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刑法原則
❶ 唐律的基本制度和法律原則
二十二、《唐律疏議》的體例結構及各篇主要內容
唐朝刑事立法的成就,集中反映在《唐律疏議》上,狹義上的唐律,便指《唐律疏義》這部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唐律疏議》共十二篇,500條,其篇目依次為: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篇目的排列有內在的規律,體現了立法者對各項內容及其關系的認識。
《唐律疏議》中,名例律例於全律之首,相當於現代刑法中的總則,是統率其他各篇的大綱、貫徹全律始終的核心,在十篇中居於首要地位。它集中規定了唐律的立法宗旨和五刑、十惡、八議等各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刑罰制度及適用於各分則的刑法原則等,是唐律基本精神、原則和特點的集中體現。其後九篇為分則,規定了各種具體的犯罪及其相應的刑罰。最後兩篇規定有關追捕逃犯和審判、執行方面的內容,在現代法律中多屬於程序法的范圍。《唐律疏議》中所確定的這種總則在前、分則在後、實體在前、程序在後的體例結構,與中國早期的法律和封建社會初期的法律相比,科學性、系統性和規范性大大加強,表明封建統治階級的技術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十二篇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篇 名例律57條"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體例",規定了唐朝的刑法和刑罰原則,相當於現代刑法的總則部分,集中體現了唐律的立法精神和基本原則。具體包括:五刑、十惡、八議、請章、減章、贖章、官當、劃分公罪與私罪、犯罪自首的要件、對老幼廢疾者犯罪的減免等等。
第二篇 衛禁律33條是有關警衛宮殿和關津要塞的規定。宮殿是皇帝居住與朝臣議政的場所,邊防關卡及城鎮牆垣,事關國家主權和城鎮的安全,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是法律重點保護的對象。該篇設有闌入宮殿太廟、向宮殿射箭、沖撞皇帝車駕、私渡關津、走私禁物等罪名。
第三篇 職制律59條是關於懲治官吏違法失職的法律。唐朝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行政法律制度,從機構設置、官吏職責,到行政程序、公文遞送,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對於違反行政法律制度的官吏,輕者予以行政上的處罰、重者則以刑罰制裁。該篇列有置官過限、貢舉非其人、上書奏事誤等罪名。同時,對於行政官吏的非職務性犯罪,職制律也作了相應的規定。
第四篇 戶婚律46條"戶口、婚姻"。唐朝的土地分配、賦稅徵收及徭役攤派,均以戶籍為依據。戶婚律規定了對違反戶籍、土地、賦稅及婚姻家庭制度行為的處罰,包括脫漏戶口、逃避賦役、盜耕種公私田、違律為婚、立嫡違法等。
第五篇 廄庫律28條是有關公私牧畜飼養、管理和官府倉庫管理方面的規定。在農業社會中,馬牛等牧畜既是生產工具,又是重要的運輸工具。因此,故殺官私馬牛、乘官損傷或載私物以及損敗倉庫物品,都要受到刑罰處罰。
第六篇 擅興律24條,擅為擅發兵,興為興造。擅興律是對違法興造工程、差遣丁夫等行為進行處罰的規定。軍隊的控制與指揮,事關政權的鞏固與社會的安定,興造工程,關繫到整個社會人力物力的消耗。擅自調兵遣將,差遣丁夫,造成兵馬糧草和軍事裝備供應不足等,都屬於違法犯罪行為。
