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督促

司法督促

發布時間: 2022-01-13 06:17:43

⑴ 公民督促司法機關盡快辦案範文

公民對司法機關辦案沒有督促權,只有請求與建議權。可以根據訴訟法的程序規定和辦案程序規定提出請求與建議。
公民要想督促辦案須獲得人大或辦機關上級的支持,公民可以向這些機關請求由他們行使督促權。

⑵ 司法監督包括哪兩大兩類

一是監督主體依照國家的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司法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的監督;二是司法機關依法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司法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的監督。

⑶ 司法機關內部監督有哪些

行政系統的內部監督系統包括一般監督與專門監督等子系統。具體包版括:上級政府、下級政府、審計權部門。

行政系統內部監督體系,顧名思義,就是行政系統內部的一些監督部門,這些部門包括上級政府的監督、法制部門的監督、監察部門的監督、審計部門的監督。行政系統外部監督體系,顧名思義,就是除了行政系統之外其他系統的監督,主要包括人大、黨、政協、司法機關、檢察機關、社會和公民。無論大家做什麼題,關鍵就是搞清楚含義和內容,把基礎知識掌握牢固,以不變應萬變。

(3)司法督促擴展閱讀

我國的行政監督體系有行政系統外部監督和行政系統內部監督。行政系統外部監督包括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中國共產黨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人民政協的監督、社會與公民監督;行政系統內部監督包括上級政府的監督、法制部門的監督、監察部門的監督、審計部門的監督。

發揮人民民主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就要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使人民能夠有效地監督政府權力的運行。加強法制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就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

⑷ 司法監督的方式有哪些

檢察機關的監督:1、對公安機關偵察活動的監督
2、對民事、行政審判活動的監督
3、對刑事案件的判決、裁定的執行和監獄、看守所、勞動改造機關的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
審判機關的監督:對下一級法院和專門法院審判工作進行監督

⑸ 健全司法監督機制要政府,法院及哪些部門相互協調,監督

當前,我國政府監督復機制制主要由下列幾部分組成:政黨監督、人大監督、政府自身的行政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新聞輿論監督和司法監督。政黨監督包括共產黨的黨內監督和各民主黨派的監督;政府自身的監督包括行政監察、行政復議和審計監督,司法監督包括檢察院監督和法院監督。一個國家各種監督的執行力度並不相同,應該說一個國家對權力的監督力度,與這個國家的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監督力度大的,政府的廉政水平就高,監督力度弱的,政府的廉政水平就低。如果根據比較得到國際上廣泛認可的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對全球146個國家和地區的廉政調查,芬蘭排名第一;丹麥、冰島並列第三。而我國排名在百位開外。

