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鉛鋅司法所

鉛鋅司法所

發布時間: 2022-01-08 01:06:04

⑴ 禮州橋窩監獄郵政編號是多少

四川省蕎窩監獄為中型警械監獄,原位於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蕎窩鎮,現地址為西昌市安寧鎮。

四川省蕎窩監獄為中型警械監獄。四川省蕎窩監獄創辦於1951年9月13日。原位於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蕎窩鎮(其鎮因該單位得名),地處金沙江水系則木河流域,屬南北季風性乾熱河谷地帶。海拔1400米-2250米,年平均氣溫16.1℃。東臨烏科梁子,西臨螺髻山東側,佔地4.2萬畝。1951年9月13日,經西康省公安廳指令西昌公安處派人勘測,押解犯人200餘人進入蕎窩地區接收「群益墾殖公司則木河墾區」,建立西昌專署公安處第一勞動改造大隊,對外稱「西康省地方國營蕎窩農場」,隸屬西康省公安廳勞改處領導。1952年改由四川省公安廳西昌公安處領導。1962年歸四川省公安廳勞改局領導,為「四川省蕎窩勞動改造管教總隊」。該監獄先後合並西普軍墾農場、天全硫磺礦、寧南鉛鋅礦等十餘個單位。1996年6月按照司法部統一規定,更名為「四川省蕎窩監獄」。
根據國家監獄布局調整計劃,蕎窩監獄整體搬遷至西昌市,目前地址西昌市安寧鎮。
郵編 615013

電話 13981598815 0834-4771110

⑵ 請問持續性侵權在哪裡能找到

最高院:持續性侵權損失如何確定

裁判要旨:持續性侵權的財產損失一般應以被侵權人知道或應該知道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其他方式確定,但持續性侵權期間根據平均市場價格或其他方式計算的侵權人所獲收益高於上述一般情形的除外。

一、基本案情

1998年9月2日,白銀有色金屬公司(以下簡稱白銀公司)取得國土資源部頒發的證號為1000009820009的《采礦許可證》,礦山名稱為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李家溝鉛鋅礦;2000年1月21日,天水釋安科工貿總公司(以下簡稱釋安公司)取得甘肅省國土資源廳頒發的證號為6200000010004的《采礦許可證》,礦山名稱為釋安公司徽縣閆家溝鉛鋅礦,該許可證2005年1月22日辦理續期。經采礦許可證拐點坐標比對,上述兩礦區並不相交和重疊。

2006年3月18日,白銀公司發現李家溝鉛鋅礦被盜采(以下簡稱3.18盜采事件)。2006年4月19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召集省國土資源廳、公安廳、安監局、隴南市、成縣、徽縣兩級政府及白銀公司負責人召開會議,專題研究3.18盜采事件有關問題並形成會議紀要。會議紀要認為,閆家溝鉛鋅礦為越界開采主體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對閆家溝鉛鋅礦越界開采李家溝鉛鋅礦礦區礦石量為45356噸、鉛鋅平均品位9.29%、價值3894萬元[該價值由礦體平均品位和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即盜采期當地鉛鋅精粉的平均價格確定。具體計算為45356噸×1.29%(鉛礦石品味)×6400元/噸(鉛精粉平均市場價)+45356噸×8%(鋅礦石品味)×9700元/噸(鋅精粉平均市場價)=3894.08萬元]的調查認定結果准確,並決定吊銷閆家溝鉛鋅礦采礦許可證、沒收閆家溝鉛鋅礦非法所得並處以罰款,同時按有關法律程序對其涉嫌破壞國家資源罪移交司法機關立案查處。2006年4月29日,省國土資源廳對釋安公司作出《礦產資源行政處罰決定書》(甘國土資罰字【2006】第4號),依法吊銷其采礦許可證。

後因盜采民事賠償問題訴至法院

二、裁判要點

最高人民法院(2017)最高法民終80號白銀有色金屬公司破產清算組與張保安、堅公平等采礦權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之一是侵權損失價值的認定及損失賠償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十九條規定「侵害他人財產的,財產損失按照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方式計算」。該條對財產侵權損失的一般規則予以了規定,即基於侵權和損害發生的同時性,按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其他方式計算,一般能夠對被侵權人的損失予以彌補。本案的特殊性在於,侵權行為和損害後果均有持續性,如何確定損失發生的時間和市場價格,關系能否補償被侵權人和懲罰侵權人。本院認為,持續性侵權的財產損失一般應以被侵權人知道或應該知道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其他方式確定,但持續性侵權期間根據平均市場價格或其他方式計算的侵權人所獲收益高於上述一般情形的除外。主要理由,一是侵權損害賠償的目的是彌補被侵權人所受損害,而從被侵權人角度看,知道和應當知道損害發生時,才有所謂損害補償,被侵權人才能夠得出確定的財產損失價值;二是基於侵權人不能因非法行為獲益的原則,如果其持續侵權期間根據平均市場價格或其他方式計算的所獲收益高於被侵權人知道或應該知道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其他方式確定的損失時,則侵權人不能取得該部分非法獲益,而應補償給被侵權人;三是採用持續性侵權期間最高市場價或其他方式計算的最大損失,雖有利於對被侵權人的保護,但對侵權人可能難謂公平,故除外情形下採用持續性侵權期間的平均市場價或其他方式計算損失價值,更為公允。

