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誠實信用原則案例

民法誠實信用原則案例

發布時間: 2022-01-07 12:04:20

民法基本原則的案例分析

李某的父親生前是一個集郵愛好者,去世時還留有幾本郵票。李某對郵票從不感興趣,在後來的幾次搬家中他都覺得這些郵票不好處理。一日,李某的朋友劉某來吃飯,無意間發現了這幾本郵票,劉某也是一集郵愛好者,他隨即表示願意全部購買,最後以5000元的價格將郵票全部拿走,李某對這一價格也比較滿意。事過不久,李某從父親生前的一朋友處得知,他父親所留的郵票中,有5張相當珍貴,可能每張都值5000元;同時另一同事告訴他,劉某正在尋找買主。李某立即找到劉某,要求退還劉某的5000元錢。取回郵票,但劉某堅決不同意。雙方協商不成,李某訴至法院,要求撤銷合同,返還郵票。 【問題】 1.李某與劉某間買賣郵票的行為的效力如何? 2.法院應如何對待李某的請求? 【案例解析】 1.《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在這一交易過程中,雖然當事人雙方是平等自願的,但是因為李某缺乏對郵票相關知識以及市場行情的了解,導致他對買賣標的物的價值有嚴重的誤解,而劉某應該知道此郵票的價值仍以較低價格換取,顯然違背了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民法通則>第59條規定: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及行為顯失公平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對已成立的民事行為予以變更或撤銷。因此,劉某與李某之間的買賣行為屬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該行為的效力待定。 2.對於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由享有撤銷權或變更權的當事人決定是否變更或撤銷,以及是予以變更還是撤銷。本案中如果李某行使撤銷權,該行為無效;如果李某不撤銷也不變更,則該行為有效;如果李某要求變更價金條款,法院也應給予支持。因此,權利人李某要求撤銷合同行為,返還郵票,人民法院應當允許.

❷ 舉例證明什麼是民法基本原則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行使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應該本著善意內、誠實,不欺詐,容正當競爭,信守承諾等。

例如,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合同成立之前,不能欺騙,假借訂立合同,實際上為拖延對方,或為排除其他談判者,使得對方的訂立合同的期待利益受到損失。

又如,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獲悉對方的商業秘密,那麼就產生保密義務,擅自泄漏或使用,給對方造成損失的要依法賠償。

再入,合同成立後,要善意的履行合同,不能加害給付、或故意瑕疵給付。同時還要履行法定的通知、告知義務,這些行為雖然不是意思表示,但具有法律意義。

最後,即使合同履行完畢,還要履行附隨義務,這種附隨義務往往根據實際的交易習慣確定,因此每個行業各不相同。

❸ 試述民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與功能

論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
摘要
]
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領域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
在現代民法中
,
誠實信用原則發揮著
十分重要的作用,
該原則作為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一項道德原則
,
被奉為現代民法的最高指導
原則。對於立法者未能預見的案件
,
可用該原則補充法律漏洞
,
使法律和裁判適應社會的發
展變化
,
從而使民法更加完善
,
制度更加健全。

[
關鍵詞
]
誠實信用原則;概念;語源;歷史沿革;地位;作用

一、誠實信用的概念

對誠實信用原則的概念與其內涵與外延的理解,從域內外學者對其確定性與

否的認識
分野而言,有

語義說



一般條款說

這兩種學說。

語義說

從誠實信用原則的字面意義出
發,
以該原則的內涵與外延具有相對確定性為認識基點,
該學說主張:
誠實信用原則是對民
事活動的參加者不進行任何欺詐、恪守信用的要求,其內涵為恪守信用、不欺詐;
其外延為
對民事活動參加者的要求。


一般條款說

則主張,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與外延均具有不確
定性,
是可彈性適用於民法各領域的有關公平正義的彈性要求。
就內涵而言,
誠實信用原則
是以模糊的公平正義要求為內容的規則;
就外延而言,
誠實信用原則具有不確定性,
可補救
具體規定的不敷使用。①從誠實信用之語源可以看出

語義說

過分拘泥於字面意義

,未能
揭示出誠實信用原則之概念的本質,


語義說

對誠實信用原則的解釋客觀上起到了對該原
則之適用的限制性效果,
不符合現代各國民法的一大趨勢
——
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寬泛化、
深入化。因而,域內外學者對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與外延多持

