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惡意串通的探討
A. 民法上主觀串通的認定
主觀串通是指雙方當事人合謀非法串通,共同訂立對雙方有利的某種合同,使集體、國家或第三人利益受損的合同。惡意串通合同主要包括主客觀兩方面因素:主觀方面當事人具有惡意,表明當事人有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的故意。客觀方面,首先當事人有能夠表現其主觀心態的客觀行為,即非法串通。串通表明當事人有通謀,非法指當事人的這種通謀為法律所不許;其次這一合同造成了國家、集體或者個人的利益受到損害的客觀後果。
B. 法制與經濟的目錄參考
前沿聚焦
股東非貨幣出資適格性問題與可能的發展趨勢
張雨涵;李曉秋4-7+16
立項課題
基層檢察院防控危險駕駛犯罪運行機制的構建——以醉酒型危險駕駛案為視角
殷磊;張鑫8-12
我國小額訴訟程序的困境與出路
周濤;宋美乾;張藝13-16
電子合同的效力問題探討
覃騰英17-18+26
工作坊式就業指導課教學模式研究
關敏泓19-21
民航機場違法犯罪的風險源研究
錢鵬;李姣;廖嬌22-23
淺談在校大學生勤工儉學的立法保護
邱榆婷;彭俊;唐雨婷24-26
高職院校學生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機制的建立
塗如進27-28
法治論壇
論我國國際商事仲裁臨時措施的發布
黃雲29-32
經濟犯罪刑法公眾認同適用性分析
章潔33-34
試析股東資格確認制度
劉藝35-36
工傷保險賠償與第三人侵權損害賠償競合時的法律適用探析
黎江玲37-38+53
尋釁滋事致人重傷或死亡問題的罪數研究
韓驍39-42
法治視野下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思考
任緒保43-44
淺議我國慈善組織相關立法存在問題與分析
王天宇45-46
我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機制的評價和完善
徐黎明47-48
淺談刑事辯護的風險防控
謝佩華49-50
犯罪成本的法律經濟分析
黃依伊51-53
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的農民法律權益保護
魏慶54-55
論刑訊逼供罪的犯罪構成及轉化犯問題研究
江菡;陸高升56-57
司法改革背景下自偵案件偵查模式轉變研究——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為視角
張炘鍾58-59+75
法律推理中的法律理由和正當理由
莫鈞60-61
民法上惡意串通的研究
趙明川62-64
中國礦業融資的法律現狀及問題研究——從債券融資方式談法律缺陷
張雲丹65-66
企業與法
我國上市公司反收購法律制度分析
蔣心怡67-68+81
試論如何做好企業合同審查及合同風險防控
田浩69-70
產險公司機動車輛保險續保問題簡析
羅萍;晏強71-72
實務探索
淺談構建司法人員履職保障機制
段天威73-75
岑溪市社區矯正工作調查報告
周獻三76-81
關於買賣易制毒化學試劑行為的思考
於翀;韓瑞峰82-83+90
淺析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司法實踐中的不足與完善
秦健琳84-85
論規則意識對公安執法規范化的導向作用
張植86-87
淺談急救中心檔案的現狀與對策
唐夢雅88-90
淺論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的偵查難點及對策
虞航91-92
湖北省水行政聯動執法制度之構建
劉子龍93-94
淺談辦理繼承權公證應注意的問題
駱紅95-96+100
熱點分析
從社會法角度分析醫院與患者的法律關系——從一起「120」未出診案說起
周芳;曾芳芳97-100
論我國醫療責任保險制度的模式建構:強制的必要
談曉銘101-102+124
我國房產稅改革法律問題及規制
姚星宇103-104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需要有高質量的法律服務
夏立東;夏碧婷105-106
經濟觀察
中小投資者在證券欺詐中的訴訟困境與出路
張旭東107-110
美術作品原件滅失後著作權問題的法律思考
嚴麗娟111-113
我國礦業權抵押融資法律運作機制探討
張清芳114-115
學術爭鳴
健全青少年犯罪的社區矯正
李淼116-117
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困境及完善對策
蘇道敬118-119+127
完善環境法學博士培養方案之探析——兼評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法學博士生培養方案(2010)
潘慶120-122
淺談群眾路線與法治建設
高聰123-124
我國公職人員憲法宣誓制度構建初探
周溫濤;陳思如125-127
網路法務
互聯網行業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認定——以騰訊QQ與奇虎360之爭為例
陳文萍128-132
基於微博對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影響及應對措施的研究
冀錄;陸鑫;宋岱嶽133-134
淺論我國網路消費者知情權的保護
王楠135-136
基於微商發展困境的經濟學反思
張亞楠137-138
本刊編委會專家簡 介
2
鄭重聲明
139
C. 民法典規定惡意串通合同無效嗎
《民法典》規定惡意串通合同無效。法律規定無效合同的類型分別有: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所簽訂的合同無效;違背公序良俗簽訂的合同無效;法律其他規定。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四十六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四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D. 民法上的惡意串通和通謀虛偽表示是一回事嗎