⑹ 司法監督和執法監督有何區別

司法不同於行政執法。前者與後者的區別主要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司法是以訴訟方式來解決紛爭的活動,而行政執法並不採用訴訟方式。「訴訟」的本義就是既有告,也有辯,並且是要使紛爭得以解決的活動,它有一套嚴格的程序來保障當事人充分爭辯的權利,並且最終由法院作出是非曲直的裁斷。相比之下,行政執法活動就較為簡單,盡管也要作出是非的裁斷,但往往不可能為當事人提供充分爭辯的程序和機會。
第二,司法是具有最終裁決力的活動,而行政執法則不具有這一功能。司法的最終裁決力是只有法院才能擁有的一項國家權力。行政執法雖然具有裁決是非的功能,但如果當事人不服行政裁決,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並通過訴訟程序來獲得最終解決。盡管法院的最終裁決結果可能與行政裁決結果是一致的,但現代法治理論認為,只有經過法院依照嚴格訴訟程序作出的裁斷才被認為是公正的。這就有了「司法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的說法。現代法治理念之所以要確立和強調司法最終解決的原則,並不等於說司法解決的結果最後一定就比行政解決的結果要公正,而是在於司法是依照包括公開審判、辯護、迴避、上訴等一系列程序來最後實現的裁斷是非的方式,它具有兼聽則明的特點,因此,較之行政解決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紛爭當事人的權利,最大限度地給予其申辯和權利救濟的機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司法本身內含著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
司法公正是司法機關的司法活動體現出來的公平正義。司法內含的公平正義並不等於這一價值的必然體現。司法作為解決紛爭,判明是非曲直的方式,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司法機關的執法活動。司法公正就是指司法機關對紛爭的解決所體現出來的對公平正義原則的符合性,因此,司法內含的公平正義需要司法機關的公正執法活動來體現。司法公正包括司法活動的結果和過程都要堅持和體現公平與正義的原則。具體地講,司法公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司法機關對當事人作出的裁決或處理結果是公正的;第二,訴訟活動的過程對有關人員來說是公正的,或者說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所受到的對待是公正的。因此,司法公正包括了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兩個方面的內容。
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動的根本要求和最高准則。司法之所以具有平定紛爭的功能,主要取決於兩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司法裁判應當具有強制執行力;二是司法裁判應當具有公正性。如果裁判沒有強制執行力,紛爭當事人可以不去執行其裁判結果,紛爭就可能難以平息,裁判也就變得毫無意義;如果裁判不公正,則不可能服人,也不可能真正平息紛爭,或者說即使強制當事人執行了不公正的裁判結果,也還可能導致新的紛爭。由於司法裁判被賦予了國家強制執行力,因此,司法裁判的結果是否公正,當事人都會被強制接受。如果司法不公,實際上就等於對紛爭當事人的人身、權利和財產的侵害和掠奪,是對公平正義價值的嚴重損害。因此,司法活動正當性的關鍵在於司法公正。具體來說,司法公正對於維護公平正義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司法公正是民主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當今時代,和諧社會應當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礎之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與效率,而且應當包括民主法治在內的社會的全面發展。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法治國家是我們黨的治國方略,其基本要求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司法公正是這一基本要求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這個意義上,和諧社會必定是法治社會,法治社會則必須維護司法公正。法治社會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要在整個社會確立法律具有高於任何個人和組織的權威,樹立起法律至上的意識和觀念。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依法辦事,實現依法治國的方略。公平正義是法律的最高價值,法律也是公平正義的象徵。司法公正對法律至上觀念的形成和維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司法機關通過公正執法可以向人們明確昭示:什麼行為是合法的,什麼行為是不受法律保護的,人們可以從中獲得一種穩定的行為預期,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尊法和守法的心理,從而使法律的評判功能和導向功能得以充分發揮。人們對法律的尊崇和擁護,必然進一步維護法律至上的權威。反之,如果司法過程和結果是不公正的,人們不僅會懷疑司法機關的權威性,而且也必然動搖對法律尊崇的理念,進而影響對法律權威和法治社會秩序的維護。
第二,司法公正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內容。正是由於司法作為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具有維護公平正義的功能,因此,如果司法是公正的,即使社會上存在著不公正的現象,亦可通過司法來矯正和補救.

⑺ 司法監督的作用是什麼

法律監督亦稱「司法監督」或「檢察監督」。是行政法制監督的一個重要方面,系合法性的監督。

    1.法律監督是對法律實施中嚴重違反國家法律的情況所進行的監督。法律監督不包括對立法活動的監督,而只是對法律實施情況的監督,並且是以監督嚴重違反法律的情況為主。

    從法律的有關規定看,人民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在內容上受到嚴格的限制,即對法律執行情況的監督只限於對國家公務員職務活動中構成犯罪的行為進行立案、偵查和公訴,對法律遵守情況的監督只限於對嚴重違反法律以至構成犯罪的行為進行追訴,對法律適用情況的監督只限於對三大訴訟活動中確有錯誤的判決、裁定以及違反法定程序的情況進行監督

    2.法律監督是一種專門性的監督。法律監督的專門性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法律監督權作為國家權力的一部分,由人民檢察院專門行使,法律監督是檢察機關的專門職責。檢察機關如果放棄對嚴重違反法律的行為進行監督,就是失職。因而它不同於其他一切社會活動主體都能進行的一般性監督。二是法律監督的手段是專門的。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檢察機關進行法律監督的手段是由法律特別規定的。如對職務犯罪立案偵查、對刑事犯罪提起公訴,以及對訴訟過程中違反法律的情況進行監督等,都是只有檢察機關才有權使用的監督手段。

