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例发布步骤
⑴ 地方性法规出台的程序是什么
一、《立法法》第七十二条:
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2、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四个月内予以批准。
3、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对报请批准的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审查时,发现其同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的规章相抵触的,应当作出处理决定。
4、除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其他设区的市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综合考虑本省、自治区所辖的设区的市的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5、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依照本条第二款规定行使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自治州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依照前款规定确定。
6、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已经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涉及本条第二款规定事项范围以外的,继续有效。
二、《立法法》第七十三条: 地方性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1、(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
(二)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2、除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外,其他事项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生效后,地方性法规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定无效,制定机关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3、设区的市、自治州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性法规,限于本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事项。
4、制定地方性法规,对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一般不作重复性规定。
⑵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什么对条例规定办法等的制度程序做了明确的规定
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对条例规定办法等的制度程序做了明确的规定
⑶ 公文撰写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1、标题:公文标题是对文件内容的精确概括,要准确、简要,一般由发文单位、事由和文件三部分组成。它表明了文件的来源、主要内容及其性质使用。
2、 正文:正文是公文的主体,请示问题时,要求一文一事,不要一文数事。
正文的作用是:直接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反映文件作者的意图。发文的目的能否实现,主要在正文的书写。因此,正文的写作应该观点鲜明,内容清楚、简洁、通畅,标点符号准确。正文一般在主送机关之后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
正文一般分为开头、中段、结尾三个部分,不同文种的正文结构还有些细微的差别。
开头要开篇明意,简要说明发文的根据和理由、发文的目的或结论。如是复文,要引述来文的日期和标题。
中段是公文主体,要根据办文的目的、国家的有关政策,将情况、问题、要求阐述清楚。内容较多的,可依次表述,或分段写,或用序数表明项目,以资醒目。
结尾应简洁明晰,向对方提出要求,请求解决某项问题。结尾用语要按照行文关系,写得妥贴得体:上行文,可用“以上报告妥否,请批示”、“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平行文,可用“专此函复”、“特此通知”;下行文则常用“希遵照执行”、“此复”、“此令”等语。
3、发文日期:发文日期是以文生效的起始时间,年月日须完整,年份不得略写,如1991年不得写成91年。发文日期一般以机关领导人签发日期为准;会议通过文件以会议通过日期为准;一般性例行公文如通知、函等以实际发出日期为准;
法规性以公文的批准日期为准,或公文最后专门规定生效、执行日期,如“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发文日期写在公文末尾、发文机关下面,并稍向右错开。
(3)条例发布步骤扩展阅读:
草拟公文,从构思到脱稿都要一丝不苟。动笔前应当做到:
1、了解领导意图,弄清本文件的性质、行文目的、任务和范围;
2、 认真阅读有关文件,明确政策界限;
3、熟悉业务,必要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掌握工作规律。
文件起草时,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 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和上级机关的有关规定。
2、简明扼要。请示应当一文一事。
3、谦虚谨慎,勤勉及时。
4、贵在得“体”。合乎体式,合乎身份。
5、人名、地名、数字、引文要正确。时间一般要写具体的年月日。使用数字时,除公文编号、统计表、计划表、序号、专用术语和其他必须用阿拉伯数码者外,一般用汉字书写。
⑷ 条例初次审议到发布有多少阶段
刑法修正草案从初次审议到最后实行大概多久,
最后实施大概明年5月1日。
现在是审议,审议完了要明年全国人大批准,批准之后公告,5月1日实施。
⑸ 申请专利的条例和步骤
可以研读一下《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3章的规定。
专利申请最好找专业人士代理,成功率会高。
⑹ 国务院 制定 条例 过程是怎样的
如果国务Y要制定一部法规,比喻水利法规,先由水利部组成起草小组,然后进行条例的起草和调研,达成草案后报国务Y,由国务Y进行征求意见,讨论,然后由国务Y总理签署命令发布。
⑺ “办法”和“条例”有区别吗
区别如下:
1.定义不同:
①办法是在有关法令、条例、规章的基础上,对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工作、有关事项的具体办理、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②条例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针对有关法律、法令的辅助性和阐释性,可以比较全面、系统地规定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某些重大事项的管理和处置。