一般條款說

,在此基點上,
學者們又見仁見智,從不同的角度得出對誠實信用原則的解釋。

二、誠實信用的語源

誠信一詞的語源出自我國古代典籍。
公元前
15
世紀前後,
商朝的
《商君書
·


令》







禮樂、詩書、修善、孝弟、貞廉、仁義、非兵、羞戰

等並列確定為

六虱

。②另據
《唐書
·
刑法志》
的記載,
唐太宗於貞觀六年,

親錄囚徒,
閔死罪者三百九十人,
縱之還家,
期以明年秋即刑。
即期,
囚皆脂朝堂,
無後者。
太宗嘉其誠信,
悉原之。
③這兩處所稱的




,可理解為社會生活中人際交往方面的誠實不欺,尚未成為專門的法律術語。

一般認為,誠信一詞在西方文明中的符號表現源自拉丁文
Bona Fides
,考

察拉丁文

Bona
Fides
一詞,
Fides
來自動詞

fieri
,為

已經做成

之義,後來轉義為



的意思,對於



一詞,古羅馬法學家西塞羅將之解釋為

行其所言謂之信


Fiat quod dictum est appellatam
fidem


④此語相當於中文中的

言必信,
行必果


Bona
一詞,




的意思,
起強化
Fides

的作用。
Bona Fides
在法文中轉化為

Bonne Foi
,在英文中為

Good Faith
,其中

Bonne

Good


Bona
同義,
Foi


Faith


Fides
同義。
因此拉丁文中的

Bona Fides
及作為同義
詞的
Bonne Foi

Good Faith
均為

好的信用



良信



善意

之意,
並在習慣上被翻譯為






但是,嚴格地從語義學的角度上說,
Bona Fides
仍然不是作為法律術語的


誠信

一詞
最完整的符號表現,
因為,
「Bona Fides」
的原始詞義有



而無











的合用即




一詞完整的符號表現為德語詞彙

Treu und Glaube
該詞來源於古代德國的誓約,取忠誠
和相信之意。在古代德國,人們常常以
In Treu
(於誠實)

Mit Treu
(於誠實)

Bei Treu
(依
誠實)




Unter Treu
(在誠實名義下)強制對方作誓。後來為了求得更加可靠,在誠實之

外加上

Glaube
(信用)二字,而以

於誠實信用

為誓辭起確保履行契約義務的作用。⑤可


Treu und Glaube


誠信



誠實信用原則

在法律語境下的真正語源。

三、誠實信用的歷史沿革

誠實信用原則,起源於羅馬法,發展至今,已成為君臨整個民法領域的



王原則


但其發展與演進並非是直線形的,
伴隨著客觀環境與人類的主觀認識的變化,
誠實信用原則
經歷了由發端進而衰退再轉入復興的曲折的歷史沿革。

羅馬法階段是誠實信用原則的發端並初步繁榮的時期。
對這一時期的法律原始文獻及相
關歷史文獻的考察可以看出,
誠信契約與誠信訴訟伴隨著羅馬經濟的繁榮而逐步興起。
在經
歷了短暫的輝煌之後,隨著古羅馬文明的衰退

,誠實信用原則也隨之蒙上了歷史的塵埃,
甚至在羅馬法復興時期
——
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創制時代,
誠實信用原則雖被提出,

仍只是作為點綴品而存在,這一階段一直持續到
19
世紀末期。

20
世紀初至今這個階段,
可稱之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復興時期。在這一時期,

誠實信用原則不僅被世界各國民法所規
定,而且其地位提升,適用范圍擴大,

在法律實踐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誠實信用在民法中的地位

誠實信用原則體現了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
在民法基本原則中居於統領地位,
更是現代民法
的基本精神之體現。

第一,

誠實信用原則的經濟基礎。

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筆者同意學者
鄭強的觀點:

如果社會的基本經濟關系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分配過程中,人們相互之間
的關系,
那麼在任何社會的最為基本的生產和交換過程中,
便包含了對誠實信用的要求。

