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三大司法公開

三大司法公開

發布時間: 2022-01-08 01:56:33

司法公開三大平台是什麼

2013年以來,為貫徹中央關於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推進陽光司法,最高人民法院提內出建立【完善審判流容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三大平台,並選擇部分法院開展試點工作。這是人民法院深化司法公開的一項重大舉措。各級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要求,以「天平工程」建設為基本載體,努力實現三大平台的一體建設和整體推進,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推動深化司法公開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

② 三大訴訟發證明的區別和聯系

一,區別:

1,證明責任的分配不同。

在刑事訴訟中,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以及刑責輕重的責任由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偵查機關承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擔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

行政訴訟中的證明責任,則由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承擔,原告不承擔證明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責任。民事訴訟中的證明責任則不以訴訟地位的特定化決定證明責仟承擔的主體,而是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分別由當事人承擔相應的證明責任。

2,證據的種類有所不同。

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鑒定結論。勘驗筆錄、證人證言等,是三大訴訟共同的證據種類。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是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刑事訴訟特有的證據種類;現場筆錄是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行政訴訟特有的證據種類。

需指出,刑事訴訟法將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的「當事人陳述」,分解為「被害人陳述」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兩項。

3,證明標準的法律規定不盡相同。

對證明標准,我國三大訴訟法採取的術語不同。《刑事訴訟法》第162條規定「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只有「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根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才能對被告人「作出有罪判決」。

《民事訴訟法》第153條規定「事實清楚」,與刑事訴訟法相比,少了「證據確實。充分」的要求。《行政訴訟法》第54條規定的是「證據確鑿」,與刑事訴訟法相比,不僅沒有「事實清楚」的要求,而且也沒有「證據充分」的要求。

4,證明對象不同。

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有關犯罪行為構成要件和量刑情節的事實;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民事糾紛產生和發展的事實和民事法律關系構成要素的事實;行政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有關的事實。

5,證明的程序規則不同。

由於證明程序是訴訟程序的一個組成部分,與訴訟程序具有一致性,所以,三大訴訟程序的不同決定了相應的證明程序也不同。刑事訴訟特有的證明程序是偵查和審查起訴程序,如訊問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程序;民事訴訟特有的證明程序規則體現在處分原則和辯論原則之中;行政訴訟特有的證明程序規則是被告在訴訟過程中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調查收集證據等。

二,聯系:

證明是溝通實體法和訴訟法的紐帶,是橫跨兩大法域的綜合概念。

因為,實體法的抽象規定和一般原則要落實到具體案件上,就必須對實體法規范的要件事實進行證明。從實體的規定上說,證明源自實體法的要求;從形式的規定上說,證明則是由訴訟法加以調整的。這一點,是刑事、民事、行政等三大訴訟法中的證明的共同特徵。

