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保護犯人

刑法保護犯人

發布時間: 2021-12-18 12:09:46

1. 刑法保護管轄原則

刑法第8條規定:「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根據這一規定,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外對我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我國刑法有權管轄,但是,這種管轄權是有一定限制的:一是這種犯罪按照我國刑法規定的最低刑必須是3年以上有期徒刑;二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應受刑罰處罰。當然,要實際行使這方面的管轄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為犯罪人是外國人,犯罪地點又是在國外,如果該犯罪人不能依法引渡,或者沒有在我國領域內被抓獲,我國就無法對其進行刑事追究。但是,如果刑法對此不加以規定,就等於放棄自己的管轄權。因此,作出這樣的規定,是為了在法律上表明我國的立場,這對於保護我國國家利益,保護我國駐外工作人員、考察訪問人員、留學生、僑民的利益是完全必要的。

2. 為什麼說我國刑法是懲治犯罪保護人民的有力武器試舉例說明

懲罰犯罪與保護人民的手段與目的的關系。懲罰犯罪是指採用刑罰即刑事制裁的方法,同一切犯罪行為做斗爭。懲罰犯罪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人民。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保護人民主要是指保護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公民的合法權益。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2.保護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3.保護公民的人參權利、民主權利、財產權利和其他權利。4.保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打個比方,甲搶劫乙的財物,這時,甲就是以非法獲得的行為,牟取不正當利益,而乙屬受害人,刑法懲治甲,是因為甲的行為犯了法,懲罰是以教育為主,目的是讓甲以後不再犯類似錯誤,而懲罰甲的同時,也為乙謀取了正當權利、合法權利。這就是為什麼說刑法是懲治罪犯和保護人民的有力武器了,這也正是我國國體的精華所在。這里舉的是保護公民財產權利的例子,可以足夠說明問題了。

3. 刑法的四個要件

犯罪構成的四個要件:
1、犯罪主體,指實際實施犯罪行為的自然人或單位;
2、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3、犯罪的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危害結果所抱的心理態度;
4、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
【法律依據】
《刑法》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十四條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4. 犯罪客體是我國刑法所保護

犯罪客體指的是受我國刑法保護的對象,也就是說,犯罪人所侵害的對象就是犯罪客體。

5. 如果犯人觸犯刑法 關乎被害人利益也可用撤訴保護犯人嗎

1、刑事被害人有尋求保護報案的權力,沒有撤案的權力(刑事自訴可以撤案)。
2、被害人報案內容有暇疵的,可以向司法機關說明,是否撤案由司法機關依職權決定。
3、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達成刑事和解協議的,對犯罪嫌疑人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於刑事處罰,由司法機關根據具體案情決定。
法律規定: 《刑法》第二章 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
第二百七十七條 下列公訴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誠悔罪,通過向被害人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方式獲得被害人諒解,被害人自願和解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和解:
(一)因民間糾紛引起,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
(二)除瀆職犯罪以外的可能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過失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內曾經故意犯罪的,不適用本章規定的程序。
第二百七十八條 雙方當事人和解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聽取當事人和其他有關人員的意見,對和解的自願性、合法性進行審查,並主持製作和解協議書。
第二百七十九條 對於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公安機關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從寬處理的建議。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從寬處罰的建議;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對被告人從寬處罰。

6. 為什麼刑法所保護的關系不等於刑事法律關系

刑法調整的對象是社會關系,而並非罪刑關系或者刑事法律關系。我國刑法理論上一般認為,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階級即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和應負刑事責任,並給犯罪人以何種刑罰處罰的法律。

犯罪、刑事責任、刑罰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刑法的基本內容。從這個角度看,「罪刑關系說」、「刑事法律關系說」所主張的刑法調整對象是「犯罪與刑罰之間的關系」、「犯罪人與國家追訴之間的關系」,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應該看到的是,這些關系是刑法的內容,但並不是刑法的主要調整對象。

正如民法也要解決民事違法行為與民事責任的承擔問題,但民法的主要調整對象仍然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刑法規定了「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但目的是要通過這些規定來調整相應的社會關系。

(6)刑法保護犯人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

1、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稱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有在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才應當負刑事責任,稱不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3、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任何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

4、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故意犯罪,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7. 在犯罪構成中,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是

犯罪客體 詳細解釋參見課本相關的犯罪客體的解釋,內容如下: 我國刑法學界大都認為回:犯罪所侵答犯的權益和危害的利益,本質上是一定的社會關系。 基於這一認識,我國刑法中的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熱點內容
電商法理發 發布:2025-08-21 07:39:34 瀏覽:332
按勞動法可以發加班費1 發布:2025-08-21 07:26:11 瀏覽:483
三八法律知識競賽通知 發布:2025-08-21 07:26:01 瀏覽:320
一審行政法院判決書 發布:2025-08-21 07:24:28 瀏覽:925
法律服務業務范圍 發布:2025-08-21 07:24:26 瀏覽:609
愛看社會與法 發布:2025-08-21 07:09:42 瀏覽:587
赤壁市法律援助 發布:2025-08-21 07:05:26 瀏覽:571
勞動合同法如何規定加班工資 發布:2025-08-21 06:20:16 瀏覽:248
法治交通實施意見 發布:2025-08-21 06:11:54 瀏覽:418
康平法院新聞 發布:2025-08-21 06:11:53 瀏覽: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