第七篇 賊盜律54條是關於懲治侵犯封建政權和人身、財產等方面犯罪的法律規定。盜與曲是歷朝法律的重點打擊對象,唐代也不例外。賊盜律明確規定了對謀反、謀大逆、謀叛、造妖書妖言等政治性犯罪的處罰。同時,還規定了對謀殺、殺害、強盜、竊盜等重大刑事犯罪的處罰。
第八篇 斗訟律60條,是關於毆斗傷人和控告申訴方面的法律。斗毆類包括斗毆傷、半毆致死、不同身份者相鬥毆致傷害及幾種殺傷罪;告訴訟類包括一般性起訴程序及對於特定犯罪、特定身份人的起訴禁令。
第九篇 詐偽篇27條,偽即偽造,詐即詐騙,是關於懲治偽造和詐騙的法律。前者限於對皇權或政權產生直接危害的行為,包括:偽造皇帝玉璽及各級官印,偽造宮殿門符和發兵符等。後者涉及某些特定的欺騙行為,包括身份性欺騙和行為性欺騙。
第十篇 雜律62條雜律所包含的內容,涉及面較寬。主要包括涉及市場管理、債權債務、犯奸失火的以及其他一些輕微危害杜會秩序和經濟關系的行為規范。
第十一篇 捕亡律18條是有關捕捉逃亡罪犯和其他逃亡者的規定。其他逃亡者包括:出征在營的兵士、服役的丁夫雜匠、入籍的官戶奴婢,甚至也包括無故私逃的現任各級行政官員。
第十二篇 斷獄律34條是關於司法審判和獄政方面的法律。包括審判原則、法官責任、拷訊囚犯、刑罰執行以及監獄管理等方面的確定。
綜上所述,《唐律疏議》以保護君主專制、等級制度的宗法制度為核心,全面地維護封建剝削階級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及人身安全;其刑罰適用的基本原則之嚴整、概括,其犯罪種類以及其他各種法律關系規定之詳盡、細密,在封建法典中是無與倫比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行政、司法、婚姻家庭等方方面面,堪稱封建製法典的代表,充分顯示了唐代立法的輝煌成就,是中國古代立法的里程碑。
二十三、唐代的主要司法制度(1)
(一)司法機關
在唐代,中央一級設有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三個主要司法機關,稱為"三法司",分別負責行使審判、復核和監察等項司法職能。大理寺為中央最高審判機關,審理中央百官犯罪與京師徒以上案件,和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的案件,發現可疑,徒流以下案件駁令原機關重審,或進行復判;死刑案,則移交大理寺重審。御史台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也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
上述三大司法機關各司其職,互相配合,同時又互相監督,彼此制約,有利於司法效能的充分發揮和皇帝對司法權的控制。一旦遇到全國性的重大疑難案件,則由大理寺卿、刑部尚書和御史台御史共同審理。這種由三法司主要長官會審重大疑難案件的制度稱作"三司推事"。地方若有重大疑難案件不能審斷,但又不便移送中央的,由中央派"三司使"即三法司的官員前往當地審理,稱為"小三司推事"。
在地方,司法審級與地方行政區劃一致,分為州、縣兩級,司法事務的管理仍沿襲舊制,由地方行政長官兼理,州有刺史,縣有縣令,京都長安設置京兆府,分別負責審理本轄區的刑、民案件。
(二)訴訟制度
在唐代,訴訟的提起主要有告訴、告發和舉劾三種方式。
1.舉劾和告發