三大訴訟證明的方式也是相同的,都採用邏輯椎理。司法認知和推定等方法。另外,三大訴訟證明的主體也是相同的,即都是司法機關或者司法人員。當事人和律師

③ 我國的三大訴訟法是什麼

三大訴訟法是指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通俗地講,刑事訴訟是官告民,民事訴訟是民告民,行政訴訟民告官。
一概念:刑事訴訟法是關於辦理刑事案件程序的法律。具體包括偵查機關立案、偵查、採取扣留、逮捕等強制措施,移送審查起訴、審查起訴、審判、宣判、執行等程序。 刑事訴訟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活動。
民事訴訟法是關於調整民事訴訟活動,確定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雙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審理和解決民事糾紛案件和其他案件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產生的各種訴訟法律關系的總和。
行政訴訟法是關於調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請求司法保護,人民法院通過對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從而解決特定范圍內行政爭議的程序法律。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或者規章制度授權組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的活動。
二、三大訴訟法的共同點
(一)三大訴訟活動都是由人民法院主持,刑事審判權、民事審判權、行政審判權都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
(二)目的相同,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懲處違法或犯罪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的司法活動。
(三)許多基本制度是共有的,包括法院依法獨立行使行政審判權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原則(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一律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不公開審理。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宣判時必須公開),兩審終審制原則,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辯論原則,人民檢察院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四)證據的主要表現形式相同,如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鑒定結論,勘驗筆錄,證人證言。
(五)當事人都需負舉證責任。
三、三大訴訟法的區別
(一)案件性質不同,行政訴訟解決的是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爭議;民事訴訟解決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爭議;刑事訴訟解決的是被告人的犯罪和刑罰問題。
(二)提起訴訟的主體不同,行政訴訟由行政相對人,利害關系人提起,行政主體沒有起訴權和反訴權;民事訴訟雙方當事人都有權提起,並互有反訴權;刑事訴訟自訴案件由受害人提起,公訴案件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提起。
(三)起訴的先行條件不同,行政訴訟要求存在某個行政行為為現行條件;民事訴訟不需要現行條件;刑事訴訟要求被告涉嫌犯罪為前提。
(四)舉證責任不同,行政訴訟就具體行為是否合法由被告負舉證責任,「行政爭議的被告應對其作出具體行政行為負舉證責任,所舉證據不能證明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要承擔敗訴後果」,行政賠償訴訟由原告負舉證責任;民事訴訟則「誰主張,誰舉證」,「民事爭議當事人對自己的民事權益主張負舉證責任,不能證明自己主張成立的,承擔相應的敗訴責任」;刑事訴訟就犯罪構成由檢察機關或自訴人負舉證責任。
(五)是否使用調解不同,行政訴訟除行政賠償訴訟以外不適用調解,法院在訴訟中不得調解當事人雙方爭議,也不得以調解結案;民事訴訟中調解是一項基本原則,法院既可以調解的方式進行審理,也可以調解的方式結案,有一些民事案件必須經過調解這一程序;刑事訴訟中的調解主要針對自訴案件及附帶民事訴訟就定罪量刑問題不適用。
(六)適用法律依據不同,行政訴訟以行政實體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訴訟法為依據;民事訴訟以民法通則等民事實體法、民事訴訟法為依據;刑事訴訟以憲法、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解釋為依據。
(七)審理對象及判決不同,行政訴訟主要是法律審,法院審理的重點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有權作出維持、撤銷判決、強制履行和有限的變更判決,但通常不對當事人在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直接作出判決;民事訴訟既是事實審,又是法律審,法院有權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作出確認判決、給付判決和變更判決,可以直接決定當事人的民事權利義務;刑事訴訟既是事實審,又是法律審,針對刑事責任的有無分為有罪判決、無罪判決及免除刑事責任判決。
(八)判決的執行措施不同,行政訴訟中法律對原告、被告規定不同的執行措施,且被告行政機關依法享有對部分判決執行強制執行手段;民事訴訟中,判決、裁定的強制執行,全部由法院進行,而且強制執行措施普遍適用於原告、被告;刑事訴訟中,「執行主體分散,執行措施多樣,執行的變更較有特色。

④ 為司法公開的三大平台建設之一,中國裁判文書網於何時正式開

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建立完善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三大平台,並選擇部分法院開展試點工作。

