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的結構以商法為例
Ⅰ 行政權力形成的過程
一般說來,權力是根據行使者的目的去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其內容包括主體、客體、目的、作用和結果等方面。按照性質,權力可以劃分為政治權力、經濟權力、社會權力等等。政治權力就是某一政治主體依靠一定的政治強制力,為達到某種目標而在實際政治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對於政治客體的制約能力,憑藉這種制約能力,政治主體擁有對於社會價值的支配手段。在這里,政治主體主要指政府、政黨和其他社會政治集團、社會政治人物等。
行政權力是政治權力的一種,它是國家行政機關依靠特定的強制手段,為有效執行國家意志而依據憲法原則對全社會進行管理的一種能力。
行政權力源起於人類社會的組織分工,隨著國家權力的出現而產生
1、早期分權學說。
人們對於行政權力的認識,最早發端於分權學說。一般認為,亞里士多德首開分權學說的先河。他在《政治學》一書中將國家權力分為三種機能:議事、執行和審判。古羅馬的波利比阿又提出了元老院、執政官和平民會議之間相互制約的思想。
2、三權分立學說。
近代意義上的分權學說是從洛克開始的,他認為國家有三種權力,即立法權、行政權和對外權。這里洛克實際上是把國家權力分為兩部分,對外權在很大程度上屬於行政權的一種。明確劃分國家權力的是孟德斯鳩,他把國家權力劃分三種:立法權代表國家的一般意志;行政權主要執行國家意志;司法權主要在於保護民眾的利益。三權分立學說是適應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君主絕對專制權力的需要而產生的。
現代政治學進一步發展了以三權分立為代表的分權學說,通過研究分權之後出現的權力不平衡現象,強調了分權基礎上權力制衡的重要意義。
3、政治與行政二分法。
德國學者J.K.布隆赤里較早提出了將政治與行政分開的思想,行政學創始人威爾遜以及社會組織之父韋伯都對此做了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美國學者古德諾全面闡述了政治與行政二分法的原理。二分法與三權分立相對應,它把行政權力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來看待,促成了行政學的誕生,為對行政權力的專門研究奠定了基礎。但二分法對權力的分割過於簡單化,在解釋復雜現象時顯得力不從心。
20世紀末期出現的新管理主義在二分法的基礎上,對於政治權力與行政權力之間的交互作用進行專門研究,提出了國家治理權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二分法的局限性。
4、五權憲法學說。
五權憲法學說是孫中山在三權分立學說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情況創立的一種學說。他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監察權和考試權五種。五權中的考試權就是指國家錄用公務員時要通過考試選賢任能,監察權也就是對行政官員進行監督。
5、議行合一學說。
巴黎公社開創了一個先例,馬克思對此給予肯定。在議行合一的權力結構中,民主集中制是權力運行的基本原則。但議行合一在當代並非議行不分,而是在現代社會權力的所有者與執行者分離條件下解決二者關系,保證權力執行者切實執行權力所有者意志的重要理論。
從理論上講,議行合一不僅可以克服行政權力失控的現象,而且更能夠體現民主原則,它把政治上的民主與行政上的權力集中統一特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6、組織權力學說。
它從組織的角度來研究行政管理權力的各個層面。從一般組織的共同意義出發,這種學說把行政權力視為組織中的權力,著重研究行政權力作為一般組織權力的功能與特點,其明顯特徵表現在對決策問題的重視,認為行政權力不簡單表現為純粹的執行,決策同樣是其重要的基本功能。這種學說並不專門對行政組織和一般組織做專門區分,也就看不到行政組織的特徵
