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問題
A. 刑法問題~
1、簡述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聯系與區別。
聯系:作為犯罪對象的具體物是具體社會關系的物質表現;作為犯罪對象的具體人是具體社會關系的主體或參加者。犯罪分子的行為作用於犯罪對象,就是通過犯罪對象即具體物或者具體人來侵害一定的社會關系。
區別:
a,犯罪客體決定犯罪性質,犯罪對象則未必。例如犯罪對象同是交通工具,具體犯罪行為卻既可能構成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破壞交通工具罪,又可能構成侵犯財產罪中的故意毀壞財物罪。又如,犯罪對象是貨幣、電器、傢具,犯罪行為卻可能都是盜竊。
b,任何犯罪都會使犯罪客體受到侵害,但是犯罪對象則不一定受到侵害。犯罪客體是受刑罰保護的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合法權益,因此,所有的犯罪客體都必然受到損害。但犯罪對象可能受到侵害也可能不受到侵害。如故意毀壞財物犯罪中的犯罪對象即公私財物就會受到損害,但盜竊罪中,犯罪客體即財產的所有權雖然受到侵犯,犯罪對象即公私財物卻可能不受到損害(當然如果盜竊昂貴的魚子醬,然後自己吃了,也屬於犯罪對象受到損害)
c,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成立的必要條件,犯罪對象則只是某些犯罪成立的必要條件。任何犯罪行為只有侵害到一定的法益,才可能危害社會,進而具備犯罪的本質屬性,構成犯罪,隱藏,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成立的必備要件。犯罪對象並非所有犯罪中都存在,如非法集會、遊行、示威罪,脫逃罪,就不可能存在犯罪對象。
d,犯罪對象是可以被感官所感知的外部事物,犯罪客體反映的則是只能為抽象思維所認識的事物內在的屬性。前者是具體的,後者是抽象的。如詐騙罪中,作為犯罪對象的被詐騙財物是具體的,可以被觀察到觸摸到,而作為犯罪客體的財產權,則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明白。
如何理解罰中的特殊預防與一般預防?
特殊預防與一般預防是我國刑罰的目的。
所謂特殊預防,是指通過對犯罪分子適用和執行刑罰,對其進行懲罰和改造,以防止其重新犯罪。具體表現在:第一,通過對絕大多數犯罪分子適用和執行自由刑,包括適用和執行管制、拘役、有期徒刑乃至無期徒刑,限制或剝奪犯罪人的行動自由,使其在一定期間內與社會隔離甚至終生隔離,從而減少其犯罪的可能。
第二,通過對經濟犯罪、財產犯罪和其他貪財圖利型犯罪人適用和執行財產刑,包括適用和執行罰金、沒收財產,使犯罪人在經濟上受到剝奪,從而消弱或消除其重新犯罪的物質條件。第三,通過對犯罪人適用和執行資格刑,主要是適用和執行剝奪政治權利,防止其利用政治權利進行新的犯罪活動。第四通過對極少數罪行極其嚴重、不堪改造、必須從肉體上予以消滅的犯罪分子適用和執行死刑,剝奪其生命,使其徹底喪失重新犯罪的任何條件和可能(最後一點我需要補充一下,死刑是最為殘酷的刑法方法,但保留死刑對預防犯罪是有一定意義的,但是我國必須堅持少殺、慎殺的原則,並且最終停止死刑,雖然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並且對於分裂勢力、漢奸必須要採取嚴酷的毫不留情死刑政策)。
2,特殊預防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以刑罰對犯罪人進行積極改造。除對死刑立即執行的犯罪人外,其他被判處刑罰的犯罪人都存在著告別罪惡,重新做人的可能。因而,在適用和執行刑罰時,必須注重對他們進行積極的教育和改造,使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新人。我國一般都是勞動改造,通過強制讓犯罪人從事生產勞動,促使他們除去好逸惡勞的惡習,並逐步養成勞動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在勞動改造的過程中,刑罰機關還向他們進行政治、法律、文化、技術等方面的教育,使其認識到必須做一個遵守社會規范的公民,並為將來重返社會自謀生計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能。一般說來,通過教育使其內心產生自責、自我批判,決心棄舊圖新,不再以身試法,從而自覺的消除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對於少數的對自己罪行認識不足的人,通過其親身體驗服刑的痛苦,感到刑罰的威力,使之不敢再犯罪。後者雖然在思想改造上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只要其在刑罰的威懾下不再敢犯罪,也可以認為是達到了刑罰的特殊預防的目的。
(二)一般預防,所謂一般預防,是指國家通過制定、適用和執行刑罰,警戒社會上的不穩定分子,防止他們走上犯罪道路;教育廣大的社會成員,遵守法律。
