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行政法也可以規定處罰
『壹』 行政法當中酌情從輕處罰的規定是什麼
一、行政法當中酌情從輕處罰的規定是什麼? 《 行政處罰法 》第二十七條對從輕、減輕或免予 行政處罰 的情形作了規定。《行政處罰法》之所以作出從輕、減輕或免予行政處罰的規定,主要基於以下幾點考慮。首先,在我國處罰本身不是目的,如果用較輕的處罰能夠達到目的,那麼採用較重的處罰事實上會擴大處罰成本。其次,恰當地使用從輕、減輕或免於處罰,更容易使人改過自新。再其次,違法行為客觀上有情節輕重之分,有危害大小之別,如果處罰不分輕重,不管三七二十一皆打五十大板,既不能體現過罰相適應的原則,也不公正。最後,根據情節、後果輕重來處罰,更能夠發揮行政處罰催人向善的導向作用,更能夠體現行政處罰的 法規 制定初衷。 但從《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不難看出,決定從輕、減輕或免予處罰必須具備法定條件,而不完全取決於執法人員的自由裁量。從輕處罰是指行政機關對違法行為人在幾種可能的處罰方式內選擇較輕的處罰方式,或者在允許的幅度內選擇較輕的處罰。減輕處罰是指行政機關在法定的處罰方式和處罰幅度最低限以下,對違法行為人適用行政處罰。 根據《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第一款之規定,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應當具備下列情形之一。 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這種情況是指違法當事人對實施違法行為主動補救,是從主觀積極的角度來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的危害後果。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的危害後果,不僅使已造成的社會危害性有所減輕,而且表明行為人已經知錯改錯,而不是文過飾非。如不從輕或減輕處罰,會堵塞了違法者的「自新」之途。 受他人脅迫有違法行為的。這種情況是指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實施違法行為是由於某種原因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威逼或者強制。這些人從主觀上看是不完全願意實施違法行為的,客觀上在違法行為實施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較小。受他人脅迫實施違法行為,之所以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是因為被脅迫人實施違法行為並非行為人主動的意思表示,而是一種被動行為,客觀上處於意志相對不自由狀態。此外,在這種情況下,脅迫者往往承擔更重的責任,從該違法事件整體來看,並不違反「過罰相適應」原則。 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這種情況是指當事人以實際行動對違法行為予以補救,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包括檢舉揭發違法行為,向行政機關主動提供材料和線索,積極做有關當事人的工作,使行政機關的查處工作進展順利、效果明顯。立功可以贖過,目的在於激勵違法行為人檢舉揭發違法行為。可見,將這種表現作為從輕或減輕處罰的法定理由,主要是基於行政處罰政策上的考慮。當然,違法行為人積極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並有立功表現,表明其主觀惡意減輕,行為人對自己的法定義務已有所認識和重視,對其從輕或減輕處罰,也是符合「過罰相適應」原則的。 有其他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情形的。由於上述3種情形不可能概括所有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情況,故本項規定為某些特殊情形留有餘地。現實中對此項規定的理解和適用最易產生偏差和錯誤。因此,執法人員不能只注意此項規定中「其他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情節,而忽視了其中的「依法」兩個字。 正確理解此項規定,應該解釋為「其他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這具體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行政處罰法》實施之前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情形仍然有效。如《行政處罰法》實施時仍未失效的《投機倒把行政處罰暫行條例施行細則》(已於2008年廢止)第十七條規定:「投機倒把情節輕微或者行為人主動交代、檢舉立功的,可以從輕或者免予處罰。」二是《行政處罰法》實施之後法律、法規、規章仍然可以對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情形作出特別規定。如2000年7月8日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產品質量法 》第五十五條規定:「銷售者銷售本法第四十九條至第五十三條規定禁止銷售的產品,有充分 證據 證明其不知道該產品為禁止銷售的產品並如實說明其進貨來源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中的不予處罰應理解為免予處罰,是指行政機關考慮到某些法定情形對應受行政處罰行為的人不適用行政處罰的情況。免予處罰過度適用,會造成「執法疲軟」,所以對免予處罰必須規定法定條件。根據本條規定,免予處罰必須同時具備3個要件:違法行為輕微,行為人有及時糾正違法行為的事實存在,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缺少其中任何一個要件,就不能免予處罰。 應該引起注意的是,對經濟困難的違法當事人,不能因收繳其罰款難度大,為了提高結案效率,而予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為「經濟困難」不是從輕、減輕或者免予處罰的法定條件。對經濟確有困難、一時難以繳納罰款的當事人該如何處理?《行政處罰法》第五十二條作出明確規定:「當事人確有經濟困難,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繳納罰款的,經當事人申請和行政機關批准,可以暫緩或者分期繳納。」
『貳』 行政法規可以設定哪些行政處罰(
除設定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都可以,《行政處罰法》第十條明確規定,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
『叄』 行政法包括哪些法
行政法包括的法律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行政法的法律體系:
1、行政立法: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
2、行政執法:涉及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等;
3、行政訴訟法:規定了行政訴訟的程序和原則;
4、行政監察法:涉及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檢查;
5、行政程序法:規定了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應遵循的程序規則。
綜上所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法體系由《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稅收徵收管理法》、《行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以及《國家賠償法》等八部重要法律構成,共同規范行政機關的職權行使與公民、法人的相應權利義務,確保行政活動的合法性與效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肆』 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可以規定的事項有哪些
根據補充內容,答案如下: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可以規定對公民財產權利的版剝奪、限制人權身自由的強制措施,但不能規定犯罪與刑法。犯罪與刑法是由法律規定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大常委會制訂與修改。
法律依據:
《立法法》第八條規定: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
(七)民事基本制度;
(八)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九)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