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躍刑法
㈠ 陳永生刑法講得怎麼樣
作為學院派的一員,陳永生的口才算是一流的,總結歸納能力也很強,對於打好刑法學功底能夠起到不錯的效果。
陳永生老師,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後。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學、證據法學、司法制度、外國刑事訴訟法學。兼任中國法學會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行為法學會偵查行為研究會理事。曾經在各類法學核心期刊發表七十多篇文章,並主持各類重大法學課題項目。2010年獲北京大學「教師優秀獎」。2009、2010連續兩年被列入北京大學「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陳老師主張廣大學員應當慎重選擇教材和復習資料,抓住重點、敢於放棄偏僻知識點,要充分重視往年刑法司考真題,不要過於糾纏理論上有爭議的問題這幾個方面進行復習,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並且因講課詼諧幽默、知識功底扎實、邏輯結構清晰而備受廣大考生贊譽。
學員評價:
陳永生老師講課很清楚,舉例清晰明確。
陳永生老師是一位很優秀的老師,講解很詳細。
陳永生老師講課理論緊扣司法考試真題,聽了他的課受益匪淺。
陳永生老師講課很清楚,舉例清晰明確。
陳永生老師講課簡潔明了,非常好。
陳永生老師是位好老師,講課激情澎湃!
陳永生老師理論基礎扎實,講課重難點突出,我太喜歡陳老師的課了。
陳永生老師的課講得真是太好了,真想一口氣聽完!
㈡ 在穩固秦政權時李斯和郭於越的主張最大區別是什麼 其實就是歷史學案七年級上冊49頁12題(1)小題
倘若站在統一的角度去讀中國史,毋庸置疑,首讀之史宜為「秦」,而非夏商周。從時間上論,夏、商、周雖史居在前,然三朝之制均為「分封」,所轄諸侯表面上共尊王室,實質上仍割據一方「不過是一個國王親屬,大部落酋長地位的大庭院」;根本算不上真正的統一。唯有李斯輔助秦始皇締造的大秦帝國「定帝制、廢分封、置郡縣、明法度、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度量衡」,進而誕生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較完善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幸使「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漢書。嚴安傳》)。不但符合了廣大人民的統一願望,而且對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身為秦之股肱,李斯對於秦統一後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所制訂的一系列體制改革,於當時可標「新局」,對後世亦尊圭臬。影響所及,給了「歷代帝王都奠定了權威性的規范。使得以後幾百個帝王只能在他們想到的圈子裡作小小的修改,而無力作巨大的改變。」誠如明李贄《史綱評要。後秦記》所雲:「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舊世界。」所以讀秦,除讀「海內為一,功齊三代」的秦始皇外,便當推殊勛卓著的李斯無二。
一、富有遠見的傑出政治家和軍事戰略家
李斯生於上蔡,起於閭閻之家。面對著當時「諸侯暴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兵罷敝」的動盪局勢,年輕時就樹立了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他以敏銳而透徹的辯證分析能力,洞察世事,由見廁、倉之鼠的不同遭遇,發出了「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的感嘆。為了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志向和政治理想,他師從荀況求攻帝王之術。「學已成」時,李斯放眼天下「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站在歷史的高度「欲西入秦」。辭行之時,他向老師談了此次入秦的動機:「……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處卑賤之位……」從某種程度上理解,他下面的「卑賤」和「故詬」之說,帶有一定的功名富貴之念,但絕不是根本。客觀的講,他是本著「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為出發點的,思想本質「意在統一」。這在當時來說,他能不以所謂的「楚國人」而小我,肯以積極的姿態謀取統一,其思想是有著進步意義的。非但不能予以微辭和妄加非議,相反應值得肯定。