具體到本案的侵權損失計算,雖然聯合調查組以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期間鉛鋅精粉平均價格的方法計算出了損失價值,但該計算方法並未得到白銀公司清算組的認可,且該計算方式實際上認為侵權行為發生時即為損失發生時,難以彌補白銀公司清算組的損失,也與法律規定的精神不符,本院不予採信。鑒於本案侵權發現時間為2006年3月,故應以該時間作為損失發生的時間。關於價格標準的問題。根據原審查明的事實,鉛鋅礦原礦石並無統一的市場價格和國家指導性價格(由市場自行調控),那麼,確定損失價值依據閆家溝鉛鋅礦自行出售的原礦石價格(根據行政處罰認定的非法采礦量與銷售價款,可以得出平均銷售價格)還是按白銀公司發現侵權當期購入的鉛鋅礦精粉予以計算,是本案需要解決的問題。本院認為,一方面,閆家溝鉛鋅礦作為盜采侵權方,其出售原礦石的價格受盜采主體非法取得、盡快出售不留證據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其出賣價格難以客觀反映原礦石的價格,故其出售價格不宜作為認定損失價值的依據;另一方面,白銀公司作為合法采礦權人在發現侵權時的合法購買鉛鋅礦精粉的價格有統一市場價格,具有客觀性;同時,鉛鋅礦精粉也提煉自原礦石,雖然提煉加工過程需要一定成本,但考慮到侵權人惡意侵害國有資產,性質惡劣,嚴重破壞合理開采,白銀公司的開采投資損失也較為巨大,對該種成本予以剔除,不足以體現侵權賠償的補償性和懲罰性,對白銀公司有失公平。據此,本院認為,宜採信白銀公司清算組提供的2006年3月其當期購入鉛鋅礦精粉的平均價認定損失價值,張保安等抗辯上述證據與本案沒有關聯性,法律依據不足,本院不予支持。綜上,本案依法採用其他方式計算損失價值,即根據礦石盜采量×鉛鋅礦平均品位=鉛鋅精粉,然後再根據鉛鋅精粉損失發生時的當期平均市場價格予以確定。具體損失價值計算如下:鉛精礦損失488.06萬元(45356噸×1.29%礦石品位×8341.552元/噸)+5206.51萬元(45356噸×8%礦石品位×14349.024元/噸),計5694.57萬元。白銀公司清算組一審主張的損失價值確定方式與上述損失價值的確定方式一致,本院予以支持。一審法院依據隴南市公安局調取的閆家溝鉛鋅礦的稅款書及有關證明所涉的銷售價款認定損失價值,事實和法律依據不足,本院予以糾正。

⑶ 以采代探類指什麼有哪些

以采代探,是指持勘查許可證擅自采礦的違法行為。這種行為在本質上也屬於無證采礦行為。其主體包括持有勘查許可證的公司、企業和單位。具體又可分為以下兩種情況:一是持勘查許可證不勘查或者進行一定量的勘查後,未經批准擅自轉為開采;二是對符合《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第十九條規定的復雜類型礦床,經批准可以進行邊探邊采,但未經批准擅自進行邊探邊採的除外。對第一種情況,依法應當承擔以下法律責任: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賠償損失,沒收采出的礦產品和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拒不停止開采,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屬於第二種情況的,應當依法予以以下處罰: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予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可並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

以采代探違法採煤,受到嚴懲——湖南省安化縣胡家欣榮煤礦以采代探案

2005年5月,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清塘鋪鎮胡家欣榮煤礦取得勘查許可證。該礦不按照勘查設計方案實施勘查,在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期間,擅自以采代探,構成了違法采礦事實。期間,安化縣國土資源局巡查發現後,多次責令其停止違法采礦行為,但該煤礦拒不停止開采。安化縣國土資源局依法將該案移送司法機關追究當事人刑事責任。經湖南省國土資源廳依法鑒定,違法采礦3279噸,造成礦產資源破壞價值34.98萬元。

2009年9月,安化縣人民法院審理認定,上述行為已構成違法采礦罪。依法判處胡家欣榮煤礦股東袁注兵、劉運桃、袁奠川、劉勝全等違法責任人有期徒刑三年,並處數額不等的罰金。

評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以采代探違法采礦案。

以采代探,是指持勘查許可證擅自采礦的違法行為,在本質上屬於無證采礦。《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三條規定,開采礦產資源,必須依法申請,經批准取得采礦權,並辦理登記。違反上述法律規定,即屬於違法采礦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條規定,未取得采礦許可證擅自采礦,經責令停止開采後拒不停止開采,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要承擔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采礦、破壞性采礦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違法采礦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價值,數額在5萬元以上的,即屬於造成礦產資源破壞,構成違法采礦罪。

本案中,胡家欣榮煤礦在取得了勘查許可證但尚未取得采礦許可證的情況下,實施了采礦行為。其間,當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多次責令其停止違法采礦行為,但是該煤礦拒不停止,違法采礦3279噸,造成礦產資源破壞價值34.98萬元,該行為已經構成犯罪。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司法機關對本案的處理,定性准確,適用法律正確。通過嚴厲懲處違法行為人,有力地打擊了違法開採行為,起到了震懾和宣傳教育作用。

以采代探,受處罰——袁永平、潘紹鐵以合作勘查名義違法開采褐鐵礦案 2007年12月,袁永平取得了貴州省國土資源廳頒發的荔波縣菇莠鉛鋅礦普查勘查許可證,有效期至2009年12月。2008年4月,袁永平擅自與荔波縣佳榮鎮拉易村村民潘紹鐵等人簽訂合作協議,約定由潘紹鐵等進行勘查施工並實施勘查范圍的褐鐵礦開采,由袁永平負責向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申辦准運手續,潘紹鐵按照實際開采量向袁永平繳納每噸50元費用。簽訂上述協議後,在未取得采礦許可證的情況下,潘紹鐵等人實施了褐鐵礦開采並銷售,袁永平以探礦工程產出的礦石名義向荔波縣國土資源局申辦了准運手續。至2008年9月,潘紹鐵等人先後從荔波縣國土資源局取得准運證11本,銷售褐鐵礦1198.8噸。

經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調查認定,袁永平以合作勘查名義,以采代探開采褐鐵礦,構成違法采礦。2009年6月,貴州省國土資源廳依法作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10萬元的行政處罰決定。同年10月,黔南州國土資源局根據貴州省國土資源廳建議,對荔波縣國土資源局未認真履行審查職責,為上述違法采礦行為辦理准運手續的行為,進行了通報批評。

