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要素
Ⅰ 刑法四要件 是哪一些 .
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的構成要件。刑法四要件如下:
1、犯罪主體
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2、犯罪的主觀方面
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犯罪主觀方面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即故意和過失。
3、犯罪的客觀方面
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比如犯詐騙罪,犯罪人具有虛構事實、欺騙他人的行為,販毒罪具有販賣毒品的行為,等等。
4、犯罪客體
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是不同的,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而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公民人身權利不受非法侵害的這種社會關系。
(1)刑法中要素擴展閱讀
刑法與其他部門法相比有兩大顯著特點:
其一,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范圍更具廣泛性。刑法的調整對象不限於某一類社會關系;任何一種社會關系只要受到犯罪行為的侵犯,均歸入刑法的調整范圍。
其二,刑法的強制性最為嚴厲。其他部門法也具有強制性,對於違法行為而言,它們可以說是「第一道防線」;
刑法則充當「第二道防線」,它是針對違法行為情節嚴重已轉化成為犯罪行為,從而需要追究其刑事責任,適用最為嚴厲的制裁方法——刑罰。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刑法是其他部門法的保護法,沒有刑法作後盾、作保障,其他部門法往往難以順利地得到貫徹實施。
參考資料來源:最高人民檢察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網路—刑法
Ⅱ 刑法的犯罪構成是三階層好還是四要素好
刑事法律中的犯罪,必須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構成,這些條件就是所謂的要件。過去刑法理論和法律條文都是持四要件說,即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客觀方面。主體即行為的實施者,就是誰乾的,分一般主體,特殊主體等。客體即行為侵犯的對象,例如強奸罪的客體只能是女性。主觀方面指行為主體主觀上的動機。客觀方面是指具體的行為和造成的結果,有行為犯(只要實施了某種行為就構成,如持有毒品)和結果犯(產生了一定的後果才構成,例如交通肇事)之分。其中主觀方面即犯罪的動機,是區分主觀惡性大小以及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此罪和彼罪的重要依據。例如故意殺人,故意傷害,過失殺人,意外事件,都可以造成致人死亡的結果,但罪名和處罰是大不相同的。很顯然,主體、客體;主觀、客觀的四要件說是符合辯證法的,或者說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物。
因為三要件理論還比較新,所了解的人不是很多。所謂三要件,大約是「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也有說是「犯罪主體、犯罪行為和犯罪結果」。二者結合起來,就是主體的符合性,行為的違法性,結果的有責性。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四要件和三要件有什麼區別呢?
區別很大,四要件理論認為構成犯罪的行為,按三要件理論則可能認為無罪。如果仔細看一下,就不難發現,三要件中沒有主觀方面,強調的是結果而不是動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謂白糖殺人案:某人(主體)錯把白糖當成毒葯下在(客觀方面)別人(客體)飲水中企圖謀殺(主觀方面),結果沒有得逞(客觀方面)。按照四要件論,這是故意殺人未遂。而根據三要件說,則不構成犯罪。因為沒有犯罪的結果。
四要件是一切行為的構成要素。而三要件中第二項卻是犯罪行為,或是行為的違法性。既然是行為,那麼必然就包括有主體、客體、主觀、客觀四個要素。所以要分析三要件的第二項,必然要繞回到四要件上來,這不是很滑稽的事嗎?
