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義刑法
⑴ 刑九完善了恐怖主義犯罪的哪些內容
新增了以下條款:
第一百二十條之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為實施恐怖活動准備凶器、危險物品或者其他工具的;
(二)組織恐怖活動培訓或者積極參加恐怖活動培訓的;
(三)為實施恐怖活動與境外恐怖活動組織或者人員聯絡的;
(四)為實施恐怖活動進行策劃或者其他准備的。「有前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一百二十條之三以製作、散發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圖書、音頻視頻資料或者其他物品,或者通過講授、發布信息等方式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或者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第一百二十條之四利用極端主義煽動、脅迫群眾破壞國家法律確立的婚姻、司法、教育、社會管理等制度實施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第一百二十條之五以暴力、脅迫等方式強制他人在公共場所穿著、佩戴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服飾、標志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
第一百二十條之六明知是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圖書、音頻視頻資料或者其他物品而非法持有,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⑵ 《刑法修正案(九)》規定了哪些恐怖主義犯罪
五、將刑法第一百二十條修改為:「組織、領導恐怖活動組織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沒收財產;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其他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可以並處罰金。
「犯前款罪並實施殺人、爆炸、綁架等犯罪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六、將刑法第一百二十條之一修改為:「資助恐怖活動組織、實施恐怖活動的個人的,或者資助恐怖活動培訓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為恐怖活動組織、實施恐怖活動或者恐怖活動培訓招募、運送人員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七、在刑法第一百二十條之一後增加五條,作為第一百二十條之二、第一百二十條之三、第一百二十條之四、第一百二十條之五、第一百二十條之六:
「第一百二十條之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為實施恐怖活動准備凶器、危險物品或者其他工具的;
「(二)組織恐怖活動培訓或者積極參加恐怖活動培訓的;
「(三)為實施恐怖活動與境外恐怖活動組織或者人員聯絡的;
「(四)為實施恐怖活動進行策劃或者其他准備的。「有前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一百二十條之三以製作、散發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圖書、音頻視頻資料或者其他物品,或者通過講授、發布信息等方式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或者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第一百二十條之四利用極端主義煽動、脅迫群眾破壞國家法律確立的婚姻、司法、教育、社會管理等制度實施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第一百二十條之五以暴力、脅迫等方式強制他人在公共場所穿著、佩戴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服飾、標志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
「第一百二十條之六明知是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圖書、音頻視頻資料或者其他物品而非法持有,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⑶ 刑法最早提出恐怖主義概念是什麼時候