評析

從表面看,本案案情比較簡單,但細究起來,卻是一宗比較復雜的違法案件。違法行為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探礦權人袁永平與他人違法簽訂合作協議。袁永平持有的是鉛鋅礦的探礦權,與其他人簽訂合作勘查褐鐵礦,改變了勘查礦種。依照《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第二十二條規定,變更勘查對象應該辦理變更登記,袁永平在沒有辦理變更登記的情況下,與他人簽訂合作勘查協議是一種違法行為,如果實施勘查,則屬於違法勘查。但因為該案中雙方持合作勘查協議,實施的是采礦行為,沒有造成違法勘查的後果,故不予以追究。

二是袁永平違法轉讓礦產資源。袁永平不具有開采褐鐵礦的合法礦權,卻與潘少鐵等人簽訂合作協議,由潘少鐵等在自己擁有鉛鋅礦探礦權的區域開采褐鐵礦,並按開采量收取費用,屬於違法轉讓自己勘查區域的褐鐵礦資源,構成了違法轉讓礦產資源。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進行處罰。

從案情介紹看,本案中袁永平沒有實施違法開采,而只是作為違法開采區域探礦權的持有人,在他人實施的違法開採行為中獲利,對他以違法采礦行為予以處罰是不妥的。

三是潘少鐵等人違法開采。潘少鐵等人在沒有依法取得采礦權的情況下,以與他人合作勘查的名義實施采礦,構成了違法采礦,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三十九條的規定進行處罰。

本案中,潘少鐵等人盡管持有與袁永平合作勘查的協議,但其實施的是采礦行為,屬於未取得采礦許可證擅自采礦,應該以無證開採行為進行處罰。

四是違規發放礦產品准運證。發放礦產品准運證不是礦產資源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許可,而是一些地方為了礦產資源管理的需要而自行設定的,因此,處理上應按具體規定執行。

荔波縣國土資源局作為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監督管理機關,應該了解袁永平持有的是鉛鋅礦的探礦權。即使為其發放探礦權過程中產生的礦產品的准運證,也應該是鉛鋅礦的准運證,不應該是褐鐵礦的准運證,存在監管不力和濫用職權情節。如情況屬實,應該追究發放准運證的具體責任人的責任。

⑷ 翁牛特旗司法局梧桐花鎮司法所怎麼樣

未登錄 | 口袋首頁 正文 圖片 還沒有360賬號?10秒鍾 注冊一下 翁牛特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總面積為11807平方公里,轄5鎮,17鄉,9個蘇木和20個國營農牧林場,總人口45萬,其中蒙古族5.8萬人。 翁牛特旗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現探明有開采價值的有金、銅、鋅、石灰石、瑩石、磷石、珍珠岩、褐煤、陶土等,其中鉛鋅等有色金屬儲量最多。同時,該旗生長有經濟價值較高的蘑菇、山杏、沙棘等野生植物和各種葯材。 翁牛特旗自然條件復雜多樣,是乾旱半乾旱的多災區。自198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旗以來,該旗共使用扶貧資金3300多萬元,進行了大規模的綜合開發。在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重點扶持庭院經濟開發,農牧土特產品開發,地膜玉米及中低產田改造等,均已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城市(鄉鎮)基本信息 中文名: 所屬地區 下轄地區: 翁牛特旗轄8、頭分地鎮、山嘴子鄉、高家梁鄉、億合公鄉、頭段地鄉、楊樹溝門鄉、毛山東鄉、庄頭營子鄉、杜家地鄉、解放營鄉、玉田皋鄉、大興鄉、朝格溫都蘇木、巴嘎塔拉蘇木、阿什罕蘇木、布力彥蘇木、格日僧蘇木、新蘇莫蘇木、白音套海蘇木、高日罕蘇木。 面積: 總面積為11807平方公里 人口: 總人口45萬 地理位置: 翁牛特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中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大興安嶺山脈與七老圖山脈匯接地帶東麓,科 友好城市: 北隔西拉沐淪與林西縣、巴林右旗、阿魯科爾沁旗、通遼市開魯縣相望,東與敖漢旗、通遼市奈曼旗毗鄰,南與赤峰市松山區接壤,西與克什克騰旗相連。旗治所烏丹鎮南距赤峰市紅山區85公里。 著名景點: 翁牛特旗境內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遺物大型碧玉龍,被中國史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把中華文明史向前追溯了1500多年,翁牛特旗又被稱之為「玉龍之鄉」 地標: 地處東經117°49′~120°43′,北緯42°26′~43°25′。 地圖信息放大地圖 地圖數據 2010 Mapabc, Europa Technologies - 使用條款 翁牛特旗 翁牛特旗轄8個鎮、11個鄉、8個蘇木:烏丹鎮、烏敦套海鎮、五分地鎮、橋頭鎮、廣德公鎮、梧桐花鎮、海拉蘇鎮、頭分地鎮、山嘴子鄉、高家梁鄉、億合公鄉、頭段地鄉、楊樹溝門鄉、毛山東鄉、庄頭營子鄉、杜家地鄉、解放營鄉、玉田皋鄉、大興鄉、朝格溫都蘇木、巴嘎塔拉蘇木、阿什罕蘇木、布力彥蘇木、格日僧蘇木、新蘇莫蘇木、白音套海蘇木、高日罕蘇木。

⑸ 湖南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歷史新階段,對資源的需求特別是對土地資源的需求再創歷史新高。同時,國家為防止經濟「過熱」、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繼續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對土地「閘門」把得更加嚴緊,國土資源部門面臨的雙重壓力比往年更大、困難更多、任務更艱巨。在省委、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級國土資源部門正確執行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把握主動、積極應對,規范管理、強化服務,各項工作平穩推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國土資源現狀

