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背誦版講義
❶ 刑法如何背誦
不需要刻意去背誦啊
熟悉總則裡面一些比較重要的東西
一罪和數罪啊 假釋 緩刑 累犯啊之類的
多看看自然會在腦子里有印象的,做題一般沒問題
真的工作中要使用的話 可以翻書找資料啊
❷ 求劉鳳科老師刑法課講義和音頻!零基礎考生請前輩們指教,最好有詳細的計劃和一些相關資源,先謝過了!!
厚大司考官網上有。
❸ 求柏浪濤2013刑法音頻+pdf講義。完整的
這是買一送二嗎000,資料都有,不過網速現在傳不上去,留個郵箱晚上試著發發看~
❹ 急求2013刑法柏浪濤系統強化講義+音頻啊~~不勝感激!
去法法網注冊一個賬號,搜索你要查找的關鍵詞就能找到,盡量快點,因為上傳的文件有期限,期限一過就沒有了。
❺ 《刑法總論講義》txt全集下載
刑法總論講義復 txt全集小說制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第一節刑法學概述
一、刑法學的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對一門學科定義的基礎。任何一門學科,包括法律科學,都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其性質決定該學科的基本性質。我國較早的觀點認為,犯罪和刑罰是刑法學的研究對象。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高銘暄教授為代表的刑法學者提出:「刑法是關於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強調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是刑法的基本問題,刑事責任是相對獨立的范疇,它既不能包括在犯罪概念中,也不能包括在刑罰概念中。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是刑法中有機聯系的三個環節。適用刑罰要以行為人實施犯罪和應負刑事責任為前提條件,擔負刑事責任又以犯罪為前提條件。所以說,刑事責任是聯結犯罪與刑罰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或者紐帶,三者之間不能相互代替。刑事責任是刑法體系中一個獨立而重要的組成部分。經過近十年的研究和總結,現在這一觀點已經成為學術界的通說。
由此可見,刑法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刑法及其所規定的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這……
需要別的再問
❻ 求刑法復習資料
一、刑法解釋
說明:應該是選擇題
(—)分類
1. 按解釋的效力:
(1)立法解釋(最高的立法機關)
(2)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
(3)學理解釋
2. 按解釋的方法:
(1)文理解釋(嚴格地按字面的含義)
(2)論理解釋(通過邏輯推論)
A 當然解釋
B 擴張解釋
C 限制解釋
二、刑法基本原則
說明:重點是罪刑法定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與罪刑相當原則了解即可
(一)罪刑法定原則
1. 法律規定:
《刑法》第3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2. 罪刑法定原則消極方麵包括以下主要派生原則:
(1)禁止類推
(2)禁止事後法
(3)禁止習慣法
(4)禁止不定刑
(5)明確性原則
三、刑法適用范圍
(一)刑法的空間效力
說明:注意法條的規定,多為選擇題,不排除簡答題
1. 我國的管轄原則:以屬地原則為主,兼采有限制的屬人原則、保護原則和普遍管轄原則
2. 我國關於刑法空間效力的法條:
(1)屬地原則
《刑法》第6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
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
•屬地原則的例外有兩種情況:
A. 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刑法》第11條:「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B. 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去不適用大陸刑法。
(2)屬人原則
1. 我國公民在領域外犯罪原則上適用我國刑法。
《刑法》第7條第1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2. 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領域外犯罪一律適用我國刑法
《刑法》第7條第2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
(3)保護原則(外國人在領域外針對我國國家或公民的犯罪)
《刑法》第8條:「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4)普遍管轄原則(外國人在領域外實施國際犯罪)
《刑法》第9條:「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
3. 雙重管轄的問題
《刑法》第10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本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國已經受過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
4. 行為地和結果地在刑法的空間效力中的問題
(二)刑法的時間效力
說明:結合相關司法解釋,進行理解
1. 關於刑法溯及力的問題
2. 我國《刑法》採取從舊兼從輕的原則:新法原則上不溯及既往,但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則應適用新法。
《刑法》第12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3. 相關司法解釋:
《關於適用刑法第十二條幾個問題的解釋》
四、犯罪構成要件理論
說明:理解即可
(一)犯罪的概念
犯罪是指危害社會的依法應當受到刑罰懲罰的行為。
《刑法》第13條:「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二)犯罪的特徵(兩特徵說)
1. 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
2. 犯罪是依法應受刑罰懲罰的行為,具有依法應受刑罰懲罰性
•三特徵說:
1. 社會危害性
2. 刑事違法性
3. 應受刑罰懲罰性
五、犯罪客體
