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三千里刑法

三千里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1-04 11:11:59

① 五種刑罰是什麼

我國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其中主刑有五種,分別是: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罰金、沒收財產、驅逐出境、剝奪政治權利。主刑可以單獨適用,附加刑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附加適用,但是對於驅逐出境僅限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犯罪。

② 古代刑罰由輕到重排列

且看封建五大正刑:

第一刑為笞刑。所謂笞刑,就是用荊條或其它之物抽打犯人之身體,至於所打的部分,以及所使用的刑具,執行的數量,在不同歷史時期,也在不斷改變。而且,在某些歷史時期,還可以花錢抵消笞刑。或以別的刑罰來抵換,比如宋、清時期,就允許以杖刑來抵換笞刑,比如宋時,原本判為笞刑五十的,則可折為杖臀十下。

第二刑為杖刑。相比杖刑,前者荊條抽打身體之笞刑就顯得格外輕了。因為笞刑對犯人的身體最多造成之傷皆為皮肉之傷,假以時日都能康復。但是杖刑則要嚴重得多,杖刑之刑具一般都是竹板或較粗的大荊條。一般擊打犯人之部位,多為臀部和脊背,即杖脊、杖臀。

在宋代之前,杖臀還是隔著衣服,元明之後,杖臀去衣,不僅對肉體造成傷害,更是對罪犯的羞辱。尤其是在乎禮義廉恥之官員,被當眾撥開衣服打屁股,可是丟人之極的事,比皮肉之疼更疼。

此外,在不同朝代,杖刑之刑具的大小尺寸也是不斷變化的。

第三刑為徒刑。《疏議》有載:「徒者,奴也,蓋奴辱之。」

以上之刑,基本都是根據一罪進行一定的肉體懲罰。

但是徒刑的情況就不同了,徒刑是要根據罪行判定時間的長短,在某一段時間內被剝奪自由,且要帶著枷鎖或鐐銬進行服役勞動。故,如奴也。西周時期,徒刑的期限為1、2、3年。其它歷史時期,略有變動。

第四刑為流刑。《尚書·堯典》載曰:「流宥五刑」。流刑在很早就被作為五大正刑之一,可以說歷史悠久。

流刑可以說是徒刑的升級版。流刑,是指把犯人流放到某一地進行戍邊或勞役。但是一般而言,流放之地,多為蠻荒或比較偏遠之地。有的犯人常常沒有走到流放之地,就死在了半道。

各朝代對流放的距離也略有不同,比如流二千里、流三千里等。

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杖刑之後,再流三千里,基本上就等於是執行了死刑,活下來的幾率也很低了。

第五刑為死刑。死刑,說白了就是直接就地處死。

但是處死的方式卻各不相同,比如斬首、凌遲、絞等。其中凌遲是最殘酷的死刑處死方式,直到清末才廢除。

③ 請問在唐代無刑中如果犯流放三千里的,減一等的話,應該是要判處什麼刑罰

不是很明白,如果沒有更少的流放路程,應該是做苦工吧,

④ 中國古代最嚴酷的刑罰

五刑有奴隸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之分,奴隸制五刑包括墨,劓,剕(也作腓),宮,大辟(即墨刑-在額頭上刻字塗墨,劓刑-割鼻子,剕刑-砍腳,宮刑-毀壞生殖器,大辟-死刑),從夏代開始逐步確立,是一種野蠻的、不人道的、故意損傷受刑人肌體的刑罰。
進入封建社會後,奴隸制肉刑開始逐漸被廢除,從漢初的文景帝廢除肉刑開始,以自由刑為主的封建五刑產生了,封建五刑分別為笞、杖、徒、流、死,這標志著中國刑罰制度的重大進步。唐代封建制五刑1笞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十到五十下。
2杖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六十到一百下。3徒刑。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4流刑。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5死刑。分絞和斬二等。

