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衡平
⑴ 什麼是衡平法
15世紀末-19世紀中葉,是衡平法發展的時期。當時的英國正從封建社會轉向資本主義社會,人們日益發現自己的一些權利無法通過普通法法院來實現,因而就轉向英王或國會尋求解決,要求他們主持正義,採取補救措施。國王和國會收到申訴以後,往往交樞密院中負責司法事務的大法官去處理這類案件。�
到了15世紀後半期,由於這類案件不斷增多,最終形成了與普通法法院平行的衡平法法院。在實踐中,如果案件當事人覺得在普通法法院中得不到正義,就轉而尋求衡平法法院的支持。衡平法法院在訴訟中,採取了有別於普通法的原則和訴訟程序,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參考了羅馬法和教學法的原則。所謂衡平,用中文表達就是平衡,即公平、正義和良心。法官憑良心判案,所以衡平法院也叫良心法院(Court of Conscience)。衡平法院不實行陪審制,由大法官獨自進行審理,自由裁量的餘地很大,每個法官的判決也有很大差別。因此,有人說衡平法法院的判決,是由大法官腳的長短來決定的。衡平法法院在長期的實踐中,也形成了一套判例,即我們所說的衡平法。因此,所謂衡平法並不是抽象的公平和正義,而是指衡平法法院的全部司法判例。衡平法曾得到相當的發展,一度曾和普通法分庭抗禮。衡平法和普通法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衡平法所採取的原則和普通法不同。普通法是法院在各地習慣法的基礎上,通過判例所宣示的法律原則;衡平法不是以習慣法為原則,而是憑公平、正義和良心來判案,實際上也就是所謂憑大法官的公正和良心來判案。衡平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實際上是在普通法之外,將羅馬法和教會法適用到法律中,以彌補普通法的不足。�
第二,衡平法的救助方式和普通法不同。普通法中最主要的救助方式就是損害賠償,例如恢復原狀等等。衡平法就不是如此,它強調禁止命令,並且可以預先採取一些措施,可以事先禁止被告人實施某種行為,以防止不法行為和損害的發生。衡平法法院可以對被告人採取監禁措施,也可以對普通法中的某些概念進行擴大解釋。例如脅迫這一概念,普通法中原來僅指暴力脅迫,但國王解釋為包括精神上和道義上的脅迫,擴大了這一概念的范圍和含義。
由於衡平法法院的救助方式不同,就涉及到一些特殊案件的管轄。例如英國法中的信託和契約法,契約在普通法中規定得比較嚴格,如果衡平法法院認為這個契約的形式合乎契約原則,盡管可能契約本身有缺陷,也可以要求承認這個契約。反之,也可能宣布這個契約無效。值得一提的是,羅馬法中也有一些關於衡平法的規定,如執法官按照公平原則發布的一些告示,但這並不能說明衡平法是從羅馬法中發展而來的。�
第三,衡平法的訴訟程序和普通法的訴訟程序不同。衡平法法院由大法官獨立審判案件,不採取陪審制,也可以不要求原被告出庭;而普通法則不行,除採取陪審制以外,當事人一定到庭參與訴訟。另外,衡平法法院的訴狀可以用比較通俗的語言書寫,提倡書面審理,而普通法法院的訴狀則一般用拉丁文,提倡口頭辯論。�
在衡平法時期,除了衡平法法院以外,英國國王還建立了一些特權法院,以利於國王直接干涉司法案件。當時的星法院(Court of star chamber),實際上是國王設立的特別刑事法院,管轄一些政治性比較強的案件。最初主要受理偽造和誹謗性質的案件,後來發展成為迫害清教徒和反對派的法院,受到人民的抵制,於1641年被國會下令廢除。此外,還有海事法院和教會法院。海事法院主要適用羅馬法的一些原則,教會法則適用寺院法。當時,英國牛津大學開始培養一些懂得羅馬法的人,到衡平法法院和星法院里工作,這些人主張在英國系統地照搬羅馬法,但未獲成功。英國歷史上著名的法官和法學家愛德華.科克(Edward Coke, 1552-1634)是普通法堅定的維護者,曾因管轄權問題多次和英王發生沖突。1613年,科克調任主要審理刑事案件的王座法院的首席法官後,與當時的衡平法院首席法官埃利斯米爾(Lord Ellesmere, 1540-1617)發生了激烈沖突,不準執行以詐欺手段而取得的一項普通法院的判決。科克堅決反對衡平法院對普通法法院的干涉,認為普通法是至高無上的。後由於英國接受總檢察長(Attorney-General)培根(Francis Bacon)的建議,使衡平法法院獲得勝利,從而確立了衡平法法院的管轄權和衡平法效力上優先的地位。1873年,兩個系統的法院實際合並,結束了相互獨立的局面。�
第四,19世紀以後,是現代的立法時期。英國自1688年的光榮革命以後,就確立了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優勢地位,王權趨於衰落。在隨後的立法改革中,對眾多的法律進行綜合整理,將傳統的普通法變為制定法,並且大規模地改變了民事和刑事訴訟程序。19世紀制定的重要的單行刑事法規,主要有《盜竊法》(Larceny Act)、《侵犯人身法》(Offences against the Person Act),1878年國會曾討論過《刑法典》草案,但未獲通過。這個時期制定的重要法律,還有1882年的《票據法》(Bills of Exchang Act)、1890年的《合夥法》(Partnership Act)、1893年的《貨物銷售法》(Sale of Good Act)等等。�
20世紀後,英美國家的成文法更是大量涌現。在美國,由於政府的活動大大增強,聯邦政府的行動涉及日常生活的范圍越來越廣,規章條例也以創記錄的速度增加,以《聯邦法典》這部登錄新頒布法律的專書為例,近來年,每年都要新增加8萬多頁,簡直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規矩越訂越多,造成了當代美國「無事不言法」的奇特景觀。代表各種政治勢力的協會和組織,成為申張正義的一種後盾。選民集團的發言人、精神病院里的病人,以及婦女,都紛紛聘請律師到法院爭取公道。於是,一時間美國出現了一場「權利爆炸」,人人爭先恐後,都要法院把受苦受難之事看作涉及憲法的問題來處理。司法干涉過多,使人們降低了對法律的信任,不再認為法律是什麼永恆真理的反映,而法院也成了爭取一時一事之利角的逐場,未必在於伸張正義。這是當代美國應當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
