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探究刑法

探究刑法

發布時間: 2021-12-24 14:23:46

刑法學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規定的

法學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規定的犯罪和刑罰及罪刑關系的科學(學科)。

行政法和刑法的研究范圍

刑法研究的范圍主要是是犯罪與刑罰。一般行政法是對一般的行政關系和監督回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答規范的總稱。
所以研究國家安全、貪污賄賂腐敗一般來說應該是刑法的研究范圍,並且從刑法分則的角度來研究會比較細致。比如我國《刑法》分則一共分為十章,是根據侵害的同類客體來劃分的。第一章就是危害國家安全罪……
第八章是貪污賄賂罪。可以從國家的法律規定到具體案例來分析,具體研究相關內容。

當然,如果以國家行政體制為視角,研究行政體制及其適用對國家安全等的影響,也未嘗不可。

㈢ 簡述刑法的犯罪構成

一、 犯罪構成是指依照中國刑法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是使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
二、包括四個方面:
1、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系。
2、犯罪客觀方面是指《刑法》規定的,說明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客觀事實特徵。它包括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手段)也是少數犯罪的必備條件。
3、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
4、犯罪主觀方面,亦稱犯罪主觀要件或者罪過,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及其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持的故意或者過失的心理態度。人在實施犯罪時的心理狀態是十分復雜的,概括起來有故意和過失這兩種基本形式,以及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這兩種心理要素。
三、犯罪構成作為認定具體犯罪的標准和規格,無論對司法實踐還是刑法理論,都具有重大意義。
1.犯罪構成是定罪量刑的法律標准;
2.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負刑事責任的根據;
3.犯罪構成所我國刑法理論的基礎和核心。

㈣ 為什麼要研究刑法中的正當防衛

首先,從刑法的理論研究層次而言。正當防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國刑法的價值取向和犯罪本質。即主觀罪過和客觀的危害的有機統一,缺少其中一個行為人便不構成犯罪。
其次,從刑法的司法實踐效果而言。正當防衛可以進一步保證每一個不具有主觀罪過和客觀危害的行為都不受刑法的追究,確保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得以實現,樹立法律權威。
最後,從刑法的社會效果而言。認清正當防衛。使公民可以大膽的使用它並維護國家,集體,第三人以及本人的合法利益。

刑法第二十條: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㈤ 刑法學的研究對象

刑法學主要抄分為以下類型
(1)規襲范刑法學,是指以本國的現行刑法為研究對象,主要採取注釋方法揭示法條的內容,並加以評注而形成的刑法規范知識體系。
(2)理論刑法學,是指採用思辨方法,對蘊含在法條背後對法條起支撐作用的法理加以闡述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在理論刑法學中,按照其內容又可以分為刑法法理學與刑法哲學。
(3)比較刑法學,是指採用比較方法,研究各國刑法,探求其立法思想和原理的異同,闡述其特徵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
(4)國際刑法學,是指對國際刑事法律規范(包括刑事實體法規范和刑事程序法規范)進行研究而形成的刑法知識體系。

㈥ 探究正當防衛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區別運用4500字

我國刑法第20條和《民法通則》第128條都有明確的規定。這兩部法律就正當防衛的相關的規定中,雖然很多聯系也存在著很多區別,因此,加強正當防衛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區別應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正當防衛在民法和刑法上的不同構成要求
正當防衛對人們的切身利益的保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掌握合適的防衛限度,加強正當防衛在民法和刑法上的適用性研究,加強正當防衛在二者的區別應用,就必須加強其在不同法上的構成要求差別分析。
(一)防衛動機不同
我國刑法對正當防衛的目的規定在刑法第20條第1款中,但民法通則第128條對此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在民法上,採取防衛行為所針對的民事侵權行為人的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以及行為本身的攻擊性、殺傷力等較之於犯罪行為要輕,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較小,尤其是財產損害。民法上應把防衛動機限定在「為防衛自己或他人的權利為目的」,重點強調可保護的個人利益。
(二)防衛起因不同
在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中,刑法中對正當防衛有著一般性概括,主要是一般違法行為在內的比較廣義的不法侵害。相比而言,民法上,正當防衛發生最主要的起因是民事侵權行為,關於這兩部法律在正當防衛起因上的描述,在一般情況下,不太容易分別從民法和刑法上進行嚴格的起因界定。一般都會將這些放置於一些特定的案件背景中,既能夠合理將防衛起因做出科學的分析,又能夠滿足案件判斷的需求,這種需要的滿足一段都是通過刑法的功能和方式的調整而達到。同時,由於民法對正當防衛有著比嚴格的規定,其在民法上的授權性質和一些私法的調整方式,要堅持公正公平,謹慎,不得濫用的原則,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對正當防衛的原因做出公正嚴肅的界定。
(三)防衛時機不同
民法和刑法在實施正當防衛的時機上也各自有不同的要求規范,民法中認為,實施防衛行為是被迫的,只要有機會或者是有可能不要防衛行為將侵害行為制止,那麼,一般情況下是不能實施正當防衛的。當遇到犯罪行為時候,那麼主要是應用於刑法的相關規定,不僅僅沒有具體的防衛時機限制,防衛行為更需要具有一定緊急性,如此,可以將遭受的傷害盡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控制傷害的程度。
(四)防衛限度不同
防衛限度上具有區別性,這是民法和刑法進行正當防衛判別確定的基礎和關鍵。在刑法上,一般有「必要限度」和「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兩部分構成。但是在我國現行的《民法通則》中第128條對正當范圍的限度則有一定的區別,主要是「必要的限度」和「造成不應有的損害」。可以很明確的看出,兩種法律在正當防衛的限度上都有著各自的側重點,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刑法中,對防衛人的要求已經寬鬆了一些,並含有要鼓勵公民進行正當防衛的意思,但是,在民法中的相關規定,可以明確得知,公民的防衛行為將受到一定的限度,必須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相對而言,民法對防衛行為的控制更為精細嚴謹,這也是民法重視補償性,重視權利恢復的特點而決定的。
三、民法和刑法中防衛過當的幾種關系分析
(一)在進行正當防衛過程中,如果其行為限度能夠符合民法規范要求的防衛行為,那麼便一定能夠符合刑法上的正當防衛要求。如此,在進行此種類型的正當防衛過程中,不會產生違反法律,危害他人合法利益的後果,其行為具有合法性和合適性,是一種十分正當的行為如此,無需承擔任何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二)在進行正當防衛過程中,實施防衛時候經常會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防衛行為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也因此造成了一些不應該有的傷害,這種情況下,一般如果沒有嚴重超過限度,造成的傷害也不是十分嚴重,那麼這種防衛行為從民法的角度而言,是防衛過當,視為侵權行為,一般追究民事責任,並沒有構成犯罪,因此,不用追究刑事責任。
(三)在進行正當防衛過程中,其防衛的行為已經遠遠超過了法律規定的限度,也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這種防衛行為一定程度上而言,既觸犯了民法中的相關規定,又違反了刑法中的各種規定,其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傷害嚴重,既不能輕易判為民事中的正當防衛,侵權行為,也不能單一的說是犯罪行為,要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要從刑法上防衛過當的規定追求刑事責任,又要從民法的規定中,追究其防衛過當的民事責任。