⑤ 列舉唐律中規定的刑罰原則

(一)五刑
1、死刑。唐律只規定絞、斬兩種死刑,較前代輕緩了很多。
2、流刑。唐律規定流刑有三等,即流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另規定加役流刑,除流三千里外,還要居作三年,用以替代某些死刑。
3、徒刑。即徒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4、杖刑。杖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共五等。
5、笞刑。笞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共五等。
(二)「十惡」制度
是指嚴重威脅專制君主統治秩序和社會秩序以及血緣倫理關系的犯罪。唐律「十惡」按性質劃分,可以歸為三類:
1、威脅、損害皇帝人身、權力、尊嚴的犯罪。主要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以及大不敬。
2、嚴重危害他人生命安全手段殘忍的犯罪。主要包括:不道。
3、破壞封建倫常關系的犯罪。主要包括:惡逆、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三)六殺
唐律區分了殺人罪的六種情形,即謀殺(預謀殺人)、故殺(臨時犯意)、斗殺(斗毆中激憤殺人)、誤殺(因為種種原因殺錯殺人對象)、戲殺(以力共戲,殺人)、過失殺(由於耳目所不及,思慮所不至,而殺人)六種情況。根據殺人主觀故意、客觀行為表現等,唐律給予不同的處罰,反映了唐代刑法的完備和立法技術的進步。
(四)六贓
就是指六種非法獲得公私財物的犯罪。包括(1)受財枉法:收受財物枉法。(2)受財不枉法:收受財物,即使不枉法,也要處刑。(3)受所監臨:利用職務之便非法收受管轄范圍內百姓或者下屬財物。(4)強盜:暴力獲取公私財物的行為。(5)竊盜:隱秘手段竊取公私財物。(6)坐贓:官吏或者常人非因職權收受財物的行為。
(五)保辜
對於手足傷人和器物傷人等犯罪,唐律根據情節輕重規定了不同的處罰,對於傷害後果不是能夠立即顯現的,特別規定了保辜制度。也就是規定一定的觀察時期,在限定的時期內死亡的,傷人者承擔殺人的責任;在規定的期限外死亡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死亡的,傷人者只承擔傷人的責任。唐律規定保辜期限用以判明傷人者的刑事責任,盡管有不科學的地方,但仍然是一個進步。

⑥ 武則天的刑法分別是什麼

唐朝
刑法相當完備
殺人罪分六種
關於殺人罪,唐代對封建刑法理論的最大發展,就是在《唐律疏議》的「斗訟律」中區分了「六殺」,即謀殺、故殺、斗殺、誤殺、過失殺、戲殺。
當時的「謀殺」指預謀殺人(但沒有實施);「故殺」指事先雖無預謀,但情急殺人時已有殺人的意念;「斗殺」指在斗毆中出於激憤失手將人殺死;「誤殺」指由於種種原因錯置了殺人對象;「過失殺」指「耳目所不及,思慮所不至」,即出於過失殺人;「戲殺」指「以力共戲」,即雙方本無怨恨,自願相戲,彼此搏擊,以決勝負,在相戲過程中致一方死亡。
基於上述區別,唐律規定了不同的處罰。「謀殺」人的,一般減殺人罪數等,但奴婢謀殺主,子孫謀殺尊親屬則處以死刑,體現了維護封建禮教的原則。
故意殺人,一般處以斬刑。「誤殺」、「斗殺」則減殺人罪一等。「戲殺」則減斗殺罪二等。「過失殺」一般「以贖論」,即允許用銅贖罪。

