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170
① 公司章程自治條款的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相關案例有哪些
某集團為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6月,該集團召開股東會,經代表96.92%表決權的股東通過,做出了修改公司章程的決議。對於公司章程的10個條款進行了修訂。其中,將股東會的職權有「決定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修改為「決定公司的經營方針和重大投資計劃、單項重大投資(達凈資產15%以上的)。該集團公司修改章程中該條款的目的是為了將部分投資決策權授權董事會行使。周某系該集團公司的股東,其向法院提起訴訟,以公司章程的修改違反《公司法》,侵害了其股東權中的表決權和知情權為由,要求確認該集團公司對公司章程關於股東會職權的修改部分無效。
很顯然,本案涉及公司章程與公司法規定不符的問題。至於司法如何裁判暫且不論,但從理論角度,對於本案的認識遠非公司章程違反公司法強制規定這么簡單。而涉及對於公司章程的性質的界定及其與公司法之間的關系釐清,進而擴展到公司自治空間和章程的個性化涉及問題。
公司章程及其基本理論
一、 公司章程及其性質簡析
公司章程,簡言之,即公司據以成立和運轉的規范性文件。形式上表現為記載公司組織架構和運行規范的書面文件,實質上則是公司內部關於公司權利義務配置所達致的合意。英美法系,公司章程有「設立章程」(articles of incorporation)和「章程細則」(by—laws)之分,前者通常規定公司的對外關系是必須對外公示的強制要求,內容包括公司名稱、住所、經營范圍等;後者則記載公司的股東大會、董事會、公司高管的設置,權利義務,及其運行機制等內部規則,其只需通過股東大會或董事會認可,即可對內產生效力。我國新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章程由全體股東制定,應載明:(一)公司名稱和住所;(二)公司經營范圍;(三)公司注冊資本;(四)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五)股東的出資方式、出資額和出資時間;(六)公司的機構及其產生辦法、職權、議事規則;(七)公司法定代表人;(八)股東會會議認為需要規定的其他事項。股東應當在公司章程上簽名、蓋章。
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章程則要求由發起人制訂,採用募集方式設立的經創立大會通過。內容應包括:(一)公司名稱和住所; (二)公司經營范圍;(三)公司設立方式;(四)公司股份總數、每股金額和注冊資本;(五)發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稱、認購的股份數、出資方式和出資時間;(六)董事會的組成、職權和議事規則;(七)公司法定代表人;(八)監事會的組成、職權和議事規則;(九)公司利潤分配辦法;(十)公司的解散事由與清算辦法;(十一)公司的通知和公告辦法;(十二)股東大會會議認為需要規定的其他事項。
對於公司章程的性質,兩大法系基於不同的法律傳統和認識角度,由「契約論」和「自治法規論」之說。英美法系公司法學者從契約論的角度,認為公司章程是公司股東、董事及高關人員訂立的合同;而大陸法學者尤其日本公司法學家,則從團體法角度,認為章程是公司內部的自治法規。筆者認為,而任何一種理論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學術目的、捍衛自己的理論陣地的預設,尤其合理的一面,同時又必定有他的局限性。「契約論」以內部化視角解釋了公司章程的制定主體和效力來源,而自治法規論則是以外部化化視角強調了章程的整體效力和權威地位。然而,對於公司章程的性質認識還應放在對於公司本質這一大的背景下,更為合理。對於公司本質,筆者堅持多維性認識, 鑒於公司章程的內部屬性和契約論在在公司內部形態和運行機制上有較強的解釋力,鑒於此,采契約論,認為章程是公司內部關於公司權利義務配置所達致的合意較為合理。當然,這里的契約論有別於以市場充分競爭、當事人地位平等、信息完全對稱等狹隘為前提的新古典契約,而是強調人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等背景假設,具有過程性、團體性、持續性和多樣性,內涵了權力、等級、命令,囊括了共同參與和單方接受的「關系契約」。
二、 公司章程的重要功能
公司章程作為公司申請設立的必備文件和關於公司內部權利義務配置的主要規范對於公司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和運行無疑有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公司章程是規范公司的基本法律文件,是審理涉及公司糾紛案件尤其是公司內部糾紛案件的准據法。現實生活中,大量公司設立時採用工商局的章程格式文本作為本公司的章程,導致公司章程不適應公司的個性化需求,本來應由公司章程進行規范明確的事項,在具體個案的糾紛中,在公司章程中卻沒有相應的規定,使得糾紛陷入僵局,阻礙了公司管理運營效率,增加了公司自身解決糾紛的難度和成本。