就是誠實信用的物質經濟基礎

⑹。現代經濟充滿復雜性、高度的風險性,要求民事主體以
更為真誠守信的主觀心理和客觀行為參與民事活動。
唯有如此,
才能保護交易安全,
實現當
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和社會的公正。
因此,
誠信原則作為基本原則不是人為操作,
而是現代
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作為民法基本原則的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精神和立法者意志的直接反映。

民法基
本原則是指

其效力貫穿民法始終的民法根本規則,是對作為民法主要調整對象的社會關
系的本質和規律以及立法者在民事領域所行政策的集中反映,是克服法律局限性的工具

⑺,它的根本屬性來源於內容的根本性和效力的貫徹始終性。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是立法者
主觀意志的體現,也是現代民法精神的根本體現。現代社會關系的本質和規律在民事領域
表現為對公平正義的追求,體現了社會本位主義的要求,而作為維持民事主體之間利益平
衡的誠信原則,與公平正義有同等的價值內涵。立法者必然在民法典中確定誠實信用的基
本原則,以保證立法者的主觀意志和民法本質的客觀要求之間的統一,並為法律的適用和
法律漏洞的補充符合立法者意志提供法律的一致性依據。

第三,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基本原則中的統領作用

現代民法是以誠信原則為核心的法律
體系,盡管誠信原則與其它原則有內涵和側重點的差異,但誠信原則與其他基本原則有著
千絲萬縷的聯系:公平原則與誠信原則具有同等的價值內涵;權利不得濫用原則和情勢變
更原則以及等價有償原則等則是誠信原則的具體化和制度化;遵守法律和政策原則、維護
社會公德、公共利益和國家計劃原則等原則更是誠信原則的應有之意和補充。因此,誠實
信用原則是民法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民法原則的

原則

,它理所當然是民事立法、守法、
司法

帝王條款



五、誠實信用在民法中的作用

一、誠實信用原則適用的本質誠實信用原則適用的本質是,法官通過對誠實信用原則進行

擴張性解釋,並依其處理一些特殊的案件,以實現個案處理結果公平、
正義之目標,從而對
法律進行實質性發展的能動性司法活動。
本文之所以將其本質作以上定性,
主要是由於以下
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是現代民法價值理念的體現。現代民法的理念價值
——
實質正義
是歷史的產物。進入
20
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作為
19
世紀的近代民法基
礎的兩個基本判斷,
即所謂的平等性和互換性已經喪失,
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和對立,

成當事人之間經濟地位事實上的不平等,
迫使法立法者、
司法者和學者必須面對現實,
拋棄
近代民法的形式主義。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是
20
世紀之初立法者、司法者和學者所共同面
對的難題,
誠實信用原則就是在此社會經濟背景下應孕而生的。
其經過立法者、
司法者和學
者的不斷挖掘,
被予以重新解釋並賦予其新的內涵,
最終從近代民法中的契約原則和上升為
民法的基本原則,
適應了歷史的需要。
可以說,
誠實信用原則是現代民法理念
——
實質正義,
逐漸取代近代民法理念
——
形式主義過程中,
在民法立法模式上的重要體現之一。
現代民法
實質正義的理念的形成,
促進了誠實信用原則的確立,
而誠實信用原則則全面貫穿了實質正
義的精神。
現代民法理念的形成與相應的立法的出現是相輔相成的,
二者之間是一種互動關
系,互相促進,
互為條件。
貫徹實質正義精神的誠實信用原則,
在客觀上體現為兩種利益關
系的平衡,
包括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
以及當事人與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
即社會妥當性。
法官適用誠實信用原則必須以這兩點為價值目標,其本質體現為公平、正義。

第四,

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首先是法官對法律進行解釋的過程。
社會生活條件在空間上涵
蓋范圍的無限性以及其時間范圍內的千變萬化性,
與體現了認識水平與認識能力的成文法存
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法律既不可能對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一切社會關系都予以明確規定,
也不可能在時間上隨時根據社會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致使成文法存在

不合目的性、不
周延性、模糊性、滯後性

等局限性。為彌補成文法的不足,大多數成文法國家除採取及時
修改有關法律條文這一措施外,
大都通過以下兩種方式:
一是明確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