李斯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著重體現在他入秦後由輔秦競並天下,直至立國後所做出的諸多大事上。每一件都足以改變秦王朝的前途和命運,秦始皇稍有一念之失,都可以使歷史重寫。
一、上《諫逐客書》,為秦留住了大量人才。《史記。李斯列傳》:「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正是鑒於這種情況,李斯才寫了他那篇傳世名作《諫逐客書》:」……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一語中矢,道出逐客之誤,等於是」把武器借給了敵寇,把糧食送給了盜賊,減少自己的人民來增加敵人的力量。「逢此歷史轉折的關健,其蘊含的深刻政治意義,為秦以後統一六國起到了具有決定性的主導作用。
二、在軍事戰略上,李斯進一步推動並深化了呂不韋等人的「武力統一論」。他早在呂不韋舍下「任以為郎」時,就向秦王闡明了自己的戰略主張:「……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就,諸侯復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遂又向秦王獻策「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後。」加劇了各國的內部矛盾,為加速統一步伐的進程做了良好的鋪墊。
因李斯的軍事戰略旨在加快統一,結束戰亂,所以是武力也好,離間也罷,我們都不能簡單的以「殘暴」和「陰險」來對他加以貶黜。尤其是「用間」,做為兵法之道,本來就是高層領導人所必備的軍事謀略和政治手段,對於盡早結束戰爭是有著突出意義的。如《孫子兵法。用間篇》開明宗義,即點出「用間」之宗旨為「民之將」、「主之佐」、「王之勝」;是兵之道,更為「仁之道」。其後的軍事家,以此為戰略而成佳話者大有人在,何況李斯所謀又是天下大業,何來「陰險」之說?
在統一策略上,著名的軍事戰略家尉繚曾向秦王提出過:「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的計策,並被秦王採納。需要說明的是,這一策略雖為尉繚所出,秦王採用,實則「李斯方主持國政,一切決大疑、辨大難,皆須斯從中參贊擘劃,方能成為國事,因此……以明茲事之實行,全系斯用事之力。」至於頓弱的「王資臣萬金而游,聽之韓魏,入其社稷之臣於秦,即韓、魏從,韓、魏從,而天下可圖也」雲雲(《戰國策。秦策四》);也與李斯的支持有著莫大關系。
三、在秦王朝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權之後,為使帝國版圖得以拓寬「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對此,李斯在《自罪書》中曾有自述:「地非不廣,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見秦之強。」在他的出謀劃策下,歷三載而定百越。但對於秦始皇「務戰不休,欲攻匈奴」的軍事方針,李斯出於「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的實際考慮,是否認「輕兵深入」的。實事證明,李斯的「備胡利越」之策,在當時是務實之舉。其後,在李斯的積極匡扶下,大秦帝國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絕無前例的版圖。疆域之廣袤,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南至南海,人口達兩千餘萬。不僅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在當時,也是罕見的世界大國。「比上世紀西方的亞歷山大帝國還要大,而且亞歷山大帝國只是曇花一現,秦王朝建立的中華帝國卻一矗立不墜。」
二、創立帝業體制,全謀帝業發展