一長串都不用看,找到符合買賣條件的就成,G符合條件買房,就屬於G了。G贈與H,辦了所有權轉讓就屬於H了。前面都是追究損失和偽造證件公文的刑事責任。來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E. 民法典規定惡意串通的合同效力如何認定
惡意串通的合同效力是無效的。合同無效的情形包括:以虛假的意思表示簽訂的合同無效;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簽訂的合同無效;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所簽訂的合同無效;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等。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四十六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四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F. 民法上的惡意串通和通謀虛偽表示是一回事嗎
從字義上看,就肯定不是一回事了。
G. 惡意串通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嗎
所謂惡意串通,是指行為人與相對人互相勾結,為牟取私利而實施的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
惡意串通的民事法律行為違反民法典自願原則、誠信原則、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
惡意串通的民事法律行為當事人主觀上串通、損人利己,客觀上實施了一定行為來達到目的。從而該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當然無效。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條,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H. 惡意串通的案例研究
刑法案例:惡意串通損人利己 構成詐騙領刑 淮上區法院一審宣判一起合同詐騙案,被告人陳某犯合同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並處罰金50萬元。 2007年11月22日,江蘇吳江市某織造有限公司陳某與蚌埠市某紡織品公司簽訂價值495萬余元的坯布購銷合同,合同約定貨款一個月內結清。蚌埠公司分別於2007年11月22日、27日和12月9日將價值121萬余元的坯布發給被告人陳某。陳某在收到坯布後分4次共計付款45萬元,餘款76萬余元一直拒不支付。由於陳某未按合同約定付款,蚌埠公司就沒有再向其供貨。2008年元月,蚌埠公司經理於某經他人介紹認識李某並委託李某催討公司貨款。此後,在李某找被告人陳某催要貨款時,陳某以給付十幾萬元好處費的方式拉攏李某,二人惡意串通,將價值明顯低於貨款的衣服抵給蚌埠公司,並簽訂了有關協議。事過一個多月,李某才將此協議內容告知蚌埠公司經理於某,於某知道後當即表示不同意簽訂此協議,李某當面應承,但此後,於某就再也聯系不上陳某和李某,欠款76萬余元至今未付。
法院審理後認為,對於被告人陳某辯稱其已用服裝折抵欠款,已不欠蚌埠市某紡織品公司貨款的辯解,經查,公訴機關當庭出示的於某、李某等人的證言及有關書證等均能證實,被告人陳某在簽訂購銷合同並收到坯布後,將貨物坯布進行了處理,坯布款均已收回,但大部分貨款一直拒不支付。並串通李某,損害蚌埠市某紡織品公司的利益,至使欠款76萬余元至今未能追回。由此可見,被告人陳某利用簽訂合同的形式,騙取貨款的事實清楚,證據確鑿,且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合同詐騙罪。
民商法案例:製造債務 惡意串通自己償還 2010年2月21日,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人民法院依法審理一起原告連軍義訴原夫妻雙方劉大偉、宋燕要求二人承擔連帶欠款案,判決劉大偉清償原告連軍義欠款10萬元。 劉大偉與宋燕原系夫妻,根據法院的生效判決,兩人於2007年9月解除婚姻關系。原告連軍義訴稱,在兩被告離婚前,劉大偉曾向其借款10萬元,現要求二人共同償還債務,並承擔連帶清償責任。被告劉大偉辯稱,借款屬實,同意還款,但上述款項屬於其和宋燕婚姻存續期間產生,且用於工作調動等家庭開支,應由原夫妻雙方共同還款。而被告宋燕辯稱其與劉大偉離婚後,法院判令劉大偉向其補償的20萬元劉大偉不願補償才提出兩人還有共同債務,故宋燕不同意承擔還款責任。
法院審理查明,原告連軍義提供的借條等證據確實證明該借貸關系發生在被告劉大偉和宋燕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按照有關規定,該借款確屬共同債務,按照法律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關系共同債務處理」。但是被告宋燕舉證證明其對該借貸關系毫不知情,且證明根據他們當時的經濟條件完全不具備借款的需要,並有能力支付10萬元家庭開支等費用,且在離婚之時,劉大偉從未向法院及其提起該共同債務的存在,故宋燕主張該債務是被告劉大偉為逃避法院生效離婚判決要求其支付補償費20萬元而與他人的惡意串通。因此法院通過對案情的全面掌握,從立法體系和目的出發,對離婚一方與其他人惡意串通製造借貸糾紛的現象,做出有力回應,認定債務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的一方的個人債務,判決被告劉大偉獨自清償欠款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