唐朝
人分三六九等 殺人不能「亂殺」
另外,鑒於儒家思想自西漢開始逐漸被確立為封建正統思想,而這一思想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等級身份關系,後世立法深受其影響。
在古代,人們被劃分為良人和賤民,賤民又包括部曲和奴婢等,部曲的身份高於奴婢,法律針對這些人之間的殺傷所規定的處罰也不同。
《唐律疏議》規定,良人如果因斗毆殺了或傷了其他良人的部曲,要按照良人之間的斗毆殺傷減一等處罰;如果因斗毆殺了或傷了其他良人的奴婢,再減一等。良人如果故意殺死其他良人的部曲,要處以絞刑;如果故意殺死其他良人的奴婢,處以流放三千里。
可見,在古代社會,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殺人的時候也得「慎重考慮」,不能「亂殺」。

⑦ 五刑指古代的那五種刑罰

死刑中國古代的死刑種類很多,死刑不僅僅是剝奪犯罪人的生命,還包括了羞辱、報復等含義。有的是一種很殘忍的酷刑。其種類有:凌遲、斬首、絞、賜死、棄市、車裂、脯、戮、炮格、磔(音折)、烹、焚、梟首等。有的是法定刑,如斬首、棄市、凌遲、絞,其他的則是一些臨時設置或使用的酷刑。
凌遲這種刑罰開始於亂世五代。宋仁宗時開始使用,主要是處死那些重罪犯人,以示報應、懲罰。遼、金、元、明、清都有這種法定刑。執行方法很殘忍,先從非要害部位割肉,直至犯人慢慢死去,民間叫做千刀萬剮。
斬首又名斬,但執行方式在南北朝前後有所不同。南北朝前經常是腰斬,之後則一般是砍頭,嚴重的也斬腰。絞古代將人用帛、繩等勒死或弔死叫做絞,自周、秦出現後,成為一種死刑。因為絞刑可以保全屍體,在隋唐之後,是法定刑中是次於斬的一種死刑。
賜死這是對貴族和官員的處死方式,在唐朝定型,一般五品以上官員犯死罪,用這種方式處死,具體做法有自刎、上吊和服毒。
棄市在秦漢時期是用刀刃殺死,魏晉以後是用絞刑處死,但地點都是在人多的鬧市,而且暴屍三天,以表示為眾人所拋棄,是一種帶恥辱特徵的死刑。
車裂車裂即五馬分屍。脯脯是把人殺死後將屍體曬成肉乾。戮戮是先示眾羞辱,再處死(參考「殺和戮」)。
炮格炮格就是炮烙,下邊點火把銅器燒熱,讓人赤腳在上邊走,使人掉進火中燒燙而死。磔磔即張裂肢體,令其乾枯,有的解釋說磔就是車裂。烹俗稱成煮。焚即活活燒死,有的時候叫點天燈。
梟首梟首是把人斬首,然後將人頭掛在木桿上示眾,起到恐嚇作用,隋唐宋曾經廢除,但明清時對強盜還用。
五刑和肉刑中國古代的五刑是五種刑罰的統稱,可分為奴隸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奴隸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宮、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隸制五刑在漢文帝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後通行。兩種五刑制只是對古代刑罰的一種概括,不能完全包括古代的刑罰制度。
奴隸制五刑中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其他四種又叫做肉刑,因為這四種刑罰是對肉體的刑罰,而且受刑後無法復原。墨刑又叫做黥(音晴)刑,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後塗墨,傷好後留下深色的傷疤。漢文帝廢除肉刑後,經過魏晉隋唐,都沒有此刑,但五代和宋又恢復,遼金元明清都有刺面刑,但有的輕罪則刺胳膊。到清末光緒末期,徹底廢除。劓即割鼻子,漢文帝廢除肉刑後,用笞三百代替,後來,又減少了笞數。此後,該刑不再出現。刖又叫|(音費),夏朝稱臏,周時稱刖。是指斬掉左腳、右腳或者斬雙腳。有的說稱臏是去掉膝蓋骨。秦朝稱為斬趾。宮又叫淫刑、腐刑、蠶室刑。開始是懲罰那些有***行為人,後來處此刑的人與***無關。宮刑是五刑中僅次於死刑的一種重刑。東漢時曾經用這種刑罰來作為死罪減等刑。隋朝法律正式廢除。
大辟大辟,即死刑。秦漢以前的死刑種類很多,如戮、烹、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頭後懸掛示眾)、棄市(鬧市斬首後暴屍於眾)、絞、陵遲(也寫作凌遲)等。
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以前已經存在,到了隋唐正式定為法定刑罰使用。笞是笞打,原來的刑具用小荊條擰成,到了清朝則用竹板做成。這種刑一般打臀部。受刑的輕重和行刑人有關,可以徇私舞弊。笞分為五種等級: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杖用粗荊條擰成,到隋朝時定為法定刑,也分五等: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和一百。擊打部位是背、臀和腿。宋、明、清和隋唐相同,到清朝末年法律改革時廢除。徒強制犯人勞役的刑罰。《唐律疏議》的《名例》篇解釋說:「徒者,奴也。」即勞役。分五等:一年,一年半,兩年,兩年半,三年。唐朝不附加杖刑,而宋朝則加脊杖。流就是將犯人流放到邊遠地區,不準回鄉。隋的流刑分三等: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分別勞役二年、二年半和三年。唐朝則各加一千里,但勞役時間減少,都是一年。死隋唐之後,死刑一般是兩種:絞和斬。宋元明清還加上了凌遲。明清加梟首。
殺和戮殺和戮都有殺死的意思,但二者又有一些區別。在古代,人們將戮刑視為奇恥大辱,所以,在這里戮又有了羞辱和恥辱的含義。戮可以分為兩種,即生戮和死戮。
生戮即先將犯人示眾,然後再殺死。死戮是先將人殺死,然後再陳屍示眾,如果沒有被殺就已經死的,就陳屍示眾,有時為了泄憤,還要鞭屍。或者將屍骨故意弄得到處都是,叫做鞭屍揚灰,這不但是對死者的侮辱,還是對他在世的親屬的羞辱。
戮刑是對要受刑的人的一種羞辱,所以,到近代以後,都注重人的尊嚴和榮譽,處死犯人時一般要秘密處死。

