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意思表示
A. 關於民法意思表示的問題!
這兩題都是經典啊,呵呵,你洋洋灑灑這么多,也不給點分啊。
意思表示,是為了通過民事法律行為在雙方之間創設一個民事法律關系。
那麼先看簽到,公告為了購買,但某同學甲以為是簽到,於是簽名。在這里,甲根本就沒有與之創設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何來意思表示呢?通俗點說,甲連購買的意思都沒有,怎麼會把購買表示出來呢?
再看請客吃飯,民法初學好玩,到中層次就會混淆現實生活與法條。民法中,意思表示行為只有六個:債法合同行為、物權的處分行為、婚姻、收養、遺囑、代理。 我的理解是,請客吃飯、帶路、施捨乞丐、公交車讓座、大學舍友幫你帶份飯等小事情,並不能以法律的合同來調整。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人身權與財產權之間的關系。請客吃頓飯難不成還調整我們之間的財產關系了?這是我們一般社會中的社會習慣就能解決的問題。是道德解決的范疇。而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所以小恩小惠就不屬於其調節了。
但是,如果改成「如果考上大學,我一定送你一輛寶馬車」,這就是一個附條件的贈與了。WHY?大恩大惠,超越了道德可以調整的范圍。
賴一頓酒、一頓飯,你不會覺得什麼,因為在社會關系中,這根本不是你在意的內容;賴一輛車,你肯定不幹。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不構成意思表示的原因。
B. 2017《民法總則》是怎麼規定意思表示的
《民法總則》對意思表示做了比較完整的規定,共有六個條文,解決六個問題,它們是:
(一)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
(二)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
(三)公告方式的意思表示;
(四)明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
(五)意思表示的撤回;
(六)意思表示的解釋。
法條規定如下:《民法總則》
第一百三十七條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對人知道其內容時生效。
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對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時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統的,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數據電文進入其系統時生效。當事人對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時間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第一百三十八條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時生效。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三十九條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發布時生效。
第一百四十條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第一百四十一條行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應當在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前或者與意思表示同時到達相對人。
第一百四十二條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應當按照所使用的詞句,結合相關條款、行為的性質和目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確定意思表示的含義。
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不能完全拘泥於所使用的詞句,而應當結合相關條款、行為的性質和目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確定行為人的真實意思。
希望能夠幫到你。
1127
C.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是什麼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從生效時間看分為:1、以對話方式作出的內意思表示,相對人知道其內容時容生效;2、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時生效。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3、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發布時生效。意思表示的形式,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D. 民法中意思表示的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行為意思怎麼理解,最好舉例一下,謝謝!
1. 效果意思,即行為人慾依其表示發生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這是意思表示構成的核心。效果意思所關注的是行為人的內心追求,是行為人內心所想達到的法律效果。例如,承租人具有以一定數量的租金承租某物的法效意思;出賣人具有以一定價金出賣自己物品的法效意思。
2. 表示意思,就是行為人認識其行為具有某種法律行為上意義,例如以郵件訂貨、電話表示解約等。這里主要強調的是行為人不僅希望產生自己追求的法律效果,而且基於該目的的外在行為的法律意義其必須理解清楚,實際是對一個「理性人」的基本要求。
3. 行為意思,即表意人自覺地從事某項行為,例如少女含羞點頭答應男友之求婚,路人舉手招呼計程車。行為意思要求行為人的動作必須出於行為人有意識的身體動作,而非僅有行為外觀。此要件強調的是行為人的意思自由,其強調的是「表示行為是否是表意人自願實施的,亦即是否出於表意人的意思,只有具有行為意思的表示行為,方符合意思自治要求,才可能被認定為意思表示」。
E. 簡述民法中的意思表示
簡單的說
就是你想怎麼樣(為一種法律行為的想法)的一種表示
比如說,你想和某某簽訂一份合同,就是意思表示。在合同中你們約定,某某給你打工,你給他工資,這就是你們達成的合意。(就是你們共同達成的意思表示)
F. 請問什麼是民法所說的意思表示的解釋原則
意思表示解釋與法律行為解釋和合同解釋不同.意思表示解釋有其特殊的法律構造,其解釋對象是表示行為和效果意思而不僅僅是目的意思,意思表示解釋的原則,依意思表示類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國民法通則對意思表示解釋沒有規定,在未來的民法典總則中應當對此加以完善.
G.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的默示具體內容是什麼
根據《民法通則》第66條第1款的規定,默示是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代理而不作否認的,視為同意。
H. 關於民法上的意思表示
這句話個人理解不是在將結果,而是再講失效與否。是講述一個規則,就是意思表示一經發出既是有效。所例舉的a發出了個意思表示,後死亡 b還沒有接受到 ,這個是延續了事情發展,應該是a發出意思表示一直有效,但因為結果B不接受,意思表示終結。但是如果B接受了a的意思表示,無論a發出意思表示之後是否死亡,是否喪失行為能力,都可以認定為有效。
I. 民法總則中民法的意思表示指的是什麼
您好!意思表示,指將企圖發生一定的司法上效果的內心意思,表示於外部,版內心的意思因外權部表示而客觀,合為一體。其構成要件可分為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
(1)客觀要件:在客觀上可認識其在表示某種法律效果意思。例如以傳真訂購書籍 ,停車於收費停車場,含羞點頭答應男友之求婚等。
(2)主觀要件:指內心的意思,更可分為a行為意思,即表意人自覺地從事某種行為,例如簽名。b表示意識,即行為人認識其行為具有某種法律行為上意義,例如以郵件訂貨,投向咖啡自動販賣器。c效果,即行為人慾依其表示發生一定法律效果,如表示購買A書,兼具表示意識及效果意思。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J. 民法的含義是什麼
民法含義:規定公民和法人的財產關系(如債權、繼承權等)以及跟它相聯系的人身版非財產關系(如勞動、權婚姻、家庭等)的各種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
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10)民法的意思表示擴展閱讀:
修訂信息:
1986年4月12日
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2009年8月27日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對民法通則中明顯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
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修改為:「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刪去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