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有以
㈠ 民法典是什麼
民法.典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司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是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司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憲.法。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啟動民法.典的制定,均無果。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該法於1⑨86年4月頒布,被學者稱為「准法.典」,是我.國改.革開放後鑒於當時國情和緊迫形勢出.台的一部不太完善、不太全面和系統的調整我.國.民事關系的法.律,是民事政.策權宜之計的產物,但即使這樣,這部法.律也有著劃時代和里程碑式的意義! 所以《民法通則》既不是民法.典,又不是民法總則,但從1⑨86年開始,《民法通則》在我.國起著民法.典的作用,它和其它單行民事法.律及其它部門法中有關的民事法.律規定一起調整著二十多年來我.國的民事法.律關系,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002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民法.典草案,但最終由於內容復雜、體.系龐大、學術觀點存在分歧等原因,最終未能實現。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起草。課題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煙台大學.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北.京化工大學.法.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深圳大學.法.學院、中.國建銀集.團法.律部等單位的26人組成。梁慧星學部委.員擔任課題組負責人。該草案採用德國潘德克吞編制體例,分為總則、物權、債權總則、合同、侵權行為、親屬、繼承七編,共計1947條。
2015年3月,張.德.江表示,將抓緊研究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
2016年6.月13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十次委.員長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張.德.江委.員長主持會.議。會.議決定,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6.月27日至7月2日在北.京舉行。委.員長會.議建議,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關於提請審議民法總則草案的議案
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李.適.時在向會.議做說明時說,編纂民法.典已列入調整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民法.典編纂工作擬按「兩步走」進行:第一步,編纂民法.典總則編,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後,爭取提請2017年3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擬於2018年上半年整體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爭取於2020.年3月將民法.典各分編一並提請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
截至2016年9月,中.國尚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法.典。現有民事立法存在主體多元化、法.律淵源眾多等問題,並未形成系統。民法.典有上千個條文,涉及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多且復雜。如何將這些已有的法.律法規串在一起,缺乏共識,需要處理好法.典編纂和單行法的關系。此外,中.國的民法.典編纂,要借鑒國外有益的立法經驗,更要從中.國實際出發,反映我.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要求,在實踐中需要權衡。
2017年3月15日,民法總則終於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我.國將正式全面開啟民法.典時代。
2018年8月27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民法.典物權編草案專門規定了「居住權」: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並經登記佔有、使用他人的住宅,以滿足其穩定生活居住需要。據介紹,規定居住權是為了認可和保護民事主體對住房保.障的靈活安排,滿足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也有助於為公租房和老年人以房養老提.供法.律保.障。
2019年12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公布。
2019年12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開幕,由民法.典各分編草案與2017年制定的民法總則「合.體」而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草案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
2020.年4月20日、21日,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召開.會.議,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意見、代.表研讀討論中提出的意見和各方面的意見,對民法.典草案作了進一步修改完善;認為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審議和廣泛徵求意見,草案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已經比較成熟,形成了提請本次會.議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㈡ 民法典裡面有以息抵租這個詞語嗎
摘要 這個以租抵息的收據的話,如果是真實有效的話,是可以服裝作為證據使用的,然後其次這個職工代表的話,他只是說作為來收款的話我覺得這個關系是可以打的然後我們這些房主可以以這個以足底一組弟媳的這個憑證作為一個證據進行抗辯是能夠打這個官司的具體主導權嗎我覺得是有的。
㈢ 民法典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通篇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等作出明確翔實的規定,並規定侵權責任,明確權利受到削弱、減損、侵害時的請求權和救濟權等,體現了對人民權利的充分保障,被譽為「新時代人民權利的宣言書」。[1][2][3][4]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5][6]
㈣ 民法典的基本原則有
民法典的基本原則有:1、平等原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2、自願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㈤ 民法典與原有的法律的關系
1、第219條,利害關系人不得公開、非法使用權利人的不動產登記資料。
(對利害關系人施加了保密義務)
2、第230條,因繼承取得物權的,自繼承開始時發生法律效力。
(去掉了受遺贈的情況,因遺贈屬於法律行為,而繼承屬於事實行為)
3、第275條,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的歸屬,由當事人通過出售、附贈或者出租等方式約定。 佔用業主共有的道路或其他場地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屬於業主共有。
的流通性)
4、第278條第二、三款,業主共同決定事項,以雙三分之二的原則參與表決。籌集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改變共有部分的用途或者處用共有部分從事經營活動的,應當經參與表決專有部分面積四分之三以上的業主且參與表決人數四分之三以上的業主同意。決定其他事項的,雙過半即可。
