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中四要件

刑法中四要件

發布時間: 2022-01-09 01:42:43

A. 犯罪構成的四大要件是什麼

1、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

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2、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犯罪客體是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沒有一個犯罪是沒有犯罪客體的。犯罪之所以具有社會危害性,首先是由其所侵犯的犯罪客體決定的。一個行為不侵犯任何客體,不侵犯任何社會關系,就意味著不具有社會危害性,也就不能構成犯罪。

3、主觀要件,體現的是行為人在怎樣的心理狀態的支配下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刑法對犯罪構成的心理狀態有有哪些具體的要求。

犯罪主觀方面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即故意和過失。

比如犯盜竊罪,犯罪人希望將他人財物竊為己有;犯故意傷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體受到損傷的結果。有的犯罪是過失性質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狀態。在單位構成犯罪的情況下,該單位對犯罪行為負有責任的人員也同樣具有主觀心理狀態。

「故意」分兩種,一是「希望『,又叫直接故意,一是」放任「,又稱間接故意。」過失「亦有兩種,一為」過於自信「,一為」疏忽大意「。

4、客觀要件,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比如犯詐騙罪,犯罪人具有虛構事實、欺騙他人的行為,販毒罪具有販賣毒品的行為,等等。

犯罪客觀條件分為兩類:一類是必要條件,即任何犯罪都必須必備的條件,如危害行為。另一類是選擇條件,即某些犯罪所必須必備的條件或者是對行為構成因素的特別要求。前者指危害結果,後者指包括時間,地點,方法(手段)。

(1)刑法中四要件擴展閱讀

作為法律概念,犯罪構成確定某種行為是否犯罪的規格和標准,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負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首先,它是具體行為罪與非罪的界限,行為只有具備了犯罪構成,才能構成犯罪。其次,犯罪構成也是區分此罪與彼罪的法律標准。

各種不同犯罪的獨特的特點,反映在每一個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中。因此,認真研究每一罪的具體構成要件,是准確定性、區分此罪與彼罪的關鍵。

一個人之所以要對自己的行為負刑事責任,其基本的依據就是行為人的行為具備犯罪構成。行為是否具備犯罪構成,決定了刑事責任的有無;具備什麼樣的犯罪構成,決定了刑事責任的程度。

(應當指出,行為是否具備犯罪構成是決定刑事責任有無的唯一的依據,但決定刑事責任輕重的因素除了犯罪構成要件事實外,還包括一些非構成要件的事實,如犯罪前後的表現等。)因此,是否追究某人的刑事責任,首先要查明某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行為只有符合了犯罪構成,才能認定為犯罪,進而被追究刑事責任。

B. 犯罪的四個要件

刑法關於犯罪概念的規定是對犯罪的性質和基本特徵所作的規定,犯罪概念揭示了犯罪所具有的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和應受懲罰性的本質特徵。但是刑法所規定的每一種具體犯罪行為,犯罪人在行為表現上應由哪些要素構成,尤其在主觀條件和客觀表現上應當具備哪些構成要件,從而體現出犯罪概念所揭示的本質特徵,這就是犯罪的構成要件所要研究的問題。刑法所規定的每一種犯罪行為,其主客觀表現形式都是不一樣的,每一種犯罪都有具體的目的、動機、手段和方法,比如殺人、放火、搶劫、盜竊等犯罪,犯罪人有不同的目的和行為,同樣是殺人罪,犯罪手段也不一樣。犯罪構成要件就是從各種不同犯罪行為的主客觀表現中抽象出共同的規律,研究犯罪在主客觀方面所具有的法定條件,解決構成犯罪的規格和標准問題。因而犯罪構成要件無論對立法還是司法都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刑法規定有四百多種犯罪,從構成要件上進行分析,每一種犯罪都具備四個方面的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客體。
(一)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二)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犯罪主觀方面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即故意和過失。比如犯盜竊罪,犯罪人希望將他人財物竊為己有;犯故意傷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體受到損傷的結果。有的犯罪是過失性質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狀態。在單位構成犯罪的情況下,該單位對犯罪行為負有責任的人員也同樣具有主觀心理狀態。
(三)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比如犯詐騙罪,犯罪人具有虛構事實、欺騙他人的行為,販毒罪具有販賣毒品的行為,等等。
(四)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是不同的,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如殺人罪、傷害罪,犯罪對象是具體的被害人,而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公民人身權利不受非法侵害的這種社會關系