(一)土地資源

據2006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顯示,2006年全省土地利用現狀為:農用地面積 1791.42 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84.56%,比2005年下降了0.08個百分點;建設用地面積136.21萬公頃,占總面積的6.43%,比2005年增加了0.11個百分點;未利用地190.92萬公頃,占總面積的9.01%,比2005年下降了0.04個百分點。

2006年,全省建設佔用耕地144029.7畝,通過開發、復墾、整理及其他方式共增加耕地156692.1畝,扣除建設佔用耕地144029.7畝,還增加了12662.4畝。從全省來看,2006年實現了耕地佔補平衡的目標,其中長沙、湘潭、衡陽、永州四市實施了耕地的異地佔補平衡。近年全省耕地面積變化情況見圖1。

全省未利用地面積年初28725214.6畝,年末28637875.9 畝。2006年年末未利用地減少面積為137901.7 畝,增加50563.0 畝。

全年未利用地轉為農用地103799.4畝,其中耕地53656.5畝、園地987.4畝、林地42284.3畝、其他農用地6871.2畝;未利用地轉為建設用地3.3畝。

圖3 2000~2006年省級批准農用地轉用情況

2.土地徵收

全省各類建設用地項目共計徵收土地16845.88公頃,其中農用地12554.80公頃,耕地6544.68公頃,征地總費用為1299162.25萬元,安置農業人口295413人。

3.土地劃撥

2006年全省劃撥各類土地1485宗,面積1836.67公頃,占土地供應總量的22.89%。

4.土地資產處置

2006年,共處置89家省直管單位,271宗土地資產,759.56萬平方米的土地,核定土地資產總價值37.86億元。其中,出讓土地184宗,面積429.8萬平方米,價值31.3億元。經營性用地全部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徵收土地出讓金8.05億元,省級財政結算入庫土地出讓金6.65億元,比「十五」期間翻了一番。

5.基本農田保護

省國土資源廳與省農業廳共同制定下發了基本農田保護有關問題的整改意見和補劃基本農田工作暫行規程,建立了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開展了基本農田資料庫建庫工作,安排了93個縣開展建庫,有60多個縣市完成初步成果。根據國務院《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代擬了《市州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並報省政府審定。

全省基本農田數穩定在3367165.22公頃。安鄉、平江、南縣、湘潭、衡陽5個縣被批准為國家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

(三)地礦行政管理

1.整頓規范開發秩序

2006年全省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扎實開展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組織各類整治行動183次,立案查處礦產違法案件2128起,關閉非法和整改不合格的礦山(點)2806個(次),限期整改和停產整頓礦山954個,關閉非法和整改不合格的選礦廠170個,停產整頓選礦廠210個,對56起非法采礦涉嫌犯罪行為破壞的礦產資源價值進行了鑒定,移送司法機關立案偵查、追究刑事責任128人。

2.管理機制創新

不斷探索創新,推行礦業權規劃計劃管理。嚴格執行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凡礦產資源規劃沒有批准或與規劃不符的,一律不予審批礦業權;規范礦業權審批行為。省廳下發了《關於規范采礦許可證審批發證許可權有關問題的通知》,收回了原委託市州發證的礦床儲量規模為中型(含)以下的鉛鋅等21種礦產的發證許可權,進一步理順了省市縣的審批職能;調整礦業權利益分配關系。礦產資源收益主要向基層傾斜,對於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的,將省市縣礦權收益分配比例調整為3∶2∶5;全面推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制度。2006年全省收繳備用金7.1億元,強化了礦業權人治理礦山環境的責任;開展了礦產資源儲量動態檢測工作。全省完成甲類礦產資源儲量核查檢測2765個,占應完成數的85%;落實礦山年檢制度,將儲量動態監管、采礦登記發證、「三率」指標考核、補償費追繳、地質環境備用金收取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把年檢變成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全面檢查。

3.資源儲量管理

全年省級共評審備案礦產儲量報告377個,其中小型礦288個,零星分散礦89個。儲量報告中煤礦321個,其他礦56個。全年共確認采礦權評估報告124個,備案探礦權評估報告88個。發布了《湖南省礦業權評估管理暫行辦法》。建立了全省礦山儲量監管機制,3292個礦山已基本完成了儲量動態的野外工作,省廳已審查通過75個礦山儲量年報,審查了215個壓覆礦產報告。用地項目壓覆的礦產資源主要是煤炭、金礦、石灰岩和礦泉水。全年依法匯交成果地質資料409種。

4.勘查許可證批准登記

2006年全省批准登記勘查許可證317個,其中能源礦產85個(包括煤81個、地熱2個),黑色金屬礦產34個,有色金屬礦產100個,貴金屬礦產76個(金礦73個),非金屬礦產22個,批准登記面積2791.14平方千米,比2005年(3830.46平方千米)同期減少27.13%,收取礦業權使用費55.82萬元,同比(89.89萬元)減少37.90%。從獲得勘查許可證的企業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156個)和私營企業(68個)為主要勘查力量,分別佔到持證總數的49.21%和21.45%,其他是有限責任公司(40個)、股份有限公司(10個)、集體企業(3個)、股份合作企業(23個)、聯營企業(9個)、其他企業(5個)。

5.采礦許可證批准登記

全省批准登記采礦許可證6797個,其中非金屬礦產4430個(化工礦產180個),能源礦產1598個,黑色金屬礦產270個,有色金屬礦產409個,貴金屬礦產76個(金礦75個),稀有、稀土礦產4個,水氣礦產10個。批准登記面積2498.05平方千米,采礦權使用費1140.03萬元。

從采礦企業經濟類型看,以私營企業和集體企業為主,分別為4183個和1287個,其餘依次為國有企業242個、股份合作企業160個、股份有限公司276個、有限責任公司230個、聯營企業48個、獨資經營企業44個、外資企業3個和其他企業。

(四)地質環境保護

1.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2006年全省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制定和發布了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確定了市州級地質災害隱患點366處,縣級隱患點1500多處。全省建成省、市、縣三級氣象預報預警網路,並已延伸到2000多個鄉鎮國土所,共有預警責任人3175位。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在防禦「6.17」、「6.25」和「7.15」等3次嚴重群發性地質災害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