⑵ 何謂衡平法
衡平法
equity
英國自14世紀末開始與普通法平行發展的、適用於民事案件的一種法律。英美法系中法的淵源之一。14世紀以前,按照英國的普通法制度,當事人在普通法法院提起訴訟,須先向大法官申請以國王的名義發出的令狀。令狀載明訴訟的條件和類別,法官只能在令狀的范圍內進行審判。但是令狀的種類和范圍都有限,因此,許多爭議往往由於無適當令狀可資依據,而無法在普通法法院提起訴訟。同時,有的訟案即使在普通法法院審理,也由於普通法規定的刻板和救濟方式的有限而難以獲得「公允」的解決。還有,普通法對於違反契約或侵權行為的訴訟,只能判處損害賠償或准予回復動產與不動產,不能頒發執行令,強制履行契約,也不能頒布禁止令,防止重大不法行為的發生等。遇到上述情況,當事人為保護自己的權益,根據古老的習慣,便向國王提出請願。國王被看成是「正義的源泉」、「公正的化身」,而國王本人也借機表示自己的「恩典和仁愛」,於是便通過王權進行直接干預。開始通常是委託大法官根據國王的「公平正義」原則來審理;1349年起,允許原告人直接向大法官提出申請,由大法官審理。15世紀末又進一步設立衡平法院,專門負責審理衡平案件。大法官和衡平法院在處理這類案件時,採用「遵循先例」的原則,其判例逐漸形成一整套獨特的衡平法的基本原則或准則,如「衡平法決不許可過失者得以逍遙法外」、「求助於衡平者須自身清白」等。
同普通法相比較,衡平法的訴訟程序比較簡單,不設陪審團,一般採用書面形式審理,判決由衡平法院直接負責執行,違抗者以蔑視法庭論處,重者可下獄。這樣,在民事案件中便形成了兩種法律 、兩種法院 、兩種訴訟程序。盡管「衡平法遵從法律」,不得有意推翻普通法,只是補充普通法,但衡平法院畢竟擁有干預普通法院審判的手段,特別是執行令和禁止令。如原告在普通法院控訴被告,被告可以以這種控訴違背衡平原則為由向衡平法院請願。衡平法院可以藉此向原告發出禁止令,使原告放棄起訴,結果往往引起兩種法院之間的對立。到19世紀,隨著工商業經濟的發展,社會矛盾的加劇,這種繁瑣復雜而又不時發生對立的雙軌法制已明顯地不能適應統治的需要 。為簡化司法制度 ,議會於1873年通過《最高法院審判法》,1875年生效,對英國的司法機構作了重大改革,廢除了普通法法院和衡平法法院之分,建立起單一的法院體系,統一適用普通法和衡平法,並明確在普通法規則和衡平法規則發生抵觸或不一致時,以衡平法規則為准。
衡平法以「正義、良心和公正」為基本原則,以實現和體現自然正義為主要任務。同時,衡平法也是為了彌補普通法的一些不足之處而產生的。因此,衡平法也只能象普通法一樣,主要是判例法,是大法官的判例形成的調整商品經濟下財產關系的規范。但是,衡平法的形式更加靈活,在審判中更加註重實際,而不固守僵化的形式。
雖然衡平法作為不成文法,起初並沒有明文規定的具體原則,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大法官擁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比如,大法官有權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採取、採取何種救濟手段,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大法官也不斷總結一些判例作為先例,並從中形成了一些衡平法的基本原則,作為審判的指導原則。這些原則或格言主要包括:
衡平法不允許有錯誤存在而沒有救濟(Equity will not suffer a wrong to be without remedy)。衡平法是對人的(Equity acts in personam)。衡平法遵從法律(Equity follows the law)。求助於衡平法者自身必須公正行事(He who seeks equity must do equity)。求助於衡平法者自身必須清白(He who comes to equity must come with clean hands)。延誤是衡平法的大敵(或者拖延擊敗衡平法,Delay defeats equity)。衡平法注重意圖而不重形式(Equity looks at the intent rather than the form)。衡平法可以推定出履行義務的意圖(Equity imputes an intention to fulfill an obligation)。衡平法把應做之事看成是已做之事(Equity regards as done that which ought to be done)。等分即公平。
衡平法不允許有錯誤存在而沒有救濟(Equity will not suffer a wrong to be without remedy)。如果由於某些技術上的缺陷,一種權利在普通法上不能強制實施,那麼,衡平法將出面干預,以保護這種權利。它表明,權利受到侵害的當事人如果在普通法上得不到救濟,衡平法院就會干預,給他提供救濟。不過,但是,不是任何一項錯誤都能在衡平法院得到救濟。事實上,衡平法院准備干預並給予救濟的「錯誤」,首先是指那些能夠在司法上予以強制實施的情形,如果不能強制實施,衡平法也愛莫能助。
衡平法上的救濟為:(1)禁制令:(2)特定履行;(3)廢除:(4)改正。
禁制令是法院作出的裁定.指示一人或數人不要做某項具體的事或者做某項具體的事:但後一種指示較少。禁制令只能為強制執行或保護一種普通法上或衡平法上的權利,才能做出。
特定履行是對需要履行合同義務的合同當事人發出的一種命令。只有存在需要履行的合同,才能取得特定履行的命令-比如如果在普通法的訴訟中勝訴人只能取得名義上的損害賠償以及債務屬於持續的債務,需要提起一系列的損害賠償訴訟,這時普通法的教濟是不足的,只有發出特定履行的命令才能做到比損害賠償更完善的救濟時,就可使用特定履行。