秦統一後,先是在李斯等人的建議下,奉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朕」(秦始皇改「泰皇」為皇帝)確定了帝制。為了秦王朝的萬世基業,李斯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高瞻遠矚,駁斥了以王綰為首諸大臣的師古「分封」之說。認為「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的看法是荒謬的。一針見血的指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相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置諸侯不便。」由始廢除分封,確立了「使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者」的郡縣制。郡縣制的立生,生命力是強大的,為後世根深蒂固。對此新政,後人多有頌贊。唐柳宗元《封建論》:「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於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明王夫之《讀通鑒論》亦雲:「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清譚嗣同《仁學》中說的更為直白「兩千年之政秦政也。」隨後,為全面鞏固帝業體制,保障社會穩定「使後無戰攻之患」,李斯建議「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於宮中。」並全力協助秦始皇「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進一步推行了「百姓當家則力農工」的重農政策。以新興的「土地私有制」,改革了奴隸社會的舊禮制,在當時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
限於戰國之亂,秦統伊始,錢幣異常混亂。如齊燕之「刀」、楚之「蚊鼻」、「金版」以及「鏟布」;可謂「金錢刀布,紛陳並用」,急需廢而待興。認識到貸幣差異會給商品經濟帶來的種種障礙,為了鞏固政權,李斯奏請秦始皇廢除諸幣。規定幣分二等:黃金以「溢」為名,上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諸如其它「珠、玉、龜、貝、銀、錫」之舊幣,僅為「器飾寶藏」所用,不得為幣。經過貨幣的統一和流通,有力增強了各地的經濟聯系,對全國各民族的融合起了很大的紐帶和橋梁作用。除貨幣外,各國度量衡之大小、長短、輕重也各具其異。以「量制」分,秦以「升、斗、斛」為計,齊以「升、豆、區、釜、鍾」為准,魏則以「半斤、斗、鍾」為單位。至於「衡制」,名目亦雜,斤以上者,秦為「兩」和「銖」,楚魏為「錙」。以下者,秦謂之「鈞石」,楚稱之「鎰」。為了在全國建立統一的賦稅標准,便於官吏的俸祿制度管理,更有效的防禁官場上的尋私舞弊,李斯擬議並主持了度量衡的統一完善工作。取秦為准,余者盡廢。
緊接著李斯還建議秦始皇興修水利,車塗同軌,並上書:「治馳道,興游觀,以見主之得意。」在全國范圍內修築起了「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漢書。賈山傳》)的大規模馳道工程。和隨後修的「直道」並重於世,被後人認為「是現代高速公路的先驅,是中國交通史上的偉大創舉。」
三、彪炳千古的「李斯文化」
一、《諫逐客書》的文學價值及社會意義。針對李斯的文學地位,魯迅先生有語:「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著墨不多,尤為精闢。觀其所著,除代表作《諫逐客書》外,尚存《論督責書》、《自罪書》、《泰山刻石文》及《芝罘刻石文》等多篇刻石文章傳世。文風「麗而動」、「事略而意徑」、「質而能壯」,既含史料價值,並對漢賦深具後啟之功。