㈦ 什麼是刑法學,刑法學研究的對象有哪些

刑法學以世界各抄國刑法襲為研究對象,是研究犯罪和刑罰、刑事責任及其罪刑關系的科學。它屬於部門法學的范疇,是部門法學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
作為研究刑法的科學,是隨著刑法的產生而出現的。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隨著人類對犯罪和刑罰的認識不斷深入,積累了大量的刑法文化遺產,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刑律十分發達,當時律學主體部分就是研究刑律的學問,也就是現在的刑法學。例如,中國春秋時期就有所謂「刑名之學」。
但是,刑法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卻是近代才出現的。一般認為,1764年義大利著名刑法學家貝卡里亞《論犯罪和刑罰》一書的出版,標志著現代刑法學的正式誕生。此後,經費爾巴哈、龍勃羅梭、菲利、李斯特等人的不斷努力,先後出現了刑事古典學派與刑事實證學派(包括刑事人類學派和刑事社會學派),創立和發展了刑法理論體系。

㈧ 探討論刑法是怎樣的法律

1 罪刑法定——尊重人的刑法觀
刑事法律要遏制的不是犯罪人,而是國家;罪刑法定主義是刑事政策不可逾越的藩籬。無法,則無刑;「法」乃「書面法」、「嚴格法」、「事後法」、「確定法」、「適正法」。
刑法比其他法的領域更需要法的安定性,而判決總會有變更的一天,舊有判決判定一個行為違法,而新的判決可以依據新的見解判定這一行為並不違法,因此,法官只能適用「書面法」。類推解釋,只是源於具體事實和構成要件具有相似性;然而,任何行為都可能與刑法規定的行為相似,推而廣之,就都有定罪量刑的危險,因此,法官只能適用「嚴格法」。不能拿今天的命令約束昨天的人;不能讓今天的人遵守明天的規范,因此,法官只能適用「事後法」。一個言出有據的批評往往比不實批評更具危害;不明確的刑法為強大的國家機關恣意侵犯國民自由找到了形式上的法律根據,不明確的刑法比沒有刑法更容易侵犯國民自由,因此,法官只能適用「確定法」。刑法是其他法律的制裁力量,具有構成要件的刑法謙抑性和刑罰程度的刑法謙抑性,應當銘記最嚴重的案件並未發生,最嚴重的案件永遠發生在以後。因此,法官只能適用「適正法」,轉變重刑觀念,做到量刑合理。
2 保護法益——人性惡的刑法觀
法學是研究人性惡的科學,如果不深刻地直面邪惡,我們又怎麼能徹底地明白正義!人性邪惡,則需保護法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人,犯罪行為都侵犯了他人利益。刑法的目的和任務是保護法益,刑法只能將值得科處刑罰的侵犯法益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應主張實質的違法性論。法益侵犯性是犯罪的兩大實體之一,是犯罪論體系的兩大支柱之一。刑法的保護法益涵涉個人法益(人身、財產)、社會法益(公共安全、經濟秩序、管理秩序)和國家法益(貪污賄賂、瀆職、國家安全、國防利益、軍人

㈨ 研究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應注意哪些基本觀點和基本問題

這個問題我知道一些,但是我有點懶了,真不想和你說,要打很多字
執行的時候,不能用心

㈩ 刑法學的研究方法

研究刑法學主要有分析法,比較法,歷史法,理論聯系實際法

熱點內容
職工法律援助中心工作制度 發布:2025-08-16 03:04:35 瀏覽:888
勞動法職工獎懲 發布:2025-08-16 02:49:38 瀏覽:285
道德經門事件 發布:2025-08-16 02:43:25 瀏覽:737
強力金融法學 發布:2025-08-16 02:34:22 瀏覽:852
導火新聞線行政法知識 發布:2025-08-16 02:28:41 瀏覽:346
中國政法大學案例研習經濟法 發布:2025-08-16 02:14:36 瀏覽:456
合同法中的明顯不合理低價 發布:2025-08-16 01:57:10 瀏覽:431
海港區法院 發布:2025-08-16 01:56:15 瀏覽:78
行政法公益慈善 發布:2025-08-16 01:54:05 瀏覽:572
單位法律知識考試簡報 發布:2025-08-16 01:53:56 瀏覽: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