廢除是指如果合同有一些固有的缺陷導致其在衡平法上的無緣,合同當事人有權廢陳合同。而法院可以做出廢除的命令。
改正是一項衡平法上的改正文件,以使它正確反映當事人意思的權力。不能將它和普通法以及衡平法上的糾正文件中明顯存在的錯誤的權力相混淆,因為改正是將當事人曾真正達成的協議,而文書沒有紀錄的內容予以證明。
最典型的運用衡平法進行補償的行為是信託:委託人將財產轉移給受託人之後,受託人如果聲稱這些財產是他自己的,受益人在普通法上就沒有什麼救濟,因為在普通法上,那些財產確實是受託人的,他是財產的法定所有者,但是,受益人可以請求衡平法干預,以實現他的權利。
⑶ 什麼是衡平補償
一,概念:因天災、疫癘、戰爭或其它顯失公平情形下之補償 ,可簡稱之為「衡平補償」。
二,分析:
法律責任得因國家行使公權力或從事私經濟活動,而分為公法責任與私法責任。國家的私法責任雖不完全排除「憲法」或公法之拘束,但大都依民事法法理處理 。
就公法責任言,依權力分立的架構,至少可分為立法、司法、行政權之行使所生之責任 。單就行政權部分,則可因行政行為之主動與被動,分為積極責任與消極責任。
所謂積極責任,即人民損害發生之原因非直接源自行政行為,惟基於福利國或社會國理念,由行政主動填補損失。其中之大部分與社會福利及社會安全制度有關。
例如屬社會法領域中之社會濟助、勞動法領域中之職業災害補助等,可簡稱為「社會補償」,其中之少部分是基於社會正義公平之衡平給付,以結果為導向的責任包括危險(Gefährngshaftung)責任在內,例如犯罪被害人補償;因天災、疫癘、戰爭或其它顯失公平情形下之補償 ,可簡稱之為「衡平補償」。
所謂消極責任,則是行政執法時,不論是合法或違法,導致人民權益受侵害或受損,經人民請求,由「國家」被動去填補損害賠償或損失補償。在這消極領域內,可包括賠償責任、補償責任,以及無法明確歸屬該兩項責任之其它公法上賠償或補償責任等三大部分。
⑷ 衡平法是什麼
國王指定的大法官是衡平法的創始人,也是衡平法的執行者。衡平法就是在大法官的審判實踐中運用教會法、普通法和中世紀西歐商法的一些原則和規范,並加以改進和完善而形成的。同時,衡平法也是為了彌補普通法的一些不足之處而產生的。因此,衡平法也只能象普通法一樣,主要是判例法,是大法官的判例形成的調整商品經濟下財產關系的規范。但是,衡平法的形式更加靈活,在審判中更加註重實際,而不固守僵化的形式。
衡平法以「正義、良心和公正」為基本原則,以實現和體現自然正義為主要任務。雖然衡平法作為不成文法,起初並沒有明文規定的具體原則,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大法官擁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比如,大法官有權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採取、採取何種救濟手段,但是,在司法實踐中,
大法官也不斷總結一些判例作為先例,並從中形成了一些衡平法的基本原則,被稱為衡平法格言,作為審判的指導原則。這些格言主要包括:
1、衡平法不允許有錯誤存在而沒有救濟(Equity will not suffer a wrong to be without remedy)。這個格言背後的原則是,如果由於某些技術上的缺陷,一種權利在普通法上不能強制實施,那麼,衡平法將出面干預,以保護這種權利。它表明,權利受到侵害的當事人如果在普通法上得不到救濟,衡平法院就會干預,給他提供救濟。最典型的是信託:委託人將財產轉移給受託人之後,受託人如果聲稱這些財產是他自己的,受益人在普通法上就沒有什麼救濟,因為在普通法上,那些財產確實是受託人的,他是財產的法定所有者,但是,受益人可以請求衡平法干預,以實現他的權利。不過,這句格言並不是說,任何一項錯誤都能在衡平法院得到救濟。事實上,衡平法院准備干預並給予救濟的「錯誤」,首先是指那些能夠在司法上予以強制實施的情形,如果不能強制實施,衡平法也愛莫能助。
2、衡平法是對人的(Equity acts in personam)。最初,衡平法院的命令是針對被告個人的,強制他履行一定的行為或者不作為。在用益制度下,就是針對受讓人,他擁有土地的法定所有權。後來,衡平法院的命令不僅針對財產的法定所有者,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針對後來獲得財產的法定所有者。結果,將一定的衡平法權利看成是財產性權利,也是有道理的。因此,可以說某些衡平法權益也具有對物權的特徵,涉及被告的財產,因而也是對物的。至於信託受益人的權益到底是對人權還是對物權,至今仍在爭論。
3、衡平法遵從法律(Equity follows the law)。衡平法當然不能違背議會的制定法,同時,凡是普通法承認的權益,衡平法也予以承認,不能拒絕。衡平法不是要挫敗普通法,而只是補充它。重要的是,衡平法除承認普通法的權益,還承認一些不為普通法承認的衡平法權益。所以,在信託制度中,衡平法不否認財產是受託人的,如果否認,就會與普通法矛盾,因為在普通法上,信託財產的法定所有權確實屬於受託人。相反,衡平法只是在此基礎上要求受託人履行他的義務。於是,衡平法院首先承認,受託人的確是信託財產的法定所有者;然後,它更進一步指出,受託人有義務按照委託人的指示,為了受益人的利益,管理和處分這些財產,最後,衡平法院要求受託人履行這項義務。
4、求助於衡平法者自身必須公正行事(He who seeks equity must do equity)。尋求衡平法救濟的原告,必須准備對被告公平地採取行動。原告不能或不願履行自己的未來義務,法院就不會針對被告實現原告的權利。同樣,如果為了實現原告的公正,結果會給被告造成更大的不公正,那麼,衡平法就不會干預,因為衡平法不能為了實現公正而帶來更大的不公正。(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很詳細地回答
謝謝!!