研究公司章程的個性化設計,對於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公司自治能力和解決糾紛的效率,降低公司自身解決問題的成本,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其次,公司章程是公司設立的必備文件,公司章程對公司、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具有約束力,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職務時違反公司章程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可以說公司章程是公司的內部「憲法」,公司章程是公司內部糾紛的准據法。在處理涉及公司的法律事務如出資糾紛、股東權確認糾紛、股權轉讓糾紛、資產並購糾紛、公司擔保糾紛、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職務侵權糾紛等等案件中,評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責任的准據法,除了公司法本身之外,還要看公司章程是如何規定的,公司章程起到審理涉及公司糾紛尤其是公司內部糾紛的准據法的作用。
最後,公司章程是公司自治及公司治理的有效工具。公司自治即章程自治。章程作為公司組織和活動的根本准則,既是一種重要的權利約束機制,也是一種重要的權利授予和救濟機制。公司法的規定適用於所有公司,確立的是一般規則,只有將公司法的一般規則與公司自身的客觀實際結合起來,制定出內容具體、權利制衡、針對性和操作性強的公司章程,確立公司內部公開、公平、公正的「游戲規則和博弈機制」,才能為公司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
尤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各國公司法向「低端競爭」,進一步放鬆管制擴大公司自治乃大勢所趨,事關股東、債權人、董監事及高管利益重大事項都將在公司章程中有所反映。從這個意義來說,公司章程不僅是公司憲章、契約,抑或自治法規,其在公司自治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成了公司各利益主體博弈的競技場。
三、 我國既有的公司章程的不足
公司章程是規范公司的基本法律文件,在司法實踐中是審理涉及公司糾紛案件尤其是公司內部糾紛案件的依據之一。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和市場管制的影響,國內公司普遍對章程作用的認識不足,「章程意識」欠缺,長期以來,使公司章程成了一紙空文,其弊甚遠:
1、認識方面:公司章程的應有作用被忽略,大量照抄照搬公司法的規定,沒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章程條款,對許多重要事項未進行詳細的規定,造成公司章程的可操作性不強,制定出來後也往往被束之高閣。極易導致股東糾紛無章可循。以往,股東制定章程純粹是為了滿足登記要求而採用登記機關提供的示範文本。但示範文本僅羅列了舊《公司法》的有關規定,缺乏針對性,加上立法上的缺陷,對股東糾紛的解決沒有相應規定,一旦發生股東糾紛,便無章可循。
2、內容方面:公司章程對股東、高級管理人員的權利義務規定得不夠詳細、明晰,當其濫用權利時,沒有追究當事人責任的依據。甚至一些條款的內容明顯不符合公司法精神,甚至有剝奪或者變相剝奪股東固有權利的情形,對董事、監事和經理的誠信義務強調不夠,對公司管理層的權力邊界界定的不夠清晰,不能有效地保護中小股東的權益,往往會給公司的正常運作帶來許多不利影響。
3、價值方面:輕視公司章程的法律價值,認為它只不過是應付工商登記的幾張紙而已,最終造成公司章程千人一面,基本上是對《公司法》的照抄照搬;絕大多數公司章程幾乎是一樣的,差異只是表現為股東的姓名、住所、資本規模等方面,除此之外,公司章程的其他文字以及通過這些文字所要建立的自治機制幾乎沒有任何差異,千篇一律。這一問題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各個公司的章程都在簡單照抄照搬公司法的規定所導致的。
4、濫用章程:有些濫用公司章程的自治性,凌駕於法律的強行性規范之上,任意設定利已條款,損害其它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這些現象的存在,最終造成經濟關系不和諧,糾紛生成時無章可循,當事人在是是非非中難以得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公司章程個性化設計
四、 公司章程個性化設計的空間維度
