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175
㈠ 公司股東如何退出公司
方法如下:
1、投資者退出方式:
(1)通過股票上市退出企業;專
(屬2)通過股份轉讓退出企業;
(3)管理層收購(MBO);
(4)股權回購;
(5)國內股權交易;
(6)離岸股權交易。
2、股東退股的申請條件
(1)公司連續五年不向股東分配利潤,而公司該五年連續盈利,並且符合本法規定的分配利潤條件的;
(2)公司合並、分立、轉讓主要財產的;
(3)公司章程規定的營業期限屆滿或者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股東會會議通過決議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續的。
(1)公司法175擴展閱讀:
股東退股會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股東的投資構成公司資本,公司資本是保護債權人利益的重要物質保證。我國舊公司法實行的是法定資本制,《公司法》嚴格遵循了資本確定、資本維持、資本不變的資本三原則,以維護交易安全,保障債權人的利益。
舊《公司法》第34條關於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不得退股的規定,即是資本三原則的具體體現之一。如果允許股東退股無疑是對資本維持和資本不變原則的破壞,從而危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㈡ 中國非上市公司是否一定要做審計事務所可以同時幫一個客戶做審計和報稅嗎
1、根據《公司法》第175條:「公司應當在每一會計年度終了時製作財務會計報告,並依法經審查驗證」。這句話的關鍵是「依法經審查驗證」。(摘抄)
但實際上。各地在公司執照年審的時候,需要提供審計報告。。。各地情況可以不一致,這與各地政策不一樣。。比如除了法律規定外,有的可能規定注冊資本在50萬以上的公司就需要提供年審報告,有的可能規定從事哪些行業需要提供年審報告,有的可能收入在多少萬以上提供年審報告等。或者有的可能規定2年提供一次等等。。。
2、這塊要分別說明。。報稅。。如果說是企業或者企業托別人(代理記賬)已經計算好納稅額和報稅金額。由會計師事務所申報。。這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會計師事務所自行計算納稅額和報稅金額的,不可以。。
根據審計准則獨立性原則,會計師事務所給被審計單提供非鑒證服務時,必須考慮其對獨立性的影響,判斷標准為是否行使管理層職責、是否對財務報表有重大影響。。
3、最常見的例子。。匯算清繳的時候。。出具個報告說這單位的那納稅所得額金額多少、哪些允許稅前抵扣、哪些不允許,抵扣合理、計算沒有問題。。。或者。。某公司的資產出現重大損失。。找個稅所出個鑒證。。這個重大損失是可以稅前扣除的。。。。
涉稅鑒證業務主要包括:1、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納稅申報的鑒證;
2、企業財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的鑒證;
3、企業所得稅稅前彌補虧損的鑒證;
4、土地增值稅清算稅款的鑒證;
5、房地產企業涉稅調整的鑒證;
6、其他涉稅鑒證業務。
㈢ 公司兼並協議中,當事人約定違反公司法175條的,該條款效力如何
根據來《合同法》規自定,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對於公司兼並協議中,當事人約定的合同條款,如果違反了《公司法》第175條關於債權債務承擔的強制性規定,屬於無效條款。
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合同其他部分的效力。
《合同法》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六條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公司法》
第一百七十五條公司合並時,合並各方的債權、債務,應當由合並後存續的公司或者新設的公司承繼。
㈣ 准用性規則和委任性規則如何區別
准用性規則和委任性規則的區別如下:
一、定義方式不同
委託性規范的是指沒有規定行為模式和行為後果,而只規定授權(委託)其他國家機關予以規定的法律規范。
准用性規范的是指沒有規定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只規定援引、比照某法律條文的法律規范。
二、所參照的對象不同
1、委託性規范偏於其他部門組織,由於具體辦法還未制定出來,所以是法律要求或者委託授權其部門來處理。
例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62條 軍隊醫療機構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衛生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依據本條例制定。
《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第33條 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國防科技工業系統計量工作的監督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依據本法另行規定。這些都屬於委託性規范。
2、准用性規范是具體的辦法和條文已經明確,可以直接引用或者准予適用。
