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刑事司法互助
❶ 香港的引渡條約是什麼
「五眼聯盟」中的紐西蘭再次「跟風」,宣布暫停與香港引渡條約。據路透社消息,紐西蘭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溫斯頓·彼得斯稱,鑒於中方通過香港國安法的決定,紐西蘭已經暫停了與香港的引渡條約,並做出了一些「其他改變」。
對於英、澳、加以中國制定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為借口,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准則的行為,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中方決定香港特區暫停港加、港澳、港英《移交逃犯協定》,同時決定,香港特區暫停港加、港澳、港英《刑事司法互助協定》。」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路透社報道截圖
引渡條約是什麼?是指國家根據條約或基於其他理由把在其境內而被別國指控或判定犯罪的人,應該國的請求,移交該國審判或處罰的行為。是國家之間刑事司法協助的一種形式。大白話就是:香港的罪犯身處外國境內,香港可向該國請求將其移交於港進行審判。外國答應移交的行為就是引渡。換言之,暫停與香港引渡條約,會造成不法分子犯罪後逃往英澳加新,躲避審判、逍遙法外。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我國香港地區長久以來高度自治,法律體系與大陸區別很大。而去年以來鬧得沸沸揚揚的所謂「修例風波」,起因正是一件香港人在台惡性殺人事件,由於港台間無法引渡、港警對台案件又無管轄權,嫌疑人雖已在香港供述了所有罪行,卻無法對其定罪,除非嫌疑人自行回到案發地台灣受審。當時,為了彌補法律漏洞,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提議修訂《逃犯條例》,去除香港法律中這樣一句話:「中央人民政府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任何其他部分的政府除外」。
沒想到,本為了實現正義的這一提議,卻惹惱了一大群別有用心的人:想搞特殊的台灣人、效忠英國的「政治精英」、被「英人治港」培養出來的「黃皮白心人」、美國、歐盟等在港外交機構……這些人為了自己齷齪的目的,拿著所謂「反修例」做借口,從大搞遊行衍生到打砸搶燒,最後還要殺人,把香港弄得烏煙瘴氣,其實際目的就是想搞分裂、破壞中國主權。
暴徒打砸搶燒,破壞香港社會秩序
暴徒打砸搶燒,破壞香港社會秩序
明眼人都看得出,香港出現的主要「廢青」頭子都與美國、英國勢力交往甚深。由於歷史原因,香港似乎成了一個沒有間諜罪名的法外之地,長期以來一邊受著中央的庇護,享受著廉價電力、水力和無稅福利,一邊卻縱容著反華間諜工作,為諸如「五眼聯盟」這樣的外部勢力集團提供嚴重威脅中國政治與經濟安全的機密信息。在港區《國安法》出台前,「五眼聯盟」一直看熱鬧不嫌事大,香港被越亂,他們獲利越多。他們斷定中央不會貿然解決香港問題,隨時准備好把「干涉香港」的屎盆子扣給中方。
然而,中方雖從不惹事,但也不是個怕事的主。最初不出手,是出於忍讓、給「廢青」們清醒的機會。與此同時,也坐實了那些「黃皮白心人」的惡行,掌握了足夠證據。不是不報,時候未到!2020年6月3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不管你是誰、不管你是什麼國籍,只要危害中國國家利益,製造恐怖活動、試圖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壓根用不上引渡條約,執法機構直接就將在香港進行犯罪打擊,即便逃去外國也會發起國際抓捕。
香港市民要求反暴力、救香港,香港計程車掛上五星紅旗
「五眼聯盟」作為二戰後英美多項秘密協議催生的多國監聽組織,在香港布滿了眼線,用於竊聽各類機密信息、侵犯國民隱私。甚至連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內都被證實設有美國中央情報局分站。簡而言之,香港就是「五眼聯盟」用來監聽中國的情報中心。
