回起訴,同時駁回請求人的賠償請求。當然,出於對處分權利的尊重,經法院釋明,對方當事人針對惡意訴訟行為仍僅作抗辯而不提出損害賠償請求時,法院應該准許撤訴,而不應該依職權繼續審理。
此外,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發現存在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以及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等惡意訴訟行為的,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對相關人員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罰款、拘留等。發現惡意訴訟行為可能構成犯罪的,還應將相關材料移交公安機關處理。
(註:本文作者浙江省寧海縣人民法院法官辛元剛、陳佳強)
⑧ 商法上的善意,惡意具體含義是什麼
(一)善意的定義
善意(拉丁語Bona fides,英語good faith)起源於羅馬法中的善意佔有之訴(actio publicaca),是產生於共和國末期的一種以時效取得為基礎的虛擬的要求返還所有物之訴。查士丁尼法中,又增加了「擴用確認之訴」(confessonia utile)的功能,擴大適用於用役權和以善意設立的役權以及納稅田。[1]但羅馬法並未給善意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有學者將善意概括為「不知某種情形存在,善意是一種事實」,並以善意取得為補充解釋[2];也有學者將善意等同於「無過失」,將善意佔有解釋為「無過失佔有」[3];還有學者認為應參考《德國民法典》第932條規定,將善意解為非因重大過失而不知讓與人無讓與的權利[4];更有學者將善意定義為:「行為人在從事民事行為時,不知道或無法知道其行為缺乏法律根據,而認為其行為合法或其行為的相對人有合法權利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5]我認為前幾種定義只局限於善意取得、善意佔有中的「善意」的規定,有失片面、局限,無法涵蓋善意侵害名譽權、善意債務人等情形;最後一種定義也失之片面,且其舉例中提到「善意侵害名譽權」,表述為「善意的過錯」,「指非故意而是由於疏忽,但是由於良好願望所造成的過錯」[6],其含義顯然是前面的定義所無法涵蓋的。而翻開《牛津法律大辭典》,其對善意的定義有兩種:(1)如果一個人誠實行事,即不知道也沒有理由相信其主張是沒有根據的,他就是善意行事,……當該人得知或應知表明其權利缺乏法律根據的事實時,則不存在善意。[7](2)真誠實施的行為,即使是疏忽實施的,都屬於善意行為。[8]我認為,這兩種意思都是民商法上的善意應包括的,其涵蓋了民商法中所有善意的情形,後一種含義便可用於解釋「善意侵害名譽權」等中的善意。故善意應包括以下兩種含義:(1)認識主義或稱觀念主義的善意,指不知或不應知、無法知道某種情形存在或行為缺乏法律根據,即基於信賴、信任或確信的心理狀態。(2)意思主義的善意,指出於善良的動機或願望行為,而不論是否有疏忽和過失。這樣定義,既涵蓋了民商法中有關「善意」的所有情形,又便於實踐操作,關於這後一點,將在區分的實益中展開,在此不贅。
(二)惡意的定義
惡意(拉丁語mala fides,英語bad faith)作為相對於善意的概念,同樣起源於羅馬法,在羅馬法上也沒有明確定義,只是通過惡意佔有、惡意抗辯得到具體體現。對惡意如何定義也有不同觀點。《牛津法律大辭典》認為:「惡意是用於行為人不誠實心理狀態的一種術語,即其明知缺乏權利,或者相反,不相信他的行為具有合法正當的理由」[9];有學者認為惡意指「行為人在從事民事行為時,明知其行為缺乏法律根據或其行為相對人缺乏合法權利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10]還有學者認為惡意有三種含義,即與善意相對,明知某種情形存在、與故意同一意義、動機不良的故意。[11]我認為,與善意的兩種含義相對應,惡意也應包括兩種含義,又因為與故意同一意義的惡意,通常是出於不良動機的故意,故上述惡意的第二、三種含義可合並為動機不良的故意。因此,惡意應包括以下兩種含義:(1)認識主義或稱觀念主義的惡意,指明知某種情形存在,即明知其行為缺乏法律根據或明知其行為的相對人不享有權利。(2)意思主義的惡意,指動機不良的故意,即以損害他人利益為目的而行為,如惡意串通、惡意磋商、惡意侵害名譽權等。這樣,既涵蓋了民商法中所有惡意的情形,又統一了善、惡意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