Ⅱ 簡述北宋中央政府的權力結構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又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御史台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經過這番改革,而皇帝便可以總攬大權。北宋政府採用分化事權的方式,將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同時還設置了樞密使、參知政事、三司使,來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權,使皇帝掌握的權力超過了歷朝歷代。宋朝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職、差遣」制度。官即官名,如尚書,侍郎之類,只是一種虛銜,作為敘級、定薪俸之用;職亦稱貼職,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榮譽銜,並無實際職掌,如學士、直閣之類;差遣才是官員所擔任的實際職務,故亦稱職事官,樞密使、三司使等,屬於此類。一般官員則在所擔任的職務之前,冠以「判、知、權、管勾、提舉」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舉常平等,以示差遣。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中央集權。
Ⅲ 簡述國家權力結構及其分類
單一制的國家特徵我國都具備:全國只有一部憲法;只有一套統一的中央機關體系;公民只有一個國籍;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國對外交往的唯一國際法主體;地方所行使的權力源於中央通過立法的授予。
同時我國的單一制又有自己的特點:
①我國沒有實行一般意義上的地方自治制度,中央和地方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地方在法律上不具有與中央平等的地位與資格。
②為處理多民族的關系,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賦予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以自治權。
③為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在香港、澳門實行「一國兩制」,建立了特別行政區,允許特別行政區保留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並享有高度的自治權。
Ⅳ 結構性權力論的四種結構性權力
安全、生產、金融和知識的四種結構性權力:
A:她認為是權力決定了四種價值觀念的各種組合模式的問題。國際社會的權力在誰手中,掌權人的權力又是來自何處以及如何使用權力是IPE要探討的主要對象。這一點上,斯特蘭奇顯示了她對傳統權力政治學的繼承和發展。
B:在國際社會里主要存在著兩種權力:一種是聯系性權力,另一種是結構性權力。聯系性權力是甲靠權力迫使乙去做或許他本來不想做的事,即是對過程或結果的控制。結構性權力是「形成和決定全球各種政治經濟機構的權力」,是決定辦事辦法的權力,是構造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權力,是決定政府與人民,國家與市場之間相互關系框架的權力。
C:她認為結構性權力更重要,因為:①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越來越難以區分;②結構性權力是分散和隱含的,是由安全、生產、金融和知識四個各不相同但互有聯系的結構組成。權力就是通過這四種結構對特定關系產生影響的。她的四種結構性權力說是其IPE理論體系的精華部分。這四種結構後面是財富、秩序、公正和自由四大基本價值觀念在起作用。
Ⅳ 當代中國的國家政治權力結構包括哪些
我個人認為是:
1.權力核心「軍事委員會」軍權最大。(有理沒理拳頭說理,沒理有理軍權是理)
2.電子信息部門(你的一舉一動都在掌握中)
3.情報局(這個部門有多麼深,自己體會)
4.警衛局(安全最高)
5.衛生局(也就是醫院,你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厲害)
6.化學化工部門(自己去體會)
7.國家高科技保密科技科研部(所有尖端武器都是在這里誕生後生產)
8.國家軍工業生產線(不說你也懂)
9.國家高科技資料檔案局(裡面都是啥,你想想)
10.國家文案機密室(一切都保密文件)
11.思想引導,政策制定
12.國內治安(也就是 公安部 啦)
其他都是二等的,比如:經濟金融,省長,部長,紀委,組織部,法院,等等都是虛位而已。
個人見識而已。
Ⅵ 商法的案例分析