所謂社會上的不穩定分子,就是指那些有可能事實犯罪行為的人即潛在的犯罪人。這些人具有一定的主觀惡性,自我控制能力和對不良意識、不良行為免疫力差,容易受犯罪誘惑或被犯罪分子教唆拉攏,一旦放鬆對他們的教育,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因而直接地懲罰了犯罪分子,預防其重新犯罪,還對社會上的不穩定分子起到訓誡和抑製作用,促使他們及早醒悟,打消犯罪意念,不敢以身試法。
另外,對廣大遵紀守法的公民來說,國家制定嚴厲刑法和對犯罪分子適用和執行刑罰,可以使廣大公民深刻的認識到犯罪行為的社會嚴重危害性和懲罰犯罪的必要性,從而增強法制觀念,自覺遵守法律,提高同犯罪做斗爭的自覺性。
實現一般預防比特殊預防更為復雜。從刑罰理論的角度來看,要達到一般預防的目的,應當著重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一般預防與刑罰適當性的關系。所謂刑罰的適當性是指,刑罰的輕重應和刑事責任的輕重相適應(現在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輕刑主義,一種是重刑主義,各有利弊),因此我國(我國自古就有這個傳統,如無心向惡雖惡不罰)一直堅持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是刑罰的輕重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罰當其罪,罪刑相稱,才有助於達到一般預防的目的。
2,一般預防與刑罰公開性的關系。所謂刑罰的公開性,是指國家將刑罰公之於眾,使全體成員知道認識刑罰、了解刑罰。制定刑法典,讓人們知道什麼行為為犯罪,對犯罪應該處於何種刑罰,從而為公眾提供一個必要的和明確的行為規范,便於人民依法約束自己的行為。另一方面讓大多數刑事過程和所有判決全部公開,從而使得廣大公民感受到國家審判機關具體適用刑罰的過程中感受到法律的尊嚴。
3,一般預防與刑罰必然性的關系。所謂刑罰的必然性,是指凡是犯罪都必然要受到刑罰處罰,是刑罰在事實上成為犯罪的不可避免的法律後果。刑罰的必然性不僅表現在刑事法律的制定上,還表現在司法實踐中要做到有罪必罰,讓那些企圖犯罪而又存在著企圖逃避法律制裁的不穩定分子得到有力的震懾。
4,一般預防與刑罰及時性的關系。所謂刑罰的及時性,是指犯罪一旦發生,司法機關就應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將犯罪嫌疑人緝拿歸案,交付審判,執行刑罰。
總之我國刑罰的特殊預防與一般預防是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的給。對於任何一個犯罪人適用和執行刑罰都必須體現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的目的。人民法院在對犯罪人判處刑法是,既要考慮特殊預防的需要,又要考慮一般預防的需要,使判決符合兩方面的要求。決不能忽略任何一方面。
簡述生產、銷售假葯罪的主要特徵
生產、銷售假葯罪,是指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行為。
本罪是選擇性罪名,生產假葯構成犯罪的,是生產假葯罪;銷售假葯構成犯罪的,是銷售假葯罪;既主產又銷售假葯構成犯罪的,是生產、銷售假葯罪。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葯政管理制度和公民的生命和健康(注意本罪犯罪對象的假葯,專指人用葯,而不包括獸用葯重其他動植物用葯。)。
本罪的犯罪對象,只限於假葯。
作為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行為。一切製造、加工、採集、收集某種物品充當合格或特定葯品的行為,都是生產假葯的行為,如以某種原材料製造、加工成不合格葯品,採集非葯品充當葯品,將他種葯品充當此種亥品,收集禁止使用的、變質不能葯用的物品或被污染不能葯用的物品充當葯品等,都是生產假葯的行為。
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必須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才構成生產、銷售假葯罪。如果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不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則不構成犯罪。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依本節第150條之規定,單位亦能成為本罪主體,單位犯本罪時,實行兩罰制。
(四)主觀要件本罪只能由故意構成,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生產、銷售的是假葯,必然危害人體健康,但仍進行生產、銷售。
以營利為目的不作為構成本罪的必要要件,只要行為人故意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就可以構成本罪。