⑧ 古代刑法~~

奴隸制五刑
包括墨,劓,剕(也作腓),宮,大辟(即墨刑-在額頭上刻字塗墨,劓(yi)刑-割鼻子,剕(fei)刑-砍腳,宮刑-毀壞生殖器,大辟-死刑),從夏代開始逐步確立,於西周時期寫入呂侯編著的《呂刑》,是一種野蠻的、不人道的、故意損傷受刑人肌體的刑罰。
五刑是由五行相剋而產生的。「火能變金色,故墨以變其肉;金能克木,故剕以去其骨節;木能克土,故劓以去其鼻;土能塞水,故宮以斷其淫;水能滅火,故大辟以絕其生命。」(《逸周書逸文》)
進入封建社會後,奴隸制肉刑開始逐漸被廢除,從漢初的文景帝廢除肉刑開始,以自由刑為主的封建五刑產生了,封建五刑分別為笞、杖、徒、流、死,最初在隋《開皇律》中作為刑罰體系得以體現,隨後由唐朝律疏(《武德律》《永徽律》(唐律疏議))進一步完善,標志著中國刑罰制度的重大進步。
以上幾種主刑都是針對男性犯人而言的,對於女性犯人,五刑則是指:刑舂,拶刑,杖刑,賜死,宮刑

唐代封建制五刑
(1)笞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十到五十下。
(2)杖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六十到一百下。
(3)徒刑。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4)流刑。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5)死刑。分絞和斬二等。
封建五刑一直到清末才被廢除。
而除主要的五刑之外還有磔(俗稱凌遲)、髡(既剃發)、髕(也作臏,割膝骨)、炮格(也作炮烙)、刵(割耳朵) ,膊(赤身肢解),辜(肢解),醢(剁成肉醬),脯(曬成肉乾),剖心,梟首,棄市,族誅,車裂等。黥(在臉上刺字),劓(割掉鼻子),斬左右指,梟首,菹其骨肉於市(誹謗詈詛者,又先斷其舌)