由封建官吏代表國家糾舉犯罪,稱為舉劾。唐朝設有專門的監察官舉劾瀆職的官吏;各級長官對屬下犯罪也負有舉劾之責,知所部犯法而不舉劾者,治罪。此外,在唐代對一些重大犯罪,有強制告發的義務。如對反、逆、叛等罪,人人有告發之責,家屬也不例外;對強盜、殺人等罪,親屬與同伍也要告發;放火、失火,知情者須要告發。告發的方式為糾舉、密告,知而不舉者,或杖一百,或徒一年。
2.告訴
告訴分自訴、越訴、直訴和親屬代訴。唐朝對平民的告訴設有許多限制。如,除反、叛、大逆等罪,卑幼不得控告尊長,貧賤不的控告尊貴;在押犯人與年80 歲以上、10歲以下以及篤疾者,一般無控告權。一般訴訟須自縣、州逐級陳告,禁止越訴,違者笞四十。有重大冤屈,可"擊登聞鼓"或"邀車駕"申訴,主管官吏應該受理,不受理者治罪;但申訴不實者,杖一百,事重者從重論。訴訟須要有"訟牒",寫明被告人的犯罪事實,發生的年月"不得稱疑",違者笞五十。
(三)審判制度
1.迴避制度
為了防止司法官在審訊過程中因親故仇嫌關系而抱私舞弊,妨礙司法公正,唐律確定了審判迴避制度,當時稱為"換推"。凡主審官與當事人系五服內的親屬或姻親,系師生關系,曾為本部都督、刺史、縣令者以及此前有仇嫌關系者,均應換推。另一種是同職連署連判的官員之間,如果是大功以上的親屬,也應迴避。
2.證據與拷訊
在封建專制制度下,審訊採取"糾問式",定案主要依據口供。而口供的獲取則主要依靠刑訊逼供。唐朝雖然在審訊中仍沿用拷訊制度,但在"寬仁""慎刑"思想的指導下,總結和繼承了以往有關證據與刑訊方面的經驗,審判中重視證據的使用,並對刑訊作了一系列嚴格的限制。
唐律規定在一般情況下,要求在拷訊之前,必須先通過"五聽"的方法審核口供的真實性,然後反復查驗證據證據是否確鑿,仍狡辯否認的,經過主審官與參審官共同決定可以使用刑訊;未依法定程序拷訊的,承審官要負刑事責任。
唐律關於刑訊的規定還有刑訊必須使用符合標准規格的常行杖,以杖外他法拷打甚至造成罪囚死亡者,承審官要負刑事責任。拷囚不得超過三次,每次應間隔20天,總數不得超過二百,杖罪以下不得超過所犯之數。若拷訊數滿仍不招供者,必須取保釋放。凡有違犯,承審官須負刑事責任。
唐律還規定對兩類人禁止使用刑訊,只能根據證據來定罪。一類是具有特權身份的人,如應議、請、減之人;二是老幼廢疾之人,指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一肢廢、腰脊折、痴啞、侏儒等。
3.判決及法官責任制度
唐律規定:"諸斷罪,皆須具引律、令、格、式正文,違者笞三十。"即要求司法官在判決時,必須全面、正確地引用法律條文。若司法官不依律斷罪,適用法律錯誤,以致造成"出入人罪"的,要依律追究司法官的刑事責任。其中,"出罪"是指把有罪判為無罪或重罪判為輕罪,所謂"入罪"是指把無罪判為有罪或輕罪判為重罪。
4.上訴制度
徒刑以上的案件審結後,唐律要求必須向當事人及其家屬宣讀判決。如不服判決的,可以提出要求,由原審機關重審。若仍不能改判的,可以逐級上訴,唐代受理上訴的機關有州司、尚書省、三司和皇帝四級。向皇帝申訴的方式有上表、擊登聞鼓等。但上訴一般不得越級。
5.審判管轄制度
唐律根據犯罪發生的區域、罪行的輕重、被告的身份劃分了各級審判機關的管轄權。審判管轄採取基層初審、逐級判決的制度。所有的刑事、民事案件,都必須先到最基層的州縣衙門立案、審理。"凡有犯罪者,皆從所發州縣推而斷之"。對一般民事案件和笞、杖等輕微的刑事案件,縣一級就有權作出生效判決;對於徒以上犯罪案件,審理後提出判決意見,上報州府復審後,州府即可對徒罪案件作出有效判決,但該判決以及對流罪案件的判決意見還應送到尚書省刑部復核。經尚書省刑部復核無誤的徒刑案件,即可以執行,而流刑案件還要送中書門下詳復;死刑案件奏請皇帝裁定。如有冤假錯案,徒流案件駁回重審重判,死刑案件轉送大理寺重審。
二十三、唐代的主要司法制度(2)
(四)刑罰執行制度