2006年,完成了隆回縣、花垣縣、城步縣、攸縣、邵東縣、常寧市、臨湘市、嘉禾縣、宜章縣、汝城縣、安仁縣、沅陵縣12縣262個鄉鎮和5885個行政村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面積2.7萬平方千米。查出隱患點540處,受威脅人口40114人,受威脅財產4.6億元,並逐點制定了防治方案。全省已有56個縣市區開展了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基本查明了調查區地質災害的分布范圍、規模、結構特徵、形成機制和影響因素。編制了《湖南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6~2010年),並已經省政府批准頒布實施。

3.地質災害防治

省國土資源廳下發了「關於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工作的通知」,完成了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檢查,完成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備案475個,其中一級63個,二級96個,三級316個。組織編制和審查了2005年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設計,申報了2006年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國家項目,爭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資金3000萬元。完成了2006年度「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的9個項目,被評為全省「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先進單位。建立和完善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相配套的制度。全省已收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7.1億元,其中省本級收存6.3億元。

五、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一)土地違法案件查處

2006年全省共發現土地違法行為6908件,涉及土地面積1612.92公頃(耕地436.49公頃),其中歷年隱漏2100件,涉及土地面積397.22公頃。2006年立案查處3766件,涉及土地面積1341.35公頃(耕地369.01公頃),其中隱漏案件立案963件,涉及土地面積341.99公頃,2006年發生案件立案2803件,涉及土地面積999.359公頃(耕地279.01公頃)。與2005年發生案件立案數(3136件)相比,減少了333件,下降了10.62%。

全年共結案3580件,涉及土地面積1129.89公頃(耕地267.107頃),其中處理2005年未結案件288件,佔8.04%,處理隱漏案784件,處理2006年發生案件2508件,佔70.06%。從查處的違法主體看,各級政府土地違法案件83件,比上年增加53.7%,其中省級機關2件,市級機關4件,縣級機關52件,鄉級機關25件;其餘是其他單位和個人土地違法案件,其中村(組)集體219件,企事業單位522件,個人2741件。

全年共拆除構築物21583.97百平方米,沒收構築物857.4百平方米,收回土地59.53公頃(耕地9.97公頃),收取罰沒款4469.16萬元。全年通過動態巡查發現違法行為 8087 件,涉及土地面積1933.85公頃(耕地550.76公頃),制止違法行為7004件,涉及土地面積1560.703公頃,其中耕地402.018公頃,挽回經濟損失14658.39萬元。全年行政處分13人,黨紀處分6人,刑事處罰5人。

在處理2006年發生的2803件案件中,買賣和非法轉讓土地案件294件,佔10.49%;破壞耕地案件133件,佔4.74%;未經批准佔地2247件,佔80.16%;其他案件127件,佔4.53%。

(二)礦產違法案件查處

2006年全省礦產資源違法案件共立案1240件,比2005年(1343件)減少7.67%,其中勘查類違法案件22件,佔1.77%;開采類違法案件1211件,佔97.66%;不按規定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7件,佔0.56%。從違法主體看,企事業單位152件,集體130件,個人958件。另有2005年未結案件98件。2006年結案1211件,比2005年(1313件)減少7.77%,其中勘查7件,開采1112件,不按規定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7件,處理2005年未結案85件。

全年吊銷采礦許可證59個,收取罰款1996.72萬元,全年行政處分3人,黨紀處分2人,刑事處罰37人。

2006年立案查處的礦產違法案件中,以開采類違法行為最突出,全年共查處1211起,佔2006年立案的97.66%,其中尤以無證開采、越界開采現象普遍,共查處1094起,佔2006年查處的開采類違法案件的90.34%。開采類違法中個人違法案件942件,佔全年查處案件總數的75.97%。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與人員情況

(一)國土資源體制改革

2006年全面完成了體制改革任務,國土資源行政體制進一步理順。全省14個市州全面實現對34個區分局的人、財、物的垂直管理,88個縣市國土資源局領導班子上收到市州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管理。2264個基層國土資源所作為縣市局的派出機構,機構、編制上收為各縣市人民政府管理。各市州局增設了總工程師或總經濟師。全面落實了國土資源執法部門「三定方案」。全面落實了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和基層國土資源所礦產資源、測繪管理行政職能,實現了土地、礦產和測繪的集中統一管理。

(二)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

2006年各級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從業人員較2005年有所精減,全省共有縣級以上各級國土資源管理機構123個,從業人員16392人,減少了3.3%。行政編制人員3229人,比2005年減少4.2%。

全省共有鄉級土地管理所2141個,從業人員5698人,其中專職人員5696人,佔99.96%。

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高度重視幹部隊伍建設,全年共有2973人次通過了管理及業務知識培訓,其中黨校培訓1397人次,各級行政學院培訓303人次,其他培訓1273人次。

全年參加學歷教育2367人,其中在讀博士7人、碩士47人、本科1196人、專科 1117 人。2006年取得碩士以上學歷學位6人、學士學位5人。

⑹ 國外自然資源管理模式及選擇動因分析

此文原載《國土資源情報》2005年第2期

綜觀各國自然資源管理,大致經歷了由被動的、「後發性」的、解決糾紛式的管理,到逐步理性,逐步進入主動、「先導性」的科學與法制管理。盡管各國存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制度選擇的差異,但對資源的管理都是相當重視的,都設有專門部門、機構,管理一類或幾類自然資源。本文在考察分析部分國家資源管理機構的設置、職能的履行和演進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了自然資源管理的三種模式,即集中、相對集中和分散管理;為了深入了解某種資源的管理,這里選擇了土地、礦產、海洋、森林資源作較具體的分析,部分國家涉及了水、草原資源管理問題。