⑸ 源於英國的普通法和衡平法是甚麼、、
英國封建法律體系的形成。英國法的源頭是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習慣法。隨著王權的強大和完善的皇家司法機構的建立,逐漸形成了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三大法律淵源,從而確立了英國封建法律體系。 (1)普通法的形成。普通法指的是12世紀前後發展起來的、由普通法院創制的通行於全國的普遍適用的法律。它的形成是中央集權和司法統一的直接後果。 1066年諾曼公爵威廉征服英國後,他和繼任者為鞏固統治,擴大王權,採取進行土地調查、編制「末日審判書」(始於1086年,又稱「最終稅冊」/Domesday Book)等多種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在統一司法方面,國王建立了御前會議,並從前者中逐漸分立出具有司法職能的財政法院、王座法院和普通訴訟法院。這些法院最初只在倫敦皇家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審理案件,但為了擴大王室管轄權,法官們開始到各地巡迴審判。 亨利二世統治時期的司法改革對普通法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通過頒布《溫莎詔令》、《克拉靈頓詔令》等一系列命令,確立了陪審制,並將巡迴審判制度化。法官們進行巡迴審判時,在陪審團的幫助下,依據王室法令參照當地習慣來審理案件。回到倫敦的皇家威斯敏斯特教堂後,他們互相交流參照各地習慣形成的判案意見,承認彼此的判決,並約定在以後巡迴審判時使用。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通行全國的普通法,所以後人習稱其為判例法。 體現王權的令狀制也與普通法的發展有密切關系。它要求原告只在申請到特定的以國王名義簽發的令狀後,才能向法院主張實體權利的保護。令狀成為訴權憑證,無令狀就不能起訴。「程序先於權利」的普通法特點與此不無關系。 (2)衡平法的興起。由於普通法在傳統令狀制度下,存在著保護范圍有限、內容僵化、救濟方法較少的缺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得不到普通法院公正保護的當事人,依照歷史傳統直接向國王提出的申訴越來越多,國王遂將其委託給大法官進行審理。15世紀正式形成了大法官法院(又稱「衡平法院」)。根據大法官的審判實踐,逐漸發展出一套與普通法不同的法律規則,即根據「公平」、「正義」的原則形成的「衡平法」,並逐漸成為一套有別於普通法的獨立法律體系。 相對於普通法,衡平法重內容而輕形式,訴訟程序簡便靈活,審判時既不需要令狀也不採用陪審制。凡普通法法院不予受理的案件,大法官均予接受。衡平法適應社會發展,創制出信託、禁令等許多新的權利和救濟方法。一般認為,衡平法受羅馬法影響較深。 普通法實施領域廣泛;衡平法僅在普通法難以救濟的方面發揮作用,是對普通法的補充。其時可以認為:將普通法去掉,衡平法不復存在;而將衡平法去掉,普通法仍會存在。兩大法院系統的關系由於管轄范圍存在交叉重疊,大量案件從普通法院轉向衡平法院以及衡平法院的禁令可以干涉普通法院的判決,使兩者之間矛盾日漸增多。17世紀初,普通法院法官科克和衡平法院大法官埃爾斯密將沖突引向白熱化。這場爭端以國王詹姆斯一世確立「衡平法優先」的原則而告終。直到1875年司法改革前,普通法與衡平法的並立一直是英國法的顯著特徵。
⑹ 衡平法的發展歷史
英國衡平法的產生與發展:
自1066年法國諾曼人威廉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英格蘭,1164年英王亨利二世改革訴訟程序,宣布廢除明裁判制度,建立巡迴法官,定期到全國各地進行巡迴審判,對有關國王財政、土地所有權和國王安寧秩序方面的案件進行主動追究,並監督地方的司法活動,而且容許騎士、平民和自由農民可以越過地方法院直接向王室法院提起訴訟,英國的普通法在全英國得到廣泛的適用和發展。
隨著英國手工業和商業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經濟關系和財產關系人復雜化,出現了許多普通法所沒有規定的新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現象,當時現有的普通法以土地為中心的解釋農業經濟的產物,無論就其內容來看、還是就其訴訟方式來看,都過於保守、陳舊和僵化,而不能適應社會經濟關系發展的新需要。
首先,普通法訴訟程序方面過於僵硬和殘缺不全;如根據普通法的規定,當事人要向王室法院提起訴訟,必須先向大法官領取開審令狀,王室法院才能開始審判。開審令狀是大法官以國王名義發出的一種訴訟文書,責令被告人履行令狀中所明示的要求,否則即應出庭答辯。因此,不同的訴訟請求就有不同類型的開審令狀,分別規定著不同的訴訟方式(到十二世紀來有各種令狀75種,十三世紀末發展有上百種)。原告提起訴訟必須精心考慮適用哪一種令狀。如果選錯了。法院將拒絕接受受理他的控告,當事人的權益因此就得不到保證。其次,普通法內容也不能適應客觀需要,如普通法規定:債務人到期不能償還債務,其抵押品全都歸債權人所有,這就是說,不管抵押品的價值比所欠債款高多少,債權人都可以永久取得全部抵押品的所有權等等。再次,有些案件當事人的敗訴,往往僅只由於技術上的錯誤,或因為證人受賄、訴訟程序的捉弄,及對手的個人政治影響和干涉,在這些情況下,如果這些案件判決生效後得到執行,必然會產生新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因素。於是,按照英格蘭自古臣民有直接請求國王保護權利的習慣。早在14世紀,由於以上原因在皇家法院敗訴的當事人,就向國王提出請求,請求國王命令對方根據道德和良心的要求行事。國王常常把這種請求委託他的最高行政官員(即大法官)代為處理,因為大法官負責簽發令狀。他通曉普通法及其救濟手段,並且作為「國王良心的守護人」,大法官被認為最適合確定特殊案件的請願者是否應獲得所期望的「上帝之愛」和仁慈的恩典。
