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法实施的现状简答
⑴ 简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简答题简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经济法律应有的基本精神、基本理念,是对经济立法、经济司法以及经济法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和适用价值的根本思想。这些原则体现了经济法规的普遍意义,是经济规律与法律科学的结合。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过程中,确立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对于健全经济法律体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必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因此,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不仅要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的本质特征,还要体现我国信守对世贸组织的承诺,也应随之注入新的内容。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简称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或国家经济调节管理关系”。具体分为:宏观调控关系,微观规制关系,国有参与关系,对外管制关系,市场监督关系五个方面。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同其他法的部门的调整对象是可以分开的。
我国经济法的立法工作紧密结合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对一些重要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准则制定了一大批经济法律和法规。调整经济关系的规范性文件体系已初具规模,为经济法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基础。
法的分类是指“在任何一个已有合理的,成熟的理论和已形成内容丰富的原则和规则的法律体系中,法学家为了评注和研究的方便,总是把所有规则分成一定数量的部门和次部门,并不断寻求合适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归类和分组”。民法作为一个完善和重要的法的部门,有以《民法通则》为核心的规范性文件体系,有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禁止权利滥用等基本原则。相对应的,经济法作为一个新兴的法的部门,也应该有其基本原则和核心基本法。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确立对于经济法学界、整个法学界,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它巩固了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法的部门的地位,完善了经济法学理论体系,有利于抵制“大民法观念”和“经济法学说”,有力驳斥“经济法没有理论”的观点。在实务上,原则的确立为经济法规则提供了基础和出发点,对新法律法规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对理解经济法律具体条文亦有指导意义。经济法原则可以作为未被法条规定的疑难经济案件的断案依据和审判依据,并且为制定《经济法纲要》指出立法方向。
⑵ 简答题:经济法体系主要包括哪几个部分
1、调整经济关系主体的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满足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必须对经济关系主体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限定,明确其应具备的资格、权限、责任等。
我国现在已经制定的用以调整经济关系主体的法有:《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等。
2、调整经济关系主体行为的法
经济关系主体是通过作出—定的行为而其成为经济关系主体。这部分内容其存在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调整国家在干预市场秩序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对市场秩序进行规范并最终保证良性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的相关法律主要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垄断法》等。
3、调整经济宏观环境的法
调整经济宏观环境即国家为使社会总供求与总需求达到平衡,运用宏观经济的间接手段,以经济规律作为运作机制引导经济主体的活动,也即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宏观调控法包括以下主要法律制度:《预算法》、《产业结构与布局规划法》、《固定资产投资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价格法》、《国有资产管理法》等。
4、调整社会分配的法
由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是,贫富差距两极化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性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社会分配问题导致了收入差距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断扩大,不能公平的分享改革的成果,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重要因素,也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阻碍。
因此,社会分配还应随着法制的健全而不断的被完善,以最大程度满足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需求。
5、监管经济运行安全的法
对经济运行安全进行监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可以说是经济法领域内的最后—道防线。监管经济运行安全的活动具有特定的权力强制性,它以法律为依托,被监管者 须接受监管主体依法实施的监管行为,不得拒绝、逃避或抗拒,对监管主体依法所作出的处理决定必须遵从和执行。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的监管经济运行安全的法律主要有:《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劳动法》、《会计法》、《审计法》、《技术监督法》、《环境保护监督法》、《审计法》等等。
⑶ 简答题 简述经济法的特征及基本原则
经济法的特征
一、经济法具有调整经济关系的统一性。
二、经济法在市场调节内中的稳定性。
三、容经济法在组成和内容上的综合性。
四、经济法在功能上的限制和促进的一致性。
五、经济法在作用上的针对性和效益性。
六、经济法是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法律。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三)社会本位原则;(四)经济民主原则;(五)经济公平原则;(六)经济效益原则;(七)可持续发展原则
⑷ 简答题:经济法体系主要包括哪几个部分
经济法体系主要由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大组成部分构成。宏观调控法涵盖三个关键领域:财税调控法、金融调控法和计划调控法,分别对应为财税法、金融法和计划法。市场规制法则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保护法三个部分。
在宏观调控法中,财税法是最核心的领域,它进一步细分为财政法与税法两个部分。财政法涉及财政体制法和财政收支法,具体包括预算法、国债法、政府采购法和转移支付法等。税法则主要由税收体制法与税收征纳法构成,其中税收征纳法又可细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如所得税法、财产税法等。
市场规制法旨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反垄断法旨在防止市场垄断行为,保护市场自由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则用于规范企业行为,防止商业欺诈和不正当竞争。消费者保护法则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确保消费者在交易中受到公正对待。
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共同构建了经济法体系的基础框架。财税法与金融法通过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计划法则通过规划和指导,引导资源合理配置。而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保护法则确保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公平竞争。
经济法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经济运行,旨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微观市场公正。通过有效的法律制度,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⑸ 能不能简答一下经济法社会本位的概念 原则什么的
经济法的社来会本位,是指它在对经济自关系的调整中立足于社会整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为重,社会本位要求经济法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为最高准则,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必须对社会负责,亦即都必须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负责,在对社会共同尽责的基础上处理和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经济法把社会本位作为调整原则表明,经济法在对产业调节、固定资产投资、货币发行、产品质量控制、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关系进行调整时,要以社会利益为本位。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宗旨的具体体现,是经济法的规范和法律文件所应贯彻的指导性准则。
1、平衡协调原则
所谓平衡协调原则,是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要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调整具体经济关系,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制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体利益目标的统一。
2、维护公平竞争原则
这是经济法反映社会经济之内在要求和理念的一项核心的、基础的原则。
3、责权利相统一原则
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个主管主体和公有制主题所承受的权利、利益、义务和职责 必须相一致,不应当有脱节、错位、不平衡等现象存在。
⑹ 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如下:
(1)遵循和综合运用客观经济规律的原则;
(2)巩固、发展社会主体公有制和保护多种经济形式合法发展的原则;
(3)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4)国家统一领导和组织自主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5)责、权、利、效相统一的原则。
(二)尽量找比较完整一些的时间来进行经济法的学习
所谓“比较完整一些的时间”,也就是连续较长的时间,如2小时、3小时等,而非零零碎碎的时间(如20分钟、30分钟)。人的记忆高峰存在—个进入和退出的过程。
如果找30分钟的时间来学习,前15分钟刚刚静下心来进行学习,后15分钟又因准备干其他事情而分神,这样就不存在什么记忆的高峰(即最佳状态),起不到好的记忆效果。
相反,如果找比较完整一些的时间,我们则会获得一段比较长的记忆高峰,在这一时间里我们可以看很多页的书、记住很多很多的内容,从而取得很好的复习效果。
⑺ 如何评价经济法主体的行为简答题
经济法主体的行为应当符合法律规定,遵守合同精神,并秉持诚实信用的原则。
这句话强调了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和诚信性。经济法主体在开展经济活动时,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法律的底线。在与他人进行经济交往时,应当遵守合同约定,尊重契约精神,保持诚实守信的态度。
⑻ 简答经济法作为法的部门的独立性
凡调整仔老特定社会关罩弯系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就组成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法的调整对象是划分法的部门的标准。根据法律规范调整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现行的法律规范划分为若干类。每一类现行的法律规范,在法学上称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而经济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即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同其他法的部门的调整对象是可以分开的,念闷升因此,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