1 國外自然資源管理模式

綜合考察各國自然資源管理,由於各種資源本身的差異、各國管理制度和發展水平的不同,在資源管理方式上很難找到完全相同的國家。也就是說,無論哪類國家,既找不到絕對集中管理各種自然資源的國家,也找不到完全分散管理各種自然資源的國家。因此,本文所提的集中與分散管理模式都是相對的。

1.1 集中管理模式及其特徵

集中管理模式是將土地、礦產、海洋、森林等主要資源由中央政府的一個部門統一綜合、協調管理,如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實行的是集中管理模式。美國的土地、礦產、森林(部分)由內政部集中統一管理;加拿大的礦產、森林、土地(部分)由自然資源部集中統一管理;俄羅斯的礦產、海洋、環境等統一歸自然資源部管理。

集中管理模式的特徵表現為:

(1)過程的漸進性。這與對各種自然資源的認識和利用程度有關。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初期,即使近代的大部分時期,由於生存在地球上的人較少,處於人少資源豐富的狀態下,人類對自然的索取十分有限,表現為資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無限制地利用。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口的增加,人與自然的平衡被逐步打破,需要對某些短缺資源的使用加以控制和配置管理,而短缺資源的種類還會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擴大而增加,為降低社會對資源管理的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率,實行集中管理成為必然。另外,各種資源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如森林生長在土地上,礦產埋藏在地下,顯然森林的養育、採伐等管理活動離不開土地的管理;礦產的開發不依土地的佔有、使用為前提也無從談起。因此,各種資源的協調、綜合管理逐步走向集中是大勢所趨。

(2)資源的充足性。資源開發在本國的出口創匯、增加就業、穩定經濟等方面佔有重要地位。如美國的天然氣、銅、鋅礦產量居世界首位,煤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石油產量居世界第三位,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他礦產有鉛、鉬、鈾、鋁礬土、金、汞、鎳、碳酸鉀、銀、鎢、鋁、秘等。又如加拿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礦產品出口國之一,其產品的80%用於出口,豐富的礦產包括金、銀、銅、鈾、石油、天然氣、煤等60餘種;在自然資源產業直接就業人數達到96.9萬,相關間接服務人員也有97萬。自然資源產業投資佔到全國新增投資的24%。正因為資源開發利用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對資源管理部門特別重視,要求集中多方面力量協調各種關系。

(3)體制的適應性。指的是國有資源所有權、處置權和管理權基本一致的管理體制。集中管理的是國有部分資源。美國和加拿大的土地、礦產、森林等資源所有權分屬聯邦政府、省(州)政府和私人所有,處置權和管理權也分別在三個主體。當然,起主導作用的仍是聯邦和省政府,私人處於從屬地位。

(4)發展的帶動性。包括經濟發展、工業水平和調查技術水平的提高。經濟發展加大了資源的需求規模和種類,工業化水平的提高為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多類資源的綜合效益發揮奠定了基礎,資源調查技術的提高為全面了解資源情況、信息化服務等提供了條件。另外,市場化水平和社會組織的健全也是這類國家的共同特點。

1.2 相對集中管理模式及其特徵

相對集中管理模式是指中央政府部委以下的二級機構管理或少數專門的中央政府部委對土地、礦產、海洋、森林、水等主要資源的管理,以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較為典型。如法國的能源和其他礦產由經濟、財政和工業部統一管理,地產由稅務總局的地產管理局統一管理,海洋資源由法國海洋國務秘書處集中管理(宋國明,「法國國土資源管理與產業管理的方式」,《國土資源情報》,2004年第2期)。在德國,與自然資源管理相關的部門包括財政部、司法部、環境保護部、經濟技術部、消費者保護食品和農業部、經濟合作與發展部;聯邦機構未設單獨的內閣級資源管理機構,土地、礦產、海洋、水等資源管理機構設在相關部內的司局或部門(付慶雲,「德國自然資源管理」,《國土資源情報》,2004年第3期)。日本的資源管理機構主要是產業經濟省。

資源相對集中管理的特徵表現為:

(1)經濟發達對各種資源需求強度大。據聯合國《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提供的資料,20世紀中期,全世界每年消耗的能源約為30億噸標准燃料,到20世紀70年代末達到87億噸標准燃料,80年代一躍達到100億噸標准燃料。由此可見,全球經濟發展對能源的消耗是逐步增加的。另外,研究表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礦產品消費量下降,而人均礦產品消費量上升,如圖1(胡小平,「不同國家在不同發展時期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的關系對比分析」,《國土資源經濟研究參考》,2003-3-25)所示,而且,這種對資源的需求強度彈性系數很小。正是在國內需求強勁,甚至剛性的情況下,政府部門為保證國民生活質量不受或少受影響,必須組織強有力的政府機構擴大對外交往,以最大限度滿足國內各方面需要。如日本在經濟產業省設置資源能源廳,負責礦產和能源的開發管理。

圖1 1998年世界不同收入國家人均GNP與人均一次能源消費量關系圖

(2)資源缺乏對進口資源依賴程度高。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如歐洲的英、法、德等,亞洲的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在經歷了多年的國內資源開發和消費彈性很低的情況下,其供應量和消費量嚴重失調,對各種資源的國外供應依賴程度逐漸增強。

法國自然資源不豐富。所需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靠進口。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工、電器、動力工業、日常消費工業、食品工業和建築業等。新興工業如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軍工、航空和宇航等部門均有較快發展。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http://e.sina.com.cn/a/2004-03-24/63254.html)。

又如日本,曾一度是銅的出口國,鉛和鋅的蘊藏量也較豐富,還曾有過一些較大的、著名的煤礦。但是,與世界上其他同等人口規模的國家相比,無論從其礦物的蘊藏總量還是從人均佔有蘊藏量來說都是比較貧乏的,特別是石油、煤炭、鈾等能源資源尤顯缺乏。2001年,日本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石油進口量25720萬噸,進口銅精礦居世界第一位,為103.97萬噸。目前,日本的能源進口率雖然有所降低,但仍在80%左右。日本的核電在能源供給總量中佔15%~16%,但核燃料全部依賴進口。