大法官(僧侶擔任)處理這類案件,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他既不受普通法訴訟程序的約束,也不遵循普通法的成例,而只依據其個人良心所認為的「公平」「正義」原則獨立處理,無須陪審團參加,這樣在普通法體系之外,就又產生了以大法官判例為法律規則的衡平法。不過初期的衡平法很不穩定,標准也不統一。如俗語所說,如大法官之足,其長短因人而異,大法官某種程度是根據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處理案件,裁決結果帶有當時擔任此職的僧侶的很強的個人傾向性。自從1529年托馬斯·莫爾作為第一任世俗大法官擔任此職後,衡平法院審判逐漸仿照普通法,發展出一套自己的規則和學說;當類似的事實情節出現,大法官便求助於這些規則和學說去處理案件。這些規則和學說發展到16世紀末,大法官的判決開始定期公布,這樣大法官的活動越來越具有司法的性質,他的辦事機構變成了獨立的衡平法法院(大法官法院)。
最初,大法官是獨任法官,但從1730年開始,他便由他的直接下屬,即衡平法院「案卷主事官」相輔助。到18世紀,經過大法官們和法學家的不斷總結、整理、編纂,衡平法也像普通法一樣,採取了遵循先例主義原則,使衡平法的規則也逐漸實現了規范化和條理化,從而將衡平法變成了英國所特有的一種法律形式。這樣,在英國法中,就形成了普通法和衡平法兩種法律規則。兩種法院和兩種訴訟程序並存的法律體制,分別適用不同的法院。當大法官發出的一個「禁令」,禁止某個當事人在普通法院提起或繼續訴訟,或者停止執行當事人已經獲得的普通法法院作出的升效判決時,就必然導致衡平法和普通法在適用上沖突,這就出現了(在17世紀)大法官埃爾斯米爾與王座法院首席法官柯克的激烈沖突。柯克法官認為,大法官無權粗暴地禁止在普通法法院管轄訴訟的繼續進行、或禁止執行普通法院依合法方式作出的判決,藉此對普通法法院的審判進行干預。埃爾斯米爾則答到:「如果普通法法院作出的一項判決是依靠壓迫、錯誤和昧著良心取得的,大法官就要挫敗它,並把它們擱到一邊,這樣做不是由於判決中的任何錯誤或缺陷,而是由於當事人一方昧著良心。」
當這場爭論提交給國王詹姆斯二世進行仲裁時,他作出了有利於大法官的裁決。那時起,當衡平法與普通法發生沖突時,前者優於後者並使其成為定製。這樣,在17世紀確定了衡平法效力優先原則。1852年和1858年英國國會制定《衡平法法院訴訟條例》和《衡平法修正條例》,從而使衡平法與普通法的訴訟程序趨於融合;直到18世紀末,衡平法院和普通法院一起納入「最高法院」二者的對立和沖突始告結束。所謂「衡平法」是指大法官通過判決發展起來的一套獨立於「普通法」之外特別規則。衡平法規則並不與普通法規則相對抗。也不旨在廢除或取代普通法規則,相反,衡平法是普通法的拾遺,注釋和補充;衡平法規則極為重要,它有時起到了有效地緩解普通法規則過於嚴苛的作用,從而克服普通法的保守僵化,彌補普通法的空缺陳舊。兩者是法典與法典補充條款之間的關系,正文與注釋之間的關系。「衡平法不是一種自立的制度——而是一些補充性規則的集合。普通法是一種完整的制度,如果衡平法法院的衡平審判權被撤銷,仍有法律適用於每個案件,盡管這種法律可能有些粗糙,它不能完全適應我們時代的需要,但我們對每個案件畢竟有法律可適用」(英國著名法學家梅特蘭語)。與此相反,如果廢除了普通法,衡平法必定不復存在。因為它在每一點上都以龐大的普通法本體的存在為前提。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衡平法促進了使普通法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需要,起著完備英國的法律制度的作用。衡平法最早始於英國,當時它是由衡平法法院所實施的法律體系,與普通法相對。它作為和嚴厲的普通法規則選擇使用。衡平法根據特定情況下的公平、正義、合理 ( 公道 ) ,有它自己的系統規則和原則,或者說衡平法的作用是以公平、正義的原則彌補普通法不足之處。依靠衡平法系統,某人可以在法庭上尋求法律救濟措施,而不是根據普通法。「衡平法」一詞說明它的精神和習慣是公平、正義、公理;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行為。衡平法是現代英美法系的重要組成,和普通法、制定法並稱為三大法律淵源,它成為與普通法制度並列的第二大法律體系。 衡平法有自己的一套法院裁判規程和管轄規定。它一開始就在理論上和方法上與普通法不一樣。衡平法可用這樣一句格言來總結,「公正不會讓在沒有救濟的情況下蒙受一種冤屈」。英國衡平法在其歷史發展中,經歷了三種法律形態: 早期衡平法發展形態:
12~14 世紀,這一階段基本屬於形成時期。衡平法的適用,是以被告的良心為基礎。這成了典型的衡平法所具有的特殊觀念,其實質是「自然正義」。衡平法為了彌補普通法之不足,而由大法官根據公平及正義的原則,在 12~14 世紀發展形成法律體系。此期間,普通法已顯得保守、呆板而缺乏靈活性,不能適應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於是,當事人只能請求國王裁判。到14 世紀20 年代,由於國王無法處理日益增多的案件,便交由樞密院和大法官審理。大約從1400 年起,法律承認甚至擴大了大法官和樞密院的管轄權。普通法法官最初顯得願意與大法官和樞密院合作,後來普通法院里也出現了許多具有衡平法特徵的規則。這種新式法庭並沒有完全創造出衡平法,但至少以不同的方法發展了國王公平正義原則中固有的衡平法。衡平法逐漸發展起來彌補普通法的不足和糾正普通法不公平之處。其權利和救濟手段主要有:用益權 (uses) 、禁止令 (injunction) 、特定履行令 (specific performance) 。在英國,樞密院是指以前由一批被任命的顯貴人物組成的就政府事務向王室提供建議的組織。此刻,它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它的司法委員會,即聽取並裁決來自某些自治領和附屬國以及來自英國國內某些法院和某些由國家授予司法權的專門組織的上述案件的最高法院。 近代衡平法發展形態:
15~18 世紀,該時期是衡平法獨立、成熟時期,在這一時期,衡平法由衡平法院專門適用,並加以發展。 為了應付大量的案件,王座法院院長便建立起了自己的法庭,即大法官法院 ( 亦叫衡平法院 ) 。大法官審理這些案件,並不受普通法的約束,而是根據公平和正義的原則,發展自己的法律,即「衡平法」。15~16 世紀,衡平法在內容和形式上的進步,很大程度取決於普通法本身所具有的種種弊端。從當時的發展狀況看,通行全國的普通法確實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內容不全面,對某些社會關系缺乏相應的規定;規范性不足,條文本身含糊不清;適應機制不強,不能隨著社會的變化而在內容上作相應的變更。16 世紀初,聖·熱爾曼·克里斯托弗 (St.Germain,Ch ristopher(1460~1540)) 的著作《神學博士與學生對話錄》 (Doctor and Student) 從道德角度提出了衡平法的基本理論,對衡平法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實際上,16 世紀時,各地普通法院常常採用衡平法的某些原則。 16 世紀末,大法官法院按衡平原則審理了大量案件,衡平法最初的任意性特徵已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了。1616 年詹姆斯一世 (1566~1625 ,英王,在位期於(1603~1625 ),並於(1567~1603 為蘇格蘭王 ,稱作詹姆斯六世) 親自確認了大法官權利,保證了英聯邦下衡平法沒有被廢除,保 存了人們認為能夠給予公平救濟的法院。其掌璽大臣和大法官埃傑頓·托馬斯爵士 (Ege rto,Sir Thomas(1540~1617)) 主張衡平法是法而不是任意決定,其後任弗蘭西斯·培 根 (Francis Bacon(1561~1626)) 幫助恢復了衡平法與普通法之間的協調,處理了積壓的案件,制定了大法官法院訴訟法典,這部法典使用了兩個世紀之久。後來的掌璽大臣和大法官諾丁漢伯爵(Nottingham,Earl of 1621~1682) 系統地整理衡平法院活動原則,衡平法開始呈現出它的確定形式。他還做了大量的工作,以使衡平法規則融成一個規范的法律制度,傳統上,他被稱之為現代衡平法 之父。17 世紀後期大法官實際上已經不再執行含糊不清的衡平法,而是明顯地傾向於系統地闡述那些以此為基礎給予救濟的原則,明確其范圍,並使衡平法形成體系。至此,衡平法管轄范圍 包括:執行信託,干預抵押,行使對未成年人的管轄權,監督賬目和遺產管理,對欺詐、意外事故、過錯、威脅手段等造成的損害給予公平的救濟和制訂家庭財產協定等。衡平法逐漸變成了有其特點的穩定的規范體系。衡平法案例匯編開始於 16 世紀後期,但直到 18 世紀才得以持續發表。衡平法的發展表明衡平法的原則一直在實施。
18 世紀衡平法與普通法關系是融合的,雙方在內容上相互滲透。默里威廉爵士、曼斯菲爾德伯爵(Murray,Sir William,Lord Mansfield(1705 ~1793)) 作為王座法院首席法官曾試圖把某些衡平原則引入普通法,但沒有成功。18 世紀最傑出的大法官是約克·菲利蒲·哈德威克第一伯爵 (Yorke,Philip,lst Earl o f Hardnicke(1690 ~1764)) 。他的偉大成就是以近代形式確定了許多衡平法原則,統一 與系統化了衡平法自諾丁漢伯爵以來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的發展,因而使衡平法發展成為一 個確定的但仍有靈活性與成長和適應能力的原則與規則體系。他堅定地確立了這樣一條基本規則,衡平法官應該遵循從大量判例中形成的原則,而不是單個的判例。衡平法的最終結果是經過大法官斯克特·約翰·埃爾登勛爵 (Scott,John,Lord Eldon(1751 ~1838)) 的努力而確立的,他對衡平法的發展主要表現在:設法確立衡平法的原則,使衡平法的規則與普通法一樣確定,他的這些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諾丁漢伯爵和哈德威克伯爵的工作。並且確定了衡平法規則與法律的關系。這樣,衡平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衡平法成為有明確范圍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將遵循判例原則。最終發展的結果,衡平法在 信託、已婚婦女財產分割等方面經常享有專屬管轄權;在合同強制履行、欺詐、過錯和意外事故等方面享有與普通法的共同管轄權;另外,特別是在發布禁令、指定管理人上享有輔助管轄權。1873~1875 年司法制度法撤銷了大法官法院,實現了普通法與衡平法管轄權的融合。但是又規定,除專門對沖突情況下作出的規定以外,在所有事務中衡平規則應優於普通法規則。即衡平法不屬於普通法體系的一部分,當兩套原則發生沖突時,衡平法處於優勢。 19 世紀~此刻,《1873 年司法制度法》雖然通過將普通法院和衡平法院並入新的最高法院,而統一了普通法和衡平法的管轄權,使高等法院的各個法庭都可以作出相應的不論是普通法的,還是衡平法的任何補償判決。但它沒有規定在權利、財產及收益等方面衡平法與普通法處理原則的歸並和統一,根據《 1925 年財產法》規定,普通法與衡平法在處理原則上仍然不一樣。
