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156

民法總則156

發布時間: 2025-05-28 02:59:04

1. 民法為什麼是私法

民法就是調來整平等主源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人身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依據《民法總則》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五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2. 中國法律上的天龍八部都是哪些書

指的是王澤鑒先生的《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因其一共八冊,被戲稱為中國法律上的「天龍八部」。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 作者是王澤鑒,200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旨在論述1945年以來台灣民法實務及理論的演變,並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促進台灣民法的發展。

拙著民法研究系列叢書包括《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冊)、《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民法概要》、《民法總則》、《債法原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及《民法物權》,自2004年起曾在大陸發行簡體字版,茲再配合法律發展增補資料,刊行新版,謹對讀者的鼓勵和支持,表示誠摯的謝意。

拓展資料:

該書目錄

比較法與法律之解釋適用

契約關系對第三人之保護效力

懸賞廣告法律性質之再檢討

無因管理制度基本體系之再構成

無權處分與不當得利

賭債與不法原因給付

侵權行為法之危機及其發展趨勢

違反保護他人法律之侵權責任

意思表示之詐欺與侵權行為

盜贓之牙保、故買與共同侵權行為

僱主未為受僱人辦理加入勞工保險之民事責任

慰撫金

干擾婚姻關系與非財產上損害賠償

地上權之時效取得

「動產擔保交易法」上登記期間與動產抵押權之存續

斷嗣與收養之效力

——「最高法院」1977年台上字第1340號判決之檢討

英國勞工法之特色、體系及法源理論

3. 合法行為可以是違背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善良風俗的行為是對的嗎

《民法總則》規定如下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1、第一百四十四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2、第一百四十六條:「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3、第一百五十三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4、第一百五十四條:「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無效的事由

《民法總則》第153條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規定違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行為無效,是為彌補強制性規定之不足。公共秩序包括社會靜的秩序和動的秩序,包括社會的公安利益。善良風俗為社會一般道德觀念。有人認為,當事人簽訂的合同有違道德,則合同無效。這種觀點不能採納,善良風俗不能等同於道德。

《民法總則》第154條規定:「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自始無效和部分無效

「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155條)。無效的原因、被撤銷的原因,發生在自始,故自始無效。

「民事法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156條)。在給付可分割時,可發生部分無效的情形。例如,定金超標、租期超長等。

同時存在實體和程序性條款的情況下,可發生部分無效的情形。例如,有時解決爭議的條款無效,有時實體條款無效。

自始無效、不生效的財產後果

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後,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

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157條)。「確定不發生效力」,是指效力待定的行為,被拒絕追認而自始不生效。

4. 什麼叫做有民法上的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復法通則制,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民法總則是法律規范技術的集大成者,其制定有利於實現民法的科學化和體系化。民法總則在社會經驗基礎上抽象出大量的專有概念,將形成民法獨有的規則體系和概念術語。主體、法律行為、權利、責任,凡此種種界定,能保障司法者擁有裁決社會糾紛的專有知識和排斥外界干預的思維術語和分析工具,成為保障司法獨立的重要屏障。同時,這種規則的體系化和科學化,也能為法律的學習和適用提供標准,保障司法的統一性。
當然,民法典的立法不是沒有爭議。理論上很多問題尚未達成共識,實踐中,中國正處於一個改革轉型期,很多制度一旦法典化固定下來,可能會導致僵化。但無論如何,通過民法總則的制定,為現代法治奠定精神基礎和技術基礎,其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都將是無法估量的。