唐律中刑罰執行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死刑復奏制度和秋冬行刑等。至於笞刑、杖刑,縣級司法機關判決後即可執行。 死刑的執行,必須經過三復奏程序,即在對死囚行死刑之前,三次奏請皇帝審慎考慮是否立即執行。唐太宗就曾以"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為由,將京城死刑改為五復奏,但各州的死刑案件仍三復奏。如果"不待復奏報下而決者,流二千里"。死刑執行的時間限制在每年秋分以後、立春以前,這段時間每月的朔、望日、上下弦、二十四節氣等,均不得奏決死刑。但謀反、謀大逆與謀叛等重大犯罪不拘此限。
(五)監獄管理制度
唐代在京師、州、縣普遍設置監獄。京師、州、縣監獄設典獄官,大理獄設獄丞、獄吏。唐代統治者很重視獄政,刑部每年正月要遣使巡覆。唐代的監獄可分為三種:在中央設有大理獄,關押皇帝敕令逮捕和朝廷犯罪的官吏;在京師設有京兆府獄和河南獄,關押京城地區的罪犯;在地方,各州縣設有自己的監獄,關押當地的囚犯。監獄的管理有一整套嚴格詳密的制度,如依男女、貴賤不同分別關押,何種囚徒應戴何種械具,囚犯的衣食、醫葯要依律予以保障,若因獄官的失職或管理不善造成囚徒死傷的,獄官要負相應的刑事責任等等。體現出唐朝監獄管理制度的完備。
(六)監察制度
在唐代,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日益加強,監察制度也在繼承前代經驗的基礎上日趨系統和完備,監察官員的職責更加明確,機構進一步擴大,作用也愈加重要。唐代的中央監察機關是御史台,以御史大夫為最高長官,御史中丞二人為輔佐,其下並設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是御史台的基本組成部分,設侍御史若幹人,執掌糾彈中央百官,參加大理寺審判和審理皇帝交付的案件。
殿院設殿中侍御史若幹人,掌糾察百官在宮殿中的違法失禮之事,並巡視京城、郊祀、朝會等,以維護皇帝的尊嚴為主要職責。
察院設監察御史若幹人,執掌監察州縣地方官吏。唐分全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每道設監察御史一人,稱巡按史,是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御史台的主要任務是監察國家各級官吏是否遵守法律。侍御史和殿中御史的主要職責是糾察中央的各級官吏,監察御史則巡察州縣,糾察地方官吏中的違法失職行為。雖然監察機關也參與刑事案件的審判,但和大理寺、刑部不同,它不是司法機關,而是法律監督機關。它參與審判活動的目的,在於糾正官吏的審判中的違法行為。所以,監察機關與其他機關不同,其主要對象是整頓吏治,以保證吏治清明。
由上可知,唐代為鞏固中央集權制度、整頓吏治、提高國家機構統治效能,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監察制度。
❷ 簡述唐朝官員貴族減免的刑罰原則
簡述唐律對貴族官員犯罪減免刑罰制度。
答:(1)八議: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唐律規定上述八類人犯罪時,司法機關不得直接審理,必須申報皇帝,由皇帝處理.
(2)「請」,是低於「議」一等的法定優遇辦法,唐律規定三種人犯罪時可享有此特權,這些人犯罪,司法機關應就其罪狀及身份,報請皇帝裁決.
(3)減.運用減的對象有二類,這些人犯流罪以下,各減一等處理.
(4)贖.適用贖的人犯流罪以下,一般可交銅收贖,但犯「五流」的罪則不得減.贖.
(5)當,即官當,指官員犯罪,可以用官品抵當.