C. 犯罪構成的四個要件是什麼

一、犯罪構成的四個要件是什麼
犯罪構成的四個要件是具體構成要件、共同要件和選擇要件。犯罪構成,又稱為犯罪構成要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是使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根據。犯罪構成要件是刑法規定的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決定意義的而為該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諸事實特徵。即罪構成的要素。蘇聯、中國等國刑法理論中的概念。在大陸法系刑法中,無此概念,與此相類似的概念是犯罪成立要件,而犯罪成立要件與構成要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參見「犯罪成立要件」和「犯罪構成」。在英美法系刑法中,也無此概念,與此相類似的概念是犯罪要件,參見「犯罪要件」。
二、犯罪概念與犯罪構成有哪些關系
犯罪構成,就是指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一切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有機統一的整體。
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的關系表現為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的聯系在於:犯罪概念是犯罪構成的基礎,犯罪構成是犯罪概念的具體化。首先,作為犯罪概念基本屬性的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也是犯罪構成的基本屬性。其次,犯罪構成又是犯罪概念及其基本屬性的具體化,犯罪構成通過其一系列主觀與客觀的要件,使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這一本質特徵得到具體而明確的體現。
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的最主要區別,則在於它們的功能有所不同:犯罪概念的功能是從整體上回答什麼是犯罪、犯罪有哪些基本屬性,從原則上把犯罪行為與其他行為區分開來;而犯罪構成的功能則是要解決具體行為構成犯罪的規格和標准問題。換言之,犯罪概念與犯罪構成是抽象與具體的關系。犯罪概念本身並不能直接解決司法實踐中所必需的認定犯罪的具體標准問題,它必須通過犯罪構成才能具體實現。
有因必有果,有罪就要受到處罰,這是基本的法律規定,也是治國的基本條件。案件中我們一般會對案件的犯罪行為做出了解,並且需要對於案件的發展要素進行分析,才能得出罪行的目的,以及發生的過程。更加了解事件的發展有利於案件的審理。
延伸閱讀:
非法組織賣血罪的犯罪構成
違法發放貸款罪犯罪構成是怎樣的
破壞生產經營罪的犯罪構成是怎樣的

D. 刑法的四個要件

犯罪構成的四個要件:
1、犯罪主體,指實際實施犯罪行為的自然人或單位;
2、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3、犯罪的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危害結果所抱的心理態度;
4、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
【法律依據】
《刑法》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十四條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E. 犯罪的四要件

犯罪的四要件是犯罪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

犯罪客體說明某種犯罪危害了什麼樣利益的要件,犯罪總是侵害了一定利益的。犯罪所侵害的利益實質都是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在刑法中,不侵害任何社會關系的犯罪是不存在的,因此,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要件。

犯罪的客觀方面說明犯罪是在什麼樣的客觀條件下,用什麼樣的行為,使客體受到什麼樣危害的要件。犯罪客觀方面首先是指行為人實施了危害行為,沒有危害行為,就沒有構成犯罪的前提。其次,是指危害行為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結果。

犯罪主體說明犯罪是由什麼樣的人所實施的要件。在司法實踐中,各種具體犯罪的主體情況盡管千差萬別,但作為自然人犯罪,其共同之處都必須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

犯罪的主觀方面說明犯罪主體實施犯罪時主觀心理狀態的要件犯罪主觀方麵包括兩種形式,即故意和過失。每種犯罪都必須具有一定形式的主觀要件,行為人的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於故意和過失,則不構成犯罪。

(5)刑法中四要件擴展閱讀: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可以將犯罪構成要件分為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或犯罪構成的具體要件與所有犯罪的共同要件或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根據犯罪構成要件在認定犯罪中的作用,可以將犯罪構成要件區分為具體構成要件、共同要件和選擇要件。

具體要件

具體要件是指法律規定的認定某一具體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事實特徵。任何犯罪都是具體的,其構成要件都是不一樣的,盜竊罪不同於詐騙罪、故意殺人罪不同於故意傷害罪,就在於他們有法律規定的具體要件。

例如故意殺人罪,必須具備侵害人的生命權、出於殺人的故意、實施了殺人行為這些具體的構成要件才能構成。從刑法對具體犯罪構成要件的規定看,有詳有略。

對於那些犯罪性質較明確,立法者認為不需要對犯罪構成作詳細的描述就能界定的犯罪,規定的較為簡單,例如刑法第234條「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規定,對故意傷害罪的構成要件的描述就非常簡單。而對某些難以簡單的犯罪,則表述得較為詳細。

例如,刑法第382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公共財物的,是貪污罪」。這就對貪污罪的構成要件作了較詳細的規定。

四要件說里的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

根據犯罪構成要件本身的特點,犯罪主體、危害行為、犯罪對象、危害結果、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這些反映行為人事實特徵的特徵的構成內容。

無論是犯罪構成具體要件、共同要件還是犯罪構成的選擇要件,統稱為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犯罪主體所要求的刑事責任年齡、犯罪的故意和過失、犯罪的動機、目的,稱之為犯罪的主觀要件。定罪必須堅持主、客觀要件相統一。

那種只根據人的所謂犯罪思想,而不問是否實施犯罪行為就予以定罪,稱之為主觀定罪,我國封建社會中的「腹非罪」就是「主觀歸罪」的典型。而只根據行為和行為的損害後果而不不問行為人主觀上有無故意和過失就予以定罪的,稱之為客觀歸罪。