(一)犯罪客體的作用
研究犯罪客體有助於正確理解、適用法律;有助於認識犯罪的本質特徵、准確定罪和量刑。
(二)犯罪客體的分類
1. 直接客體
2. 同類客體
3. 一般客體
(三)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區別
說明:有可能出簡答題
1. 是否決定行為的性質:客體決定行為的性質,而對象不決定行為的性質
2. 是否是犯罪成立必備的條件:客體是犯罪成立必備的條件,而對象不是犯罪成立必備的條件
3. 是否必然為危害行為所損害:客體必然為危害行為所損害,而對象不必然為危害行為所損害
4. 是否是犯罪分類的依據:客體是犯罪分類的依據,而對象不是犯罪分類的依據
六、犯罪主體:
(一)自然人主體
1. 刑事責任年齡
(1)法律規定:
《刑法》第17條:「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2)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8種犯罪:
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
•第17條第2款規定的是8種行為而非8種罪名。
2. 刑事責任能力
(1)年齡因素
《刑法》第17條:「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2)心神障礙者的刑事責任能力
《刑法》第18條前3款:「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3)醉酒的人的刑事責任能力
《刑法》第18條第4款:「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4)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的刑事責任能力
《刑法》第19條:「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二)單位犯罪
說明:有可能出簡答題
1. 單位犯罪的特徵
(1)它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
(2)它是法律規定應受刑罰懲罰的行為,具有依法應受刑罰懲罰性。
(3)犯罪的主體必須是單位。
七、犯罪客觀方面
(一)危害行為
犯罪客觀方面的必備要件
(二)不作為
說明:此為重點,有可能出簡答題
1. 不作為構成犯罪的一般要件
(1)行為人負有實施特定積極行為(作為)的義務。
(2)行為人能夠履行特定義務。
(3)行為人不履行特定義務,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結果。
(三)因果關系
說明:一般了解,不用深究
注意:查明存在因果關系是讓行為人因其行為而對該結果負刑事責任的客觀性條件
八、犯罪主觀方面
(一)兩個異同點
說明:這可能出簡答題,但也要理解,在案例分析題中可能需要運用
1. 過於自信的過失與間接故意的異同點:
(1)相同點:
① 都預見到危害結果可能發生
② 都不是希望危害結果發生
(2)不同點:
① 對危害結果發生的認識程度有所不同。根據刑法的規定,過於自信的過失是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間接故意是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可見間接故意的認識程度較高。
② 對危害結果所持的態度不同。過於自信過失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持否定態度;而間接故意的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持放任態度。
2. 意外事件與疏忽大意的過失的異同點:
(1)相同點: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都沒有預見。
(2)不同點: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是否應當預見。在意外事件中,對損害結果的發生是不可能預見的;在疏忽大意過失中,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時應當預見並且能夠預見的,只是由於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
(二)認識錯誤
說明:不用背,理解即可
1. 事實認識錯誤
(1)對象錯誤
處理規則:「法定符合說」,即在發生了對象認識錯誤的場合,若行為人預定對象與實際對象屬於同一法定構成要件范圍內,不能阻卻行為人對因錯誤而發生的危害結果成立故意。反之,若行為人預定對象與實際對象不屬於同一法定構成要件范圍內,則阻卻行為人對因認識錯誤而發生的危害結果成立故意。
(2)行為方式、方法錯誤
處理規則:對因為行為方式、方法的錯誤而導致犯罪未得逞的,通常認為具有可罰性,成立故意犯罪的未遂或預備。
(3)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
處理規則:這里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屬於同一犯罪構成范圍的事實錯誤,按照法定符合說不影響行為人故意罪責。
(4)非故意犯罪過程中的認識錯誤
處理規則:因為行為人本來就沒有犯罪的故意,所以不成立故意犯罪;只需要認定有無犯罪過失,如果行為人有過失的,對損害對象上產生的結果承擔過失罪責;如果沒有過失的,屬於無罪過事件。
2. 法律認識錯誤
(1)行為人誤認為自己的行為不是犯罪而實際上該行為是刑法規定的犯罪(假想無罪)
處理規則:對假想無罪原則上不排除罪責,但是可以酌情減輕罪責。
(2)行為人將在法律上不屬於犯罪的行為誤認為是犯罪(假想的犯罪)
處理規則:不構成犯罪
(3)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罪名和刑罰輕重有誤解
處理規則:不影響罪過的有無大小,也不影響定罪判刑
九、正當化事由
(一)正當防衛的條件
說明:有可能出簡答題
1. 防衛起因:現實的不法侵害
2. 防衛意圖:防衛意識
3. 防衛對象:不法侵害人本人
4. 防衛時間:不法侵害正在進行
5. 防衛限度: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
(二)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區別
說明:有可能出選擇題和簡答題,在案例分析題中不會考
區別在於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
(三)緊急避險的條件
(五)防衛過當、避險過當的處罰原則
1. 防衛過當的處罰原則
防衛過當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2. 避險過當的處罰原則
避險過當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十、犯罪的未完成形態