⑤ 如何推行司法公開與保守審判秘密工作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法律得到正確實施已迫在眉睫。人民法院作為實施法律的重要部門,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其必然要求。「正義不但要實現,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司法的公開、透明,對於回應人民群眾對司法活動日益高漲的關注,對於樹立人民法院良好形象、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幾年,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統一部署,司法公開熱潮正在全國法院掀起,司法公開的廣度和深度越來越大、形式和手段越來越多。隨著司法公開的力度不斷加大,給法院的保密工作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問題,出現了法院無密可保的錯誤認識和重公開、輕保密的不良傾向,使法院的保密工作形勢受到嚴峻挑戰。因此,如何正確處理司法公開與保守審判保密的關系是當前做好人民法院保密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當前司法公開對保密工作形勢帶來的挑戰 (一)司法公開對幹警保密觀念帶來的挑戰。隨著司法公開工作的深入開展,使幹警的保密觀念發生變化,部分幹警對司法公開和保密工作二者的關系缺乏正確的認識,將法院保密與司法公開工作對立起來,擔心強化保密工作會影響法院公開審判,從而形成重公開輕保密的不良傾向。一是「保密無用」論,有的認為既然要求司法公開,就不用保密,從而忽視保密工作。二是「無密可保」論,有的幹警不掌握基本的保密知識,對司法公開和審判秘密的范圍界定不清,認識模糊,甚至混為一談,認為沒有什麼秘密可保。三是「有密難保」論,有的幹警認為審判工作涉密環節多、事項多,對保密喪失信心,放棄主觀努力。凡此種種錯誤認識,都對法院保密工作帶來不利影響,甚至會導致失、泄密問題的發生。 (二)公開主體對保密工作帶來的挑戰。人民法院工作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與其它國家機關保密工作主體有一定的差異性。一是涉密環節多。法院審理的案件從立案、審理到執行,各庭(局)或審判委員會討論、定案等環節較多,都存在著泄密的可能性。二是涉密事項多。主要表現在:在一定時間內不宜公開的案件和數字;法院內部討論與研究分析案件的情況及對策;正在審理案件的有關材料和處理意見等等。三是涉密時間長。一些重大、復雜案件往往辦理時間長達一年半載,涉密時間比較長。為滿足人民群眾司法知情權的要求,人民法院司法公開的力度越來越大,公開主體越來越廣泛,公開效率越來越高,往往導致公開主體與保密主體發生沖突,公開與保密的界限不清,公開的尺度很難把握。再加上有時為了維穩的需要,往往以犧牲保密工作為代價,向當事人公開不該公開的內容或暫時不宜公開而提前公開。 (三)公開形式和手段對保密工作帶來的挑戰。當前為保證司法公開的效率和效果,司法公開的形式和手段越來越多,如利用法院網站、庭審視頻直播系統、電子顯示屏及案件公開查詢系統等,隨著現代通訊、計算機網路及電子工具在司法公開中的廣泛運用,大量秘密和信息存儲的方式發生變化,使保密的難度明顯增大,泄密渠道明顯增多,泄密的隱患增多,泄密的可能性大為增加。同時竊密者利用現代技術非法竊取涉密信息行為更具隱蔽性,給保密防範帶來困難。 二、做好司法公開工作和保密工作的對策 (一)釐清司法公開和保守審判秘密的關系,消除錯誤思想認識。公開審判制度是憲法、人民法院組織法及三大訴訟法等法律法規規定的一項基本的審判制度。為了嚴格執行該項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對公開審判的相關事項做了具體規定,法官在審判活動中應當嚴格遵照執行。同時,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於規范法官和律師關系維護司法公正的若干規定》第五條規定:「法官應當嚴格執行公開審判制度,依法告知當事人及其委託的律師本案審判的相關情況,但是不得泄露審判秘密。」可見法官在執行審判公開制度的具體規定和履行明理釋法等職責時,亦應以審判工作秘密的相關規定為限,劃清公開與保密的界限,以防止泄露審判工作秘密,從而對公開審判制度的實施造成不良影響。 