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自然人處分民事權利民法通則

自然人處分民事權利民法通則

發布時間: 2021-12-25 21:53:28

民法通則對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如何規定的

《民法通則》對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規定如下:
第二章 公民(自然人)
第一節 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第九條 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第十條 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一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十三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十五條 公民以他的戶籍所在地的居住地為住所,經常居住地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

⑵ 民法通則對於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民事行為能力是如何規定的

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指法律賦予公民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財產權利與人身權利)。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民法通則》第9條)。始於出生(公民的出生指胎兒與母體完全分離並能獨立呼吸);終於死亡(公民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與宣告死亡)但法律對死者的某些人身性質的權利,如著作權,於主體死亡後一定時間仍加以保護。
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指公民通過自己的行為參與民事活動,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或能力。即能以自己的行為獨立行使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對自己的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是指可以獨立行使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獨立從事法律允許的一切民事活動的成年人。包括18歲以上的智力、精神正常的成年人。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包括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他們可以進行與他們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包括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他們可以進行與他們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和完全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⑶ 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特徵

統一性、平等性、廣泛性、不可轉讓性和不可拋棄性。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具有以下法律特徵:統一性,民事權利能力為一種資格,不僅指享有民事權利的資格,同時也包含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因此民事權利能力是二者的統一體。平等性,由於民事權利能力為自然人從事民事活動的前提條件,而從事民事活動又是自然人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所以,民事權利能力就是自然人的生存資格。

廣泛性,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內容,為自然人可以享有的各種民事權利的范圍,如人身權、財產權的范圍。不可轉讓性和不可拋棄性,由於民事權利能力為自然人從事民事活動的前提條件,民事權利能力就是自然人的生存資格,是自然人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轉讓民事權利能力,無異於拋棄自己的生命權。

(3)自然人處分民事權利民法通則擴展閱讀:

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相關要求規定:

1、由法律直接賦予,而不由任何人決定。法律不僅規定哪些人可以享有民事權利能力,而且規定可以享有的民事權利能力的范圍。

2、由個人決定,只有參與具體的法律關系才能享有,其權利的范圍不僅決定於社會經濟生活條件和法律規定,而且決定於個人的財產狀況。

3、享有權利、負擔義務的前提,作為主體資格的具體條件,既不能轉讓,也不得放棄,本人也不得自行處分。民事權利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可以自行處分。

⑷ 民法通則中自然人包括

民法通則中自然人包括中國公民、中國領域內的外國人、成年的中國公民、中國領域內的無國籍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2條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這條規定確認了自然人的民事主體地位,是自然人從事民事活動,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前提。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是我國法律確認的民事主體。

民法上的自然人首先是具有自然生物屬性的人,從出生開始就獲得了民事主體資格。藉助生殖輔助技術出生的人(如「試管嬰兒」),也同樣屬於自然人。同時,作為民事主體的自然人還需要法律的承認。

近代以來的民法,承認自然人為當然的民事主體,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得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自然人包括本國人、外國人和無國籍人。

(4)自然人處分民事權利民法通則擴展閱讀:

自然人的分類:

1、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在法律上能為完全有效的法律行為的人。通常以精神健全的成年人為有行為能力人。

《民法總則》第17條、18條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成年人年齡標准既要考慮人不同年齡的身心發育情況,也要考慮社會的接受度等各方面因素。以十八周歲作為成年人年齡標准綜合考量了我國國民的生理情況、社會環境等因素。

2、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不能為有效法律行為的人。他們不能因其所為法律行為取得權利和承擔義務。一般包括:幼年人;不能獨立處理自己事務,經法院宣告為喪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

《民法總則》第20條、第21條規定,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八周歲以上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3、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只有部分行為能力的人。

《民法總則》第19條、第21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⑸ 根據 民法通則 的規定,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有沒有例外情況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年齡較小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屬於限制能力行為人,其民事活動需要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才可進行。而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條 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第十二條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十三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

(5)自然人處分民事權利民法通則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七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1、配偶;

2、父母;

3、成年子女;

4、其他近親屬;

5、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沒有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⑹ 民法案例 自然人民事權力能力的開始。

關於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開始,我國《民法通則》第9條規定:「公民專從出生時起屬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即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自然人出生,並為自然人終身享有。對於尚未出生的胎兒來說,並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在涉及胎兒的利益時,我國法律也未做規定,只有《繼承法》規定,如果父親在母親懷孕尚未分娩前死亡,在處理父親的個人遺產的時候,必須為胎兒保留其應有的遺產份額。因此,胎兒的權益保護在我國並不完善,司法實踐中也往往做法不一。這個案子從法律規定上來看,是沒有法律依據支持訴求的,在丙死亡時,戊還只是一個八個月的胎兒,甲可以拒絕支付撫養戊的生活費。

⑺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自然人民事為能力分為哪幾種

10 周歲以下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10周歲到16周歲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和智力狀況適應的民事行為

不能完全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16周歲以上18周歲以下,能夠以自己的收入維持當地居民一般生活水平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18周歲以上的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⑻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呀

我國《民法》關於公民民事權利能力開始時間,規定在《民法通則》第9條中。該條規定:「公民從出生時起至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將自然人的民事行為分為哪三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將自然人的民事行為分為: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十八條:

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十九條: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二十條:

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9)自然人處分民事權利民法通則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規定:年滿8周歲不滿18周歲的自然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同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規定,未滿八周歲的兒童以及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同時規定,無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對於精神病人,依其精神狀況,經過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通過特別程序進行宣告其為限制行為能力人或無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需要實施民事行為,只能由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代理,但為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利益,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獎勵、贈與及報酬的行為有效。

⑽ 自然人從什麼時候起享受民事權利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一斤榴槤六兩殼
一、自然人的概念

自然人:基於自然規律出生而享有法律人格的人。

公民:具有一國國籍的人。

自然人:本國公民,外國公民,無國籍人

二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各國立法對於民事權利能力的稱謂不盡相同:

羅馬法:人格。

法國民法典:民事權利的享有。

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和俄羅斯民法典:權利能力。日本民法:私權的享有。

我國《民法通則》《民法總則》:民事權利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與其享有的民事權利的主要區別

(1)民事權利能力是法律賦予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並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一種主體資格,是民事主體取得具體民事權利的前提條件。

民事權利是民事主體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實際取得的權利,是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能力得以實現的結果。

(2)民事權利能力不僅指享有民事權利的資格,面且還指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

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二者互相獨立或相互對等,並且不可互相替代。

(3)民事權利能力是法律賦予的,其內容和范圍直接由法律確定。

民事權利則是民事主體按其意願實際參加民事活動時取得的,其內容和范圍反映著民事主體的個人意志。

(4)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根據《民法總則》第13條的規定,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

熱點內容
懟法官死刑 發布:2025-08-16 00:11:40 瀏覽:430
古代法治詩詞 發布:2025-08-16 00:08:03 瀏覽:140
倉儲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16 00:06:48 瀏覽:335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名詞解釋 發布:2025-08-16 00:06:46 瀏覽:159
勞動法規定的哺乳時間 發布:2025-08-15 23:59:50 瀏覽:736
趙孟道德經pdf 發布:2025-08-15 23:59:48 瀏覽:90
司法部升級 發布:2025-08-15 23:52:06 瀏覽:633
全法官迴避 發布:2025-08-15 23:47:04 瀏覽:853
政府法律顧問服務的難點 發布:2025-08-15 23:42:34 瀏覽:232
借條和借據哪個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5 23:38:43 瀏覽: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