例如,我國商業銀行法第17條:「商業銀行的組織形式、組織機構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規定。我國《合同法》第175條規定:「當事人約定易貨交易,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的,參照買賣合同的有關規定。」這些都屬於准用性規范。
(4)公司法175擴展閱讀:
法律規則的分類如下:
1、按照規則的內容不同,法律規則可以分為授權性規則和義務規則。
所謂授權性規則,是指規定人們有權做一定行為或不做一定行為的規則,即規定人們的「可為模式」的規則。
所謂義務性規則,是指再內容上規定人們的法律義務,即有關人們應當做出或不做出某種行為的規則。
2、按照規則對人們行為規定和限定的范圍或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規則分為強行性規則和任意性規則。
所謂強行性規則,是指內容規定具有強制性質,不允許人們隨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規則。
所謂任意性規則,是指規定再一定范圍內,允許人們自行選擇或協商確定為與不為、為的方式以及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內容的法律規則。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准用性規則
網路—委任性規則
㈤ 新加坡公司年審的時間具體是什麼時候,求助各位大神。
新加披公司年審時間具體如下:
新加坡公司法第175章: 每家公司必須每年專召開一次周年股東大屬會(縮寫AGM),新公司首年可在18個月內召開,第二年以後AGM時間上不能超過上一次AGM的15個月;
新加坡公司法第197章: 召開AGM之後一個月內必須遞交年報Annual Return (AR)。
新加坡公司法第201章: 一般私人有限公司,財務年結日後6個月內須召開一次 AGM,公眾公司須在4個月內召開。
另外新加坡公司年審,需提交公司首次注冊全套資料掃描件,再安排年檢費用。
關於新加坡年審事宜,歡迎隨時與我們交流。
㈥ 《公司法》第一百七十四條規定,公司合並,應當由合並各方簽訂合並協議,並編制資產負債清單。公司應當自
可以的。
公司法第175條規定的就是這樣。
公司法第175條規定:公司合並時版,合並各方的債權、債務權,應當由合並後存續的公司或者新設的公司承繼。
而公司法規定,合並前公司應當發布公告,要求其清償債務和履行擔保,就是因為合並的時候,有可能會對債權人的利益造成影響。試想,一個債務累累的公司和一個盈利的公司合並成一個新的公司,那麼,這次合並對盈利的公司的債權人會造成影響,有可能在合並錢該盈利公司清償債務沒有問題,而合並後該公司清償債務會有問題了。
㈦ 我國現行公司法對有限責任公司小股東權益保護方面有何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4條第1款規定:「公司股東作為出資者按投入公司的資本額享有所有者的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的權利。」這是對股東權的高度概括。
第三十二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應當置備股東名冊,記載下列事項:
(一)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住所;
(二)股東的出資額;
(三)出資證明書編號。
記載於股東名冊的股東,可以依股東名冊主張行使股東權利。
公司應當將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向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第三十三條規定,股東有權查閱、復制公司章程、股東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決議、監事會會議決議和財務會計報告。
股東可以要求查閱公司會計賬簿。股東要求查閱公司會計賬簿的,應當向公司提出書面請求,說明目的。
公司有合理根據認為股東查閱會計賬簿有不正當目的,可能損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絕提供查閱,並應當自股東提出書面請求之日起十五日內書面答復股東並說明理由。公司拒絕提供查閱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閱。
第三十五條規定,公司成立後,股東不得抽逃出資。
第四十一條規定,召開股東會會議,應當於會議召開十五日前通知全體股東;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定或者全體股東另有約定的除外。
股東會應當對所議事項的決定作成會議記錄,出席會議的股東應當在會議記錄上簽名。
第四十三條規定,股東會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除本法有規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規定。
股東會會議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並、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通過。
第四十四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設董事會,其成員為三人至十三人;但是,本法第五十條另有規定的除外。