5、第306條第一款,按份共有人轉讓其享有的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份額的,應當將轉讓條件及時告知其他共有人。其他共有人應當在合理期限內行使優先購買權。
(告知必須是告知的轉讓條件,不能僅告知轉讓事實;優先購買權行使也必須在合理期限內,不能阻礙不動產的流通)
6、第十四章,居住權。屬於首次在法律層面將居住權固化下來。居住權不同於物權和租權。主要內容歸結為:居住權人享有佔有、使用權。設定居住權應設定書面合同(還可以遺囑的方式),合同中註明:當事人人的姓名、名稱、住所;住宅位置;居住的條件和要求;居住權期限;解決爭議的方法。居住權無償設立,但當事人可以另行約定。設立居住權應當辦理登記,居住權自登記時設立。居住權不得轉讓、繼承。已經設立居住權的住宅不得出租,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居住權期限屆滿或者居住權人死亡時,居住權消滅。消滅後,辦理注銷登記。
7、第406條,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 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去掉了轉讓抵押財產必須經抵押權人同意的表述,在當前重慶地區抵押無須將證返還銀行的形勢下,抵押人完全可以在不動產抵押狀態下,將房屋轉讓。抵斬權人即使認為這該項轉移行為有可能損害其權益,也不能阻止,民法典僅為其保留了在抵押人轉讓財產後抵押權人可以優先受償的權益。)
8、第596條,買賣合同的內容一般包括標的物的名稱、數量、質量、價款、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和方式、包裝方式、檢驗標准和方法、結算方式、合同使用的文字及其效力等條款。
(本條對原法條的改動不大,列入本篇的意義在於日常簽訂合同時可以作為參照。)
9、第726條,出租人出賣租賃房屋的,應當在出賣之前的合理期限內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條件優先購買的權利;但是,房屋按份共有人行使優先購買權或者出租人將房屋出賣給近親屬的除外。同時,還應注意的是,承租人的優先購買權,在出租人拍賣房屋時同樣適用。
(此條規定的意義是,當承租人的優先購買權與按份共有人的優先購買權沖突時,按份共有人的優先購買權可以優先,體現了物權優先於債權的理念。)
10、第1006條第三款,本條主要規定器官捐獻,第二款規定了形式上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也可以通過訂立遺囑的方式。第三款,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的,該自然人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決定捐獻,決定捐獻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該條規定確認了器官捐獻的推定同意原則,但當事人沒能表示不同意的情況下,其第一順位的繼承人(其中子女必須是成年)在繼承其遺產的同時,還可以決定其器官的捐獻,可謂權力重大。)
㈥ 民法典從第一條開始,按照哪四個
總則編是《民法典》的開篇之作,對《民法典》其他各編起統領作用。
總則編共10章,包括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共204條。
其中,總則編第一章為基本規定,共12條。第一章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民法典的立法宗旨及依據(第1條)和民法的調整范圍及對象(第2條);第二部分,民法的基本原則(第3條至第9條);第三部分,民法的法源(第10條)、法律適用(第11條)及效力范圍(第12條)。
一、關於調整主體及調整范圍的理解(第2條)
【條文】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學習總結】
基於上述規定,第二條涉及民法的調整主體及調整范圍,調整主體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調整范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一)就調整主體而言
1.自然人
這一概念區別於《民法通則》中「公民」的概念,自然人的概念更為廣泛,也更符合現實需要。自然人是與法人相對應的民事主體,包括本國人、外國人和無國籍人,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藉助人體胚胎、生殖輔助技術出生的人,同樣屬於自然人。
按照《民法典》總則編中的第16條規定,胎兒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雖然沒有出生,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自然人。作為民事主體的自然人需要法律承認。機器人不具有自然生物屬性,在現階段法律不承認其為自然人。
2.法人(有法律人格的組織)
法人作為一種組織,其既可以是人的結合團體,也可以是依特殊目的所組織的財產。與自然人相較而言,雖然法人、自然人都是民事主體,但法人是集合的民事主體,即法人是自然人的集合體。
《民法典》將法人分為三類:(1)營利法人。是指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2)非營利法人。是指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法人。(3)特別法人。是指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
3.非法人組織(不具有法律人格的組織)
非法人組織是指不具有法人資格但可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民事活動的組織,亦稱非法人團體。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專業服務機構等。
非法人組織的主要特徵是:(1)從性質來看,非法人組織不具有擬制的法人資格,是介於自然人與法人之間的特殊民事主體。(2)從是否具有營利性來看,個人獨資企業、部分合夥企業具有營利性特徵,大部分專業服務機構屬於非營利性質組織。(3)從承擔法律責任來看,非法人組織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其出資人或設立人承擔無限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二)就調整范圍而言
1.人身關系
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包括三類:(1)基於民事主體人格產生的人身關系。主要是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的人格權,包括自然人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法人、非法人組織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2)基於民事主體一定身份產生的人身關系。如自然人基於親屬關系產生的親權(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的身份權),基於監護關系產生的監護權;民事主體基於知識產權獲得的權利(如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中的人身權)。(3)基於其他社會關系產生的身份權,如榮譽權。
2.財產關系
財產關系主要表現為兩種:一種是財產所有關系,另一種是財產流轉關系。財產所有關系是民事主體在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物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表明財產的歸屬關系,體現財產歸誰所有,以及其他人就該財產與財產權利人之間的利用關系。財產流轉關系是民事主體在轉移物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是動態的財產關系,包括物的流轉關系、遺產流轉關系以及其他財產流轉關系,其中物(商品)的流轉關系是最主要的財產流轉關系。
財產所有關系著眼於利益的享有,是享有的自由和安全,主要由民法中的物權制度來保障。財產流轉關系著眼於利益的獲得,是交易的自由和安全,主要由民法中債和合同制度來保障。民法調整財產所有關系的目的在於維護財產的歸屬秩序,以保護財產的靜態的安全;調整財產的流轉關系的目的在於維護財產的交易安全和秩序,以保護財產的動態的安全。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以所有權為核心的物權制度和以合同為核心的債法制度,是一個國家民事法律制度的核心,是支撐市場經濟的兩大法律基石。
二、關於民法基本原則的理解(第3條至第9條)
(一)私權神聖原則(第3條)
【條文】
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