該公司應當為公司法規范的公司。
合夥企業法未禁止合夥企業的名稱中帶有「公司」字樣,但是,一般說「公司」就是指公司法所規范的公司。
1,甲不出資,亦沒有在股東名稱里出現。那麼,根據公司的相關規定,甲不為該公司股東。只有股東才有分紅權。所以,甲沒有分紅的權利。
公司法第三條:公司界定及股東責任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第四條 股東權利
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
第三十四條 分紅權與優先認購權
股東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有權優先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但是,全體股東約定不按照出資比例分取紅利或者不按照出資比例優先認繳出資的除外。
2,乙出資,應當為該公司股東。但是公司的債務應當由公司承擔。股東對公司只負有限責任。
公司法第3條規定: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3,丙不出資,就不為公司股東。無法在股東名冊中記載。股東應當出資。
4,企業名稱錯誤。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公司的名稱應當含有「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字樣。
公司法第8條規定:依照本法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必須在公司名稱中標明有限責任公司或者有限公司字樣。 依照本法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必須在公司名稱中標明股份有限公司或者股份公司字樣。
Ⅶ 我國權力結構的6+1+2體系具體是指什麼啊
中國國家政治權利結構主要是由黨,政,軍,法,經五大方面共同構成的。具體的就是中共中央為核心的「6+1+2體系」,「6」是指通常所說的「六大領導班子」, 即中共中央委員會(含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和中央書記處);中共中央紀律檢察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即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1」指國家主席。「2」即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
Ⅷ 權利 和權力 分別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區分下
權利和權力的區別:
權力是一個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權支配他人的強制之力,它總是和服從聯結在一起.任何社會都是一定的權力和一定的服從的統一.權力有兩層含義:一是政治上的強制力量,如國家權力,就是國家的強制力量,像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等;二是職責范圍內的支配力量,它同一定的職務相聯系,即有了一定職務就有了相應的某種權力,如行使大會主席的權力.
權利是一個法律概念,一般指了賦予人們的權力和利益,即自身擁有的維護利益之權.它表現為享有權利的公民有權作出一定的行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應的行為.例如,我國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權利的行使必須以法律為依據,即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正當的權利.權利和義務相對應而存在.
一、行使主體不同。權利的行使是一般主體,而權力主要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
二、處分方式不同。權利一般可以放棄和轉讓,而權力必須依法行使,不得放棄和轉讓。
三、推定規則不同。權利的推定規則為「法無明文禁止及可為。」而權力只以明文規定為限,否則為越權。
四、社會功能不同。權利一般體現私人利益,權力一般體現公共利益。
就好像說你有吃飯、睡覺的權利,或者說話的權利,主要針對你自己;而權力是指一種強制性的能力,是你對他人的。