值得慶幸的是2005年10月27日修訂通過、2006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對關於公司章程方面的內容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強化公司章程的自治功能,全方位地賦予公司更大的自治空間。在現行公司法中「除公司章程另有規定外」出現了數十次,原《公司法》中僅出現了3到5次。意味著:只要公司章程有所規定,而且不違反其他相關法律,就可以不遵照《公司法》中的規定,給予了公司充分的自治權。新《公司法》中直接提到公司章程的條文就高達70多處,其它間接相關的條文更是充斥於整個公司法體系當中,充分體現了公司章程是作為「公司憲章」的重要地位。
同時,新《公司法》為公司章程(尤其是有限責任公司章程)的個性化設計以及公司通過章程進行自治預留了充分的空間細數之,大概有:
總則部分:
第13條 關於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出任人選;第16條 關於公司向其他企業投資或者為他人提供擔保的經營意思決定機構:董事會、或者股東會、股東大會;
有限責任公司部分
第35條 關於是否按照出資比例分取紅利和優先認繳出資 ;第40條關於股東會定期會議的召開時間;第42條關於召開股東會時應提前多少天通知全體股東;第43條關於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是否按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第44條關於公司法規定事項以外事項的股東會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減少注冊資本、公司合並、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股東會決議必須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第45條關於董事長、副董事長的產生辦法;第46條關於董事的任期(但每屆任期不得超過三年,連選可以連任)第47條關於公司法規定的十項職權以外的董事會的其他職權;第49關於規定公司法規定事項以外的事項的董事會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 董事會應當對所議事項的決定作成會議記錄,出席會議的董事應當在會議記錄上簽名。董事會決議的表決,實行一人一票);第50條關於規定公司經理的職權;第51條關於執行董事的職權;第52條關於關於監事會中股東代表和職工代表的具體比例(其中職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於三分之一);第54條關於規定公司法規定的六項職權以外的監事會的其他職權;第56條規定公司法規定事項以外的事項的監事會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 監事會決議應當經半數以上監事通過, 監事會應當對所議事項的決定作成會議記錄,出席會議的監事應當在會議記錄上簽名。);第71 規定國有獨資公司監事會成員的具體人數和其中職工代表的具體比例(國有獨資公司監事會成員不得少於五人,其中職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於三分之一);第72條關於 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的具體方式、程序和限制;第76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權的繼承問題。
股份有限公司
第101條規定除公司法規定的五種情形以外的其他應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情形;第105 條關於規定公司轉讓、受讓重大資產或者對外擔保是否必須經過股東大會作出決議以及重大資產的界定。
兩種公司形式並用的
第170關於規定公司聘用、解聘承辦公司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的程序、辦法;第181條規定營業期限屆滿之外的公司的解散事由;第217 關於規定除公司的經理、副經理、財務負責人、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之外的其他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包括的具體人員。
另外,新《公司法》還從違反章程的行為會構成公司訴訟的訴因以及董事違反章程運作要承擔個人責任兩個方面,再次突出了章程的法律地位,新《公司法》第22條就規定了「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會議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或者決議內容違反公司章程的,股東可以自決議做出之日起六十日內,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其第l13條又規定「董事會的決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