現代法律中衡平原則主要適用於以下的處分原則的認可和強制執行:
(1) 衡平法上的財產利益,特別是信託、抵押人在衡平法上的贖回權;衡平法上的抵押和負擔;動產與合同中衡平法上的利益;產生於衡平法上的土地利益的限制條款和衡平法上的轉 讓。
(2) 衡平法上的有關財產原則,如變更原則、選擇原則、清償與撤銷原則、履行原則、調配原則、財產與負擔合一原則和替代權原則。
(3) 對於依照處罰與沒收以及雙方信託關系的衡平法上的救濟。
(4) 衡平法上的保護,如衡平法上的相抵、解除與放棄、默認與疏忽等。
現代衡平法的內含與外延有著不同往日的新的動態及發展趨勢。根據《 1925 年財產法》,衡平法之財產和利益的概念被擴展到以前由普通法加以認可的某些財產利益上去。在衡平法上的請求與辯護方面,《 1873 年司法制度法》以後,某人在任何法院都可以提出衡平法上的或普通法上的請求與辯護,並且可以獲得普通法上的或衡平法上的救濟措施。已往的衡平法上的專屬管轄權、共同管轄權和輔助管轄權此刻變為「三位一體」,即擴大的共同管轄權。在現代實踐中,高等法院既可以行使普通法上的管轄權,也行使衡平法上的管轄權,並授予當事人以在他看來是正當的、任何形式的補救,而不論是普通法上的,還是衡平法上的。
現代衡平法所審理的案件,仍舊是民事初審和上訴審,其訴訟程序許多方面與普通法訴訟程序相近,但在審判活動的原則和方式上仍然是以書面的、審問式的方式進行審判,陪審團只起顧問性的作用。 現代衡平法對社會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17 ~18 世紀某些重要的衡平法領域,在制定法的配合下,許多已成為現代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大都有了新的發展,甚至有某些部門,已獨當一面了,如信託法、公司法等。它的理論和救濟手段在現代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用途更為廣泛,且已深入公法領域,如在契約法中廣泛使用的特別履行、部分履行的救濟手段,不當壓迫、對未得到通知的已給付價格的善良購買人的衡平理論,「重意圖而輕形式」、 「平等」的衡平原則,「不把時間條款作為契約的要素」等。在現代侵權法中,大量運用各種衡平禁止令,涉及社會公益、無形財產、個人權利等各方面的侵權案件。此外,衡平法上的抵押在現代社會也廣為利用,並發展成為一種「留置權」理論。現代衡平法還發展了一種 「夫妻財產分別制」理論,旨在保護已婚婦女的財產,維護男女平等的財產觀念。現代衡平法依舊建築在司法判例原則的基礎上,由司法解釋和法定原則的適用所組成。衡平法通過規定新的權利和救濟方法以及軟化普通法中過於呆板之處來補充普通法,在信託法、合同法、繼承法等方面,對普通法起著重要作用。
英國現代衡平法的新特徵是:
(1) 確立了「同等權能」和「衡平法優先」原則,「遵循先例」原則伴隨現代法院組織體系的完善也最後確立和鞏固,它們是現代衡平法適用上的特徵,也是英美法系的基本原則。
(2) 現代衡平法觀念已由中世紀的「自然主義」、近代的「個人主義」過渡到現代的「社會主義」。
(3) 以前衡平法和普通法時有沖突,此刻基本上和平共處、相互融合滲透。
(4) 在現代法庭,法官以衡平法審理案件的權力正日益擴大,法官有更多的「自由裁量權」 ,衡平法不完全固守自己單一的傳統救濟措施,往往交叉使用某些彼此有聯系的、穿插的、混合調整方式。
英國衡平法的形成、發展和演變表現為吸收、分離、組合的過程:
(1) 吸收過程:主要表現在衡平法對羅馬法、教會法、普通法和商法的吸收,衡平法是在全面、廣泛吸收其他法律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法律體系的。
(2) 分離過程:主要表現為衡平法院與行政權力的分離;衡平法與普通法分離;衡平法與宗教、倫理的分離。時代的發展使衡平法進步,表現為新的形式和新的充分內容。分離使衡平 法得以發展,從而具備純法律特徵,成為與普通法制度並列的第二大法律體系。
(3) 組合過程:首先,主要表現自我組合上。衡平法在司法組織上有專門法院,即衡平法院,在訴訟程序上形成了一套與普通法訴訟程序相區別的獨特的訴訟法,在實體內容上,進行 案例報告、匯編,形成體系,力求原則、理論和規則上的制度化。其次,表現在混雜組合上。一是將來源不一的法律淵源組合在一起;二是通過立法進行改革,同國家其他的司法組織 在行政管理上和司法管轄權上的合並,使其在訴訟程度上趨於一致,以及在實體原則、規則上相互滲透,合二為一。
雖然英國的衡平法院在19 世紀後半葉已被撤銷,取而代之以高等法院中設立的大法官分院, 但衡平法的許多原則,卻被保留下來,沿用至今。
⑺ . 普通法和衡平法都是不成文的判例法 (2 分) 否 是
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發的淵源一般可分為正式意義上(即有約束力)的淵源和非正式意義上(即雖無約束力但卻具有一定程度的說服力)的淵源。正式意義上的淵源一般包括制定法、條約、經認可的習慣;在有的國家,判例法也是正式淵源。
制定法主要包括憲法、法律、法規等。一般來說,憲法是一國的基本法,其法律地位高於一般法律(如民法、刑法),在法律淵源中列於首位。但這一原則對成文憲法制國家才適用,而對實行不成文憲法制的國家就不適用(如英國)。
成文憲法制是指有一個稱為憲法的、單獨的、成文的法律,其法律效力高於一般法律,它的制定和修改也往往要通過不同於一般立法的程序。美國和其他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實行成文憲法制。
