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商法素養

民商法素養

發布時間: 2021-12-24 18:09:17

⑴ 作為一個商人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1 良好的商業信譽 這是一個立足長遠的商人所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品行和能力。這種能力在今天是可以自己創造的。每一行都有道,信譽就是商人最基本的道。在今天它已經化成了銀行里的一條一條的歷史還貸記錄,包括房貸,車貸,各種各樣的貸。如今陌生人之間如何保證投資不會打水漂,這就需要看你的信譽。通過法律的程序,合理的手段,對方可以了解你曾經多年的商業信譽,在藍海競爭時期,信譽已經成為一種無聲但卻有形的競爭力。 2 建立廣泛人脈的能力 具備此種能力的商人往往擁有曲徑通幽的本事。他們才是真正懂得人力資源並將人力當做資源充分運用的一類人。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將可能變為現實,這種現實最終肯定是能夠帶來或短期或長遠利益的,商人絕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在無用的人身上。包括鋼鐵大王都說過:我寧願花費90%的時間去建立人脈。可見,此種能力的重要性。 3 對數字的敏銳分析 這種敏銳感覺包括:在一大堆亂七八糟的財務數字中,能夠一眼看出利潤的核心點在哪裡,成本的負擔在何處。面對談判桌上對手經過復雜計算報出的一長串數字,能夠立刻判斷出這串數字是否於己有利。這種能力絕非財經學院可以培養出來,也非數理學院可以演練出來,它更多的需要的是工作經驗的積累和腦力的思考。 4 獨立思考的能力 具備了此種能力的商人分得清什麼是機會,什麼是陷阱。面對各種花樣翻新的忽悠會有自己的方法對付。具備了此種能力,商人就會清楚用何種方法管理自己的企業是最合算的。具備了此種能力,商人就不會簡單地去模仿競爭對手,人雲亦雲,邯鄲學步。如果一個人還沒有學會如何獨立思考,基本可以被排除在商人之外了。 5 在商言商的習慣 中國有許多商人,其中有一部分看上去不象是商人,倒更象政客。商人做事一般都是有底線的,這個底線就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公司利益最大化。貌似政客的商人,做事底線往往讓人很難摸清楚。比較典型的是個別國企領導人。對於一個真正的商人來講,在商言商是最基本的要求。 6 對機會的把握能力 有許多小企業主在偶然中成功,在必然中失敗,為什麼?因為沒有把握好商機。也有一些企業主,花費巨大的資金做了市場鋪墊最終市場卻讓競爭對手占據了,為什麼?還是因為沒有把握好機會。一個真正的商人對機會的把握就象獵狗對獵物一般敏銳,該出手時就出手,是商人最真實的寫照。 成功的商人應具備堅韌的性格

人的一生總會碰到不少挫折和失敗的時候。成功的商人應注意培養堅韌的性格。

首先,要學會正確看待造成自己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分析遇到的問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身邊的事物,抓住問題的關鍵。

其次,培養自己的自信心,了解並發揮自己的長處。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而正在成功就更需要時間來體驗挫折,享受成功,進而認識自己。

正確分析和理解造成挫折的原因外,也要幫自己做應付困境的心理准備。

只要注意培養自己以積極的心態來應付自己周圍的一切,你的生活就會時時充滿了陽光,當你遇到困難時,就不會總是感到自卑和畏縮了。

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

⑵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的人才培養

學院承擔民商法學和民事訴訟法學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承擔著全校法學專業本科生回的民法答學、商法學、民事訴訟法學三門核心課程和親屬法學、民商案例評析、比較民商法學、公司法學、證券法學、票據法學、破產法學、仲裁法學、外國民事訴訟法學、民事執行學等課程的教學任務。
在人才培養方面,學院注重學生專業理論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採取專業教學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培養模式,通過實踐教學和科研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院定期舉辦各類學術講座和學術沙龍,提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學術互動;開展本科生科研立項、專題科研和科研評獎活動;支持學生結集出版科研論文和創辦學生學術刊物《西部法苑》,為學生提供科研訓練平台。通過「法官說法」、「律師評案」「院內開庭」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參與社會實踐和法律實踐活動,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

