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中個人與國家的

民法中個人與國家的

發布時間: 2022-01-08 05:28:44

民法調整私人之間或國家與私人之間的關系是對的嗎

這個說法不對,應該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這個說法不對,應該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這個說法不對,應該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這個說法不對,應該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這個說法不對,應該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這個說法不對,應該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這個說法不對,應該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這個說法不對,應該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這個說法不對,應該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這個說法不對,應該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㈡ 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裡,每一個個人就是整個國家怎麼理解

您好,這是孟德斯鳩的名言,見於他的巨著《論法的精神》。孟德斯鳩其實在討專論個體利益與公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而他所說的場合,在今天的世界很少有國家簡單地歸為民法問題。
對這句話解釋如下,民法上人和人是平等,甚至人和國家都是平等的,說明民法上人的權利是何其的廣泛,因此民法如慈母一般的看待每一個人人。這句話的出發點就是:民法相對於刑法不同,在民法上人的權利相比刑法上有很大的自由和保護,每一個人在民法上都是任何公權力都必須像對待一個國家那樣的謹慎。

孟德斯鳩認為,公家需要某一個人的財產的時候,絕對不應當憑借政治法採取行動;在這種場合,應該以民法為根據;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裡,每一個個人就是整個的國家。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㈢ 個人、國家和世界的關系

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絕不是簡單的服從與支配關系,相反,在很多情況下,兩者地位平等。
審視個人與國家的關系

薛剛凌

在我國,非常流行的觀點認為在公共行政中個人與國家處於不平等地位。國家永遠高高在上,個人則永遠從屬於國家;國家有權支配個人,而個人則要無條件服從國家。這種觀點是這樣深入人心,幾乎為所有人所接受,也為法學界普遍認同,甚至為立法所肯定。民法通則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這里把個人(包括個人的延伸體法人與其它組織)之間的關系概括為平等關系,其言外之意就是認為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不平等。

個人與國家地位不平等的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更制約著我國法治、尤其是行政法治的發展。受該觀念支配,在公共行政的組織形態上,人們無法超越國家管理的局限,認為只有國家才有權組織公共行政,而忽視公務法人、社會中介組織等機構也有公共行政職能的事實;把公共管理等同於國家管理,行政分權長期得不到推行。在公共行政的管理手段上,強調行政許可、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等剛性的體現國家強權的手段,而體現平等精神的行政契約和行政指導制度卻不為人們所重視。在具體的管理制度上,有關行政的立法不是從確認、擴展和保障個人權利的角度出發,而是多立足於管理的需要。義務本位被強調,權利意識遭到漠視。更有一些官員自視為國家利益的代表,無視法紀,濫用職權,凌駕於相對人之上。

那麼,在公共行政中,個人與國家地位真的不平等嗎?我們不妨來仔細作一番分析。首先是行政權的設定層面。按照人民主權原理,國家的行政權來自於個人授予。在這里,個人的權利是原始的,而國家的權力則是派生的。個人通過代議機關或權力機關以立法的形式授予國家行政權。同樣,個人有權通過權力機關以立法的形式來決定行政權是統一由國家行使,還是設定多種類型的行政組織體(行政主體)來分別行使。顯然,在行政權的設定方面,不存在國家對個人的支配,相反,個人處於主導地位,國家行政權來自於公民權的讓渡。其次是行政權的運作層面,可區分實體關系和程序關系。在實體上個人與國家存在三種不同關系狀態:一是支配和服從關系,這主要發生在行政規制領域。如葯品生產商必須服從法律和有權機關的管理,有權機關對違法者可以處罰,對不履行義務者可以強制執行;二是平等關系,這主要表現在政府采購等採用行政契約管理的領域。在行政契約中,作為當事人的行政機關和相對人處於平等地位,可以討價還價。雖然行政契約與民事合同的價值追求不同,民事合同強調意思自治、契約自由,行政合同則要體現平等、公正、理性和效率等精神,但兩種契約都體現了當事人之間的平等地位;三是服務關系,主要存在於服務行政領域。如社會保障制度。國家必須為那些弱勢群體或暫時處於困境的人提供必要的生存條件。並且國家有義務為相對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建議和咨詢等。

第三,在對行政權的監督和救濟層面,個人也具有主導地位。是否啟動有權機關(如法院)對行政權運行的監督和救濟,主要由利害關系人自主決定。行政訴訟與行政復議都實行不告不理原則,沒有相對人的起訴和申請,就無法啟動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程序。在行政訴訟中,個人可以和代表國家的行政機關平等對話,國家行政機關行為違法侵權,給相對人造成損失的,國家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由此可見,在公共行政中,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絕不是一種不平等關系,也不是簡單的支配和服從關系。那麼,為什麼人們會得出在公共行政中,個人和國家之間不平等的結論呢?這里可能有多種原因,既有文化歷史的影響,也有體制因素。

眾所周知,我國的法律傳統是「集體本位」、「國家本位」。因而,在個人和國家的關繫上強調個人對國家的無條件服從,個人和國家絕無平等可言。進一步說,我國傳統文化強調的就是不平等,「三綱五常」、「三從四德」肯定的都是不平等。雖然一個多世紀以來,傳統文化已有了根本突破,但傳統文化中個人與國家的不平等觀念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人們的思想。從歷史上看,我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封建集權統治。人們長期生活在行政權的絕對控制之下,久之便失去了反思和反抗的能力,結果把不正常的關系當成了正常。人們視個人與國家之間的不平等關系為天經地義,在國家面前,個人沒有獨立的人格,也沒有獨立的意志和權利。即使在今天,行政強權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另一方面學術界對這種錯誤觀念的延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個人與國家地位不平等的錯誤觀念沒有分析與批判,從而使其得以存續,甚至於強化。

我們應當走出制約法治發展的觀念誤區了,傳統的個人與國家地位不平等的觀念必須得到修正!

