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關系
⑴ 刑法、犯罪與刑罰的關系
1、刑法是規定什麼是犯罪,以及對犯罪處以何種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狹義內的刑法一般只指容刑法典,廣義的刑法是指一切罪刑規范的總和。犯罪和刑罰都是刑法的基本范疇。
2、一般認為,犯罪是一種違反刑法規定,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按照刑法規定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刑罰是根據刑法的規定,用以懲罰犯罪的一種強制方法。
3、刑罰以犯罪為前提,犯罪以刑法的規定為基礎。
⑵ 刑法任務與刑法目的的關系是什麼
首先:刑法目的是為了保護法益,不是為了懲罰犯罪。刑法目的與刑法任務不同,刑法任務在相當程度上是立法者、司法者工具化地設計、使用刑法的世俗性、政治性「目的」。
刑法目的應當採取保護主義的立場原則,這與人權保障機能一致,但是人權保障並不屬於刑法目的。
其次懲罰犯罪是刑法的目的,並與保護人民有機統一。「懲罰犯罪與保護人民是制定刑法的目的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是密切聯系、有機統一的。
只有懲罰犯罪,才能更好地保護人民;只有保護人民,才能有效地懲罰犯罪。」而「保護人民」,就是保護全體人民的利益,就是《刑法》第2條規定的刑法任務。
(2)刑法的關系擴展閱讀:
我國刑法第2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刑法規定的任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和法制建設的要求決定的。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懲罰犯罪。對觸犯刑法所規定的任何犯罪行為,都要依照刑法的規定予以追究,對犯罪分子判處一定的刑罰,使其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通過懲罰犯罪分子,一方面可將犯罪分子改造過來另一方面對社會也起到警示、教育作用,達到維護社會正義、減少犯罪、預防犯罪的目的。
(二)保衛國家安全、鞏固國家政權。國家安全和政權穩固是我國改革開放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前提和保證。長期以來,國內外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分化」、「西化」、滲透等破壞活動一直沒有間斷過。
(三)保護國家、集體、公民的財產。國家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是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是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是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保證。公民個人的財產,是公民生活、從事生產等活動所必需的物質條件。
(四)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國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各項基本權利,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等方面的權利,公民依照法律參加國家管理和政治生活等各項民主權利,以及勞動、學習、創作等相關權利。
(五)維護社會秩序。社會秩序的范圍是很廣的,包括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工作、學習、科研等各方面的正常秩序。刑法規定的各種犯罪,盡管犯罪所針對的對象、行為表現形式各有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對社會秩序的破壞。
⑶ 刑法與刑訴的聯系與區別
這樣說吧 刑法決定了你是不是觸犯了刑法 犯了什麼刑法 以及該怎麼判 比如刑期的多少
刑訴決定了你在被法院判決之前是需要什麼批復文件 經過了什麼樣的程序 比如羈押你要什麼文件和程序 保釋你又要什麼文件和程序 你在訴訟中的權利有哪些等
⑷ 刑法調整的是什麼關系
刑法調整的是刑事責任關系
(A)從刑法規范的功能看,刑法的調整對象是刑事責任關專系
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屬律體系中,刑法規范與其他法律規范都不同。其他法律由義務性規范、授權性規范和制裁性規范組成,而刑法中僅有制裁性規范。因為刑法並不調整合法行為,刑法僅制裁犯罪行為,所以人們在正式的法律、法規中,不會看到「違反刑法,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看到的均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這就是說刑法只調整刑事責任關系而不調整其他社會關系。
(B)從刑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關系來看,刑法的調整對象是刑事責任關系。
我國司法機關的全部刑事司法活動,其中心皆不出保證正確、合法、及時確定、追究和實現犯罪人的刑事責任的范圍。離開了追究刑事責任這一目的,便無法正確認識司法機關刑事司法活動的性質。
⑸ 憲法與刑法的關系
美國刑法的憲法來制約是指自美國聯邦和各州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時不得違反或超越美國聯邦憲法的有關規定。對刑法起到制約作用的憲法規定主要涉及美國憲法正文和修正案中保障人權方面的條款,具體包括「禁止剝奪公權法案」和禁止事後法;禁止剝奪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言論出版自由、集會請願自由;禁止剝奪公民備帶武器以自衛的權利;禁止剝奪公民在刑事立法上得到公平告知和在刑事司法上得到公正審理的權利;禁止剝奪公民作為刑事被告享有的沉默權;禁止對公民施以殘酷和非常的刑罰;禁止剝奪公民的私權;禁止奴役公民或強迫其勞役;等等。顯然,一方面這些受到憲法保護而禁止聯邦或州的立法和司法剝奪的公民權利既有實體性的,也有程序性的,使得美國的整個追究刑事犯罪的活動都被置於憲法審查的控制之下。另一方面美國憲法這類條款的表述均為「不得」,即完全以禁止性規范去限制刑法的禁止性規范。這種否定之否定鮮明地體現了以自由權利保障為出發點對國家權力和個人權利、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關系的協調。
⑹ 刑事訴訟與刑法的關系是什麼
刑事訴訟與刑法的關系是程序法與實體法的關系。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各階級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 ,並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我國的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活動。
根據訴訟的內容和形式不同,訴訟活動可以具體分為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三部分。其中,刑事訴訟是指審判機關(人民法院)、檢察機關(人民檢察院)和偵查機關(公安機關含國家安全機關等)在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訴訟活動。
(6)刑法的關系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程序