② 聘用和解聘會計師事務所作出決議
根據《公司法》第170條第1款的規定,公司聘用、解聘承辦公司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決定。
2014最新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范:
第32條 股東大會是公司的權力機構,依法行使下列職權:
(十二)對公司聘用、解聘會計師事務所作出決議,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決定。
③ 公司聘用、解聘承辦公司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決定
根據《公司法》第170條第1款的規定,公司聘用、解聘承辦公司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決定。
正確
④ 實物出資是否需交稅
實物資產出資,視同銷售。依法繳納增值稅(或營業稅)及附加稅、印花稅、所得稅等。
《公司法》27條規定,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全體股東的貨幣出資金額不得低於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三十。近年來,股東以非貨幣性資產用於出資越來越多,該項業務涉及到一系列的稅收政策,筆者試通過兩個案例對非貨幣性資產投資業務涉及的稅收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案例一:2011年5月,A公司以5000萬元現金和價值共為3000萬元的舊設備以及材料投資到M公司。舊設備系2006年購入,原值2000萬元,已經計提了1000萬元折舊,凈值1000萬元,作價1500萬元(含稅)。材料為自產,成本為1000萬元,作價也為1500萬元(含稅)。A公司系增值稅一般納稅人。
(一)增值稅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四條第六款規定: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者購進的貨物作為投資,提供給其他單位或者個體工商戶,應該視同銷售。因此,A公司以設備和材料對外投資的行為應該繳納增值稅。
具體又分為兩種情形:
1、舊設備按照4%減半徵收繳納增值稅。根據財稅【2008】170號文件和國稅函【2009】90號文件規定,以使用過的設備投資應當視同銷售,具體繳納稅款按照以下方法:應交增值稅=1500÷(1+4%)×4%÷2=28.85(萬元)
注意要點:
1、在2009年1月1日之前,根據財稅【2009】29號文件規定,納稅人銷售自己使用過的固定資產,如果銷售價格不超過原值,不繳納增值稅,否則按照4%減半徵收增值稅,而2009年後,根據財稅【2008】170文件規定,「不超原值不征稅的規定已經作廢」,無論對外銷售或視同銷售的舊固定資產價值是否超過原值,一律繳稅。
2、根據國稅函【2009】90號文件規定,小規模納稅人或者營業稅納稅人銷售或視同銷售自己使用過的固定資產,計算銷售額的增收率按照3%計算。例如,假如本例中用舊固定資產投資的A公司為營業稅納稅人,則應交增值稅=1500÷(1+3%)×2%=29.13(萬元)
3、根據國稅函【2009】90號文件規定,納稅人銷售自己使用過的固定資產,不允許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意味著該項增值稅款,被投資企業得不到抵扣。
2、材料投資按照17%稅率徵收增值稅。材料投資應該視同銷售,同賣材料的納稅方法相同。本例中,用材料投資應繳增值稅=1500÷(1+17%)×17%=217.95(萬元)
注意要點:
1、A公司以材料投資可以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被投資企業M公司可以憑借該發票進行抵扣,因此上下游企業合計稅負為0。之所以規定貨物投資行為要繳納增值稅,是因為要保持整個增值稅鏈條的完整,如果A公司不繳納增值稅,則M公司無進項稅額抵扣,整個增值稅鏈條不完整。
2、本案例中是以部分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如果A公司以全部資產對外投資,或者以構成「業務組合」的部分資產對外投資,可以考慮適用國家稅務總局2011年第13號公告資產重組中涉及貨物免稅政策。
(二)企業所得稅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25條規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應當視同銷售,而以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屬於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因此A公司以設備和材料投資的行為應當視同銷售繳納企業所得稅。