    3.法律監督是一種程序性的監督。法律對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規定了一定的程序規則,這些程序規則可能因監督的對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對職務犯罪立案偵查有立案偵查的程序,對刑事犯罪提起公訴有提起公訴的程序,對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提起抗訴有提起抗訴的程序,糾正違法有糾正違法的程序。程序性的另一層含義是法律監督的效果在於啟動追訴程序或者救濟程序。

    對於嚴重違法構成犯罪的,法律監督的功能是啟動追訴程序,提請有權審判的法院進行審判;對於構成違法的,法律監督的功能是提請對行為人有管轄權的主體追究責任;對於違反法律的判決、裁定或決定,法律監督的功能是提請作出決定的機關啟動救濟程序以糾正已經出現的錯誤。

    4.法律監督是一種事後性的監督。只有當法律規定的屬於法律監督的情形出現以後,檢察機關才能啟動法律監督程序,實施監督行為。並且,司法活動、行政活動、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違法行為,在程度上是不同的,只有在違法行為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檢察機關才能啟動法律監督程序實施監督。

⑻ 請問司法監督的詞條應該是什麼啊

司法監督通常包括兩種含義:一是監督主體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司法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的監督;二是司法機關依法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司法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的監督。

一、更新監督理念

司法公正所體現的是以法律意義上的事實、證據為依據,從程序到實體上都受到法律的規范制約。這就決定我們在實施司法監督中,不能用一般的公正的理念來衡量司法公正,而應以憲法、法律、法理為指導,緊密聯系實際,更新司法監督的理念。

1、宏觀監督理念。就是要確立著眼全局抓大事的宏觀監督理念。憲法和法律把人大對司法的監督規定為督促司法機關公正司法,保證憲法和法律正確有效的實施,也是強調要注重宏觀監督。就地方人大對司法的宏觀監督而言,應著眼於確保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人大決議的遵守和執行,抓准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司法領域帶傾向性的問題,從源頭、方向、根本上實施監督。這是總攬全局的宏觀思維。

2、依法監督的理念。司法監督權是與私權相對應的一種公權。私權只要法律沒有禁止性規定就可行使,而公權的行使則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就不得隨意行使。依法糾錯是指對於違反程序法或實體法,確屬應當糾正的錯案依法糾正。但不能不分錯誤的性質、原因、責任一概而論。這樣做,有利於克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權大於法的封建官本位思想。

3、維護司法權威的理念。司法是實現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人民法院生效的判決裁定,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強制性、終局性。這是司法權區別於別的糾紛解決機制的一大特徵。建立能夠維護法的誠信和法的權威的司法體制,是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首要目的。樹立這一理念,就要求監督主體在行使監督權時,要依法維護生效裁判的既判力。要求人民法院務必嚴肅、公正司法,嚴防執法違法、司法不公。

4、不代行司法權的理念。司法權的行使是通過辦理具體案件而實現的、司法監督對影響重大的案件的關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黨委、人大不宜對個案處理定調子。因為這樣做,一方面,混淆了黨政領導、監督機關、司法機關的職能;另一方面,由於監督主體、權力的特殊性,一些司法人員就可能因此而不敢秉公辦案,就可能保護了一方當事人的權利,而損害另一方面的合法權利。

二、健全監督立法

健全監督立法是完善司法監督的法律保證。制定統一的監督法非常必要,且時機、條件漸趨成熟。

從監督主體的監督權力及方式而言,應當對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新聞媒體、人民群眾(公民)等監督主體的權利方式作出明確規定。如共產黨的領導與監督。中國共產黨與司法機關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司法機關必須堅持的一大基本原則。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和監督主要是:1、領導立法機關制定良法,使司法有法可依;2、向人大推薦司法機關的重要幹部,為公正司法提供組織保障;3、督促司法機關公正司法,責成司法機關和有關職能部門及時嚴肅查處司法領域的違紀違法犯罪行為;4、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支持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督促各類監督主體克服監督缺陷,規范、完善、加強對司法的監督,確保法律的正確有效實施。