《國安法》一出台,安逸慣了的「五眼聯盟」這才急了眼:自家的間諜要是被抓住了,保不準情報機構都會被連根拔起!為了最大程度降低損失,英國首先出招,選擇在政治上進一步與中國對抗:暫停與香港引渡條約。7月1日,英國首相約翰遜還進一步表示,將向300萬有資格申請BNO(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的香港人提供入籍途徑。與7年之後再從英國土地上排除華為5G設備相比較,決定立即暫停與香港引渡條約能看出英國政府的態度:極度重視在港情報組織,有了點「狗急跳牆」的味道。暫停與港引渡條約的實際就是要干涉中國內政,就是想要阻止中方執法機關進行國際抓捕。
對於「五眼聯盟」國家不斷跟風、暫停與香港引渡條約的現象,我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應稱,中國政府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決心堅定不移,反對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的決心堅定不移,任何對華施壓的圖謀都絕不會得逞。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也指出,香港國安立法是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重要舉措。法律實施後,香港的法律體系將更加完備,社會秩序將更加穩定,營商環境將更加良好,有利於香港繁榮穩定。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
(文/羅凱鈴)
❷ 香港人在內地犯罪潛逃,內地公安機關能否網上通輯
這個要看犯罪發生在什麼地方,如果香港人犯罪行為地、危害結果地等是在大版陸的話,按照刑法第權6條第1款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因此,內地公安機關當然可以採取包括網上通緝在內的各種方式追捕香港籍嫌疑人。
如果在香港犯罪後的香港人逃跑來了內地,在內地沒有其他的犯罪行為,因為內地與香港之間目前沒有刑事司法協助方面的規定,因此不能按照香港警察的要求直接抓人上網通緝。
❸ 香港的刑事法律是不是比大陸寬松呢
香港的法律源自英國,判例法沒有違法和犯罪的區分,只要違法就構成犯罪。大陸屬於大陸法系,總的來說,大陸的刑法門檻較高,香港的法律則較為嚴苛,但是他們的刑罰中沒有死刑,寬嚴適中。大陸的刑罰輕的較輕,重罪則較重,特別是 死刑的適用較為廣泛。。。。。。。。。。。。
❹ 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哪些特權
制不受層級制行政管理的限制,地方行政單位可以越級直接隸屬於更高一級地方行政單位,甚至直接由中央政府管轄。1954 年9 月20 日頒布的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53 條規定,全國分為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這是建國後第一次用法的形式確立直轄市的行政地位。1997 年3 月,四川省的重慶市升為直轄市,與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共同構成中國中央直轄市行政區域。
民族區域自治區域。從民族的歷史發展看,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是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統稱。與國家結構相統一,少數民族聚居地域逐步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區以及嵌入在其它行政區域的自治州、自治縣(旗) 等。中國現有五個民族區域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還有30 個自治州、118 個自治縣、3 個自治旗,其中內蒙古自治區含有3 個自治旗,廣西壯族自治區含有12 個自治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含有5 個自治州、6 個自治縣,這是實行民族自治的民族區域自治小區。[1 ]在五個民族區域自治區內,只有西藏自治區基本上是單一民族,但這里也有門巴、珞巴、回等民族居住其中,其它自治區則皆有幾個或十幾個少數民族交錯聚居。「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2 ] ( P1 - 2)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2 ] (P1 - 2) ,這樣,把國家的集中統一與少數民族聚居地方的區域自治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的是民族自治和區域自治兩者的統一。