Ⅸ 英美德各國的權力結構圖
Ⅹ 中國政治權力結構是什麼
(1) 地理性的意義:中國人包括中國大陸的中國人,包括台灣、香港,甚至新加坡和在其他國家的華人。由於種種原因,台灣、香港、新加坡和其它海外華人的管理,與大陸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管理不同。 (2) 種族性的意義:中國包括漢、滿、蒙、回、藏、苗、壯等不同的民族,雖然漢族占絕大多數,但少數民族所分布的范圍卻占非常高的比例,而且,中國版圖廣大,地理人文條件不同,我們很難只用上海人、北京人、陝西人、廣東人、四川人、東北人、內蒙人、香港人、台灣人或湖南人來代表中國人。 (3) 文化性的意義:中國人信仰儒家、道家的思想、佛教(藏、蒙、漢人所信仰的又大不相同)、回教和其它宗教,尤其前三者對漢人有深遠的影響。此外,近一百多年來,西方文化又透過種種方式進入中國,並影響海外的華人。 (4) 歷史性的意義:在長期的中國歷史中,中國境內的民族經歷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和變遷;自唐宋以後,佛教成為中國主流思想的主要成分;清末西方思想的侵入和學習,加上近五十年來,中國大陸的發展前階段大規模引進了馬列主義和蘇聯的制度,以及在後階段的開放政策,大量的引進外資和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交流,工業化因而更快速的發展,這些都是改變中國歷史性格的因素。由於各地政治、經濟和文化條件的不同,台灣、香港、新加坡以及其它地區華人的價值觀和行為也呈現不同的面貌。 (1) 基本假設,探討人不知不覺的部分,認知、感覺、思想,例如關於人的天性、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真理與現實的性質、時間的性質、空間的感覺。 (2) 外顯的價值觀,是可知覺的部分,例如,對錯、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守秩序等。 (3) 人造物(artifacts),看得見但不易解析的部分,例如,建築、文字、制度、產品、繪畫等。 在這些方面的研究,通常有個毛病,研究者常忽略,不同文化(或國家、社會)間的比較涉及的是集體價值和行為的比較以及文化間的互動關系。傳統的研究通常用個人的資料,加總起來以求得集體的價值和行為。大家都知道,不論是最簡單的機器或是非常復雜的有機體,一個機組不是個體的總和,它有「不可化約」的復雜性。自行車不是輪子、把手和鐵架的加總;如果沒有大象的先行存在,瞎子摸到的大柱子、牆壁、水管等的形容加起來並不會構成大象;手、腳、眼睛等五官、身體加起來不會成為一個人。就這個意義來看,一個社會組織不是一些價值觀和一些政策加總起來的,它也像有機體一樣有不可化約的復雜性,有一種機制存在才能發揮作用。一些學者於是用隱喻(metaphor)的方法來形容一個組織或文化,例如用美式足球形容美國,用歌劇或時裝形容義大利,用交響樂團形容德國,用法國麵包形容法國,用日本花園形容日本等等。這種隱喻法就像中國人用鼠、牛、虎、兔等十二生肖,西方人用星座來比喻一個人一樣,簡化我們對人的了解,但給一個廣大的想像空間。 什麼是中國文化?首先我們應知道,在傳統的思想上,有儒家,道家,佛教(禪)的不同思想。人們在實際行為上,是儒道佛共並,有大人和小人之分,有主文化/俗文化之別。在現代的層次上,現代的層次上,思想是傳統和西方合流的;在行為上,人是受年紀(老、中、青)、地區(都市、鄉村)、教育、收入、職業的影響。一般而言,人們認為文化表現在人的性格上,因此中國文化的問題就成為中國人的性格是什麼。有關中國人的性格的書籍很多,現引述幾種以供參考。 史密斯(Smith)認為中國人有以下特色:保全面子、節儉持家、勤勞刻苦、講究禮貌、漠視時間、漠視精確、易於誤解、拐彎抹角、順而不從、思緒含混、不緊不慢、輕視外族、缺乏公心、因循守舊、隨遇而安、頑強生存、能忍且韌、知足長樂、孝悌為先、仁愛之心、缺乏同情、株連守法、相互猜疑、缺乏誠信、多元信仰。 他的結論是:中國人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耐心,現實性、快樂,這些方面他們都是傑出的,他們缺乏的是人格和良心。 林語堂認為中國人,老成溫厚,遇事忍耐、消極避世、超脫老滑、和平主義、知足長樂、幽默滑稽、因循守舊、有生活智慧、女性化、缺乏科學、無邏輯、憑知覺、有限的想像。 潘光旦認為中國人,易活難死、沒有神經、耐性太好、不求精確、勤勞、守節、知足長樂、有私無公、無惻隱之心、言而無信、爾詐我虞、愛臉皮、婉轉、客氣。