認法官有造法之功能;二是立法者在法典中建立一些

框架

概念,通過法官對這些

框架


念的解釋和適用,
以處理應對各種難以預料的社會現象。
就目前我國的司法制度來看,
我國
法律並沒有明確賦予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權,
即法官通過司法活動直接造法的行為沒有得到法
律的明確授權。
我國彌補成文法的不足的方式,
主要是通過法官對法律作出相應的解釋,

以之來調整相關的社會關系來實現的。
因此,
對作為

框架概念

的典型代表之一的誠實信用
原則的適用,首先是法官對誠實信用原則的解釋過程。

第五,

法官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具有能動性。
這是由於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彈性規則和強
制性、補充性規則的特點所決定的。立法者為彌補成文法的不足而建立起來的

框架

概念,
其內涵和外延十分不明確,有學者認為誠實信用原則

乃屬白紙規定



無色透明的

。也就
是說,
誠實信用原則的補充作用無所不在。
只要在適用成文法的過程中出現漏洞與不足,

實信用原則的補充作用就會被運用和體現。這也決定了誠實信用原則具有適用上的強制性。
在民事活動中,
其具體體現為:
無論當事人是否約定,
誠實信用原則都是約束雙方當事權利
義務的當然條款,使當事人不僅要承擔約定的義務,而且必須承擔這種強制的補充性義務。
並且當事人也不得約定排除其適用,即使約定排除,其效力也歸於無效。從這個意義上講,
誠實信用原則是當事人進行任何民事活動時,
所享有的民事權利的當然組成部分。
法官在審
理民事案件中,首先應尊重這種體現為民事權利的私權,

並當然地適用作為私權表現形式
的誠實信用原則,
不須以當事人是否明確作出意思表示為標准。
因此,
法官對誠實信用原則
的適用具有能動性。

第四,
法官適用誠實任用原則在實質是發展了現行法。
成文法的局限性決定了補充性規則的
存在,
具有其合理性的同時,
也決定了這些規則只能處於補充性地位,
這種補充地位是相對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0下載券 168人已下載
下載
還剩3頁未讀,繼續閱讀

❹ 幫忙!民法案例

1、李某與劉某之間形成的買賣合同應為可撤銷的合同。因為李某不知些花瓶的價格,而劉某作為古董收藏愛好者肯定要比李某的經驗豐富的多,所以此合同應為顯失公平的產物。我國民法中明確規定:一方利用另一方經驗不足而簽訂的使另一方有重大損失的合同為可撤銷的合同。所以,此合同應撤銷。

2、李某不能要求王某退還花瓶。因為王某的對花瓶的所有權適用於善意取得。

3、判令劉某賠償李某的損失249000元。

4、 在該案當中,劉某違反了民法中的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的基本原則。在他作為古董收藏者的身份上可以看出,劉某應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可以看出此花瓶的大致價格,而他卻以明顯低於市場價格對此花瓶進行收購,損害了李某的利益,使此次交易明顯利益不均衡,違反了交易道德。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公平原則是進步和正義的道德觀在法律上的體現。它對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國家處理民事糾紛起著指導作用,特別是在立法尚不健全的領域賦予審判機關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對於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和糾正貫徹自願原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弊端,有著重要意義。公平原則在民法上主要是針對當事人間的合同關系提出的要求,是當事人締結合同關系,尤其是確定合同內容時,所應遵循的指導性原則。它具體化為合同法上的基本原則就是合同正義原則。合同正義系屬平均正義,要求維系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作為自願原則的有益補充,公平原則在市場交易中,為誠實信用原則和顯失公平規則樹立了判斷的基準。
在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中,被譽為「帝王條款」、有「君臨法域」之稱的是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最終達到所有獲取民事利益的活動,不僅應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須使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則。我國《 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倫理道德准則在民法上的反映。為一般條款,該原則一方面對當事人的民事活動起著指導作用,確立了當事人以善意方式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行為規則,要求當事人在進行民事活動時遵循基本的交易道德,以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各種利益沖突和矛盾,以及當事人的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另一方面,該原則具有填補法律漏洞的功能。當人民法院在司法審判實踐中遇到立法當時未預見的新情況、新問題時,可直接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行使公平裁量權,調整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誠信原則意味著承認司法活動的創造性與能動性。