註:假葯,是指依據《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假葯和按假葯處理的葯品、非葯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第33條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為假葯:
1、葯品所含成份的名稱與國家葯品標准或省、自治區、直轄市葯品標准不符合。
2、以非葯品冒充葯品。
3、以他種葯品冒充此種葯品。(這種情況一般是以一種低價葯品冒充一種高價葯品。)
此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葯品按假葯處理:
1、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禁止使用的。
2、未取得批准文號生產的。
3、變質不能葯用的。
4、被污染不能葯用的。
試述受賄罪的構成特徵及其與依法罪的區別
受賄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
客觀要件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具有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財物,或者收受他人財物並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利用職務之便是受賄罪客觀方面的一個重要構成要件,利用職務之便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利用職務上的便利。職權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依法作出一定行為的資格,是權力的特殊表現形式。具體是指利用本人職務范圍內的權力,也即利用本人在職務上直接處理某項事務的權利。利用職權為他人謀取利益而收受他人財物,是典型的受賄行為。(2)利用與職務有關的便利條件。利用與職務有關的便利,即不是直接利用職權,而是利用本人的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而本人從中向請託人索取或存非法收受財物的行為。實踐中,利用第三者職務上的便利,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一是親屬關系,二是私人關系,三是職務關系。
主體要件:本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國家工作人員,另據本法第93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包括當然的國家工作人員,即在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擬定的國家工作人員,即國有公司、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事業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及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
主觀要件:本罪在主觀方面是由故意構成,只有行為人是出於故意所實施的受賄犯罪行為才構成受賄罪,過失行為不構成本罪。
貪污罪: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公共財物的,是依法罪(不好意思這個罪名我沒聽過。上網查了,有定義。如果定義准確的話).
1,侵犯的客體不同。受賄罪侵犯的直接客體是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貪污罪侵犯的直接客體是公共財產的所有權。
2,侵犯的對象不同,受賄罪侵犯的對象是公私財物,貪污罪侵犯的對象是公共財物。
3,客觀方面的犯罪手段不同。受賄罪是採取為他人謀利益的手段,非法索取、收受他人財務;貪污罪是採取侵吞、竊取、騙取等手段,非法佔有直接主管、經營、經手的公共財物。
4,主觀方面的犯罪目的不同。受賄罪是為了取得他人或單位的公共財物,貪污罪是為了非法佔有公共財物。
B. 刑法問題
先看小王行為時有無滿14周歲,如果未滿,就無罪。
如果滿十四周歲,就要分情況:
如果小王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小劉有心臟病,並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這種行為有可能導致其病發,那就構成過失致人死亡。
如果不知道,那就是意外事件,不用承擔刑事責任,但要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
C. 刑法問題!
18(B),無期徒刑可以適用假釋,但是不得少於12年,而且不得適用於搶劫、強奸等嚴重暴力犯罪。患有嚴重疾病的人可以保外就醫。但是病好之後是要回監獄繼續服刑的。這與假釋是不一樣的!