兩個以上的國有企業或者兩個以上的其他國有投資主體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其董事會成員中應當有公司職工代表;其他有限責任公司董事會成員中可以有公司職工代表。
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由公司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選舉產生。
董事會設董事長一人,可以設副董事長。董事長、副董事長的產生辦法由公司章程規定。
(7)公司法175擴展閱讀:
我國有限責任公司中小股東權益保護的現狀
小股東被排擠出決策層、管理層而且被剝奪「知情權」及救濟。
根據《公司法》的立法原意,公司的治理結構應由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組成。它們的職能分別是:
股東會是由有限公司全體股東組成的最高權力機構,公司的一切重大事務,包括但不限於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選舉和更換董事,審議批准董事會的報告、公司利潤分配方案,都應由股東會決議。
董事會作為公司的常設領導機構,由股東會選舉產生,作為股東會的執行機構,負責公司經營決策及管理活動。
監事會作為監督機構,可以檢查公司財務,並對公司董事、經理的行為的合法性及損害公司的利益的行為提出糾正。經理負責日常的經營活動。
但是,《公司法》第41條規定:「股東會會議,由股東按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因此,董事會的組成雖無強制規定,但基本上由大股東組成,小股東進不了董事會。
而董事會具有決定公司的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制訂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經理等決定公司生死的大權,這就必然導致董事會成為實際上的最高權利機構,而真正的股東會卻被架空。
甚至股東、董事、經理三者合一亦不乏其人。監事會按照規定也股東代表和適當比例的職工代表(實務中民營企業中鮮有如此的做法),既然是股東代表,則自然由大股東充當。因此,往往地,公司的董事、監事、經理均為大股東或者由大股東「玩弄於股掌之間」。
根據英國法律委員會對1995年到1996年間發生的股東訴訟的調查,大約67%的案件是因起訴者被排擠出管理層所致。
在小股東無法直接進入公司決策層與管理層的前提條件下,小股東只能退而求其次,即要求知曉公司的運營情況。
然而,由於小股東並不直接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兼以有限公司的封閉性,使得股東在獲得期待利益的過程中處於信息不對稱的弱勢地位,其利益實現必然陷入極大的風險中。
只有當股東准確及時地知曉公司或董事的經營信息,即具有充分的「知情權」,才可能防止董事會損害股東的行為發生,以及於事後及時採取必要的救濟措施,從而保障自己的預期利益的實現。
《公司法》的立法在這方面的缺陷,無法保證小股東的權利得到充分的保障。
現行《公司法》在保障股東的「知情權」方面唯有第32條規定:「股東有權查閱股東會會議記錄和公司財務會計報告」以及第176條第一款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應當按照公司章程規定的期限將財務會計報告送交各股東。
事實上,公司法的立法中並沒有「知情權」的概念,我們可以認為是法律賦予股東通過查閱公司的財務報告資料、帳簿等有關公司經營、決策、管理的相關資料以及詢問與上述有關的問題,實現了解公司的運營狀況和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業務活動的權利。
股東的知情權應該包括:財務會計報告查閱權、帳簿查閱權和檢查人選任請求權。
但是根據我國現行的《公司法》第175條第二款之規定,可供股東查閱的財務會計報告僅僅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財務情況說明書及利潤分配表。人民法院在實務中,也大多判令支持原告僅限於前述范圍內查閱會計資料。
從世界的角度來看,英國1985年公司法中規定財務會計報告包括年度帳目(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董事會報告及審計人的報告;
美國《示範公司法》修訂本中規定一家公司應向它的股東提供年度的財務陳述書,以及有關聯公司的交易記錄。因為財務會計報告是董事會為股東查閱而准備的,而非原始的帳簿書類,股東僅憑查閱財務會計報告很難判斷董事不正當經營行為之有無,故有股東帳簿查閱權之必要。
帳簿查閱權,指股東查閱公司製作財務會計報告所需的基礎資料(包括會計帳簿、會計資料和有關記錄)的權利。可以說,可查閱的帳簿范圍越廣,股東就能得到更充分、更真實的公司經營信息。
因此,凡是能夠反映公司財務與經營管理現狀的會計帳簿以及製作會計(含會計原始憑證、傳票、合同書、納稅申報表、電文等),尚應包括董事會會議記錄和監事會會議記錄均屬於查閱范圍。
帳簿所依賴的各種會計資料會計原始憑證等相關帳簿記錄,不光對股東的投資策略產生影響,也便於股東對公司運營狀況進行監督。
㈧ 財稅[2008]175號文件有效期已過,新規定出台了嗎現在怎麼操作呢
操作具體查看《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事業單位改制重組契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2]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地方稅務局,西藏、寧夏、青海省(自治區)國家稅務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
