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求證
1. 司法所出具的司法證明能作為遺產繼承的依據嗎司法所
不能,要去公證處
2. 論證司法證明的基本環節
我們認為,證明由五個環節構成:
1、證明主體。證明主體與接受證明的主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證明主體是用證據進行說服活動的主體,是能動的主體,接受證明的主體是接受證據、形成確信從而做出事實判斷的主體,是被動的主體。訴訟證明不同於日常證明的一個重要之點就是它必須存在於三方主體之間,首先是對立的雙方當事人,其次是當事人和法官之間。對立的雙方當事人是證明活動的進攻者和防禦者,當事人和法官之間是證明活動的實施者和接受者。證明主體指的是對立的雙方當事人,法官充當證明主體一般是不允許的,如果特殊情形有此必要,也需要有立法的明文規定,同時也只能是例外情形,起著補充作用。證明主體一般是指負有證明責任、有義務提供證據對案件事實進行證明的當事人,這是佔主導地位的證明主體;但另一方當事人在必要時也需要提供證據進行反駁,在產生提供證據進行反駁的責任之時,他便成為證明主體,否則他只是潛在的證明主體,而不是現實的證明主體。證明主體是證據的收集者、提供者、交換者和質疑者,同時也是對法官實施說服行為的主體,因此,證明主體也是一個貫徹始終的概念,他在訴訟開始之初便要加以確定和明確,在訴訟過程中也會發生變化。存在著對立的證明主體是訴訟證明的顯著特徵。證明主體一旦消失,證明活動便告結束。
2、證明對象。證明對象也是證明的客體。證明主體提供證據必然要有針對性,它所針對的是雙方當事人發生爭議的案件事實,這個案件事實需要有證據使之明晰,當它需要有證據使之明晰之時,它便構成了證明對象。證明對象來源於實體法的抽象規定,在當事人起訴和答辯後便成為具體的事實主張。這個事實主張便是證明主體提供證據加以論證或反證的焦點所在。正是因為有了證明對象,證明主體才有提供證據進行證明的必要性。證明對象在訴訟之初便告確定,它也劃定了證明對象的最大范圍。在訴訟過程中,證明對象在證明任務完成後便告消失;訴訟越是推進,證明對象的范圍越是縮小;到訴訟結束之際,若證明對象尚繼續存在,則證明雖然有其必要性,但已因訴訟程序的時間性要求而無可能性;若某個事實主張仍為證明對象,則主張該事實的證明主體必受相應的不利後果。證明對象雖然在本質上不屬於證據法調整的對象,而是由實體法和程序法所共同決定和規制的,但在證明理論及其構成環節中,證明對象卻是不可或缺的。
3、證明責任。證明責任解決的問題是,從事證明活動、完成證明過程的證據,應當由何方訴訟主體提供。訴訟中存在著相對立的雙方當事人,對於某一個特定的事實主張和爭議中的案件事實,只能由一方當事人負擔證明責任,負擔證明責任的當事人為真正意義上的證明主體,其相對方當事人則為進行相反方向證明的主體,在嚴格意義上應為反證主體。證明責任為當事人從事證明活動施加了內在的訴訟壓力,同時也為其舉出證據證明案件事實提供了實質性的動因。因而,證明責任和證明主體是緊密聯系的概念:證明責任是證明主體所負擔的訴訟責任,證明主體是證明責任的實際負擔者;缺乏證明主體的證明責任和缺乏證明責任的證明主體都是難以成立的。證明責任產生於訴訟之初,存在於訴訟的全過程,消滅於系爭事實獲得證明之時,在訴訟程序結束之際,若相關的案件事實依然未獲證明,則證明責任轉而成為法院做出實體裁判的依據,誰負擔證明責任,誰就承擔不利的訴訟後果。證明責任若告解除,則其在裁判文書中不直接體現出來;證明責任若未告解除,則其在裁判文書中便直接體現出來,成為法院裁判的最終依據,這就是所謂證明責任的客觀含義或結果含義。可見,在證明的各個環節中,證明責任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為證明程序的運作提供了內在的推動力,何時證明責任歸於消失,何時證明程序便告結束。
4、證明標准。證明標準是指執法人員查明案件事實、當事人證明案件事實所應達到的程度,具體表現為對證據的量和質的要求和對全案事實認定的要求。對證據質的要求表現為客觀性、合法性和關聯性;對證據量的要求是「充分性」。對全案證據的認定要求是「案件事實清楚」、「排除合理懷疑」、「占優勢的蓋然性」。證明標准在量的方面為證明責任劃定了范圍,證明責任的輕重是由證明標准來確定的,因此證明責任和證明標準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證明責任是內含一定標準的責任;證明標準是指向某種責任的標准。證明責任是初步的負擔,最終的負擔是由證明標准予以界定的,沒有證明標准,就沒有證明責任,同樣,沒有證明責任,也就無所謂證明標准。所以,證明責任和證明標準是一物兩面的概念,它們同時產生,同時消滅。證明的目的被認為達到了,或證明的任務被認為是完成了,其意不外指由於證明主體提供的證據在質與量上達到了證明標準的要求,因而解除了證明責任。
5、 證明手段。證明手段即指用什麼來作出證明,在現代證據制度中,證明手段指的就是證據。
6、 由此來看,證明是由證明主體、證明對象、證明責任、證明標准和證明手段等五個主要的要素組成的。證明主體在證明責任的支配下,利用證明手段,針對證明對象,提供證據達到證明標準的程度,就是訴訟證明的實質內容和運行過程
3. 尋求司法援助的證明如何寫
法律援助申請書
申請人XXX,男,漢族,生於XXXX年XX月XX日,身份證號:XXXXXXXXXXXXXXXXXX,系XX省XX縣XX鎮XX村村民,系該村低保戶。聯系電話:XXXXXXXXX