特別行政區域。特別行政是當代中國中央與地方關系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一個基本事實和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的發展趨勢,這不僅在政策層面已得到確立,即「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而且,這在實踐中已開始變成現實。這一關系集中存在於中央與香港特別行政區間,並要推及到中央與台灣、澳門間,它們是「一國兩制」構想下的國家結構形式的具體化及其表徵。比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有關規定,澳門「基本法」對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行政區域范圍採用列舉說明,指出它包括澳門半島、凼仔島和路環島,而香港「基本法」則因「新界」一詞存有爭議而沒有列舉說明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域范圍。
❺ 狹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狹義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基本內容
根據目前現存的國際雙邊、多邊條約以及各國國內法的規定,有關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內容在狹義范圍內可大致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文書送達是指一國主管機關應另一國主管機關的請求向處於本國境內的關系人送達由請求方發出的司法文書或司法外文書,如送達起訴書、傳票、拘捕通知書等。 刑事訴訟文書的送達是國家尋求刑事司法協助的重要形式之一,許多司法協助公約及協定均對此作出了詳細的規定。1959年《在刑事案件中互相協助的歐洲公 約》規定,在另一締約國送達司法文書,如果請求國沒有提出特別的要求,被請求國將簡單地把司法文件送交收件人本人。文件的送達應有收件人的收據,或由被請 求國發表的關於文件已經送達的聲明予以證明。如果文件無法送達,被請求國也應將無法送達的理由通知請求國。被請求國可能要求請求國在開庭六十天前將傳票或 文件送交有關當局。請求國在委託外國主管機關代為送達文書的請求書中應當註明:請求和被請求機關的名稱,收件人的姓名、國籍、職業、住所或居所,請求提供 司法協助的具體案由、該項請求涉及的犯罪事實的說明以及有關的法律規定。被請求國的主管機關應將送達文書的執行日期和地點通知請求國主管機關,並附送達回證。
在狹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中,送達文書只是一般的司法行為,並不涉及實體的執行部分。文書送達的標準是固定的當事人,而不能是當事人所 在地法院的司法人員或司法助理人員(在有些國家律師被視為司法助理人員),必須有當事人的簽字才能視為已經送達,在這個程序上極為嚴格,只要在特殊情況下 有雙邊協定條件才有例外的規定。
在送達文書的方式上,根據各國的司法實踐,主要有外交送達、使領館送達、法院直接送達、委託外國法院送達、 委託外國主管部門送達、郵遞送達等。不管送達的方式,總的原則要求應當是適用被請求國刑訴法的有關規定。因為送達文書被國際上普遍認為是行使國家司法權的 行為,因此應選擇受送達國法律所允許的方式送達。
關於司法外文書的送達,也要求按送達司法文書同樣方式進行。由於各國對司法外文書的概念存在 不同理解,規定也不一致。盡管如此,但一般認為,司法外文書應具備兩個特點:其一,它與訴論案件本身並不相關,這一特點使之區別於司法文書;其二它需要有 某一「當局」或「司法助理人員」的介入,這一特點又使之區別於純粹的私人文書。符合上述特點,均屬於司法外文書。
