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假葯罪司法解釋
A. 銷售假葯罪已經取保候審,可以判處緩刑嗎
構成銷售假葯罪,取保候審後是否能判決緩刑還要考慮多種因素,如量刑標准、被告人認罪情況、是否患有疾病等。
相關規定:
一、《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生產、銷售假葯罪】生產、銷售假葯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本條所稱假葯,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假葯和按假葯處理的葯品、非葯品。
二、《刑法》第七十二條【適用條件】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
(一)犯罪情節較輕;
(二)有悔罪表現;
(三)沒有再犯罪的危險;
(四)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
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
(1)銷售假葯罪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賣假葯的立案標准以及刑法條文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規定,生產(包括配製)銷售假葯,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含有超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
(二)不含所標明的有效成分,可能貽誤診治的;
(三)所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可能造成貽誤診治的;
(四)缺乏所標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分的;
(五)其他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情形。
刑法條文
第一百四十一條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50%以上2倍以下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處3年以上10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50%以上2倍以下罰金;
致人死亡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銷售金額50%以上2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本條所稱假葯,是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假葯和按假葯處理的葯品、非葯品。
第一百四十九條生產、銷售本節第一百四十一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所列產品,不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但是銷售金額在5萬元以上的,依照本節第一百四十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生產、銷售本節第一百四十一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所列產品,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同時又構成本節第一百四十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一百五十條單位犯本節第一百四十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條的規定處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刑法
B. 生產、銷售假葯罪的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三條 經省級以上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設置或者確定的葯品檢驗機構鑒定,生產、銷售的假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的「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含有超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 不含所標明的有效成份,可能貽誤診治的; 所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可能造成貽誤診治的; 缺乏所標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份的 。 生產、銷售的假葯被使用後,造成輕傷、重傷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應認定為「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生產、銷售的假葯被使用後,致人嚴重殘疾,三人以仁重傷、十人以上輕傷或者造成其他特別嚴重後果的,應認定為「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
第九條 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人實施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而為其提供貸款、資金、賬號、發票、證明、許可證件,或者提供生產、經營場所或者運輸、倉儲、保管、郵寄等便利條件,或者提供製假生產技術的,以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共犯論處 。
第十條 實施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同時構成侵犯知識產權、非法經營等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十一條 實施刑法第一百四十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的犯罪,又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查處,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第十二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參與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從重處罰。
構成本罪同時構成一百四十條「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依照處刑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刑法》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二款)
[關於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 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5月15日起施行 ] :
第二條 在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期間,生產、銷售偽劣的防治、防護產品、物資,或者生產、銷售用於防治傳染病的假葯、劣葯,構成犯罪的,分別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條、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定,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生產、銷售假葯罪或者生產、銷售劣葯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
C. 刑法修正案八司法解釋假葯罪和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的區別
刑法解釋:第一百四十一條【生產、銷售假葯罪定義、量刑】
第一百四十一條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致人死亡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本條所稱假葯,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假葯和按假葯處理的葯品、非葯品。
【解釋】本條是關於生產、銷售假葯罪及其刑事處罰的規定。
本條第一款是對生產、銷售假葯罪的構成要件及其刑事處罰的規定。根據本款的規定,生產、銷售假葯罪有以下構成要件:1.行為人在主觀上只能是故意。2.行為人必須有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應當指出的是本條所指的葯品,僅限於人用葯品,不包括獸用葯品。3.生產、銷售假葯,只要足以危害人體健康,即構成犯罪,並不要求一定要有實際的危害結果發生。鑒於生產、銷售假葯罪的極大危害性,刑法把危險犯就作為處罰對象,把對人體健康已造成嚴重危害後果的,作為加重處罰的一個情節。所謂「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是指經省級以上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設置或者確定的葯品檢驗機構鑒定,生產、銷售的假葯含有超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不含所標明的有效成分,可能貽誤診治的;所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可能造成貽誤診治的;或者缺乏所標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分的。由於假葯的成分復雜,是否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也並不完全相同,要作具體分析。有些葯品雖然是假葯,沒有什麼療效,但對人體健康沒有危害,如以紅糖為主要成分冒充感冒沖劑,以蘿卜干冒充天麻或人參,雖然不能治病,但對人體機能也沒有什麼損害,因此,一般也不作為生產、銷售假葯處理。