周禮劃分的五刑
《周禮·秋官司寇第五》以五刑糾萬民:一曰野刑,上功糾力;二曰軍刑,上命糾守;三曰鄉刑,上德糾孝;四曰官刑,上能糾職;五曰國刑;上願糾暴。

五刑
當然,五刑並非一定是上述兩種情況,李斯死時也受五刑(司馬遷《報任安書》:李斯,相也,具於五刑)這里的五刑指的劓yi(割鼻)斬趾(斬左右腳趾)笞chi(用鞭,杖或竹板打)梟xiao首(將人的頭砍下懸掛以示眾人)菹zu(剁成肉醬) 早年間,霍北的農人曾經從山中挖出整方青石。每到滿月之時,石面便自發出縷縷煙氣,人畜皆不可近。稍稍沾染上青氣,必在月內暴斃。後來有異人以利斧切開石面,分取小塊獻給廷尉,成了逼供的手段,並漸漸演化為酷烈之刑。被煙氣沾染處,必有一團氤氳的青光,平時並不發作,只到滿月之時,青光遍走血脈歸於心室,受刑者痛不欲生,死時四肢佝僂,面容扭曲,比之蠱毒更為可怖。 這刑罰經歷幾代,才由一位醫葯世家出生的廷尉解開時期斃命的謎團。原來是有一種蟲卵寄生在石內,每到月圓時便孵化出來。繞石盤繞。由於蟲體極細,看上去便如一股煙霧。這蟲最聞不得人體血氣,一旦將五刑石貼在身上,成蟲就帶著蟲卵鑽入表皮,寄存在血脈當中。至月圓時,蟲卵孵化,幼蟲鑽不出人體,便隨著血脈游動,直入心室,掙扎噬咬,放出極強的毒素,直至寄生者斃命方緩緩死去 。 ——尾指銀戒《九州·海潮三十年·夏陽》

⑨ 中國古代五千年刑法名稱及用法

五刑有奴隸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之分: 奴隸制五刑包括墨,劓,剕(也作腓),宮,大辟(即墨刑-在額頭上刻字塗墨,劓刑-割鼻子,剕刑-砍腳,宮刑-毀壞生殖器,大辟-死刑),從夏代開始逐步確立,是一種野蠻的、不人道的、故意損傷受刑人肌體的刑罰。 進入封建社會後,奴隸制肉刑開始逐漸被廢除,從漢初的文景帝廢除肉刑開始,以自由刑為主的封建五刑產生了,封建五刑分別為笞、杖、徒、流、死,這標志著中國刑罰制度的重大進步。 唐代封建制五刑:(1)笞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十到五十下。 (2)杖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六十到一百下。 (3)徒刑。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4)流刑。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5)死刑。分絞和斬二等。 封建五刑一直到清末才被廢除。而除主要的五刑之外還有磔(俗稱凌遲)、髡(既剃發)、髕(也作臏,割膝骨)、炮格(也作炮烙)、刵(割耳朵) 10 回答者: 3099147

熱點內容
法官背上 發布:2025-08-15 05:05:53 瀏覽:41
搭乘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5 05:04:38 瀏覽:700
福建法院網 發布:2025-08-15 05:04:38 瀏覽:92
經濟法基礎行政處罰 發布:2025-08-15 04:51:38 瀏覽:631
新沂市律師 發布:2025-08-15 04:47:12 瀏覽:176
書法院職責 發布:2025-08-15 04:47:12 瀏覽:397
新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19條 發布:2025-08-15 04:41:26 瀏覽:215
王志律師 發布:2025-08-15 04:41:15 瀏覽:250
重慶市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15 04:27:30 瀏覽:737
法官演繹推理 發布:2025-08-15 04:22:53 瀏覽: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