我國目前尚未建立涉外刑事訴 訟文書送達制度,但在同外國簽訂的雙邊司法協助條約中已開始涉及刑事司法協助的送達文書問題,如1987年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波蘭人民共和國關於民 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協定》第22條規定,締約雙方應根據請求,在刑事方面相互代為送達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今後,送達文書的事務將會越來越多,本著尊重 「政府間的請求」的國際禮讓原則,我國應在互惠的基礎上協助外國送達刑事訴訟文書。凡是外國請求我國代為送達刑事訴訟文書的,一律由主管部門予以審核,確 定給予或不給予協助。 訴訟國通過被請求國的主管機關傳喚處於外國境內的證人和鑒定人出庭,也 是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的重要內容。這種協助活動使訴訟國主管機關有可能直接聽取有關證言,對於客觀全面地查清案件真相具有重要意義。在各國刑事訴訟中,有關 證人或鑒定人出庭作證的規則各不相同,特別是在涉外刑事訴訟中,出國作證涉及到諸多棘手問題,如公民出入境護照和簽證的申領、往返旅費、作證期間生活費 用、翻譯證詞、證人人身安全等等。1959年歐洲公約規定,如果請求國認為證人和鑒定人的出庭是特別必要的話,被請求國應允許他們出庭,一切費用由請求國 負擔。如果證人和鑒定人拒絕出庭,他們不能因此而受到處罰,除非他們後來自願進入請求國的領土並受到傳喚。巴西奧尼教授在他編撰的《
國際刑法典 (草案)》中也對證人出庭作了專款規定,這一規定吸取世界各國的司法實踐經驗,雖然在實際中尚無法律拘束力,但對各國的刑事訴訟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該法典在尊重各國的雙邊條約有關國際公約的前提下,對證人出庭的條件,拒絕協助的合法性理由、證人的人身安全等有關問題均作了原則性規定。
我國對於證人和鑒定人出國作證和外國人應邀來華作證尚缺乏健全而系統的法律規范的調整,但在司法實踐中也在逐步走向國際化。1987年簽定的《中波司法 協助協定》把傳喚證人、鑒定人出庭納入了刑事司法協助范圍之內,並規定,對通過被請求的締約一方通知前來出庭的證人或鑒定人,無論其國籍如何,提出請求的 締約一方不得因其入境前犯的罪行或其證詞、鑒定或其他涉及訴訟內容的行為追究其刑事責任和以任何形式剝奪其自由。如果證人或鑒定人在接到無須繼續留在提出 請求的締約一方境內的通知後次日起十五日,有出境的可能而仍不出境的,即喪失前述所言給予的保護,實際上可以推定被傳喚人自願放棄享受國際條約所給予的法 律保護。這一規定的內容實際上與1959年的歐洲公約關於證人、鑒定人出庭作證的規定是一致的,反映了我國的刑事司法協助已經開始注意採取國際通告規則進 行國際刑事司法合作,同時在遵守我國的國內刑訴法律規定的前提下,採取了一些靈活性的原則,在特殊情況下作出特殊處理的方式。 物的引渡是指被請求國應請求,將自己已經掌握的有關案件的證據材料,犯罪物品或其它扣押物品交給請求國於訴訟中使用。一般來說,在移送文書和卷宗材料時,被請求國只移送其復製件,如果請求國明確要求得到原始材料,被請求國也可以考慮接受此要求。
被請求國引渡的物證應當是在本國訴訟中暫時用不著的材料和物品,如果本國的訴訟同時需要使用這些物證書證,被請求國可以決定推遲移送。同時,請求國應當 承諾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歸還被移送者的物品和材料,除非被請求方明確表示不要求歸還;被移送的物品只能用來作為證據材料,請求國不應用之去滿足某些民事當事 人提出的返還或賠償的請求。
以上我們對狹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從概念、途徑及基本內容作了一番剖析,由此可見狹義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一斑, 許多原則性的通則已經成為「國際慣例」;反觀我國的司法協助現狀,則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建立我國健全的刑事司法協助制度應當早日提上日程,特別是狹 義的刑事司法協助方面的一些制度應通過雙邊條約和多邊條約的簽定或加入逐步使之走向成熟,以利於全面開展國際間的刑事司法合作,從而推動國際刑法的發展;與此同時,要對現行的國內有關法律如刑事訴訟法典進行全面的修改和調整,使今後的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的開展有法可依,有法可行。