Ⅲ 刑法中構成要件要素具體都有哪些
犯罪構成由客抄觀要件、主體要件與襲主觀要件有機統一而組成,同樣,各個要件也是由不同要素所組成,組成要件的要素,就是犯罪構成要件要素。
對構成要件要素可以進行不同分類: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
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與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
積極的構成要件要素與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
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與非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
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
(3)刑法中要素擴展閱讀: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說明行為外部的、客觀方面的要素即為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如行為、結果、行為對象等;表明行為人內心的、主觀方面的要素即為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如故意、過失、目的等。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可以包括行為主體、特殊身份、行為、結果以及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等,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對應。
作為責任類型的構成要件要素基本上是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適發行為的期待可能性即屬於這一類。刑法條文中需要參照一般文化、社會評價的詞語屬於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
Ⅳ 刑法規定犯罪構成的要素包括哪些內容
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即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的構成要件。這四個方面用來分析犯罪,所回答的問題就是:侵犯了什麼怎樣侵犯的誰侵犯的由於什麼侵犯的分析犯罪構成,不外乎從這四個方面去分析查明構成要件。
(一)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二)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犯罪主觀方面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即故意和過失。比如犯盜竊罪,犯罪人希望將他人財物竊為己有;犯故意傷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體受到損傷的結果。
有的犯罪是過失性質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狀態。在單位構成犯罪的情況下,該單位對犯罪行為負有責任的人員也同樣具有主觀心理狀態。
(三)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比如犯詐騙罪,犯罪人具有虛構事實、欺騙他人的行為,販毒罪具有販賣毒品的行為,等等。
(四)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是不同的,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如殺人罪、傷害罪,犯罪對象是具體的被害人,而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公民人身權利不受非法侵害的這種社會關系。
(4)刑法中要素擴展閱讀:
刑法規定犯罪構成有著重大的意義:
第一,為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提供根據。
第二,為劃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提供標准。
第三,為無罪的人不受非法追究提供法律保障。
因此,嚴格按照刑法規定分析犯罪構成,這是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所要求的。
Ⅳ 犯罪構成要件的要素是什麼
犯罪構成要件包括以下內容:1、犯罪客體,指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2、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3、犯罪主體,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或單位。4、犯罪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自己危害行為及其危害結果的心理態度。
【法律依據】
《刑法》第十三條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Ⅵ 構成刑事案件的基本要素
構成刑事案件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犯罪時間、犯罪空間、犯罪主體、犯罪對象、犯罪行為五個方面。
每一起刑事案件都有一定的構成要素,盡管刑事案件各不相同,但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過程的結構基本相同,其中,犯罪行為是構成要素中最核心的內容。
(6)刑法中要素擴展閱讀:
刑事案件的基本結構是指構成任何一起刑事案件的最基本的結構要素,即犯罪相關的人、事、物、時、空等五個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和排列、組合形式。
一起完整的刑事案件,是由與犯罪事件相關的人、事、物、時、空五個基本結構要素為序組合和聯系的動態過程。
西南政法大學偵查系任惠華教授提出:每一起刑事案件都有一定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犯罪時間、犯罪空間、犯罪主體、犯罪對象、犯罪行為五個方面。盡管刑事案件各不相同,但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過程的結構基本相同,其中,犯罪行為是構成要素中最核心的內容。