19(A)追訴時效按照法定刑的最高限。無期、死刑是20年。
20(A)只是簡單的規定罪名或者簡單描述具體犯罪的基本構成特徵(本題屬於後者)。
21(D)刑法第217條規定:以營利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權情形之一,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22(A)客體錯誤是指比如殺人卻殺了狗。
因果關系錯誤:A為了使B溺死,而將B推下井裡,但井中並沒有水,結果B摔死在井中. 其中B的死和A的設想是不一致的,不存在認識上的因果關系,也就是說,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認識與損害後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所以稱為因果關系錯誤.但是因為行為人主觀上仍是故意,所以定故意殺人罪是沒有問題的.
手段錯誤:A使用的犯罪手段會出現危害後果,但是他自己卻以為不會出現危害後果;B使用的手段不可能導致危害後果,但是他自己以為會出現危害後果的.
23(A)
24(C)只能是司法工作人員,其他的是故意傷害。
25(C)
立功根據刑法第六十八條第一款的規定,犯罪分子到案後有檢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發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經查證屬實;提供偵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線索,經查證屬實;阻止他人犯罪活動;協助司法機關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具有其他有利於國家和社會的突出表現的,應當認定為有立功表現。
坦白,一般是指犯罪人被動歸案後,如實交代自己被指控的犯罪事實的行為.
自首:犯罪後自動投案,向公安、司法機關或其他有關機關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為。
悔罪
第一,如實供述犯罪事實及作案過程。犯罪分子如果真心悔罪,就應該如實供述犯罪的目的、起因、犯罪的事實及作案過程,不得有半點隱瞞。特別是在主要事實、重點環節上不得避重就輕,有半點敷衍塞責,否則,就不是真心悔罪的表現。
第二,主動交代作案工具去向或物證。屬普通刑事犯罪的,應主動交代作案工具藏匿何處,或協助辦案人員及時查找其作案工具。屬侵財性和貪賄犯罪的,應主動提供書證、物證等。此外,還應交代清楚作案工具及證據的來源等,使案件的相關證據形成完整的鎖鏈。
第三,主動交代與本案有牽連的人和事。實踐中,無論是普通刑事犯罪還是侵財性和貪賄犯罪,替他人頂罪或不揭露他人罪行的案例屢見不鮮。因此,主動交代與本案有牽連的人和事,不僅是完整辦理本案的需要,也是對本案准確定性的需要,同時又是使違法必究得到落實的具體體現。
第四,積極退賠贓款贓物。以獲取錢財為目的侵財性犯罪,積極主動地退還贓款贓物,是具有悔罪表現的重要內容之一。以暴力損害、報復他人為主要目的傷害性犯罪,積極地賠償被害人的醫療費、精神損傷費、誤工費等,應視為積極悔罪的表現。
第五,深刻認識所犯罪行的危害性。一是充分認識所犯罪行給他人及家庭造成的痛苦,誠懇地向被害人及家庭賠禮道歉;二是深刻認識所犯罪行的根源,自己行為屬於違反哪些法律法規,檢討自己抵牾法律及法律意識淡薄的主要表現;三是深刻認識所犯罪行給黨和國家造成的危害,經社會造成的惡劣影響。通過這些反省,使犯罪分子的思想和靈魂受到一次全面的洗滌,為適用緩刑確實不再危害社會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礎。
26(B)主觀因素以外的原因(這是區分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的根本區別)。未遂比照既遂從輕處罰。
27(B)《刑法》第266條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注意:虛報注冊資本罪《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條 申請公司登記使用虛假證明文件或者採取其他欺詐手段虛報注冊資本,欺騙公司登記主管部門,取得公司登記,虛報注冊資本數額巨大、後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虛報注冊資本金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罰金。成立的條件是數額巨大!
