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引致

民法引致

發布時間: 2021-12-27 19:17:47

① 1、「民事法律行為包括一切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對么

「民事法律行為包括一切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這句話是對的。
我國民法通則第54條定義:「民事法律行為是指公民、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是合法行為,以適法性為特徵,不包括無效民事行為,可變更可撤銷民事行為和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是民事行為,具有表意性和目的性,排除了事實行為;所以民事法律行為也不包括侵權行為、違約行為、無因管理行為等事實行為。
所以民事法律行為是合法,有效,一經作出,即受法律保護、能夠產生當事人所預期的民事法律後果。它的上位概念民事行為則不然。
「根據物權公示原則,如果物權的存在沒有法定的公示形式,便不能對抗善意第三者。」意思是在我國《物權法》中,基於公信力——就是能夠讓不特定第三人所知悉。不動產的公示形式是不動產登記簿的登記,而不動產所有權轉移的公示形式是變更登記,比如房屋買賣合同中,房屋所有權人是a,但是錯誤的登記在了b名下,那麼b作為無權處分人,與c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並辦理了房屋登記手續——過戶。基於國家公信力,以國家的信譽作為擔保,除非有相反證據證明外,房屋登記機構的房屋登記簿上所登記人就是該房屋的所有權人。我國法律為了保護市場經濟中交易安全和簡化交易程序的考慮(若買房人購買房屋時還要去調查房屋的來源,登記人是否是所有人,如疏忽一項細節,甚至導致自己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的後果,則會限制交易流通,使市場經濟萎縮。),如果c符合善意取得中的善意第三人構成要件並完成了變更登記,那麼c取得房屋的所有權,作為房屋所有權人的a,不能以本權去對抗c的善意取得,只能主張b的侵權行為,要求b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而作為動產所有權的公示形式是佔有,動產交易的法定公示形式就是交付。 同樣如上例中a與b 、c,b作為無權處分人,與c簽訂一份動產買賣合同——如一台電視。基於公示原則,b的佔有使c有理由相信b便是該電視的所有人,並符合善意取得並完成交付行為。即使a主張所有權,仍然不能對抗c。
善意取得制度僅僅適用於無權處分行為。
但是作為善意取得不適用的例外便是作為動產的盜竊物,遺失物,埋藏物等。作為買受人,即使符合善意取得的標准,仍然不得對上述幾類物主張善意取得。

② 民事法律事實能夠引起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

民事法律事實是指依法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象。
民事法律關系是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其產生、變更或消滅,首先必須符合民法的規定。但是,民法的規定本身,並不能直接引起民事權利義務的產生、變更或消滅。例如,民法規定,民事主體可以對合法取得的財產享有所有權。但這一規定並不能直接使某個具體的當事人享有某項具體的所有權。當事人要實際地享有所有權,必須通過自己的行為(如買賣、贈與等)才能取得對特定財產的所有權。因此,在符合民法規定的前提之下,當出現某種可以導致民事後果的客觀情況時,民事法律關系才能產生、變更或消滅。這些能夠依法引起民事後果的客觀情況,被稱為民事法律事實。
就民事法律規范、民事法律事實以及民事法律關系三者的關系而言,民事法律規范是確認民事法律事實的依據,民事法律事實是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消滅的具體原因,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或消滅則是民事法律事實所必然導致的結果。而從根本上講,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或消滅,是民事法律規范作用於社會的客觀表現。這就表明:
1.只有當民法規范把某種客觀情況與一定的法律後果相聯系時,這種客觀情況才具有法律意義,才被認為是民事法律事實。例如,根據民法的規定,損害他人財產應予賠償,即損害他人財產的行為應當引起賠償的法律後果。因此,這種行為是民事法律事實。但是,一般的生活中的行為(如讀書、看報),則不引起任何法律後果,因而不構成民事法律事實。
2.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和法律對各種行為評價的變化,民事法律事實的種類、范圍及其導致的法律後果也會發生變化。例如,在我國《民法通則》頒布以前,損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不能導致財產賠償後果,即精神損害不能成為產生損害賠償後果的民事法律事實。但在《民法通則》頒布以後,精神損害賠償為法律所確定,即同樣的行為便成為引起賠償後果的民事法律事實。

③ 「民事法律行為能夠引起肯定的民事法律後果。」這句話對嗎

1、「民事法律行為包括一切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這句話不對。
民事行為是表意行為,包括民事法律行為以及無效、可撤銷、效力未定等其他民事行為。其他行為也可以引起民事法律後果。
2、「根據物權公示原則,如果物權的存在沒有法定的公示形式,便不能對抗善意第三者。」
所謂公示,是指物權在變動時,必須將物權變動的事實通過一定的公示方法向社會公開,從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權變動的情況,以避免第三人遭受損害並保護交易安全。物權的變動之所以要公示也是由物權的性質本身所決定的。因為物權具有排他的、優先的效力。如果物權的變動不採用一定的公示方法,某人享有某種物權,第三人並不知道,而該人要向第三人主張優先權時,必須會使第三人遭受損害。

④ 法律事實分別導致了哪些民事法律關系

一、如何理解民事法律事實概念? 1、民事法律事實,是法律所規定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 2、民事法律關系是因民事法律規范的調整而在主體之間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3、民事法律事實的出現後導致1.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2.民事法律關系的變更。3.民事法律關系的消滅。 二、何朋友聚會不是民事法律事實? 因為,朋友聚會不能引起權利義務關系。因為朋友聚會不是為了要引起法律上的權利義務而聚會。

⑤ 民法典規定導致婚姻無效的情形有哪些

關於婚姻無效的情形,根據現行民法典我國對於婚姻無效作出了明確的的規定,符合下列條件的應視為婚姻無效:重婚;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未到法定婚齡;其他導致婚姻無效的情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一條 【婚姻無效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
(一)重婚;(二)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三)未到法定婚齡。

