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中除有
㈠ 新民法典正式落地執行,各地有哪些已經適用了的新案例
新的民法典在今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了。法典里新增加的法律規定跟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學習新的民法典,都關繫到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
這兩年裡關於高空拋物傷人毀物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紙網路等各類新聞上。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心裡都是一陣膽戰心驚。但是看到因為相關法律規定的缺失而使肇事者逃脫部分法律制裁,受害者不僅要承受身體上被傷害的痛苦,還要承受心裡上得不到正義的情緒傷害。而且很大一部分肇事者都是不具有承擔法律責任的未成年人。
我記得有一次孩子放學回來跟我說,今天老師批評了好幾個同學,讓他們寫檢討,叫家長。我就問她因為什麼事兒呀,這么嚴重呢。她說,上完科學課從樓上往下走的時候,好幾個同學站在樓梯邊上往下扔東西,說好像扔到了一個女生的頭上。我趕緊問她在幾樓呀,扔的什麼,有沒有人受傷呀。她說科學教室在三樓,那個女生沒事兒,但是科學老師看到了,跟班主任說了。班主任把他們狠狠的批評的一頓。下午老師抽空就給他們播放了高空拋物危害的電視看。我也乘機再教育了一下。
對於有危害性的活動或者事情,家長一定要好好的告訴孩子,而且要反復的耳提面授。家長自己也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良好的生活習慣真的要從娃娃開始抓。
㈡ 民法典的頒布有何意義
編纂民法典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意義重大!
㈢ 除斥期間的適用范圍
除斥期間適用於形成權,如撤銷權、解除權等。從立法例看,適用除斥期間的回主要有:撤答銷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或者顯失公平的合同的期間;撤銷因欺詐或者脅迫訂立的合同的期間;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期間;贈與人行使撤銷權的期間;行使合同解除權的期間等。需要注意的是,法律並非對所有的形成權都設有除斥期間的規定,例如,相對人行使催告權的期間、選擇權人行使選擇權的期間等。
除斥期間的適用范圍是否僅限於形成權,有學者認為除斥期間適用於形成權,有學者說,除斥期間所消滅之權利多為形成權,有學者指出為了維護社會經濟秩序,需要擴大除斥期間的適用范圍。那麼除了形成權以外,除斥期間還可以適用於哪些權利?從立法例看,由於各國立法政策不同,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規定。例如,對於承攬合同中的瑕疵擔保期間,《德國民法典》規定為消滅失效(第634a條),《日本民法典》規定為除斥期間(第637條),《義大利民法典》規定為失權期間(第1667條第2款)。據此,關於除斥期間的適用范圍,是涉及民事權利在時間上限制的制度設計問題,其中包括訴訟時效、除斥期間、失權期間等問題,這些問題有待學理上進一步探討,有待法律上進一步作出明確規定。
㈣ 權利人還沒有確定的時候是否有除斥期
在民法上,因時間的經過而影響權利的存續或行使的,主要有消滅時效(我國稱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義務人獲得訴訟時效抗辯權。除斥期間,又稱「預定期間」或「預備期間」,是指法律規定某種民事實體權利存在的期間,權利人在此期間內不行使相應的民事權利,則在該法定期間屆滿時該民事權利消滅。關於訴訟時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簡稱《民法典》)及其他法律都有比較完整系統的規定,人們對此十分熟悉。關於除斥期間,是一個學理名詞而非法典名詞,在《民法典》及其他相關法律中,尚無除斥期間或預定期間的專門用語,立法有關規定相對較為分散,加之其與訴訟時效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司法實踐中人們常常將除斥期間誤認為是訴訟時效,而實際上,兩者在立法宗旨、法律後果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本文結合《民法典》及我國其他法律規定,對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進行概括梳理,力求對有關規定進行系統學習,以便更好地在司法實踐中予以適用。
一、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的相同與區別
1 相同
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都是以一定事實狀態的存在和一定期間的經過為條件而發生的一定的法律後果,都屬於法律事件。其目的都在於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以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
2區別
(1)適用范圍不同
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為請求權,但也不是一切請求權均應適用訴訟時效。
根據《民法典》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下列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一)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
(二)不動產物權和登記的動產物權的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
(三)請求支付撫養費、贍養費或者扶養費;
(四)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的其他請求權。
除斥期間的適用范圍一般為形成權,但並非所有的形成權民法都設定除斥期間。所謂形成權,是指權利人依自己單方面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權利,如追認權、解除權、撤銷權、抵銷權等。特殊情況下,除斥期間也可適用於請求權,如《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二條第二款規定:「佔有人返還原物的請求權,自侵佔發生之日起一年內未行使的,該請求權消滅。」
(2)期間性質不同
訴訟時效為可變期間,可以適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且期間較長。
根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根據《民法典》第一百九十四條規定,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下列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
(一)不可抗力;
(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喪失代理權;
(三)繼承開始後未確定繼承人或者遺產管理人;
(四)權利人被義務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五)其他導致權利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障礙。
自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滿六個月,訴訟時效期間屆滿。
根據《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訴訟時效中斷,從中斷、有關程序終結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一)權利人向義務人提出履行請求;
(二)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
(三)權利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
(四)與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除斥期間規定權利存續的固定時間屬不變期間,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不能中止、中斷和延長,且一般期間較短,以早日確定當事人間的關系為目的。
根據《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的存續期間,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產生之日起計算,不適用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
(3)法律後果不同
訴訟時效屆滿後,實體權利本身並不因此而消滅,義務人取得抗辯權,可以對抗請求權,可拒絕權利人履行義務的請求,權利人的請求權轉化為自然債權;義務人的義務轉化為自然債務,從而取得時效利益。義務人對於已經完成的時效利益,可以拋棄。如根據《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義務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抗辯;義務人已經自願履行的,不得請求返還。
除斥期間屆滿,實體權利本身當然消滅。如根據《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存續期間屆滿,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消滅。
(4)適用方法不同
訴訟時效採用當事人主義,如果義務人沒有主張行使訴訟時效期間屆滿抗辯權,人民法院在訴訟的任何階段,都不主動依據職權審查訴訟時效期間是否屆滿。只有義務人提出了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不履行義務的抗辯,人民法院才有義務予以審查。如根據《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除斥期間採用法官職權主義,不必對方當事人主張,在訴訟中法官應當主動依據職權審查除斥期間是否屆滿。
(5)當事人約定的效力不同
訴訟時效制度屬於強制性法律規范,當事人作出不同於《民法典》規定的有關訴訟時效的約定,一律無效。如根據《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七條規定:訴訟時效的期間、計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斷的事由由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無效。當事人對訴訟時效利益的預先放棄無效。
對於除斥期間,《民法典》沒有規定當事人約定無效。如根據《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的存續期間,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產生之日起計算,不適用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存續期間屆滿,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消滅
㈤ 除了民法典我們國家還有什麼法律
我國有完備的法律體系,民法典只是其中一部法律,此外還有眾多的法律法規。如: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等。
㈥ 民法典是除了憲法之外,調整范圍最廣泛,涉及內容最豐富,地位最重要的法律
你好,調整范圍最廣,內容最豐富,與百姓生活關系最密切是正確的,但不能說地位最重要,其與刑法、行政法等均為部門法,地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