❸ 列舉唐律中規定的刑罰原則
(一)五刑
1、死刑。唐律只規定絞、斬兩種死刑,較前代輕緩了很多。
2、流刑。唐律規定流刑有三等,即流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另規定加役流刑,除流三千里外,還要居作三年,用以替代某些死刑。
3、徒刑。即徒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4、杖刑。杖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共五等。
5、笞刑。笞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共五等。
(二)「十惡」制度
是指嚴重威脅專制君主統治秩序和社會秩序以及血緣倫理關系的犯罪。唐律「十惡」按性質劃分,可以歸為三類:
1、威脅、損害皇帝人身、權力、尊嚴的犯罪。主要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以及大不敬。
2、嚴重危害他人生命安全手段殘忍的犯罪。主要包括:不道。
3、破壞封建倫常關系的犯罪。主要包括:惡逆、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三)六殺
唐律區分了殺人罪的六種情形,即謀殺(預謀殺人)、故殺(臨時犯意)、斗殺(斗毆中激憤殺人)、誤殺(因為種種原因殺錯殺人對象)、戲殺(以力共戲,殺人)、過失殺(由於耳目所不及,思慮所不至,而殺人)六種情況。根據殺人主觀故意、客觀行為表現等,唐律給予不同的處罰,反映了唐代刑法的完備和立法技術的進步。
(四)六贓
就是指六種非法獲得公私財物的犯罪。包括(1)受財枉法:收受財物枉法。(2)受財不枉法:收受財物,即使不枉法,也要處刑。(3)受所監臨:利用職務之便非法收受管轄范圍內百姓或者下屬財物。(4)強盜:暴力獲取公私財物的行為。(5)竊盜:隱秘手段竊取公私財物。(6)坐贓:官吏或者常人非因職權收受財物的行為。
(五)保辜
對於手足傷人和器物傷人等犯罪,唐律根據情節輕重規定了不同的處罰,對於傷害後果不是能夠立即顯現的,特別規定了保辜制度。也就是規定一定的觀察時期,在限定的時期內死亡的,傷人者承擔殺人的責任;在規定的期限外死亡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死亡的,傷人者只承擔傷人的責任。唐律規定保辜期限用以判明傷人者的刑事責任,盡管有不科學的地方,但仍然是一個進步。
❹ 唐朝的刑法原則 是從新從輕<<中國法制史>>
唐律一準乎禮,採取的是從舊兼從輕原則,這與當今中國刑法一致專
漢唐以來,在刑屬罰適用的原則上一直強調從輕原則,尤其唐律規定了採取從舊從輕的原則
唐律中有明確規定:「犯罪未決斷,逢格改者,格重,聽依犯時;格輕,聽從輕法。」
而明朝為之一變,在適用原則上確採取從重從新原則,所謂輕罪重罰
❺ 中國古代刑法適用原則……
1,特權原則
2,矜老憐幼原則
3,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則
4,罪刑法定主義原則
5,比附,類推專的原則
6,"准五服以折罪"的原則
7,"原心屬定罪"的原則
8,區分故意與過失的原則
9,"親親得相首匿"與"同居相為隱"的原則
10,自首原則
11,誣告反坐原則
12,對犯罪未遂行為的處理原則
13,對累犯與再犯的處理原則
14,關於並合論罪的原則
15,對共同犯罪的處理原則
16,對同謀犯罪的處理原則
17,區分"公罪"與"私罪"的原則
18,正當防衛原則
19,緊急避險原則
20,對贓罪的處理原則
21,對奸罪的處理原則
22,對教唆犯罪的處理原則
23,對復仇殺人的處理原則
24,對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
25,關於"有罪推定"與"無罪推定"的原則
26,關於"有利被告"的原則
27,關於"事實為根據,法律為准繩"的原則
28,關於"連坐"的原則
29,"重其種罪"與"輕其輕罪"的原則
30,時效原則
31,關於"不輕於赦"的原則
32,對"疑罪"的處分原則
❻ 唐代有關刑法時的效力規定採用從什麼規則
刑法的空間效力,是指刑法對地和對人的效力,即刑事管轄權的范圍。
由於刑法的空間效力涉及到國家刑事管轄權的范圍,從而也就關繫到維護國家主權、協調國際關系的問題,各國刑法都十分重視空間效力的規定,並且在解決空間效力的問題上形成了一些重要原則。從各國刑法規定和理論主張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原則:
