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住所
⑴ 中國民法通則居民住宅基地如何分界限
農村宅基地,是農村的農戶或個人用作住宅基地而佔有、利用本集體所有的土地。包括已經建設房屋、建過房屋或者決定用於建造房屋的土地,已經建設房屋的土地、建過房屋但已無上蓋物或不能居住的土地以及准備建房用的規劃地三種類型
⑵ 民法通則有:公民以他的戶籍所在地的居住地為住所。但住所選擇有自由原則,不一定以戶籍所在地為住所,何
可以選中暫住地。
⑶ 民法通則所建房屋間隔距離多少米
你好,《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障礙,賠償損失。」
在我國一般民用住宅中,要求冬至日的滿窗日照時間不低於1小時。
謝謝採納,有疑惑可以追問
⑷ 《民法通則》第15條有關住所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9.公民離開住所地最後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為經常居住地。但住醫院治病的除外。
公民由其戶籍所在地遷出後至遷入另一地之前,無經常居住地的,仍以其原戶籍所在地為住所。
詳談 QQ1323386011
⑸ 住所是指一個人以久住的意思經常居住的某一處所。《民法通則》第15條規定,自然人以他的戶籍所在地的居住
判斷住所地的標準是:以經常居住地為准。
經常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一致的,兩者不矛盾,不一致的,以經常居住地為准。
所謂經常居住地是指在某一地方連續居住滿一年以上的居住地。本案中,李某98年開始定居上海,超過一年,因此選C,其經常去杭州看望妻子,但這是不連續的行為,因此不構成經常居住。因此B是不正確的。
籍貫:就是一個人的祖籍,這是中國傳統中一種按族譜的分類方式。
出生地:就是一個人出生的地方,它與籍貫可以不是一個地方。
戶口:是一個人被國家、社會認可的一項人身證明,在這個證明中,包含了性別,出生年月日、籍貫、身份號碼等等這個人的全部信息,上戶口,就是讓這個人具有這項人身證明。
戶籍:指的是戶口中標明的這個人的籍貫,因為有的人會因某種原因而改變祖籍,即籍貫發生變化,而戶籍指的就是改變後的籍貫。
⑹ 關於民法上規定的自然人的住所的疑問
住所在法律上的確認不會存在同時存在幾個的問題,就按你找到的民通15條、意見第9條就可以確定下住所了。
⑺ 民法通則對房屋的專屬部分是如何界定的
民法通則並沒有對房屋的專屬部分進行界定,但物權對房屋的專屬部分的權利義務進行詳細規定。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七十條業主對建築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對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
第七十一條業主對其建築物專有部分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業主行使權利不得危及建築物的安全,不得損害其他業主的合法權益。
第七十二條業主對建築物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權利,承擔義務;不得以放棄權利不履行義務。
業主轉讓建築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其對共有部分享有的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一並轉讓。
第七十三條建築區劃內的道路,屬於業主共有,但屬於城鎮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築區劃內的綠地,屬於業主共有,但屬於城鎮公共綠地或者明示屬於個人的除外。建築區劃內的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於業主共有。
第七十四條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應當首先滿足業主的需要。
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的歸屬,由當事人通過出售、附贈或者出租等方式約定。
佔用業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場地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屬於業主共有。
⑻ 民法中,關於住所、肖像權的問題。
我認為住所應認定為北京的居所。因為按照要求不但是經常居住而且想在這里經常居住,二者應當同時具備。至於你自己說嚮往住在上海,但是心理活動沒有外在證據支撐,而北京卻可以讓大多數人認為是你的住所,因為你不但經常住,而且還住了很久,雖然語言可以否定,但是事實確實住了很久。
肖像權的問題,老師們也說過目前的立法,過於狹窄,這個「用於盈利目的」制約了人們維權。要想維權只能往基本人權上靠了。
有可能涉及到榮譽權和名譽權,因為如果是知名人士,肖像被非法利用,雖然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但會降低當事人的美譽度,給聲譽造成負面影響,當事人可以此為由維權。
⑼ 民法通則怎樣規定私人住宅的屋前屋後
民法通則並沒有此類規定,僅僅是與物權法一樣固定了相應的相鄰權等內容,具體的房屋面積等情況還以土地管理部門的登記簿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