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取创业补贴的法律责任
A. 创业补贴有欺诈行为怎么处置
谁给的创业补贴?如果是政府资金,被补贴人用不正当手段骗补的话,要将政府资金返还,再资金的政策有处罚条款执行。同时有可能涉嫌合同诈骗
B. 套取国家补贴资金判什么罪!
刑法中没有骗取国家补贴资金罪,骗取国家资金涉嫌诈骗,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版刑、拘役或者管制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如下:
1、第一百九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2、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C. 关于违规套取国家农业补贴资金的法律依据
可以向财政部和地方财政局举报。
D. 套取国家养殖补贴资金怎么定罪
这样能赚钱,不套赚的很少。很多人就这样,见怪不怪。
E. 套取国家项目资金法律上如何处理
套取国家项目资金法律上处理如下:
一、查办套取国家专项资金案件,应当坚持全面理解国家专项资金政策,统一正确适用法律;坚持准确划分责任,体现区别对待,贯彻宽严相济;坚持严格把握、慎重处理,重点惩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严重失职渎职犯罪和重大诈骗犯罪。
二、套取国家专项资金的使用人不符合国家专项资金政策的基本条件,在申报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严重弄虚作假,虚构并不存在的企业或项目,伪造关键性申报材料,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的,应当对使用人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三、套取国家专项资金使用人的申报项目符合国家专项资金政策的基本条件,但在申报过程中夸大实际情况,伪造或提供了个别非关键性虚假申报材料,套取的国家专项资金部分被用于企业弥补损失,或者用于转产、更新设备、生产经营的,对使用人一般不宜按诈骗罪定罪处罚。
四、在套取国家专项资金过程中负有直接审核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起主要作用,积极支持、参与帮助资金使用人弄虚作假,并对套取的国家专项资金进行私分,非法占为己有的,无论资金使用人是否构成犯罪,均以贪污罪追究相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刑事责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本人系资金直接使用人,符合贪污罪构成要件的按贪污罪定罪处罚。
套取国家专项资金的使用人涉嫌诈骗等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审核资金使用人提供的材料时明知或应当明知条件虚构,仍予以纵容、帮助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严重不负责任没有审查出相关材料虚假而使国家专项资金被骗取的,应当分别以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追究相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刑事责任。收受贿赂,构成受贿罪的数罪并罚。
相关规定:
《刑法》第三百九十五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该国家工作人员说明来源,不能说明来源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差额特别巨大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
F. 骗取国家补贴资金的几种现象及引发的渎职犯罪问题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国家出台实施了多种惠农利民补贴政策,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补贴、 “文化下乡”补贴、“阳光工程”补贴、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等各种专项资金陆续下发。但在这些补贴、资金的管理使用过程中,由于一些监管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致使应该发放给受领群众的补贴被他人骗取、截留挪作他用,妨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一、骗取国家补贴的手段与方法一是不符合国家补贴政策要求的单位披上“合法”外衣申请补贴。一些单位为了能够骗取国家下发的补贴资金,或提供虚假认质材料或采取“联合办学”、挂靠等形式取得申请国家补贴资格。二是编造虚假享有补贴资格人员信息材料或将享有补贴资格的人员信息重复上报的手段骗取国家补贴资金。此种手段较为普遍。三是谎称补贴资金还不到位或没有国家补贴,截留挪用本应享有补贴人员的补贴金。四是以不按规定要求安排课程授课等以缩减成本的方式骗取国家补贴资金。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一般对培训时间、就业率达标和用人单位与农民签订的劳务合同期限都有具体要求,达不到要求的不能领取补贴款。培训学校为了节省成本,采取缩短培训时间,并出具假就业率和虚假劳务合同,从而骗取国家补贴金。 二、骗取国家补贴资金背后的渎职犯罪问题一是将不符合国家补贴要求的单位擅自批准其享有国家补贴。根据规定,申报领取国家补贴的单位必须达到国家设定的一定标准,而一些单位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或条件不达标,监管人员在审查申报材料时不认真履行职责或滥用职权,将不符合国家补贴要求的单位认定为有资质的单位发放补贴。二是对经检查发现某些单位存在弄虚作假领取国家补贴的行为而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整顿或取消其享有补贴的资格。国家对发放补贴作了详细而严格的规定,出台了各种实施管理办法和细则等,但监管部门在实际履行过程中,对发现不符合国家补贴标准的问题视而不见或应付了事,使监管流于形式,没有彻底督促其整顿或取消其申领补贴资格,以致造成严重后果。三是享有国家赋予一定监管职权的单位不认真履行职责,截留、挪用国家补贴用于其它用途。国家为了更便捷更有效的发放国家补贴,赋予了一些单位一定的职权参与到补贴发放管理过程中,但这些单位在发放补贴过程中弄虚作假方便自己,放松对自己的监管要求截留、挪用国家补贴用于其它用途。四是负有监管职能的部门内部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造成对国家补贴的监管漏洞使有的单位有机可乘骗取国家补贴款。每一类国家专项补贴资金中央都会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下面亦会制定一定的实施细则,明确各级、各部门的相关职责、补贴规模、标准及操作程序等,但是在基层的行政机构中没有那么细致的职能划分,只能把某项工作职责归口到那个部门。由于职责分配中存在重复或不明确的情况,造成监管机构内部部门互推诿扯皮,不认真履行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的情况发生,造成国家补贴资金被骗取的后果。三、对骗取国家补贴资金背后的渎职犯罪预防对策(一)强化法制观念,增强责任意识。一是加强对负有国家补贴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的法律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行政的意识;二是加强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深刻认识渎职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积极开展职业责任和职业作风等道德建设,增强监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三是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不断提高发现犯罪、打击犯罪的能力,力求取得查办一件警示一片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时通过以案释法、警示教育等形式,增强监管人员法制观念,促进其洁身自律,依法履责。