值得一提的,是李斯的那篇《諫逐客書》。同那些詠物應酬的娛賓遣興之作相比,該文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有著較高的文學價值和借鑒意義。時至今日,仍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在藝術手法上,有三點極具特色:「一、本文論述逐客之議的錯誤,主要讓事實說話……通篇幾乎不談客卿的利益,純從秦國的危亡著眼,為秦的統一大業打算。二、在說明事實上,作者著重於正面敘說,而略於反面推論,點到即止,一正一反,對比強烈,是非清楚……由古及今,從物到人,豁然在目,引導他人自然聯想到逐客之非。三、本篇語言極富文采,多用對偶排比句式,詞語也極豐富……許多句子既整齊又注意變化,讀來頗有韻致。」同時,其文之主題思想於今也頗有借鑒意義,「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的「惜用人才論」,既為哲理,又是真理。對後世社會如何全方位的引入、留住和促進人才,都有著深刻的涵蓋性。
二、書同文字,舉創小篆的先河人物。秦始皇初兼天下,和貸幣、度量衡一樣,當時以大篆為范疇的文字亦甚繁亂。如較早的甲骨、鍾鼎、籀文(即金文)和較近的六國文字,都大大阻滯了社會文化的統一和進步。於是「丞相李斯乃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這次以李斯倡議,首創並主持的文字統一工作,史稱「書同文字」,故小篆又名「秦篆」。對於小篆之創始,歷來素無異議,李斯當為先河,誠所謂「小篆者,李斯所作也。增損大篆,謂之小篆」(《太平廣記》引《書斷》)。小篆的問世,意義極為深遠。它以一種簡單化、定型化、省略和改換偏旁的新格局,為「方塊字」的形成奠定基礎。
李斯此次「粲溢今古」的創舉,可以說並不遜於倉頡造字,「是中國文化最大的一次躍進。」打破了舊文字僅用於向上蒼征戰農桑、祭祀軍事作為卜辭的拘限,進而趨於藝術,來供人欣賞。筆法上「先急回,後疾下。如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腳若游魚得水,舞筆如景山興雲,或卷或舒,乍輕乍重」(《蒙恬筆經》)。極大豐富了小篆筆畫「圓轉流暢、典雅秀朗」的審美意識和結體上「很有挺拔之致」的書法理念。而變得「左右對稱而又勻整,頗有圖案的裝飾意趣。」
李斯的書法成就是巨大的,凡當時「諸山碑銅人銘,皆斯書也」(衛恆《敘篆》)。唐張懷瑾《書斷》謂其「小篆入神,大篆入妙」,並形容之「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長風萬里,鸞鳳於飛。」李斯所篆的陽陵虎符「謹嚴渾厚,徑不過數分,而又有尋丈之勢,」被清王國維奉為「秦書之冠」。刻有八字大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稀世傳國玉璽,同系李斯親筆,為歷代王朝看做是「守國之寶」。另從一些後人復制的刻石來看,無論是《嶧山碑》之圓勁,《琅琊台刻石》之古厚或《泰山刻石》之宛遒,都為後人學習「秦碑」提供了重要的書法典範。對於「秦碑」,清劉熙載有著「力勁」之說,可見小篆「圓轉凝煉」的線條看似簡單,實則最具工夫,它對於「體現厚度,表現力度上的美感,要求更高」。因其「力勁」,遂直接影響了後世行、草筆法「折釵股」及「屋漏痕」的衍化。清包世臣說:「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指出小篆筆法,對於加強行、草的筆力、質感有莫大的幫助。由此可見,李斯的書法貢獻不僅僅是「篆」,他對於我國整個書法史上的推動,也是起著里程碑意義的。
四、功逾其過,「千古一相」永耀青史
應當承認,在人類發展史上,任何一個偉大的人物,都或多或少存在著所處時代的歷史局限。囿於視野,在當時看來很正確的做法,於今看可能便有所偏頗,鮮有「足赤之金」之類的完人,李斯亦然。因此對他的評價,同樣是聚訟紛紜,莫衷一是。譽其名者,謂之「竭忠」、「應運豪傑,因時大臣」、「功侔伊望,名巨泰山」;稱之為「庄賞不遺匹夫,誅罰不避肺腑」的直吏良臣。抨其過者,則以「不務時政以補主上之缺,阿順苟合,嚴威酷刑」和「有善歸主,有惡自與」而貶毀。說起李斯之過,不外有四:一、妒嫉同窗,陷殺韓非;二、惑主焚書,首導浩劫;三、貪居爵祿,廢嫡立庶;四、邀媚取寵,上《論督責書》。針對其一,凡閱史人皆知,韓非入秦「實為弱秦」,「因其與李斯、姚賈之計劃,針鋒相對,故斯、賈不得已而共請殺之。此事關系秦之統一事業,至為巨大,非尋常嫉賢害能者可比。「其二之」焚書「,也重在」禁「,而不在」焚「,是在」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的前提下,才對儒家」復古分封「採取的打擊。否則,郡縣之制便難鞏固。即便是和稍後引發的」坑儒事件「有所聯系,時」當戰國橫議之後,勢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何況」焚書者,本秦舊制,不始李斯「(章炳麟《秦獻記》)。不可否認,第三點沙丘之變,一定程度上是因李斯私慾之故,算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敗筆和歷史污點。