28(B)
29(B)
30(A)如果根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公共財物的,是依法罪」的那麼就是依法罪。
注意區分職務侵佔罪:職務侵佔罪,是指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行為。兩者的區別是主體不同。
31,(ABE)我國《刑法》第十三條對犯罪有著非常准確的定義。第十三條是任何學刑法的人都應該熟背的!並且我個人建議你最好把前十三條全熟背。如果有能力刑法總論和刑訴法最好全能熟背!
32,(ABCDE)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的區別是:
(1)危險的來源不同。正當防衛的起因條件是他人的不法侵害,而緊急避險的起因條件是一種危險,包括自然災害等非人為的損害。
(2)損害程度的限度不同。正當防衛所造成的損害可以大於或等於所要保護的利益,而緊急避險所造成的損害不能等於更不能大於所要保護的利益。
(3)對行為的限制不同。緊急避險要求必須是不得已的,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而採取的。而正當防衛則無此要求。
(4)行為針對的對象不同 。正當防衛要求打擊的對象只能是不法侵害者本人,而緊急避險則可以是無辜的第三者,二者損害的對象是有原則區別的。
(5)正當防衛可以是任何人,但緊急避險對於某些負有特定職責的人則不行(如消防警察必須冒著生命危險沖進火場)。
33,(BCD)根據刑法分則之規定,以下案件告訴才處理。
(1)侮辱、誹謗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的,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2)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
(3)虐待案(刑法第二百六十條第一款規定的);
(4)(普通)侵佔案(刑法第二百七十條規定的)。般的刑事案件需要有檢察院主動提起公訴,被害人沒有權力決定是否起訴。但是為了節省訴訟資源,對於一些相對輕微的刑事案件《刑事訴訟法》規定可以有當事人決定是否起訴,這類案件稱為告訴才處理的案件。
34(ABCDE),注意法定的應當從輕情節與可以從輕情節。這兩個是有區別的。前者是必須從輕,後者是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從輕也可以不從輕甚至還可能加重處罰(如犯罪未遂中,可以從輕但是某些犯罪雖然未遂但是手段殘忍,社會危害程度極大,也會加重處罰的)。
35(ACDE)偽證罪,是指在刑事訴訟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和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的行為。
我需要說一下,關於律師的一些問題,比如被告人告訴其委託的律師一些警方沒有掌握的證據,而律師不向警方提供或者說律師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識去教其當事人一些東西,是合法合理的。
D. 關於刑法的問題
溯及既往的意思就是,法律能不能用來判出台以前的事件,原則上不可以,但是有例外,就是如果新法更輕是可以的。
我打個比方,假設,2000年,隨地吐痰沒有懲罰措施,然後2005年,隨地吐痰判死刑,那麼,如果允許溯及既往,也就是說,那麼2005年之前,所有隨地吐痰的人,都要判死刑,這是非常不公平的。因為2005年之前的人,也不知道不讓隨地吐痰,罪刑法定原則,就是罪和刑都要法律明確規定才可以,但是2005年之前,沒有這樣的規定,如果適用新法,就違反了罪刑法定,所以,原則上禁止溯及既往
那麼,為什麼新法更輕可以呢?再打個比方,同性戀,從前同性戀要化學閹割的,現在,同性戀不被認為是犯罪,也不是違法,那麼,時間拉的近點,假設,2005年之前,都是同性戀化學閹割,2005年之後,出台法律,同性戀合法。那麼,代表,原來的那些人的做法其實是沒有錯的,是原來的法律錯了,那麼,能用原來錯誤的法律來判罰嗎?明顯也是不可以的,所以,新法更輕的情況下,是允許溯及既往的。、
題中,舊法不認為是犯罪,新法認為是犯罪,那麼,舊法更輕,不符合我說的第二種情況,所以,就不能用新法去判,只能用舊法,否則,就違反了罪刑法定
因而,關於刑法溯及力的問題,被稱為,從舊兼從輕原則。
E. 對於刑法中的部分理解問題
不一定,要看具體案情。
F. 刑法中的一個問題
沒收財產刑必須是被告人的合法財產。
對於被告人的非法所得應當是追繳,責令退賠,這些屬於被害人的合法財產當然不能沒收。
沒收財產刑沒收的部分是要上繳國庫的。
G. 中國的刑法問題
中國刑法一罪有復期徒刑最高制為15年,數罪並罰情況下可以最高到20年。實際上判了二十年出來基本上都解除人的犯罪能力了,跟三十年四十年其實沒什麼區別。犯罪再嚴重就是無期,無期也可以減刑。怎麼說中國這種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只是限一個坎。外國用那種也說的過去。沒什麼太好比較的,合理的區別而已。
H. 關於刑法的問題
和14歲以下女孩發生性關系不管自願不自願都以強奸罪定罪處罰。
在男女發生性專行為前,既屬不違背婦女意志,又無勉強女方變范的行為,雙方從內心到外部表現形式完全自願,屬典型的通姦行為。即使事後,因被揭穿,女方為保住自己的臉面而告男方強奸,或因女方事後反悔而告男方強奸,均不能定強奸罪。
犯強奸罪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三十六條 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姦淫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的,以強奸論,從重處罰。