關於保守審判秘密,最高人民法院、國家保密局《人民法院工作中國家秘密及其秘密具體范圍的規定》對審判秘密進行了具體規定,並且將人民法院的審判委員會、合議庭討論案件的具體情況和記錄,以及其他雖不屬於國家秘密,但一旦公開會造成不良影響和後果的事項,應當按照審判工作秘密進行保守,不得擅自公開擴散。我國保密法也明確將審判秘密納入保密法的范疇,泄露審判秘密不僅會給審判工作帶來種種困難,情節嚴重的,還會構成犯罪。 由此可見,審判公開是指在不傷害國家的秘密、他人的商業秘密或隱私的,不傷害未成年人受保護的特殊范疇的前提下的公開,其目的是防止司法權力的濫用,實現人民群眾對司法的知情權。因此,公開審判的力度越大,保守審判秘密的特殊性作用更加凸顯,這充分說明保密工作與審判公開是相互依存,互不矛盾,和諧統一的。 (二)進一步完善定密規則,准確界定司法公開和審判秘密范圍,把握司法公開尺度。有的幹警對於工作中的哪些事項應該作為秘密,哪些不應該作為秘密認識不足,對於審判公開的尺度把握不準,個別幹警甚至認為法院工作已無密可保,有密難保,因而思想鬆弛,可能在不經意中泄露秘密。人民法院要嚴格按照《保密法》和《國家秘密及密級具體范圍的規定》,確定法院中國家秘密的范圍和密級,做好密級的劃分、調整和確定工作。使幹警了解關於審判秘密的定級規則,分清哪些能公布,哪些須保密。比如在案件宣判前,法官的意見、合議庭的評議情況、審委會的討論內容等,都屬於涉及審判秘密的內容,應當注意保密;而審判活動中,承辦人信息、審判流程等都屬於應當對當事人公開的信息。因此,要在審判活動中,注意分清涉密內容與非涉密內容,嚴把涉密關,處理好「公開、透明辦案」與「保守審判機密」的關系。 (三)完善保密制度,強化保密工作責任。結合法院工作實際,筆者認為當前要重點抓好四項工作機制建設。一是要健全完善涉密人員管理制度。要加強對法院內部的統計、檔案、機要等保密人員的管理,明確涉密人員的工作職責、職權范圍、責任追究等要求,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同時,要完善涉密人員上崗、在崗、離崗的申報、審查制度,明確制約措施,防止涉密人員離崗後發生泄密事件。二是要健全計算機信息保密管理制度。要抓好網際網路的保密管理工作,完善網路站點實行登記備案制、建立上網信息保密審查等制度,控制源頭,確保法院工作秘密和審判秘密不上網擴散。三是要健全完善審判工作保密制度。審判環節是法院保密管理工作的重點環節、中心環節,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是不得公開進行審判的,應當予以保密。此外,筆者認為,應結合各個審判環節,具體抓好相關環節的保密工作。如:受理屬於保密范圍的案件時,應同時部署保密工作,辦案人必須明確該如何做好此案的保密;合議庭討論案件和向審判委員會匯報案件時,要匯報辦案中保密措施和效果;檢查案件質量時,要同時檢查保密工作是否落實到實處,有無泄密漏洞;對業務庭指導工作時,也要指導保密工作。四是嚴格保密責任追究。將法院保密工作納入績效考核之中,對各部門實行動態考核,並實行「一票否決」。同時要將保密工作考核與落實法院工作責任制有機結合起來,對貫徹落實行動迅速、措施得力的部門和個人給予肯定和表揚,對落實不力或在保密工作上出問題的部門要予以查究,如通報批評、責令檢查、誡勉談話、黨紀政紀處分。 (四)加強技術防護,提高保密工作實效。一是加強通信秘密管理,在治「漏」上下功夫。如涉密文件、資料傳輸不得使用明傳。郵寄屬於秘密的文件、資料、卷宗必須登記並經機關機要部門傳遞。二是加強辦公計算機保密管理,在治「松」上下功夫。辦公計算機的自動化網路與社會公眾信息網路實行物理隔離。凡屬絕密信息一律不準存儲在計算機硬碟內。對涉密計算機的數量、配置、使用人員及相關責任人一一登記在冊,建立信息檔案,跟蹤管理,確保不泄密。三是加強涉密內部資料保密管理,在治「亂」上下功夫。對內部刊物、簡報、表格、圖片等根據《國家秘密及其密級具體范圍的規定》確定其密級,整理歸檔,分類管理,凡需借閱、復印均需經分管領導同意。上網信息發布前須經信息管理部門審核並經院領導同意審批後,才能統一由技術部門的計算機專職管理人員或網頁管理員發送,從而保證上網信息依法、真實、保密。 綜上所述,在執行人民法院司法公開和審判保密的相關規定時,應該首先對此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澄清二者之間的關系,並結合實際工作,分析出其薄弱環節與具體表現,從而做到有的放矢,而後採取切實有效地措施,從整體和個體的不同角度來開展工作,以最終形成整體的合力,構築好預防體系,既保證司法公開工作深入開展,又有效防止泄密事件的發生。