(二)完善监督机制,制约监管力度。一是监督管理国家补贴的部门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完善的监督机制,明确个人责任,权、责落实到位。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规范工作程序,完善监管机制,杜绝各种漏洞,加强对国家补贴发放过程中违法违纪的检查监督,通过有效的内部问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二是加强社会监督,公开权力,增加透明度,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监督发放补贴的运行过程中,还可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实行全社会的监督,制约监管的力度,使国家补贴政策切实有效地、更加透明的实施。(三)强化预防国家补贴背后的渎职犯罪,提高工作实效。坚持对此类渎职犯罪案件有案必查,有案必办,通过查办和揭露职务犯罪形成声势,形成威慑,有效促进监管人员更好履行职责;同时建议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部门要在平时工作中注重对相关监管人员加强渎职犯罪惩处的宣传力度,消除犯罪隐患。对于发案单位,要根据此类案件的性质、特点,作好一次有针对性的个案预防,并及时向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发出检察建议,落实回访制度,强化社会效果,提高反渎部门的工作实效。
G. 捏造别人套取国家取补贴该负什么法律责任
犯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犯诽谤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这里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犯诽谤罪,被害人自诉告发的,法院才受理,否则不受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诽谤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当地群众公愤的;诽谤外国人影响国际关系的,等等,如果受害人不告诉或不能告诉,人民检察院应提起公诉。
不构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
1.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名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是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不构成诽谤罪。
2.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区分诽谤罪与非罪的界限,要注意:诽谤罪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构成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民事性质的名誉侵权行为,不仅在违法程度上轻于诽谤犯罪行为以及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而且还具有以下不同:
(1)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比如,为毁损他人名誉而揭人隐私,越揭露得逼真,其侵权性质越为恶劣。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
(2)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而在名誉侵权行为中,法人、团体、组织可以成为受害者。如:散布虚假消息,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这种行为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只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而不构成诽谤罪。
(3)主观过错要求不同。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行为。此外,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
H. 套取国家补贴资金判什么罪!丨
摘要 你好:套取国家补贴资金据为已的,大多情况下会构成贪污罪。
I. 套取国家补贴资金应该判什么罪
套取国家补贴资金据为已的,大多情况下会构成贪污罪。
《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第三百八十三条【对犯贪污罪的处罚规定】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二)个人贪污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三)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一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四)个人贪污数额不满五千元,情节较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
对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
J. 企业骗取国家补贴 是否构成犯罪
骗取的国家补贴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或者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构成诈骗罪。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规定: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10)套取创业补贴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相关案例:
2007年11月27日,被告人陈某某以妻子刘某某的名义注册成立了重庆某某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实际运营系由陈某某一人全权负责。2011年至2013年,陈某某以某某公司的名义,虚构某某公司向重庆某有限公司支付ISO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费76900元。
虚构某某公司向重庆某有限公司支付产品网络营销业务费75000元、虚构某某公司向某设计院支付国际市场宣传视频作业业务费45000元的事实。并于2012年1月17日骗取了“2011年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项目的财政补贴130000元。
虚构某某公司向重庆某某有限公司支付产品网络营销业务费75000元。虚构某某公司向某某设计院支付国际市场宣传视频制作方案业务费45000元、虚构某某公司向某某设计院支付国际市场宣传手册制作及翻译方案业务费48000元。
虚构某某公司向重庆某某有限公司支付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费97600元的事实,于2013年1月28日骗取“2011年中小企业开拓资金和工作经费”项目的财政补贴150000元。虚构某某公司向重庆某某有限公司支付某县特色旅游商品视频宣传资料的翻译及制作费65000元。
虚构某某公司向重庆某某有限公司支付中国武陵山旅游商品网络营销推广项目的制作开发费95800元。虚构某某公司向重庆某某有限公司支付武陵山旅游商品宣传画册(2013版)的翻译及制作费50000元。
虚构某某公司向重庆某某有限公司支付黄花菜加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发明的申请费115000元的事实。于2014年1月21日骗取了“2013年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项目的财政补贴150000元。被告人陈某某先后骗取国家财政补贴共430000元。