⑶ 學法律專業需要什麼樣的個人素質能力

在我看來,法學專業素質包括了學習(研究)方法(知識工具)的掌握、知識的積累以及人文素質的培養。
學習(研究)方法也就是知識工具,是指學習知識所應具備的將這類知識從自己腦海之外,進入自己腦海之內,形成自己的知識的方法。這種方法是慢慢積累的,每個人的方法也各有不同。一項知識本來存在於自己的腦海之外,你完全不懂它的意思,那麼,你如何讓它成為自己的知識呢?這就要提到「語境」的問題。任何知識均是在某個語境下進行學習和交流的。是故,學習(研究)方法(知識工具)第一重要的就是語言:包括所有你要涉獵的知識存在的語境。我們現在存在的當然是漢語語境。於是,你的漢語言知識就是既非常重要也非常基本的一項素質了。簡而言之,當一項知識用漢語言的表述方式呈現在你眼前時,你必須能准確地理解它、消化它,並且能用漢語言傳達給其他人並為他人理解和消化。僅僅從語言的角度來看,可能可以概括為聽、說、讀、寫等項能力,但實際上,這種能力是一種不可分割的綜合能力。當然,漢語言能力一般是在大學入學之前就應完全具備的。如果發覺自己的漢語言能力還不夠強,那麼應當在這方面苦下功夫。多看一些民國時期的文學作品,比如魯迅、胡適、朱自清等人的雜文、散文或是文藝評論,可能對你有幫助。因為現代漢語就是以他們這代人的文章為模範的。如果覺得他們的文章讀起來非常吃力甚至聞所未聞,那說明你的漢語言能力亟待提高。在具備漢語言能力的同時,作為對自身視野的擴展,還要掌握一門外語——比如英語。雖然中國的英語教育非常陳舊,但這並不妨礙你掌握好這門語言。關鍵是自己要懂得為什麼要掌握它,而不是一味應付考試。掌握英語的方法與學習漢語的方法有某些相同之處,但由於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所以要讓自己了解英語語境下人們的人文環境(如生活習慣、歷史背景等),只有這樣才可能真正學通英語,這不是通過背單詞就能解決的問題。如果將來你完成研究生課程要繼續攻讀博士,那麼還要掌握另一門外語,比如德語、法語或是日語。對於學習研究法學的人而言,英語、德語、法語是較為常見的語言,這與民法法系(德、法)和判例法系(英、美)代表國家有關,中國法學界向來就將這些國家的法學研究結果奉若神明(當然現在學者開始反思這一現象了,有興趣可以看看鄧正來等人的文章)。知識積累,就是將你懂得了的知識積累在腦海的過程。記憶是必須的,學習法學,記憶只是開始,絕不是結束,更不是目的。從記憶一個概念入手,掌握概念的特點,再將概念與其他概念區分,進而將這個概念放入整個知識體系之中,掌握它的來龍去脈,這樣才是掌握了概念。比如考研試卷上的分析比較題,給出兩個概念要求考生比較(如遺囑與遺贈扶養協議),就是考察考生對這方面知識掌握了多少。做這類題,首先要掌握這兩個概念各自的含義和特徵,然後再進行分析比較,找到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得出自己的結論。當然,書本上有老師的結論,但那隻是老師的知識,你盡可以不加思索地把它完全背下來,也能把它完全理解消化。或許考試的結果在分數上不分伯仲,但兩者的學習效果卻完全不同,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讀死書」與靈活掌握知識的區別。真正掌握知識當然是掌握老師分析問題的方法,並且能把這種方法運用到任何一對概念之中去,這就叫「舉一反三」。最後聊聊人文素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在我看來,法學研究者應當具備的人文素質主要是本國的歷史文化社會現實、當今世界主流的文化價值觀、法學周邊學科知識等等。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拓寬自己的視野。在學生階段,不接觸實務,最好是通過閱讀來豐富自己。了解中國歷史及社會現實,可以讀一讀歷史書籍、古典文學作品,比如讀《紅樓夢》,從法學學習者的角度看,就是要通過書中描寫,掌握中國古代的社會運行機制和方式,而不能像學中文的人一樣,只看當中的詩詞歌賦。世界主流的文化價值觀,主要是指歐洲文藝復興之後形成的自由、民主、人權等理論和觀點,這也是當今法學價值觀的核心內容。法律的價值和理念完全就是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法律成為這些觀念的記載體,法學者也成為這些觀念的忠誠「衛道士」。我不知道你們的參考書目當中是否有商務印書館的那些書籍,如果有,可以選擇其中幾本看一看。我在大學時曾經讀過《法學階梯》、《論法的精神》、《論犯罪與刑罰》、《烏托邦》等幾部。之所以選這幾本,一來是出於自己的興趣,二來是這幾本相對來說簡單一些——如果選擇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那麼恐怕本科四年下來都讀不懂,可能會失去對法理學這門課的興趣。還有就是法學周邊的學科知識,比如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宗教學、美學等等學科的知識。