強奸婦女、姦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一)強奸婦女、姦淫幼女情節惡劣的;
(二)強奸婦女、姦淫幼女多人的;
(三)在公共場所當眾強奸婦女的;
(四)二人以上輪奸的;
(五)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
第二百三十七條 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婦女或者侮辱婦女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聚眾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犯前款罪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猥褻兒童的,依照前兩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I. 關於刑法的一些問題
1、搶劫、殺人,只定搶劫罪。
2、顯然是未遂。
3、舉例:你叫了5、6個人一起去盜竊,主要策劃、工具、指揮都是你。但是盜竊的時候大家一起上,都很積極。所以都是主犯,而你是首要分子。
J. 刑法問題!!
B,A,D,D,B,D,A,C,B,D,B,C,B,B,C,B,A
12,復雜共同犯罪,簡稱復雜共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間存在著實行行為與非實行行為分工的共同犯罪(如有教唆行為,有實行行為)。
簡單共同犯罪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均參與實行某一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即每一個犯罪人都是實行犯。
必要共同犯罪,簡稱必要共犯,指刑法分則規定的只能以二人以上的共同行為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如組織越獄罪。
犯罪集團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 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
,是犯罪集團。(上次那個犯罪集團我選錯了,我選的是兩人以上,你注意改一下。不過本人認為其實兩人以上就可以完成犯罪集團構成的全部要件)
你需要注意一下,間接正犯。
13,繼續犯也叫持續犯,是指行為從著手實行到由於某種原因終止以前一直處於持續狀態的犯罪。
你需要注意一下幾種「犯」,連續犯、接續犯、徐行犯、吸收犯、牽連犯。
14,防衛過當的定義就是超過了必要的限度。但是在嚴重暴力犯罪中如果故意殺人、搶劫、強奸等是沒有防衛過當的。還有你需要注意一下,刑法中的正當行為。
15,主刑與附加刑。
16,有期徒刑的刑期是從判決之日就開始計算,羈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17,脅從犯是法定的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的。
18,刑法中的吸收原則,重罪吸收輕罪
19,法律規定的緩刑考驗期有兩種:一、被判拘役的緩刑考驗期:最長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最短不得少於兩個月;二、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緩刑考驗期:最長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最短不能少於一年.緩刑考驗期的時間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
20,1.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
2.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滿10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0年;
3.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不滿1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
4.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如果20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需要說明的是,《刑法》第八十八條,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時效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21,簡單罪狀,是指條文只簡單的規定罪名或者簡單描述具體犯罪的基本構成特徵。比如刑法第234條規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 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 刑。本法另有規定,依照規定。」