1、舊設備繳納企業所得稅視同銷售收入=1500-[1500÷(1+4%)×4%÷2]=1500-28.85=1471.15(萬元)視同銷售成本=2000-1000=1000(萬元)應納稅所得額=1471.15-1000=471.15(萬元)應納所得稅額=471.15×25%=117.79(萬元)
2、材料視同銷售繳納企業所得稅視同銷售收入=1500-[1500÷(1+17%)×17%]=1500-217.95=1282.05(萬元)視同銷售成本=1000(萬元)應納稅所得額=1282.05-1000=282.05(萬元)應納所得稅額=282.05×25%=70.51(萬元)
注意要點:
1、國稅發【2000】118號文件雖然已經作廢,但是以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必須視同銷售繳納企業所得稅的精神並未廢止,根據條例規定,該項行為仍屬於征稅范圍。
2、實行企業會計制度的企業,以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會出現稅收與會計的差異,應該在納稅申報表附表三進行納稅調整。例如本例中以材料進行投資做賬如下:
借:長期股權投資1217.95萬元
貸:庫存商品1000萬元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217.95萬元
即,會計上該項業務部確認損失,而稅收上認為庫存商品不含稅公允價值為1282.05萬元,因此應該在納稅申報表附表三第二行填報「視同銷售收入「1282.05萬元、附表三第21行「視同銷售成本」1000萬元,從而達到納稅調增282.05萬元的目的。
根據國稅函【2009】202號文件規定,1282.05萬元的視同銷售收入同時填入附表一中,可以作為廣告費、業務宣傳費、業務招待費的扣除基數。如果執行會計准則的企業,該項業務稅收同會計無差異。3、國稅發【2000】118號文件曾經規定,以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如果超過投資方應納稅所得額50%的,可以按照5年均勻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根據國家稅務總局2010年第19號公告規定,非經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另行規定,財產轉讓所得一律全額納稅,因此5年均勻納稅的規定已經廢止。由於企業以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當時並未取得現金流,如果企業非貨幣性資產投資的增值過大,可能引起企業納稅困難,財稅【2009】59號文件中的資產收購,對於投資資產占企業資產75%以上的行為,可以採取特殊性稅務處理,遞延納稅。4、企業非貨幣性資產投資後,資產的隱含增值在稅收上得到實現,則計稅基礎按照評估價值確認。例如,本例中以材料投資如果採取會計制度記賬,雖然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為1217.95萬元,但是計稅基礎為1500萬元。假設A公司只有材料投資形成的一項股權,且轉讓該項股權作價1500萬元,則會計做賬:
借:銀行存款1500萬元貸:長期股權投資1217.95萬元
投資收益-股權轉讓所得282.05萬元由於長期股權投資的計稅基礎為1500萬元,會計賬面價值為282.05萬元,應該納稅調減282.05萬元。如果按照會計准則做賬,則該項稅收與會計差異不會形成。5、由於以設備或材料投資需要繳納增值稅,因此對於被投資企業M公司而言必須需要增值稅發票(專用發票或普通發票)才允許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成本或折舊費用。只憑借投資合同以及評估報告,不能作為M公司的合法扣稅憑證。6、對於M公司而言,接受舊設備投資的目前總局無明確文件界定其折舊年限,一般認為按照其剩餘折舊年限比較合理。比如本例中,舊設備在A公司已經計提折舊10年,在在M公司應該按照10年來提取折舊。國稅發【2009】81號文件規定:若為購置已使用過的固定資產,其最低折舊年限不得低於《實施條例》規定的最低折舊年限減去已使用年限後剩餘年限的60%。從側面說明總局對接受舊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是按照最低折舊年限減去已使用年限來處理的。7、假設投資方A公司是個人張先生,雖然國稅函【2005】319號文件規定個人以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的評估增值不繳納個人所得稅,但是國家稅務總局2011年第2號公告的第522項已經將319號文件作廢,因此即使是個人以非貨幣性資產投資,仍然應該就資產的評估增值部分繳納個人所得稅。