來源:《法制日報》 2002年1月20日

說明一點 個人、國家和世界的關系 這個論題只有智障老師才能想得出來

㈣ 民法中自然人與公民的區別有哪些

自然人是在自然條件下誕生的人,自然人與法人都是民事主體。法人是一種社會組織。自然人是在自然狀態之下而作為民事主體存在的人,代表著人格,代表其有權參加民事活動,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
所有的公民都是自然人,但並不是所有的自然人都是某一特定國家的公民。公民屬於政治學或公法上的概念,具有某一特定國家國籍的自然人叫做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二章 公民(自然人)
第一節 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第九條 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第十條 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一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十三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十五條 公民以他的戶籍所在地的居住地為住所,經常居住地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
第二節 監 護
第十六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第十七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親屬;
(五)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第十八條 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
第十九條 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根據他健康恢復的狀況,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三節 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第二十條 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為失蹤人。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一條 失蹤人的財產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代管。代管有爭議的,沒有以上規定的人或者以上規定的人無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
失蹤人所欠稅款、債務和應付的其他費用,由代管人從失蹤人的財產中支付。
第二十二條 被宣告失蹤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的下落,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失蹤宣告。
第二十三條 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死亡:
(一)下落不明滿四年的;
(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起滿二年的。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四條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沒有死亡,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死亡宣告。
有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第二十五條 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依照繼承法取得他的財產的公民或者組織,應當返還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給予適當補償。
第四節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
第二十六條 公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法經核准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為個體工商戶。個體工商戶可以起字型大小。
第二十七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承包合同規定從事商品經營的,為農村承包經營戶。
第二十八條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第二十九條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債務,個人經營的,以個人財產承擔;家庭經營的,以家庭財產承擔。
第五節 個人合夥
第三十條 個人合夥是指兩個以上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
第三十一條 合夥人應當對出資數額、盈餘分配、債務承擔、入伙、退夥、合夥終止等事項,訂立書面協議。
第三十二條 合夥人投入的財產,由合夥人統一管理和使用。
合夥經營積累的財產,歸合夥人共有。
第三十三條 個人合夥可以起字型大小,依法經核准登記,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
第三十四條 個人合夥的經營活動,由合夥人共同決定,合夥人有執行和監督的權利。
合夥人可以推舉負責人。合夥負責人和其他人員的經營活動,由全體合夥人承擔民事責任。
第三十五條 合夥的債務,由合夥人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議的約定,以各自的財產承擔清償責任。
合夥人對合夥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償還合夥債務超過自己應當承擔數額的合夥人,有權向其他合夥人追償。

㈤ 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是什麼

個人和國家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的關系。

個人是一個具有獨立個體的人,有獨立思想,獨立見解,所謂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一千個看法,在法律意義上是指年滿18周歲的中國公民,不論性別,民族,職業,宗教等等,在現代中國社會人人平等,歷經7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

現在的中國與1840年之後的中國不可同日而語,出生於新中國,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中華文化數千年,不論封建王朝更迭,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梁啟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國說》中說出,少年強,則國強。



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具體表現在國家權力機關由公民選舉產生、公民對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監督權、公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我國公民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利和自由。

具體表現在我國公民依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有政治自由和監督權。國家保證人民的主人地位,保護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從公民的義務來看,我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

㈥ 民法的調整對象中,平等主體的意思我不太明白,個人跟國家不是平等主體么

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和財產關系。
個人和國家專的關系,更多體現為屬個人與某一國家機關的關系。這兩者,是否平等主體,取決於其法律關系。例如城管要向你購買一批文具,城管和你是平等的,該買賣關系由民法調整。但如果是你佔道擺攤賣文具,城管來抓你,此關系中你和城管是不平等的,城管具有管理權,你是被管理的一方。

㈦ 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裡,每一個個人就是整個國家怎麼理解

"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裡,每一個個人就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這句名言見於他的巨著《論專法的精神》。可說是民屬法精神的最好概括,民法為每個個人提供溫暖的懷抱,促使其幸福而有尊嚴地生活,追求效用水平的最大化、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作為民法靈魂的民法精神,潛藏於生活的每個角落.個人的幸福生活、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與和諧社會的真正構建,呼喚民法精神.

㈧ 「在民法的慈祥般的眼裡,每一個個人就是整個國家」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民法的精髓是保護每個個人的民事權利不受非法侵犯,不論這種侵犯來自私人還是國家。民法通過確認、保護、促進個人的民事權利和自由,達到促進個人發展和維護整個社會經濟的健康運行的目的。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憲法,它阻隔了國家公權力對私人可能造成的損害,劃分出了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界限。每個個人得到了保護,就意味這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繁榮。

熱點內容
工會工作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12 08:25:44 瀏覽:863
法律顧問黨員 發布:2025-08-12 08:17:46 瀏覽:607
法學的區別 發布:2025-08-12 08:17:11 瀏覽:483
村業余文藝宣傳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12 08:09:51 瀏覽:863
訴訟擔保函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2 08:09:44 瀏覽:668
免費企業法律顧問 發布:2025-08-12 08:08:05 瀏覽:403
行政法通關 發布:2025-08-12 08:00:06 瀏覽:256
民事訴訟法有關被告 發布:2025-08-12 08:00:05 瀏覽:684
2017年513經濟法圖片 發布:2025-08-12 07:54:22 瀏覽:723
民法典新的婚姻政策 發布:2025-08-12 07:35:02 瀏覽: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