檢察機關作為國家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主要職責是代表國家依法行使公訴案件的起訴和抗訴權力,對民事案件的抗訴監督應當遵循民事私權行使的特點和規律,強調當事人主義,把國家干預嚴格限定在只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人身保護的范圍之內。對其他民事案件,為保護當事人的平等訴訟權利和合法權益,節約訴訟資源,防止公權對私權的侵犯,不宜行使抗訴權。在審判監督方面,應著重規范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監督。司法權依法獨立行使的特徵,決定上級法院與下級法院之間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而是指導與監督的關系。

三、規范監督機制

規范監督機制是完善司法監督的實踐保障。

1、規范監督途徑。現在信訪途徑多,黨委、人大和司法機關內部都有處理申訴信訪的部門,應統一歸口到本機關內設的一個部門登記處理(包括審查、交辦、督查)。建議黨委、政法委的這種監督統一歸口到其信記辦處理;人大的監督以及人大代表批評、建議、質詢等宜統一歸口到人大內設的一個委員會處理。以盡可能避免案件交辦督辦上的沖突和重復。

2、規范監督方式。民主黨派對司法的監督,宜通過政治協商會議這個組織渠道,對司法機關提意見或批評來實施監督。輿論對司法的監督,是新聞媒體以發表意見、建議或批評等方式來表達公眾對司法的監督意願。作為監督主體的機關、組織在實施集體監督時,不宜輕易對個案作出具體的結論性的處理意見。

同時,法院內部也應正確處理好自覺接受監督與加強內部監督的關系。法院對各種監督主體對司法的監督,要認真負責地研究,從司法監督的宏觀長遠上著眼,各級司法機關內部,應把功夫下在健全強化提高司法隊伍素質、嚴防和遏制辦關系案、金錢案、枉法裁判、司法不公的長效機制上。特別是在刑事審判方面,應突出在嚴防辦錯案、嚴防放縱犯罪、嚴防傷及無辜等「三個嚴防」上狠下功夫。

3、規范監督時間。監督主體不應對正在審理的案件作出決定或就實體處理發表傾向性的意見,只應在人民法院作出判決裁定和人民檢察院作出決定後依法實施監督,以保證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

4、規范啟動再審的程序。立案是啟動司法機關內部監督程序的首要環節,必須把好關。黨委、人大、新聞輿論、社會團體和人民群眾涉及具體案件的監督,不論是交辦、轉辦或者申訴,都應當統一歸口司法機關的立案部門登記,先依法進行審查,符合法律規定再審條件的,才能啟動再審程序,盡可能避免再審立案過濫、訴訟資源浪費、訴訟惡性循環。

四、提高監督者的素養

當前作為監督主體的監督機關和監督人員,應重視提高政治思想和法律素養。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處理司法監督問題。特別是一些負責同志,在對待法制統一、司法監督的問題上,要有唯物辯證的思維。

要克服權大於法、以權代法、以權壓法的封建「官本位」意識,樹立依法執政、依法治國、依法監督的「法治」觀念。

⑼ 司法機關的監督

【司法機關的監督的概念】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對行政機關進行的內監督。司法機容關的監督主要有審判監督和檢察監督。

【審判監督】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行使國家審判權,通過審理有關案件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的監督。《行政訴訟法》規定,公民、法人或其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通過審理行政訴訟案件,對符合法律規定受案范圍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對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有權判決撤銷、部分撤銷、變更、責令履行和賠償,以監督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政。

【檢察監督】是指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行使檢察權,通過檢察活動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的監督。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除了對公安等機關的偵查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外,還可以對公安、監獄等執行機關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等。

熱點內容
計量技術法律法規 發布:2025-07-28 13:12:56 瀏覽:68
農村土地相關法律法規 發布:2025-07-28 13:10:53 瀏覽:638
司法鑒定結案 發布:2025-07-28 13:10:36 瀏覽:69
地方性法規與自治條例的聯系 發布:2025-07-28 13:10:34 瀏覽:604
冠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7-28 13:05:31 瀏覽:553
婚姻法換鎖 發布:2025-07-28 12:35:56 瀏覽:674
民法典重要法條 發布:2025-07-28 12:16:15 瀏覽:565
新編物業管理法規教程 發布:2025-07-28 12:09:19 瀏覽:409
行政訴訟法專家咨詢意見 發布:2025-07-28 12:04:28 瀏覽:695
勞動法八十九條 發布:2025-07-28 11:58:40 瀏覽: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