⑥ 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點擊進入網頁不存在

⑦ 我國的三大訴訟法是什麼

  1. 刑事訴訟法

  2. 民事訴訟法

  3. 行政訴訟法

⑧ 作為司法公開的三大平台建設之一,中國裁判文書網於何時正式開通

2013年6月28日開通中國裁判文書網。

來自人民法院報

⑨ 1997世界三大要案 都有那些

1997年,北京與新疆警方聯手破獲了一起極其惡劣的殺人案,被國際刑警組織列為當年世界第三要案。



瞞天過海獄中殺人

一次民兵實彈訓練,使北京市石景山區第一電碳廠裝卸工白寶山忽然發現,自己是個射擊天才。

用五六式半自動步槍打靶,居然打了個優秀。

之後,他向親戚借到一支氣槍,下了班就到樹林子里去打鳥,竟然練得槍響鳥落,彈無虛發,夜間用氣槍打老鼠,一槍能把跑著的小老鼠打死。

影視劇照

白寶山,祖籍河北徐水,1958年出生於北京市石景山區一個工人家庭,父母都是北京鋼鐵公司的職工。

3歲父親病逝,母親生活艱難,將白寶山送到老家河北省徐水縣。隨後母親改嫁。

14歲回到北京,16歲輟學,在一家街辦的醬菜廠當臨時工。

23歲結婚,一年後,家裡有了一雙龍鳳胎兒女。

由於生活比較困難,他開始盜竊,先後在居民區盜竊晾曬衣服、自行車、坤表、舊皮夾克、真絲被面、雙人蚊帳、尼龍自動傘、女式高跟鞋等共70餘件,價值500元,被判四年徒刑。

在獄中被揭發出犯有餘罪,包括:在古城前街某號院內,偷玉米,被事主發現,追至門外。

白用木棍猛擊事主頭部,致使顱骨線形骨折,頭皮裂傷,縫合9針;在石景山綜合修配二廠一車間,盜竊手推車外胎170條,車軲轆兩個;偷盜牡丹牌12英寸黑白電視機1台;偷盜工廠倉庫內管件,閥門160件,價值1900元,偷盜圓木1根,銷贓得款500元。

宣武區人民法院判白寶山搶劫罪5年,盜竊罪7年,兩罪合並執行有期徒刑11年,與前盜竊罪4年合並。

影視劇照

1991年,被遣送到新疆石河子新安監獄服刑,分配在監獄的草場內放牧。妻子跟他離婚,帶著兩個孩子改嫁他人。

1993年初,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即石河子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他被減刑一年。