⑷ 公民文明素質包括哪些內容

1、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一定要從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高度,從維專護群眾切實利益、創造人民屬美好生活的高度,深刻認識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重大意義。

2、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以更加扎實有力的工作開創公民道德建設新局面。要把思想道德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

3、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願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範常態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

4、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要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把加強道德教育和依法解決問題、健全制度保障結合起來。

5、強化道德修養,強化職業操守,力爭使社會道德狀況明顯好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

⑸ 考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研究生請各位指導指導。

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抄學院 民商法學專業參考書與指定教材為:
701法學綜合一:
法理學(40分):法理學導論。
憲法學(40分):中國憲法。
國際法學(40分):國際經濟法(國際貿易法[含WTO]、國際投資法、國際技術轉讓、國際金融法、國際稅法);國際公法(國際公法基本理論);國際私法(國際私法理論與制度、法律適用、國際民事訴訟、國際商事仲裁)。
行政法學(30分):行政法、行政訴訟法。

801法學綜合二:
民法學(50分):民法總論、物權法、債法總論、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繼承法;
刑法學(50分):刑法學;
刑事訴訟法學(25分):刑事訴訟法學(含刑事證據);
民事訴訟法學(25分):中國民事訴訟法。

⑹ 法律職業素養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法律職業素養包括:職業語言、職業知識、職業思維、職業技術、職業信仰和職業道德六個方面。因此法律職業語言的統一、法律思維的統一、法律知識的統一、法律技術的統一、法律信仰的統一以及法律職業道德的統一是法律職業統一的標准。
從上述六個方面來看,前四個方面構成法律職業技能,通常所說的「才」;後兩個方面構成法律職業的倫理,通常所說的「德」。法律職業的技能與倫理的統一主要是靠法律教育的統一。未經法律專業訓練者是絕不可能在實踐中靠自學、靠摸索而系統地掌握一整套法律職業技能與職業倫理的。因為法律職業素養是一種不同於大眾的「自然理性」的專業化的「人為理性」。即使是法律職業倫理,也只能靠在法律專業學習過程中結合法律原理才能得以理解和培養。
作為一名立志從事法律工作的人,參加司法考試應該明確法律職業素養涵蓋的內容以及它們的特徵,法律職業素養的特徵:
法律職業的語言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其術語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來自製定中規定的法律術語,一是來自法學理論的法學術語。法律是一種專門的技術知識,法律術語是這門專門知識中的最基本的要素。所有社會問題,不論它們來自民間還是官方,不論具體還是抽象,一概可以運用法律語言和法律術語轉化為法律問題進行分析判斷。法律職業的語言特徵就是法律人才能夠嫻熟運用法律術語和法學術語進行觀察、思考和判斷。
法律職業的思維特徵具有很強的特殊性。法律科學是一門特殊的學問,它有一整套法律制度和職業實踐作背景,所以大眾思維在法律領域中並不是通用的。法律職業思維有自身特點,比如,藉助於法律概念進行觀察和思考;通過程序進行思考;遵循「向過去看」的教義式習慣;注重縝密的邏輯,謹慎地對待情理等因素;只追求程序中的「真」,不同於科學中的求「真」等。
法律職業的知識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制定法中關於規則的知識,另一部分是法律學問中的關於原理的知識。我們以往總是要求法官學法、懂法,這是局限於制定法中的規則知識,是低層次的要求。事實上關於規則的知識是暫時的,立法者大筆一揮就會改變這種知識,更何況產生於規則的知識是機械的,有缺陷的,比如法律漏洞。這就需要法官和律師們運用普遍適用的法律原理來處理關於規則知識的局限性。
法律職業的技術是一種專門化的技術,它包括法律解釋技術、法律推理技術、法律程序技術、證據運用技術、法庭辯論技術、法律文書製作技術等。這種技術不同於大眾技術和其他職業技術,非經法律教育和法律實踐經驗的長期訓練,是無法被掌握的。所謂法律解釋技術是指法律職業運用專門的多種方法來闡釋法律文本及規則,甚至包括按照法律規則或原則來解釋法律現象。法律推理技術是關於法律依據選擇與適用的一種基本方法和要求。法律程序技術是指法律程序的組織、展開和運用的技術。此外,還有其他職業技術。比如,證據運用技術是指掌握證據的原理、特性和規律,運用證據法規則來審查判斷證據並在程序中證明案件真實的各種方法。又如,法庭辯論技術是指律師在程序中綜合運用法律專業語言詞彙、法律專業知識和法律職業思維,根據案件事實進行論辯的技術。再如法律文書製作技術是司法官製作司法裁判文書、律師製作業務文書、訴狀等文書的重要技術。
法律職業信仰是法律職業共同的精神追求。其核心是一種對法治的精神追求,其表現形態有法律信念、法律理念、法律觀念、法律意識等。如果法治運行的主體本身缺乏法治信仰和精神追求,沒有規則至上的信念、沒有權利本位與權力控制觀念,那麼法治就會成為泡影。
法律職業倫理不同於大眾倫理,更不同於其他職業倫理,它是由法律活動的特性決定的。比如法官在程序中不得對當事人有同情心,不得對犯罪嫌疑人表現出亢奮的情緒,又如律師明知委託人罪惡重大卻不得因此拒絕接受委託,律師不得就自己所了解的被告人的罪行向法庭提供等。
針對職業素養設計試題
目前,在司法統一考試制度已經確立的前提下,應當確立「素養考核中心論」的指導思想。在試題的設計中應當體現對職業語言、職業知識、職業思維、職業技術、職業信仰和職業道德六個方面的考核。
通觀目前的法學高等教育中的課程考試以及已有的律師資格考試,不難發現,一般只偏重的法律術語和法律知識特別是法律規定的考試,而不是全面考核法律語言、法律原理、法律思維、法律技術,至於職業信仰和職業道德只在律師資格考試中有所涉及,多數大學法學院沒有開設職業倫理課程,各課程中也很少涉及職業倫理的問題。司法統一考試制度具有指揮棒的作用,能夠引導法律教育的發展方向。准入制度考什麼,法律教育就會在教什麼方面作出調整,以適應法律實踐的需要。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以職業素養考核為中心,能夠從職業准入制度上確立法律職業素養的標准,從思想到行動,從技能到倫理,使法律職業共同體成員達成一致性、專業性,消除目前法律職業存在的行政型、大眾型、政治型和分散型的缺陷。

⑺ 談談你對創業者應當具備相應法律素養的認識

在我看來,創業者需要的法律常識最重要的應該是合同方面和股權分配方面,股權分配決定了你將來在企業中的地位,而一些合同的簽訂涉及到將來產生糾紛時你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
在成立公司的時候章程的制定也很重要,切不可盲目的在網路中找條款,章程當中約定的東西在將來企業做大時可以對創始人起到很好的保護。