(作者單位:中央檢察官管理學院武漢大學法學院)
註:
(1)該公約全文請參見:米勒與懷斯合編的《國際刑法》一書,1965年倫敦英文版。
(2)參見韓德培主編的《國際私法》1990年版,第437頁,武漢大學出版社。
(3)參見《國際司法協助與區際沖突法論文集》一書,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92頁。
❻ 什麼是司法互助安排
1、沒有司法互助協定的,外國一般不會提供協助;
2、有司法互助協定的,提高司版法互助;權
一國法院通過一定程序要求他國法院協助一定的訴訟行為;被請求國的法院按照請求協助履行該訴訟行為。
(6)香港刑事司法互助擴展閱讀:
條件:
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與我國締結或者參加同一司法協助的國際條約的國家和我國即具有司法協助關系。沒有參加條約的國家不能要求別國法院接受其司法委託。
二是互惠原則。互惠即相互之間給予對等的優惠待遇。如果某一國家協助我國為一定的司法行為,我國也應當協助該國為相對等的司法行為。
❼ 網上通緝逃去香港就安全了嗎
網上通緝逃犯逃去香港也不能保證安全。
網上通緝,又名網上追逃、虛擬通緝,是指公安機關各部門、各警種在日常公安業務工作中,發揮各自的職責優勢,發現可疑人員時,及時與公安網「全國在逃人員信息系統」或「全國在逃人員信息光碟」進行快速查詢、比對、抓獲在逃犯罪嫌疑人員的偵查機制。
網上追逃不同於通緝。在刑事訴訟法中,通緝是一種執行逮捕的特殊形式,它的使用對象是應當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而網上追逃的對象不僅包括辦理了逮捕法律手續的在逃犯罪嫌疑人,而且大量的對象是刑事拘留在逃犯罪嫌疑人;
通緝令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報刊、計算機網路等公開媒體對外發布,為廣大公眾所知曉,而網上追逃逃犯信息只能在公安網上發布,僅供公安機關查詢比對,它對外保密,其 公安人員正在進行網上通緝受眾面僅限於公安機關人民警察;
按照公安部公刑(2000)99號「關於辦理《公安部通緝令》有關事項的通知」精神,被通緝人員信息必須先上公安網,錄入「公安部在逃人員信息資料庫」,網上追逃已吸收了通緝的部分職能。也就是對未被抓獲的犯罪嫌疑人的特徵照片上傳到公安部網站,供大家識別和提供消息進行抓捕。
所謂「網上通緝」只是指公安部門內部網路共享全國范圍內的通緝犯資料,這樣當嫌疑人在其他地方出現時可以馬上進行資料對比,提高了抓捕犯人的效率。
(7)香港刑事司法互助擴展閱讀:
關於全球逃犯跨境逃犯緝拿:
1、從與我國簽署條約的國家引渡:
截至2013年5月,我國已與西班牙、義大利、泰國、俄羅斯、韓國、伊朗等36個國家簽訂了引渡條約,並加入《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等含有具體引渡條款的多邊公約。此外,還與阿根廷、波黑等49國簽訂了民商事或刑事司法協助條約,這些使從國外引渡、遣返外逃經濟犯罪人具有法律基礎。
如中國銀行南海支行丹灶辦事處原信貸員謝炳峰、原儲蓄員麥容輝共同貪污公款5250多萬元,事發後潛逃泰國,兩年後的2011年被我國警方引渡回國。
但同時,由於與美國、加拿大尚未簽署引渡條約,使得美加成為很多外逃經濟犯的避風港。商務部在2004年時對外逃經濟犯群體進行過分析,數據顯示,外逃群體在不斷擴大,他們的逃亡准備,更加隱蔽精準,逃亡路線向美國、加拿大等與中國沒有簽訂引渡條約的發達國家集中。
2、與海外機構駐外使館合作稽查:
公安部在22日的電視電話會議上要求,要充分發揮我國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廣泛建立執法安全合作機制的優勢,深化國際警務合作,對外逃嫌疑人較多的國家和地區,適時組織集中緝捕。而多個成功境外追逃犯罪嫌疑人的案例表明,國內警方要想成功緝捕嫌疑人,與藏匿國警方、國際刑警組織和我駐外使館的合作密不可分。
余國蓉潛伏14年被抓就是四方合作的最好案例。首先,公安部通過國際刑警組織發布紅色通報,去年5月,發現余國蓉藏匿在泰國的線索後,公安部立即派出精幹力量,在我駐泰國使館警務聯絡官的協助下,會同泰國執法部門開展查緝工作,成功將余國蓉抓獲。
3、剝奪經濟犯居留權使其被遣返:
目前,我國與發達國家締結的雙邊引渡條約還為數不多,與美國、加拿大以及大部分歐盟成員國尚未建立正常的引渡合作關系。對於外逃至這些國家的犯罪嫌疑人,我國一般採取遣返非法移民的方式來達到境外追逃目的。
如可以通過吊銷有關人員的合法旅行證件、證明有關人員犯有嚴重罪行等手段,設法使其不能在躲藏地國家獲得合法的居留地位或者剝奪已獲得的居留地位,從而達到將其遣返回國的目的。如在在美國逃亡兩年的余振東就是因非法入境、非法移民及洗錢三項罪名失去了在美國居留的權力,最終被遣返回國。
4、利用感情攻勢規勸其回國自首:
公安部在22日的電視電話會議上要求,要會同檢察院、法院發布通告,敦促外逃嫌疑人投案自首,動員其親屬規勸回國。採用各種方式和途徑對外逃人員開展攻心戰,說服他們自願回國投案,這是警方屢試不爽的招數。在緝捕俞優靜的過程中,中國警方正是通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成功將俞優靜帶回國內。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關於網上通緝的介紹及條例
人民網-關於公安局全球逃犯跨境緝拿的報道
❽ 狹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狹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途徑
1959年的歐洲公約詳細規定了國際刑 事司法協助的途徑或渠道。這些渠道是:(1)在兩國司法部之間;(2)在緊急情況下,函件可以由請求國的法院直接送達給被請求國的司法當局,但函件的副本 應送給被請求國的司法部;被請求國法院的答復要由該國司法部傳遞;(3)關於協助起訴前的偵查要求,可以在兩國的司法當局之間直接傳遞;(4)通過國際刑 警組織傳遞。這四種渠道是在地區性的國際公約中作出的規定,但是在目前尚未有一部統一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法的狀況下,它的許多原則對各國的司法協助實踐具 有普遍的指導意義,而且已經被世界許多國家所接受。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這部公約的局限性,畢竟它只是一個地區性的公約,有許多規定尚需斟酌。單從司法協助的渠道及主體來考察,在各國實踐中就存在諸多爭論。
一般來說,外交途徑是最常見的司法協助渠道,特別是在兩國之間不存在司法協助條約的情 況下,這一辦法幾乎成為唯一可行的途徑。在有雙邊條約或參與國際公約的情況下,當然不限於此途徑,可以採取更為寬泛的方式。在普通法系國家裡這方面比較寬 容,而在大陸法系國家裡卻常常遇到阻礙,即使象司法文書如不經過外交途徑的請求而直接採用郵寄送達的方式,往往會遭到另一國以各種理由的拒絕。例如,美國 並不認為送達司法文件一定是官方行為,也不認為在美國領土上進行的非官方送達行為侵犯了它的司法主權。因此,美國在這方面採取了比較寬容的態度。美國在制 定國內立法時曾希望它的態度能為其他國家所接受,然而,不少國家仍舊堅持它們原來的立場。特別是一些歐洲大陸法系國家一貫認為,在一國境內送達司法文件構 成一種官方行為,因此,未一經由該國當局進行或經其許可的送達行為,均被視為對送達地國司法主權的侵犯。1959年歐洲公約將兩國之間的司法協助途徑限定 在兩國外交司法當局之間進行,是符合當前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現狀的。
通過法院途徑進行刑事司法合作必須以條約為基礎。1959年歐洲公約只規定在緊急情況下才可採用這種方式,因此,「在實踐中,採用法院途徑的做法是比較少見的。」[(2)]盡管如此,各國對此也持不同意見,以美國為首的普通 法系希望在沒有條約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法院之間直接進行狹義方面的刑事司法協助,而大陸法系國家則不允許這樣做。1959年歐洲公約也正反映了這一特點, 在對待法院途徑上採取了較為保守的態度,在此方面附加了諸多限制。我認為,由於「狹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合作具有輔助性和工具性的特點,」[(3)]因此,在 各國的司法協助實踐應當象美國那樣採用較為寬容的態度,不應當有過多的限制,畢竟在狹義的司法協助中,送達文件、傳遞情報等行為只是整個協助中的輔助行 為,涉及到司法管轄權和特別重大的刑事案件外,一般案件的訴前協助應當允許兩國法院之間直接進行,特別是在兩國之間有條約和協議的情況更應如此,這樣可以 節省辦案時間,提高效率,而且可以達成默契,從長遠的觀點來看,法院途徑應當成為進行狹義的刑事司法協助的一種主要途徑。