也就在這一年9月,與白寶山一起放牛的李寶玉和他發生爭吵。

李寶玉打了白寶山一拳,白寶山沒有還手。第二天白寶山背著人在牛棚後邊挖了一個長寬各一米、深約兩米的土坑,然後,把200元錢塞到牛棚的牆縫里。

白寶山來找李寶玉說:「我的錢藏在牛棚里,摳不出來了。你幫幫我,弄出來我請客。」李寶玉找到半截細鐵絲,彎個鉤兒,貓腰幫著白寶山鉤錢。

這時白寶山站在他的身後,摸出事先准備好的鐵錘子,對准李寶玉的後腦就是一下。李寶玉翻翻白眼,一聲不吭地栽倒在地。

白寶山掄起鐵錘,對准李寶玉的頭部連續又打了四五下,然後把他的屍體扛出牛棚,扔進事先挖好的土坑裡,三下五除二,沒用半個小時就把李寶玉的屍體埋好了。

李寶玉突然失蹤,獄方進行了調查。因找不到其他證據,事情最終仍以李寶玉脫逃定案。

1994年3月22日,距李寶玉失蹤僅半年,另一個與白寶山一起放牛、和他吵過架的傅克軍再次失蹤。

白寶山採用了殺李寶玉同樣的方法。3月20日深夜,黑暗中白寶山爬了起來,舉起鐵榔頭,狠狠地砸在傅克軍的腦袋上。

傅克軍長長地哼了一聲,就沒了氣息。掩埋傅克軍的屍坑已經挖好,白寶山拿著鐵鍬出去,把土坑整理了一遍,再返回牛房,白寶山嚇了一跳,傅克軍又起來了,他一動不動地坐在木床上,反應遲鈍,兩眼直瞪瞪的,似乎想弄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白寶山的鐵榔頭又砸過去,因用力過猛,竟把半個榔頭砸進傅克軍的腦殼里,傅克軍再次倒下,鮮血立刻染紅了他的被褥和枕頭。