(1)屬地原則,即以地域為標准,凡是在本國領域內犯罪,無論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都適用本國刑法;反之,在本國領域外犯罪,都不適用本國刑法。這一原則是建立在國家主權原則的基礎上的。
(2)屬人原則,即以犯罪人的國籍為標准,凡是本國人犯罪,都適用本國刑法而不論犯罪是發生在本國領域內還是在本國領域外;反之,外國人犯罪,即是發生在本國領域內,亦不適用本國刑法。這一原則是建立在本國公民應保證對本國法律的忠誠和服從的基礎上的。
(3)保護原則,即以保護本國利益為標准,凡侵害本國國家或國民利益的,不論犯罪人是否本國人,也不論犯罪地在本國領域內還是在本國領域外,都適用本國刑法。保護原則的實質是國家運用刑法手段使本國國家和公民利益免受外來侵害。
(4)普遍原則,即以保護各國共同利益為標准,凡發生國際條約所規定的侵害各國共同利益的犯罪,不論犯罪人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也不論犯罪地是在本國領域內還是本國領域外,都適用本國刑法。
上述各原則孤立地看,都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現代世界各國刑法多以屬地原則為主,兼采其他原則。我國刑法也是如此。
❼ 論述唐律的刑法原則
唐代的刑事法律規范,比較集中地體現在《唐律疏議》這部法典之中。唐律的刑法原則分為三類:第一是十惡重懲原則,第二是皇親、官僚減免原則,第三是其他刑法原則。
1.十惡重懲原則。十惡是十種直接危害封建統治的嚴重犯罪行為,唐因襲隋律,對這十種犯罪予以嚴懲,並「特標篇首」。十惡的具體內容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上述十種犯罪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直接威脅、損害皇帝人身、權力、尊嚴的謀反、謀大逆、謀叛和大不敬,這是十惡的核心內容;第二類是嚴重危害封建社會秩序的犯罪,如不道;第三類是破壞封建倫常關系的惡逆、不孝、不睦、不義和內亂。總之,這十種犯罪所侵犯的是封建政權的根本利益和他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關繫到封建政權的生死存亡,被視為最嚴重的犯罪行為,予以重懲。
對十惡犯罪重懲表現在:第一,凡預謀者,即構成犯罪;第二,罪犯本人一律處以重刑;第三,株連親屬和知情不告、知情不追者;第四,不可得到寬免,死刑必須立即執行。
2.貴族、官僚減免原則。為了保護貴族、官僚的特殊地位,唐律確定了對於犯罪的貴族、官僚給予特別減免或適用特殊審理程序的制度,包括議、請、減、贖、官當等。
「議」,即「八議」,是對八種特權人物犯死罪,在審判處罰時適用的特殊程序。這八種特權人物為親(皇親國戚)、故(皇帝的故舊)、賢(賢人君子,有突出品行者)、能(有傑出才幹者)、功(有卓著功勛者)、貴(大貴族大官僚)、勤(勤於政務,有突出貢獻者)、賓(前朝皇室後代)。
「請」,是奏請皇帝、進行裁決的特殊程序。
「減」,是減一等刑罰。
「贖」,是以銅贖罪。
「官當」,即以官品或爵位折抵徒、流兩種刑罰。
這項原則充分暴露了唐律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本質。但是這些制度的出現,使封建特權制度化、法律化,一方面限制了貴族、官僚的恣意妄為,另一方面有利於皇帝行使最高司法權,將貴族、官僚的生殺予奪集於己手。
3.其他刑法原則。
(1)刑事責任年齡及矜恤老幼、殘疾的原則。
(2)同居相隱不為罪的原則。但是唐律為了防止該項原則的適用影響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唐律明確規定謀反、謀大逆與謀叛等重大犯罪不得相隱不告。
(3)自首減免刑罰。
(4)共同犯罪區分首、從原則。
(5)官吏犯罪,「私罪」從重、「公罪」從輕的原則。
(6)數罪並罰的原則。
(7)累犯加重的原則。
(8)類推原則。
(9)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
(註:以上只是唐律刑法原則的一個概述,如你想知道具體的,可以站內聯系)
❽ 唐律中的刑法原則有哪些
(一)劃分公罪與私罪