德國經濟對外依存度更高,農產品產量僅能滿足國內需求的一半,石油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是世界第二大管道天然氣進口國,其他礦產資源也是匱乏,在西方採掘工業產品中,德國的消費量約佔10%,而自己的採掘量僅佔1%,除煤炭和鉀鹽資源豐富外,其他礦產資源或相當短缺,或完全沒有。

(3)協調機構對政府和企業溝通有力。相對集中的資源管理方式使得部門間的溝通與交流成為主要障礙,發揮協調機構的作用成為必然選擇。如日本的綜合資源能源調查會,其委員由經濟產業大臣任命,主要職能是應經濟產業大臣的咨詢要求,對確保能源以及礦產資源的穩定有效供給,促進資源有效利用的政策進行調查審議;應經濟產業大臣或其他大臣的咨詢要求,對石油的分配等重要事項進行調查審議。該類協調機構了解企業和世界同類企業的情況,往往對政府政策的制定有直接影響,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

法國的水資源管理中的流域委員會,是流域水利問題的立法和咨詢機構,委員會由水戶、地方行政官員、社會組織的有關人士,特別是水利科技方面的生態學者組成。流域委員會為非常設機構,每年召開1~2次會議,通過一些決議,同時對流域長期規劃和開發利用方針、收費計劃提出權威性咨詢意見。而當地具體管理水資源的部門實際是該委員會決議的執行機構。流域委員會與流域水資源管理局的關系是咨詢制約關系,水資源工程和水管局的財務計劃,如果不能得到流域委員會的批准,就不能付諸實施。這樣的管理模式,其作用是增強水資源開發利用決策中的民主性。

1.3 分散管理模式及其特徵

分散管理是將土地、礦產、海洋、森林、水等主要資源分別由中央政府的多個部門管理。巴西、智利、墨西哥和印度屬於這類管理模式,以印度較為典型。

印度的礦產、能源、土地、水、森林和海洋均有專門的部門管理,森林資源由環境和森林部管理。有些資源涉及多個部門管理,如能源資源分別由石油天然氣部、煤炭和礦山部、非傳統能源部管理;土地資源分別由農村發展部、城市發展部、海洋發展局負責;海洋資源不僅主要涉及到海洋開發局,還涉及到煤炭和礦山部(管理海洋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部(管理海洋石油資源)、環境和森林部(管理海洋環境)、國防部(管理水下航道、水下建築等)和沿海各邦地質局等。又如,水資源管理,水資源部是聯邦政府主要部門,但其管理還涉及到環境與森林部(水質量管理)、農村發展部(農村飲用水管理)、工業部(工業用水管理)、電力部(水力發電管理)、城市發展部(城市飲用水管理)等。歸納起來,印度自然資源管理的聯邦政府部門主要包括10個:礦山和煤炭聯合部、石油天然氣部、非傳統能源部、原子能局、農村發展部、農業部、城市發展部、海洋開發局、環境和森林部、水資源部。

巴西聯邦政府為協調管理好各種資源分別設置了全國能源、核能、石油、森林、墾殖和土地改革委員會以及全國礦業生產局。智利除在內閣設有專門的礦業部長外,還設有全國能源、銅、有色金屬委員會等(新華社國際部資料編輯室,《各國國家機構手冊》,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

分散管理的特徵表現為:

(1)發展中國家,資源開發在本國經濟中佔有較重要地位。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准,年人均收入在70美元以下的即為發展中國家。處於快速工業化的國家,對各種資源的消耗均表現較突出,資源開發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也較大。印度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是世界重要的產棉國和產茶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鋁土礦儲量佔世界第五位,煤炭產量居世界第四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森林5300萬公頃,覆蓋率為16%。

智利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從業人員約占總就業人口的25%,主要工業部門包括食品加工和采礦業、石油精煉、造紙、化工等;采礦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銅年產量約佔世界的15%,主要工業產品有石油冶煉產品、粗銅和精煉銅、水泥、粗鋼、生鐵、葡萄酒。

墨西哥是世界最大的銀生產國,佔世界總產量的1/6左右;礦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左右。

在南非,礦業、製造業、建築業和能源業是工業四大部門,礦產品出口約占出口收入的50%,全國約有12%的勞動力從事礦業。農林漁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在國民經濟中作用不斷減小。出口產品有黃金、金屬及金屬製品、鑽石、食品、飲料及煙草、機械及交通運輸設備等製成品。主要進口機械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化工產品、石油等。

(2)資源較豐富,具備向工業化高級階段邁進的基礎。如印度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煤、鐵、錳、鉻、鈦、菱鎂礦、鈹、鋯、釷、獨居石、雲母和白雲石等礦產資源的儲藏量均居世界前列,石油、天然氣、鋁土、銅、金和鉛鋅等礦的儲量也較豐富。墨西哥的銀、石油、鉍、鎘、鉛、鋅、銅、汞、銻、硫、重晶石、螢石、鍶、錳、砷、天然鹼、硅灰石等礦種儲量居世界前列。

智利擁有非常豐富的礦、林、水產資源,銅的蘊藏量居世界第一,約30%的銅礦資源,20世紀90年代,智利的採掘業出口佔全國出口總值的45%~50%,其中82%來自銅工業,銅出口收入佔全國的40%(吳榮慶等著,《拉丁美洲若干國家礦業投資環境分析和比較研究》,中國大地出版社,2001)。

南非以豐富的礦物資源馳名世界,現已探明儲量並開採的礦產有70餘種,黃金、鉑族金屬、錳、釩、鉻、鈦、硅鋁酸鹽的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鑽石、石棉、銅、釩、鈾以及煤、鐵、鈦、雲母、鉛等的蘊藏量也極為豐富,黃金、鑽石、釩、錳、鉻、銻、鈾、石棉等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豐富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加上先進的管理,使南非成為當今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南非是世界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和出口國,2001年黃金出口佔南非出口總額的11%。但近年來因國際市場黃金價格下跌,鉑族金屬已逐漸取代黃金成為最主要的出口礦產品。南非還是世界主要鑽石生產國,產量約佔世界的8.7%。南非德比爾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生產和銷售公司,總資產200億美元,其營業額一度佔世界鑽石供應市場90%的份額,目前仍控制著世界毛坯鑽石貿易的60%。