白寶山把傅克軍的屍體背出去,埋到坑裡。白寶山把染血的鋪蓋抱出去,點火焚燒,用沙土把灰燼埋了起來。凌晨時分又在牛棚周圍搞了衛生,灑上水。

影視劇照



刑滿釋放尋求出路

這次白寶山的疑點太多,被單獨關押125天,審訊工作持續了十幾天,白寶山態度死硬,拒不認賬。

獄方在監獄周邊的可疑地段進行搜索,並動用了警犬,始終未能發現傅克軍的屍體。

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無法給白寶山定罪,寫過保證書後,讓他繼續回去放牛。

⑩ 如何實現司法的公開公正

您好,
一、樹立司法公正的追求意識
「心不清則無以見道,志不確則無以立功。」 作為法官,樹立司法公正的意識不難,難的是把司法公正作為畢生的追求。為此,法官要具有崇高的職業理想,把司法公正作為信仰來追求,內化於心,化外於行。(1)法官要以奉法為魂。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線,也是法官最高的價值追求。對法官來說,司法不僅是一種職業,而是為之獻身的事業,只有信仰法治、堅守法治,對法律始終保持忠誠敬畏之心,才能做到恪守公平,秉持正義。(2)法官要以擔當為榮。法官承載著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使命,不可避免成為利益沖突的焦點,這就要求法官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只有樹立懲惡揚善、執法如山的浩然正氣,才能做到信念堅定、執法為民、勇於擔當、清正廉潔。(3)法官要以守正為本。「君子獨處守正,不橈眾枉。」法官只有堅守職業良知,才能在實現司法公正的追求中,不役於外物,不困於心。公平正義的形象需要優良作風來支撐,這要求法官把樹立司法公正的追求意識與司法作風建設統一起來,自覺加強司法職業精神的鍛造、司法禮儀的培訓、道德操守的養成和日常行為的規范。
二、了解社會公眾的司法需求
「公正自在人心。」衡量司法公正的標准,既要看裁判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更要看裁判是否符合公眾的司法需求。司法權的人民性源自馬克思主義的人民主權觀,司法只有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需求才是公正的,法官要在司法為民的實踐中實現司法公正。(1)貫徹為民宗旨。在社會主義中國,忠誠於法律與忠誠於人民具有高度一致性。公正司法必須以體現為民要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法院要開門納諫,深入群眾搞好調查研究,積極回應群眾的期望和需求。司法工作要反映群眾聲音,做到對群眾深惡痛絕的事零容忍,對群眾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2)服務社會民生。「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服務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司法工作的重要職責。隨著改革深入和社會發展,對民生領域的司法需求,法院要及時跟進,保障到位。(3)關注特定群體。增強裁判的社會可接受性,很重要的是契合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每起案件背後都反映了特定群體的司法需求,如農民工討薪糾紛、房屋拆遷糾紛等。司法尤其要關注弱勢群體的權益,實現實質公平正義。
三、把握法律公正的精神內核
公平正義是人類永恆的價值追求,也是法律的精神內核和立法的倫理基礎。法律不可能為所有社會關系量身定做,不可能預見可能發生的所有情形,這就要求法官要深刻把握法律公正的精神內核,正確適用法律。(1)准確理解法律精神。在馬克思看來,法是「人的行為本身的內在的生命規律,是人的生活的自覺反映」,人們服從法律「也就是服從他自己的理性即人類理性的自然規律」。法律精神是本質的、鮮活的、抽象的、前瞻的,但法條是表面的、刻板的、具體的、滯後的。法官要善於抓住本質,領悟立法本意,將法律精神活用到個案中,使裁判富有生命力。(2)體現主流道德觀念。法律的公平正義精神與人民群眾樸素的公平正義觀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一定意義上講,廣泛的民意體現了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普遍道德訴求。司法裁判要堅持法律評價和道德評價相結合,尊重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普遍認知和共同感受。(3)自覺融入社會生活。法律規則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法官要從社會生活中探究法律規則的本源,了解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的主要方式與規則習慣,善於總結和運用群眾公認的常識與經驗,努力使司法過程和處理結果在法定范圍內貼近群眾的公平正義觀念。
四、具備卓越的司法操作能力
司法的本質是經驗,正如美國法學家霍姆斯所說:「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司法作為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要求法官具備卓越的司法能力,司法能力的形成離不開經驗的積累。(1)司法實踐經驗。對規律的認識,要經歷從特殊到一般、從現象到本質的過程,經歷越多,對規律的理解才越深刻,運用才越自覺。只有經過司法實踐錘煉,才能准確把握審判規律,更好指導辦案實踐。(2)社會生活經驗。法官首先是社會人,其次才是法律人,只有具備豐富的生活閱歷,才能感同身受作出公正裁判。社會生活經驗的積累不可逾越,不可復制,法官的成長背景、情感認知、個人偏好,都會影響對法律關系的判斷,甚至同一法官在不同時期處理近似案件,結果也不盡相同。(3)專門工作經驗。隨著審判專業化要求的提升,法官的專門工作經驗已成為司法能力的重要來源。比如,審理知識產權案件,有必要從政府相關部門法律專家、長期從事知識產權研究的學者、具有豐富辦案經驗的律師中遴選法官,提高案件審理的公信力。
五、科學的程序制度設計
訴訟程序是司法活動的基本載體和外在表現,是人們感受司法公正的主要途徑。構建科學的程序制度,包含三個關鍵詞:(1)公開。司法活動要讓群眾看得見、聽得懂、信得過。雖然結果公正,但程序公開不夠,群眾也會認為存在「暗箱操作」,產生合理懷疑。抓鬮是群眾議事決斷的常用方式,因操作簡單,公開透明,人們對結果信服接受。司法活動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和專業性,不可能像抓鬮那樣隨意,但公開透明的程序設計理念是相同的。(2)民主。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是司法民主的體現,是人民行使司法權的有效途徑。當前,發揮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優越性,就是要貫徹黨的司法群眾路線,通過程序安排拓寬群眾參與司法的渠道,保證群眾在司法活動中的話語權,進而提升司法公信力。(3)對等。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舉證責任分配要堅持對等原則,確保法官恪守中立,裁判不偏不倚。
六、嚴格有效的監督機制