申請事項:因申請人與XXXX、XXX二人返還彩禮一事請求XX縣法律援助中心給予訴訟法律援助。
事實和理由:
2011年6月,申請人經人介紹與XX縣XX鄉XX村二社村民XXX認識,後雙方均表示願意結為夫妻,共同生活。後在XXXX及其叔叔XXX的要求下,6月20日申請人向XXXX及其叔叔XXX送彩禮2萬余元及其他物品,並將彩禮送至XXXX叔叔XXX家。後於7月23日雙方按照民間習俗舉行了結婚儀式,均表示辦理完結婚儀式後進行結婚登記,但之後XXXX在轉戶口的過程中,找各種理由沒能將戶口轉移至申請人戶下,並一直推脫沒有辦理結婚登記,並於8月20日離家出走,至今未歸。XXXX這種「結婚」不到一個月就離家出走的「逃婚」行為導致本就系低保戶的申請人一家更加貧困,申請人望通過司法程序追回所送彩禮,但由於申請人不懂法律知識及生活比較貧困請不起律師,又得知基層法律服務可以幫助像申請人這樣的貧困群眾。故此,特請求貴援助中心給予申請人訴訟法律援助,幫助申請人追回已送彩禮,望縣法律援助中心批准為盼,申請人一家將感激不盡!
此致
XX縣法律援助中心
申請人:
年 月 日
按照之上格式寫就行了
4. 去司法局開證明需要哪些手續和證明
去司法局開證明,應先到本人所屬的村委或者居委開具證明,然後再到司法局加註意見,加蓋印章即可。
去司法局時,應攜帶本人身份證。
5. 司法證明是什麼
司法證明是司法裁判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一般而言,在任何訴訟問題的裁判過程中內,凡是得到證
明的容事實,一律應被視為真實的;凡是沒有得到證明的事實,則應被看作是不存在的。因此,控辯雙方一
旦向法庭提出某一訴訟申請,而法庭又將該申請納入裁判的軌道,那麼,緊接而來的問題就是舉證責任
的分配、證明標準的確定問題。可見,司法證明實屬刑事訴訟中的一個核心問題。
6. 到司法局辦個證明怎麼辦
可以根據所證明的事項到司法機關辦理證明。
程序上是先咨詢一下當地司法專機關,就所辦屬證明需要證明的事項進行詢問,有須要前置證明或相關手續的他們會告知你提供相應的前置證明(比如村委會、居委會、司法所等單位的證明)或提供相應的證件的(比如身份證等)。
7. 司法所怎麼開證明
您好,您必須先向司法局提供申請材料之後才可以要求其開具證明文件的!
8. 現在有哪些部門工作是需要開具司法證明的
從事以下工作的單位要求求職者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公務員(包括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公檢法司工作人員、國家安全部門工作人員)、律師、公證員、金融企業、審計師,注冊會計師、各級檔案管理部門工作人員
9. 司法鑒定證明有哪些用途到什麼部門開具多少費用
1、如果是刑事類的,須司法機關委託才可進行傷情鑒定。
2、如果是工傷,向省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申請。
10. 證據概念是否涉及司法證明的程序
證據需要具備真實性、合法性和關聯性,才能在訴訟程序中被法院採信。其中,證據的合法性是指證據的來源、內容、形式以及取得證據的方式和程序都必須合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第五十五條規定:「法庭應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從以下方面審查證據的合法性:(一)證據是否符合法定形式;(二)證據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規章的要求;(三)是否有影響證據效力的其他違法情形。」《證據規定》第五十七條則進一步規定:「下列證據材料不能作為定案依據:(一)嚴重違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證據材料……」
根據上述規定,對於行政機關嚴重違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證據,法院應當進行「非法證據排除」,不能作為判斷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依據。然而,對於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認定標准,法律並沒有明確。一般來說,司法實踐中需要考慮行政機關取證過程中違反的程序是否屬於重要程序和強制性程序,是否可能對相對人權益造成較大程度侵害,並結合具體案情加以判斷。本案中,「調查取證,人民警察不得少於二人」顯然屬於強制性程序,其目的在於防止一人取證可能發生的疏漏或徇私枉法行為。同時,本案原告被處以行政拘留5日的行政處罰,對被告的人身權、財產權產生重大影響,理應對行政機關收集證據有更高的程序要求,防止行政機關違法行政,充分保障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可以認定本案中被告違反兩人調取證據的要求,所收集的照片不符合證據的合法性要求,應當在被訴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中予以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