⑻ 涵養、素養、修養、教養的區別是什麼

1、含義不同
教養是指個人在教育和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相應道德水準的、文明的、合乎社會規范的一些行為,它是社會、家庭、學校等教育的結果。
涵養是指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能夠有效控制自己情緒的某些行為。
修養是指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能夠表現一個人良好的綜合素質的某些行為。
素養,所謂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一種道德修養。
2、側重不同
教養主要是指接受或養成上述一些道德的、文明的、規范的精神或物質行為,使之成為自身的生活方式或者習慣。
涵養比較偏重於精神方面的某些行為。「涵」指海涵、胸懷寬廣、有胸襟的意思;「養」則是指培養、養成、生養、訓練或修煉出某種不為情緒所左右的超出常人的一些行為。
修指修煉、進修、修正、修整、修補、修身養性等,「養」則是對所「修」內容的培養、養成、生養、訓練或修煉等,即鍛煉出能夠表現自身綜合素質的某種行為。
素質其本源為溝通的層次和傳達的印象品位,分專業素質和社會素質。側重人與人溝通。又分同層次溝通、跨層次溝通;單向交流、單對群交流;發展性交流、傾蓋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談,群起攻之;鴻儒之口、威逼利誘等更多 。
3、范圍不同
「修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修養是指能夠表現一個人自身性格、心理、道德、文化、涵養等綜合素質的各種行為的總和;而狹義的修養特指一個人在道德水準、性格和心理素質方面表現出來的某些良好的道德行為。
涵養行為有「物質行為」和「精神行為」之分,物質行為大多是通過某種行為使外界人或事發生變化表現出來,它往往能夠造成一定的物質的後果或結果;而精神行為則更多地是通過語言、態度、面部表情、情感或情緒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某些精神現象,它一般不會造成現實的物質結果。
教養是」指教育、教學、教導、教範、教改、教管、教化、教誨等,教的目的是使「被教者」接受符合道德的、文明的、一定社會規范的某些行為;「養」指培養、養成、生養、訓練或修煉等。
素養從廣義上講,包括道德品質、外表形象、知識水平與能力等各個方面。在知識經濟的今天,人的素養的含意大為擴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養、文化素養、業務素養、身心素養等各個方面。

⑼ 如何提高公民道德素養

信念是主觀的判斷,科學信念是建立在自然科學法則規律基礎之上的信念。思想道德修養是一個人以一種思想道德准繩對自己的教育,鞭策。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樹立科學信念是相輔相成的,二者在邏輯上密不可分。