加強法院內部監督,要重點完善三項制度:(1)合議庭、審委會制度。要充分保證審委會委員、合議庭成員能夠獨立發表意見,敢講真話、講實話,真正發揮集體把關作用。完善審委會討論案件工作機制,讓審委會委員走到前台,對重大、疑難、復雜案件,可以組成大合議庭直接審理。(2)審級制度。要強化審級獨立負責,提高一審、二審質量。進一步明確各級法院職能定位,上級法院要履行監督指導職責,改進監督指導方式,通過訴訟程序和案例指導,規范自由裁量權行使。(3)迴避制度。個別法官與當事人、律師不正當交往,嚴重損害了司法公信力。對此,除依照訴訟法實行訴訟迴避外,要嚴格落實法官任職迴避和交流制度,規范接待制度,保持法官與律師、當事人的正當關系,消除一切可能影響公正司法的情形,維護法院和法官的公正形象。
七、健全的糾錯問責機制
執法司法中萬分之一的失誤,對當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傷害。健全的糾錯問責機制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冤假錯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高效的糾錯機制。刑事訴訟法規定,對因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發回重審的案件,被告人上訴或檢察院抗訴,二審法院不得再發回重審。嚴格落實法律規定,能夠有效防止案件多次發回重審「翻燒餅」。要充分發揮審判監督的價值,提高再審效率和質量。(2)科學的防範機制。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將訴訟各環節納入風險管控,及時預警。落實證據裁判制度,提高收集、採信證據的質量,堅決排除非法證據,切實達到確實、充分的證明標准。(3)嚴格的問責機制。當前,權責不明是司法問責落空的主要原因。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最根本的就是按照權責一致原則,使裁判權回歸主審法官、合議庭,在此基礎上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形成權責明晰、權責統一、管理有序的司法權運行機制。
八、完善的職業保障機制
法官不是「官」,但需要像「官」一樣,建立完善的職業保障機制,保障法官依法履職。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法官職業保障機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身份保障。法官是奉獻的職業,在法治環境尚不成熟的情況下,也是有風險的職業,這種風險更多表現為法官身份的不確定性。身份保障機制不完善,造成法官辦案畏首畏尾,考慮法外因素超過法律因素,嚴重影響了司法公正。我們應積極推進法官管理分類改革,法官身份的取得、職級晉升、社會地位都應以法律的形式明確,特別是法無明文規定不得調離法官崗位。(2)經濟保障。要建立起薪酬與付出相適應的經濟保障機制,提高法官的收入水平,調動法官積極性,從而更好地保留骨幹,預防腐敗。(3)安全保障。近些年,因當事人對判決結果不滿,報復殺害、毆打法官的案件時有發生。要加大對法官人身、家庭安全的保護力度,為他們公正司法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
九、先進的審判管理機制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指出:「審判管理事關審判質效、公平正義和司法公信力,是人民法院『三大管理』的核心,是一項具有基礎性、關鍵性和長期性的重要工作。」構建先進的審判管理機制,重點包括三個方面內容:(1)淡化行政管理色彩。明確院庭長等行政領導審判管理職責,主要集中在程序事項審批、審判宏觀指導、審判質效監督以及保證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等方面,不幹預具體案件處理,防止審判管理權的濫用。(2)堅持科學民主管理。服務審判是審判管理的基本定位。構建科學的案件流程管理、案件質量評查、法官技能考評、審判運行態勢分析的審判管理體系。探索建立審判管理委員會,讓一線法官參與進來,注重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將審判與管理銜接起來。(3)增加信息技術含量。審判管理,最重要最基礎的手段是信息化。只有把審判管理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上,才能提高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和效率。此外,要重視加強司法統計、質效考核、基礎理論研究等管理工作,為司法改革提供准確翔實的基礎數據。
十、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司法公正建設不能閉門進行,必須與國家法治建設其他環節相銜接,創造良好的司法環境。我國法治建設起步比較晚,法律文化傳統中還存在許多與法治不相融的成分。構建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體制環境。構建現代司法體制,核心是保證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司法權。要加強和改善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消除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人民法院要建立違反法定程序干預司法的登記備案通報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審判機關與其他司法機關依照憲法法律獨立負責,協調一致開展工作。(2)社會環境。受幾千年「人治」傳統影響,人民群眾對司法的認同度不高,「信訪不信法」、「信權不信法」的現象仍然突出。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加強法治社會、法治政府建設,提高公民的法律素養,推動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

熱點內容
工會工作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12 08:25:44 瀏覽:863
法律顧問黨員 發布:2025-08-12 08:17:46 瀏覽:607
法學的區別 發布:2025-08-12 08:17:11 瀏覽:483
村業余文藝宣傳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12 08:09:51 瀏覽:863
訴訟擔保函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2 08:09:44 瀏覽:668
免費企業法律顧問 發布:2025-08-12 08:08:05 瀏覽:403
行政法通關 發布:2025-08-12 08:00:06 瀏覽:256
民事訴訟法有關被告 發布:2025-08-12 08:00:05 瀏覽:684
2017年513經濟法圖片 發布:2025-08-12 07:54:22 瀏覽:723
民法典新的婚姻政策 發布:2025-08-12 07:35:02 瀏覽: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