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間接責任
⑴ 刑事責任是指違反刑法所應當承擔的責任
嗯,你說的很對,刑事責任就是違反了刑法,違反了刑法就要承擔刑事責任,違反了刑事責任百分之百的都要被判刑
⑵ 試述我國刑法中共同犯罪人的種類及其刑事責任。
一、共同犯罪人的種類
種類 處罰
主犯 ①犯罪集團中的首要分子,即起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人;
②聚眾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
③在犯罪集團和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①對前述第1種人,按集團所犯全部罪行處罰。
②對前述第2、3種人,應當按其所參與或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從犯 ①實行符合犯罪構成的但屬次要作用的行為的犯罪分子;
②在共同犯罪中實施輔助行為的犯罪分子。 應當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
脅從犯 只有被脅迫參加犯罪的犯罪人一種。 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或免除處罰。
教唆犯 ①獨立的教唆犯,是指教唆行為未能使被教唆人產生犯罪意圖與決心,或雖引起被教唆人的犯罪決意,但未實施任何行為或被教唆者實行的不是被教唆的犯罪的情況下的教唆者。教唆者與被教唆者之間不成立共同犯罪關系,教唆者獨立對自己教唆行為負責。
②共犯的教唆犯,是指教唆行為不僅引起了被教唆人的犯罪決意,而且已導致被教唆者實施了犯罪的預備行為或者著手實施犯罪情況下的教唆者,教唆者與被教唆者之間成立共同犯罪關系。 ①被教唆的人實施了教唆的行為,則教唆人按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處罰。
②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從重處罰。
③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教唆犯,可以從輕、減輕處罰。
二、共同犯罪的定罪
共同犯罪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①在犯罪主體上必須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
②在主觀方面必須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犯罪故意的種類有:實行故意、組織故意、教唆故意、幫助故意。
③在客觀方面必須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共同犯罪行為的種類有:實行行為、組織行為、教唆行為、幫助行為。
不構成共同犯罪的幾種情況 共同過失犯罪 指兩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雖然外表上有共同行為,但行為人無共同犯意的交流。
故意犯與過失犯 指過失犯罪人與故意犯罪人的行為相互連接或聯系,因為其相互之間無共同故意,也無意思聯絡,不成立共同犯罪,由過失犯罪人與故意犯罪人分別對其行為負責,如看守所值班武警擅離職守,重大案犯趁機脫逃。
同時犯 指二人以上同時以各自行為侵犯同一對象,但彼此之間無意思聯絡的情況,即使有相同的犯罪故意,但卻無共同故意,構成同時犯,應只有各自實行的犯罪行為的范圍內負刑事責任。如甲、乙二人趁商店失火之機,不謀而合地同時到失火地點竊取商品。
故意內容不一的共同行為 指兩個以上行為人共同實施的犯罪行為,如果行為人的故意內容及其行為的整體性質不屬於同一犯罪構成,因其缺乏相同的客體或相同的故意,不成立共犯,由行為人各自對其行為負責。如一人基於傷害的故意,另一人是基於殺人的故意,即使是同時對同一對象實施的行為也不能視為共同犯罪。
超出共同故意范圍的犯罪 指在共同犯罪過程中,有的共犯者超出了共同犯罪故意的范圍,單獨地實施其他犯罪,由於其他共犯者對此缺乏共同故意,而由行為人單獨承擔超出共同犯罪故意范圍部分的責任。例如甲教唆乙盜竊丙女的財物,乙除實施盜竊行為之外,還強奸了丙女,甲對此毫不知情,甲、乙二人固然成立盜竊罪的共同犯罪,但不成立強奸罪的共同犯罪。
事先無通謀的窩藏包庇等行為 指行為上雖有聯系,但事先無通謀的窩藏、包庇、窩贓、銷贓的行為,不構成共犯,應分別成立窩藏、包庇等罪。但如果事先有通謀,則成立共犯。
間接正犯 指利用合法行為人或無責任能力者或無犯罪故意者來實行自己的犯罪的情況。間接正犯在利用他人行為這一點上類似共犯,但由於缺乏共同的犯罪故意,不成立共犯,而由利用者對被利用者的行為獨立負責。如某甲利用幼童或精神病人實施犯罪行為,應當認為是某甲單獨犯罪。
片面共犯 指兩個以上故意犯罪人中,一方有意暗中幫助、配合另一方實施犯罪,但被幫助一方不知受到另一方幫助的情況。由於只有單方面有共同實施同一犯罪的故意,而與另一方的犯罪故意無意思聯絡,非共同犯罪。如甲追殺乙,乙的另一仇人丙暗中設路障絆倒了乙,使甲得逞。
法人犯罪 是指法人作為一個整體而實施的犯罪,其法人內部直接參與實施犯罪的人之間不是共同犯罪的關系,而是作為法人有機整體內部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
共同犯罪的形式 ①任意共犯和必要共犯(前者一人也能單獨實施,如殺人罪;後者必須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如聚眾斗毆罪);
②事前通謀的共犯和事前未通謀的共犯;前者指共同犯罪的故意在著手實行以前已經形成;後者的共同犯罪故意在剛著手實行或者實行犯罪的過程中形成。
③簡單共同犯罪和復雜共同犯罪(以共同犯罪人之間是否有一定分工劃分);
④一般共同犯罪和犯罪集團(一般共同犯罪沒有組織形式;犯罪集團是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
⑶ 環境污染罪直接責任人,間接責任人分別判處多少年
