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過度防衛
㈠ 刑法關於正當防衛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
【正當防衛】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1)刑法過度防衛擴展閱讀:
正當防衛主觀條件:
具有防衛意識
正當防衛要求防衛人具有防衛認識和防衛意志。前者是指防衛人認識到不法侵害正在進行;後者是指防衛人出於保護合法權益的動機。
防衛挑撥、相互斗毆、偶然防衛等都是不具有防衛意識的行為。防衛挑撥——為了侵害對方,故意引起對方對自己先行侵害,然後以正當防衛為由,對對方施以侵害。這被俗稱為「激將法」。
因行為人主觀上早已具有犯罪意識,自不可能實施正當防衛。但仍為不法加害行為。相互斗毆——雙方都有侵害對方身體的意圖。
這種情況下,雙方都沒有防衛意識,因此不屬於正當防衛,而有可能構成聚眾斗毆、故意傷害等罪名。但是,在斗毆結束後,如果一方求饒或者逃走。
另一方繼續侵害,則有可能不構成正當防衛。偶然防衛——一方故意侵害他人的行為,偶然符合了防衛的其他條件。
例如,甲正欲開車撞死乙,恰好乙正准備對丙實施搶劫,而且甲對乙的犯罪行為並不知情。這種情況下,甲不具有保護權益的主觀意圖,因此也不構成正當防衛。
正當防衛中不法侵害的開始和結束:
侵害人進行不法行為進行是,公民的合法權益處在緊急的威脅或者被侵害中,使公民採用正當防衛制止方法成為必要。不法侵害正在進行就是侵害人的不法侵害開始進行並且還沒有結束。
(一)不法侵害的開始
對於侵害人進行不法侵害開始的時間,在我國刑法條例規定上有直接面臨說、著手說、進入現場說、綜合說。對於一般著手說的侵害人不法侵害時間。
需要從侵害人是否著手來判斷侵害行為是否開始;對於進入現場說,從侵害人進入現場,公民面臨侵害的威脅時當成侵害行為的開始時間。
對於直接面臨說,在侵害行為帶來的實際威脅非常緊迫、明顯,等到侵害人著手時就不能避免危害結果或者來不及減輕危害結果時當成開始時間。
對於一些侵害人的預備行為,也能認為侵害人的侵害已經開始,像為了殺人預備在別人住宅里的,就需要對已經開始的侵入住宅行為採取正當防衛制止方法。
(二)不法侵害結束時間
對於正當防衛里不法侵害的結束時間,從刑法的理論上有不同理解。一些人認為已經造成侵害後果的就算結束時間,也有人認為對侵害人進行侵害制止時就算結束時間。
也有人認為不法侵害人結束時間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不能統一標准。對此,可以認為不法侵害結束時間是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再受到現實威脅、現實侵害,不再處於緊迫之中。
或者說侵害人的侵害行為不會再造成公民合法權益的侵害時算結束時間。對於財產性的違法犯罪行為,侵害人侵害行為結束。
但實際現場還沒有挽回經濟損失的,應該算不法侵害時間還沒有結束,還需要採用正當防衛制止方法。正當防衛在維護我國公民的合法權益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現實社會中,公民在緊迫情況下,對違法犯罪行為採取正當防衛制止方法必不可少。這也可以體現出我國社會主義正義以及道德的基本要求。
也是鼓勵公民勇於同違法行為做斗爭的推動力。對此,我們需要把握不法侵害造成的正當防衛制止起因,使正當防衛合理實施。
㈡ 刑法關於正當防衛的規定是什麼
法律分析:正當防衛的條件為:行為人的目的是保護國家、公共利益、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防衛針對的是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並且對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損害無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並造成重大損害。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㈢ 新刑法防衛過當法律是怎樣規定的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3)刑法過度防衛擴展閱讀:
案例:三亞市陳某某故意傷害案
2014年3月12日18時許,陳某某和妻子孫某等人在三亞市某工地吃飯,同工地的容某、周某烈、周某明、紀某練等人也在隔壁不遠處吃飯喝酒。陳某某和妻子吃完飯後,繼續到建築工地加班。
當晚22時許,容某、周某烈和紀某練等人酒後准備出去玩,在經過工地一輛水泥攪拌機時,看到孫某一個人在卸混凝土,便趁著酒勁對其言語調戲。
從不遠處過來的陳某某見狀讓容某等人離開,此時周某烈用手摸了一下孫某大腿並問陳某某是不是想打架,隨後雙方發生爭吵。周某烈從工地上拿起一把鐵鏟沖向陳某某,容某和紀某練對陳某某拳打腳踢,接著又撿起鋼管追打陳某某。
陳某某在被圍毆的過程中, 其妻子倒地,陳某某半蹲著用一隻手護住妻子,另一隻手拿出隨身攜帶的折疊小刀亂揮、亂捅,刺中容某腿部,致其失血過多死亡,另外2人受傷。
法院認為陳某某是在被圍毆的狀態下實施的防衛,在其防衛中孤身一人,且面對的是三名手持足以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的器械之人,其是在生命安全受到現實、急迫及嚴重威脅的侵害下,採取防衛。
造成一名侵害人死亡、兩名受傷的結果,無論從手段和強度均沒有超出必要限度,行為符合正當防衛的條件,屬於正當防衛,依據相關法律之規定,宣判被告人陳某某無罪。
本案是正當防衛的典型案件,正當防衛制度倡導和鼓勵公民對不法侵害行為,積極、充分地行使防衛權,保護合法權利不受侵害。
我國刑法規定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而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在「當」與「不當」之間「度」的把握是司法實踐中的難點,正因如此,因為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的案例在司法實踐中並不多見。
三亞中院這一案件宣判後,社會公眾、學者一致認可,認為法院的裁判鼓勵公民與不法侵害作斗爭,有利於懲惡揚善,有效維護了人們行使正當防衛的權利,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㈣ 請問過度的正當防衛在法律上會有什麼樣的處罰
刑法第234條。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傷的,3年以上10年以下。致人死亡或者手段殘忍致人重傷或者嚴重殘疾的,10年以上,無期,或者死刑。