對於生產、銷售假葯的處罰,本條分為三個檔次:對於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是指生產、銷售的假葯被使用後,造成輕傷、重傷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致人死亡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是指生產、銷售的假葯被使用後,致人嚴重殘疾,三人以上重傷、十人以上輕傷或者造成其他特別嚴重後果的。
本條第二款是對假葯的含義所作的解釋。「假葯」,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假葯和按假葯處理的葯品、非葯品。根據《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條的規定,假葯包括:1.葯品所含成分與國家葯品標准規定的成分不符的;2.以非葯品冒充葯品或者以他種葯品冒充此種葯品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葯品,以假葯論處:1.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禁止使用的;2.依照葯品管理法必須批准而未經批准生產、進口,或者依照葯品管理法必須檢驗而未經檢驗即銷售的;3.變質的;4.被污染的;5.使用依照葯品管理法必須取得批准文號而未取得批准文號的原料葯生產的;6.所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的。
D. 深圳市羅湖區法院銷售假葯罪判決
2014年以後的生效判決可以在最高院的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查詢,2014年以前的判決需要到專做屬出判決的法院查詢。
2014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定》正式實施。該司法解釋明確,最高法在互聯網設立中國裁判文書網,統一公布各級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書;中西部地區基層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時間進度由高級人民法院決定,並報最高法備案。
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ww.court.gov.cn/zgcpwsw/
E. 生產、銷售假葯罪包括假眼葯罪嗎
生產、銷售假葯罪,是指生產者、銷售者違反國家葯品管理法規,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危害人體健康的行為。生產、銷售假葯罪(刑法第141條),是指生產者、銷售者違反國家葯品管理法規,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危害人體健康的行為。根據刑法修正案八的規定,只要具有主觀故意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即構成本罪。
構成特徵
客體方面
侵犯客體是復雜客體,既侵犯了國家對葯品的管理制度,又侵犯了不特定多數人的身體健康權利。葯品,是指用於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調節人的生理機能並規定有適應證、用法和用量的物質。國家制定了一系列關於對葯品管理的法律和法規,建立了一套保證葯品質量、增進葯品療效、保障用葯安全的完整管理制度。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構成對國家關於葯品管理制度的侵犯,並同時危害到公眾的身體健康。
客觀方面
客觀方面表現為生產者、銷售者違反國家的葯品管理法律、法規,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行為。違反葯品管理的法律、法規主要是指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以及為貫徹該法而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實施辦法》、《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等法律、法規。上述法律和法規中就葯品成分、葯品標准、葯品生產工藝規程、葯品經營條件、葯品監督等葯品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內容作了明確規定。《刑法》第141條2款規定:「本條所稱假葯,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假葯和按假葯處理的葯品、非葯品。」
生產假葯的行為表現為一切製造、加工、採集、收集假葯的活動,銷售假葯的行為是指一切有償提供假葯的行為。生產、銷售假葯是兩種行為,可以分別實施,也可以既生產假葯又銷售假葯,同時存在兩種行為。按照法律關於本罪的客觀行為規定,只要具備其中一種行為的即符合該罪的客觀要求。如果行為人同時具有上述兩種行為,仍視為一個生產、銷售假葯罪,不實行數罪並罰。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即符合本罪成立的法定結果,這說明本罪在犯罪形態上屬危險犯。而生產、銷售假葯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則屬結果加重犯,對其處以較重的刑罰。
主體方面
犯罪主體為個人和單位,表現為假葯的生產者和銷售者兩類人。生產者即葯品的製造、加工、採集、收集者,銷售者即葯品的有償提供者。
主觀方面
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一般是出於營利的目的。當然,生產者、銷售者是否出於營利目的並不影響本罪的成立。行為人的主觀故意主要表現為有意製造假葯,即認識到假葯足以危害人體健康而對此持希望或放任的態度;在銷售領域內必須具有明知是假葯而售賣的心理狀態,對不知道是假葯而銷售的不構成銷售假葯罪。
立案標准
生產、銷售的假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立案:
含有超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
不含所標明的有效成份,可能貽誤診治的;
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可能造成貽誤診治的;
缺乏所標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份的。
認定
劃清生產、銷售假葯罪與生產、銷售偽劣商品類犯罪中其他罪的界限
對於同時構成生產、銷售假葯罪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根據《刑法》第149條第2款規定的精神,應按處罰較重的生產、銷售假葯罪定罪處罰。這符合前述法條競合的適用原則。(2)生產、銷售假葯罪與生產、銷售劣葯罪的區別界限:①犯罪對象不同:一個是假葯,一個是劣葯。②犯罪形態不同:生產、銷售假葯罪是行為犯,而生產、銷售劣葯罪是實害犯,即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方構成犯罪。
劃清生產、銷售假葯罪與一般違法行為的界限
構成生產、銷售假葯罪的關鍵是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是否足以產生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結果。實踐中對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判斷,一般來說應依賴於對假葯這種物質和他人使用假葯的可能性的事實判斷。例如。對假葯的成分、性質、效用的醫學鑒定以及對他人使用假葯的可能性的推斷。對於雖屬假葯,但對人體健康不一定產生嚴重危害的情況,需進行具體鑒定,若葯品本身不危害人體健康的,當然不能認定為構成本罪;若葯品本身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危害的,當然應認定為生產、銷售假葯罪。[1]
處罰
我國《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三條規定,將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一款修改為:「生產、銷售假葯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根據《刑法》第150條的規定,單位犯生產、銷售假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按個人犯生產、銷售假葯罪的法定刑處罰。[2]
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三條 經省級以上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設置或者確定的葯品檢驗機構鑒定,生產、銷售的假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的「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含有超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
不含所標明的有效成份,可能貽誤診治的;
所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可能造成貽誤診治的;
缺乏所標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份的 。
生產、銷售的假葯被使用後,造成輕傷、重傷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應認定為「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生產、銷售的假葯被使用後,致人嚴重殘疾,三人以仁重傷、十人以上輕傷或者造成其他特別嚴重後果的,應認定為「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
第九條 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人實施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而為其提供貸款、資金、賬號、發票、證明、許可證件,或者提供生產、經營場所或者運輸、倉儲、保管、郵寄等便利條件,或者提供製假生產技術的,以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共犯論處 。