(三)印花稅被投資企業M公司應當就實收資本和資本公積的增加額按照萬分之五繳納印花稅。印花稅=8000萬×萬分之五=4(萬元)案例二:2011年5月,A公司以原值3000萬元的不動產出資,B公司以5000萬元現金出資。雙方合資成立M公司,各佔50%股份,A公司實行企業會計制度,該公司不是房地產開發企業。(一)營業稅根據財稅【2002】191號文件之規定,以不動產、無形資產投資入股,共享利潤,共擔風險的行為,不繳納營業稅。因此A公司以不動產投資的行為不繳納營業稅。注意要點:1、以貨物對外投資需要繳納增值稅,而以不動產、無形資產對外投資不繳營業稅。其原因在於,一般來說,增值稅為環環抵扣,上游環節不徵收增值稅,下游環節則得不到進項稅額抵扣,對於增值稅鏈條上的單環節免稅是無意義的,因此為了維護增值稅鏈條的完整性,對貨物投資需要繳納增值稅;而營業稅原則上沒有抵扣的規定,如果對投資行為征稅,則隨著投資鏈條的拉長,被投資的資產就會存在重復納稅的現象,所以稅法規定不徵收營業稅。2、由於以不動產無形資產投資不徵收營業稅,因此A公司投資行為不能開具發票,M公司憑借投資合同以及評估報告作為企業所得稅前得扣稅憑證。3、財稅【2002】191號文件規定,以不動產、無形資產投資形成的股權,在股權轉讓時,仍然無需繳納營業稅。因此在稅收策劃中,先投資再轉讓股權的案例較為多見。(二)土地增值稅根據財稅【1995】48號文件規定,A公司以不動產投資入股的行為暫免徵收土地增值稅。注意要點:根據財稅【2006】21號文件之規定,自2006年3月2日開始,對於以土地(房地產)作價入股進行投資或聯營的,凡所投資、聯營的企業從事房地產開發的,或者房地產開發企業以其建造的商品房進行投資和聯營的,均不適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土地增值稅一些具體問題規定的通知》(財稅字〔1995〕048號)第一條暫免徵收土地增值稅的規定。因此,如果A公司為房地產企業,則該項投資行為需要繳納土地增值稅。(三)契稅根據《契稅暫行條例細則》第8條規定,以土地、房屋權屬作價投資、入股,視同轉讓,對接收方按照3-5%的稅率徵收契稅。因此,本例中M公司應該繳納契稅,如果本省規定契稅稅率為3%,則繳納契稅:5000萬×3%=150(萬元)注意要點:根據財稅【2008】175號文件規定,企業改制重組過程中,同一投資主體內部所屬企業之間土地、房屋權屬的無償劃轉,包括母公司與其全資子公司之間,同一公司所屬全資子公司之間,同一自然人與其設立的個人獨資企業、一人有限公司之間土地、房屋權屬的無償劃轉,不徵收契稅。那麼以不動產投資是否屬於175號文件所稱「同一投資主體內部的無償劃轉」呢?國稅函【2008】514號文件曾經規定,根據《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改制重組若干契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3〕 184號)和《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改制重組契稅政策有關問題解釋的通知》(國稅函〔2006〕844號)的有關規定,公司制企業在重組過程中,以名下土地、房屋權屬對其全資子公司進行增資,屬同一投資主體內部資產劃轉,對全資子公司承受母公司土地、房屋權屬的行為,不徵收契稅。即:國稅函【2008】514號文件規定,對子公司增資行為屬於「同一投資主體內部劃轉」,遺憾的是該文件已經作廢。當時應當看到,514號文件之所以作廢,是其依據的上位法財稅【2003】184號文件已經作廢,但是國稅函【2008】514號文件解釋的「同一投資主體內部劃轉不徵收契稅」的規定卻被財稅【2008】175號文件承繼,因此認為不動產投資到全資子公司仍然應該屬於「同一投資主體的內部劃轉行為」不征稅契稅。(三)企業所得稅同上例分析:視同銷售收入=5000萬元視同銷售成本=3000萬元應納稅所得額=2000萬元應納所得稅額=2000萬×25%=500(萬元)(四)印花稅同上分析,被投資方M公司應該就實收資本與資本公積增加額繳稅。印花稅=1億元×萬分之五=500(萬元)案例三:A公司持有M1公司50%的股權,投資的計稅基礎為500萬元。A公司持有M2公司100%的股權,投資的計稅基礎為1000萬元。2011年2月,A公司以持有的M1公司50%股權作價750萬元,M2公司作價2000萬元,合計作價2750萬元作為出資,投資到B公司;張先生持有的M3公司100%股份計稅基礎為1000萬元,作價2000萬元投資到B公司。(一)A公司以M1公司50%投資涉及的企業所得稅M1公司作為A公司持有的長期股權投資,是A公司的資產轉讓行為,因此該項行為應該視同銷售。視同銷售收入=750萬視同銷售成本=500萬應納稅所得額=250萬應納所得稅額=250萬×25%=62.5(萬元)(二)A公司以M2公司100%股權投資涉及的企業所得稅。根據財稅【2009】59號文件規定,如果符合該文件第5條的5個條件,並按照國家稅務總局2010年第4號公告在稅務機關備案後,可以享受特殊性稅務處理,假設A公司以M2公司投資到B公司的行為符合特殊性稅務處理條件。