❺ 怎樣運用民法的基本原則分析案例

作者:小手摸摸噠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326853/answer/6326558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民法基本原則是指,構成法律基礎和根源的總的或根本性的規則與原理。其是集中反映民法之社會與經濟基礎,貫穿於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及民法學研究始終,具有普遍適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准則。 其民法基本原則包含:平等原則,意思自治原則(最重要),誠實信用原則,權利不得濫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

我認為,在運用民法基礎原則解決具體案例時,可以依照其法律基礎依次進行判斷。其順序為:1.主體行為能力——意思表示——內容合法性;2.契約——物權——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其他。
先對其行為人民事行為能力(平等原則),意思表示是否自主,內容是否合法進行判斷。然後,可以根據第二點判斷案例具體屬於那種性質、哪一方面的情況。

這其中就可以自主運用意思自治原則判斷它是否自主參與民事活動,是否存在表現代理啊、無權代理啊、無效民事行為等等。

誠實信用原則則是道德原則的法律化,指對涉及雙方利益的事實應主動全面真實地告知,不為欺詐、隱瞞,不故意利用對方誤解與所處險情而為自己牟利。這就可以對案例中是否存在無效民事行為(包括:欺詐、脅迫且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行為;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損害社會利益等行為)或,可撤銷的民事行為(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因重大誤解而為的民事行為,乘人之危及因欺詐、脅迫而訂立的民事行為等)。
其他的幾個基本原則也是如此。

——————————例子分割線
網上找的例子,覺得可行,請參考
李某的父親生前是一個集郵愛好者,去世時還留有幾本郵票。李某對郵票從不感興趣,在後來的幾次搬家中他都覺得這些郵票不好處理。一日,李某的朋友劉某來吃飯,無意間發現了這幾本郵票,劉某也是一集郵愛好者,他隨即表示願意全部購買,最後以5000元的價格將郵票全部拿走,李某對這一價格也比較滿意。事過不久,李某從父親生前的一朋友處得知,他父親所留的郵票中,有5張相當珍貴,可能每張都值5000元;同時另一同事告訴他,劉某正在尋找買主。李某立即找到劉某,要求退還劉某的5000元錢。取回郵票,但劉某堅決不同意。雙方協商不成,李某訴至法院,要求撤銷合同,返還郵票。