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回處三年以答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污染環境罪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簡稱《修正案八》)罪名做出補充規定,取消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罪名,改為"污染環境罪"。從2011年5月1日起施行。該罪具體的內容包括「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⑷ 試述我國刑法中共同犯罪人的種類及其刑事責任
1、主犯: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刑處罰;版
對於其他主犯,應當權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罪刑處罰。
2、從犯 :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3、協從犯 :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
4、教唆犯:A. 被教唆人犯了被教唆的罪,教唆犯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處罰。
B. 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C. 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⑸ 刑事責任都包括哪些
刑事責任包括兩類問題:一是犯罪;二是刑罰。
1.關於犯罪。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構成犯罪,必須具備四個基本要件,即犯罪的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的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
(l)犯罪的客體。是指犯罪行為侵犯的、我國刑事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任何犯罪都必然要侵犯某一客體,不侵犯客體的犯罪是不存在的。例如,銷售假葯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葯品的監督管理制度以及公民的健康權利。如果侵犯的不是刑事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如合同關系,就不構成犯罪。
(2)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刑法所規定的犯罪活動的客觀事實特徵,包括危害社會的行為、危害後果及其因果關系等。危害社會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作為是指不當為而為的積極行為,即實施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如殺人。不作為是指當為而不為的消極行為,是指行為人有條件、有義務實施某些行為而不實施,以至於使刑法所保護的客體受到嚴重危害的行為,如玩忽職守。
(3)犯罪的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人或者單位。第一,關於自然人,我國刑法規定只有達到一定年齡並且精神正常的人,才能成為犯罪的主體。第二,關於單位犯罪主體,是指為牟取單位的非法利益,由單位負責人或者經單位集體討論決定,實施了《刑法》明文規定的單位犯罪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其中包括法人單位和非法人單位。我國《刑法》對單位犯罪基本上實行兩罰制,既處罰單位,比如判處罰金,又處罰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只有法律有明文規定的,才實行單罰制。
(4)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刑法》規定的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危害後果所持的心理態度。包括犯罪的故意、犯罪的過失、犯罪的目的和動機。犯罪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犯罪的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
2.關於刑罰。刑罰是由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在《刑法》中確定的,由人民法院對犯罪分子適用並由專門機構執行的最為嚴厲的國家強制措施。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1)主刑。是對犯罪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方法,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對犯罪分子只能判一種主刑。主刑分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
(2)附加刑。是既可以獨立適用又可以附加適用的刑罰方法。即對同一犯罪行為既可以在主刑之後判處一個或兩個以上的附加刑,也可以獨立判處一個或兩個以上的附加刑。附加刑分為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對犯罪的外國人,也可以獨立或者附加適用驅除出境。
此外,我國刑法還規定了非刑罰的處理方法,即對犯罪分子判處刑罰以外的其他方法。包括:由於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刑事處罰外,判處賠償經濟損失;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根據情況予以訓戒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或者由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分。