引 言: 1、研究背景:當今的東西方文化觀念交融產生強烈沖擊時代。 2、問題提出及研究意義:從改革開放以後,道德教育一直處於一種是否繼承傳統,科學信念處於獨立於道德之外的情況。通過論述,研究希望明確二者之間的客觀關系。 3、論文主要研究內容和結果:本文探討了科學信念和思想道德修養的概念,和他們之間的關系,敘述了如何樹立科學信念,如何加強自我道德修養。得出了只有堅持客觀科學態度,秉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達到目的的結論。
正 文:
在現在社會中,提高樹立科學信念,提高自我思想道德培養,最好方法應該是學習並繼承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客觀的融入現代文化,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思想道德標准,同時明確科學信念的真正含義,毫不動搖地維護二者之間的關系。
什麼是信念: 信念指人們對某種觀點、原則和理想等所形成的內心的真摯信仰。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意識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現為人們內心深處的判斷標准和行為動機。信念是後天的, 它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對各種觀點、原則、理論和事業經過鑒別和選擇而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當某個人確認某種思想、某種理論和某種事業是正確的,是真理,並去自覺維護這種思想理論和事業,就確立了信念。這些信念大多數是前人總結出來的某種認識。所以,信念是帶有主觀性的,並不能客觀地反映每個人的思想和想法。
(首先明確一個悖論,我們往往說某某事物是科學的,就表明此事物是正確的,這個說法就是錯誤的,科學不等同於正確,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科學信念不是指信念是「科學」的,而是指科學的信念,科學的信念是以科學的世界觀為前提,以科學真理為依據建立的,因此.它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和理性的推敲。我們學的是自然科學,所以我們要樹立科學信念,以科學信念為基礎,堅定自己的學習動機和方向。但是在提高樹立科學信念的同時,要對科學信念有明確客觀地認識。比如說,現在網路上有人這樣評價定義信念和科學信念:
信念,它強調的是實踐當中的信,或者說強調的是堅定的觀念。共產黨人信仰的信念是什麼?是馬克斯主義。信念在實踐當中分為科學信念和非科學信念,什麼是科學信念呢?樹立社會主義信念,就是科學的,我們實踐當中說的,宗教、迷信、封建就是非科學性的。
這個論斷本身就是有悖科學信念的。科學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范疇,而是隨著不斷的研究探索,擴大其適用范圍。所以現在未知的,或者當今科學上不能解釋的事物或現象,未必在今後的科學發展中仍然不能被解釋,所以,上述論斷就是違背科學原理的。科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就像日心說在布魯諾時代就是偽「科學」,但是到了後期逐漸得到的「科學」的認證,成為了當時的「科學」,可是現在的科學研究表明太陽只不過是一顆恆星而不是宇宙的中心,所以日心說最終被確定為非科學的觀點,但是符合當時發展方向,有進步意義。
所以樹立科學的信念就要有科學的態度,而科學的態度的形成必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
修養。
什麼是思想道德修養。思想道德修養:是指人們按照一定社會或一定階段的思想道德要求,在個人品質情操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我國的思想道德修養是由傳統道德教育發展的,符合社會進步的道德准繩。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儒家學說里得到了良好的體現。古人把為人處事的經驗和教訓,總結為人處事的准則,流傳並且教育後代,使大家以同一種規則准則要求自己,衡量別人,慢慢形成了所謂的道德標准。這種確定下來的標准,絕大多數仍然符合現在社會的要求,甚至更加需要。提高新青年的思想道德修養,就必須接受、傳承這些教育。明白這些道理,不是把他們當作封建殘留的腐朽文化而予以摒棄。