應納稅所得額=1000-1000萬=0A公司持有B公司股權的計稅基礎為A公司持有M2公司的原計稅基礎1000萬元。B公司持有M2公司股權的計稅基礎為A公司持有M2公司股權的原有計稅基礎1000萬元。(三)張先生投資的個人所得稅目前個人所得稅法規體系中沒有特殊性稅務處理的規定,因此張先生雖然以持有的100%股權投資到B公司,仍然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2000-1000=1000萬個人所得稅=1000萬×20%=200萬元(四)印花稅根據國稅發【1991】155號文件規定,「財產所有權」轉移書據的征稅范圍是:經政府管理機關登記注冊的動產、不動產的所有全轉移所立的書據,以及企業股權轉讓所立的書據。因此,以股權投資的行為應該按照產權轉移書據按照萬分之五繳納印花稅。被投資企業則對實收資本和資本公積增加額按照萬分之五繳納印花稅。值得注意的是,財稅[2010]7號文件規定,按照現行印花稅政策規定,投資人以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進行出資而發生的股權轉讓行為,不屬於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的征稅范圍,不徵收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因此,以此類推,投資人以非上市公司股權投資是否也不屬於股權轉讓不繳納印花稅呢?目前這是一個尚未完全明確的問題。
⑤ 抽逃注冊資金罪如何定罪
抽逃資金罪,是指公司發起人、股東違反公司法的規定未交付貨幣、實物或者未轉移財產權,或者在公司成立後又抽逃其出資,數額巨大、後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
抽逃資金罪的構成要件:
客觀要件:表現為違反公司法的規定,未交付貨幣、實物或者未轉移財產權,虛假出資,或者在公司成立後又抽逃其出資,數額巨大、後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具體地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1、必須是違反公司法有關出資規定的行為;2、必須有抽逃出資的行為;3、必須是數額巨大、後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主觀要件:本罪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公司發起人或者股東。量刑:自然人觸犯本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虛假出資金額或者抽逃出資金額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七以下罰金;單位觸犯本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⑥ 甲、乙、丙、丁、戊擬共同組建一個有限責任性質的飲料公司,注冊資本200萬元,其中甲、乙各以貨幣60萬元出
1、戊的出資不符合公司法27條第一款規定,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第8條第三款明確規定股東不得以勞務作價出資。
2、應屬公司的分立行為。
3、根據公司法177條,分立前的債務由由分立後的公司承擔連帶責任。但另有約定的除外。故新公司設立後,原公司的債權債務可根據分立前的約定而不受影響。
4、應滿足其他股東的優先購買權。
5、(因公司注冊資本為200萬,但實際股東出資相加只有170萬,不知是什麼原因,筆誤還是其他)。公司法規定公司以其全部財產承擔債務責任,股東以其他認繳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個人認為,如果設立時虛報注冊資本,那麼這些股東應該承擔連帶責任,將他們列為被告
⑦ 債權人行使代位權,訴訟費為什麼是次債務人出而不是怠於行使債權的債務人呢而且公司法也規定相關費用由
因為訴訟費一般是由敗訴方出的,代位權的被告是次債務人,一般認為代位權的行使會勝訴,所以由次債務人交。其他費用因為是債務人引起的,所以相關費用由債務人出。
⑧ 公司法問題:紅星化工廠的資產評估報告能否通過為什麼
等於零收購。化公為私。
⑨ 求公司法案例答案~
1.道奇兄弟抄訴福特公司案凸襲顯的核心問題是公司治理的理念。
2.此案發生在1919年,當時利益相關者理論並未問世(在歐洲和東亞地區被稱為公司的社會責任理論)
3.基於以上兩點,我們知道1919年美國法律仍舊堅持的是股東利益至上主義。所以公司利潤分配方案應當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而本案中福特的這種「社會福利」觀點實際是慷他人之慨,法院當然不會支持。
4.1919年密西根州最高法院判決請參考」《西北判例匯編》第170卷,第688頁(密歇根1919)及趙旭東主編:《公司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