不成文憲法制是指這一國家並不存在這樣一個法律文件,它的憲法是由具有憲法內容的立法、司法判例或憲法傳統共同構成的。
在各種制定法中,立法機關(議會)制定的法律是僅次於憲法而高於其他制定法的。廣義講的制定法是指與判例法相對稱的所有成文法,包括制憲會議、議會和政府部門分別制定的憲法、法律(立法)和行政法規等。但狹義講的制定法往往僅指議會制定的法律。
判例作為法的淵源,在資產階級國家有所不同。在普通法系國家中,判例被認為是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之一,判例法和制定法是並行存在、相互作用的。但在民法法系國家,判例並不是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主要是制定法。這種制度最早來自古代羅馬法的傳統。(但在現實中,判例可以說是非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
非正式意義上的法律淵源,除民法法系的判例外,主要指權威性法學著作,正義和公平等觀念、政策等。
資本主義法,也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分類,如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實體法和程序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別法、聯邦法和聯邦成員(州、省)法、制定法和判例法、公法和私法以及普通法法系的普通法和衡平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關於公法和私法之分的問題。這是民法法系劃分部門法的基礎。普通法法系國家在傳統上沒有這種劃分,但在這些國家的法學著作中,多數也傾向這一分類法。
⑻ 中國有衡平法嗎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建議你看一下我們起草的訴訟法修改意見18條。哪裡有 衡平法的真諦。
⑼ 民法178條是衡平規定嗎
第一百七十八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釋義】
當事人申請再審不同於法院系統或者檢察系統提起再審。就申請再審的范圍來看,針對的是已經生效的判決和裁定、不予受理以及駁回起訴的裁定和已經生效的調解書,特別注意針對調解書申請再審應該有證據證明調解並非出於自願或者調解協議不合法。而對已經生效的解除婚姻的判決不得申請再審,不過離婚案件中關於財產分割部分可以申請再審。按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以及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審理的案件也不得申請再審。最後依審判監督程序處理後維持原判的案件也不得申請再審。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改變了原申請再審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的規定,以解決當事人多頭申訴、反復申訴,人民法院的重復審查局面,減少當事人的訟累,節約司法資源。同時也避免了由原審人民法院自己糾錯可能會帶來的不公正,保障當事人的權利,更有效地恢復當事人對司法系統的信任,又可以保障人民法院能夠公平地審理案件。
同一人民法院根據本條的規定,對同一案件只能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審理一次,但不包括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再審申請審查後用通知書駁回的情形。
【關聯法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03、206-209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對民事案件發回重審和指令再審有關問題的規定》第3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破產程序中當事人或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作出的債權人優先受償的裁定申請再審或抗訴應如何處理問題的批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第二審法院裁定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的案件第一審法院能否再審問題的批復》
⑽ 司法救濟是什麼包括哪些內容
司法救濟:是指當憲法和法律賦予人們的基本權利遭受侵害時,人民法院應當對這版種侵害行為作有效的權補救,對受害人給予必要和適當的補償,以最大限度地救濟他們的生活困境和保護他們的正當權益,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維護基於利益平衡的司法和諧。
目前,我國有關司法救助制度的法律規定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規定》,此規定中的司法救助,內容僅限於民事、行政案件中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訴訟費用的緩交、減交、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