古代刑法大都以結果論責任,而不問主觀上有無故意和過失。客觀歸罪和主觀歸罪二者形式不同,實質一樣,都是極端的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的反映,必然導致亂判濫罰,冤及無辜。而我國刑法犯罪構成堅持了主客觀相統一。

因此,嚴格按犯罪構成要件定罪量刑,就能有效地避免發生客觀歸罪或主觀歸罪的錯誤。

選擇要件

犯罪構成的選擇要件,是指不是每一個犯罪構成而是部分犯罪構成必須具備的要件。例如,一般的犯罪對犯罪主體只要求達到刑事責任能力、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就能成立,但刑法上有一些犯罪則要求除具備上述條件外,行為人還必須具備某種特殊的身份才能成立。

如瀆職犯罪的主體必須具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身份;又如,犯罪的時間、地點並不是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但有一些特定的犯罪以一定的時間、地點作為犯罪構成的要件,如非法捕撈水產品、非法狩獵等犯罪,刑法規定必須是在禁漁區、禁漁期、禁獵區、禁獵期這些特定的時間地點實施才能構成。

F. 刑法上的犯罪構成現在採用三要件還是四要件具體如何

你好
張明楷觀點是三要件。
傳統是四要件,犯罪主體、犯罪客體、犯罪主觀要件和犯罪客觀要件
一般答題採用的是四要件。
希望可以幫到你、

G. 刑法中綁架罪的四要件包括哪些

綁架罪的構成四要件如下:主體為自然人年滿16歲即可,單位不構成本罪;主觀上為故意而且有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他人的,或者綁架他人作為人質的目的;客體上侵犯了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民主權利;客觀上實施了綁架他人的或者綁架他人作為人質的行為。
【法律依據】
《刑法》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二百三十九條
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他人的,或者綁架他人作為人質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較輕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犯前款罪,殺害被綁架人的,或者故意傷害被綁架人,致人重傷、死亡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依照前兩款的規定處罰。

H. 我國刑法中構成犯罪的四要件

1、犯罪主體,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以成為部分犯罪的主體。

2、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3、犯罪的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危害結果所抱得心理態度,包括犯罪目的和主觀罪過等要素。

4、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包括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因果關系等要素。

四要件說認為符合上述四個條件可認定行為構成犯罪,而犯罪成立後也可因為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原因而對犯罪認定進行排除。

(8)刑法中四要件擴展閱讀

四要件說中,主觀判斷和客觀評價同時地、一次性地完成。客觀判斷涉及危害社會的行為(作為及不作為)、危害社會的結果及犯罪的時間、地點、犯罪所使用的工具等附隨情況。主觀判斷涉及罪過,即故意、過失。

存在主觀和客觀的關系不清晰、犯罪主體與犯罪構成要件的關系糾纏不清這些問題。缺乏評價的層次性,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同等重要,在平面式結構中看不出哪一個要件需要優先評價,也就無法防止人們先判斷主觀要件符合性是否存在。

這種理論構架的直接後果就是人們在考慮主觀要件之後才考慮客觀要件,容易將沒有法益侵害但行為人主觀上有惡性的身體動靜(但不是實行行為)認定為犯罪,從而人為擴大未遂犯的成立範圍,刑法就可能在某些問題上無可避免地陷入主觀主義的陷阱之中。

I. 刑法四要件中的犯罪客體和犯罪的客觀方面是什麼意思

犯罪客體是行為人的行為侵犯了受刑法保護的合法利益。 例如,我正在處理涉嫌挑釁的罪行。 本罪的犯罪客體是行為人對公共秩序合法權益的侵犯。 犯罪的客觀方面是犯罪人的具體行為。 該行為符合刑法客觀的憲法要求。 簡單的理解就是刑法規定的某種犯罪的客觀行為。

例如,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親朋好友所負的行為,他雖然可以直接認為是一種犯罪行為,但對於自己所認識的行為對象他卻無法直接認識,更談不上認識對象的本質特徵了,那麼他對於這種行為所負的行為的本質特徵也就不能成立,也就不能構成犯罪。

熱點內容
黨的領導是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發布:2025-08-11 15:18:30 瀏覽:87
勞動法年終獎一定要發嗎 發布:2025-08-11 15:18:16 瀏覽:696
立法的機構 發布:2025-08-11 15:16:16 瀏覽:423
民事訴訟法中關於侵權行為的 發布:2025-08-11 15:08:56 瀏覽:481
昭通法治網 發布:2025-08-11 14:57:42 瀏覽:729
法官入企業 發布:2025-08-11 14:57:27 瀏覽:714
北京知產法院法官工資 發布:2025-08-11 14:57:24 瀏覽:498
海商法概念 發布:2025-08-11 14:45:41 瀏覽:436
行政法制建設 發布:2025-08-11 14:37:42 瀏覽:117
職業道德調查問卷 發布:2025-08-11 14:30:43 瀏覽: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