2.领域不同:
①办法重在发布具体的可操作性措施,它的制发者是国务院各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
②条例重在规定机关组织或工作人员的各项指标,它的制发者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最高行政机关。
(7)条例发布步骤扩展阅读:
内容的法规性
条例是国家机关为控制或调整国家生活中某些方面的准则而使用的立法性手段,是基本法律制定以前的单项法规,又是制定以后,贯彻实施之前的具体化,细则化,从而保证基本法律的具体实施。条例一经颁布实施,其所涉及到的对象,必须依条款办事,否则将要受到法律、行政或经济的处理。
条例一经颁布实施,在一个相当长时限内,对其所涉及的对象行为起约束作用。
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在《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能称其为“条例”。其制发者必须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以及受这些机关委派的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职能部门,党派团体不能用条例行文。这就从行文的源头上保证了条例的权威性、约束力
条例在颁布前,可以有一个试行的阶段。经过试行以后,加以修改充实,作为正式文件颂施行,成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法规性和约束力的文件。
办法由首部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1)首部。包括标题、制发时间和依据等项目内容。
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构成。
制发时间、依据。标题之下用括号注明规定制发的年、月、日和会议;或通过的会议、时间及发布的机关、时间;或批准的机关、时间等。有的办法随“命令”、“令”等文种同时发布,这一项目内容可不再写。
(2)正文。一般由依据、规定、说明这三层意思组成,可分章、分条叙述。办法中的各条规定,是办法的主体部分,要将具体内容和措施依次逐条写清楚。办法的结尾,一般是交代实施的日期和对实施的说明。
⑻ 条例和办法的区别
我国广义的法律文件根据制定主体的不同,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效力最低。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是法律,都叫法;
2、条例是指: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某些具体事项而作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条例是法的表现形式之一。一般只是对特定社会关系作出的规定。条例是由国家制定或批准的规定某些事项或某一机关组织、职权等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也是指团体制定的章程。它具有法的效力,是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是从属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件,人人必须遵守,违反它就要带来一定的法律后果。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制定的行政法规,称“暂行条例”或者“暂行规定”。
3、 办法是指: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贯彻执行某一法令、条例或进行某项工作的方法、步骤、措施等,提出具体规定的法规性公文。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但不得称“条例”。
⑼ 一条法律条例的颁布需要哪些步骤
简单来说
就是一定数量的人大代表或是团体提出议案,然后审议——起草——审回议通过——颁布
大致是这样的一答个流程
具体提出议案,我以前读书的时候整理过:
1、有权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体:
(1) 全国人大主席团
(2) 全国人大常委会
(3) 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4) 全国人大代表30人以上或一个代表团
(5) 国务院
(6) 最高人民法院
(7) 最高人民检察院
(8) 中央军事委员会
2、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的主体
(1)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
(2) 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3)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
(4) 国务院
(5) 最高人民法院
(6) 最高人民检察院
(7) 中央军事委员会
⑽ 请问 法律 法规 条例 细则 办法 的概念和区别
1、法律、法规、条例、细则、办法的概念:
①法律位于第一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最大,通过的文件可信度最高,下面的文件的都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为执行标准,如违反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一概宣布无效。
②法规:是指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文件为基础依据,再对照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制订的实际执行标准.实际操作性是最主要的方面。
③条例:政府机关通过的文件,政府机关同时要服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这个发布的文件为执行标准.做了一些对实际事务进行规范和要求的文件,就是条例。
④细则:解释性的文件,具体解释法律法规,并详细规定其具体做法。
⑤办法:更为详细的做事规定,规定了做什么事按什么程序,要注意什么。
2、法律、法规、条例、细则、办法的区别:
几者规定的范围、内容涉及的方面有所不同。
①法律是全国人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全国各地通用。
②法规,条例由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全国通用,但法律效力与法律相比较差。
③条例也可由较大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所以只能在本地区实施,属于地方法规。
④意见和实施细则一般由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提出,本一级政府审议并通过实施。
(10)条例发布步骤扩展阅读
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指统治阶级(泛指政治、经济、思想形态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