至於《論督責書》斥其」阿意求容「之說,對李斯未免苟求過甚。反映了一些傳統文人好丹非素,論甘忌辛的心態,含有對李斯刻意的歧視和偏見。就文章內容看,他也是本著」法家者流「的主導思想,和韓非」信賞從罰,以補禮制。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的法家概念如出一轍,並無殊異。不管怎麼說,李斯在這四點上即便是犯了直接或間接的過失,諸多因素應屬歷史之局限,一古腦的全部歸咎其一身,是不盡當的。否則,便脫離了時代的歷史條件,所謂之評論,也因此而變得局促和狹隘,成了唯心主義的一家之言。即以」史之絕唱「的《史記》而論,若以樸素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科學的態度和客觀的發展的眼光細究,」司馬遷以個人有限的精力來編寫這樣一部舉百代貫通中外的大書,難免會有疏略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實不難想像,當時司馬遷所搜書籍,都是秦火之餘,尚未經過整理校對的竹簡和木牘,」不僅翻閱非常之繁難,而且這些資料本身就存在著很多缺陷。「其次,司馬遷」考信於六藝,折中於夫子「,又是以孔子的儒家思想為准繩,因此對於《李斯列傳》,也勢所難免存在著他主觀上的臆斷和少許不盡史實的杜撰。
綜上所述,秦始皇與李斯一為雄才大略,一為運籌帷幄,故一帝一相,均為「千古第一」之並驅。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若無李斯相秦,秦縱然六合天下,至少已不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奇異而龐大的帝國了。」不要說「百代都行奉政治了,」甚至很有可能戰國兵燹仍要持續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之久。縱觀古今華夏,與歷代人傑相比,李斯的歷史地位無疑是舉足輕重的。他在生逢之世所做出的歷史貢獻,也是極其卓越並順應歷史潮流的。其中一部分,更具有不可磨滅的劃時代意義。他雖有缺點,但與其所做的歷史貢獻相比,是功大於過的。客觀而全面的去評價,他都無愧於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戰略家、文學家和書法大家。在歷史的長河裡,無論怎樣大浪淘沙,滄海桑田,深信「千古一相」四個字,將會永遠鐫刻在歷史的深處;隨大江滾滾,奔騰不息。
㈢ 越國鏡罪屬於民法調整嗎
偷越國境罪不屬於民法調整的范圍,屬於刑法管轄。
㈣ 於越刑法講的怎麼樣啊
考了好幾年沒過,也幾乎聽過所有名師的講課。今年是最後一年了,拼了。自學聽了於越老師的刑法,終於把自己心目中那些一知半解的問題解決了,不擔心考試了。
㈤ 於越的刑法講的怎麼樣授課方式如何
於老師講的好,好懂。
㈥ 司法考試刑法部分的老師誰比較好啊
毫無疑問,目前方面最正確的是柏浪濤老師剛剛德國深造王者歸來。另外法途司考的於越是柏浪濤的小師弟,講的不錯,只是年輕點,差點火候,相信以後應該不錯。要選就選命題人的弟子啊,其他都是浮雲。
㈦ 2020年刑法老師要怎麼選來勝法考刑法陳永生老師可以嗎。
法考難,難於復上青天。但選擇一制個好的老師卻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為大家推薦的刑法老師陳永生老師。陳永生老師是北大教授,講的課很好,略微帶口音,聽課的時候最好能夠把講義預習一遍,這樣很多名詞你有概念,聽得時候就能對的上了。講課知識點全面到位專業,對於刑法思維的形成很有幫助。陳老師是比較全能型老師法考和法碩都有講課,因為近幾年法考考試偏於考研化注重案例的考察。所以選擇一位在法考和考研領域通吃的老師對備考是很有幫助的。
㈧ 於越刑法講的怎麼樣
個人比較喜歡聽方老師的課,會把背後的法益講解的很明白,讓我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授課講題有理有據,令人心服口服。出書授課沒有一句廢話,且通俗易懂。
㈨ 刑法於越老師的個人簡歷
於越老師是司考、法碩刑法兩棲輔導名師,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刑法學專內業,學術造詣容精湛,理論功底深厚,對司法考試命題規律有深入研究,授課內容深入淺出,緊扣命題范圍,應試過關為體,勵志啟思為髓,形成了個性鮮明的教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