2001年9月19日歐盟執行機構歐盟委員會通過兩項法案,明確界定了歐洲范圍內恐怖主義行為的概念和對相關罪行的量刑標准。有關打擊恐怖主義行為的法案規定,恐怖主義行為的概念是個人或組織故意針對一個或多個國家,或針對被侵犯國家的機構和人民進行旨在威脅、嚴重破壞甚至摧毀政治、經濟和社會組織及其建築物的行為。這個定義,顯然是受美國「9.11」恐怖主義系列襲擊事件的影響,就像是對「9.11」事件的描述。
1974年英國《防止恐怖主義法》界定的恐怖主義是「為了政治的目的使用暴力,包括任何為了使公眾或其任何部分陷入恐怖而使用暴力。」這個簡短的定義提及的三點內容:使用暴力、為了政治的目的、使公眾陷於恐怖,我們認為都是非常必要的,但這個定義顯然是不全面的,特別是沒有指出使用暴力的目標。
在美國,《美國法典》第22條[Title22,Section2656f(d)]把恐怖主義定義為:「亞國家或者秘密代理人對非戰斗人員實施的預謀的、基於政治動機的、通常意圖影響公眾的暴力。」這個定義包括5點內容,即恐怖主義的主體、目標、政治動機、目的、暴力。它把對象限於「非戰斗人員」代表了不少人的主張,因為這個限制可以把戰爭與恐怖主義加以區別。但把主體局限於「亞國家或者秘密代理人」顯然是不全面的。
雖然美國法典作了規定,但美國政府的各部門使用這個定義的只有美國國務院。美國聯邦調查局和美國國防部卻另有自己的定義。美國聯邦調查局恐怖主義研究中心將恐怖主義界定為:為推進政治和社會目的、意在威脅或者脅迫政府、平民或者其部分而對人或者財產非法使用武力或者暴力(1991)。美國國防部(USDepartmentofDefense)將其界定為:意在脅迫或者威脅政府或者社會而對個人或者財產非法使用或者威脅使用武力或者暴力,通常為達到政治、宗教或者意識形態目的。
時為美國副總統的喬治·布希任命的恐怖主義特別工作組在1986年給恐怖主義所下的定義:恐怖主義是為了促進政治的或社會的目的而對人或財產非法使用或者威脅使用暴力。通常是意圖威脅或強迫政府、個人或集團以改變他們的行為或政見。這個定義,在政治目的之外,還加上社會目的,這就擴大了恐怖主義的范圍,把那些反對墮胎、保護環境或保護動物為目的而實施的恐怖行為,也包括在恐怖主義之內。
2015年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
為了打擊恐怖主義犯罪,《刑法修正案(九)》第120條做出新的規定,即明知是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圖書、音頻視頻資料或者其他物品而非法持有,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⑷ 刑法修正案九關於恐怖活動犯罪作出了哪些修改與補充
亮點一:嚴懲恐怖主義犯罪
一些行為規定為犯罪形式
增加恐怖犯罪財產刑規定
刑法修正案(九)為維護公共安全,加大了對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犯罪的懲治力度。
針對近年來暴力恐怖犯罪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總結同這類犯罪作斗爭的經驗,新法在刑法現有規定的基礎上,作出以下修改補充:一是,對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增加規定財產刑。二是,增加規定以製作、散發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圖書、音頻視頻資料或者其他物品,或者通過講授、發布信息等方式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或者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的犯罪;增加規定利用極端主義煽動、脅迫群眾破壞國家法律確立的婚姻、司法、教育、社會管理等制度實施的犯罪;增加規定明知是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圖書、音頻視頻資料或者其他物品而非法持有,情節嚴重的犯罪。三是,增加規定以暴力、脅迫等方式強制他人在公共場所穿著、佩戴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服飾、標志的犯罪。四是,將資助恐怖活動培訓的行為增加規定為犯罪,並明確對為恐怖活動組織、實施恐怖活動或者恐怖活動培訓招募、運送人員的,追究刑事責任。五是,將為實施恐怖活動准備凶器、危險物品或者其他工具,組織恐怖活動培訓或者積極參加恐怖活動培訓,
為實施恐怖活動與境外恐怖活動組織或者人員聯系,以及為實施恐怖活動進行策劃或者其他准備等行為明確規定為犯罪。
⑸ 哪些刑法修正案規定了恐怖主義犯罪
取消嫖宿抄幼女罪,以強奸罪從重處罰猥褻罪客體擴大到男性取消收買被拐賣婦女可免除處罰的規定暴力襲警以妨害公務罪從重處罰醫鬧最高獲刑七年虛假訴訟最高獲刑七年鬧訪或判三年徒刑重特大貪污罪犯可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取消九個死刑罪名:走私武器、彈葯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幣罪,偽造貨幣最,集資詐騙罪,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阻礙執行軍事職務罪,戰時造謠惑眾罪。利用職務便利或者違反執業要求特定義務犯罪的,可禁止從事相關職業三到五年數罪重判處有期徒刑和拘役的,執行有期徒刑;數罪有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執行完畢後,管制仍須執行。對於持有恐怖主義視頻資料的行為納入刑事處罰