說明:既要背,也要熟練掌握運用
(一)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預備各自的構成要件
說明:這可能出簡答題
1. 犯罪預備的構成特徵:
(1)已經實施了預備行為
(2)尚未著手實施犯罪
(3)主觀目的是為了實行犯罪
(4)尚未著手是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引起的
2. 犯罪未遂的構成特徵:
(1)已經著手實行犯罪
(2)犯罪未得逞
(3)犯罪未得逞是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3. 犯罪中止的構成特徵:
(1)中止的時間性:在犯罪過程中
(2)中止的自動性:犯罪分子自己認為可能繼續實行犯罪,但由於本人的意願而自動停止實施犯罪
(3)中止的有效性:行為人在犯罪完成以前自動放棄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結果的發生
(二)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的區別
說明:有可能出簡答題
犯罪中止是基於行為人的本意而自動放棄犯罪;犯罪未遂是出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使犯罪未得逞
(三)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各種的處罰原則
1. 犯罪預備的處罰原則
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2. 犯罪未遂的處罰原則
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3. 犯罪中止的處罰原則
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十一、共同犯罪
說明:共同犯罪的分類及其刑事責任有可能出簡述題,其他的需要理解
(一)共同犯罪的分類及其刑事責任
1. 主犯的處罰
(1)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刑處罰,但要排除掉實行犯過限的情況
(2)對於犯罪集團首要分子以外的一般主犯,包括犯罪集團中起主要作用的主犯和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主犯,應當按照他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2. 從犯的處罰
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3. 脅從犯的處罰
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4. 教唆犯的處罰
(1)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
(2)教唆未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3)被教唆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① 被教唆人拒絕教唆(未犯教唆之罪)
② 被教唆人接受了教唆但並沒有實行犯罪(未犯教唆之罪)
③ 被教唆人接受被教唆的犯罪,但實施了其他行為(未犯教唆之罪)
④ 被教唆人實施了犯罪並不是教唆犯的教唆所引起的(教唆未遂)
十二、罪數形態
說明:可能出選擇題,理解,不用深究
(一)想像競合犯的概念、特徵
1. 概念:想像競合犯,是指行為人實施一個行為觸犯數個罪名的犯罪形態。
2. 特徵:
① 行為人實施了一個行為。
② 一個行為必須觸犯數個罪名。
(二)連續犯的概念、特徵
1. 概念:連續犯,是指基於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連續實施數個獨立的性質相同的危害行為,觸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態。
2. 特徵:
① 必須實施了數個獨立的性質相同的行為
② 必須是行為人基於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
③ 數次行為之間具有連續性
④ 數次行為觸犯同一罪名
(三)牽連犯的概念、特徵
1. 概念:牽連犯,是指以某種犯罪為目的的實施的實行行為,與其手段行為或者結果行為分別觸犯不同罪名的犯罪形態
2. 特徵:
① 出於一個犯罪目的
② 實施了數個獨立的犯罪行為
③ 數行為之間存在必然的牽連關系
(四)連續犯的時效問題
追訴期限從犯罪之日起計算;犯罪行為有連續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十三、刑罰種類
說明:死刑內容有可能出簡答題,其他種類及其具體規定有可能出選擇題
(一)關於死刑
1. 限制死刑的具體表現
(1)死刑適用必須受罪刑法定原則的制約
(2)死刑適用范圍的限制
(3)犯罪主體的限制
(4)死刑適用在法定程序上的限制
(5)保留死刑緩期執行制度,以控制死刑立即執行的實際范圍
2. 死緩制度及其法律後果
(1)死緩的概念:不是獨立刑種,是執行制度
(2)死緩的適用條件
① 罪該處死
② 不是必須立即執行
(3)死緩期滿的處理的結果
① 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後,減為無期徒刑
② 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二年期滿以後,減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十四、累犯、自首、立功
說明:累犯、自首、立功的構成要件不僅要記住,還要熟練運用和把握
(一)累犯的構成要件
1、一般累犯
(1)前罪與後罪是故意犯罪
(2)前罪被判處的刑罰和後罪應當被判處的刑罰均是有期徒刑以上
(3)後罪發生在前罪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後的5年以內
2、特殊累犯
(1)前罪和後罪都是危害國家安全罪
(2)前罪和後罪被判處或者應當判處何種刑罰及其輕重,均不影響特殊累犯的成立
(3)後罪發生在前罪刑罰執行完畢或赦免以後,但後罪的發生不受兩罪的相隔時間長短的限制
(二)自首的構成要件
1. 一般自首成立的條件
(1)自動投案
① 自動投案的時間必須發生在犯罪人尚未歸案之前
② 自動投案對象,一般是要求犯罪分子直接向公檢法機關主動投案
③ 投案行為必須是基於犯罪分子本人的意志而自動投案
④ 犯罪人必須自願置於有關機關或者個人的控制之下
(2)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
① 供述的必須是犯罪事實
② 供述的必須是自己的犯罪事實
③ 必須如實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
2. 特別自首成立的條件
