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收養編
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該法典生效後,有哪些部門法要失去法律效力,該法共有多少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生效後,失效的法律有: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以2879票贊成、2票反對、5票棄權,高票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民法典》實施後,我國現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將同時廢止。
民法典的出台,標志著我國依法保護民事權利將進入全新的「民法典時代」。
(1)民法典的收養編擴展閱讀:
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後,由於反右斗爭擴大化,立法活動被終止。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並於1964年完成了草案(試擬稿)。後來也因為政治原因而停止。
197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組織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雖然草案並未正式通過成為法律,但現行的民法通則都是以該草案為基礎。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
2016年6月、2018年8月、2019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並原則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就民法典編纂工作所作的請示匯報,對民法典編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為民法典編纂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導和基本遵循。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❷ 民法典共7編,主要包括
民法典包括7編,即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84章、1260條,總字數10萬余字。
(一)總則編。總則編共10章、204條。
(二)物權編。物權編共5個分編、20章、258條。
(三)合同編。合同編共3個分編、29章、526條。
(四)人格權編。人格權編共6章、51條,規定了人格權的一般規則,並對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姓名權和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等作了明確規定。
(五)婚姻家庭編。婚姻家庭編共5章、79條。
(2)民法典的收養編擴展閱讀:
編纂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黨和國家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於多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
1979年第三次啟動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下進行的,當時領導法制委員會工作的彭真、習仲勛同志經過深入研究後,確定按照「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先制定民事單行法律。
修改了婚姻法,相繼出台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等。2001年第四次啟動,又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
❸ 民法典收養法具體收養手續有哪些
一、收養人的條件:
⑴無子女
⑵有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能力
⑶未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收養子女的疾病
⑷年滿30周歲
⑸此外,有配偶者收養子女,須徵得其配偶的同意,由夫妻雙方共同收養;收養年滿10周歲以上未成年人的,應當徵得被收養人的同意;在通常情況下,收養人只能收養一名子女。
關於收養孤兒殘疾兒童或社會福利機構撫養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的實質要件為:
⑴收養人即使已有子女,仍可以收養孤兒、殘疾兒童或者社會福利機構撫養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
⑵收養人可以收養被收養人兩名以上
關於無配偶者收養異性子女的實質要件為:無配偶的男性收養女性的,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年齡應當相差40周歲以上。
二、收養人手續:
1 、申請書
2 、收養人雙方戶口冊、身份證(結婚證)
3 、收養人單位或者(村)居委會出具的本人婚姻狀況,有無子女和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能力等情況證明
4 、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出具的未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收養子女的疾病的身體健康檢查證明(有無精神病、傳染病)
被收養人手續(滿十周歲以上未成年人) : 同意被收養書面意見書
❹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中離婚後女方可以把孩子送給娘家收養是如何規定的
不可以的,父母健在是不能放棄撫養權的,你可以爭取孩子的撫養權,你父母可以輔助撫養孩子。
❺ 民法典有哪幾編
民法典一共7編、1260條,是包含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等的網路民法叢書。
❻ 民法典分幾個分編
民法典體系是按照一定邏輯科學排列的制度和規則體系,它是成文法的典型形態。法典化就是體系化,大陸法之所以稱為民法法系,就是因為它以民法典為基本標志。民法典又特別重視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形式體系(即民法典的各編以及各編的制度、規則體系)和實質體系(即民法典的價值體系)。我國民法典各分編到底由幾編構成,自民法典編纂工作開展以來,理論界和學術界既有共識也有不同意見。看待這個問題,既要從理論體系的角度,也要有歷史和世界的眼光。
從世界范圍來看,大陸法國家基本上形成了如下兩種民法典體系:一是德國民法典的五編制體系,這一體系來自於羅馬法,主要是由總則、債權、物權、親屬、繼承各編組成;二是法國民法典的三編制體系,法國民法典最初由人法、財產法以及財產取得方法三部分組成,簡稱為三編制的體系。這兩大體系對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典的影響很大,但近幾十年來,法國率先突破了自己的三編制體系,適應金融擔保的需要,單設了擔保一編。近幾十年制定的民法典,如荷蘭民法典、魁北克民法典等,都採取了與德、法民法典有所不同的體例安排。總的來說,民法典體系雖然反映了民法的發展規律,但也要根據本國的法律傳統、現實需求而發展變化,因而不存在一成不變的體系。比如,荷蘭民法典就根據其海運發展的現實需要而單設運輸一編。而魁北克民法典出於保障債權的需要而單獨設立了「優先權和抵押權」一編。
本次常委會初次審議的我國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採用了六編制的體例,從總體上說,這個體系是以民事權利為中心而構建起來的,即由物權、合同債權、人格權、婚姻家庭中的權利(親屬權)、繼承權以及對權利進行保護的法律即侵權責任編所構成。這表明我們的民法本質上是一部權利法,民法典分編通過全面保障民事權利,全面體現和貫徹了法治的價值。另外,這一體系構建也是我國多年來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的總結,我國民法通則在民事權利的列舉中,重點規定了物權、債權、人格權等權利,因此,民法典分編實際上是民法通則以來我國民事立法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❼ 民法典7編包括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