仁、義、禮、智、信 這五個字是傳統道德最濃縮的精華所在,也是現在社會最需要的道德品質。不論是在商業交往,還是社會交際,這些品德都是一個人能否成功,得到社會肯定的法寶,也是一個人作出判斷的堅定依據。也就是做人的信念。這些信念和科學信念是密不可分的:一個為學的人,一定要志存高遠(仁),尊敬他人(禮),尊敬他人的研究成果(義),誠實守信(信),實事求是(智),這些都是科學信念最基本的體現,也是仁、義、禮、智、信五個字的體現。
提高傳統道德就要知道傳統道德屬於什麼范疇,傳統道德是依附於傳統文化而存在的,要理解傳統道德的真正含義,就要對傳統文化、傳統哲學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我們都是中華兒女,對祖國文化都應該有一定的認識,所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就要提高傳統文化的修養。對古代道德啟蒙教材的學習是最好的途徑,下面是長春市實驗中學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一段時間後一個同學的日記:
(長春市實驗中學一年21班學生張陽的"心情日記" )
從小到大,我總認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父母的關愛,朋友的體諒,本身就是無可厚非的。於是,我常常發小姐脾氣,。。。粗聲粗氣,絲毫沒有感到歉疚之意。。。"中華傳統美德"這門課。。。走進了我們的教室。通過學習,使我明白了"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人" 的為人准則,理解了"溫良恭儉讓"的做人修養,也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表現。。。過去的一切歷歷在目:中考那幾天,父母經歷了他們人生中最難熬的歲月,我們在考場答卷,他們在外面鼓勵,烈日當空卻始終不肯離去。。。在我重病的那些日子裡,母親日夜的守候。是愛讓他們可以為我們犧牲,是強烈的責任感讓他們可以為了我們風雨兼程。對於這樣超越了人生感情的來之不易的關懷,我們怎麼可以不去珍惜,不去用愛來回報?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的美德不正是我們應該展現出來的嗎?"親所好,力為具"不也是我們有能力做到的嗎?今天,我幫母親洗了碗,給身體不好的父親捶了背。望著他們嘴角綻放的笑容,眼中飽含的愛意,我深深感到:一個人的美德是對他人的尊重,是對愛的回報。"君投之以桃,我報之以李。"
是什麼讓一個少年對做人的認識產生了前後如此劇烈的差異,就是傳統文化的熏染。有人質疑說,這種文化過於腐朽,不適宜現在的競爭性社會。這些顧慮是值得考慮的。因為傳統的東西中並不都是百分之百的好,有一些糟粕,已經不適合現在社會的東西,這時候我們就不能盲目的尊崇傳統,應該以科學的視角來審視觀察,也就是我們說的科學信念。但是這些事情其實是不用過於擔憂的,因為一種文化只要根基是好的,即使葉子黃洛了,或者蟲蛀了,還會再生新的、健康的枝葉。
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只要樹立正確的科學信念,就能夠辨別傳統文化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應該摒棄的。正如論語所說:「擇其善者而從制,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就是傳統文化留給我們最經典適用的一個判斷標准:擇善而從。這樣,以科學信念作支撐的思想道德,才是現代的思想道德。
總而言之,提高思想道德修養,首先要提高傳統文化的修養,同時樹立並堅持正確的科學信念,明確科學和科學信念的真正含義,以科學的信念為人處世,以高尚的道德作為科學信
念的精神基礎,二者相輔相成。畢竟,歷史上沒有缺德的科學家,更沒有缺德的大醫。同時提高與進步,是最好的方法和途徑。