敘明罪狀,是指條文對具體犯罪的基本構成特徵作了詳細的描述。比如刑法第217條規定:以營利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權情形之一,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的;(二)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三)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錄音錄像的;(四)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本條對侵犯著作權罪的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的構成作了詳細的描述,屬於敘明罪狀。在我國刑法中,敘明罪狀佔多數,這是因為敘明罪狀對犯罪的特徵有詳細的描述,有助於對犯罪的認定和統一適用法律。
引證罪狀,是指引用同一法律中的其他條款來說明和確定某一犯罪的構成特徵。比如刑法第124條第1款規定了破壞廣播電視、公用電信設施罪的罪狀和法定刑,其第2款規定:「過失犯前款罪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該第2款即是引用第1款的罪狀來說明和確定過失破壞廣播電視、公用電信設施罪的罪狀。又如刑法第260條第1款規定了虐待罪的罪狀和法定刑,其第2款規定:「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處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空白罪狀,是指條文沒有直接地規定某一犯罪構成的特徵,而是指明確定該罪構成需要參照的法律、法規的規定。比如刑法第325條第1款規定:「違法文物保護法規,將收藏的國家禁止出口的珍貴文物私自出售或者私自贈送給外國人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並處罰金。」該條款僅指明在確定非法向外國人出售、贈送珍貴文物罪的構成特徵時應當參照文物保護法規的規定,而沒有直接、具體描述該罪的特徵,因此屬於空白罪狀。對空白罪狀必須與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相結合,才能夠正確的認定該種犯罪的特徵。
22,看看這個案例分析: 被告人張某和劉某合夥收購廢舊物品,2003年10月11日,二人行至某村北地時,張某發現路東沿電線桿上的一根通信電纜被剪斷後,搭垂在空中,頓時萌發了盜割電纜獲取錢財的念頭,二人協商後決定盜割該電纜。第二天夜裡11時,二人開著農用三輪車,來到事先踩好點的地方,張某攀爬上電線桿,用鋼筋鉗盜割電纜。到次日凌晨2時30分,二人共盜割了600多米的電纜,造成76部電話機中斷通信14個小時。經鑒定,折舊後該批電纜價值5209元。10天後,張、劉二人又來到另一個路段,盜割正在使用中的通信電纜350米,造成21部電話中斷通信20個小時。經鑒定,折舊後該批電纜價值2820元。兩次盜割電纜得手後,二人並未就此罷休。2004年10月一天晚上,二人又盜割了通信電纜200米,賣後得款2000元,二人平分。經鑒定,折舊後的這批電纜價值3179元。
[分歧]
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對於被告人張某的行為構成何罪,存在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
其理由是: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是指故意破壞正在使用中的公用電信設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該罪侵犯的客體是通信方面的公共安全,犯罪對象是正在使用中的公用電信通信設施,包括公用電信交換設施、通信線路如架空線路、埋設線路、無線通信網、移動通信基站等。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了破壞公用電信設施、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構成本罪,只要在客觀上實施了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的行為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無論是否造成嚴重後果,均可成立。在本案中,張某和劉某出於貪財的目的,盜割正在使用中的公用通信電纜兩次共950米,分別造成76部電話中斷通信14個小時和21部電話中斷通信20個小時,雖然沒有造成嚴重危害後果,但已造成多個單位和個人無法進行正常通話,危害了公共安全,因此,張某的行為構成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被告人張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
其理由是,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是指故意破壞正在使用中的公用電信設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破壞方法多種多樣,如拆卸或毀壞公用電信設施重要部件,砸毀電信設備,偷割、截斷電(光)纜,毀壞桿路、管道(孔),故意違反電信服務規范使通信無法正常進行,或者刪除、修改、增加電信網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等。本案中,被告人張某在主觀上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客觀上又實施了秘密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雖然也造成了通信電路的中斷,但是張某盜割通信電纜的目的不是為了毀壞或破壞,而是為了非法佔有,獲得某種經濟利益,並不符合上述《解釋》中「危害公共安全」的條件,因此不構成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或者多次竊取的行為。在本案當中,張某和劉某以牟利為目的,秘密竊取公共財物,多次盜割通信電纜,價值11208元,數額巨大,根據刑法規定,其行為應認定為盜竊犯罪。