唐律為了保護封建官吏的利益,官吏犯罪劃分公罪與私罪,並規定了不同的判刑原則。據《名例律》注雲:「公罪,謂緣公事致罪而無私曲者」,「私罪,謂私自犯,及對制詐不以實,受請枉法之類」。公罪,系因職務關系而構成的犯罪。私罪則有兩種:其一,是和公事無關而違法犯罪的,如強奸、盜竊皆是;其二,是利用職權,貪贓枉法或詐取私利的,雖與公事有關,也以私罪論處。所以公罪多出於過失,私罪則多由於故意。唐律規定私罪從重、公罪減輕的處罰原則。區別公罪和私罪的目的,歸根結底為了保護封建官吏在執行職務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加強封建國家機關的統治效能。
(二)區分故意與過失
區分犯罪的故意與過失,秦漢時已有規定。晉人張斐為晉律所作律表中,准確地對故意和過失作出了「知而犯之」和「不意誤犯」的解釋,即明知其行為可以造成某種後果而為之者,是故意;未意識到這種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而為之者,是過失。唐律對過失又進一步解釋為「謂耳所不及,思慮所不到」,犯罪人在主觀上沒有給別人造成損害的目的與動機,這是它和故意行為的根本區別。對故意與過失的量刑,一般是故意從重,過失從輕。
(三)共同犯罪區別首從
共同犯罪是指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行為。唐律中對共同犯罪區分首從,處罰各不同。但對謀反叛逆、強盜略人、閑人宮殿、應征逃亡的犯罪行為,則不分首從,均按正犯處理。這一規定,是為了用刑罰手段制裁統治者認為是最危險的犯罪。
(四)關於並合論罪的原則
並合論罪,就是對一個人構成的兩個以上的犯罪行為取重罪科刑。唐律規定:二罪以上俱發,以重者論,不得累輕以加重。如官吏貪贓枉法,一日數起,應按贓數合並論罪。並合論罪的原則是在唐律中明確確立,被後世所沿襲。
(五)關於累犯的規定
累犯加重源於封建社會前期的刑法原則,但內容有所改變。唐律中的累犯,是指三次以上的犯罪行為,因其對社會危害性較大,要加重處罰。名例律規定:「諸盜經斷後,仍更行盜,前後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絞」。疏議說:「前後三人科刑,便是估終其事,峻之以法,用懲其罪」。說明對累犯的加重處理,是為了打擊屢教不改的犯罪行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
(六)關於類推的一般原則
唐律中的類推,就是對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行為,可以按照最相類似的條款比照定罪的規定。名例律規定:「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是舉重以明輕;其應人罪者,則舉輕以明重」。所謂出罪,就是在免除刑事責任時,可以舉重罪以比照輕罪,對輕罪之處理辦法自然明確。所謂人罪,就是在決定其應負刑事責任時,可以舉出輕罪以比較重罪,則對重罪之處理辦法自然明確。
(七)老的廢疾減刑的規定
名例律中規定:「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為廢疾犯流罪以下收贖。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犯反、逆、殺人應死者,上請;盜及傷人者,亦收贖。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死罪不加刑。」按此規定,凡是老幼廢疾之人犯罪,都可以得到某些減免刑罰的優待。《疏議》說這樣規定的目的,是「愛幼養老之義也」。實際上,這些人因為老是、幼小、廢疾,不可能對封建統治造成更大的損害與威脅,減免其刑事責任,既可以收到哀矜老幼的美名,又不致給統治階級造成不利的後果。
(八)同居相隱不為罪的規定
同居相隱源於儒家思想。漢朝已有系親相隱的刑法原則,唐律擴大為同居相隱。名例律規定:「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著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為隱;部曲奴婢為主隱,皆勿論。」據此規定,上述同居之人,不僅互相之間可隱瞞其罪行而不予追究,就是為犯罪者通風報信,令其隱避逃亡時,亦不負刑事責任。同居相隱原則的規定,目的在於維護封建宗法制度和倫理道德,進而鞏固以專制家長為首的封建家庭,這對加強封建統治是非常重要的。但若犯謀反、謀大逆、謀叛罪時,並不適用相隱原則,「各從本條科斷」。