這些特性造成民族在社會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病象。 最近,在管理上引用最多的,荷蘭籍社會心理學者霍夫士德(Gerrt Hofstede)比較了四十幾個國家,認為中國人有較高的權力距離、集體主義、逃避風險、女性主義。香港中文大學彭邁克(Michael Bond),收集中國學者的意見,中國文化與下列價值有關:孝(服從、尊敬、贍養父母、尊崇祖先)、勤勞、容忍、隨和、謙虛、忠於上級、禮儀、禮尚往來、仁愛(恕、人情)、教育、團結、中庸之道、修養、尊卑有序、正義感、恩威並濟、不重競爭、穩重、廉潔、愛國、誠懇、清高、毅力、耐心、儉、報恩報仇、文化優越感、適應環境、謹慎小心、信用、知恥、有禮貌、安分守己、保守、要面子、知己之交、貞節、寡慾、尊重傳統、財富。他收集了22個國家的資料,統計分析,這些特色可歸納為四價值面相:整和、儒家動能、仁慈心、道德感。 以上所列的性格,與那些思想家的思想有關,是儒、釋、道、法?有那些是「理想高尚的」,那些是「世俗和日常生活的」文化?那些是人類的共同性?那些是相異性?我們無法也無能在此分析和回答。 不過,以上研究的結果離實際我們了解的中國人有一段距離,例如,霍夫士德和彭邁克的五種指標能描繪香港、台灣、新加坡的文化價值觀嗎?如果稍微對這三地區有了解的人會很快發現:上述文化價值觀與現實的感受相差很大。例如,香港人的集體主義並不濃厚,反而有高度的個人主義;香港人雖然非常男性主義,在就業上相當歧視女性,但香港有相當高比例的女經理人員和高級政府官員。 這種調查研究的結果離實際現象很遠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研究方法的缺失所造成: (1) 概念上的局限:很多概念有特定文化的意義。正如前述,兩文化間概念有的可以相對應,有的不能相對應但在功能上能相對應。例如,中國人沒有強烈的「自我」概念,個人主義是西方的觀念。個人主義到了中國就成為「個體主義」,所強調的是個人主義的負面,即「自私自利」的一面,而不是「自立自責」的一面。不過,中國人也強調「自立」、「自力更生」等個人主義所重視的一面。此外,中國人的家族觀念強烈影響集體和個人間的關系。縱使概念沒問題,個人主義的高低並不能說明一個社會人際間的復雜性。其他概念亦是如此。 (3) 樣本的代表性:從事國際比較時,誰是一國的代表?誰代表中國人、誰代表美國人?霍夫士德的研究對象是IBM公司的銷售人員,雖然他們不一定是各國的代表,但是霍氏堅稱至少他們在各個社會的地位應該是一致的。事實是如此嗎?1960年代在各國IBM工作的日本人、香港人、馬來西亞人、南非共和國人都有相同的社會屬性?這是非常令人懷疑的。一般的比較研究常犯的毛病就是這種沒有考慮各國國內的差異性。用統計學的語言來說,每個國家像個分配圖,每個分配圖的形狀不一樣,有的是常態分配,有的是非常態分配。稍具統計常識的都知道,兩種不同分配不能隨意比較。就實際的例子來看,美國和日本國內人種和文化的分配就大為不同,雖然日本人有區域上的區別,但是美國人不但有區域上的區別,而在內部人種和文化上有很大的歧異性。日本可說是個同質的社會,美國是個異質的社會,有黑人、白人、拉丁美洲人、亞洲人和其它各色各樣的人種。又如,馬來西亞可說是個二元的社會(還有少數印度人),馬來人和華人兩大族群在風俗、習慣和信仰上就有很大的區別,南非聯邦也類似,黑人為大多數,白人為少數,雖然最近政治上已有改變,但是白人控制著各行各業。 (4) 變遷的研究:大陸、香港、台灣以及其他海外華人組織已經歷了百多年來的大變,步入了現代化的途徑。這種變化迫使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在傳統、西方和現代問題上,摸索掙扎,企圖創造出自己的典範。傳統是什麼,西方的是什麼,現代的是什麼,三者又如何沖突、融合和創新?這是目前最受忽視的地方,而且可能是學術上最有興趣的地方。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環境的改變,西方文化的沖擊,影響了華人的價值觀。 考慮了過去的傳統和變遷,台灣楊國樞教授研究的結果,中國人的傳統性:1、孝順父母,2、積極心態,3、男權至上, 4、宿命主義,5、自我控制等,除了孝順父母外,已大幅降低,而現代化:1、男女平等,2、進取和樂觀,3、民主心態,4、尊重個人感情,5、獨立自主等則大幅上升。 就是中國文化拖著中國人的後腿,養成了保守封閉的習慣,從思想上限制了國人創新。不錯燦爛輝煌的文化和歷史可以讓我們自豪,但和燦爛輝煌的未來相比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