⑹ 國際恐怖主義犯罪的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NullumCrimenSineLege)和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NullaPoenaSineLege),該原則由來已久,並最終成為各國刑法中的基本原則。國際犯罪是違反國際刑法規范的行為,可以說這一特徵是「罪刑法定」原則在國際刑法中的體現,國際恐怖主義犯罪同樣應符合這一原則。那麼,在國際刑法中體現罪行法定原則的「法」又是指什麼呢?這就涉及到國際刑法的淵源問題。對於國際刑法的淵源,存在廣義解釋和狹義解釋兩種傾向,而尚未在理論上達成一致,參考《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八條第1款的規定、國際實踐以及各國的主張,筆者認為,此處的「法」應只包括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兩種。對於國際恐怖主義犯罪而言,現實中只是通過國際條約來為其「定罪」,舉例如下:
1、在全球性公約中,由於普遍的國際恐怖主義罪行公約的缺失,因此對該種犯罪的界定就局限於專門針對某一特定類型的犯罪的公約中,對該種特定的恐怖主義行為定罪,例如,1997年聯合國《制止恐怖主義爆炸事件的國際公約》第二條規定,「本公約所稱的犯罪,是指任何人非法和故意在公用場所、國家或政府設施、公共交通系統或基礎設施,或是向或針對公用場所、國家或政府設施、公共交通系統或基礎設施投擲、放置、發射或引爆爆炸性或其他致死裝置:……」
2、在區域性公約中,例如,1976年《歐洲制止恐怖主義公約》第一條將「1、屬於1970年12月16日訂於海牙的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約規定范圍的罪行;2、屬於1971年9月23日訂於蒙特利爾的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器安全的非法行為的公約規定范圍的罪行;3、涉及侵害受國際保護人員包括外交代表的生命、人身或自由的嚴重罪行;4、涉及綁架、劫持人質或嚴重非法拘禁的罪行;5、涉及使用炸彈、手榴彈、火箭、自動噴火槍或信函或包裹炸彈,只要其使用危及到人的罪行;6、企圖犯前述罪行或作為犯有或企圖犯此種罪行的人的同謀而參與。」從這一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區域性公約對恐怖主義犯罪的規定范圍較廣,可以涵蓋很多種罪行,但是由於對恐怖主義犯罪界定的困難,因此,這種規定也只能採取列舉式,而非概括式,所以其對國際恐怖主義罪行的認定也是有限的。
⑺ 《刑法修正案(九)》規定了哪些恐怖主義犯罪
盡管恐怖主來義已經被認為源是一種公害,"可以與戰爭、國家債務、人口膨脹、飢餓、貿易逆差、疾病等相提並論",有人把恐怖主義狂潮稱為"二十世紀的政治瘟疫",甚至有人認為恐怖主義與政治腐敗、環境污染一起列為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三大威脅。
刑法修正案九新增了五種恐怖主義犯罪:
增加了為實施恐怖活動准備凶器、危險物品或者其他工具,組織恐怖活動培訓或者積極參加的,為實施恐怖活動與境外人員聯系或者進行策劃的,追究刑事責任。
增加了以製作、散發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圖書、音頻視頻資料,或者通過講授、發布信息等方式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或者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的,追究刑事責任。
增加了利用極端主義煽動、脅迫群眾破壞國家法律確立的婚姻、司法、教育、社會管理等制度實施的,追究刑事責任。
增加了以暴力、脅迫等方式強制他人在公共場所穿著、佩戴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服飾、標志的,追究刑事責任。
增加了明知是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圖書、音頻視頻資料或者其他物品而非法持有的,追究刑事責任。
⑻ 刑法中對恐怖主義的規定
恐怖主義犯罪是指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目的,通過暴力或暴力威脅以及專其他非暴力手段制屬造社會恐怖,侵害他人生命財產的犯罪行為。恐怖主義犯罪就其性質而言是一種政治性犯罪,其侵害的客體是以國家安全為主的復雜客體,這就決定了恐怖主義犯罪在刑法分則中危害國家安全罪的地位。我國刑法中的恐怖活動罪就其性質而言也是政治性犯罪,其所侵害的客體也是我國的國家安全,因此,我國刑法中的恐怖活動罪就是恐怖主義犯罪