5. 民法總則和民法典的區別

民法通則與民法總則的區別:
1、兩者的法條的數量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共分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和附則11章、206條。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2、民法總則對民法通則進行適當的修改,並增加了相關規定。如訴訟時效由之前的「二年」變為「三年」。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由十周歲降為八周歲。增加了胎兒具有繼承權及接受贈與權的規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6. 民法所有權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指無權處分人將動產或不動產處分給他人,善意受讓人依法取得該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或其他物權。傳統觀點認為,唯有動產才適用善意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第106條明確規定動產和不動產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將該制度的適用范圍擴大到包括不動產在內的財產所有權和其他物權的取得。自《物權法》頒布以來,善意取得制度進一步維護了交易安全,使物的經濟效用得以充分發揮,有力保障了市場經濟的有序健康發展。
受讓財產時為善意
1、善意的標准
王澤鑒教授總結了動產善意取得的四個標准:(1)善意指受讓人不知讓與人(無權處分人)無讓與權,不問過失;(2)善意指受讓人不知讓與人(無權處分人)無讓與權,不問是否過失,但在客觀情形下,若一般人依據交易經驗就可認定讓與人沒有讓與權,受讓人就是惡意的;(3)善意指受讓人不知或不可能知道讓與人(無權處分人)無讓與權;(4)善意指受讓人不是明知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道讓與人(無權處分人)無讓與權。[14] 英國和法國的法律似乎對善意存在一個廣泛的共識:善意包括最低限度的誠信,誠信的外延相對於純粹的避免欺詐和欺騙來講范圍更大。因而,只有嚴重的違法行為才被認定為惡意。[15]
就不動產的買賣而言,德國法不要求受讓人對登記簿的正確性存在善意,只要受讓人有理由相信出賣人有所有權即可。[16] 我國有學者借鑒德國法經驗,對作為登記公信力的「善意」進行分析,認為是一種推定的、客觀的、消極的、隱形的善意。[17] 就動產而言,英國目前關於「無權處分」的相關法規僅明確「缺乏積極的不誠實的行為」為善意。[18] 《德國民法典》第932條第2款規定,「受讓人明知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動產不屬於讓與人所有者,即為非善意」。[19] 《路易斯安那民法典》第523條規定,善意為不知道或不應知道轉讓人不是所有權人。[20] 我國台灣地區採納德國法觀點,「台灣民法典」第944條第1款規定,佔有人被推定為善意佔有。法院在不能確定受讓人是否為善意時,由主張受讓人非善意的人承擔舉證責任。[21]
我國《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15條規定,善意的標准為「不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且無重大過失」。法律推定受讓人為善意,由真實的權利人證明受讓人非善意。司法實踐將「重大過失」界定為「受讓人應當知道不動產處分人無處分權而不知」,並列舉了5種受讓人應知的情形。
2、善意的判斷時點
我國《物權法》第106條及《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18條規定,善意的時點是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受讓指依法完成動產交付或完成不動產物權轉移登記。
對動產的善意取得,受讓人須在完成最終取得行為時,即交付之時系屬善意。善意的判斷時點,應當按照動產的佔有狀態而定:現實交付,通常指交付之時;簡易交付,指達成讓與合意之時;佔有改定,指受讓人取得間接佔有之時;指示交付,指受讓人取得返還請求權之時。[22] 《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18條設置了動產善意取得之善意的判斷時點,包括交付之時、達成讓與合意之時和受讓人取得返還請求權之時三種情況。
對不動產善意取得,善意的判定時點存在兩種觀點,即以申請登記時為准和以登記完畢時為准。王澤鑒教授認為,登記過程非當事人所能控制,實際上以申請登記時間為准更合理[23] 。常鵬翱教授主張,在登記簿可信的前提下,只要受讓人信賴登記即為善意,應以登記完畢時為准[24] 。我國《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18條第1款規定,不動產善意取得之善意時點是「依法完成不動產物權登記」完畢之時。
3、善意的保護范圍
善意取得的主旨為填補讓與人處分權的不足,保護的范圍限於「對處分權的信賴」。善意受讓人基於佔有或登記的公信力而信賴無權處分人有處分權時,原權利人的所有權才相對消滅,善意受讓人因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無權處分的財產。
基於行為能力和代理權而產生的信任,不能適用或者類推適用善意取得制度。[25] 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處分財產的情形,法律另有規定,不屬於為維護交易安全的善意取得制度的保護范圍。同樣,無代理權的代理人處分被代理人的財產,《民法總則》第171條、第172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48條另有規定,也不屬於善意取得制度的保護范圍。
此外,善意取得保護交易安全是否要求原因行為有效,從《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21條規定可知,司法實踐明確排除轉讓合同無效或被撤銷時發生善意取得的可能。

7. 法律上某日前包括當天么有無相關法律條款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五十四條 【期間的計算】民法所稱的期間按照公歷年、月、日、小時計算。

規定按照小時計算期間的,從規定時開始計算。規定按照日、月、年計算期間的,開始的當天不算入,從下一天開始計算。

期間的最後一天是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的次日為期間的最後一天。

期間的最後一天的截止時間為二十四點。有業務時間的,到停止業務活動的時間截止。


第一百五十五條 【與期間計算有關的術語】民法所稱的「以上」、「以下」、「以內」、「屆滿」,包括本數;所稱的「不滿」、「以外」,不包括本數。

(7)民法總則156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一百五十四條 民法所稱的期間按照公歷年、月、日、小時計算。

規定按照小時計算期間的,從規定時開始計算。規定按照日、月、年計算期間的,開始的當天不算入,從下一天開始計算。

期間的最後一天是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的次日為期間的最後一天。

期間的最後一天的截止時間為二十四點。有業務時間的,到停止業務活動的時間截止。

第一百五十五條 民法所稱的「以上」、「以下」、「以內」、「屆滿」,包括本數;所稱的「不滿」、「以外」,不包括本數。

8. 如何看待《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差異

通則和總則是兩回事,前者不僅涵蓋了民法總則的部分,還規定了物權、合版同、侵權責任等大量原本屬權於民法分則的內容。

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距今已有30年,限於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和立法技術,其中許多制度已經過時,比如「聯營」;而許多勃興於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容又沒能規定在《民法通則》中,如環境權、公司股東權等。

拓展資料:

《民法總則(修訂第8版)》以明白淺顯之語言,介述與研討民法基礎理論,融法律條文釋義、典型案例評析、部院解釋與指令等為一體,並施先生具三十餘年法務公職經歷,於理論闡釋之際多有經驗體悟,較之一般學院派著作,更具知行合一之特點。施先生於書中尤重視對於民法基本理論之比較研究,而不囿於地方性實踐。

民法總則是將來可能實施的民法典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民法通則是現行的民法名稱。

9. 企業民法總則學習宣傳總結

民法通則是我國民法的法條。在目前沒有民法典的情況下,民法通則大概相當於民法典。民法總則是學習民法的前提,他系統的介紹了民法的相關概念和知識。學好了總則才能看懂分則。司法考試輔導三大本里有民法總則部分。

熱點內容
工作司法行政 發布:2025-05-29 04:49:26 瀏覽:482
立法執法司法區別 發布:2025-05-29 04:41:09 瀏覽:804
廣西壯族自治區司法廳 發布:2025-05-29 04:22:33 瀏覽:192
會計語言規則中法律效力最高的是 發布:2025-05-29 04:22:33 瀏覽:47
公司內部法律知識培訓方案 發布:2025-05-29 04:16:55 瀏覽:177
河口區司法局 發布:2025-05-29 04:16:51 瀏覽:808
大潤發導購處罰條例 發布:2025-05-29 03:59:45 瀏覽:497
新設公司法律審核 發布:2025-05-29 03:55:24 瀏覽:654
惠東增光法院 發布:2025-05-29 03:51:42 瀏覽:161
最高人民法院的證據規則 發布:2025-05-29 03:51:35 瀏覽: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