(九)關於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
由於唐朝是我國封建經濟發展興盛的時代,同周圍許多國家發生頻繁的貿易關系,當時居住和往來中國經商的天竺、波斯、中亞、南洋及猶太人,大約十餘萬人。為了調整在貿易往來或相互間發生的法律關系,名例律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所謂「化外人」,是指外國人而言,並不是指國內少數民族。唐律的這一規定,既反映了唐王朝統治者尊重外國人的風俗習慣,又體現了他們維護國家主權的嚴正立場。
綜上所述,唐律中的十惡、人議以及其他一些原則,反映了法律文化的進步,充分證明唐朝的法律制度是相當細密的。這些原則以維護封建國家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既是唐朝對歷代封建王朝的立法與司法經驗的總結,又為其後各代封建王朝的刑事立法奠定了基礎。這些基本原則在唐律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統率全律而又貫徹始終的大綱。
❾ 唐朝的法律原則是什麼中國法制史
唐朝法,律分為律、令、格、式四種。律是刑,法,典;令是指國家對各項制,度所做出具體規定(如《戶令》);格是對律,令式做出補充修改與對禁,令的匯編;式則是各項行政法規(如《水部式》)。《唐律》是根據隋朝《開皇律》經過《武德律》、《貞觀律》、《永徽律》三朝修正而來。自唐高祖時代開始制訂,在唐太宗時才宣告完成。至唐高宗永徽年間又對唐律進行了全面解釋,寫成《律疏》,與《唐律》合稱為《唐律疏議》。後世又稱呼為《唐律疏典》。唐律分十二篇,共五百零二條,刑為五刑。唐朝律法將謀,反、謀,叛等反對朝廷的行為定作不得赦免或贖免的「十,惡」大,罪,對朝廷的延續起到了保障作用。又有一系列相關土,地,私,有,權的條例,維護了經濟基礎。貴,族、富,人、官,僚受到了一定的不平等的法,律,保,護,在與庶民觸犯同樣的法,律下可減刑或免刑。
《開皇律》是隋文帝在位時期制定頒行的法,律,共12篇500條。其重新確定了五刑、八議、十惡制度,為後朝法,典相繼沿用,在中國法制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律文共十二篇,五百條。與舊律相比,刪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罪一千餘條。主要參照北齊,部分參照北周的法,律而製成。其篇目分別是: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亦作盜賊)、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十二篇。還制定了一些有利於平,民的訴,訟,程,序,如百姓有冤,情,可逐級上告,甚至直到朝廷。《開皇律》對貴族、官員的犯罪在法律上享有特權。凡是在八議范圍內的人或七品以上官,吏,犯,罪(十,惡除外),都可以減罪一等。九品以上官,吏,犯,罪,可以用錢來贖罪。
《唐律疏議》,又稱《律疏》,是指唐朝高宗永徽三年編定的唐律。由長孫無忌等十九人編定,永徽四年頒行。這取代了自唐高祖武德七年所編定的《唐律》成為唐朝的法,典。
《唐律疏議》繼承魏晉南北朝以來的立,法成就,創造性的於律,條之後附上註疏,使得「疏在律後,律以疏存」,被認為是中國,法,制,史上之立,法,典,范。由於禮與法在《唐律疏議》里之完美結合,使漢代肇始之「春秋決獄」正式廢止。
《唐律疏議》正式的名稱是《永徽律疏》,《唐律疏議》為後世對其之通稱。宋元時稱作《故唐律疏議》。唐高宗時下詔:「律學未有定疏,每年所舉明法,遂無憑准」,由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勣、尚書左僕射於志寧、刑部尚書唐臨、大理卿段寶玄、尚書右丞劉燕客、御史中丞賈敏行等人,「廣召解律人」,編定了《永徽律》,分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和斷獄等十二篇,五百0二條。後來又在律條的後面加上了註疏,由此合稱《永徽律疏》。其後有唐一代再無更改,一直使用,對後世之立法如《宋刑統》、《大明律》、《大清律例》等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