刑法235條 過失傷害他人致人重傷,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如果你積極作出補償,減輕後果,也會被作為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情節
具我的經驗,一般都是拘役。別太擔心。還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現在奧運期間一切嚴打。看你的幕後運作手段了,一般都沒事。
介於你所說的情況,一般不作為正當防衛處理。而大多數是作為互相鬥毆處理。在開始的情況下,如果你男朋友只是為了防止自己活著他人被打所處抵抗,但是過程中轉化成打架,沒有必要而且致人重傷,那就是作為打架斗毆處理了
互相鬥毆是指雙方互相打架、結伙斗毆、聚眾械鬥等行為。互相鬥毆的性質、情節和嚴重程度各有不同,可以表現為兩人或多人撕打,也可表現為擾亂公共秩序的結伙斗毆,還可表現為持械聚眾斗毆。引起互相鬥毆的原因多種多樣,危害結果也各有不同。不論何種情況的斗毆,彼此都有毆擊或傷害對方的故意,雙方主觀上都沒有正當防衛的意圖,下手先後又難以證實,往往難分是非曲直,因而雙方的行為都是違法的,屬於不法與不法的關系,都不屬於正當防衛的范疇。任何一方給對方造成了危害的,都要負法律責任。
但是互相鬥毆的雙方,如果其中一方確實不願再打,並且已經停止了自己的毆打行為,離開了現場,而另一方仍不罷休,繼續毆打對方,這時,繼續毆打的一方就成為不法侵害者,應允許已經停止毆打的一方實行正當防衛。
㈤ 刑法的正當防衛是怎麼規定的
正當防衛,指對正在進行不法侵害行為的人,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限度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無限正當防衛,是指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仍然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法律依據】《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為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中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㈥ 正當防衛過度怎麼量刑
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和司法實踐的經驗,在對防衛過當量刑時,應考慮以下情節
1、過當程度
過當程度的大小體現了社會危害性程度,因而影響到防衛過當的量刑。
2、防衛動機
在過當程度相同的情況下,其防衛行為是出於何種動機,例如是為保護國家、公共利益,還是保護本人利益,顯然影響對防衛過當的量刑。
3、權益性質
正當防衛所保護的權益的性質,在對防衛過當量刑時,應該加以考慮。
4、社會輿論
在對防衛過當量刑時,還要考慮社會影響,既不挫傷公民正當防衛的積極性,又要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嚴肅性。 「掄起一個木製小椅子揮了了過去 打中於某頭部 造成重傷」應該屬於重傷,害構成故意傷害罪,根據《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款規定:「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由於該行為是防衛過當,根據《刑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所以,這有可能判三到五年的有期徒刑。
好律師網參考
㈦ 刑法中的正當防衛條款
根據《刑法》 第二十條規定,為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中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無限正當防衛,是指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仍然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7)刑法過度防衛擴展閱讀:
正當防衛的本質在於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它有以下基本特徵:
1.正當防衛是目的正當性和行為的防衛性的統一。
目的正當性是指正當防衛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行為的防衛性是指正當防衛是在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的時候,同不法侵害做斗爭的行為。
他既是法律賦予公民的一種權利,又是公民在道義上應盡的義務,是一種正義行為,應受到法律的保護。目的正當性與行為的防衛性具有密切的聯系。首先,目的的正當性制約著行為的防衛性。其次,行為的防衛性體現著目的的正當性,是目的正當性的客觀表現。
2.正當防衛是主觀的防衛意圖和客觀上的防衛行為的統一。
防衛意圖,是指防衛人意識到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等合法權利,而決意制止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的心理狀態。正當防衛在客觀上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了一定的人身或者財產的損害,因此具有犯罪的外觀。但是,正當防衛與犯罪具有本質的區別,我們只有看到正當防衛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國家和其他合法權益的本質,才能真正把握住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的依據。
3.正當防衛是社會政治評價和法律評價的統一。
正當防衛的目的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且客觀上具有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的性質。
因此,正當防衛沒有法益侵害性,這是我國刑法對正當防衛的肯定的社會政治評價;正當防衛不具備犯罪構成,沒有刑事違法性,因此,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這是我國刑法對正當防衛的肯定的法律評價。在這個意義上說,正當防衛是排除社會危害性和阻止刑事違法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