⑹ 觸犯刑法需要承擔哪些責任
觸犯來刑法,應當按照規定承擔刑自事責任。刑事責任是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主刑和附加刑兩刑事責任包括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主刑只能種。主刑分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獨立適用,不能附加適用。附加刑分為罰金、財產。對犯罪的外國人,也可以獨立或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⑺ 什麼是刑法中的責任主義原則,與結果責任論有何區別
責任主義確立作為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在方法上將責任刑作為量刑的操作性基準,建立以責任刑為中心的量刑方法與程序,通過責任刑制約目的刑,確保刑罰不逾越責任的限度;在量刑中加入期待可能性要素。
在行為的可譴責程度與量刑結果之間建立起直接的、成比例的關系,既確保量刑均衡,又實現刑罰的目的。在違法、有責階層式犯罪論體系下,建立起責任、目的兩大量刑情節體系,規范酌定情節的適用,確保宣告刑的穩定性與准確性。
結果責任,又稱「原因責任」。是行為人無論主觀上有無過錯,只要其行為造成侵害結果即應依法承擔的侵權責任。結果責任原則源自古代的同態復仇慣例,是早期侵權法上的基本原則,18世紀以後,為資產階級民法所廢棄,而代之以過錯責任原則。
結果責任不同於現代侵權法中的無過錯責任。前者是文明不發達社會中社會關系的主要法律反映,體現了漠視行為人主觀過錯的法律責任觀念;後者則是近現代社會的產物,是對過錯責任制度的例外或補充。
(7)刑法間接責任擴展閱讀:
過失責任主義與所有權絕對原則以及契約自由原則同為近代民法的基本原則。近代民法法為了保障個人自由活動的權利,原則上採用過失責任主義。這也是法國民法典等大多數民法典的核心原則之一。
但是,隨著現代科學和技術的發達,環境污染,公害,交通事故和原子能災害等危險的產生,過失責任主義不能給受害者提供足夠的救濟,因此在這些領域內,採用無過失責任主義的立法傾向和司法操作正在逐漸增加。
⑻ 張明楷教授《刑法學》一書第280頁提到的「構成要件的故意」的內涵是什麼與「責任的故意」有什麼區別
我不太理解你想問的是什麼,但是我看了張明楷教授這部分內容之後,我對這段的理解是,如果行為人以為自己實施的是正當行為(如正當防衛),但是實際上其實是假想防衛,那他對於行為的違法性是不存在故意的,因此不能認為是故意。
若甲明知乙出現了假想防衛而利用乙,比如乙一直以為丙要殺他,丙其實也一直威脅乙說要殺乙,一天丙拿著鋤頭出現在乙的門前(丙可能只是剛從地里回來,當時並沒有要殺乙的意思),乙覺得自己生命受到了威脅,就想在丙「動手」之前把丙殺掉,而甲剛好有一直與丙有過節,甲也知道丙此行並不是來殺乙的,因此,甲就利用這次機會,幫助乙實施了乙所認為的「正當防衛」,對於這個行為,根據法律效果的限制責任論,乙為故意,甲構成幫助犯,根據張明楷觀點,乙為過失,甲為故意利用他人過失行為的間接正犯,即使甲不構成間接正犯,也能成立故意的幫助犯,這是因為張明楷教授認為對於正犯的假想防衛行為並不以故意為前提,而是以不法行為為前提。也就是是說,只要乙的行為構成假想防衛,甲的行為就可構成犯罪。
⑼ 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如下:
即犯罪的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的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
客體
是指犯罪行為侵犯的、中國刑事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任何犯罪都必然要侵犯某一客體,不侵犯客體的犯罪是不存在的。例如,銷售假葯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葯品的監督管理制度以及公民的健康權利。如果侵犯的不是刑事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如合同關系,就不構成犯罪。
客觀方面
是指刑法所規定的犯罪活動的客觀事實特徵,包括危害社會的行為、危害後果及其因果關系等。危害社會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作為是指不當為而為的積極行為,即實施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如殺人。不作為是指當為而不為的消極行為,是指行為人有條件、有義務實施某些行為而不實施,以至於使刑法所保護的客體受到嚴重危害的行為,如玩忽職守。
主體
是指實施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人或者單位。
第一,關於自然人,刑法規定只有達到一定年齡並且精神正常的人,才能成為犯罪的主體。
第二,關於單位犯罪主體,是指為牟取單位的非法利益,由單位負責人或者經單位集體討論決定,實施了《刑法》明文規定的單位犯罪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其中包括法人單位和非法人單位。《刑法》對單位犯罪基本上實行兩罰制,既處罰單位,比如判處罰金,又處罰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只有法律有明文規定的,才實行單罰制。
主觀方面
是指《刑法》規定的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危害後果所持的心理態度。包括犯罪的故意、犯罪的過失、犯罪的目的和動機。犯罪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犯罪的過失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