❻ 談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

論文沒有,不過有些材料
民法的基本原則
是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和約束功能的基本行為准則,其效力貫穿於整個民事法律制度。我國民法通則第3—7條對我國民法的原則做了規定,內容大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民法內容有普遍約束力的原則,是指導民事立法、民事審判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如平等、自願等原則,還有一些是適用於特定民事法律關系的原則,如公平、誠實信用、禁止權利濫用等原則。
內容
公民、法人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原則 民法通則第五條規定,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這一原則反映了社會主義民法的本質要求,貫穿於《民法通則》的始終。
平等原則
民法中的平等,是指主體的身份平等。身份平等是特權的對立物,是指不論其自然條件和社會處境如何,其法律資格亦即權利能力一律平等。民法通則第3條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任何自然人、法人在民事法律關系中平等地享有權利,其權利平等地受到保護。總結為1)民事權利能力平等2)民事主體地位平等3)民事權益平等受法律保護
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的實質,就是在民事活動中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即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去從事民事活動,國家一般不幹預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尊重當事人的選擇。其內容應該包括自己行為和自己責任兩個方面。自己行為,即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參與民事活動,以及參與的內容、行為方式等;自己責任,即民事主體要對自己參與民事活動所導致的結果負擔責任。總結為1)民事主體根據自己的意願自主行使民事權利2)民事主體之間自主協商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關系3)當事人自願優於任意民事法律規范。
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指在民事活動中以利益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在民事主體之間發生利益關系摩擦時,以權利和義務是否均衡來平衡雙方的利益。因此,公平原則是一條法律適用的原則,即當民法規范缺乏規定時,可以根據公平原則來變動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公平原則又是一條司法原則,即法官的司法判決要做到公平合理,當法律缺乏規定時,應根據公平原則作出合理的判決。
誠實信用原則
所謂誠實信用,其本意是要求按照市場制度的互惠性行事。在締約時,誠實並不欺不詐;在締約後,守信用並自覺履行。如果說任何自由都是受制約的自由,那麼誠實信用應是題中之義。然而,市場經濟的復雜性和多變性昭示:無論法律多麼嚴謹,也無法限制復雜多變的市場制度中暴露出的種種弊端,總會表現出某種局限性。民法規定該原則,使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件中,能主動干預民事活動,調整當事人利益摩擦,使民事法律關系符合正義的要求;另一方面,法院可根據該原則作出司法解釋,填補法律的漏洞旨由於該原則位階高、不確定性強,用而不當也可能會成為司法專橫的工具,對該原則的運用,必須與其他原則結合起來統籌考慮。
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中必須正確行使民事權利,如果行使權利損害同樣受到保護的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時,即構成權利濫用。對於如何判斷權利濫用,民法通則及相關民事法律規定,民事活動首先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及習慣,行使權利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公序良俗原則
是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簡稱。《民法通則》第7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不少學者認為,本條規定應概括為公序良俗原則。公共秩序,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須的一般秩序。善良風需,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須的一般道德。
違反公序良俗的類型有:1)危害國家公序類型;2)危害家庭關系類型;3)違反性道德行為類型;4)射幸行為類型;5)違反人權和人格尊嚴的行為類型;6)限制經濟自由的行為類型;7)違反公平競爭行為類型;8)違反消費者保護的行為類型;9)違反勞動者保護的行為類型;10)暴力行為類型。
等價有償原則
是公平原則在財產性質的民事活動中的體現,是指民事主體在實施轉移財產等的民事活動中要實行等價交換,取得一項權利應當向對方履行相應的義務,不得無償佔有、剝奪他方的財產,不得非法侵害他方的利益;在造成他方損害的時候,應當等價有償。現代民法對等價有償提出挑戰,認為很多民事活動,比如贈予和贍養,繼承等並不是等價有償進行的,因而等價有償原則只是一個相對的原則,不能絕對化。
特徵
一、效力貫穿始終性。
二、強行性。
三、高度抽象性。
四、功能補充性。
關系
平等原則是其整個民事行為成立的邏輯前提,私法自治原則是整個民法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原則,公平原則是對私法自治原則的補充,而誠信原則與公序良俗原則則是最低的道德要求在民法上的體現,是對私法自治原則的限制。
功能
一、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的准則。
二、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
三、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裁判者對民事法律法規解釋的基本依據。
四、民法的基本原則是學者研究討論問題所必須考慮的主觀因素。

❼ 如何理解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一項基本道德准則,是現代法治社會的一項基本法律規則,同時也是我們貫徹黨中央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一種具有道德內涵的法律規范。

❽ 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簡稱誠信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行使民事權利和履專行民事義務時,應本屬著善意、誠實的態度,即講究信譽、恪守信用、意思表示真實、行為合法、不規避法律和曲解合同條款等。
誠實信用原則是一項古老的道德戒律和法律原則,是大陸法系民法中重要的基本原則,被稱為「帝王規則」。誠信原則起源於古羅馬裁判官採用的一項司法原則,即在審理民事糾紛時考慮當事人的主觀狀態和社會所要求的公平正義。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民法最初將其作為債務履行的原則,後來逐漸擴展適用於債權行使乃至一切民事權利的行使和民事義務的履行。
在我國,誠實信用原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法律上的體現。從近代學說發展與比較法實踐來看,誠實信用原則也逐漸擴展到私法以外的其他法律部門。比如我國《民事訴訟法》也增加了誠實信用原則。

熱點內容
洗車行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13 02:41:10 瀏覽:785
勞動法周末算工資嗎 發布:2025-08-13 02:38:01 瀏覽:238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發布:2025-08-13 02:33:16 瀏覽:486
卓資司法局 發布:2025-08-13 02:28:15 瀏覽:522
馬克思矛盾分析法分析社會問題 發布:2025-08-13 02:28:11 瀏覽:311
親愛的律師 發布:2025-08-13 02:22:16 瀏覽:693
中國的道德觀 發布:2025-08-13 02:14:30 瀏覽:884
公司完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13 02:06:40 瀏覽:943
刑法者人之 發布:2025-08-13 01:31:50 瀏覽:656
光華法學院法律碩士法學讀幾年 發布:2025-08-13 01:26:39 瀏覽: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