(3)綜合協調機構作用大,保證了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上面列舉的巴西、智利等國都設有綜合協調委員會,各種委員會是保證本國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重要協調機構。印度沒有設置專門的資源利用管理方面的協調機構,但該國的計劃委員會、建議委員會和財政預算委員會等綜合性機構,在制定國家發展規劃、年度計劃時從宏觀上進行平衡各種問題,可以起到綜合協調的作用。

(4)政府在資源開發管理中居於主導地位。由於經濟發展處於一種起步狀態,各類組織機構的作用尚未完全發揮,尤其是生產組織還在向競爭性的市場化邁進過程,需要完善的地方還很多。因此,政府對經濟的引導甚至是主導的作用一時還難以退出舞台,政府對經濟的行政干預是必須的手段。

2 國外自然資源管理模式選擇的動因分析

人類在對開發利用與保護自然資源的機會選擇過程中,受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不同時期有著截然不同的抉擇。分析其選擇的內在原因主要是認識的提高、經濟發展和機構改革的需要、管理的需要和技術水平的提高。

2.1 認識的提高

由分散到集中的管理方式的演變本身就是對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孰重孰輕的認識過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史一再證明,為了當時的經濟發展,無度地掠奪式地開發資源,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道路是殊途同歸的。

以美國為例,19世紀大多數時間里,美國民眾都認為土地、木材、水、礦物、野生動植物資源是用之不盡的,政府對這些資源的開發管理制度與民眾的認識背道而馳,內政部主要任務是處理私營、個體及合作公司在公有土地上對森林的毀壞,有目的地進行資源管理。進入20世紀,內政部日益致力於扭轉國民對待這些自然資源的傳統做法,主張在科學技術和國家法令的指導下,本著有益於社會的原則合理地開發。農場和灌溉設施可以租賃給私營企業,依照國家標准發展;礦地可以租用開采;在保證木材和草地可持續生產的前提下,允許放牧和砍伐。

為更好地發揮荒地、荒山的作用,1907年內政部將屬於地質調查局的開墾服務處職能擴大,成立獨立局,並於1923年命名為開墾局。開墾局後來完成了大量的項目——包括舉世聞名的胡佛和古勒大壩、加利福尼亞全美運河、科羅拉多地下供水隧道、防洪工程、電廠以及以前不能供養移民的大片土地上休閑資源的開發、種植業和相關工業的發展等。1903年開始建造的羅斯福大壩使得菲尼科斯和亞里桑那成為美國第一個重要的農業中心。美國內政部機構的沿革(圖2),無論是眾多部的獨立(1882年和1888年的農業部和勞動部的獨立;1953年和1977年教育部和能源部的獨立),還是內部新機構的成立(1879年地質調查局的成立,養老、專利管理事務辦公室的成立;2004年內政部機構增至8個,包括土地、復墾、漁業等),均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資源管理的集中化趨勢。

圖2 美國內政部機構圖

2.2 經濟發展和機構改革的需要

經濟發展和機構改革是資源管理模式改革的前提,是為了更好地保證經濟發展對各種資源的需要。

如日本中央政府機構是根據1948年制定的《國家行政組織法》設立的省(省長官為大臣,稱「相」)、廳體制。在戰後幾十年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以總理府為首的22個省、廳的龐大體系。中央各省的省職員少則過萬,多者達到數萬,加上門類繁多的下屬機構,全國「特別職」與「一般職」國家公務員合計達到110萬人以上。圖3,日本能源資源廳的沿革證明了這一點。從1949年成立資源廳,1952年將資源廳的職能分割到通商產業省的礦山局、煤礦局、礦山保安局和公益事業局,到1973年礦山局和公益事業局合並成立能源資源廳直至2001年的機構改革形成了目前的局面,均是為了適應資源產業的發展,致力於基礎產業的培養,努力擴大出口,處理石油危機和貿易摩擦問題。隨著泡沫經濟的破裂,日本政府率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並一直致力於通過維持能源的持續穩定供給來支撐國家經濟發展。

圖3日本能源資源廳綜合機構變革框圖

2.3 管理的需要

機構精簡是各國政府致力於改革的重要方面,減少或者合並政府機構,將職能相似的納入一個相對集中的部門是通常的做法。這樣可以減輕納稅人的負擔,使得政府可以將更多地福利留給人民。印度政府的40多個中央政府機構和日本的20多個相比,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管理集中程度的差異。

2.4 技術的保證

可以想像,缺少發達的通訊設施或者先進的調查手段,實行集中管理只能是空談,至少是不現實的。因此,必要的技術支撐是保證資源管理實現集中管理的客觀基礎。

熱點內容
初級經濟法競業限制 發布:2025-08-12 10:55:28 瀏覽:969
2013年司法考試商法真題 發布:2025-08-12 10:50:32 瀏覽:996
經濟法配股 發布:2025-08-12 10:42:07 瀏覽:484
徐州雲龍區司法行政 發布:2025-08-12 10:37:45 瀏覽:652
法學行政法就業方向 發布:2025-08-12 10:35:58 瀏覽:437
鄭州道德 發布:2025-08-12 10:34:34 瀏覽:554
保險合同法律效力變更例子 發布:2025-08-12 10:28:07 瀏覽:117
知乎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碩士 發布:2025-08-12 10:28:07 瀏覽:474
中小學教師的職業道德 發布:2025-08-12 10:23:45 瀏覽:151
離岸公司法律約束 發布:2025-08-12 10:23:44 瀏覽: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