[評析]
如何正確審理本案,涉及到了想像競合犯的問題。
所謂想像競合犯,亦稱想像數罪,是指行為人基於一個罪過,實施一個危害行為,而觸犯兩個以上數個罪名的犯罪形態。想像競合犯作為一種在司法實踐中時常發生的犯罪形態,具有兩個主要特徵或必備要件:(1)行為人只實施了一個行為;(2)一個行為觸犯了數個罪名。在罪數的理論中,想像競合犯屬於實質的一罪。因此,對於想像競合犯的處斷,我國刑法理論界通說主張「從一重處斷」原則,即依照行為觸犯的數個罪名中法定刑較重的犯罪定罪處刑,而不實行數罪並罰。
我國刑法總則中雖沒有規定想像競合犯的概念,但在刑法分則的具體條文中,有關於想像競合犯的規定,如刑法第三百二十九條第三款的規定:「有前兩款行為,同時又構成本法規定的其它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本條規定的就是想像競合犯。
對想像競合犯的處斷,在司法實踐中一般不實行數罪並罰,而是採用「從一重處斷」的原則予以論處,按照其犯罪行為所觸犯的數罪中最重的犯罪論處,本案就屬於較典型的想像競合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一)項規定:「(一)盜竊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價值數額不大,但是構成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的規定定罪處罰;盜竊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同時構成盜竊罪和被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的,擇一重罪處罰。」
本案中被告人張某盜竊的數額為11208元,屬於數額巨大,根據刑法規定,其法定刑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公用電信設施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採用截斷通信線路、損毀通信設備或者刪除、修改、增加電信網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等手段,故意破壞正在使用的公用電信設施,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的『危害公共安全』,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以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一)造成火警、匪警、醫療急救、交通事故報警、救災、搶險、防汛等通信中斷或者嚴重障礙,並因此貽誤救助、救治、救災、搶險等,致使人員死亡一人、重傷三人以上或者造成財產損失三十萬元以上的;(二)造成二千以上不滿一萬用戶通信中斷一小時以上,或者一萬以上用戶通信中斷不滿一小時的;(三)在一個本地網范圍內,網間通信全阻、關口局至某一局向全部中斷或網間某一業務全部中斷不滿二小時或者直接影響范圍不滿五萬(用戶×小時)的;(四)造成網間通信嚴重障礙,一日內累計二小時以上不滿十二小時的。」第三條規定:「盜竊公用電信設施價值數額不大,但是構成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的規定定罪處罰;盜竊公用電信設施同時構成盜竊罪和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本案中,並沒有因張某的盜割行為導致人員死亡、三人以上重傷或者造成財產損失30萬元以上,也沒有造成2000以上不滿一萬用戶通信中斷一小時以上或者一萬以上用戶通信中斷不滿一小時,只是造成了通信公司財物的毀損。雖然張某的盜割行為造成通信線路一度中斷,但其後果尚未危害公共安全。根據上述規定,被告人張某的行為不構成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應按盜竊罪定罪處罰。
23,刑訊逼供,致人傷殘、死亡的,依本法第234條關於故意傷害罪、第232條關於故意殺人罪的規定,從重處罰。(個人認為刑訊逼供主要還是我國警察的素質不高直接造成的。)
25,侵犯財產罪的概念與構成要件
侵犯財產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取得公私財物,或者挪用單位財物,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的行為。
27,復雜客體,是指一個犯罪行為同時侵犯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具體的社會關系。
28,挪用公款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挪用數額較大、超過3個月未還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