為了支持企業、事業單位改革,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現就企業、事業單位改制重組等涉及的契稅政策通知如下:
-
一、企業公司制改造
非公司制企業,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規定,整體改建為有限責任公司(含國有獨資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整體改建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整體改建為有限責任公司的,對改建後的公司承受原企業土地、房屋權屬,免徵契稅。上述所稱整體改建是指不改變原企業的投資主體,並承繼原企業權利、義務的行為。
非公司制國有獨資企業或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以其部分資產與他人組建新公司,且該國有獨資企業(公司)在新設公司中所佔股份超過50%的,對新設公司承受該國有獨資企業(公司)的土地、房屋權屬,免徵契稅。
國有控股公司以部分資產投資組建新公司,且該國有控股公司佔新公司股份超過85%的,對新公司承受該國有控股公司土地、房屋權屬,免徵契稅。上述所稱國有控股公司,是指國家出資額佔有限責任公司資本總額超過50%,或國有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總額超過50%的公司。
二、公司股權(股份)轉讓
在股權(股份)轉讓中,單位、個人承受公司股權(股份),公司土地、房屋權屬不發生轉移,不徵收契稅。
三、公司合並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司,依據法律規定、合同約定,合並為一個公司,且原投資主體存續的,對其合並後的公司承受原合並各方的土地、房屋權屬,免徵契稅。
四、公司分立
公司依照法律規定、合同約定分設為兩個或兩個以上與原公司投資主體相同的公司,對派生方、新設方承受原企業土地、房屋權屬,免徵契稅。
五、企業出售
國有、集體企業整體出售,被出售企業法人予以注銷,並且買受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妥善安置原企業全部職工,與原企業全部職工簽訂服務年限不少於三年的勞動用工合同的,對其承受所購企業的土地、房屋權屬,免徵契稅;與原企業超過30%的職工簽訂服務年限不少於三年的勞動用工合同的,減半徵收契稅。
六、企業破產
企業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實施破產,債權人(包括破產企業職工)承受破產企業抵償債務的土地、房屋權屬,免徵契稅;對非債權人承受破產企業土地、房屋權屬,凡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妥善安置原企業全部職工,與原企業全部職工簽訂服務年限不少於三年的勞動用工合同的,對其承受所購企業的土地、房屋權屬,免徵契稅;與原企業超過30%的職工簽訂服務年限不少於三年的勞動用工合同的,減半徵收契稅。
七、債權轉股權
經國務院批准實施債權轉股權的企業,對債權轉股權後新設立的公司承受原企業的土地、房屋權屬,免徵契稅。
八、資產劃轉
對承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按規定進行行政性調整、劃轉國有土地、房屋權屬的單位,免徵契稅。
同一投資主體內部所屬企業之間土地、房屋權屬的劃轉,包括母公司與其全資子公司之間,同一公司所屬全資子公司之間,同一自然人與其設立的個人獨資企業、一人有限公司之間土地、房屋權屬的劃轉,免徵契稅。
九、事業單位改制
事業單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改制為企業的過程中,投資主體沒有發生變化的,對改制後的企業承受原事業單位土地、房屋權屬,免徵契稅。投資主體發生變化的,改制後的企業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妥善安置原事業單位全部職工,與原事業單位全部職工簽訂服務年限不少於三年勞動用工合同的,對其承受原事業單位的土地、房屋權屬,免徵契稅;與原事業單位超過30%的職工簽訂服務年限不少於三年勞動用工合同的,減半徵收契稅。
十、其他
以出讓方式或國家作價出資(入股)方式承受原改制重組企業、事業單位劃撥用地的,不屬上述規定的免稅范圍,對承受方應按規定徵收契稅。
本通知所稱企業、公司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設立並在中國境內注冊的企業、公司。
本通知執行期限為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改制重組若干契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175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事業單位改制有關契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0]22號)以及《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改制重組契稅政策若干執行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9]89號)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