⑥ 民法典中導致合同撤銷原因有哪些

《民法典》中導致合同撤銷的原因有:一方實施欺詐行為簽訂的合同;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簽訂了合同;一方或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簽訂的合同;重大誤解簽訂的合同;法定其他情形等。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條
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條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一條
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司法考試民法中引起物權的消滅的原因有哪些

物權消滅,是指物權因法律行為或因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不復存在。它可以分為物權的絕對消滅與相對消滅。絕對消滅指物權客體滅失,不可能於該物之上再存在一個物權。相對消滅指物權移轉,一主體物權消滅,另一主體則對該物享有物權。

一、物權消滅,根據其原因,可分為以下兩種:

(1)因法律行為而消滅,指因民事主體的意思表示而消滅物權的情形。其方式包括拋棄、合同和撤銷權之行使。其中,拋棄主要指為消滅物權所為之單獨行為。在這些情形中,物權權利人應向登記機關進行消滅物權的意思表示並辦理塗銷登記,否則,不發生物權消滅的效力。

(2)因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消滅。其主要方式包括:一是標的物消滅,此時應依社會觀念判斷標的物是否消滅。二是因法定期間之完成而消滅,如抵押權因主債權的消滅而消滅。三是混同,即同一物的所有權及其他物權,歸屬一人。但如物權之存續於所有人或所有人以外的物權人本人或第三人有法律上利益時,物權並不因此而消滅。一般情況下,因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致使物權消滅時,無須進行登記。

二、物權消滅的原因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混同。物權消滅原因的混同,是指兩個無並存必要的物權同歸於一人的法律事實。這時的混同雖然表現為權利的混同,但實際上卻是權利與義務的混同。物權混同時,對混同的效力有不同的主張:兩物權混同時,其中一物權被他物權吸收而消滅;由於同一物上所有權或他物權的同時存在,或定限物權與以其為標的其他定限物權同時存在,並無不可,且其在不動產登記上有一定效力,因此,物權不因混同而消滅;兩物權混同時,原則上其中一物權消滅,但該物權對本人或第三人有利害關系時不消滅。

(2)拋棄。拋棄是指權利人不將其物權移轉於他人而使其物權歸於消滅。拋棄是單獨行為。拋棄物權,應有意思表示。

(3)標的物滅失,是物權消滅的當然原因。

(4)因法定原因而消滅。例如,采礦權因法定原因而被撤銷。

(5)法定期間之經過

(6)他人因時效取得物權而使原物權消滅。因時效完成而取得所有權的,不僅原所有權消滅,而且存在於該標的物上的其他物權也消滅。因時效完成而取得其他物權的,原存在於該標的物上的不能相容的同種物權也消滅。

(7)擔保物權所擔保的債權消滅。擔保物權以所擔保的債權存在為前提,因此,所擔保的債權消滅時,擔保物權也消滅。應注意,最高額抵押權在其存續期限未屆滿前,並不因其所擔保的債權額為零而消滅。

⑧ 民事糾紛引起

民事訴訟法規定誰主張誰舉證,她說是你打傷了她,那她有證據嗎?有沒有報警?有沒有公安機關的處罰決定書?她說自己看病花了那麼多錢有沒有醫院的住院證明和出院證明?即使有這些東西,那麼根據法律規定,護理人員最多不能超過兩人,根據護理人員的誤工情況而計算出護理費用,在護理期間還需要有護理人員的停發工資的證明,必須是他(她)單位或公司里的證明,否則沒有一句的主張法院是不會採取的。

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92條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92條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
一、不當得利是引起法定之債發生原因的一種,在性質上屬於民事法律事實中的事件。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是:
(1)一方獲得利益。獲得利益包括兩種情況:一是財產 的積極增加,即權利的增強或義務的消滅,使財產范圍擴大;二是財產消極的增加,指當事人的財產本應減少卻因一定事實而未減少。
(2)他方受到損失。損失, 包括現有財產利益的減少,即積極損失和財產利益應當增加而未增加,即消極損失。
(3)獲得利益與受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4)無合法根據。
二、具體而言,不當得利在民法中產生的情況有如下幾種:
(1)民事法律行為不成立、無效及被撤銷所產生的不當得利。
(2)履行不存在的債務所引起的不當得利。
(3)因合同解除產生的不當得利。
(4)基於受益人、受害人或第三人行為而產生 的不當得利。
(5)基於事件而產生的不當得利。
三、不當得利的效力,依受益人主觀心態為惡意或善意而有重大不同:
(1)受益人為善意的,返還義務以現存利益為限,對已不存在的利益不負返還責任。
(2)受益 人為惡意的,返還范圍應是取得利益時的數額,對已不存在的利益的返還義務並不免除。
(3)受益人先為善意,後為惡意的,返還范圍以惡意開始之時存在的利益 為准。

熱點內容
民主法治建設與經濟建設 發布:2025-08-15 21:24:03 瀏覽:742
罵法官咒警察 發布:2025-08-15 21:05:04 瀏覽:450
什麼是交通法規 發布:2025-08-15 20:52:35 瀏覽:927
吉林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廢止決定 發布:2025-08-15 20:52:35 瀏覽:285
司法考試2013卷三真題解析 發布:2025-08-15 20:52:32 瀏覽:670
怎麼理解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 發布:2025-08-15 20:37:25 瀏覽:87
邀請律師法律知識的邀請函 發布:2025-08-15 20:36:46 瀏覽:798
經濟法著名案例分析 發布:2025-08-15 20:36:41 瀏覽:805
民法典輔導報告會 發布:2025-08-15 20:35:05 瀏覽:773
潮陽區法院 發布:2025-08-15 20:14:30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