(一)立案
立案是指司法機關按照管轄范圍,對刑事案件接受、審查和作出受理決定的訴訟活動。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也有義務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報案或舉報。被害人對於侵害其人身權或財產權的犯罪事實或犯罪嫌疑人,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報案或控告。
(二)偵查
偵查是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為查明案情、收集證據和查獲犯罪嫌疑人而依法進行調查工作和採取有關強制措施的訴訟活動。偵查人員在偵查過程中可以採用下列偵查手段:訊問犯罪嫌疑人;詢問證人;勘驗、檢查;搜查;扣押物證、書證;鑒定;通緝。
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通過偵查,弄清事實真相,證據確實充分後就終結偵查。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移送的案件和自己受理偵查終結的案件,應當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分別作出提起公訴、不起訴或者撤銷案件的決定。
一般情況下,對犯罪嫌疑人逮捕後的偵查羈押期限不得超過2個月。案件復雜,期限屆滿不能終結的案件,可以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延長1個月。對於案情特別復雜的案件,可以根據有關規定,嚴格按照程序,經有關機關批准,適當延長羈押期限。
在偵查期間,發現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自發現之日起重新計算偵查期限。犯罪嫌疑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或者身份不明的,偵查羈押期限自查明身份之日起計算,但是不得停止對其犯罪行為的偵查取證。
(三)起訴
起訴是指請求人民法院對被告人進行審判的訴訟活動。人民檢察院代表國家進行的起訴,稱為公訴。被害人本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進行的起訴,稱為自訴。
人民檢察院的公訴活動,包括審查起訴、提起訴訟、不起訴等。審查起訴,是人民檢察院對偵查終結需要提起公訴的案件,進行審查,決定是否起訴的訴訟活動。凡是需要提起公訴的案件,一律由人民檢察院審查決定。
這類案件主要是由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移送審查的案件,當然也包括檢察機關自行偵查終結的案件。人民檢察院對於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應當在1個月以內作出決定,重大、復雜的案件可以延長半個月。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應當在1個月以內補充偵查完畢,補充偵查以2次為限。
提起公訴,是指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以及自己偵查終結的案件,經審查認為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作出起訴決定,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要求法院審判的一種訴訟活動。
除了法律規定允許由自訴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案件以外,其餘案件均由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
不起訴,是指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移送的案件或者偵查案件,經審查認為犯罪嫌疑人不構成犯罪,或者依法不應追究其刑事責任,從而決定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一種訴訟活動。
(四)審判
刑事訴訟中的審判,就是人民法院對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或者自訴人提起自訴的案件,依照法定程序,審查案件事實,並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作出被告人是否有罪、應否處罰的裁判活動。
⑺ 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
法律分析: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是程序法和實體法的關系,刑事訴訟法屬於程序法,刑法屬於實體法。刑法規定了犯罪與刑罰的問題,是刑事實體法;刑事訴訟法則是規定追訴犯罪的程序、追訴機關、審判機關的權力范圍、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以及相互的法律關系,是刑事程序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條
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⑻ 刑法和刑訴法的關系是什麼
刑法是實體法,刑訴法是程序法。
⑼ 刑法上的法律關系有哪些
1.刑事法律關系是指刑事法律所調整的國家與公民(包括某些特定法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系。在刑事法律關系中,權利與義務的主體一方是以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法院為代表的國家,另一方是觸犯了刑事法律或者為刑事侵害行為所侵害或者依法參與刑事訴訟活動的公民。刑事法律關系由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內容、客體三部分組成,可以其性質可以分為刑事實體法律關系、刑事程序法律關系和罪犯改造法律關系。
2.刑事法律關系是指在犯罪人與國家司法機關之間因為犯罪事實而產生的、由刑事法律規范所調整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即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
3.刑事法律關系是指由於犯罪而產生的、存在於國家與犯罪人之間的特殊權利義務關系。它屬於部門法律關系,受制於、淵源於憲法法律關系。
4.刑事法律關系是指由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加以調整的因為違法犯罪行為而引起的具體控罪主體和具體犯罪主體之間為解決犯罪構成和刑事責任而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
5.刑事法律關系是指因以犯罪為核心的法定事實為依據而產生、變更、消滅,由刑事法律規范加以調整的國家與犯罪人之間的受制約的刑罰權與有限度的刑事責任的關系。
⑽ 犯罪,刑法,刑罰三者之間的關系
犯罪和刑罰都是刑法的基本范疇,用以懲罰犯罪的一種強制方法、刑法是規定什麼是犯罪。廣義的刑法是指一切罪刑規范的總和,以及對犯罪處以何種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狹義的刑法一般只指刑法典。一般認為,刑罰是根據刑法的規定,犯罪是一種違反刑法規定,按照刑法規定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犯罪以刑法的規定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