第十條 實施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同時構成侵犯知識產權、非法經營等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十一條 實施刑法第一百四十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的犯罪,又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查處,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第十二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參與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從重處罰。
構成本罪同時構成一百四十條「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依照處刑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刑法》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二款)
[關於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 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5月15日起施行 ] :
第二條 在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期間,生產、銷售偽劣的防治、防護產品、物資,或者生產、銷售用於防治傳染病的假葯、劣葯,構成犯罪的,分別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條、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定,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生產、銷售假葯罪或者生產、銷售劣葯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
F. 銷售假葯罪要多久才會判罪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
關於辦理生產、銷售假葯、劣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2009〕9號)
為依法懲治生產、銷售假葯、劣葯犯罪,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維護葯品市場秩序,根據刑法有關規定,現就辦理此類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生產、銷售的假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的「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一)依照國家葯品標准不應含有有毒有害物質而含有,或者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超過國家葯品標准規定的;
(二)屬於麻醉葯品、精神葯品、醫療用毒性葯品、放射性葯品、避孕葯品、血液製品或者疫苗的;
(三)以孕產婦、嬰幼兒、兒童或者危重病人為主要使用對象的;
(四)屬於注射劑葯品、急救葯品的;
(五)沒有或者偽造葯品生產許可證或者批准文號,且屬於處方葯的;
(六)其他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情形。
對前款第(一)項、第(六)項規定的情形難以確定的,可以委託省級以上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設置或者確定的葯品檢驗機構檢驗。司法機關根據檢驗結論,結合假葯標明的適應病症、對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等情況認定。
第二條生產、銷售的假葯被使用後,造成輕傷以上傷害,或者輕度殘疾、中度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或者嚴重功能障礙,或者有其他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情形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的「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生產、銷售的假葯被使用後,造成重度殘疾、三人以上重傷、三人以上中度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嚴重功能障礙、十人以上輕傷、五人以上輕度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情形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的「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
第三條生產、銷售的劣葯被使用後,造成輕傷以上傷害,或者輕度殘疾、中度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或者嚴重功能障礙,或者有其他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情形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的「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生產、銷售的劣葯被使用後,致人死亡、重度殘疾、三人以上重傷、三人以上中度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嚴重功能障礙、十人以上輕傷、五人以上輕度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情形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的「後果特別嚴重」。
第四條醫療機構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是假葯而使用或者銷售,符合本解釋第一條或者第二條規定標準的,以銷售假葯罪追究刑事責任。
醫療機構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是劣葯而使用或者銷售,符合本解釋第三條規定標準的,以銷售劣葯罪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條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人生產、銷售假葯、劣葯,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生產、銷售假葯罪或者生產、銷售劣葯罪等犯罪的共犯論處:
(一)提供資金、貸款、賬號、發票、證明、許可證件的;
(二)提供生產、經營場所、設備或者運輸、倉儲、保管、郵寄等便利條件的;
(三)提供生產技術,或者提供原料、輔料、包裝材料的;
(四)提供廣告等宣傳的。
第六條實施生產、銷售假葯、劣葯犯罪,同時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侵犯知識產權、非法經營、非法行醫、非法采供血等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七條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發生時期,生產、銷售用於應對突發事件葯品的假葯、劣葯的,依法從重處罰。
第八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規范性文件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G. 銷售假葯罪與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哪個更重
兩罪懲罰力度大體一致,若在犯罪程度相同前提下相比較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處罰力度略重。實際情況要看對社會對人民的危害,危害越大處罰越重。
銷售假葯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三條規定,將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一款修改為:「生產、銷售假葯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根據《刑法》第150條的規定,單位犯生產、銷售假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按個人犯生產、銷售假葯罪的法定刑處罰。
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第一百四十四條 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銷售明知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的規定處罰。
第一百四十九條 生產、銷售本節第一百四十一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所列產品,不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但是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的,依照本節第一巨四十條的規定定罪處罰。生產、銷售本節第一百四十一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所列產品,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同時又構成本節第一百四十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一百五十條 單位犯本節第一百四十條至第一百四十八條規 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條的規定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