(1)特別自首的主體必須是已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
(2)如實供述自己的其他罪行
(3)所供述的罪行必須尚未被司法機關發覺
(三)立功的成立的條件
1. 一般立功
(1)檢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經查證屬實
(2)提供偵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線索
(3)阻止他人犯罪活動
(4)協助司法機關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
(5)具有其它有利於國家和社會的突出表現
2. 重大立功
十五、數罪並罰
(一)數罪並罰的原則
說明:有可能出簡述題
1. 並科原則
2. 吸收原則
3. 限制加重原則
4. 綜合原則
(二)適用數罪並罰的幾種情況
說明:應該出選擇題,需要大體把握
1、簡單並罰:A1&A2=A2~(A1+A2)
2、發現漏罪(先並後減):A&L-n
3、發現新罪(先減後並):(A-n)&X
4、多罪並罰(先處理漏罪再處理新罪)
(1)多個漏罪:A&(L1&L2)-n
(2)多個新罪:(A-n)&(X1&X2)
(3)既有漏罪又有新罪:(A&L-n)&X
十六、緩刑、減刑、假釋
(一)緩刑、減刑、假釋各種的條件(特別是對象條件和限制條件)
1. 緩刑
(1)對象條件:被判處的是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罰
(2)實質條件: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認為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
(3)限制條件: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2. 減刑
(1)對象條件: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人
(2)實質條件:在執行期間確有悔改表現或立功表現
(3)限度條件(減刑的最低限):減刑後實際執行的刑期,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於原判刑期的1/2;判處無期徒刑的,不能少於10年
(4)程序條件:由執行機關向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提出減刑建議書,由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定。
3. 假釋
(1)對象條件: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2)刑期條件:被判處有期徒刑的,執行原判刑期1/2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實際執行10年以上
(3)實質條件:犯罪分子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
(4)消極條件:對累犯以及因殺人、爆炸、搶劫、強奸、綁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
(二)假釋的撤銷
1. 在假釋考驗期內犯新罪。
2. 在假釋考驗期內,發現漏罪。
3. 假釋考驗期內,被假釋的犯罪分子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假釋監督管理規定的行為。
十七、追訴時效
(一)時效的延長的兩種情形
說明:這里可能出簡答題
1. 在司法機關立案偵查或者法院受理案件後,逃避偵查或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2. 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司法機關應當立案而不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二)其他的內容注意理解,可能出現在選擇題或案例分析題中
1. 避險起因:發生了合法權益遭受損害的危險
2. 避險意圖:行為人認識到正在發生的危險,並希望以避險的手段保護較大合法利益的心理態度
3. 避險對象: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❼ 《刑法學講義》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刑法學講義》(羅翔)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刑法學講義
作者:羅翔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0-8-1
頁數:376
內容簡介:
全網爆紅的「法律男神」羅翔教授為每一位普通讀者寫的刑法普及講義。
刑法與每個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家庭、校園、職場、人際關系、經濟活動處處都有違法犯罪行為,相應地,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刑法。
羅翔讓本來枯燥專業的刑法課變得「津津有味」,讀者直呼上頭,「根本停不下來」。刑法常識結合法理精神,兼具法律與人文的力量。本書為讀者提供了相對完整的刑法學習體系,涵蓋刑法演變、犯罪論、刑罰論,以及具體罪名的定罪量刑。全書通過分析真實刑法案件、張三的犯罪行為,激發讀者用獨立、睿智的法學思維去看待生活,提高法律感知能力。最後,每一位讀者都能帶著法學思維回歸到工作、生活中去。
作者簡介:
羅翔
湖南耒陽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
現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刑法學研究所所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刑法學、刑法哲學、經濟刑法、性犯罪,著有法律普及讀物《刑法學講義》,隨筆集《圓圈正義》等。
除學術研究與授課外,羅翔教授長期專注於法律普及與法考教學。
在校任職期間多次獲得中國政法大學學生歡迎的十大教師稱號,2018年入選法大首屆研究生心目中的優秀導師。2020年初,因其刑法課視頻中所舉的案例幽默風趣,意外爆紅網路,一時形成「千軍萬馬追羅翔法考」之勢。其上課視頻截圖所製作的表情包在網路上瘋傳,被稱為「一米九的法律男神」。3月9日,受邀請正式入駐bilibili視頻網站,一天粉絲破百萬,創造最速百萬粉傳說。
❽ 2017年柏浪濤刑法攻略和柏浪濤講刑法這兩本講義差別大嗎
不是太大,你有那本書的配套視頻或者配套音頻,你就用那本,看上兩遍之後就趕緊做配套的真題,時間不多了,趕緊學習。希望幫助到你,採納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