至於通過國際刑警組織的途徑進行司法協助,也是1959年歐洲公約規定的四種途徑之一。有人認為,國際刑警組織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司法機構,它所從事的活動並不是嚴格意義上 的司法行為,因此,從狹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觀點來看,國際刑警組織並不能成為刑事司法協助的主體。我認為,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國際刑警組織從事跨政府 間的活動,但卻超脫於任何條約、公約或類似國家間文獻的約束。國際刑警組織的章程沒有也無須得到任何國家的批准;而各國加入此組織也不是以國家的名義而是 以國家中心局的身份參加的,而且國際刑警組織也得到了各參加國事實上的承認,1971年聯合國經社理事會正式批准了國際刑警組織享有跨政府機構的權力。國 際刑警組織這種獨特法律地位決定了這個組織的性質在於:在尊重各國主權的前提下進行跨政府間的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的組織。同時也決定了它的宗旨在於:在各法 律許可的范圍內同國際刑事犯罪行為作斗爭,促進各成員國間警務合作。因此,國際刑警組織是在尊重國家主權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活動的,同時也只有那些各國均認 為是犯罪的行為,方能成為國際警察合作的客體,各國的刑事司法協助行為事實上已經得到各國政府的承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參與國際刑警組織的活動實際上已 經通過了外交途徑,況且這個組織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各國國家中心局身上。所以,通過國際刑警組織進行各國間的狹義刑事司法協助應當不失為一種可取的渠道,特 別是在兩國之間沒有條約或協議的情況下,這種途徑往往能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另外,有人認為律師也可以進行刑事司法協助的某些活動,主要是協助調查取證方面。在英美法系國家裡,由於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律師協助調查取證往往起很大作用,很多司法行為如果沒有律師的協助是很難順利完成。目前, 通過律師調查取證,協助完成某些司法行為只是在國際司法協助范圍內,而且僅限於民商事案件,比如,我國曾先後委託香港26名律師代為在香港進行調查取證, 送達文書等事項,但在刑事案件上,無論是國際還是區際間當無這方面的先例,通過律師這條途徑是被禁止的。這是因為律師只能代表個人,不能代表國家,他所從 事的一些司法行為如果未經所在國主管機關同意或授權是無效的。律師協助仍然是官方行為,而不能是民間活動,否則將會受到一國以損害其主權為理由而遭拒絕。
❾ 香港適用的刑法是什麼
香港刑法並不是一部單一系統的法典,是一個在百餘年間逐漸形成的、由成文法和習慣法共同編織的、龐大且復雜的法規體系。其中,判例是一種重要的法律表現形式。上級法院,尤其是最高法院的判決對下級法院具有拘束力,某一判例中表現出來的原則,不僅適用於本案,並且往往成為一種先例,而被以後法院審理相同或類似案件時所必須遵守,並由此形成所謂「遵循先例原則」。由於歷史原因,香港法律深受英國法的影響。從其形成過程上看,除了大量適用英國制定法和判例法外,即使香港立法局創制的法例也大都源流於英國相應的法規。就總體而言,包括刑法在內的香港法屬於普通法系的范疇,實為英美法系的一個分支。因此,從法系類別上探析,大陸刑法與香港刑法存在較大的差異。欲透析香港刑法的脈理、邏輯結構和基本精神,有必要深入探討普通法的精神和特色。當然也應該注意到包括刑法在內的香港法也並非是對英國法的「搬字過紙」,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個多元化的自成體系的法律體系模式,其中成文法已躍升為香港刑法的主體部分。
❿ 刑事司法協助和引渡是什麼關系
後者是前者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