廣東警察學院的任克勤教授認為:刑事案件系統是由作案時間要素、作案空間要素、刑案相關人要素、刑案相關行為要素與刑案相關物要素構成。
以上觀點盡管在表達上略有不同,但從內容上都一致認為,刑事案件的構成要素是由人、事、物、時、空五大要素組成。我們把以上觀點統稱為「五要素論」。
Ⅶ 刑法中的主觀超過要素和客觀超過要素是什麼意思呀
刑法中的主觀超過要素是犯罪構成諸要素中,超出罪過內涵之外的,沒有客觀要素與之相對應的那些主觀要素;
比如盜竊罪中主觀方面要求具有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這里的非法佔有目的就是主觀超過要素,不要求行為人客觀上非法佔有了某物或者是意識到自己正在為一個非法佔有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條,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罪責刑相適應,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7)刑法中要素擴展閱讀:
我國刑法中具體犯罪中的定量要素從四個方面考慮:主觀方面、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所侵犯的客體;
主觀方面:有無犯意是構成某些犯罪的必要條件,如故福閥弟合郗骨甸攤鼎揩意傷害罪,(有犯意);一般過失犯罪無犯意;
犯罪主體:有的犯罪需特定主體才能構成如受賄罪,有的犯罪不需要特定主體如故意傷害罪;
犯罪客體:看某一類犯罪是否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法律關系,是區分此罪與彼罪的因素;
犯罪客觀方面:即是否實施了犯罪行為,如已實施,構成犯罪,如未實施,只有犯意,現行刑法規定不認為是犯罪。
Ⅷ 刑事案件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構成刑事案件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犯罪時間、犯罪空間、犯罪主體、犯罪對象、犯罪行為五個方面。
每一起刑事案件都有一定的構成要素,盡管刑事案件各不相同,但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過程的結構基本相同,其中,犯罪行為是構成要素中最核心的內容。
(8)刑法中要素擴展閱讀:
民事案件一般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則,即當事人不主動向國家司法機關請求,國家司法機關一般不介入干預當事人之間的糾紛。
而刑事案件一般都有國家刑事司法機關主動介入,受害人或者群眾報案、舉報後,公安、檢察機關即會介入偵查。然後由檢察院代表國家對被告人提起公訴,由法院作為法律的裁判者進行公正的審判從而達到制裁犯罪人和保護人民的刑法目的。
Ⅸ 刑法學中構成犯罪的要素
犯罪構成也可以稱為構成犯罪的要素,分析犯罪構成,不外乎從這四個方面去分析查明構成要件。 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關系。比如盜竊罪的犯罪客體,就是公共財產或公民私人財產所有權;故意殺人罪的犯罪客體,就是他人的生命權利。 犯罪客觀方面是指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主要即指危害社會的行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結果。比如盜竊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秘密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其結果是破壞了公私財產所有權關系;故意殺人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其結果是使他人的生命權利喪失了。 犯罪主體是指達到法定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比如盜竊罪的主體,必須是年滿16周歲、有責任能力的人;故意殺人罪的主體,必須是年滿14周歲、有責任能力的人。有的犯罪構成還要求是特殊的主體,如國家工作人員、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司法工作人員等。比如貪污罪、受賄罪,其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其主體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刑訊逼供罪、私放在押人員罪,其主體是司法工作人員。 犯罪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他所實施的行為的危害結果所抱的心理態度,也即指故意或者過失。比如盜竊罪的主觀方面具有竊取公私財物的犯罪故意;故意殺人罪的主觀方面具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犯罪故意。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絕大多數都是故意犯罪,只有少數幾種罪是過失犯罪,如失火罪、過失致人死亡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責任事故罪、玩忽職守罪等。在故意犯罪當中,有的犯罪構成還要求具備特定的犯罪目的。如破壞生產經營罪,主觀方面必須具有泄憤報復或者其他個人目的。 形形色色的犯罪構成要件,歸納起來無非就是這四個方面的要件。
記得採納啊
Ⅹ 刑法構成要件要素
首先確認問題中是抄《刑法》的構成要件、還是刑罰的構成要件。兩者構成要件各有不同。
一、《刑法》構成要件:
有法條:
我國刑法都是按照法律條目按次序列出的,例如: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
以此類推。
每個法條有對應的適用名稱:
簡單理解就是每個法條都有名字。(1)有的是關於適用范圍和使用方法的,例如:第二十條的名字叫做 「 正當防衛 」 ,是對正當防衛情形和范圍的規定。(2)有的是關於罪名認定的,這一部分是《刑法》的主要部分。第二編「 分則 」 全部都是關於罪名認定的。
二、刑罰的構成要件:
我國《刑法》不能夠獨立適用量刑,在認定刑罰中,必須同全國人大和最高院最高檢的量刑司法解釋同時並用,目前關於量刑標準的司法解釋大多由最高院完成。所以,刑罰的構成要件包括兩個方面:
處罰對象必須是觸犯《刑法》的行為:
依據《刑法》第十三條對犯罪的規定,必須是觸犯《刑法》的行為方構成犯罪。
處罰對象必須是構成司法解釋量刑標準的行為:
只有達到司法解釋規定的刑事立案標准,方能夠成為處罰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