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八十九條
❶ 如果被員工告到勞動局後果是什麼
如果用人單位被員工告到了勞動局之後,勞動局會根據員工所舉報的內容進行調查,然後確定是否屬實,如果屬實的話,則會要求用人單位進行整改,並且用人單位需要承擔行政處罰和賠償。 依據我國勞動法的規定,員工到勞動局告用人單位的,用人單位要承擔什麼後果要依據用人單位違法的事實而定,一般是承擔行政處罰、賠償等的後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八十九條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九十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並可以處以罰款。
第九十一條用人單位有下列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經濟補償,並可以責令支付賠償金:
(一)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
(二)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
(三)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四)解除勞動合同後,未依照本法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
發生勞動糾紛之後,可以直接去申請仲裁的,不一定得先投訴舉報。不過,要申請勞動仲裁的,需要按照下面步驟來:
1、先交申請書
首先你要從勞動權利被侵害之日起60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書面提出申請。需要按仲裁委員會提供的《申訴書》填寫一式二份,並附勞動合同、身份證復印件及相關的證據材料。
不過,申訴人要是用人單位的,還需要附營業執照有效影印件。
2、委託專業律師
要是糾紛比較復雜,損失比較大的,最好就委託不超過二名的律師參加仲裁活動。
3、舉證證明
勞動爭議案件一般由申訴人提供證據,也就是誰提的就誰給證據。不過因為用人單位作出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勞動爭議的,就由用人單位負責提供證據。
4、審理裁決
仲裁那邊給時間了,你就要按仲裁庭指定的時間到達指定的地點參加庭審活動。你是申訴人,要是沒有正當理由不到庭的,就按撤訴處理。被訴人要沒正當理由不到庭的,仲裁庭就可進行缺席審理並作出缺席裁決。
5、裁決決定
要是你對裁決不服的,可以從收到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起訴的,裁決就會發生法律效力。
如果用人單位被員工告到了勞動局,那就證明用人單位在一定的情況之下是違反了勞動法的。但是,用人單位被舉報之後,勞動局會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調查,如果不屬實,則不需要承擔處罰和賠償責任。如果情況屬實,用人單位則需要對員工的損失進行賠償。
❷ 員工被罰款把單位告到勞動局後果
一、員工將單位告至勞動局可能產生的後果
1、根據我國《勞動法》的相關規定,員工向勞動局投訴用人單位的行為,用人單位面臨的後果將取決於其違法行為的性質。通常可能面臨的後果包括行政處罰、賠償責任等。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八十九條規定,若用人單位的勞動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勞動行政部門將給予警告並責令改正;若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用人單位還應承擔賠償責任。第九十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法規定延長工作時間,將受到警告、責令改正,並可能被罰款。第九十一條列舉了用人單位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幾種情形,並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二、對勞動舉報投訴結果不滿意時的應對措施
1、直接申請仲裁:勞動糾紛發生後,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申請仲裁前,需在60日內向仲裁委員會提交包含勞動合同、身份證復印件及相關證據材料的申訴書。
2、委託律師參與:若糾紛復雜、損失大,建議委託律師代理仲裁活動。
3、提供舉證:勞動爭議案件通常由申訴人提供證據,但特定情況下,用人單位需提供相關證據。
4、參加庭審:按照仲裁庭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參加庭審。申訴人無正當理由不到庭的,可能被視為撤訴;被訴人不到庭的,仲裁庭可進行缺席審理並作出裁決。
5、裁決與訴訟:對裁決不服的,可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逾期不提起訴訟,裁決即發生法律效力。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需法律幫助,請咨詢專業法律人士。
❸ 公司亂罰款違反勞動法哪一條
一、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八十九條規定,具體內容如下:
(一)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
(二)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二、 違反勞動法特徵
(一) 違反勞動法的法律責任是以勞動法規定的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
(二) 法律責任只是在義務人不履行法律義務時,才能依法追究;
(三) 法律責任具有國家的強制力。
三、違反勞動法類型
(一)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
無過錯責任與過錯責任的區別:
1、無過錯責任不以行為人的主觀過錯為承擔責任的必要條件。而對於過錯責任,行為人的過錯是構成法律責任的必要條件。
2、無過錯責任只是適用於法有明文規定的場合,而過錯責任則適用於法律沒有特別規定的各種場合。
3、在無過錯責任中,責任的確定是從受害人一方損害程度來考慮的,而且法律往往規定賠償限額或賠償范圍,對於過錯責任,在確定責任時,應考慮行為人的過錯形式或程度,並且一般沒有責任限額。
4、在無過錯責任中,受害人只負證明損害系對方行為所致的舉證責任,而被告一方則須證明自己對於損害的發生有法律規定的免除或減輕責任的事由。而對於過錯責任,受害人不僅要證明其損害是由於侵害人的過錯行為所致,而且要證明這種損害的范圍和程度。
(二)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
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的區別:
1、法律強製程度不同。凡法律責任都具有強制性,這是法律責任與其他社會責任的根本區別之一。然而,各種法律責任的強制性程度是不同的。行政責任的強制性程度較強,具有制裁的現實性,這表現在:(1)它們必須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強制追究,當事人不得和解;(2)作出追究責任的裁決一經生效,必須執行,非經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赦免或拖延執行。而民事責任的強制性程度相對較弱,只具有制裁的可能性,這表現在:(1)只要不損害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它可以由當事人雙方平等地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願協商,自行決定;(2)對於法院作出的追究民事責任的生效判決,權利人一方也可以放棄自己的權利,減免對方的責任,而不執行或不完全執行判決。
2、責任的功能性質不同。行政責任有明顯的懲罰性,其直接目的在於懲罰違法行為,而民事責任適用的直接目的在於補償民事違法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從而有明顯的補償性。
3、承擔責任的方式不同。行政責任多為行政拘留、罰款等,而民事責任多為財產責任。行政責任的確定不是以違法行為所造成的損失為依據,對行為人的經濟處罰既可少於行為所造成的損失,也可大於行為所造成的損失。而民事責任的確定以恢復原狀和等價賠償為原則,不法行為人承擔的賠償數額一般與其行為所造成的損失相當。
4、承擔責任的財產去向不同。行政責任有些也是以財產來承擔責任的,如處以罰金、罰款。這些財產一律要收繳國家所有,而民事責任的責任主體交付的財產一般交歸受害人所有。
四、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規定,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規定,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並可以處以罰款。
3、有下列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經濟補償,並可以責令支付賠償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八十九條:
(一)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二)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九十一條用人單位有下列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經濟補償,並可以責令支付賠償金:
(一)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
(二)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三)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四)解除勞動合同後,未依照本法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