⑼ 關於恐怖罪名
關於恐怖犯罪的規定
恐怖犯罪已經成為一種嚴重的國際犯罪。恐怖犯罪使用的手段包括綁架、劫持人質、暗殺、劫機、劫船、爆炸、軍事行動等,而且,恐怖分子為了達到其目的而不擇手段,越來越野蠻、兇殘和滅絕人性。從1968年到2001年間,全球的恐怖主義事件共發生了8000多起,參見蔡高強:「反恐怖主義國際公約與完善中國刑事立法」,載《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2期。這給世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和無窮的痛苦。無理性的種族沖突、宗教沖突、社會沖突、國際沖突,導致恐怖主義愈演愈烈,泛濫成災、禍及全球。可見,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活動,都嚴重地威脅著世界的和平與安全,威脅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安全。恐怖主義一般具備如下四個特徵:(1)實施恐怖犯罪活動的主體通常為恐怖主義者個人、組織,在特殊情況下有個別國家及其機構實施、參與或者支持了恐怖活動;(2)恐怖主義的手段多為對不特定公眾、無辜平民實施暴力或者其他嚴重破壞性、毀滅性手段;(3)實施恐怖主義活動的直接目標是在公眾中製造恐怖,造成社會的動盪與不安;(4)實施恐怖主義活動的目的背後往往包含著某種政治動機。
中國政府歷來反對一切形式和表現的國際恐怖主義,反對把恐怖主義活動作為實現政治目標的方式和手段,反對任何國家、組織、團體或個人採取違反公認的國際法准則的恐怖暴力行為;同時也反對任何假借反國際恐怖主義的名義侵犯他國的主權、領土完整和干涉他國內部事務等違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行為,強調各國應嚴格履行所應承擔的國際義務,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認為國際社會應深入探討國際恐怖主義產生、發展的根源和社會基礎,以期從根本上消除這一危害人類社會的隱患;並多次強調,聯合國憲章所揭示的包括尊重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不幹涉內政等國際法基本原則,是各國為打擊國際恐怖主義進行國際合作的基礎。中國還參加了一系列旨在打擊恐怖主義的國際公約,包括三個反劫機公約,即《關於防止和懲處侵害應受國際保護人員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約》,《反對劫持人質國際公約》,《制止危害航海安全的非法行為公約》,《制止危害大陸架固定平台安全的非法行為議定書》,《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等。
以前,中國沒有反恐怖主義的專門立法,甚至沒有這方面的專門刑法條文可以引用,對於恐怖主義案件,一般只能根據其恐怖行為本身所觸犯的相關罪名進行定罪處罰。隨著恐怖主義活動的危害越來越大,特別是為了加強與國際社會在共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活動方面的合作,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中國立法機關在1997年修訂刑法時,規定了懲治恐怖犯罪的規范並適時加強了其力度。現行中國刑法典分則中明確規定了相應的罪名,如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第120條)、綁架罪(第239條)、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第294條第1款)、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組織罪(第294條第3款)、破壞交通工具罪(第116條)、破壞交通設施罪(第117條)、劫持航空器罪(第121條)、劫持船隻、汽車罪(第122條)、暴力危及飛行安全罪(第123條)、非法買賣、運輸、核材料罪(第125條第2款)等,特別是在2001年「9·11」美國遭受恐怖襲擊之後不久,2001年12月29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又及時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提高了對恐怖犯罪的量刑幅度,增設了資助恐怖活動罪,編造、傳播恐怖信息罪等罪名,從而使反恐怖的國內立法更加完善。這些規定為更有效地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活動提供了有力的國內法根據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