⑽ 你認為一名法律人需要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養有什麼

1、需要具備的知識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法理學、法制史、憲法、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司法制度與法律職業道德、刑事與行政法律制度: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民商事法律制度、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

2、需要具備的能力

口語是情感溝通、信息傳遞最快捷的方式,律師的工作要跟眾多的人打交道,跟不同的人交流與溝通,這就需要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無論在何種場合,都能夠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3、需要具備的素養

法律人」是立法、司法、用法,使法之精神薪火傳承的「人」,這就要求他們除了專業素養之外,具備幾個基本品質:獨立思考的能力,合理懷疑的態度,維護正義的使命感。

(10)民商法素養擴展閱讀:

法律人的意思:

「法律人」這個詞語,對各種法律職業從業人員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深刻理解這三個字對提高法律從業人員的思想水平,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對於立法者,當在社會道德和法理之間尋找切合點,尊重歷史,放眼發展,使法之功能延展到促進社會的持續發展;對於司法者,如法官,則應秉承著正義的信念,保持客觀、理性、真實的態度,使法律的正義與現實的公平相印證;對於一般法律執業人員,例如律師,則應當在維護法律正義的前提下,追求當事人利益的最大化。一言以蔽之,任何公民、法人和社會組織的基本行為准則均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

熱點內容
職工法律援助中心工作制度 發布:2025-08-16 03:04:35 瀏覽:888
勞動法職工獎懲 發布:2025-08-16 02:49:38 瀏覽:285
道德經門事件 發布:2025-08-16 02:43:25 瀏覽:737
強力金融法學 發布:2025-08-16 02:34:22 瀏覽:852
導火新聞線行政法知識 發布:2025-08-16 02:28:41 瀏覽:346
中國政法大學案例研習經濟法 發布:2025-08-16 02:14:36 瀏覽:456
合同法中的明顯不合理低價 發布:2025-08-16 01:57:10 瀏覽:431
海港區法院 發布:2025-08-16 01:56:15 瀏覽:78
行政法公益慈善 發布:2025-08-16 01:54:05 瀏覽:572
單位法律知識考試簡報 發布:2025-08-16 01:53:56 瀏覽: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